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熊猫倡议书 人类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似乎淡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淡忘了人与动物与大自然之间不可能割断的亲密关系。 目前大熊猫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让全世界的朋友们携起手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的邻居--大熊猫。 让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关于动物研究报告范文,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动物研究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描写,首先可以描写研究的目的,第二个可以描写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个可以描写研究的结果。关于动物研究报告范文篇1:可爱的国宝—熊猫研究报告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熊猫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大熊猫体长~米,体重50~8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大熊猫虽属食肉类,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俗称花熊和竹熊,是中国特产。大熊猫的食谱竹子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约占食物总量的99%,每天约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仅17%。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内,大熊猫主食竹类达9属40余种。在圈养条件下,为保证大熊猫的营养需求,还会为其提供适量的精饲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猫偶尔还会捕食竹鼠一类的小动物。大熊猫的手掌大熊猫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伪拇指,这有助于灵巧而紧紧地抓住竹子。大熊猫的牙齿当大熊猫慢慢长到7月龄时就开始换牙齿,它的臼齿大小约是我们的七倍,具有宽阔表面,强而有力的颌骨及坚固的牙齿,有助压碎磨碾竹子。大熊猫特殊的消化系统大熊猫具有典型是肉动物的消化道,单室胃,没有盲肠。大熊猫以竹子为生,除了能够消化,吸收竹子细胞内含物质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用一部分半纤维素,排出竹节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分辨。这种独一无二的消化营养方式,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草食类动物都很难见到。竹子是低营养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大熊猫具备了吃得多,排泄快,选食优竹,不冬眠以及少运动、少消耗等特征。排粘排粘是大熊猫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大熊猫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当大熊猫的竹子采食量减少时,胃肠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会减少,多余的粘液滞留、粘附在肠壁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通过肠管的急剧运动,将连同部分坏死、脱落的肠粘膜细胞一起排出题外。粘膜能够使竹便成形,减少消化道内的摩擦,起到保护作用。在排粘期间,大熊猫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以及倦卧等现象。关于动物研究报告范文篇2:关于濒危动物的研究型报告项目所属学科生物选题背景10年前,美国环境法律师凯茜·西格尔和加利福尼亚州约书亚树村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布伦丹·卡明斯一道,试图找到一种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不断消失的“典型”物种,通过申请将其列入濒危物种名单,引起公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几经权衡,西格尔最终将选定北极熊。在她看来,北极熊在公众中“知名度”较高,加之它的生存与冰密不可分,全球气候变暖、海冰消融势必对其造成影响。此外,西格尔还希望借此达到促使政府制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根据西格尔的设想,一旦北极熊被列为濒危物种,美国政府将按照《濒危物种法》相关规定,采取措施保护其核心栖息地。而由于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威胁,政府将被迫减排温室气体。基于这种想法,西格尔于2005年2月16日,即《京都议定书》生效当天提出申请,要求将北极熊列为濒危物种。美国《新闻周刊》9日报道,全球现有北极熊2万只到万只。据美国地质勘探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北极熊研究专家史蒂文·阿姆施特鲁普介绍,北极熊主要依靠海冰猎食海豹。但随着海冰不断消融,开阔水域不断增多,北极熊可栖息的海冰距离海岸越来越远。然而,由于海豹更喜欢在靠近海岸的较浅水域出没,北极熊的猎食活动因此受到影响。目前,1岁大的北极熊的存活率已从20年前的60%到65%降至40%左右。《美国地质勘探》报道,如果海冰保持现有速度继续消融,北极熊种群数量到本世纪中期将减少三分之二。今年,即西格尔提出申请后的第3年,美国内政部部长德克·肯普索恩宣布将北极熊列为生存“受威胁”物种。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将依照《濒危物种法》规定,划定北极熊核心栖息地并加以保护,制定“恢复计划”逐渐增加其种群数量。北极熊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后,前往加拿大猎熊的美国人将无法把“战利品”带回国。但是,美国内政部并没有将北极熊列为可获最高级别保护的“濒危”物种,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今后采取何种级别的措施,保护这片油气资源丰富的北极熊栖息地仍有商量余地。项目条件野生动物是大自然中对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生物类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成为濒危动物。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日益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研究目的了解目前生物濒临灭绝的状况,唤醒人们对濒危物种的重视。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上网查资料法等。研究的基本思路在系统学习生物基础上,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在老师的帮助下,本组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找出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优方法。关于动物研究报告范文篇3:观察狗的研究报告一、目标1.学会观察方法,增强观察能力。2.学会描述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3.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二、操作方法1.观察自己家的宠物狗。其观察内容为:形态和生活习性。2.记录下狗的生活习性和形态。3.上网搜索加上自己了解,解释什么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结合生活,描述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三、成果1.形态特点网上:贵宾犬外形高贵优雅,有着漂亮卷曲的长毛和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仪表。现今犬展承认的三种体型及多种毛色,绝对能迎合一般爱犬者的喜好。贵宾犬有三种体型:标准型、迷你型、玩具型,他们的皮肤和被毛的颜色很有特点,被毛毛色纯一,以纯白色为上品。观察:我家的贵宾狗:毛色为白色,毛微微卷曲,耳朵内侧的毛为直毛,但与其他同种狗相比之下毛并不多。眼睛呈黑色,大又圆。鼻子也为黑色,湿润。耳朵十分迷你,在头的两侧下垂,很软。体型很小,算是玩具型。嘴巴外有一小圈黑色的皮,个人猜想应该是嘴唇。狗狗脚底有四块肉垫,黑色,柔软。两只前脚膝盖处,还有两只小爪子。2.生活习性①睡眠:狗没有较固定的睡眠时间,有机会有时间就睡。但比较集中的睡眠时间多在中午前后,凌晨二三点钟。每天的睡眠时间长短不一。狗一般处于浅睡状态,稍有动静即可惊醒,对陌生的声音仍很敏感。浅睡时,狗呈卷曲状,将头埋进自己胸前的毛内。熟睡时常仰着,四脚朝天,全身展开来,十分酣畅。狗睡觉被惊醒后,显得心情很坏,非常不满惊醒它的人,刚被惊醒的狗醒眼朦胧它的不满有时也会对人发泄,如不满的吠叫,甚至去咬惊醒它的人。②嫉妒心:狗的嫉妒心非常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新来的狗身上,忽略了对它的照顾时,它就会愤怒,变得暴躁。③抚摸:狗的头部、颈部、身体,喜欢被人爱抚,但对于除了主人以外的人来说鼻子、屁股和尾巴摸不得。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①什么是生物的适应性?