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

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职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与认可,其在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人才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分析了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为社会培养酒店专业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推动我国酒店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所以务必要重视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酒店行业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这些:第一,业务能力。在酒店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只有为顾客提供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服务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第二,有着一定的管理能力。酒店管理专业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管理”,很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高级酒店工作,因此只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组织、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第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酒店员工需要经常与客人接触、交流,因此学生必须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高职酒店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这些:

1.不能及时创新教育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仍未转变。一味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不能及时引进系统、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强行将管理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真实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不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职业素养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酒店管理专业一味将管理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有了毕业文凭就可以顺利进入酒店工作,就能胜任酒店的各个岗位,因此思想上出现偏差,不具备职业观念,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

3.不能适应酒店工作

很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感到工作很累,很多酒店为了节约运行成本,在时间上对员工的要求过细,会随着客户的增多或减少随时调整员工的上下班时间,由于实行这种做法导致很多员工不定时加班,因此学生在实习中需要工作的时间很长。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1.建设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要做到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开展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可以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顺利对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真正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高职院校还需与企业及时交流,有效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合理休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任务,要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实习过程中要依据实习方案进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

利用平时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但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而且也要结合开展职业活动进行。在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应用企业岗位规范与流程标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酒店真实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4.采用校企合作交替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与酒店实习单位同时设置管理部门,共同参加学生的管理。拥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可以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应用二者“交替培养”的做法。总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交替培养”过程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致萱.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05).

[2]靳慧,朱军.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3]李志书.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 客观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降低了自身的求职竞争力。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辅导工作,愈加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今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1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不足十年的历史。我国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仅仅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主要是对于国外先进理论的研究,并没有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不仅如此,我国职业规划服务机构也很匮乏,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也仅限于校园。由于尚未形成学校、学生与社会联动的环境与氛围,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还只停留在想法和文字的层面上,体现出我国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还比较薄弱。因此,学生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显得茫然无措。由此可见,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存在问题

不懂得什么是职业规划

有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由于生活的范围几乎仅限于大学校园内,与社会接触较少,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求了解不够深刻,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件费力而无用的工作,并没有明确的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是随波逐流,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淡漠,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盲目地充满信心,所以直接导致了毕业找工作时发现自己并不能满足专业的要求、社会的需要,造成了“毕业即失业”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学校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很多学生入校后,往往因为自己高考成绩不佳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对未来的职业缺乏理性认识。到了要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

价值取向偏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毕业生的择业追求逐渐转型为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学生看重工作的收入、地位和声望。在对我校200名的高专学生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期望薪金的要求在2000元左右,大约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选择1000—2000元的人数占21%。而期望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5%左右。由此可见经济利益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职业规划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人在同一工作单位工作到退休的情况非常少见。关键在起点价值观是否正确,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但往往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把择业的范围确定在大城市、公办企业,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导致了很多学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机会。

3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的对策研究

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教育之中

在学生入学之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告诉学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方向、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学习是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高职高专学校重技能重实践的特点,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学习方法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养与训练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通过观看录像、座谈讨论、模拟训练等活动,鼓励学生到实践中锻炼,与一线工作人员经常交流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高职高专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要与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自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性格、特长,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要擅长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潜力,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要自信。学会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弄清自己想从职业发展中获得什么。因此,自我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业成功与否。

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同时要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建设

职业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时时讲、时时做。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配备专任教师,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时间,实现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规范化。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它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高校和学生都应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亟需制定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相关的标准来规范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 葛建新。创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3] 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5—40。

[4] 黄益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4)。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3]朱彦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析[J].青春岁月,2010,(12).

[4]孙瑾.浅析如何塑造高职学生的朗读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论文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 根据当前医患关系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建议从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促进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

关键词: 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并轨模式)[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与患者接触较多,接触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开始为患者服务,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社会调查(门诊、病房、社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SP教学)和门诊(床边)教学,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检验学习效果[6],培训每两月1次,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2-13.

[2]马涵英,周玉杰,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2):132-133.

[3]曹永福,张晓芬,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6):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2):19-20.

[7]AmmentorpJ,MainzJ,SabroeS.Communicationinhealthcare[J].UgeskrLmger,2006(168):3437-3440.

《学术素养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一到六周,研究生院安排开设了《学术素养概论》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获益匪浅,感觉这门课程安排对于刚上研一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是我们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了解,学习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尽管这门课程只有短短的六周时间,但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三个不同方面的知识,分别为: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产权概论、图书馆与论文写作。通过学习,使我对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理论和规范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形成了在学术道德上的约束,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内容、作用和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一个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我对图书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文献写作技巧与规范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课安排在研究生必修课中,是有必要的,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科研和生活有着指导意义和很大的帮助。 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就目前大家所达成的共识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学术研究是其根本和基础,因为,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先进的文化、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才能以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服务社会。然而,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全民阅读的能力都很低下,《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就有报道:问及我国国民不读书的原因时回答“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的比例高达34.48%。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才选择看看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本,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太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对自己有利的阅读方法的选择。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美国,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许多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大一学开设术研讨课程,并己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的课程,只是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

大学文科是针对大学文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文科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系统完善自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希望获得“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转变的现实需要,并且主动在办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但从理论角度,却鲜有系统、直面的论证。

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集合,是各门课程分工和配合形成的组织结构,包括各门课程的内容量、课时安排和课程顺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难以体现出教育层次和类型的特点。从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本身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分。层次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后面向职业的高等教育,应包括目前的专科层次、往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根据高考科目的划分,粗线条地将高等职业教育从类型上分为文科高职、工科高职和艺术类高职,以方便归纳共同点,对比不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文章以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思考构建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以点带面,进而探讨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的应有之义。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理论课时量、评价标准等方面,皆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1.课程内容“压缩饼干”现象,折射出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多采取的是本科“压缩饼干”方式,照搬学术型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只是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每门课程进行内容删减。这种课程内容,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文科高职课程的特色,内容不完全,每门课程知识量少,信息量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内容定位不清,造成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肤浅,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岗位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提升教育层次后,课程内容整体都学过,不断“炒冷饭”,浪费教育资源,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一味强调“够用为度”的后果,忽视了专业类型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忽视高职教育不同类型的特点和需要,不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是无法正确限定何为“够用”,多少为“度”。文科高职对于理论知识够用的“度”,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高职,课程结构分配方面应该符合自身类型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围绕评估“指挥棒”的单一标准,导致了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如同一个隐形的“指挥棒”,规范高职院校办学之余,也使得各种类型高职教育发展趋同,形成“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是以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工科高职教育规律为标准,忽视文科高职对于技能培养、素质养成方面的特殊要求。盲目围绕评估“指挥棒”转,生搬硬套工科高职课程模式,文科高职课程评价遭遇尴尬,造成目标制定不符合培养特点,课程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设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超越实然状态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应然层面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

