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农产品进出口问题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农产品进出口问题毕业论文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亿,剩余劳动力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亿,农村劳动力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比重为。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三、发展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参考文献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贸易壁垒。据商务部调查,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源源不断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对中国实行技术壁垒最多的是欧盟、美国、日本,占95%以上,其中欧盟为41%,日本为30%,美国为24%,这些国家采取技术壁垒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检疫项目、提高检验标准等。目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已成为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产业。 2002年1月,欧盟以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霉素残留和中国农药残留体系未达到其要求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和公海捕获直接运抵欧盟市场的鱼类产品除外)。后经中欧双方多次交涉与磋商,欧盟决定自2004年8月31日起正式解除对中国输欧部分动物源性产品的禁令。解禁产品主要包括虾类(养殖虾、小龙虾等)、肠衣、兔肉、蜂蜜、蜂王浆等。但由于2004年初中国爆发了禽流感,欧盟没有对禽肉解禁。2004年9月,欧委会宣布,鉴于在某些亚洲国家仍有禽流感发生,亚洲禽流感疫情尚不明朗,决定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亚洲国家禽产品进口禁令的截止日期由2004年12月15日延长到2005年3月31日。2005年1月,欧委会又将禁令延长至2005年9月30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出口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由于禽流感、口蹄疫等原因,欧盟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日本、韩国等也没有恢复我国冻鸡等禽肉生品的进口,俄罗斯不仅继续对猪肉、牛肉和禽肉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而且在去年9月又宣布禁止我国肉类产品输入,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我国肉类产品的出口。 农产品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当前,国际食品、农产品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中的焦点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纷纷把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的调控手段。根据近年来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第二,药物残留标准要求越来越严;第三,苛刻的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第四,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原因在于: 一方面,根据WTO/TBT、WTO/SPS的有关规定,在涉及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各国可以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甚至可以实施超出国际标准的技术性措施。显然,这给许多国家随意制定农产品技术标准留下了合理的空间。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原本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经济欺诈行为。但长期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被一些实行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所利用,使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恶化,其后隐藏着的是深刻的政治内涵。 眼光向内寻找破解答案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影响巨大,而且损失很难避免。 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原因时,国内很多部门和企业往往只分析外部原因,不分析内部原因。不可否认,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技术标准越来越高,但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主要问题还应该从自身寻找答案。 首先,缺乏食品安全立法和有效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其次,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第三,农兽药法律法规不健全,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部门分割,监控脱节,违禁药品滥用;第四,目前中国大部分动植物出口产品生产仍然以农户分散种养为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无法有效控制种养过程中的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使产品得不到品质保证;第五,农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品牌产品;第六,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力不强。 措施积极方能应对壁垒随着国际经济进入贸易摩擦高发阶段,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仍将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动物福利壁垒、食品反恐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可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促进农产品出口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二是要扶持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出口企业行业自律,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出口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国际新市场;四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五是要参照国际规法,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六是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新规则,约束发达国家泛滥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题目。1、 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试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8、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 9、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16、 无配额时代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7、 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试论欧盟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19、 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 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国与东盟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美国贸易301条款:贸易霸权主义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32、 反倾销法: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东盟零关税水果对中国水果业的影响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 39、 新美自由贸易带来的商机 40、 信用证风险如何规避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中国企业技术进步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风险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运行和展望。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新世纪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及举措。 69、 我国外贸企业应如何防范L/C风险。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我国应如何合理利用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关于国际贸易中单证功能的思考。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农产品进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三、发展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参考文献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亿,剩余劳动力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亿,农村劳动力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比重为。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四川农产品进出口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一、引言2O世纪8O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在推进重工业化,政府的贸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创汇来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建设需要的物资。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才调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着重发展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如能源,材料,交通等)。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对 外贸 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达2O%左右,但1990年之后一直递减,2004年不到5%。更有甚者,2004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亿美元的逆差。至此以后,农产品贸易占对 外贸 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现实问题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经济效果。因此,改变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我国农产品 进出口 的现状自2007年农产品国际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世界粮食供求偏紧,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以及粮食价格总体持续上涨。