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历史论文以课为例

发布时间:

历史论文以课为例

这也太BT了吧···初一这么难···

大哥 打字很麻烦啊

历史教学在生源薄弱学校的发展如何也值得历史一线教师探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赵秀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0

2、师专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初探王玉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30

摘要: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便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教学环节时刻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应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历史全局观和辩证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教材结论为主,采取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着“照本宣科”的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整理思路,但同时这一做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我们在讲晚清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慈禧太后对改良派的迫害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却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改良的渐进性,这便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误导。并且即使有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很难在实际考试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在讲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会像演员来对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思维僵化而缺乏课堂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被运用到公开课当中。“表演式”教学模式中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呈现。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师生之间加强课堂交流、互动,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是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度,使自己的历史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构建,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行为进行历史画面的构建,使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在历史学习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事件,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文化归属感。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中是学生自我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历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西汉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寻找资料辅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可以让其为大家进行一个讲解,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3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黄有为,楼建军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1

2、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27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

导语: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前 言

忧患意识作为我国文化中特有文化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同时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心理活动,其对于人的日常行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受到知识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其虽然能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的接受各类新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其对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使其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1]。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初中生忧患意识的有效培养,需要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忧患意识,促进其健康发展,满足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

1、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

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现状的全面分析,能够帮助教育部门与老师进一步明晰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以及忧患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与重点环节,进而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做出了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但是从忧患意识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其在进行情感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虽然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必要的解读与传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感与责任感[2]。同时通过对欧美以及亚非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念,能够以一个更为良好、更为开放的心态,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以及国家意志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都没有将忧患意识教育进行突出,这种教学目标的偏离以及界限划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质量与水平。

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缺乏有效连接

初中历史教育的开展以历史教材以及相关知识框架为主要依据,在相关教材内容以及知识框架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才能够全面实现学生历史思维与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关切入点,进行忧患意识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起,帮助学生理清1945年全面抗战,以及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雄任务以及著名战役,通过相关视频以及资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但是却很难进行忧患意识的讲解,即便是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使得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连接[3]。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才使得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忧患意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2、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明确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忧患教育的质量。

历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针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的情况,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应对策略,将其作为课堂知识传授以及考察的重要内容,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得其逐步形成忧患意识,进而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对我国古代史中奴隶制以及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遗迹以及文物的说明,使得学生培养起优越感以及自豪感,同时通过对一些暴政以及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的介绍,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居安思危,形成必要的忧患意识[4]。

历史课外延伸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有机结合,需要以课外延伸为突破口,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主体展览、班报设计以及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结语忧患意识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对于推动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人才的高效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忧患意识教育开展的质量与水平,文章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入手,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有序开展,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缪世娟.历史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忧患意识-以一堂初中历史抗战课程的教学为例[J].才智,2016(19):78-79.

[2]宋宇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渗透忧患意识教育[J].神州旬刊,2015(12):41-43.

[3]周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1X):23-24.

[4]张宝林.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学周刊,2015(28):46-17.

以历史为主题的人论文

两面论从历史人物的贡献,功过,缺点出发

你可以写楚汉之争建议:先查询资料,分析历史背景,分析汉是怎样灭楚的;楚是怎样走向灭亡的。不说500字,你写5000字也能写出来

从这个人物的成长环境出发,看成长环境对他性格的影响,从而对他日后的成就的影响从历史环境出发,时势造英雄论

高中历史人物论文我以前替我表姐找过,在那个591论文网上找范文自己拼凑的。那上面各专业范文挺多。还有专业写手在线,你可以去看看。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历史,是小姑娘的辫子——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文化,是供后人用来朝拜和自慰的玩意,尽管它的实质其实只是前人们一代又一代拉出来的屎的总和,是谓积淀,着实厚重。