答: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②典型适应性的实例:a.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b.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c.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③结合生活a.在炎热的夏天,狗经常张开嘴,并把舌头伸出来,这是狗对炎热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熊猫经过几百万年的历史进化以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胃肠消化系统,就是食用高纤维的竹子。它90%的食物是竹子,但是由于竹子的本身极难消化,大熊猫能够吸收到的营养成分相当的少。为了适应这个问题,大熊猫加大了对竹子的采食量,力图以量变达到质变。即便如此,大熊猫也只能消化一小部分的竹子,所以为了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问题,它们不得不减少自己的运动量,用以保存体力。总而言之,人们看到大熊猫的时候它不是吃就是睡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它们选择了一种极为难以消化吸收的食物,所以它不是懒,而是为了使身体能处于健康状态而采取的一种多睡少动的行为模式。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全靠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始于1955年,1956年正式展出。在4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我园几代领导人、科技人员及饲养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成功;1978年世界上首次大熊猫人工授精繁殖成功; 1980年世界上首次以超低温保存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 1987年世界上首次在北京动物园实现大熊猫 “四世同堂”;1990年世界上首例大熊猫远血亲自然交配繁殖成;1992年世界上首例人工授精出生的雄性大熊猫经人工培 育,达到既能自然交配繁殖, 又能人工采精繁殖;1992年世界上首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 1992年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授精繁殖雄性后代自然交配成功; 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成活;1998年人工哺育辅助母兽带双仔获得成功。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 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 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中国 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 “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开创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记录以来, 共繁殖大熊猫35胎58,成活28只,成活率。目前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7只大熊猫中,仅有1只来自野外,其余16只均是在动物园中出生的后代。北京动物园正在为大熊猫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为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经过20余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大熊猫幼仔100%的成活率。此后,卧龙还开展了更为艰难的尝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试图让“国宝”重返大自然并健康地生存下去。 2004年9月,卧龙山区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秋意里。9月2日,我刚到卧龙,就得到了华美产下双胞胎的喜讯。我虽然已经多次到卧龙,但还是第一次赶上大熊猫的产仔期。 当晚,当华美生下一对雄性双胞胎时,魏荣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做人工育幼,另一只则轻轻地放入华美温暖的怀抱中。魏荣平知道,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地方,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世人无法原谅的遗憾。对于初产的华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魏荣平是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主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地泡在饲养场,一处处巡视指导大熊猫的产仔工作。对他而言,喜悦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2年到卧龙工作,从饲养员、兽医、育幼等基层工作干起,扎实、细致、耐心,是很具亲和力的领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魏哥”。 第二天凌晨,魏荣平早早赶到华美的产房,却发现第一次做妈妈的华美明显缺乏经验:将幼仔搂抱得太紧,致使幼仔无法爬动寻找乳房,没有吃到初乳。不过,华美的学习能力无疑很出众,经过一番纠正练习,它很快就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尽管它的育幼方式并不完美。这让众人喜出望外,因为在人工饲养状态,很少有年轻的大熊猫母亲初产时就会自己带孩子。 端庄秀丽的华美是卧龙大熊猫妈妈中的明星动物,它拥有几项第一:它是卧龙81只圈养大熊猫中惟一的“美籍华人”——1999年出生于美国,因此它的名字里有一个“美”字。在美国,华美与妈妈白云一直生活到两周岁自然断奶,2004年3月回到祖国;华美是卧龙圈养大熊猫第一个进入繁殖的子二代——它的母亲白云1991年出生,是卧龙第一个成活、并进入繁殖的子一代。 自己的子二代顺利产下双胞胎,科研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尤其是那些曾经历了科研中心艰难岁月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心情更为复杂。卧龙拥有世界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从2003年的75只增至2004年的81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一半以上,使得他们必须要保证它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前面的路越来越宽,却是渐高渐远。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全靠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始于1955年,1956年正式展出。在4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我园几代领导人、科技人员及饲养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成功;1978年世界上首次大熊猫人工授精繁殖成功; 1980年世界上首次以超低温保存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 1987年世界上首次在北京动物园实现大熊猫 “四世同堂”;1990年世界上首例大熊猫远血亲自然交配繁殖成;1992年世界上首例人工授精出生的雄性大熊猫经人工培 育,达到既能自然交配繁殖, 又能人工采精繁殖;1992年世界上首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 1992年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授精繁殖雄性后代自然交配成功; 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成活;1998年人工哺育辅助母兽带双仔获得成功。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 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 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中国 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 “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开创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记录以来, 共繁殖大熊猫35胎58,成活28只,成活率。目前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7只大熊猫中,仅有1只来自野外,其余16只均是在动物园中出生的后代。北京动物园正在为大熊猫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
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提到大熊猫,我们就会想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食量非常大,而且我们看到的它们都是吃竹子的,其实它们是杂食动物,那大家看到的都是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呢?