1.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净出口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偏紧,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某些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紧张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主要粮食 进出口 仍然保持净出口,特别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供给立足于国内生产,从而化解了世界粮食供求偏紧所带来的贸易压力。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继续增长,大豆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98万吨。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资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这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3.农产品 进出口 额继续较快增长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 外贸 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8年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4.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增大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减小,但是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又明显增加,逆差达到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反映 出国 内资源和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5.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虽然畜产品对外贸易仍为净进口,但是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额达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攀升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是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07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价格涨幅为国为,玉米价格涨幅为。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1-11月农产品进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农产品出口同比价格指数(派氏)为,这显示了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的拉动作用。三、完善我国过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也迅速的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如何有效地防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业国内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1)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投入。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六项绿箱措施即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计划和支持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以下各项的投入:①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鼓励农业生产的主体(乡镇、村、农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的投入。开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建立各级以基地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自我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重点放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上市交易三个环节。(2)调整“黄箱政策”支出。对于“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该加大以下各项补贴:①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实现区域化统一品种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②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的补贴,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国家应该对这些方面的投资给予补贴资助。2.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欧盟市场、日本市场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出口领域。目前,要使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日本市场获取高的利润,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面对日趋制度化的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快我国绿色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弥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贮存技术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每年都造成的大量损失。其次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尽快改变农产品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的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档次。同时,引进国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及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3.继续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应继续发挥其比较优势,在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加以改进。同时,发挥政府服务职能。针对我国农业贸易促进起步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促进工作手段弱等现实情况,进行实地改革。政府不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的具体事务,而是要制定促进此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规政策、提供信息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进出口预警和防御机制、调整国内农业支持体系、研究和制定反非 关税 壁垒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取消对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限制和统一经营,鼓励所有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农产品外贸经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促销活动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问题1.现状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创1995年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至2001年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当前农产品出口结构开始转变,谷物、棉花出口额下降,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较好,畜产品和食用油出口变化不大。按地域分析,对亚洲、非洲、南美洲出口下降,对欧洲、大洋洲出口大幅度增加,对北美洲的出口持平略增。2001年1-7月,我国最大出口消费国(地区)及其市场份额是:日本36%、香港12%、韩国10%、美国7%,德国3%等。2001年1-7月,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增长趋势,出口额增长2.5%,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9%。中西部地区产品由于缺乏竞争力出口迅速下降,降幅分别为10.8%和13.3%。山东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省,上半年进出口形势很好,出口额增长23%。广东是第二大出口省,出口额下降5%。第三位是浙江增长1.6%。第四位福建出口额下降幅度较大,达8%。此外出口额降幅较大的省(市)还有北京、河北、新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内蒙古等;出口额增幅较大的省(市)有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海南、山西等。2.问题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一方面这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由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初级农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许多环节都没有与国际接轨,因此许多农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例如2001年1-7月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6万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就减少了68万吨。一方面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和供求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大米品质低劣和加工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大米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不能保持;棉花也存在同样的劣质和加工程度低的问题。(二)有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缺乏优势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很高,价格上缺乏比较优势。例如2001年食用油虽然出口量同比增长了50%,但是出口额同比反而下降了4%;大豆由于没有价格优势,己经使我国由世界最大出日国变成最大进口国。(三)卫生检疫问题导致出日不畅我国本来在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方面的问题较多,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不畅。过去欧盟、俄罗斯等国都曾经发生过禁止从我国进口畜产品的情况,2001年受周边国家(地区)禽流感的影响,我国禽类产品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出口也大受打击。另外,我国蔬菜生产也有优势,然而由于农药残留较高,在对欧美、台湾省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四)出口体制不顺,国内企业盲目竞争于出口不利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农民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尚需时日,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失,而且也不能使农民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由于出口企业之间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许多问题。