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通过学习教育法规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简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之关系》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普及教育法规是其一重要手段,可通过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其他法律法规来实现。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普及教育法规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同时也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应起到示范、影响和辅助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如果一名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职业价值、职业理想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民族的兴盛,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效,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教师的事业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完善、使人进步的崇高事业。教师要教育人、改造人、完善人,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努力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高质量教育和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广大教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关键。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敬业精神不强。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物欲膨胀,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于第二职业,把本职工作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渠道;在教学上,有的教师无心钻研业务,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在科研上,为了评职称,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为出“成果”而忽视教学。二是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顾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不尽“传道”、“解惑”的责任;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深入学生,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表率作用欠佳。有的教师重言教轻身教,不能身体力行;有的教师把个人的成见、怨气、情绪带进课堂,任意发泄,不考虑对学生的导向和后果;有的教师热衷于讲实惠,收受学生的“心意”、“礼品”;有的少数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缺乏自尊、自重和自爱精神。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加强道德自律

教师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给学生,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修养规范。

(二)建立师德学习教育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教育体制,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要加强经常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普及教育法规

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并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这一点与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是不同的。教育法规是关于教育的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教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具有约束力。教育法规是现代国家教育行政的基础和基本依据。通过普及教育法规,可以达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

四、普及教育法规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中,笔者认为,普及教育法规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里,由于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五、利用普及教育法规这一重要途径加强和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自从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战略以来,在教育中也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其中有不少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如下去做:

(一)普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规范》从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内容如下:第一,关于爱国守法。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对高校教师政治上提出要求。强调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关于敬业爱生。重点是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强调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履职尽责,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第三,关于教书育人。主要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关于严谨治学。主要是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第五,关于服务社会。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要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第六,关于为人师表。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社会道德责任。强调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要求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明确提出“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如果高校教师能够把这些规范内化并付之行动,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将大有裨益。

(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第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第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第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第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第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得知,不论是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就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三)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

要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使大家知法守法,并根据这些法规要求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的违反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把内在约束和外部引导、弘扬善德和惩治恶行有机结合起来。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要依法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高等教育法规》.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12-1-9

[3]戴世勇吴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认真处理的几对关系》

职业道德是所有教师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大学教师职业道德

[摘要]高等 教育 中的职业道德,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文章 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加强师德建设的 措施 。

[关键词]职业道德;大学教师;教书育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而在目前大学教师中出现了轻育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与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因此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教育软实力的作用,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健全教师队伍,必须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创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升华的对策,开拓新思路。

一、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道德观点、道德情操和品质。在这里既有现实社会的要求,又有对传统职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 爱岗敬业 。

大学教师首先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在公民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其中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办事公道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又是一种工作原则;服务群众是人们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作风;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境界。公民的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

(二)为人师表。

大学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行为规范。教育是公共品,具有公益性,理应受到公众的监督。而教师其一言一行要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就应该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的典范,否则难为人师。在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人们对人类道德完善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作为教师能承载人们这一期望是一种光荣。应该说,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教书育人,不为名利所累,对职业有献身精神,这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人民教师的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追求人格的完善。

从本质上讲,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个人格问题。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做人尤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学生人格的养成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熏陶。教师的言行不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意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在大学,教师的人格高尚是职业要求。美国教育家博耶尔指出:我坚定地认为要维系一个学校或学院的价值体系,最终不是靠课程,而是靠伟大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表现在很多方面:有正确的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政治敏感性,能明辨是非,在重大问题上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能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境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为人正直、坦诚、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巧言令色,自尊、自重、自爱。大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独具魅力的人格,并且有没有这种人格和能否成为主流人格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灵魂。

2具有广博的知识。

大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 文化 素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新知识出现的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求知欲强烈,对各种知识有初步的涉猎。大学教师除了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其他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才能在教学中显现出“学为人师”。这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渊博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崇拜,才能有威信,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必须闻道在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古代的教育家到现代的陶行知等一代宗师,他们无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成为教师的楷模。

3有学术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大学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科学精神作支撑,应该有自觉的学术信念,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勇于创新;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惑,保持学者的风范。追思学问,崇尚科学,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大学教师应有的素质之一。

4具有鲜明的文化人特征,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大学教师,一方面用自身的价值观和亲身体验对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选择、消化、吸收,并将其传播给学生和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探索未知,从事精神的生产活动,在探求、 反思 和批判中创造新文化。各种不同领域知识交汇在一起,成为大学文化的基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在大学这个崇尚学术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文化创造使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起到促进人类文化积淀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二、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探析

目前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经受考验,在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淡薄,信念动摇,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科学精神弱化,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和艰苦努力的作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加之社会政治处在较茫然状态,经济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思想观念变化速度快。

有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学会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有些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对变化的观念没有认真的选择,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2封建意识在我国有很深的根基,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胸怀和交往方式的选择,在认识问题上容易产生狭隘和固执。这导致了部分教师更注重实际,缺少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3在价值取向上重利忘义。