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其办学宗旨不同,服务的社会需求不同,课程目标的选择自然具有差异,各有侧重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够用的知识基础或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化趋势,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美国社区学院倡导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探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文科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占据话语权的工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非定位于“能力本位”,而是“素质本位”,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人。

2.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课程体系需要对接某类职业岗位,让学生获得胜任社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的生存之道,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够做”。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既包括部分需要反复练习以动手为主的经验型技能,也包括部分需要高认知参与以理解运用为主的抽象型技能,因此课程培养的一技之长,没有必要机械化定义。文科高职课程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注重具体岗位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文科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人才标准为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文科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是具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课程目标包括“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课程体系必须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良好的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人”的素质。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在战略层面、结构层面、内容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措施。

1.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战略层面——完善体系,明晰层次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其重点更多在于“养成”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保持完整,每门课程保证足够的知识量,反对课程内容采用本科“压缩饼干”的方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层次是比较清晰的,如会计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每门课程内容是完整、足量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可以在实践方面给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基础。

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应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扩展度,按照层次开展。目前的文科高职教育,应该在三年中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每门课程质量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标准,满足进入职业岗位的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升入高一层次的本科教育的学生,课程体系增加的是扩展课,课程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是发展的能力、扩展就业范围的能力。

2.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层面——形成“宽基础、活模块”

文科类知识的结构呈现出非线性、弥散特点,知识体系比较“杂”,知识结构如同“W”或“M”型。文科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拥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课程结构弹性相对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理论基础扎实宽厚。因此,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应着眼于多方面复合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通用知识的要求和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岗位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项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技能的培养。

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活模块”,可以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四部分组成。其中,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素质,下设思想政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身心发展类课程以及职业指导类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职业能力课程对应的是职业领域的核心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包括通用职业能力类课程、专项技能类课程、职业资格类课程和技能提高类课程。

3.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课层面——结合专业,强调“人文”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课程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更加重要,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具体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文科高职教育的核心知识多包含在通识知识中,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度很高,核心技能主要来自于综合素质,通识能力会直接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中对于理论课“够用为度”的理解,要结合专业特点界定“度”,并且强调“人文”。

“够用”的着眼点不能仅仅盯着当前的岗位群需求,而要将目光放长远,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发展的前景,科学分析、预测学生应学习的理论知识类型和数量,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留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同时,“够用”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盲目压缩、变浅,不能片面地把“够用”认为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应考虑到文科类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人文”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复合性和综合化,扎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培养人文素养的通识知识,构成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是文科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科高职理论课程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特点进行剖析,建设与专业就业岗位群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课程的学习既具有职业岗位特点,又能满足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设置的选修课、讲座等,采取集中、分散、浓缩、强化等不同课程形式,加强通识课程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4.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课层面——突出“综合素质”,合理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但文科高职与其他类型高职的实践课程有一定差别,一方面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普遍特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突出文科高职特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文科高职实践课程可以按照“通用职业能力养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形成内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和专项实训的途径,建立起实践课程模式。通用职业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能力训练,旨在训练对于文科高职学生来讲比较通用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与沟通、礼仪、文书写作、文字录入、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等,可以通过一些专项实训课程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实践课程,重点是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通过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或校外社会大课堂进行社会服务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工科,一些专业难以做到完全顶岗实习,如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实习生全面触及,与其勉为其难地顶岗实习,不如采用“走岗”的方式进行。此外,一些原生态的工作过程并不必然凸显文科专业的教育功能,简单将学生置于真实岗位中,反而会让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技能经验缺乏比较和反思,从而限制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项目教学等,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增强实践的认知性质,强调高路径学习,让学生从实践课程中提高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兰巧.文科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 朱依萍.谈“够用为度”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

[3] 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8,(2).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梁绿琦系该学院院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科学术论文范文

职业素养研究生论文

会计职业素养论文【1】

摘要: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出发,结合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实际,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会计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职业生涯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各种类型的职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各有其特点,但一些共同的职业素养是所有职业必须具备的,概括起来包含三个方面。

1.职业道德,也称职业操守,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2.职业意识与行为。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职业理想、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

职业行为是由职业意识决定的,与职业意识相对应。

3.职业技能,也称为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

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技能就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

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牢固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简言之,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二、会计职业素养

会计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较早、较多的专业之一。

会计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人们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主要包含胜任会计工作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以及会计职业技能等方面。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会计既然是一种专业的职业,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或要求,这种道德标准既是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也应体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

一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二是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三是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四是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五是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六是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七是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八是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

会计职业意识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会计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会计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

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理想

会计职业理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对于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

会计人员的职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个人的远景规划,是个人的职业蓝图,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期待都密切相关。

我国目前已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层级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的执业资格,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

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评价的制度,其中取得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规;取得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对本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职业判断。

取得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侧重掌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股权激励、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转移、财务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取得正高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应当侧重掌握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资本运作、信息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准备往职业会计师、内部审计方向发展的会计人员,可以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根据企业特点,还可以考虑国际公认注册会计师考试。

2.会计工作创新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人员的服务目标是为决策者的管理活动提供帮助,而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人员能力发挥的精髓在于知识的活用,知识的活用意味着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

3.团结协作精神

出纳、会计及财务主管等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会计职业技能

会计职业技能是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活动,承担会计责任的能力和手段。

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会计职业技能包含内容较广,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操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交流能力以和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1.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二是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履行职能,自始至终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约,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的相关知识。

三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工具,不仅会计核算要利用计算机,会计部门与企业内外部门的业务往来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

2.会计操作能力

会计操作能力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会计操作能力应建立在各会计岗位的职业背景之上。

进行日常核算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的能力,如编制和传递会计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对账、结账,制表等,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

进行财务分析管理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3.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会计人员按照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及经营特点,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发生的不确定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等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4.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工作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会计问题依靠单一的会计知识无法解决,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当前的会计工作。

丰富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国际视野的理解;对人类基本行为知识的掌握;对思想、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达意见的技巧等。

5.交流与沟通能力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只有在有效沟通下,才能发挥会计信息的沟通效能。

由于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独立、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它不能因为企业领导或某些人的意志所左右,更不能制造假账。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运用尽责规律处理好与领导、部门、上级主管等内部人际关系,取得领导和各部门的信任和理解,主动与领导沟通,使他们掌握会计法,让他们增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法律责任感。

6.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计职业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会计所处的环境。

每年都有新的规范出台,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会计工作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和财务预测等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知识与方法不断更新。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所从事的会计工作。

因此,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和会计职业技能三者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宏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的提高,也会促进会计职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青.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财务通讯,2011(6).

[2]蓝文永,夏娟.基于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2011(7).

[3]贾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财会,2011(9).