例如2001年日本对我国大葱和蘑菇采取了“进口限制”措施,名义是因为我国出口价格太低,冲击其国内市场,有倾销倾向。我国虽然没有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对日本出口的上述农产品价格的确存在不断走低的事实,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价造成的,因此虽然对日本出口量增长较快,但是出口值增速明显落后,使我们的利益也受到损失。3.建议首先要从产品上下工夫,扬长避短。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要建立有规模的生产、加工基地,创立品牌产品、名牌企业,从生产、加工到包装、卫生检疫上都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使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通过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来实现。以质量吸引市场、占有市场、稳固市场,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其次是要从体制上进行转变,为农产品出口打出一条通道。可以组织有关部门从宏观上研究国际市场,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研究,把国际、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加入WTO的影响分析等信息传递到地方,帮助地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改变目前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的局面,分散贸易风险:地方上则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以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等各种形式把农民生产组织起来,带动其参与国际竞争。在我国山东就有许多象龙大集团、吉龙集团,青岛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等比较成功的典范。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一、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滑坡,由1997年151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6亿美元。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创1995年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但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今年截止到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一)6、7月份,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同比连续滑坡,导致累计出口额同比出现负增长幅度从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增长情况来看,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稳定,累计出口额呈正增长。但是5月份以后出口速度开始放慢,5、6月份当月出口额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10%和,6月份当月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由此上半年累计出口额出现了的负增长。7月份当月出口额又比上年同期下降5%,使累计出口额同比负增长幅度扩大到。(二)农产品出口结构开始转变,谷物、棉花出口额下降,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较好,畜产品和食用油出口变化不大今年1-7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共减少亿美元,其中减额最大的是谷物和棉花,分别减少亿美元和亿美元。然而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额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谷物出口除小麦出口增加外,大米、玉米出口均大幅度下降。谷物出口511万吨,同比下降32%。其中,大米出口109万吨,同比下降41%;玉米出口364万吨,同比下降33%;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达到27万吨,同比增长145%;棉花、食糖出口也大幅度下降,进口则大幅度增长。棉花出口万吨,同比下降80%,食糖出口万吨,同比下降78%。食用植物油出口量增长50%,达到万吨。其中菜油、豆油出口量分别为万吨和万吨,增长幅度分别达到76%和54%。蔬菜、水果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势。蔬菜出口218万吨,同比增长22%;水果出口74万吨,同比增长2%。畜产品出口额持平略增,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1%

绿色贸易壁垒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摘要]在我国加入-.$后,发达国家纷纷采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来阻止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创汇受到极大影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及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标准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日益发展,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已形成,并对世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绿色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贸易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即是一些国家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的生产商或消费者,对其他国家不符合其环境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歧视。目前,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法律、法规、标准、程序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环境标准和法规。是指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手段,对环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阈值制定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如欧盟近期全面启动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制,要求进入其成员国的产品达到其规定的环境标准。’、卫生及植物检疫制度。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国际食品法典》,对!()种食品的卫生指标及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作了明确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允许进口。*、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是一种经权威机构认定的图形,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环境标准,而且其生产、使用、消费、回收的过程也符合环保要求,环境标志既是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产物,又反过来引导绿色消费,如:全球认可经有机食品联盟认定的“有机食品”标志,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各省推出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等,调查表明:+),的美国人、)&,的德国人在购买食品时考虑是否有绿色产品标志,甚至愿意多花!&,的费用来购买绿色产品,发展中国家开展绿色环保认定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因而存在着较大困难,不少商品往往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本内在化要求与绿色补贴限制。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治理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标准较低,暂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因而被认为给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隐含的补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有时为了扶持民族工业的成长,对环保产业或外贸企业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西方国家认为无论是隐含或公开的补贴均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需要实施贸易制裁,美国就曾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过反补贴诉讼。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由于其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广泛性和关联性,时效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在加入!"#后,取消关税壁垒、配额限制,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已成为各国出口贸易中使用的最通用的有效手段,这一手段的使用,对世界各国特别是环保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贸易出口,构成了天然屏障和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点%$&合法性和隐蔽性。按照《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等文件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贸易影响最小、科学上证明合理、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同一性、透明度、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原则下,可以实施贸易的环境控制,因此,从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看,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或间接非关税壁垒,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进口国往往以卫生、检疫等多项指标超标为名,提高进口的门槛,实际是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有时两种动机交叉,因而要明确甄别十分困难,这就使得绿色壁垒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和不公正性。由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通常成为牺牲品,它的实施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所欠的账,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承受能力的现状,对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产品规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也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往往这些市场准入规定过于复杂化且经常变化,违背国民待遇的原则,制定时也实施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使出口国商品难以进入,进口国很容易就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实施贸易制裁,另外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给进口国进入市场造成限制,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争议,拖延时间,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广泛性和关联性。