现有的各种知识体系和观念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有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职业道德。在价值取向上,重利忘义。部

分教师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对教师的蜡烛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屑一顾。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违背国家宏观计划乱招生,导致学历证甚至研究生证漫天飞的现象。部分教师价值观念的偏激,极大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历与实际文凭不相符的怪现象。

4自我缺失。

现在的大学教师,其中一部分经历了““””极“左”政治的冲击,人生经历了曲折与个人理想的幻灭,多元化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对自己采取了放纵的态度。另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从校门走到校门,对社会不甚了解,不肯吃苦,虽有强烈的成材欲望,由于缺乏历练,往往是急功近利,作风浮夸,缺乏钻研业务,深入探索精神,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5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等反映到学校,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逐渐产生了消极情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专注个人利益的倾向。

6学校在管理上的错位。

有些学校在管理上有不同程度的行政化、市场化倾向,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放在日常的事务上。教学的主导意识不强,往往被动地工作,忽视为人师表。

三、对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鉴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提升职业道德势在必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形成普遍的共识,人人参与,从自身做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攀登新台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人格的升华。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自觉地学习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从中吸取营养,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责任。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这种学习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从学校来看,要创造人格提升的氛围,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人格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建立对教师业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的量化指标。督促和激励教师加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使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师风不断得到升华。

(二)重视人文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必须要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一个学校人文精神状况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品位。人文精神不是靠 口号 ,靠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靠多元文化的气氛。如形成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教师的潜能,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建立积极的、有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教师的个性张扬,等等。彰显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拓宽教师的视野。

哲学家雅斯贝尔说过:交往是寻找真理的源泉之一,大学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学校应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扩大各种交流,如参加会议、培训,组织各种讲座,访问学者,组织参观学习,等等。教师也应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开阔眼界。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除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外,主要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提高大学教师职业素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教师严以律己,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试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师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民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专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策略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百年之计根于 教育,教育之计植于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 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用一定的理论和要求,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队伍,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教育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淤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紧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坚持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于鲜明的时代性。 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如胡锦涛同志于2006 年3 月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盂强烈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大内容。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 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范和纠正学术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等;榆高度的自律性。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往往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道德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教师。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淤敬业。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教师所被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于研究创造。积极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 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盂关心爱护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 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也是 历史源流悠远而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精髓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职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榆社会生活的细节。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2 试论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两个建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性文件的文本分析出发,探寻两者的不同之处,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性质、价值标准、基本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遵纪守法,保护国家荣誉,以教育方针为指南,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教育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教书育人。 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第六部分,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由阐明规范目标,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实施教育行为,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 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 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即两者差异性小,趋同性大,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价值追求方面[5]。 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无从落实[6]。 (2)在师生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教师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3)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情理方面,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 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全体效法,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 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对学术。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对社会。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6]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 [7]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8]王毓.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猜你喜欢: 1.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优秀例文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参考 5.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教师职业道德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道德应该源自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份自愿遵守的规则,它不具有强制性。孟子认为道德即良心,古人修身的方法则是致良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一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新的形势与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道德品质。

关键词:职业道德;道德素质;职业特点;道德品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就是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人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人民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这是由教师的工作任务、劳动对象及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在道德认识上有更高的水准,在道德行为上身体力行,在道德影响上比其他行为更深远。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负重托,成为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的人民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就成了重中之重。

2.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等。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教师起着增长学生智慧、培育人才、传道解惑的作用。教师要爱学生,爱他人,爱事业,爱社会,爱国家,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3.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承担,这是教师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只有把这三项责任当成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尽最大力量。

关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热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无止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而且,一个学术渊博、知识广泛的老师也正是学生所希望的。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甚至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无声无息的影响,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效果往往比教师长篇大论说教要好,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一面旗帜。

4.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领导重视,政策落实。

各级领导应当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长抓不懈,学校各级领导及上级有关领导要把师德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师德建设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要始终注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用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

学习理论,不断参加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师德建设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学好理论,另一方面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那种光凭书本知识,轻视实践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一定要克服轻视实践的倾向。

制定规范,评议考核。

加强师德建设,要制定师德规范,并用制度保证实施。师德规范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其他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制定规范可以指导教师的道德生活,使教师择善而行。规范不仅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而且是评价教师行为的标准。教师既可以用师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又可以互相评价和监督。

抓好典型,树立榜样。

在师德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师德建设的深入发展。以正面典型为主,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定期召开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师德分析会等,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这种做法能使人学有榜样,能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先进的自觉性,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分析形势,明确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全面深入展开,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分析形势,明确新的要求。要开阔眼界,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措施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向更深化的方向发展,并有所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师德风尚。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应该服从于教好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对品德行为和业务素质要同时抓,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道德行为来教育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传江.教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教师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授者,不但要继承、创造、传播人类社会文明,而且要担当起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心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的同时必须还要发展自己,所以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巨大作用在于作出榜样”[1]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学校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人,同时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自身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必须不断学习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忠诚,要热爱教育事业。第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以身作则教好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第三,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外延