大熊猫吃竹子不吃肉是因为需要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科学家推测,始熊猫在远古时期,还是以肉食为生,后来经历冰川,许多动物在这个时期灭绝,导致大熊猫的食物骤减。所以熊猫不得已于将饮食从肉食向素食转变,开始以竹子为生。
大熊猫的臼齿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迄今大熊猫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特征“犬齿”,大熊猫爱吃箭竹、墨竹、水竹,尤其爱吃竹笋。
竹笋、嫩竹叶和嫩枝干,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半纤维素、果胶等,可以从中获取能量。而且竹子相对其他食物来说,竹子分布广泛,容易获得,与大熊猫进行抢食的竞争者少。
但由于大熊猫所需能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为了维持自身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每天有十多个小时都在吃竹子。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大熊猫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
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从大熊猫的日常饮食可以看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99%都是竹子,这也让很多人误认为,大熊猫是食草动物,然而,大熊猫却是一种外表看起来憨态可掬、人畜无害,事实上本质却非常危险的熊科动物,而且大熊猫虽然已经吃竹子吃了几百万年了,但事实上,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却仍然保持着原样没有发生变化。
特别是大熊猫的牙齿,仍然咬合力非常强大,这也让大熊猫仍然属于食肉动物,而且它的综合实力,在食肉动物之中,也是非常厉害的,要比棕熊、黑熊等我们熟悉的熊科动物厉害许多。
那么,既然是食肉动物,为何大熊猫却不吃肉?科学家们对此也分析了多种的原因。首先,是从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找原因。
虽然如今大熊猫是国宝,不过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事实上大熊猫并不被人熟知,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等一些高原地区,那里并没有足够的猎物为它们提供肉食。
而且因为缺乏比较大型的动物,这也让大熊猫想要吃肉,就只能去捕食一些比较小的动物,由于捕食难度本身比较大,在捕食的过程中,又会消耗大量的热量,这就导致大熊猫吃肉获得的营养,根本就不够它维持自身能量的。
但是,在它们的栖息地,竹子却非常丰富,于是,大熊猫就选择吃竹子,最终伴随着一代代演化,导致它们如今的主要食物都变成了竹子。
其次,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们也发现,大熊猫之所以变得不爱吃肉了,和它们体内的基因,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009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于大熊猫的研究论文,表示大熊猫之所以不吃肉了,和它们的基因突变有关。
作为食肉动物,大熊猫喜欢吃肉,主要是受到体内一个名为T1R1基因的作用影响,但是,伴随着大熊猫的演化,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大熊猫体内的T1R1基因突然失去了活性,这个时候,原本觉得肉非常好吃的大熊猫,却突然觉得吃什么肉,都再也没有了鲜美的味道,反而开始对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大熊猫就开始吃竹子了,当然,因为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这也导致大熊猫本身消化竹子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幸好在大熊猫的体内,拥有着足够的细菌群,这些细菌群也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纤维,让大熊猫得以生存下去。
食肉动物变成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这也成为了大熊猫的特色之一,毕竟,对于其它食肉动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是有多么的神奇了。
大熊猫是食肉动物的身体特征,首先是肠道长度。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结果,食草动物的肠道长度与身体长度的比值区间为10以上,杂食动物在7左右,而食肉动物基本在5以下。大熊猫的肠道长度与体长的.比值仅为4,与大多数食肉动物一样。
自从改吃竹子后,熊猫进化出了非常强壮的下颚和牙齿,这使得它们能够很好地咬碎食物,在食物被消化后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它们还有一种拇指,这让它们对自己的食物更加挑剔。
吃这些食物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让我们感觉很好。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记得我们感觉良好,并鼓励我们在有好吃的食物时多吃。
动物园不让熊猫吃肉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基于目前野生大熊猫99%以上的食物都由竹子组成。野生大熊猫通常就栖息在竹子不远处,喜欢吃竹子的根、芽和叶子,尤其是嫩芽,根据季节吃不同种类和部位的竹子。
在春天和夏天,主要喜欢吃笋,秋天吃竹叶,在冬天吃则是树根。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极低,大熊猫每天必须吃掉23到40公斤竹子以满足能量需求。
再者是咬合力。大熊猫的嘴巴完全张开来,它的咬合力是非常大的,仅次于黑熊,要比食草动物强大得多。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
本质上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定位源自其演化历程,并不一定非要吃肉的动物才是食肉动物),但迫于环境剧变,改以竹子为食,成为极其特殊的素食比例高达99%的食肉动物。大熊猫保留了食肉动物的身体结构,但肠胃系统经过特化已经能够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动物园为何不喂大熊猫肉类?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大熊猫已经进化并且适应了以竹子为主的食物结构,大量投食肉类会破坏其肠道菌群稳定性,不利于大熊猫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动物园如果总给大熊猫投食肉类食物,经济成本要远比竹子大得多,动物园的营运负担就会加重许多。
2010年,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一组科学家发现了熊猫从食肉动物成为素食饮食者背后的原因,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图谱的研究将大熊猫的基因组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大熊猫T1R1基因发生了突变,该基因编码的T1R1蛋白是鲜味受体。
大熊猫T1R1的突变使其变成一个伪基因,无法表达,结果导致大熊猫尝不出肉的鲜味,渐渐地对肉失去了兴趣。
虽然熊猫对肉不感兴趣,长时间以来一直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但从理论上讲,它们的消化道无法消化植物纤维,因为它们没有编码纤维素降解酶的基因。
研究表明,大熊猫能吃竹子是由于它们的肠道菌群,大熊猫的肠道携带大量梭状芽胞杆菌,这些梭状芽胞杆菌具有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的酶,这些细菌一直生活在熊猫的肠道内,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纤维。因此,在梭状芽胞杆菌的帮助下,熊猫可以像素食者一样生活,尽管它们有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