[4]陈林. 论新时期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

[5]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论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会计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会计行业的技术性也日趋复杂。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素养

会计工作是以会计人员为主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既是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单位领导的得力助手和参谋。

会计工作人员能否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正确地执行和贯彻国家制定的相关财经政策,为决策者提供正确、合理、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发挥出会计人员的参谋作用,这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会计人员处于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关键地位,能否为单位提供准确的、真实的财务信息,帮助单位领导作出正确、合理的发展规划,是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会计工作的技术性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会计人员,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一、会计人员应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计是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是企业进行融资与投资决策的制定者,会计作为专业的经济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业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会计管理的技术性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充电,在工作和学习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案例进行总结、吸收。

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在岗人员业务进修、会计人员业务交流、进行会计知识竞赛等。

在工作之余,会计人员还可以从网络和学校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人员应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冲击,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出国大国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企业应如何面对这样的金融冲击?如何进行对外投资?如何制定融资决策?这些无疑都是在考验作为经济管理者――会计的应变能力。

会计作为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很强悍的专业能力,这是会计人员最主要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职业判断力,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可以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要做到这些,会计人员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和单位要定期举行一些交流活动,如典型经济业务处理经验交流会等,将会计人员的自学和企业组织的强化学习结合在一起,使会计人员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发挥出会计人员的作用。

三、不断地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是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是单位和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者,同时也是经济活动信息的制造者,会计人员更有着为单位和企业提供真实、准确信息的使命和责任。

但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有许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制造和提供虚假的经济活动信息,这对单位和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人为损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要想减少或制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贯彻和落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职业原则。

而要做到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在会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从而使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会计人员的工作中要潜移默化地使会计人员将会计的信誉放在会计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做到养廉,这样才能做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不动心,在权势的威胁下不惧怕;而在会计人员的学习中,要注重对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不要只注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这一基本的为人准则。

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真正优秀的会计人才。

如果有才无德,那就注定要被社会和企业淘汰。

四、结语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才有德的会计人员,才能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不是像有才无德的会计人员那样,在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同时最终害的也包括自己。

【参考文献】

[1]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2003.

[2]曲洪山.新编审计原理与实务[M].大连理工大学,2005.

[3]张国伟,冯艳.试论反贪会计[J].会计之友,2008.

[4]会计从业资格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张以宽.会计和谐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08.

[6]谭不跃.论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8.

展开全部《学术素养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一到六周,研究生院安排开设了《学术素养概论》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获益匪浅,感觉这门课程安排对于刚上研一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是我们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了解,学习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尽管这门课程只有短短的六周时间,但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老师

职业的素养论文

职业的素养论文,在职场生活当中,我们的职业素养也是格外的重要,提升职业素养一直是职场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具体情况下面我为你分享。下面我整理了职业的素养论文。

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摘 要:本文依次从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分析: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进行阐述、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科学确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是职业人的必备素养,并与特定职业相联系

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职业素养主要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大要素。

职业素养总是与特定的职业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这是勿容置疑的,电工所需要的技能肯定与园林工所需的技能是不一样的。

就是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如会计岗位突出的是“诚信”,正如朱镕基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会计岗位的人员应该“不做假帐”,而医师岗位突出的是“救死扶伤”,教师岗位突出的是“教书育人”。因此,对特定职业甚至行业、产业的职业素养进行系统梳理,开展职业素养分析,才能科学地确定职业素养养成目标。

二、强化职业素养分析,科学确定职业素养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服务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强调的“五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最重要的素养。

各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析要以人的发展为经度,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以人的发展为经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要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出发,谨防人才的“工具化”倾向。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纬度,就是要求职业素养分析要从岗位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谨防人才的“空泛化”。

职业素养分析,首先要明确各专业培养学生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的首岗、发展岗,然后系统分析上述各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目标。职业素养分析必须有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参加,要集中校企双方的智慧。职业素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必须及时吸收行业、企业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目标体系,实现育人与用人的一致性。

二、探索职业素质养成的路径,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体系

一、科学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案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依据,职业素养分析的结果必须全面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遗憾的是,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素养养成的载体、路径、考核等的设计还很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还没有达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应的高度。

但实际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才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而职业能力技能、只是外化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因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要以完整的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培养途径,以职业发展课程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校园、社会、企业”四维空间为活动领域,以职业素养达成度为评价标准构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把职业素质养成落实到课程中

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养成的主阵地,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行动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在职业素养养成中的作用。

提高人文必修课的课堂实效。人文必修课主要是为全面发展的人做准备的,主要承担文化传承、身心健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功能。但作为高职学生的人文必修课,我们要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凸现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在培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努力强化与职业的关系,养成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健康。

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职业素养养成功能。专业课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我们要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检查、学会时间与进度管理、学会评估、学会总结、学会系统思考。 突出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素质拓展功能。要鼓励教师开设大量的优质公选课,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体现辅修专业课程的复合功能。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设辅修专业课程,促进专业与专业的融合,培养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如农林种植类专业辅修市场营销,制造专业辅修企业管理等,拓展学生的专业面,为学生成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三、拓展校园第二课堂,让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扎根在校园

校园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载体,渗透素质教育,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氛围。通过校园精神提炼、校标的`筛选、校训的凝练,建立视觉标识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使一所高职院校独特的理念、气质、特色转化为可视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风格统一的图案、文字、建筑、景观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

充分利用学院“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引企业文化入校园,强化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求实、争创效益的企业精神、激励与创新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用企业优秀文化影响熏陶师生员工。借鉴行业或企业通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及时发现、培育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在学生中开展“创业之星”、“爱心使者”、“成才之星”、“自强之星”等各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典型事例的宣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做有可仿。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在学生日常活动中养成职业素养。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将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新生入学时就提出明确的素质拓展要求,如组织一次活动、参加一次演讲、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支学习团队、结对一个低年级学生等等;

并发给学生《大学生成长记录本》,人手一册。在校三年每参加一项素质拓展活动,都及时登记在册,并由组织者签字确认。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计划与总结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四、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延伸到校外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要利用服务社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通过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些基地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重要阵地。

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的产品生产,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务实的作风、讲究效率的企业理念。我们要通过学生人手一册的《校外顶岗实习手册》将顶岗实习全过程真实记录下来,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作为顶岗实习考核的主要内容。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为主要载体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

各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教育,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学习问题的“暖春行动”,关心山区贫困家庭的“爱心超市”,关爱特困群体的“阳光行动”等,让学生在关爱他人中培育爱心、享受快乐、阳光成长。

充分利用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各高职院校周边地区都有很多这样的基地,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走进革命老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进高新技术区,体验科技的力量;走进博物馆,感受人类对文明的追求。在素质教育基地中通过体验生活、主动探究,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构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体系,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落实

一、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组织机构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学院的个别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全院各部门和师生的共同参与;要有周密的组织安排,全方位、全过程循序渐进的开展。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职业素质教育协作机构,这个机构至少应有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招生就业部门、校企合作部门等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协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职业素质养养成的顶层设计,指导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落实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统一布置职业素养考评工作,及时解决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保障制度

职业素质教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用制度约束每个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要用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达成度代替传统的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建立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加强非课程性学业的考核,将学生日常活动、班级活动等纳入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将职业素养考核作为学生学习考评的重要内容。

职业素质养成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职业素养是日积月累养成的;只有真正建立起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起教学、活动课程等显性课程和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以及校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氛围等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让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深叶茂!