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情感指挥、身体技能等,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此规定:一是爱国守法;二是爱岗敬业;三是关爱学生;四是教书育人;五是为人师表;六是终身学习。教师个人的教授道德是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内在性、自觉性、精致性等特点。它实际上是“教师德性”。“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2]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人类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桥梁。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好好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师表、铸师魂、正师德,真正做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所以,教师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

(一)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师德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而且要放眼于未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不仅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房展,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方向,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领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关键,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通过教书育人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的精神,而且责任感不强

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把教书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专研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还有些教师缺乏集体荣誉感,从来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缺少爱心,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严重缺乏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

部分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并且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只关注个人收入,教师的职业观念非常模糊,工作目标也并不明确,并且片面强调职业的待遇和收入,忽视了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取得职称获得高收入,一旦取得了职称,就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还有一些教师把校内的教师工作作为副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在校外的挣钱上,这不仅仅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弱化了学校的凝聚力。

(三)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失衡

在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思想伴随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功利化和多元化趋势。有些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变得越来越强,并且急功近利,在物质上过分追求,功利思想尤为膨胀,并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关心集体利益。教师的价值观失衡和扭曲会引起教师在行为上的失范,从而导致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下降,消减了育人的奉献精神和育人意识。

(四)部分教师师德意识较差

在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自身的纪律观念比较单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比较差,自身的素质修养也不够,对待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教师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自由,没有组织性,生活散漫;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高,做事没有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敷衍了事的比比皆是。这一系列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更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风、学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仅是对教师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2]。所以,只有教育工作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培养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师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师德规范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从事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或者学校应结合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二)要提高认识,加强师德建设领导机制

如何领导学校进行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基础在于学校的教师,但是关键还在于领导。有效的领导机制和体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条件。主管教育的部门,尤其是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的认识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特别是,要充分的认识和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及自动性,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

(三)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些年,有很多学校很重视师德建设,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未来教育的领航者,而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青年教师不参与师德建设,那么师德教育的建设也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要加强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选择比较公平,并被他们认同的措施是很关键的。

(四)强化教师考核体系,健全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考评是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强化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师德评价体制,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师德的分量和比值,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互统一;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活动,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五)改善环境,形成师德激励机制

教师需要内在的激励,外部的环境激励体制也同样重要。那么学校就要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使整个学校有一种高雅的学术氛围,为广大的教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提供一个舒适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尊重他们的个性,承认他们在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准方面的差异,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参考文献:

1、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而且相对其他方式来说,具有方便实惠的优点。

2、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网(CNKI)是比较权威的网络文献来源,大多数高校都有和中国知网的合作,所以在学校可以享受免费下载文献的待遇,其他方式部分文献是需要收费的。而且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在中国知网官网的分类目录或者检索区域输入文献标题,就可以了。

3、通过维普期刊,在维普期刊中使用高级检索,可以十分精确查找到所需文章。

4、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方法就是点击首页然后搜索旁边的高级检索,进入检索区域就好。

5、通过百度学术,检索方法也是大同小异,搜索栏输入名称即可。

6、其他文献来源:以上是常用的查文献途径,如果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检索:①开世览文;②超星图书;③E线图情;④读秀中文;⑤百链云;⑥全球索索等。

文献类型

1.期刊类,用[J]表示,一般篇幅不长,大概2000字左右,内容教浅,但是可以了解你的课题研究情况。

2.博硕士论文,用[D]代表,这些论文一般3万字起,对于本科生来说可以参考博硕士论文,借鉴他们章节的布局方式以及排版,可以给自己的论文一些基础思路。

3.书籍,用[M]代表,指书籍专著,大家可以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去参考相应的书籍。

4.报纸类文献资料,[N]表示。

5.报告类文献资料,[R]表示。

教师关于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应该源自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份自愿遵守的规则,它不具有强制性。孟子认为道德即良心,古人修身的方法则是致良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一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新的形势与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道德品质。

关键词:职业道德;道德素质;职业特点;道德品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就是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人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人民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这是由教师的工作任务、劳动对象及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在道德认识上有更高的水准,在道德行为上身体力行,在道德影响上比其他行为更深远。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负重托,成为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的人民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就成了重中之重。

2.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等。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教师起着增长学生智慧、培育人才、传道解惑的作用。教师要爱学生,爱他人,爱事业,爱社会,爱国家,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3.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承担,这是教师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只有把这三项责任当成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尽最大力量。

关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热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无止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而且,一个学术渊博、知识广泛的老师也正是学生所希望的。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甚至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无声无息的影响,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效果往往比教师长篇大论说教要好,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一面旗帜。