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包括中间产品、制成品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各种添加剂等等,绿色贸易壁垒往往会有连锁反应,容易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如$))*年我国输往美国的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病虫受限制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采用了类似的措施。%+&时效性和发展性。近几年来,绿色贸易壁垒的时间效应不断加强,实施方通常随着贸易伙伴国经济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出不断加高和拓宽的趋势,如:日本近年来对大米进口检验的理化指标从$))(年的’,多项增加’,,,年的$,+项,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含量限量指标已降至几年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从静态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几乎涉及到我国外贸所有的出口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0,价值高达几百亿元。这主要的原因有二种,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及苛刻的环境、品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使我国农产品难以进入到国际市场参加公平竞争,丧失了其它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如:$)))年*月1’,,,年$月的六个月内,美国234扣留了5(+批我国进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杂质、食物卫生、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含量超标。$))+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以氯霉素等药物含量超标为由,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肉及贝类产品进入其成员国市场。’,,$年$月’6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日本对进口大米检测项目已从过去的+’项增加到现在的$$+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34&最近公布了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内的$$种药物名单,由此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亿元降到目前的$’,亿元。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仅需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花费大量的财力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并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进而丧失价格竞争优势。%’&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特别是安全质量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从本质来讲,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措施,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如此之大,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除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开展贸易协调外,还应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无公害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达到贸易与环保的双赢。三、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提高对绿色贸易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尽管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相当的管理部门及生产企业对环保及食品安全引起的问题缺乏必要了解和重视,面对国外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及绿色贸易壁垒越演越烈的市场,应通过大力的宣传,引起各级领导及企业的销售全过程中贯穿环保生态意识,与国际有关技术标准接轨,使得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产品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深入人心,并变为生产者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及时了解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及对各类产品的环保要求,及时把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要像大力推进工业产品%&’#()))国际环保管理系列一样,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按照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国家、行业标准主要规定农产品质量等级一般性要求和安全卫生强制性要求;地方标准则主要围绕国标和行标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根据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应对产品赋予特定的性能特征,区别于一般产品。!))#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主要是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四大类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要求,农业部颁布了#+,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包括韭菜、番茄、蔬菜等品种,农业部计划以每年-))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们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主要内容,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形成功能齐全的省、市、县级梯度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计划通过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投入,用+.-年时间,建成以部级专业农产品"环境$综合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包含区域性分中心$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骨干,地方"县、基地、企业、市场等$快速检测机构为基础的全国性农产品检测网络,对农产品质量实施统一的检测监控,使质量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名牌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搞好名牌农产品认定。名牌产品是品质好、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目前名牌农产品认定有国家级及省级,国家级主要由农业部在举办农博会时组织认定。省级由省质监局、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省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认定,纳入整个名牌产品向社会公告和进行管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是指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指标范围内的安全农产品。江苏省!))#年开始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到!))!年止已获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达/,)个,各地应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面推进农业无害化生产的进程。#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以生产全过程无公害质量控制为基本要求,其指标要求更高。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在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是国家工商局的注册商标。绿色食品分0级和00级,0级允许使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00级则基本接近于国际有机联盟认可的有机食品,禁止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过程中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应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通过一系列的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全面提高质量水平。"($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正在起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江苏省人大也先后制定和通过《食品卫生条例》、《关于在畜禽生产中禁止使用违禁药物的决定》,国务院也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使农产品质量监督有法可依。"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经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或经检验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的农产品可准许进入市场销售,对未经认证认定、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流通,禁止经营销售。按照国际惯例,对产品质量末端进行控制,使市场与基地有效衔接。#设立专销网点,在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专销区、专销柜,实行优质推介。要开展对超市和团伙单位的集中配送,推行农产品超市经营,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应密切关注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发展进程,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安全健康绿色消费浪潮的基本趋势,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产品的产业,使环保指标和其它安全健康指标一起构成优质农产品的内涵,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要把绿色生态平衡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培植规模经济优势,在大力开展环保产品国际贸易的同时,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我国出口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甘肃农产品出口毕业论文

