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材料与冶金学报是ei吗

发布时间:

材料与冶金学报是ei吗

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爆炸与冲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测绘学报 船舶力学 催化学报(电子版,英文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地球科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网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英文版)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光学报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版)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业工程学刊 功能材料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际电气工程杂志 国际路面研究和技术杂志(英文版)台湾 国际模糊系统杂志(英文版)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A辑,英文版)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B辑) 航空学报 核动力工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计算信息系统学报(英文版)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文版)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金属学报 金属学报(英文版) 颗粒学报(英文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控制与决策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 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学报(英文版) (被Journal of Mechanics继承)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重复) (重复) 农业机械学报 排灌机械 (被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继承) 品质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科学学报(英文版)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已经拒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基础和通讯(英文版) 声学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实验流体力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英文版) 水科学进展 水科学与水工程(英文版)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台湾海洋建筑与船舶工程学报(英文版) 台湾化学工程学会会志(英文版) 台湾林业科学(2008年拒收) 太阳能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天然气化学(英文版) 铁道学报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推进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稀土学报(英文版) 稀有金属(英文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系统科学与电子技术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文版) 香港工程师学会学报(英文版) 新型炭材料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刊(英文版) 信息与计算科学杂志(英文版) 亚洲控制学报(英文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宇航学报(恢复)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A辑 应用物理和工程,英文版) 浙江大学学报(C 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国焊接(英文版)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激光 中国科学(B辑 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G辑 物理 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物理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中国物理(英文版)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被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承)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正岭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被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继承) 自动化学报

介绍一下(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

无机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材料与冶金学报

这几个杂志不地道中国钨业杂志,投稿邮箱,;中国有色冶金杂志,投稿邮箱,;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投稿邮箱,;钢铁研究学报杂志,投稿邮箱,;材料与冶金学报杂志,投稿邮箱, hujizz @;环境保护杂志,投稿邮箱,enprma @;

按照约稿函的要求投递适合的稿件就可以投稿格式如下:邮件主题:投稿《杂志名》【栏目名】《文章题目》(笔名)正文:稿件全文最后附上你的详细联系方式,笔名,实名,联系电话和QQ,通联地址最好都留清楚,以免过了稿子编辑找不到人附件要添加你的稿子电子版,里面也要有你的信息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直接发邮件,将稿子放在附件中

材料与冶金学报好发吗

不容易。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该出版社出版的期刊是很严格的,审核要求是非常多的,是不容易投中的,投稿者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中标。

查过了,是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的就评为最佳吧。凡是关于期刊、论文这一些相关领域的,都可以来访,比如选择期刊犹豫不决了,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文章投稿到期刊了。