4.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领导重视,政策落实。

各级领导应当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长抓不懈,学校各级领导及上级有关领导要把师德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师德建设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要始终注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用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

学习理论,不断参加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师德建设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学好理论,另一方面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那种光凭书本知识,轻视实践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一定要克服轻视实践的倾向。

制定规范,评议考核。

加强师德建设,要制定师德规范,并用制度保证实施。师德规范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其他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制定规范可以指导教师的道德生活,使教师择善而行。规范不仅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而且是评价教师行为的标准。教师既可以用师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又可以互相评价和监督。

抓好典型,树立榜样。

在师德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师德建设的深入发展。以正面典型为主,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定期召开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师德分析会等,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这种做法能使人学有榜样,能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先进的自觉性,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分析形势,明确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全面深入展开,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分析形势,明确新的要求。要开阔眼界,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措施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向更深化的方向发展,并有所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师德风尚。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应该服从于教好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对品德行为和业务素质要同时抓,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道德行为来教育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传江.教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教师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授者,不但要继承、创造、传播人类社会文明,而且要担当起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心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的同时必须还要发展自己,所以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巨大作用在于作出榜样”[1]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学校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人,同时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自身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必须不断学习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忠诚,要热爱教育事业。第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以身作则教好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第三,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外延

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情感指挥、身体技能等,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此规定:一是爱国守法;二是爱岗敬业;三是关爱学生;四是教书育人;五是为人师表;六是终身学习。教师个人的教授道德是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内在性、自觉性、精致性等特点。它实际上是“教师德性”。“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2]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人类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桥梁。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好好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师表、铸师魂、正师德,真正做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所以,教师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

(一)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师德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而且要放眼于未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不仅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房展,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方向,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领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关键,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通过教书育人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的精神,而且责任感不强

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把教书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专研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还有些教师缺乏集体荣誉感,从来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缺少爱心,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严重缺乏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

部分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并且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只关注个人收入,教师的职业观念非常模糊,工作目标也并不明确,并且片面强调职业的待遇和收入,忽视了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取得职称获得高收入,一旦取得了职称,就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还有一些教师把校内的教师工作作为副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在校外的挣钱上,这不仅仅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弱化了学校的凝聚力。

(三)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失衡

在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思想伴随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功利化和多元化趋势。有些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变得越来越强,并且急功近利,在物质上过分追求,功利思想尤为膨胀,并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关心集体利益。教师的价值观失衡和扭曲会引起教师在行为上的失范,从而导致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下降,消减了育人的奉献精神和育人意识。

(四)部分教师师德意识较差

在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自身的纪律观念比较单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比较差,自身的素质修养也不够,对待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教师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自由,没有组织性,生活散漫;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高,做事没有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敷衍了事的比比皆是。这一系列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更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风、学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仅是对教师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2]。所以,只有教育工作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培养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师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师德规范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从事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或者学校应结合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二)要提高认识,加强师德建设领导机制

如何领导学校进行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基础在于学校的教师,但是关键还在于领导。有效的领导机制和体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条件。主管教育的部门,尤其是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的认识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特别是,要充分的认识和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及自动性,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

(三)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些年,有很多学校很重视师德建设,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未来教育的领航者,而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青年教师不参与师德建设,那么师德教育的建设也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要加强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选择比较公平,并被他们认同的措施是很关键的。

(四)强化教师考核体系,健全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考评是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强化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师德评价体制,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师德的分量和比值,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互统一;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活动,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五)改善环境,形成师德激励机制

教师需要内在的激励,外部的环境激励体制也同样重要。那么学校就要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使整个学校有一种高雅的学术氛围,为广大的教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提供一个舒适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尊重他们的个性,承认他们在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准方面的差异,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教师师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整体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在教师质量提升方面的中心环节。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未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提高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转变考核方式、鼓励创新教学、丰富教师活动、采取激励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介绍了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可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在物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捧远远大于精神,使得某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待教育事业失去了曾经的高尚性或者说纯洁性,这些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素质低下甚至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但是受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惕,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感想与建议。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转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开始。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师风作为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什么呢?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职业道德观念。

那么,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尽快转变自身职业道德观念呢?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这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师德师风理论知识提供物质基础。例如,学校可以为每位教师定制多本教材参考书作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督促教师将书中知识点进行记忆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精神的升华,为此,我还建议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师德师风检查,提高教师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其次,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多交流,针对本班级出现的典型学生事例进行探讨,根据师德师风要求商量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处理策略,也是对教师处理事物能力的考验以及将师德师风建设付诸行动的策略之一。

最后,学校要及时召开会议,要求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到的师德师风方面需要遵守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我对照,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教学素质和精神面貌多方面优秀的教师。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完善制度建设中得到提升。