市场价很贵的 你学经济的,不觉得这分少了点吗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三、发展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参考文献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和2以及附表1、附表2)。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程国强等,1999年,2003年)。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2000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2003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源泉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3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注:a.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产品加工品。 b.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3也表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中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亿,剩余劳动力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亿人(农业部课题组,2000年)。 第二,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中国城市化率到达50%(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总人口15亿估计),农村人口依然还有亿,农村劳动力亿(按50-60%的比率估计),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其中,文盲比重为。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兰徐民等,2002),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中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不仅如此,中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还有下述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如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中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中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中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中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但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中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中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三、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逐步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但近期仍然是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使中国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还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根据你资料 看你的邮箱地质 我已经发过去了相关资料 请查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三、发展策略#"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参考文献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济问题探索,!""(;$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

《国际贸易》参考文献目录(1)Steven Husted, Michael Melv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 (the fifth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影印版(2)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 (the fif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影印版(3)保罗.克鲁格曼.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5)陶明,吴申元等.服务贸易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7)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8)B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86(9)朱彤.发展中国家在WTO中的地位和利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温思美.农产品国际贸易[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1997年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章(12)李岳云.国际贸易基础.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一章(13)杨全发.新编国际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章(14)《世界经济》杂志(15)《世界经济研究》杂志(16)《国际商报》(17)《国际贸易》杂志(18)《国际贸易问题》杂志(19)《WTO导刊》杂志

论文: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摘要:农产品物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并作了评述。主题词: 物流 农产品物流 评价一、背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000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二、国内外物流的研究综述1、 物流热的兴起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7年,《配送时代》一书中首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CLM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最新调整,即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其专注于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有效流通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我国对物流的研究开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的模糊,因此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近年来许多学者经过对西方物流的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认识,形成了当前比较一致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 因此物流的概念发展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物流的概念是在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因此得以提出。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企业作用的发挥,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进入了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现代物流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形态,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得.德鲁克将物流比做"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道格拉斯.M.兰伯特(Douqlas )指出在整个物流活动发生的费用中,在库费用是最大的一部分。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所写的《流通费用》一书,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他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阐述:"现在的物流费用尤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小部分。"。蒋坚认为现代物流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新的拉动与支持作用,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促进和协调作用,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2001年以来我国兴起了物流,许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开展了物流的研究中。李学伟等对物流的物流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流特征如下:服务业的性质,整合特征,与生产经营的不可分性等。姜大立等对我国16个行业的物流管理的特点、政策法规、运作模式、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试图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结合行业特流管理实践,探讨行业特流发展趋势,研究行业物流管理方案。杜木恒从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以经济学的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现代物流业态和物流经营方式的变革。陈清泰等在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现代物流发展进行了充分研究后,认为当前现代物流主要存在以下趋势:1.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为信息化、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2.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 3.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4.电子物流需求强劲,快递业“冲锋陷阵”;5.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 6.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2、主要物流理论综述①企业物流研究目前关于企业物流理论的研究很多,主要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同时围绕物流主体研究开展了企业自营物流、专业子公司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在众多的物流管理理论中,精益物流的研究正在兴起。田宇、朱道立从精益物流的历史背景、内涵、方法等角度全面介绍了精益物流这一崭新的物流管理思潮。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②区域物流研究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如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航运中心的上海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现代物流同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列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并编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深圳市则把现代物流与高新技术和金融并重,作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委托美国盖兰德公司作了《深圳现代物流发展策路及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研究》的咨询报告。有关专家认为虽然有关区域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已经起步,但由于物流理论研究环节的相对滞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还存在许多误区。