作为服务行业的酒店企业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更要求个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面前,高职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除了做好科学职业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使自己在职业发展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主动。

一、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特点: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

(一)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迅速,高级酒店管理人才成为紧缺人才。

旅游与酒店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更是全球居首。据行业初步预测,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五星级饭店将超过500家,未来的3-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季节,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xx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及酒店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为全球性紧缺人才。随着20xx】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给酒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级酒店管理人才跃居高薪阶层。目前,整个酒店行业中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由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十分抢手。

但在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却出现了供需错位的情况。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已经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因此,针对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以及就业后发展竞争力不高的根本原因,提出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关系的研究成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和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是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

就我国现行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除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外,院校的酒店专业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渠道。

传统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理论体系上,但相对应的是酒店需要的人才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不十分高,企业需求的是动手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好的服务和管理人员。

当本科的专业学生进入服务一线时,他们当中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的心态:“当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当服务员觉得没面子,读了大学跟没读大学的一样端盘子”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在企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中专酒店专业的学生由于年龄相对偏小,在适应能力方面普遍会明显低于高职专业的学生。

记得近几年我送学生去酒店顶岗实习并对酒店人才需求调研的时候,酒店一线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就重点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中专毕业的女孩子,如在前台服务的看到外宾来了的时候就有直往老员工身后躲、不敢开口等情况出现。

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必需,动手操作”的原则,要求学生在具备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他们心态较为成熟理性,接受能力较强,而深受酒店企业的欢迎,因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成为了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

二、个人职业期待与现实的职业困惑: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瓶颈

(一)自我角色认知与评价的失衡,是高职大学生在职场现实与职业期待中困惑的主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成为每个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重要课题,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ucos Institute)在6月发布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六成20xx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而频繁离职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4%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造成离职的主要原因。

而从20xx年年底开始,20xx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以20xx届就业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与高职高专)为调查对象,从20xx年12月开始,对20xx届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职场适应过程进行月度跟踪调查,实时了解其各时段的收支、从业压力、所遭遇的职场问题等及其变化,网上的随机调查中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离职比例最高的职业为“餐饮/娱乐”。

人一辈子要扮演无数个角色,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是对自我本质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自己承担角色的认知。作为我们每一个在职场中经营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来说,通过对职场中的自我角色认知的探索,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可以干什麽,适合干什麽,然后去表现自己和管理自己,这对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高职酒店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非常欠缺!很多人眼高手低,不屑于所谓“端盘子、服侍人”的基层服务员工作,职业期待过高,认为自己在较短的时间里应该要做到管理者的职位,否则就有点怀才不遇或认为这工作不适合自己了!在频繁跳槽中怨声载道,结果总是在自己与现实的较劲中纠结!

(二)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迅勐,但高职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却滞后于行业要求。没有好的心态、不能吃苦,不能坚持等职业素养缺失。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从酒店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信息来看,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坚持从底层做起的心态不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感不强,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欠缺等。这些也是造成酒店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缺口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化包含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而职业素养是职业化最根本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个人的职业道德、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诸多方面,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是学生走入社会和职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职业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职业人。任何一种职业客观上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中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贯穿于职业活动始终的、同一职业行为中的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实践性、交叉性与可操作性。职业教育客观上担负着对受教育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任。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职业能力”没有共同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观”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有不同的理解。

在许多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职业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导致高职学生在职业行为中,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而造成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的公信度也由此受到质疑。

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产生于职业分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不应该”做什么,而且倡导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人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岗位职责、岗位规范,也是评判职业人职业行为的价值标准。

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行业或职业的规定,这是从业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当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做出职业道德选择。

当职业道德选择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

具体表现在不道德的经营风气,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买卖不讲信用,合同难于履行,债务随意拖欠,不爱岗敬业,不诚信,弄虚作假,无创新精神,不遵纪守法,不忠于职守,缺乏质量意识、协作精神等。任何一种职业对于从业者来说,在工作中都不可能摆脱职业道德的约束。可见,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工程、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职业劳动者的教育,而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课程的本质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有机地将工作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带有显著的职业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做人”就是在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做人先于做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修养高于技巧,品德高于方法,人的本质特征高于人的外在魅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

这里的“人际关系、处事技能”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许多“窗口”性、服务性职业中,60%以上的消费者投诉涉及职业道德,而涉及技术操作水平的不超过40%。

有些行业,如按摩业可能由于其职业道德问题而最终失去顾客的信任而消亡。一个人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都可能会四处碰壁,只有德才兼备才会畅通无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纽带,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从战略的高度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在职业教育中搭建课堂教学、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化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志愿者行为的职业道德培育平台;

在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在评价考核中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营造“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比如平时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文档材料是否规整,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等等。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善于表现自己在职场中,默默无闻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表现,而那些善于表现自已的员工,却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那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员工是最具竞争力的员工,他们往往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善于表现的人才有竞争力;把握一切能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善于表现而非刻意表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工作中,学会低调做人,你将一次比一次稳健;善于高调做事,你将一次比一次优秀。在“低调做人”中修炼自己,在“高调做事”中展示自己,这种恰到好处的低调与高调,可以说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低调做人,赢得好人缘;做事要适当高调;将军必起于卒任。设立工作目标,按计划执行在工作中,首先应该明确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致力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船没有罗盘一样。每一份富有成效的工作,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去指引。缺乏明确目标的人,其工作必将庸庸碌碌。坚定而明确的目标是专注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目标是一道分水岭;工作前先把目标设定好;确立有效的工作目标;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职业标准。比如: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这类都属于职业标准类。养成良好的职业标准,是提高职业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职业道德。比如:同行业公平竞争 不恶意损害客户利益 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职业道德也关乎一个人的人品问题,目前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将忠诚放在第一位,对于一个道德品质较好而技能较差的员工,我们可以重点加强后天的培养,相反,对于技能再高但道德品质较差的员工,往往都是被淘汰。所以说“忠诚大于技能”,足以说明职业道德的主要性。职业形象,职业形象就是自身的着装,发型,状态等等向客户展示的一种外表形象。比如:我们上班要穿工装 微笑 等等,一个好的职业形象能向客户传达一种正面的信息,特别是销售行业有句话“先将自己推销给客户”中就包含了职业形象的重要性。职业心态。比如面对一个客户的投诉,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与客户针锋相对,或者是大吵大闹,而是能心平气和,带着微笑耐心的与客户沟通,最终解决了客户的问题。这种不卑不亢,耐心和不烦躁的心态就是 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职业技能也是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也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技能更是创造价值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既要学习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工作扎实务实,勤奋创新,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岗敬业,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这种敬业精神,对待工作,对待事业,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全身心投入,让事业蒸蒸日上。乐于付出讲究奉献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重提升职业素养,那么,从实际中就是要多讲付出,多讲如何做贡献,从内心里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认可。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文秘专业教育迅猛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都暴露出不少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秘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文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受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机制、课时分配等诸多因素局限往往难以有举措来应对。网络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网络文化这一途径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文秘专业;人文素养