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的高度来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步骤。因为,师德师风建设是涉及到全国教师素质的关键方面,只有提升到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强化,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建设实施的有效性。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首先,要完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投票评价评选最团结友爱、师德高尚的教师,将全校教师在思想品德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每个等级根据学校规模都有固定的投票人数,如学校可以设定4个优秀名额,4个不合格名额,其余都为良好或者合格名额,其余人数规模的学校以此类推,从而在教师队伍当中形成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师德师风评价氛围。

其次,还可以在学生之中对教师的上课风格和品德品行进行调查、抽查,及时了解在学生心目当中最受欢迎的教师,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相互渗透结合。

再次,学校还可以动员级部主任、思想政治部主任、教务处主任等中层领导形成师德师风监督小组,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落实到实处。

最后,学校还应该建立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箱以及开设举报电话,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甚至是路人,将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举报上来,为教师投票提供依据,并将属实信息登记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给职业道德不明确,心理放松的教师以警示,督促其正确对待师德师风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建立对优秀教师的奖励机制,也是督促新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奖惩并进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教师榜样的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还告诉我们,教师也可以称为教师的榜样,在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评选全国最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能手、优质思想课、优质心理课评选等活动,将隐藏在教师队伍当中优秀榜样发掘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例如,“最美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的评选活动中,通过将教师的先进事迹在电视广播中宣传赞扬,以达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

树立优秀教师典范,不仅是对优秀教师作为的肯定,也是对优秀社会风气的推广,更是在每一名教师心目中形成一个需要学习的榜样和示范,又或者说是目标与追求,是给每一位教师心里播种了一粒师德师风建设的种子,只要教师以优秀的品德和切实的行动去灌溉耕耘,就会收获希望的果实。

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多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生师德师风建设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多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其中爱国守法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中国公民,要将热爱祖国、遵守法律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一条准绳来要求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热爱教师职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孜孜不倦、业精于勤、任劳任怨、追求卓越、无私奉献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特点,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只有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辜负广大人民的信任与尊敬,作出有良心有真心的业绩,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爱戴和自我的心灵满足。

五、结束语

循规蹈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埋头学习的学生,只有饱含教学激情、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力高超的人才,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该文将就一些平时教学生涯中常出现的现象,谈一谈师德在教育教学中责任心与爱心两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要想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岗敬业。这是精神追求的两种境界:一是乐业;二是敬业。乐业就是兴趣,就是热爱;敬业就是使命感,责任心。怎样才算是爱岗敬业呢?就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备课上课辅导,认真批改作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10年的教书生涯使我充分认识到爱岗敬业是干好本行的前提,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其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怎样才算是爱护学生呢?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师爱。师爱是人们对教师作出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构成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类爱的海洋中,师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而无私、高尚、纯洁的感情。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年青一代的成长,尤其在德育工作中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良好的师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性格的形成

高尚的师德等于言传身教

对教师来说,他的言行举止,衣着仪表都对学生有着直观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心灵产生性质不同的作用。好的言语是促进师生情感沟通的有利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反之,则传递消极的信息,阻碍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作为教师来说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自己高尚的师德,在平时生活中也要言传身教。记得大学实习期间,因为看着马路两边没有车就习惯性的骑自行车闯了红灯,不巧就被几个学生看到了,嘴里还大喊着“老师都闯了,大家也快跟着过去……”深刻反思学生说出的话,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平时的表现对学生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高尚的师德等于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与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师的真正本领,不只在于会讲授知识,而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学更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唱的再好,英语教学效率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作为其必要的保证。

高尚的师德等于唤醒心灵

教师高尚的师德如一缕阳光,可以温暖学生的心房;如一泓清泉,可以洗涤学生的灵魂。每一个学生都是抱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他们的愿望交给这些做教师的人。这种激情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我曾经看了一个关于巴普里克这个孩子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位植物学老师的善于观察、鼓励与培养,使得这位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一年比一年好,最终顺利的从农业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农艺师。由此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被发现的潜能。

2、良好师德的激励作用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一个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作为教师应追踪科技前沿,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将教学内容时代化、信息化,保证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在备课时“吃透”了重点,“抓住”了难点,并形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技巧。教师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必将给学生很大的榜样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重视学习,敢于实践

认真学习,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练兵千遍不如战场一日,只有不断让自己充电加码,先把自己的“半桶水”端满,才能有更多的知识给予可爱的孩子们。反之,教育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花架子、皮毛、背离重点。

严于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个普通的人,又是个教育者,到了学校就应该把属于个人一切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学会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感情,不将私人情感带入给孩子们教育的课堂中。言谈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举止应该优美文雅,体现心灵之美。

提升素养,塑造内涵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重要的是塑造内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有意识地从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不断让自己向专业化逐渐靠拢,发挥自身专业和职业的鲜明特征。