猫经过漫长历史的进化,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有的食物资源进行取食,所有有什么就吃什么,所以熊猫形成了一个杂食性
吃竹子,野果,野菜等等之类,当然它们也可以吃肉类,但是长期习惯容易获得杂食,形成了安逸,懒惰生活的习性和庞大的肥胖体型,更加不适合捕食肉类动物。
所以熊猫进化到如今,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外部的因素(人类的干预)所提供的食物,竹子便成了熊猫的主食,熊猫的消化系统也因此改变,肉类是可以吃,但是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引发,当然,从经济成本的角度,也不会给肉类吃。
熊猫是杂食动物,动物园里面熊猫不让吃肉是因为怕肉的味道勾起熊猫凶残的本性而会互相扑食动物园内的动物及参观的游客.事实证明,熊猫不能正常产生多巴胺,因此没有正常的感觉良好的反应
竹子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有助于熊猫制造更多多巴胺。简而言之,吃竹子可能会让熊猫的大脑认为,就食物而言,竹子非常好。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 只,人工饲养下约100只。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为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经过20余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大熊猫幼仔100%的成活率。此后,卧龙还开展了更为艰难的尝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试图让“国宝”重返大自然并健康地生存下去。 2004年9月,卧龙山区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秋意里。9月2日,我刚到卧龙,就得到了华美产下双胞胎的喜讯。我虽然已经多次到卧龙,但还是第一次赶上大熊猫的产仔期。 当晚,当华美生下一对雄性双胞胎时,魏荣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做人工育幼,另一只则轻轻地放入华美温暖的怀抱中。魏荣平知道,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地方,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世人无法原谅的遗憾。对于初产的华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魏荣平是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主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地泡在饲养场,一处处巡视指导大熊猫的产仔工作。对他而言,喜悦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2年到卧龙工作,从饲养员、兽医、育幼等基层工作干起,扎实、细致、耐心,是很具亲和力的领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魏哥”。 第二天凌晨,魏荣平早早赶到华美的产房,却发现第一次做妈妈的华美明显缺乏经验:将幼仔搂抱得太紧,致使幼仔无法爬动寻找乳房,没有吃到初乳。不过,华美的学习能力无疑很出众,经过一番纠正练习,它很快就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尽管它的育幼方式并不完美。这让众人喜出望外,因为在人工饲养状态,很少有年轻的大熊猫母亲初产时就会自己带孩子。 端庄秀丽的华美是卧龙大熊猫妈妈中的明星动物,它拥有几项第一:它是卧龙81只圈养大熊猫中惟一的“美籍华人”——1999年出生于美国,因此它的名字里有一个“美”字。在美国,华美与妈妈白云一直生活到两周岁自然断奶,2004年3月回到祖国;华美是卧龙圈养大熊猫第一个进入繁殖的子二代——它的母亲白云1991年出生,是卧龙第一个成活、并进入繁殖的子一代。 自己的子二代顺利产下双胞胎,科研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尤其是那些曾经历了科研中心艰难岁月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心情更为复杂。卧龙拥有世界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从2003年的75只增至2004年的81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一半以上,使得他们必须要保证它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前面的路越来越宽,却是渐高渐远。
您好,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近年来,大熊猫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加强大熊猫资源管理、实施大熊猫繁殖计划、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大熊猫的繁殖率,从而使大熊猫的数量从少变多。
“濒临灭绝的动物”一句令人揪心的话,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金丝猴,海豹,金雕,蓝鲸......这些可爱的动物,在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捕杀下,已所剩无几。 鲸的危机: 1980年6月30日上午,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北部西尔.罗克斯,突然有成群的巨鲸拼命冲上狭窄的塔雷切里海滩。为了拯救这些珍贵的海洋动物,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被强行拖回深水的鲸在海水里曳了一会,又重返沙滩,并在沙滩上痛苦挣扎。时间较长没下水的鲸,干燥的皮肤上开始出现血泡,鲜血从破裂处流出。 据报道,这次共有58头鲸死亡。类似鲸集体自杀的现象还有不少:1979年7月16日,加拿大纽芬兰波林半岛,有一百多头鲸冲向岸边,最后无一生还;2003年1月,165头巨头鲸在新西兰南岛的“斯图尔特岛”搁浅...... 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日本科学家岩田久人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在京的尸体中发现了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三丁锡(TBT)。TBT腐蚀神经,破坏了动物的方向感。TBT是人污染海洋的毒性最大的物质。已有千万升TBT溶入海洋! 老虎悲声:老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已接近灭绝。现在世界上只有大约6600余头,而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已在30年代逐渐灭绝。 尽管各国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捕杀老虎,但还是有一些酷爱金钱的人常将它们当作摇钱树,这连政府都无法约束,法律都无法制服:1967年,在印度有480头老虎被猎杀;1991年,大量的西伯利亚虎被偷猎;1993年,在印度从偷猎者手里查获了867斤虎骨...... 不过有一只老虎就有一丝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救助他们,他们还是有可能逃脱这一生死攸关的时刻的! 我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就上述事实,人类是否将动物当朋友看待呢?人人都在为保护动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偏偏有那么一部分人,利令智昏,疯狂地捕杀野生动物。难道我们对动物做出的“承诺”失效了吗?