指出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为推动区域物流和物流产业约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概念体系,从多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区域物流,深入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并增加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苗青,白玲,曲鹏飞认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发展区域经济并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提出根据佩鲁的“经济空间”增长极概念,现代物流业属于推进型经济部门,因此要建立我们符合区域增长模式的现代物流,同时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现代物流的发展。李群峰(2002,同济大学)对城市物流系统概念设计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从特例出发,以区位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对物流系统所依托的现实基础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物流系统的初步目标定位。然后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从物流系统模式、物流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机制分析五个方面进行了物流系统概念设计。接下来对政府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证,首先论证了政府特别是地方城市政府应该在物流系统规划中起重要作用的基本观点;然后从管理机构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制度建立、产业政策制定和政府企业战略五个方面明确了政府在物流系统规划和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物流系统规划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作用,总结了目前城市纷纷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的原因。李兰冰对现代物流业对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将“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四层次分析法”作为理论工具,探讨现代物流业对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四个层次影响因素的具体贡献,进而明确现代物流业对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具体贡献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模型,进而形成融入现代物流的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累积过程模型。③环保物流、绿色物流及逆向物流研究张念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高本河、魏际刚分析了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陈柳钦在《环保物流的理论探讨》中介绍了环保物流的产生有其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认为我国发展环保物流势在必行,政府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营造宏观环境鼓励环保物流,企业在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环保,形成环保物流,消费者要倡导绿色消费,支持环保物流。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系王长琼介绍了逆向物流的概念,分析了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国外的发展概况;从降低原料成本、提高服务价值、提高环境业绩等方面对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逆向物流管理的基本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绿色物流和环保物流从理论基础和内容来看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适应当前人们要求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而产生的。从逆向物流的内涵看,其目标之一是对最终废弃产品或包装废弃物做出正确的处置,因此前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是逆向物流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策略,而且是一种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能为企业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战略。④物流交易模式研究和电子商务物流李学伟、曾建平、卢勃等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物流的交易性质及其交易模式的选择理论。田学军对国外物流服务商的基本类型、物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物流服务关系的建立与管理进行了分析。二、国内外关于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现状目前关于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经常混为一谈,有的专家则努力进行界定。一般认为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农产品物流的分类主要按产业链有农业物流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又分为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林产品物流和其它农产品物流。因此从概念上来看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广东智农通农业网报道,我国农资市场流通市场就有1500亿元的规模。因此农业物流如何发展成为广大学者关心的核心。Arlo Biere 认为农业贸易物流是农业贸易课程中单独的一门课,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其非常重要,他并为此设计了教学大纲。姜大立同时从农业行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提出农业行业物流管理应通过农资连锁经营配送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来开展。并提出了我国4类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农资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订单农业模式、产业化生产模式、农产品批发模式。赵黎明、徐青青对我国区域农业物流体系进行了设计,对区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进行了设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大农业物流的产业链结构。王新利研究了农业物流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农村物流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落后。付洪垒、仪秀琴认为农业产业化呼唤物流业向农村的渗透,加速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关于农产品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认为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民生产的任何产品都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也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他同时认为中国农产品物流具有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农产品物流要求高的特性,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增值物流,要充分重视在农民中培育物流主体,在农村与城市建设物流载体要充分重视在农民中培育物流主体,在农村与城市建设物流载体。王静认为发展农产品物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需要现代物流. 李学工、刘伟芳认为农产品营销需要引入现代物流思想,农产品营销不是简单的生产、初加工、保管、仓储、运输的总结,而是需要借助现代物流及其供应链思想来解决。南京经济学院王遐见认为中国“入世”形势要求国内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 ,并尽快与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粮食市场接轨;与此相适应 ,必然要调整现行的粮食产业政策, 加快粮食物流科学化建设;而实现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关键,就是运用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两种手段,优化调整粮食经济结构,理顺粮食合理流向, 完善粮食区域产销平衡机制。Alan McKinnon 对英国食品供应链运输效率进行了分析。俞菊生介绍了日本农产品物流和批发市场。秦代红、刘学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农产品物流当前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夏文汇对我过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孙剑、李艳军对生产者和中间商为垂直一体化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了研究。罗其友、陶陶在《以功能统筹观重构农业政策》一文中,认我国中远期要从“农业零负担”政策逐步向“农业正支持”政策过渡,最终建成面向农业多功能统筹和农村地域全面持续发展的高效而规范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将农产品物流支持政策与农业资源储育支持政策、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农村社会支持政策并列为四大政策体系内容。谢培秀提出加快农业物流需要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培育多种所有制农业物流企业,培育构建现代物流企业,建立提升与之配合的区域性农协组织和农产品经销形态,并以现代物流和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粮食安全体系。四、关于目前研究的评价1、我国物流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在企业经营物流理论、区域物流不断完善同时,环保物流、绿色物流及逆向物流研究成为物流研究的热点,物流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发展迅速。2、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正在兴起,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由于农产品物流研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目前农产品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贫乏,目前的研究只是分散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目前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性质及物流体系建设,还没有从物流理论的角度进地深化研究,有待于深入研究。3、农产品物流与农业产业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研究等重大农业发展问题关系需进一步研究。4、农产品物流如何应用先进的物流理论来研究农业物流是热点。如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研究农业环保物流、绿色物流等将有待研究。5、农产品物流的实证分析研究相对较少,物流主体的培养、农产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及废弃物流和物流交易模式的实证分析都需要深入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