3、师德教学中,做好后进生的关爱工作

对后进生,做为教师,更多给予学生的,是要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集体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鼓励。都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教师一定不能对学生感情用事,厚此薄彼。这就要求现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为人师表,又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由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特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理、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最简单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多更优更全面的正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言教、身教,并且身教重于言教。

4、结语

综上所述,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除了必备的教学责任心外,还应把满腔的爱心溶入教学的课堂的课前课后。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播种信念,播种行动,播种习惯,播种性格,做引领德育工作的旗帜,做给学生指明方向的路标,帮助每一个学生收获金色的人生。

摘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主人翁责任感,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建立更加积极、正面、健康的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分析

教师承担着教育的'百年大业,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和引领者,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小学学生正在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身边人进行不断的模仿学习,逐渐的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在家庭中父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学校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小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旦教师的道德品德有不良的表现,学生的这种白纸上就会显示出一种胡乱的涂鸦。其次,教师的品德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这不仅是影响教师的个人表现,还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一旦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理论却不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虽然教师会带给学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学生的行为素质有不良的影响,最终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教师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的指路标,会对学生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教师具有良好品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影响下,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最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做到一些事情时自己也要做到,首先作为典范,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如果有一些不良表现时,教师应该用语言婉转相劝,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感动下改正自己的问题,进而学生能够在长期的熏陶下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

二、授业解惑,诲人不倦

教育是一项具有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是与众不同的爱,教师的爱是严爱也是慈爱,是一种不会想要回报的一种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爱,这种爱是在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上有所体现。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教师的人生历程写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都是带着爱心,用爱对待学生,用爱对待工作,不仅把工作当作工作,还将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事业,能够站在一个新高度,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教师能够将人们教育事业的发展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进而能够为成为一个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和荣誉。教师不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教师在用爱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不断的学习培训,进而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的探索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用爱来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些生活道理。

三、弘德育人,廉洁从教

廉洁从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职业规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社会,对教师廉洁从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守得住清贫,不在教育工作中从事谋取私利的活动,不从学生及家长身上谋取私利,真正能以身立教,以教淙恕

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树立廉洁无小事的廉政意识,防微杜渐。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始终保持高尚节操,为人师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绳;不利用教师职业便利向学生或家长索要钱物或者变相谋取私利,不向学生推销或摊派学习资料、用品并从中牟利,不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并从中牟利;在态度上能平等公正的对待全体学生,不因为学生学习好坏、家庭经济基础好坏、父母社会职业和地位不同而歧视学生、区别对待。廉洁从教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校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公平正义的情感体验,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能增强老师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公信力、权威性和感染力,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强化教师师德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学校应该明确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坚持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策略[J].丁桂英.赤子(上中旬).2016(22)

[2]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研究[J].李德显.教育科学.2016(05)

[3]小学教师课程素养的现状调查[J].杨东燕,严U.基础教育研究.2016(17)

[4]简谈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宋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由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通过构建师德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建设;师德评价;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些新兴领域,而是更多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其基础性与先导性的特质变得更加突出。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知识创新的双重重任,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制约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根本,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爱岗敬业

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是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生活,体会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在学业上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人为本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方针。对于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以学生为本”,虽然在教育管理学角度,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处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的终端,但教育的“以人为本”并不仅仅单纯确立了学生的完全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个体出发,理解自身的感受,进而体会他人的情感与想法,通过自我认知,达到对他人的认知,进而达到对社会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一六年第三期人为本”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教育的主客体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调整;打破统一的培养与发展模式,坚持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特色地发展,取长补短,才能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取得成功。

3.为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若想尽职尽责履行教师职责,成为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要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坚持自身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自觉遵守《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践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要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积极工作,安于平凡,一心一意致力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

4.严谨治学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出基本理论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学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都比较好,但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师德体系,少数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整体师德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思想淡薄,价值观念失衡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逐渐放松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只重视业务工作,根本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造成一些高校教师集体观念淡薄、利己主义思想滋长,个别教师常常找借口逃避集体政治学习、缺席例会、推托集体活动,这种价值观念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重教书轻育人,缺乏师表形象

一些高校教师身在其位,无心施教,不精心备课,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缺少创新精神,授课内容更新不及时。有的教师虽然能完成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书的职责,但并不能达到育人的高层次境界。有的教师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沟通交流极少,以“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对待育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很难使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向,造成了不能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缺乏师表形象。有的言行不一,不能严肃执教;有的个人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不严格执行考纪考风;有的与同事之间缺乏相互尊重。种种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行为都必将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3.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学术责任。但是,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一些教师严重缺乏正确的科研动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造成学术功利化的后果。少数教师为了评奖、晋升职称或者申报学位点,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而是把心思花在弄虚作假上,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种学术功利化、不诚信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而制约人才培养机制。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外在客观原因和内在主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导致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沉迷于金钱、物质享受。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已经使部分教师的道德与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混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过分满足物欲的区别。有些教师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入校园,甚至带进课堂,对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种功利主义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中的奉献精神。