主题:爱国主义与近现代中国中国,不管是把日本树立为发泄情绪的箭靶,还是大肆宣扬某些海外华人的爱国案例,小小的风波都能掀起一波爱国的狂潮。爱国主义占据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这让我越来越不认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了。就是这个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经常是鬼子十几个,汉奸两三百,就是这个民族可以在国内饿殍遍地时,免除日本巨额的战争赔款,就是这个民族,精英阶层以手持美国绿卡为能。同样一个民族,却戴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具,难怪我越看越眼花。偶尔翻看宋史,才发现,在风波亭冤狱的60年内,岳飞在南宋是一个官方禁忌,偶语之者大罪。直到宋孝宗时才平反,以后,随着官方对岳飞将军的评价越来越高,岳飞也从罪人成了爱国主义的图腾。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仰皆是。远如岳飞,近如袁崇焕,袁崇焕在被凌迟处死时,北京百姓争食其肉,以泄对‘汉奸‘的义愤,对袁的攻击直到乾隆皇帝为袁平反方休。读史到此处,不禁使人怒火中烧。官方钦定的才是爱国人士,只要权力在手,秦桧可以为岳飞写历史鉴定。以权力判决真理,以钦定强奸历史。原来如此!以此为钥匙,中国式的爱国主义可以理解大半。在山河飘摇的近代中国,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被现实无限放大。于是,启蒙运动被爱国运动拦腰截断,在其中,国家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爱国主义成为国家操纵民意,转嫁国内矛盾的利器。国家上下其手,袁崇焕可以私通满清,秦宰相可以是抗金栋梁。在信息绝对不对称的情况下,民意从来是被操纵的对象,民意不是被强奸,明明是顺奸。中国从来缺少自由,人权的传统,所以,中国的爱国主义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歪路。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明显营养不良。没有自由,人权,博爱的爱国主义是义和团式的暴民,是希特勒手下的党卫军.对一个民族来说,这种爱国主义是一剂麻醉剂,更是一包毒药.爱国主义的本意是爱,在中国它却成了恨.这是我们的悲哀,这更是中国的耻辱.伪爱国主义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启蒙思想者苍白的面孔。让我们回到正路上来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变成'匹夫忧乐,国家有责'.让国家成为责任承担者,让公民成为权利拥有者.国家的存在是以公民的合意为前提的.只有国家成为守夜人,并且仅仅是称职的守夜人时,它才有存在的可能,它的存在才能得到公民的许可和授权.这样的国家是主权在民的国家,这也是唯一合法的国家.国家本来就是为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人权而存在的.我们要爱国,首先国家要合法,其次,国家要是称职与可爱的.如果这两点不存在,我们爱它只是纵容它,是在害它,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只是接受被控制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就盲目狂热,这不叫爱国,而只是吃了兴奋剂的斗鸡.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受周围人的行动就盲目狂热,这不叫爱国, 只叫盲从、冲动与空虚.如果,我们因为可以毫无风险地出风头,捞好处,就盲目狂热,这不叫爱国,只叫怯懦.虚荣与投机.伪爱国主义不但会害了自己,更会害了中国。爱国不是抵制日货,而是明白,超越日本首先要尊重日本,学习日本.尊重是自尊的表现,学习是超越的先导.爱国不是夸耀祖宗创造了什么,而是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爱国不是在网上叫嚣武力解放台湾,而是努力了解台湾为什么和大陆离心离德,看一看台湾的政治更迭进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爱国是勇敢捍卫自身自由与权利,这样,国家会明白自己的权力是有边界的,它会变的称职与可爱,爱国是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这样,我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养活国家.爱国是说真话,办实事.如果国家不让我这样做,我要勇敢地站起来,批评它,改进它,重建它.爱国是国家侵犯我的权益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这样做,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有了保障,我们的国家变得合法、文明、可爱.这才是最大的爱国

可以进行对比,比如论唐宋几次变法的异同,从内部原因外部意义等方面分析。如果还嫌大,就直接论大清王朝和沙俄政府统治异同,从性质、意义、机构,都进行了哪些统治人民的手段,哪些好处,哪些坏处等等。如果嫌旧,那就可以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的变化,特别是三个代表和中国梦的联系

哈哈,我看了一下,这位仁兄应该是历史作业小论文吧。我觉得应该以过去为主题,最好是历史上的一些争议的东西。比如说马谡失街亭谁之过?究竟可不可以成败论英雄等主题。

历史小论文以改革为主题

革命或者改革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的小论文,首先要写改革以后社会有哪些进步,你自己有哪些想法?