难道我们都不去想想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不要再不择手段地伤害危在旦夕的野生动物了,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最后,我以一个地球人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四十年来,通过各种保护措施的不断落实,以及广大保护工作者的踏实工作,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譬如大熊猫,野外数量据报道达1200只左右,已呈现平稳上升的势态;金丝猴野生数量达20000多只;朱鹮由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至 2005年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总数已达500余只;亚洲象在我国云南省南部仅有少量分布,2005年野生象群数量已近400只,在勐景地区的野象谷已建成了较大的繁殖种群基地;世界唯一生长繁殖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黑颈鹤现有数量在4、5千只;丹顶鹤在东北三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每年越冬到江苏盐城,鄱阳湖,洞庭湖等地,最多的一处种群数量达千只左右;其它还有诸多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如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金钱豹、白唇鹿、藏羚羊、褐马鸡、金雕、扬子鳄、巨蜥……等以及大量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都包罗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物种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赘言这么多,就是说明国家主管部门在这40年中,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保护工作充分重视,付出大量精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政府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和责任,正在逐步逐项得到落实。
为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大熊猫基地,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经过20余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大熊猫幼仔100%的成活率。此后,卧龙还开展了更为艰难的尝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训练,试图让“国宝”重返大自然并健康地生存下去。 2004年9月,卧龙山区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秋意里。9月2日,我刚到卧龙,就得到了华美产下双胞胎的喜讯。我虽然已经多次到卧龙,但还是第一次赶上大熊猫的产仔期。 当晚,当华美生下一对雄性双胞胎时,魏荣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做人工育幼,另一只则轻轻地放入华美温暖的怀抱中。魏荣平知道,在这个万众瞩目的地方,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世人无法原谅的遗憾。对于初产的华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魏荣平是卧龙大熊猫繁殖中心的主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地泡在饲养场,一处处巡视指导大熊猫的产仔工作。对他而言,喜悦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92年到卧龙工作,从饲养员、兽医、育幼等基层工作干起,扎实、细致、耐心,是很具亲和力的领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魏哥”。 第二天凌晨,魏荣平早早赶到华美的产房,却发现第一次做妈妈的华美明显缺乏经验:将幼仔搂抱得太紧,致使幼仔无法爬动寻找乳房,没有吃到初乳。不过,华美的学习能力无疑很出众,经过一番纠正练习,它很快就成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尽管它的育幼方式并不完美。这让众人喜出望外,因为在人工饲养状态,很少有年轻的大熊猫母亲初产时就会自己带孩子。 端庄秀丽的华美是卧龙大熊猫妈妈中的明星动物,它拥有几项第一:它是卧龙81只圈养大熊猫中惟一的“美籍华人”——1999年出生于美国,因此它的名字里有一个“美”字。在美国,华美与妈妈白云一直生活到两周岁自然断奶,2004年3月回到祖国;华美是卧龙圈养大熊猫第一个进入繁殖的子二代——它的母亲白云1991年出生,是卧龙第一个成活、并进入繁殖的子一代。 自己的子二代顺利产下双胞胎,科研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尤其是那些曾经历了科研中心艰难岁月的第一代科研人员,心情更为复杂。卧龙拥有世界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从2003年的75只增至2004年的81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一半以上,使得他们必须要保证它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前面的路越来越宽,却是渐高渐远。
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
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提到大熊猫,我们就会想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食量非常大,而且我们看到的它们都是吃竹子的,其实它们是杂食动物,那大家看到的都是大熊猫为什么不吃肉呢?
大熊猫吃竹子不吃肉是因为需要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科学家推测,始熊猫在远古时期,还是以肉食为生,后来经历冰川,许多动物在这个时期灭绝,导致大熊猫的食物骤减。所以熊猫不得已于将饮食从肉食向素食转变,开始以竹子为生。
大熊猫的臼齿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迄今大熊猫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特征“犬齿”,大熊猫爱吃箭竹、墨竹、水竹,尤其爱吃竹笋。
竹笋、嫩竹叶和嫩枝干,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半纤维素、果胶等,可以从中获取能量。而且竹子相对其他食物来说,竹子分布广泛,容易获得,与大熊猫进行抢食的竞争者少。
但由于大熊猫所需能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为了维持自身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每天有十多个小时都在吃竹子。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大熊猫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
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从大熊猫的日常饮食可以看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99%都是竹子,这也让很多人误认为,大熊猫是食草动物,然而,大熊猫却是一种外表看起来憨态可掬、人畜无害,事实上本质却非常危险的熊科动物,而且大熊猫虽然已经吃竹子吃了几百万年了,但事实上,它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却仍然保持着原样没有发生变化。
特别是大熊猫的牙齿,仍然咬合力非常强大,这也让大熊猫仍然属于食肉动物,而且它的综合实力,在食肉动物之中,也是非常厉害的,要比棕熊、黑熊等我们熟悉的熊科动物厉害许多。
那么,既然是食肉动物,为何大熊猫却不吃肉?科学家们对此也分析了多种的原因。首先,是从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找原因。
虽然如今大熊猫是国宝,不过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事实上大熊猫并不被人熟知,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等一些高原地区,那里并没有足够的猎物为它们提供肉食。