2.高校管理层面

长期以来,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政策导向,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重业务、轻道德”“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高校在引进教师后,把教学和科研当成评价教师的标准,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种“重才轻德”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教师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另外,高校缺少一套系统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现行的评价标准缺乏理性指标,导致在师德考核时,流于形式,未把师德作为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同等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师德评价体系中。同时,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师德评价体系,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未能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作用。

3.教师层面

少数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缺乏培养师德修养自觉性的问题,平时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培育,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仅仅将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上产生的影响,对其师德的追求被对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替代。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学历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受到重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少数教师片面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却忽视师德。部分教师在工作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仅靠内容有限的岗前培训不能够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于心,也很难使他们职业道德外化于形。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项立体的工程,需要社会、国家、政府、高校从多方面出发,多层面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还需要教师个人主动、积极地加强对自身师德修养的培育,从而实现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1.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法律规范体系,是从制度层面上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师德建设自身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加以保障,比如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学术规范》等法律与规范,作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同时,要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规划中,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师德规范,使高校的师德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健全师德评价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参考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是高校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衡量指标,既要体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又能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利益得到实现;既可以把师德评价充分体现出来,又要与教师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等利益机制相结合,使教师从主观上重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完善,实现师德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严格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增强培训的务实性,可以采用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师德培训交流,使师德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加强监督师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可以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实践引入到考查环节当中,使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规范教师行为和育人观念的培训和辅导,设立相应的时间段,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4.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职业道德的成长与提升;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当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反思教学过程,激发工作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反思、体验、慎独、领悟;在个人言行方面,要尊重师德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形成具有高度自律和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追求与师德成长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6):45-47.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裴跃进.教师品质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龙宝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人本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0,(5):48-53.

〔5〕赵军祥.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书育人,2010,(21):53-54.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民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专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策略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百年之计根于 教育,教育之计植于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 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用一定的理论和要求,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队伍,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教育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淤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紧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坚持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于鲜明的时代性。 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如胡锦涛同志于2006 年3 月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盂强烈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大内容。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 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范和纠正学术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等;榆高度的自律性。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往往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道德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教师。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淤敬业。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教师所被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于研究创造。积极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 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盂关心爱护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 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也是 历史源流悠远而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精髓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职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榆社会生活的细节。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2 试论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两个建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性文件的文本分析出发,探寻两者的不同之处,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性质、价值标准、基本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遵纪守法,保护国家荣誉,以教育方针为指南,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教育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教书育人。 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第六部分,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由阐明规范目标,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实施教育行为,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 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 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即两者差异性小,趋同性大,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价值追求方面[5]。 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无从落实[6]。 (2)在师生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教师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3)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情理方面,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 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全体效法,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 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对学术。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对社会。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6]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 [7]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8]王毓.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猜你喜欢: 1.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优秀例文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参考 5.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下面就什么是师德(What),师德的现状(Situation)和如何建设好师德(How)展开论述.一、什么是师德(What)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教师法》第三条对师德作了如下阐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师德也作了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4)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5)热爱学校,关系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作风正派.(6)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可见,教师要具备师德这一基本素质,不但要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还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此外,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师德应该在爱中体现. 因而,教师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在学生面前,应树立一面行为的旗帜,对自身的道德、人格应有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一生负责,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做出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二、师德的现状(Situation)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完善,师德建设及教师思想的现状从总的情况来看是比较好的,广大教师,大部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他们的风范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群体中,也滋生和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自觉、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迟到,教师不让其进教室;违反课堂纪律,骂学生或罚站、轰出教室. 2.歧视排斥后进生:对暂时后进生缺乏爱心、耐心,不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和平等受教育权,讽刺、侮辱、漫骂后进生,甚至用学生的缺陷贬损学生,使学生无地自容. 3.不尊重学生家长:一些教师不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很少进行正常的家访;部分教师对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予理睬;少数教师把自己凌架于家长之上,学生一旦犯错误,便叫家长到校,当众批评、训斥、指责学生及家长,导致部分后进学生家长只好将孩子转学或干脆不上学. 4.言行举止不文明:少数教师凡事讲条件,或是整日说些消极、贬损别人的话,挑拨同事关系,扰乱学校正常工作;在校外则更是肆无忌惮,言行举止极不文明. 以上种种不良师德表现,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声誉和为人师表的形象,危害和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建设好师德(How) 师德是教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行为准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师德建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强化疏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环境 “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疏”是为了正确地“导”,“导”则是疏通的目的,坚持疏导方针,就是要在师德建设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生动活泼”,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持久力和吸引力.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 由于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必须有真才实学.要具备真才实学,教师就得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向学生传授真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说到底,愿不愿学习、钻研,有没有进取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面貌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3.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行为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强化管理,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努力形成既有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又有严格有序的校规校纪的局面,坚持人本管理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 4.教师要团结协作,互相学习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离开集体也是微不足道、无所作为的.教师,只有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既然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问题.那么,怎样对教师进行职业德教育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