1前言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较高的影响和地位,其培养的学生因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行业的好评。受学制设定、课程安排、办学理念、教学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虽然在就业方面并不输于本科生,但是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却容易受到综合素质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大抑制了其发展空间。在这些综合素质中,人文素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众多调查显示,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1]“大致来讲,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自我,它涉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2]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尤其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来源于秘书职业的特殊性。首先,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因为经常与外界联系,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门面,代表着企业的形象。秘书的谈吐、礼仪和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其他单位了解企业的重要指征。而交际公关、礼仪规范等能力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训课程有所提高,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秘书的该项能力,还需要在本质上有所提升,那就是丰富的人文涵养。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作为基底,只能是徒有虚表。其次,秘书岗位应有的写作功底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曾经被戏称是“秘密的抄书”。可见秘书不仅要会“写”而且还要能“读”,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明清时期的“秘书”———绍兴师爷曾经提倡多读经史可以代替读律法。在写作中,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不能在写作中用笔自如,因此很多资深秘书除了公文以外,往往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最后,秘书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定着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秘书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司与员工之间的纽带。秘书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上司的意图,与上司进行沟通,而且还要注意和其他员工搞好关系,以便使领导指示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更加通畅地下达到各个部门。这就需要秘书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某一门课程的设置或进行几次实践活动就能提高的,它需要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沉淀,因为只有通达人情世故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年轻,涉世不深,往往很难做到人情练达,这就需要从文艺作品中去提炼,从人际交往中去体会。尽管在高职院校增设人文素质课程、拓宽人文选修课等诸多建议曾被众多研究者反复提及,但是,受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机制、课时分配、部门利益等诸多因素局限,这些措施往往在落实上存在着不小的难度。[3]由于秘书经常要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像理工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那样主要的工作对象是机器和器械,所以对于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文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然而却鲜有实际的举措来应对,当然,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职教育由于学制短,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上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也并非无路可通。网络文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网络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4]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变成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了1442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了26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个百分点。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率达,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个百分点,并且首次超越了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5]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当然接受了这一新兴事物。可以说,大学生是全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日渐深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无论是大学的德育工作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研究者都持有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教育的便利,摒弃网络阴暗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网络的正负面影响,因为研究者众多而且不少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2利用网络文化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过去几年,网络文学往往被认为是精英文学以外的补充,但是随着文艺大众化,后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学作品已经不是传统媒体上的纸质作品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赞同。这几年以来,网络小说中的优秀作品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如《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均来自网络小说,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可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网络小说已经成了影视作品改编的重要后备军。虽然网络小说由于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有不少作品粗制滥造、情节单一、错字频现、语病百出。甚至一些小说中有大量不健康的描写,宣扬迷信、歌颂暴力、传播色情,成为危害社会的“毒草”。然而,也有一些网络小说是精心制作的,一些网络小说还有意模仿了名著的写法,如穿越小说《木槿花西月锦绣》的开头几章基本上模仿了《红楼梦》的写法。如果这时经过老师的引导,完全可以激发大学生读《红楼梦》的兴趣,从而完成经典的阅读。当然,网络文学的遴选和解读的指导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人文课程教师具有良好文学鉴赏能力,而且还需要人文课程教师自身不断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通过优秀网络文学的阅读,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文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从中得到一些社会常识和地方民俗风貌,以便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中。并且,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人性,而人情世故的了解恰恰是年轻的大学生所缺乏的。网络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门槛低,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并非专职的作家或研究者,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白领、学生、工人、农民等。其中大学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完成于大学读书期间,如《甄嬛传》等。虽然秘书写的是公文,然而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够促进应用文的写作水平。秘书在写好公文的基础上能够写一些散文、小说等,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高职文秘专业的大学生不妨尝试写一些文艺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网友的建议和意见,这样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从笔者多年的写作课程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写文章的环节往往不能很好的保证质量,写作中马虎、不用心的现象较多。而写作恰恰要靠很多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公文写作课程布置的往往是一些应用文写作题目,较为死板枯燥,不能有效激发高职文秘大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写自己喜欢的文章,则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诗歌无疑能提高自己对于文学的兴趣。并且,为了使得自己的文艺作品更加吸引人,笔者往往会借鉴一些名著或优秀的作品,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作用,其实也完成了写作实践的任务。网络是平民化的,不用于纸质媒体由编辑等少数人控制着话语权,在网络中,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有发言的权利,大学生能够在发言的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说过:“网络是一组互相联结的节点,是一个开放的、能无限扩展的结构,所有的节点,只要他们共享信息就能联系。”[6]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使得网民可以不再仅仅依赖纸质媒介,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获取很多知识和信息。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从网易公开课等网站上享受著名专家和学者的讲课和演讲,从一定程度上说,可以补充高职文秘大学生学制短的弊病。高职文秘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诸如文学、美学等课程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当然由于网络信息往往泥沙俱下,需要自己练就火眼金睛去过滤和鉴别。笔者认为,懂得过滤与鉴别也是大学生要学习的一项本领,既要能快捷的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又要不沉溺、不过于依赖网络,这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新世纪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客观需要。[7]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知识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例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甚至国外的一些文献在网络里均能查询。高职文秘大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较好的效果。当然,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最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或建议,例如选择哪些课程、选择哪些优秀的网站等。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好能穿插一些互动性较强的学习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地方文化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留在省内工作,所以了解地方文化对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地方文化课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湖州人文特色资源,结合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编写人文素质教程,建立湖州文化网,极大丰富了人文素质课程资源。[8]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放到网络背景下进行宣传和学习,无疑能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可以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互联网和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互动的频繁和便利。无论在任何互联网的空间或网站,都可以看到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社交模式。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老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教师和学生、富人和穷人、精英和草根,在互联网的牵引下,都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文秘大学生还仅仅从传统的社交模式中学习礼仪规范和人情世故,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年轻往往在人情世故上略逊一筹,这在秘书接待及上下沟通中会受其牵绊。高职文秘大学生因为接触面狭窄导致交往的朋友以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居多,互联网恰好能够补充其不足。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高职文秘大学生能结识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朋友,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当然不少专家和学者担心网络社交平台因为过于虚拟容易使得大学生耽于幻想脱离现实,然而通过互联网结交朋友了解社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其粗暴禁止不如积极疏导。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和社会对于网络不良现象的遏制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健康的社交。

3结论

网络课程的开放、人文网站的设立都为高职文秘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网络对于教育最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还在于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充满了全新的挑战。近年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微课教学等均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老师和学生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朋友模式。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以任意的提问甚至质疑课程的内容。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许多学科和知识将重组和变革,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高职文秘大学生不同于理工科的学生,文秘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的人和事,高职文秘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很好的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11-06(002).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56-157.