而且因为缺乏比较大型的动物,这也让大熊猫想要吃肉,就只能去捕食一些比较小的动物,由于捕食难度本身比较大,在捕食的过程中,又会消耗大量的热量,这就导致大熊猫吃肉获得的营养,根本就不够它维持自身能量的。
但是,在它们的栖息地,竹子却非常丰富,于是,大熊猫就选择吃竹子,最终伴随着一代代演化,导致它们如今的主要食物都变成了竹子。
其次,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们也发现,大熊猫之所以变得不爱吃肉了,和它们体内的基因,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2009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于大熊猫的研究论文,表示大熊猫之所以不吃肉了,和它们的基因突变有关。
作为食肉动物,大熊猫喜欢吃肉,主要是受到体内一个名为T1R1基因的作用影响,但是,伴随着大熊猫的演化,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大熊猫体内的T1R1基因突然失去了活性,这个时候,原本觉得肉非常好吃的大熊猫,却突然觉得吃什么肉,都再也没有了鲜美的味道,反而开始对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大熊猫就开始吃竹子了,当然,因为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这也导致大熊猫本身消化竹子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幸好在大熊猫的体内,拥有着足够的细菌群,这些细菌群也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纤维,让大熊猫得以生存下去。
食肉动物变成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这也成为了大熊猫的特色之一,毕竟,对于其它食肉动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是有多么的神奇了。
大熊猫是食肉动物的身体特征,首先是肠道长度。根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结果,食草动物的肠道长度与身体长度的比值区间为10以上,杂食动物在7左右,而食肉动物基本在5以下。大熊猫的肠道长度与体长的.比值仅为4,与大多数食肉动物一样。
自从改吃竹子后,熊猫进化出了非常强壮的下颚和牙齿,这使得它们能够很好地咬碎食物,在食物被消化后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它们还有一种拇指,这让它们对自己的食物更加挑剔。
吃这些食物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让我们感觉很好。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记得我们感觉良好,并鼓励我们在有好吃的食物时多吃。
动物园不让熊猫吃肉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基于目前野生大熊猫99%以上的食物都由竹子组成。野生大熊猫通常就栖息在竹子不远处,喜欢吃竹子的根、芽和叶子,尤其是嫩芽,根据季节吃不同种类和部位的竹子。
在春天和夏天,主要喜欢吃笋,秋天吃竹叶,在冬天吃则是树根。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极低,大熊猫每天必须吃掉23到40公斤竹子以满足能量需求。
再者是咬合力。大熊猫的嘴巴完全张开来,它的咬合力是非常大的,仅次于黑熊,要比食草动物强大得多。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
本质上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定位源自其演化历程,并不一定非要吃肉的动物才是食肉动物),但迫于环境剧变,改以竹子为食,成为极其特殊的素食比例高达99%的食肉动物。大熊猫保留了食肉动物的身体结构,但肠胃系统经过特化已经能够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动物园为何不喂大熊猫肉类?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大熊猫已经进化并且适应了以竹子为主的食物结构,大量投食肉类会破坏其肠道菌群稳定性,不利于大熊猫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动物园如果总给大熊猫投食肉类食物,经济成本要远比竹子大得多,动物园的营运负担就会加重许多。
2010年,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一组科学家发现了熊猫从食肉动物成为素食饮食者背后的原因,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图谱的研究将大熊猫的基因组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大熊猫T1R1基因发生了突变,该基因编码的T1R1蛋白是鲜味受体。
大熊猫T1R1的突变使其变成一个伪基因,无法表达,结果导致大熊猫尝不出肉的鲜味,渐渐地对肉失去了兴趣。
虽然熊猫对肉不感兴趣,长时间以来一直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但从理论上讲,它们的消化道无法消化植物纤维,因为它们没有编码纤维素降解酶的基因。
研究表明,大熊猫能吃竹子是由于它们的肠道菌群,大熊猫的肠道携带大量梭状芽胞杆菌,这些梭状芽胞杆菌具有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的酶,这些细菌一直生活在熊猫的肠道内,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纤维。因此,在梭状芽胞杆菌的帮助下,熊猫可以像素食者一样生活,尽管它们有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
猫经过漫长历史的进化,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性。它们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有的食物资源进行取食,所有有什么就吃什么,所以熊猫形成了一个杂食性
吃竹子,野果,野菜等等之类,当然它们也可以吃肉类,但是长期习惯容易获得杂食,形成了安逸,懒惰生活的习性和庞大的肥胖体型,更加不适合捕食肉类动物。
所以熊猫进化到如今,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外部的因素(人类的干预)所提供的食物,竹子便成了熊猫的主食,熊猫的消化系统也因此改变,肉类是可以吃,但是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引发,当然,从经济成本的角度,也不会给肉类吃。
熊猫是杂食动物,动物园里面熊猫不让吃肉是因为怕肉的味道勾起熊猫凶残的本性而会互相扑食动物园内的动物及参观的游客.事实证明,熊猫不能正常产生多巴胺,因此没有正常的感觉良好的反应
竹子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有助于熊猫制造更多多巴胺。简而言之,吃竹子可能会让熊猫的大脑认为,就食物而言,竹子非常好。
熊猫
大熊猫身体胖软,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公斤。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付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被称为“国宝”。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公斤左右的鲜竹。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它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只小熊猫。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他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他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大熊猫应该叫“大猫熊“。因为,大熊猫不是像猫的熊,而是像熊的猫,大熊猫是猫科动物。 大熊猫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我爱大熊猫!