还有要写1篇150字评述中国古代4大发明的历史小论文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伟大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

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第33位跃至世界第四,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外汇储备由亿美元增加到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78年至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年终特稿中这样写到: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这至少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全国贫困人口亿。

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8700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

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和%,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1487万,中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

30年巨变,并不只是这些数字和影像,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成为时代坐标,科学、民主、文明、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古老的中国正在驶入全球化、现代化的快车道。

特别是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飞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举办北京第29届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支柱。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提高,和谐世界的理念赢得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同,一个文明、发展、开放的中国生动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事实证明,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殊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一方面起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促进生产关系的完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主流;另一方面又可能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是人类如何利用它。

以历史的转折为主题的论文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18世纪全球变局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进呈突厥削弱记序》,《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从1859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俄国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也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特别是在17、18世纪之交,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究机构成立,研究自然科学在欧洲蔚然成风。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鼎立、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形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著名的珍妮机。机器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在动力机器方面,1769年瓦特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了复式蒸汽机。1785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蒸汽作动力。1769年法国人柯格诺特制成了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 在冶金方面,18世纪30年代发明了用焦煤炼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材为燃料进行冶铁的落后工艺。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仅推动了冶金工业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出现了腾飞。据统计,1776年至1800年棉纺织品出口从670万英镑增加到4143万镑,24年间增长倍。毛织品在1788年生产万匹,1817年则达到49万匹,增长倍。煤的年产量,1700年为500万吨,1795年增至1000万吨,增长1倍。生铁产量,1740年仅为17350吨,1806年则猛增至258000吨,增长倍。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纪70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2。 在经济发展全面加速的18世纪,交易的一切工具都合乎逻辑地使用起来了。在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欧洲国家的市场进入了更高层次,证券交易、信贷已很活跃,证券交易所拓展了他们的活动,伦敦模仿阿姆斯特丹并试图取而代之,阿姆斯特丹此时趋向专业化发展,欲成国际贷款之要地,日内瓦和热那亚参与这些危险的游戏,巴黎摩拳擦掌,开始亦步亦趋,这样一来,钱款与信贷便起来自如地从一处流到另一处。(布尔:《资本主义的动力》第18页)形形色色的信贷证券,大大便利了商品批发和国际支付业务,整个市场被活跃的信贷和贴现所推动。 这时,西方国家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也骤然加快。他们纷纷走出国门,建造大舰巨舶,组织商船队和贸易公司,进行航海探险,致力海外贸易,到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掠夺金钱、土地和人口,进行原始积累。贪婪的西方商人,确信自己的好运在远方,行走于全世界并把商品带到世界各地,追逐丰厚的利润;炮舰和军队用刀和剑在各个殖民地上建立起统治;外交使节和传教士到处奔忙把政令和圣经传播到各个角落,并热衷于搜集情报,了解各地的情况。美国独立条约的墨迹未干,当其还 处于英国的威胁之下时,海商就已游弋七大洋,去寻求贸易。到达中国的第三只船实验号只有84吨,乃至被认为是近海帆船,充分展现了愿意为可能获得的利润冒最大危险的精神。据估算,英国在17571857年的100年中,仅从印度运回本国的货物和货币总值达120亿金卢布;17011810年从西部非洲贩运200万黑奴,进行贸易。 纺织工序的逐步机械化、焦炭炼钢、蒸汽机的应用、工厂制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增加,市场的兴旺、商人的活跃,航海的进展、殖民地的开拓、交通运输的改革等等,许多举措、许多事件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移演变,推动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跨进了近代社会。一个生产力如地下泉水喷涌迸射的人类新时代全面展开。 一潭死水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含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世宗实录》,卷五七)有些官吏主张在广东招商开矿,雍正表示坚决反对: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况本地有司,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东华录》雍正朝,卷二六,十三年四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封建官僚滥施淫威,而工商业者没有公开进行对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权的脚下,任其蹂躏。因之,虽然当时中国六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世界最先进的伦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业为本位,商人和手工业主在政治上起着重大作用,参与城市管理、审查预算的情况,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中国的城市首先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大多数城市的繁荣依靠官吏、地主、军队及其附属者的消费,而主要不是依靠工业制造与远程贸易。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馋言,将戴充军关外。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西瓜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玩好收藏,予以玩赏或鄙薄,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宫廷中罗致了许多懂科学的耶稣会传教士,聘请了一批数学家研究天文数学。但是西方科学未跨出宫廷一步,只供皇帝个人欣赏。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加以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清高宗实录》,卷六四九)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中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卷二三,第8页)清王朝的对外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天朝上邦意识和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以及诸如不宝远物,则远人格之类的儒家经典之上的。因而,贸易变成了怀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为,而并非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度。当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又决定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按传统做法,只有在外国人对华朝贡期内允许贸易,期限一过,即停其贸易,贡使便打道回国。外国人在贡期外从事贸易,康熙初年只有两次。康熙五年时宣布:下不为例,永行停止。康熙的这项政策,影响了清朝100多年,后世子孙顽固地坚持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贻误了中国的发展。清朝对对外交流进行严厉限制,首先对出口商品有严格限制。军器、火药、硝碳、铜铁可以制造武器,均在严禁之列,米麦、杂粮、马匹因内地缺少,亦禁出口。书籍则可能泄露中国状况,也不许运往国外。中国本来能制造巨大的帆船,出航远洋。到康乾时期,世界各国的航海业突飞猛进,船只越造越大,而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七六,康熙二十三年)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中国人到外国贸易,立定年限回国,如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即使三世居于外国的华侨,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属。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当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这种体制避免了历代王朝经 常发生的宰相、外戚、宦官擅权和武将跋扈、文官植党以及士人非政的现象,但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加以国际大势剧变,中华民族已濒于西方列强宰割的绝境。 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长夜无歌 清廷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拒绝开放、拒斥变革,其结果烈火烹油,夕阳西下,100多年的盛世之后中国社会骤然下跌。极端的闭关,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以中国最为自豪的农业为例。到1840年,千年前的耕作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全国人均粮食仅200公斤左右。而在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部蒸汽机;在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1000公斤。 在工业方面,中国工业人口已相当庞大,如景德镇有工匠10万人,荆州到重庆间有纤夫10多万人,苏杭织工达三四万人,佛山织工近5万人;在云南矿区和一些老林中谋生的人不下百万之多,广州靠在洋船上谋生的也有几十万人之众。但这个数字与全国人口之比仍微乎其微。而且,这些工人,要么是手工业者,要么是纯粹的苦力,近代式的机器工人几难一见。而在欧美,蒸汽动力已普遍应用,如英国,1800年仅321台共5210马力,到1815年就达到15000台共375000马力,到1840年为止,英国工业革命就基本完成了。在这段时间,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第一座炼钢平炉建于1890年,比西方晚了近30年;第一艘汽船造于1865年,比西方晚了60年。在中国,纺纱女日产五六两,高的达到十两,也有连日带夜纺出十二两的。在美国,1825年每个工人看管200个锭子,日产1000绞棉纱。铁路更显示西方发展之快,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到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这时还不知铁路为何物。中国的机器工业出现在19世纪末期,比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还要晚几十年。 军事上,明末清初已引进并使用西方大炮。但后来,为了使八旗骑兵弓马的技术特长不致失传,废用大炮等热兵器,恢复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是帆船,以致西方的长枪大炮到这时被看成了妖术,军舰则被目为怪物,广州守将对付英国人的是驱邪的马桶、秽物等。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迄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总体上说,到明中晚期,中西方之间仍是互有短长。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介绍到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地 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落日虽然辉煌,跟踵而来却是长夜无歌。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最要紧的,是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好吧!哥们!我们都是一群苦逼!