[3]郜大军.浅谈高职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文秘专业应用写作课程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0-102.

[4]成秀萍.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应用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5-91.

[5]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0.

[7]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80-81.

[8]杨群欢,吴新华.新时期秘书职业能力调查与高职文秘人才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能否为文秘专业学生日后的中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直接影响学生未来3年的专业学习与成长,直接影响班主任日后的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所以,新生入学教育需要不断研究探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文秘专业;入学教育

一、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特点

1.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文秘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秘专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类:没有别的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学读文秘专业。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文秘专业,对文秘专业认识不足,加上初中时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有畏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属于中专科层次,进来读书基本不看分数,与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上对中职学生有认知偏见。

3.人际关系是新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95后”的中职学校学生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同一个教室下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人情风俗,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却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够,班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同学之间相对冷漠,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新生入学的教育意义

1.入学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内容包括: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对文秘专业的认识。

2.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入学教育有利于文秘专业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军训、入学第一堂课等内容选拔合适的班干部人选,通过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中职文秘专业入学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文秘专业

班主任应该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文秘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岗位等,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文秘专业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使新生入学后就能了解文秘专业是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的人员。教育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

2.注重专业兴趣培养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每年9月开学一个月内,会有少部分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甚至退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中职文秘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文秘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秘书岗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企业和机关单位。学生看到文秘专业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增加从事文秘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把学习搞上去。

3.加强文秘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一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二是通过3年的中职学校的学习可以有机会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对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更为渴望。所以,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潜心学习的动力。

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俗话说:“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中文文秘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很多学生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上网、玩手机。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文秘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难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自信、自强、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5.加强生活常识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学习,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文秘专业班主任应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加强生活常识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重点关注心理有障碍、贫困生、孤残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关心和爱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能否为文秘专业学生日后的中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直接影响学生未来3年的专业学习与成长,直接影响班主任日后的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所以,新生入学教育需要不断研究探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提高办公室文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策略分析陈斓;办公室业务2014-04-052

2、高职文秘礼仪课程教学法研究黄建聪;办公室业务2014-11-05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健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变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能力评价模式,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其落脚点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现实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就业率为84%,高职生就业率仅为61%,虽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6%,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高职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说,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

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1974年他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在德国,比较有影响的是联邦职教所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与迁移培训”对关键能力的定义和凯泽等人提出的概念。前者把关键能力分为5个方面,即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后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明确主题的能力、独立性与参与能力、团体或社会能力、系统和方法能力、反省能力。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处制定了一份文件《选择的基础》,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份文件把关键能力概括为H项,即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制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独立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的和道德的素养、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1992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在进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中,把6项关键能力分为两类,一类为强制性能力(包括通讯能力、计算能力、信息技术),另一类为选择性能力泡括问题解决能力、个人能力、现代外语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5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关键能力的认识,可以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方面: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自信心、独立性以及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预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判断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协调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展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想像能力、思维能力、进取心、上进心、毅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综上所述,可以将高职生职业能力构成归纳如表1.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是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的人本身,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因而适合高职生现代职业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人文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度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现代能力本位观是一种广义的宽泛的能力观,要求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办学模式:实现由学校单一培养向校企结合转变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实现“订单”培养的新机制。校企结合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担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原则,因而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企业的参与十分重要。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理应参与学校的办学,这一点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结合这一办学模式有利于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导向性,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训基地之不足,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之不足。

(三)教学模式:实现由传授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变革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传授,习惯于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少,不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存在着脱离企业和市场要求的现象,使教学导向出现偏差,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现行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年制,刚性强,柔性差,对学生管得过严,学制固定,考试机械,教学计划刻板,不适应市场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从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职业技能,而且使专业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管理上,根据企业用人的波动性特点及其与学校教学管理难以吻合的实际,实行柔性化管理,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工学交替,巩固学生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市场、企业、学校、学生几方面共赢。

(四)能力评价模式:由单证制向双证制、多证制转变,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平台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应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要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为切人点,推动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不断完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充分反映就业的实际需要,用先进和适用的评价技术和管理技术来评价、鉴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要认真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成长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证制(毕业证)已不适应企业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双证制(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多证制转变。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和评价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平台,逐步提升高职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扩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力争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

在当今社会上,随着媒体的传播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和社会案例被公众所了解,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同时他们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即:如今的高校教育只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实际上这种意识是有点以偏概全的,但是正是公众的这种质疑值得让我们需要深思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缺失的本源。首先,我们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案例一、2002年2月23日是一个风和日丽、春意浓浓的星期六。北京动物园内热闹异常。下午1时10分左右,动物园熊山内突然传来狗熊“嗷、嗷”的嚎叫声。只见随着水泥地上冒起的一股股白烟,两只大黑熊躺在地上打起了滚。就在围观人群一阵骚动后,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抓住他,就是他给大黑熊投的毒。”喊声未落,这名男青年撒腿就向动物园内狮虎山方向跑去。正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动物园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和熊山管理人员以及在场的群众围追堵截,齐心协力将这名男青年抓住,带回了动物园派出所。经警方审查,这名男青年叫刘海洋,北京人。据刘海洋交待,因父母离异自己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1998年,自己幸运地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这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好奇心”,1月29日,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王保强十分气愤地说,从1月29日开始,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刘海洋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这5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这个案例突出反映了某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到了一种道德甚至人性泯灭的程度,这是让人十分后怕的,根据许多教育心理家们的研究,我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根据许多报刊媒体的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在阐述出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现状后,我觉得对于这些现状有必要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解析:(一)从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层次、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茫然失措,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二)从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很少汲取人文教育的滋润,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三)从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因此,部分父母过于强调学生的在校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塑造 。对这一类父母而言,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四)从个人层面:沉醉于物质生活,忽略了个人精神文明的提升由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高科技产品越来越耀人眼球,服装,饰品等方面都带给人极大的物质享受,而大学生对此更是热衷,这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私,拜金,寻求刺激,排斥书本中的人文教育,同时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暴力,同居,怀孕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既然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问题所在,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时关系到中国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解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认为可以从内外因来讨论: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从书本中汲取人文精华,拓展知识面,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基本了解中国近代简史,从中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通过热血奋斗换来的,要怀着一颗感恩,热忱的心去面对生活,从而使自己端正自我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同时,作为大学生还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动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或者享乐中。只有认清本国国情,了解世情党情,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奠定下坚实的基础。(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远观未来的同时牢记历史,牢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多实践,让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操渗透到我们骨子里。此外,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个人的素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主动远离错误的观念。比如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整个世界都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了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层级性。大学生在学校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其次,从政府和公众的角度来看:(1)不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应该加强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社会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法制教育全过程,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深层次的影响广大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广大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仰,明确责任。(2)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重视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历史,政治的教学地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深刻认识和感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特别是在高校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的教育地位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更加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遵循规律,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爱国,科学发展等话题的活动更进一步地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与修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高校大学生现今要做到的就是通过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塑造良好自我品格,才可以更好的成为国家的现代化的后备主力军,才可以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些迷茫徘徊中的大学生们也可以借着学习理论课的机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迷途知返,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论职业道德培养》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内容