熊猫,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在我国剩下的不多,因此,熊猫又称之为"国宝"。
既然称为"国宝",那就一定不是那么简单,熊猫很惹人喜爱。它的四肢较短,行动笨拙。毛茸茸的面孔上有一对乌黑发亮的眼睛,再加上一身黑色的毛,更显得它的美丽,可爱。熊猫喜欢在平坦的地面上悠闲地散步,它最喜欢吃东西,常常直着身子盘腿而坐,前爪抓住鲜嫩的竹叶往嘴里送。它最爱吃鲜嫩的竹叶,竹茎,还有一些刚出生的熊猫喜爱吃牛奶和鸡蛋。如果它吃饱了,就会喝口水来润润喉咙,它会伏下身子,双手靠在池边,低下头,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它的那幅模样,真使人觉得可爱。
除了吃东西之外,熊猫还喜欢睡觉。它睡觉会腹部朝天,那幅模样,也真逗人喜爱。熊猫通常都会睡很久,睡醒之后,又再吃东西,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不然,熊猫又怎会肥肥胖胖的,走路又笨拙的,这样才会身体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熊猫目前在我国大约有1000多只,大多数生活在西北部,在那里,是熊猫的故乡。例如四川,熊猫生活在一些树林里,有些被人工养殖,而有一些生活在野森深林。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些少数民族的人还会照顾一些生活在森林里的熊猫,而人和熊猫就好像成了好朋友一样,人类又会好好地保护熊猫。
在一些动物园里,你还会看见几只熊猫的身影,它们在动物园里也会受到优越的生活,保证熊猫的生活环境不受到侵害。同时在动物园里,它的一举一动,也给成千上万的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熊猫,我国的"国宝",一种珍贵的动物,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好句熊猫那竖起的圆圆的黑耳朵,像戴一顶“风雪帽”;猫似的面庞上又戴着一副“墨镜”;四肢好像穿着黑绒的大“皮靴”,真是神气十足,令人瞩目。
熊猫四肢较短,行动缓慢。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乌黑发亮的眼睛,再加上一身墨黑墨黑的毛,更显得美丽可爱。
熊猫高兴的时候,就在地上翻跟头,像一个大皮球在地上滚动。.好段我喜欢许多动物,但我最喜欢的是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的珍贵动物,它们的故乡在四川。大熊猫的长相很有意思,胖乎乎,圆滚滚的,逗人喜爱。
它们的头部和身体都是白色的,只有眼圈、耳朵和肩部是黑褐色的。特别是那一对黑黑的眼圈,长在白白的脸上,像是戴着一副墨镜,加上那笨拙的动作和走起路来东张西望的神情,显得非常可爱。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经过饲养员叔叔阿姨们的训练,还会表演许多节目呢!如钻圈、直立、倒立、翻跟头和推小车等。我最喜欢看大熊猫翻跟头。
它把胖胖的身体缩成一团,像个大皮球似的滚来滚去,引人发笑,非常好玩。这家伙正在抱头大睡。
一会儿,它突然来了个前滚翻。哈!醒了。
怪不得大家叫它熊猫,原来它有几分像熊,又有几分像猫啊!胖胖的身子,肥肥的四肢,小眼睛,小耳朵,两只眼睛外面有两个黑圈,像戴着一副特大号的眼镜。它具有熊的笨拙,也具有猫的可爱,难怪大家很喜欢它。
这时大熊猫伸了伸懒腰,摇头晃脑地朝着我们走来。我们以为它要来欢迎我们呢,谁料它看都不看我们一眼,抓起一根嫩竹就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
少曾苦读黑眼圈
洗砚推敲印墨浅
长叹剑竹白花飞
可怜羁绊深庭院
熊猫横笛吹两岸,
朝夕寻笋接竹竿,
握笔入嘴沾好墨,
待记祖国团圆欢。
竹林宝贝对绿竹,
绒绒身体走百年。
岁月匆匆国未圆,
船移两岸送和平。
熊吼林颤苍穹啸,
猫舞叶落半尺松。
真心问候世尘事,
的确真实国丰侯。
很喜北京迎奥运,
爱恨语录记翔愁。
福禄所至熊探望,
娃娃猫崽送春秋。
说明文欣赏
熊 猫
204班李妙军 2002年5月31日
熊猫,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在我国剩下的不多,因此,熊猫又称之为"国宝"。
既然称为"国宝",那就一定不是那么简单,熊猫很惹人喜爱。它的四肢较短,行动笨拙。毛茸茸的面孔上有一对乌黑发亮的眼睛,再加上一身黑色的毛,更显得它的美丽,可爱。熊猫喜欢在平坦的地面上悠闲地散步,它最喜欢吃东西,常常直着身子盘腿而坐,前爪抓住鲜嫩的竹叶往嘴里送。它最爱吃鲜嫩的竹叶,竹茎,还有一些刚出生的熊猫喜爱吃牛奶和鸡蛋。如果它吃饱了,就会喝口水来润润喉咙,它会伏下身子,双手靠在池边,低下头,咕咚咕咚地喝起来。它的那幅模样,真使人觉得可爱。
除了吃东西之外,熊猫还喜欢睡觉。它睡觉会腹部朝天,那幅模样,也真逗人喜爱。熊猫通常都会睡很久,睡醒之后,又再吃东西,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不然,熊猫又怎会肥肥胖胖的,走路又笨拙的,这样才会身体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熊猫目前在我国大约有1000多只,大多数生活在西北部,在那里,是熊猫的故乡。例如四川,熊猫生活在一些树林里,有些被人工养殖,而有一些生活在野森深林。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些少数民族的人还会照顾一些生活在森林里的熊猫,而人和熊猫就好像成了好朋友一样,人类又会好好地保护熊猫。
在一些动物园里,你还会看见几只熊猫的身影,它们在动物园里也会受到优越的生活,保证熊猫的生活环境不受到侵害。同时在动物园里,它的一举一动,也给成千上万的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熊猫,我国的"国宝",一种珍贵的动物,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好句熊猫那竖起的圆圆的黑耳朵,像戴一顶“风雪帽”;猫似的面庞上又戴着一副“墨镜”;四肢好像穿着黑绒的大“皮靴”,真是神气十足,令人瞩目。
熊猫四肢较短,行动缓慢。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乌黑发亮的眼睛,再加上一身墨黑墨黑的毛,更显得美丽可爱。
熊猫高兴的时候,就在地上翻跟头,像一个大皮球在地上滚动。.好段我喜欢许多动物,但我最喜欢的是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的珍贵动物,它们的故乡在四川。大熊猫的长相很有意思,胖乎乎,圆滚滚的,逗人喜爱。
它们的头部和身体都是白色的,只有眼圈、耳朵和肩部是黑褐色的。特别是那一对黑黑的眼圈,长在白白的脸上,像是戴着一副墨镜,加上那笨拙的动作和走起路来东张西望的神情,显得非常可爱。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经过饲养员叔叔阿姨们的训练,还会表演许多节目呢!如钻圈、直立、倒立、翻跟头和推小车等。我最喜欢看大熊猫翻跟头。
它把胖胖的身体缩成一团,像个大皮球似的滚来滚去,引人发笑,非常好玩。这家伙正在抱头大睡。
一会儿,它突然来了个前滚翻。哈!醒了。
怪不得大家叫它熊猫,原来它有几分像熊,又有几分像猫啊!胖胖的身子,肥肥的四肢,小眼睛,小耳朵,两只眼睛外面有两个黑圈,像戴着一副特大号的眼镜。它具有熊的笨拙,也具有猫的可爱,难怪大家很喜欢它。
这时大熊猫伸了伸懒腰,摇头晃脑地朝着我们走来。我们以为它要来欢迎我们呢,谁料它看都不看我们一眼,抓起一根嫩竹就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
14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熊猫。
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记下了貘、貊、花熊、白豹、食铁兽、貔貅、白狐等数十个命名,它们都是大熊猫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应当说,中国人早就发现了大熊猫,为什么把发现的美誉给予戴维? 2008年4月,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发表了孙前和生物学家何芬奇等人的文章《大熊猫古名研究》,对中国古代“疑是大熊猫”的二十多个物种名条分缕析,作了细致梳理。
原来,早在半个世纪前,周建人先生就质疑凶猛的“貔貅”是大熊猫;此后,胡锦矗教授于1984年在《卧龙的大熊猫》一书中指出:“文字记载都是基于经传的描述或注疏,而不是以实际观察为根据。这就引起了名称记载上的混淆,这些名称和记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的熊猫。”
夏勒博士有句名言很直白:“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 孙前等人的论文,从《诗经》、《尚书》追踪到《华阳国志》、《北川县志》等,对数十部古代典籍刨根问底,对“貔貅说”、“貘说”、“驺虞说”进行了具体分析。
他们的结论是:除清代的个别记载与熊猫沾点边之外,从形态与行为、习性与食性看来,无法将貔貅、貘和驺虞定为大熊猫。《熊猫的古名研究》一文在动物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何芬奇认为,中国古代画家画了虎豹鱼鸟,唯独没有熊猫。