一、填空题:1、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选举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会议通过的《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1年5月, 和平解放。至此,全国领土基本得到解放。3、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其中涌现了 、 等英雄。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5、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7、1958年开始的“ ”和“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错误。8、 被称为“铁人”,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 ”, 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们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9、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0、从1966年到1976年爆发的“ ”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11、 标志着我国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2、 年 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 的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3、我国建立了 、 、 、 、 五个经济特区。14、我国经济改革首先从 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 。1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16、1954年,周恩来倡导的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1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8、新中国实行 、 的民族政策。 是民族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9、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第一位访华的总统是 。 年中美正式建交。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 问题。21、1964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1967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这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22、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 。23、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4、 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1)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5、 年,中国重返奥运会。1984年 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在举重项目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二、问答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3)、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答: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是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答:习题的说法是正确的。民主和法制不可分。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就是要由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具体商议一些公共事务时,社会中各人的看法不同,往往很难统一,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无法人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人们就建立了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的,就统称为法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就叫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7、比较: 会议 时间 重大决定 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揭开序幕。 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十三大 1987年 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五大 1992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有句话:“养儿防老。”你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句话还有没有意义?现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与这句话有没有冲突?可以从城乡各种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答:过去,中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老人主要由儿孙奉养,由此有“养老防老” 这样的老话。现在城镇虽然基本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但并不表明儿孙赡养敬孝老人、社会尊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失去意义了,就可以丢弃了。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从经济保证了老人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上的安慰与天伦之乐还需要儿孙们提供。广大农村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子女奉养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因此可以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孙们的经济负担,并没有替子孙孝敬、奉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