道德应该源自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份自愿遵守的规则,它不具有强制性。孟子认为道德即良心,古人修身的方法则是致良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一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新的形势与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道德品质。

关键词:职业道德;道德素质;职业特点;道德品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就是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人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人民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这是由教师的工作任务、劳动对象及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在道德认识上有更高的水准,在道德行为上身体力行,在道德影响上比其他行为更深远。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负重托,成为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的人民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就成了重中之重。

2.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等。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教师起着增长学生智慧、培育人才、传道解惑的作用。教师要爱学生,爱他人,爱事业,爱社会,爱国家,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3.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承担,这是教师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只有把这三项责任当成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尽最大力量。

关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热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无止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而且,一个学术渊博、知识广泛的老师也正是学生所希望的。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甚至一举一动,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无声无息的影响,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效果往往比教师长篇大论说教要好,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一面旗帜。

4.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领导重视,政策落实。

各级领导应当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长抓不懈,学校各级领导及上级有关领导要把师德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师德建设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要始终注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用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

学习理论,不断参加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师德建设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学好理论,另一方面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那种光凭书本知识,轻视实践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一定要克服轻视实践的倾向。

制定规范,评议考核。

加强师德建设,要制定师德规范,并用制度保证实施。师德规范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其他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制定规范可以指导教师的道德生活,使教师择善而行。规范不仅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而且是评价教师行为的标准。教师既可以用师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又可以互相评价和监督。

抓好典型,树立榜样。

在师德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师德建设的深入发展。以正面典型为主,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定期召开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师德分析会等,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这种做法能使人学有榜样,能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先进的自觉性,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分析形势,明确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全面深入展开,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分析形势,明确新的要求。要开阔眼界,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措施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向更深化的方向发展,并有所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师德风尚。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应该服从于教好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对品德行为和业务素质要同时抓,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道德行为来教育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传江.教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参考篇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教师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授者,不但要继承、创造、传播人类社会文明,而且要担当起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心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的同时必须还要发展自己,所以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巨大作用在于作出榜样”[1]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学校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人,同时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自身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必须不断学习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忠诚,要热爱教育事业。第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以身作则教好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第三,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外延

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情感指挥、身体技能等,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此规定:一是爱国守法;二是爱岗敬业;三是关爱学生;四是教书育人;五是为人师表;六是终身学习。教师个人的教授道德是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内在性、自觉性、精致性等特点。它实际上是“教师德性”。“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2]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人类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桥梁。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好好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师表、铸师魂、正师德,真正做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所以,教师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

(一)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师德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而且要放眼于未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不仅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房展,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方向,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领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关键,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通过教书育人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的精神,而且责任感不强

在现今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把教书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专研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还有些教师缺乏集体荣誉感,从来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缺少爱心,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严重缺乏爱岗敬业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

部分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并且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只关注个人收入,教师的职业观念非常模糊,工作目标也并不明确,并且片面强调职业的待遇和收入,忽视了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取得职称获得高收入,一旦取得了职称,就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还有一些教师把校内的教师工作作为副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在校外的挣钱上,这不仅仅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弱化了学校的凝聚力。

(三)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失衡

在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思想伴随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对师德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一些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功利化和多元化趋势。有些教师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变得越来越强,并且急功近利,在物质上过分追求,功利思想尤为膨胀,并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关心集体利益。教师的价值观失衡和扭曲会引起教师在行为上的失范,从而导致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下降,消减了育人的奉献精神和育人意识。

(四)部分教师师德意识较差

在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自身的纪律观念比较单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比较差,自身的素质修养也不够,对待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教师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自由,没有组织性,生活散漫;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够高,做事没有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敷衍了事的比比皆是。这一系列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更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了教风、学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仅是对教师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2]。所以,只有教育工作者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培养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师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师德规范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从事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或者学校应结合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二)要提高认识,加强师德建设领导机制

如何领导学校进行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基础在于学校的教师,但是关键还在于领导。有效的领导机制和体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条件。主管教育的部门,尤其是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的认识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特别是,要充分的认识和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及自动性,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

(三)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些年,有很多学校很重视师德建设,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未来教育的领航者,而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青年教师不参与师德建设,那么师德教育的建设也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要加强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选择比较公平,并被他们认同的措施是很关键的。

(四)强化教师考核体系,健全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考评是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就必须强化师德的考核评价工作,要建立健全的教师师德评价体制,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师德的分量和比值,师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相互统一;定期开展师德考评活动,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五)改善环境,形成师德激励机制

教师需要内在的激励,外部的环境激励体制也同样重要。那么学校就要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使整个学校有一种高雅的学术氛围,为广大的教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提供一个舒适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尊重他们的个性,承认他们在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准方面的差异,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教师入职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小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