应当说,熊猫比较好画。为什么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呢?古代的画家可能根本没见过。
这说明,文字上的那些记载,很多是道听途说来的。 貘屏赞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约莫公元八二三年,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
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
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
因有所惑。遂为赞曰: 邈哉其兽,生于南国。
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
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
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
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
何山不(音:产)?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
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近来最火红的动物,当属猫熊莫属。中国古代,它的别名又叫「貘」。
而文人雅士描绘的颇多(附注:太平御览九百零八卷,兽部二十。有详细资料),但最有趣与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赞」。
文章的来由如下: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延请画工于屏风上,画了猫熊的图样。为什么呢?因为它「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
皮毛保温、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后,头不再因吹风所苦,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
至于内容的大意:猫熊吃铁维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铜铁的消耗亦少,猫熊饱食终日,不亦快哉!后来、大量的铜铁被铸成兵器与造成佛像。猫熊就只得挨饿了。
白居易于此对这可爱的动物,报以同情。 140多年前,建在雅安夹金山山麓的邓池沟天主教堂,不仅让阿尔芒·戴维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而且为他在大山建立了一个发现物种的“根据地”,阿尔芒·戴维在这里收获颇丰。
阿尔芒·戴维神甫第一次发现大熊猫,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戴维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述。
那天,一户姓李的教徒邀请他去做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
而猎人讥笑他少见多怪。不以为然地告诉他:“这种动物有两个名字,一是黑白熊,因为它的身体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还有一个名字叫猫熊,因为它看上去像猫一样温顺。
如果你需要,我们也会得到这种动物的,明天一早就去猎取。” 阿尔芒·戴维神甫听了非常高兴,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感并没有欺自己。 过了几天,这位姓李的猎人派人请阿尔芒·戴维再到他家作客。
阿尔芒·戴维大喜过望,果然那人从深山带回了一只幼体黑白熊。本来是一只活的,“遗憾的是他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
他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了我。黑白熊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
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 4月1日,阿尔芒·戴维雇用的猎人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大熊猫,“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这种动物的头很大,嘴短圆,不像熊的嘴那么尖长”。
5月4日,阿尔芒·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
他根据“黑白熊”的体毛,脚底有毛等特征,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推荐这种新动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饲养人员对“黑白熊”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在准备启程运往法国时得病不治而亡。
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标本,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交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1869年的夏天,对于阿尔芒·戴维。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为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型丰腴富态,头圆尾短,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色为黑白两色,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栖息地为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1]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1、首先找到自己需要引用的论文。2、其次在熊猫学术选中,点击导出/参考文献。3、最后在熊猫学术直接复制,或者导出。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扩展资料: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全靠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始于1955年,1956年正式展出。在4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我园几代领导人、科技人员及饲养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成功;1978年世界上首次大熊猫人工授精繁殖成功; 1980年世界上首次以超低温保存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 1987年世界上首次在北京动物园实现大熊猫 “四世同堂”;1990年世界上首例大熊猫远血亲自然交配繁殖成;1992年世界上首例人工授精出生的雄性大熊猫经人工培 育,达到既能自然交配繁殖, 又能人工采精繁殖;1992年世界上首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 1992年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授精繁殖雄性后代自然交配成功; 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成活;1998年人工哺育辅助母兽带双仔获得成功。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 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 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中国 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 “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开创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记录以来, 共繁殖大熊猫35胎58,成活28只,成活率。目前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7只大熊猫中,仅有1只来自野外,其余16只均是在动物园中出生的后代。北京动物园正在为大熊猫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