现在的开源刊物质量都比较好,有本材料科学,是武大rccse收录的核心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报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不好投。东北大学学报不接收外校资源,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筒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出版专著3部:朱苗勇,萧泽强:钢的精炼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李依依,李殿中,朱苗勇: 金属材料制备工艺的计算机模拟, 科学出版社, 2006萧泽强,朱苗勇:冶金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的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主编教材1部:朱苗勇主编: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截至2007年12月主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其中国际刊物18篇,《金属学报》24篇),92篇次被SCI或EI收录。中英文论著被他人引用393次,其中SCI他人引用39次。已发表论文:[1]潘时松 朱苗勇.精炼钢包透气砖中喷粉颗粒的运动特性[J].金属学报,2007,43(5):553~[2]孟祥宁 朱苗勇 刘旭东 程乃良 江中块.高拉速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因子研究[J].金属学报,2007,43(2):205~[3]陈永 杨素波 朱苗勇.结晶器电磁搅拌改善重轨钢连铸坯内部质量的试验研究[J].钢铁,2007,42(2):24~[4]祭程 赵琦 朱苗勇 田建良 程乃良.板坯连铸机动态轻压下过程控制系统的高可用性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7,31(2):45~[5]郭薇 赵琦 祭程 朱苗勇 宋景欣 冷祥贵.板坯连铸温度场实时仿真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7,31(2):49~[6]祭程 朱苗勇 程乃良.板坯连铸机动态轻压下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7,31(1):51~[7]孟祥宁 朱苗勇 刘旭东 程乃良 江中块.高拉速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频率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7,28(4):523~[8]周建安 朱苗勇 潘时松.气体搅拌用透气砖阻力系数的测试[J].特殊钢,2007,28(3):56~[9]孟祥宁 朱苗勇 刘旭东.连铸结晶器非正弦振动振幅的确定[J].特殊钢,2007,28(2):13~[10]周建安 朱苗勇 潘时松.狭缝式透气砖内气流速度分布规律及阻力研究[J].炼钢,2007,23(1):18~[11]孟祥宁 朱苗勇 程乃良 江中块.高拉速连铸结晶器的非正弦振动振幅[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17(3):446~[12]付贵勤 朱苗勇 徐红江.提高转炉渣体积安定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冶金,2007,(3):30~[13]刘旭东 朱苗勇 程乃良.板坯连铸结晶器的热弹塑性力学分析[J].金属学报,2006,42(11):1137~[14]郑淑国 朱苗勇.钢包内喷嘴与透气砖吹氩去夹杂水模型研究[J].金属学报,2006,42(11):1143~[15]刘旭东 朱苗勇 程乃良.板坯连铸结晶器热行为研究[J].金属学报,2006,42(10):1081~[16]张胜军 朱苗勇 张永亮 郑淑国 程乃良 宋景欣.高拉速吹氩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的卷渣机理研究[J].金属学报,2006,42(10):1087~[17]朱苗勇 周海斌 陈兆平 黄宗泽.不锈钢冶炼用AOD炉内的射流行为和流体流动[J].金属学报,2006,42(6):653~[18]郑淑国 朱苗勇 潘时松.RH真空精炼装置内夹杂物行为的实验研究[J].金属学报,2006,42(6):657~[19]陈永 杨素波 朱苗勇.高速轨用钢连铸坯内部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J].钢铁,2006,41(12):36~[20]邢广厂 朱苗勇 林启勇 刘旭东.连铸板坯矫直过程应力应变的有限元模拟[J].特殊钢,2006,27(6):10~简历 东北大学冶金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日本新日铁先端技术研究所 博士后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副教授 日本新日铁先端技术研究所 高级访问学者 瑞典皇家工学院冶金系 客座研究员至现在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教授至现在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 博士生导师至现在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副院长

航空材料学报是ei吗

介绍一下(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爆炸与冲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测绘学报 船舶力学 催化学报(电子版,英文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地球科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网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英文版)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光学报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版)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业工程学刊 功能材料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际电气工程杂志 国际路面研究和技术杂志(英文版)台湾 国际模糊系统杂志(英文版)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A辑,英文版)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B辑) 航空学报 核动力工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计算信息系统学报(英文版)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文版)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金属学报 金属学报(英文版) 颗粒学报(英文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控制与决策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 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学报(英文版) (被Journal of Mechanics继承)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重复) (重复) 农业机械学报 排灌机械 (被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继承) 品质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科学学报(英文版)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已经拒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基础和通讯(英文版) 声学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实验流体力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英文版) 水科学进展 水科学与水工程(英文版)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台湾海洋建筑与船舶工程学报(英文版) 台湾化学工程学会会志(英文版) 台湾林业科学(2008年拒收) 太阳能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天然气化学(英文版) 铁道学报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推进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稀土学报(英文版) 稀有金属(英文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系统科学与电子技术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文版) 香港工程师学会学报(英文版) 新型炭材料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刊(英文版) 信息与计算科学杂志(英文版) 亚洲控制学报(英文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宇航学报(恢复)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A辑 应用物理和工程,英文版) 浙江大学学报(C 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国焊接(英文版)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激光 中国科学(B辑 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G辑 物理 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物理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中国物理(英文版)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被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承)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正岭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被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继承) 自动化学报

推荐你参考以下期刊:航空学报宇航学报飞行力学推进技术航天控制固体火箭技术航空动力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