【摘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现存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职业道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并在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El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质是多方面.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道德的一个基本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德素质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职业活动是一个人一生中主要的生活内容,人生价值、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职业活动实现的。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点.职业行为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联系的基本方式。所以人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道德品质就成为一个人道德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品德、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也主要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并充分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从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最大利益经济法则能够不断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但道德的调节方式也必不可少。法律规定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道德行为的执行完全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支配,它调节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也更持久。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约束各行各业的行为。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量事实表明,职业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引导和 教育 得力,职业道德水平高,就能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不断克服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等途径来促进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过程。

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职业道德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对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在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如追求经济效益与拜金主义的关系、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问题。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职业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在重要的道德原则问题上辩明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好人生的航向。

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职业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崇尚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鄙夷不道德的行为,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产生强烈的见贤思齐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所谓“意志”是指人确定目的并用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外部表现是语言和行动。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职业道德信念所谓“信念”是指人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于自己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人的生活立场.支配着人的行动。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不仅对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有深刻的笃信.而且也对相应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正确性有深刻的笃信,同时也包含了由此形成的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并对该职业道德的正义性深信不疑.为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而勇于排除一切困难、阻力的时候,才真正具有了坚定的职业信念。

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是指个人的某种职业行为成为反复持久的、习以为常的惯例。职业道德习惯是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事实依据。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不仅要看职业道德认识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要看其职业行为是否高尚,是否对人民有利。只有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伍动,并把它逐渐变成职业道德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职业行为过程中相互关联、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力,而在现实中对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没有共识,甚至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这种“重实践,轻职业道德”导致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风险问题出现。本文提出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教育;关系

一、职业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职业人。任何一种职业客观上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中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贯穿于职业活动始终的、同一职业行为中的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实践性、交叉性与可操作性。职业教育客观上担负着对受教育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任。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职业能力”没有共同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观”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有不同的理解。在许多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被片面地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职业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导致高职学生在职业行为中,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而造成一系列的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的公信度也由此受到质疑。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产生于职业分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不应该”做什么,而且倡导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人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 岗位职责 、岗位规范,也是评判职业人职业行为的价值标准。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行业或职业的规定,这是从业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文明礼貌、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当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做出职业道德选择。当职业道德选择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问题。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具体表现在不道德的经营风气,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买卖不讲信用,合同难于履行,债务随意拖欠,不爱岗敬业,不诚信,弄虚作假,无创新精神,不遵纪守法,不忠于职守,缺乏质量意识、协作精神等。任何一种职业对于从业者来说,在工作中都不可能摆脱职业道德的约束。可见,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工程、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职业劳动者的教育,而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课程的本质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有机地将工作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带有显著的职业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做人”就是在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做人先于做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修养高于技巧,品德高于 方法 ,人的本质特征高于人的外在魅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这里的“人际关系、处事技能”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许多“窗口”性、服务性职业中,60%以上的消费者投诉涉及职业道德,而涉及技术操作水平的不超过40%。有些行业,如按摩业可能由于其职业道德问题而最终失去顾客的信任而消亡。一个人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都可能会四处碰壁,只有德才兼备才会畅通无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纽带,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到现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都没有从教育战略的层次上把握职业道德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本位”、“专业实践本位”、“技能本位”的现象还比比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道德知识内容过于浅显,至多只能讲一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职业道德学习也只是为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已,职业性的职业道德知识内容在职业教育中根本无从涉及。就深度而言,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这是造成目前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被重视、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即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做事”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 情感类 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只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客观上要求工作者具有符合职业规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当职业道德具体地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时候,它就具体内化并表现为职业品格,包括职业理想、进取心、责任感、意志力、创新精神等。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性教学为切入点的教育模式为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品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情境和具体的项目化实践性教学活动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使学生在学校和工作中,掌握职业道德 文化 知识,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情感,进而“外修技能,内修品德”,最终获得完善的职业品格。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从战略的高度将职业道德教育纳 入职 业教育体系中,并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在职业教育中搭建课堂教学、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化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志愿者行为的职业道德培育平台;在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在评价考核中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营造“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宇人力资源开发论集.走向世界技能强国.北京:长城出版社,.

[3]许启贤.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职业道德.北京:蓝天出版社,.

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比如平时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文档材料是否规整,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等等。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善于表现自己在职场中,默默无闻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表现,而那些善于表现自已的员工,却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那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员工是最具竞争力的员工,他们往往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善于表现的人才有竞争力;把握一切能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善于表现而非刻意表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工作中,学会低调做人,你将一次比一次稳健;善于高调做事,你将一次比一次优秀。在“低调做人”中修炼自己,在“高调做事”中展示自己,这种恰到好处的低调与高调,可以说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低调做人,赢得好人缘;做事要适当高调;将军必起于卒任。设立工作目标,按计划执行在工作中,首先应该明确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致力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船没有罗盘一样。每一份富有成效的工作,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去指引。缺乏明确目标的人,其工作必将庸庸碌碌。坚定而明确的目标是专注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目标是一道分水岭;工作前先把目标设定好;确立有效的工作目标;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职业标准。比如: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这类都属于职业标准类。养成良好的职业标准,是提高职业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职业道德。比如:同行业公平竞争 不恶意损害客户利益 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职业道德也关乎一个人的人品问题,目前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将忠诚放在第一位,对于一个道德品质较好而技能较差的员工,我们可以重点加强后天的培养,相反,对于技能再高但道德品质较差的员工,往往都是被淘汰。所以说“忠诚大于技能”,足以说明职业道德的主要性。职业形象,职业形象就是自身的着装,发型,状态等等向客户展示的一种外表形象。比如:我们上班要穿工装 微笑 等等,一个好的职业形象能向客户传达一种正面的信息,特别是销售行业有句话“先将自己推销给客户”中就包含了职业形象的重要性。职业心态。比如面对一个客户的投诉,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与客户针锋相对,或者是大吵大闹,而是能心平气和,带着微笑耐心的与客户沟通,最终解决了客户的问题。这种不卑不亢,耐心和不烦躁的心态就是 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职业技能也是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也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技能更是创造价值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既要学习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工作扎实务实,勤奋创新,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岗敬业,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这种敬业精神,对待工作,对待事业,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全身心投入,让事业蒸蒸日上。乐于付出讲究奉献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重提升职业素养,那么,从实际中就是要多讲付出,多讲如何做贡献,从内心里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认可。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个就需要你切实的落实到你的自己的职业当中去,把职业生活化也是一个方面。

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现代企业选择人才优先选拔录用的不只是看学生拥有的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其个人基本职业技能、职业基本素养及职业精神三大方面。

关键词:

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

互联网时代冲击着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中职生在学习目标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的使用与娱乐消遣中,无视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实现,缺乏对职业意识和素养的认识,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职业生涯无所规划,职业素养没有任何的概念,进入企业后是很被动的,时间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能力都缺乏,提升空间小,个人的价值观得不到实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迫切性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态,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它对学生的终身就业都受益,与我们的企业长足发展息息相关.

(一)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及岗位竞争力

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致化、专业化,社会对各类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规范要求,大多数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是要求对方能够融于企业文化,与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立足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方式主要侧重于“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对学生是单工种培养的短期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落实在毕业后立即找到工作;而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环境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中,只凭借一种技能的毕业生虽然能够上岗工作;但随着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自身不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很可能遭淘汰再就业也很难。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多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多渠道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创新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出色的职业素养。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就业顶岗型”教育,更是一种“持续发展型”教育,既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又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更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要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社会成为企业人,如何让学生很好的适应企业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停留在学校知识和技能层面,还应具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文化迈进职业学校的校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处处彰显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

从学校到企业,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从生活环境到工作氛围,从人际关系到事业追求,无不困扰着他们,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生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企业发展目标、价值观、工作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企业员工有感染力和凝聚力,能把企业成员的兴趣、目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智慧集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共同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轨、融合,学校需根据办学特设和企业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布置,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是职校改革创新点,可以从如下做一些校园文化的布置。

1.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强化企业文化所必须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与以后自己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职业环境和育人环境,用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常态化的影响学生,打造独特的未来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

2.建设高仿真实验实训室,营造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类似的实习环境。职校在物质层面中突出了“职”的特点,形成以职业为核心,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职业性”的校园文化。

中职校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中职校可按企业真实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建立与企业生产车间基本相似的实验实训场所,实习环节的设计与企业工艺流程相接轨,尽可能将实训场所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融教学、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理实一体化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营造出浓郁的企业工作氛围。

(二)班级宣传栏处处体现职业人的形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

学校积极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经验,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校纪校规等进行适当变革。实施各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等举措,定期举办企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技术展示,把企业的日报、周报、月报等宣传方式借鉴到班级信息管理之中,通过模拟企业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未来企业适应能力;还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常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班干管理制度,引入“竞争、职责细分”等企业常用的手段,理顺班干部的职责和义务,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平时的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手段可以定期的开展评比,通过企业家进学校,企业工人进班级,设身处地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培训,让整个班级洋溢着企业的管理风气。

(三)学生定期做职业素养的培训与评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每位学生都是社会的个体,都是将来企业的一份子,为企业做贡献的大小,每位员工的职业素养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实践参加职业素养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体现校企合作,在学校实训工厂时把自己包装成企业人,统一穿工作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上岗等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在校生很好了解企业文化的有效形式,组织学生分批到企业学习、岗位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通过实践、思考、总结等多种途径的评比,真正让学生了解企业,让学生体会真正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教化力量是非常现实强大的,这种实践活动可能要比课堂的思想政治课效果好得多,可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

在焊接专业夫人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我就从实训教学的环境构造、教学过程的细节问题、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学模式的使用等多个方面来研究怎样进行实训教学,使得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关键词:

实训教学;职业素养;中职生职业

焊接专业教育中的实训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所以,要对实训教学环境和教学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1研究职业素养,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假如把一个工作人员的所有表现看成一座冰山,能被人所看到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而这八分之一就是指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知识、技能和行动,也就是工作人员显现在外部的素养表现。其中潜在的素养达到了7%,也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准则和职业状态。显现在外部的素养主要包括:知识、水平、社会交际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隐藏的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状态,是潜藏在员工内部的道德素养。平衡隐藏素养的高低,主要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和工作状态。职业道德包含了:诚实信用、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注重保密、掌握整体。工作状态主要有:服从安排、积极热情、踏实肯干、尽职尽责、不断学习等。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把素养更好地融合到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去。

2完善实训构造,顺应市场安排

职场的要求就是培训的主要目的,健全实训构造,让学生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学到知识、认识到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我主要把焊接实训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并在各个部分中安排不同的任务。

第一,安全意识:焊接实习训练前进行排队,在队伍排整齐后,实训老师讲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并且每天坚持,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的安全防范观念。

第二,秩序进场;进行焊接安全教育,进入实习场的时候,要排队进场,保持队伍整齐,进入实习场后要保持安静。这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公共场合不进行个人主义。

第三,实际操作;在进入实习场后进行训练项目操作,这个环节不能太快,也不能落后整体水平,更不能只讲求速度,从而造成焊接设备出现问题。这就告诉大家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融合。

第四,进行焊接设备检测;要保证其安全,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先后顺序,要有秩序;注意检查好设备是否有安全隐患。

第五,生产综合;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整理。今天学到了什么,今天的试件焊接的怎么样,外观有什么问题,有哪些焊接缺陷,如何避免这些焊接缺陷的产生,这样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有不断的总结和整理,才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要培养及时总结的好习惯。第六,按秩序进场;大家服从老师的安排,值日生要负责当天的值日卫生,其中有垃圾的划分、桌面的整洁、黑板的清理、工位的清扫等。垃圾分类主要是焊接废料和普通垃圾进行划分,并进行回收,建立环保观念。

3构建教学环境,感受职工角色

教学环境主要是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建立适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内容,并且传播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江苏省江阴市华资中等专业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训教学,就和一些企业进行融合,以便更好地渗透职业素养,建立实际的企业生产环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和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实际环境,实际操作。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要经常去企业进行学习,在实际环境中感受职工的角色,体会其中的责任观念和职业素养,还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使自己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人才。使用影像机械,进行现场处理。可以拍摄一些企业的实际录像,根据录像的回放,再次进行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企业生产环境,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职业素养。转变师生关系,表现其任务的职业化、真实化。职业化和真实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和工人相互融合,老师和师傅相融合,产品和作品相融合。老师也被称为“师傅”,学生也可以看作“工人”,学生就是不断生产的过程。比如,“江阴精细化工机械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求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检查出并修补好损坏的电路板,我就是你们的师傅李xx……”在最后还可以进行“生产总结”,对于表现较好的人提出表扬。利用工人的角色进行研究,不但增加了其成就感,还加强了人们的责任观念和职业素养。

4项目促进教学,全面加强人才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利用项目来推动教学的发展,把实践项目更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播知识的时候要和实践项目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制作,更好的运用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且融入其中;利用项目的制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它,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值得使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胜奇.职业院校教学中手工电弧焊综合焊接水平的提高[J].飞(素质教育版),2013,(3):19-20

[2]刘生云.中职学校焊接专业学生手工电弧焊综合焊接水平提高的方法[J].东方青年教师,2013,(21):118-11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