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1.一种面向多服务的抗共谋的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EI,A2类),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2. 一种新的面向多服务抗共谋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EI,A2类), 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3. 一种支持多频道服务的抗共谋的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电子与信息学报(EI,A2类), 2006年第11期,第一作者。4. 一种新的基于大整数分解困难问题的叛逆者追踪方案.计算机科学(B类),2006年第7期,第一作者。5. 一种抗共谋的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计算机科学(B类),2006年第8期,第一作者。6. 一种新的无第三方参与的买方卖方水印协议.计算机应用(B类),2006年第7期,第一作者。7. 面向多服务的可灵活撤销的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计算机应用(B类),2006年第8期,第一作者。8. 基于身份无可信中心的盲签名和代理签名. 计算机应用(B类),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9. 两个叛逆者追踪方案的密码学分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B类),2006年第15期,第一作者。10. 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代理盲签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11. 一种新的叛逆者追踪方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12. 一种面向多服务的抗共谋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13. 抗共谋的非对称公钥叛逆者追踪方案.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14. 叛逆者追踪方案的密钥盲化攻击模型.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年第12期,第一作者。15. 在课件制作中调用应用程序的通用方法.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9期,独立完成。16. 教育信息网站建设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源期刊,B类),2002年第10期,第一作者。17. 基于ASP的网站动态布局的数据库化管理.微型电脑应用,2002年第5期,独立完成。18. 递归程序探讨.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一作者。19.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核心课有关问题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源期刊,B类),2001年第5期,独立完成。20. 用ASP技术开发网上考试程序.计算机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类的国家核心期刊),2001年第6期,第一作者。21. 基于WWW技术的课件探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独立完成。22. 关于提高教育软件创作质量的探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二作者。23. 快速小波熵在图像检索中的应用.红外技术(B类),2005年第6期,第二作者。24. 基于显著兴趣点颜色及空间分布的图像检索新方法.光子学报(EI),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25.基于显著封闭边界的图像检索算法.计算机科学(B类),2006年第8期,第二作者。

1. 曾维刚《宋孝宗与南宋中兴诗坛》,《文学遗产》(权威期刊,CSSCI),2013年第6期。2. 曾维刚《张镃<南湖集>成书考》,《文学遗产》(权威期刊,CSSCI),2011年第5期。3. 铁爱花、曾维刚《旅者与精魅:宋人行旅中情色精魅故事论析——以<夷坚志>为中心的探讨》,《中国史研究》(权威期刊,CSSCI),2012年第1期。4. 曾维刚、王兆鹏《王齐愈及其七首<菩萨蛮>回文词考论》,《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5. 曾维刚、铁爱花《洪迈<野处类稿>辨伪》,《文献》(CSSCI),2006年第3期。6. 曾维刚《<全宋文>张镃残文一篇补正》,《文献》(CSSCI),2009年第1期。7. 曾维刚《张镃诗文著作系年》,《国学研究》,第2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8. 曾维刚《论许棐及其诗》,《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2期。9. 曾维刚《宋元笔记方志等文献所见宋代作家及诗文辑考》,《历史文献研究》(CSSCI),2015年第1期。10. 曾维刚《典范确立:论陆游的当世接受》,《江海学刊》(CSSCI),2014年第3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11. 曾维刚《吴芾、王十朋诗辑佚二首》,《江海学刊》(CSSCI),2013年第3期。12. 曾维刚《史浩诗辑佚四首》,《江海学刊》(CSSCI),2012年第3期。13. 曾维刚《王钦若诗辑补一首》,《江海学刊》(CSSCI),2012年第5期。14. 曾维刚、铁爱花《园林别业与宋人休闲雅集和文学活动——以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学刊》(CSSCI),2012年第5期。15. 曾维刚《从游赏娱乐、慷慨励志到黍离悲歌——两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的历时态考察》,《东南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6期。16. 曾维刚、王兆鹏《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与文学史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17. 曾维刚《南宋中兴诗人群体论纲》,《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12年第2期。18. 曾维刚《论南宋中兴时期江湖诗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19. 曾维刚《论张镃的诗学活动及其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08年第4期。20. 曾维刚《论南宋中兴时期道学发展与道学诗人群体的形成》,《西北师大学报》(CSSCI),2012年第4期。21. 曾维刚《南宋中兴诗坛的建构》,《长江学术》,2006年第4期。22. 曾维刚《宋孝宗佚诗二首考录》,《社科纵横》,2008年第11期。23. 曾维刚《<全宋诗>虞俦佚诗二首考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4. 曾维刚《李白一生的“西顾”情结》,《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5. 曾维刚《沉潜与高明的结晶,典范到普适的学问——评王兆鹏先生<词学研究方法十讲>》,《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6. 铁爱花、曾维刚《平常表象背后的历史意蕴——读<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书品》,2011年第3辑。27. 曾维刚《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评铁爱花<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3期,2011年12月1日。28. 曾维刚、张鹏《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崔际银教授<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评介》,《宁波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29. 曾维刚《系统揭示曲词起源发生的历史图景——评木斋先生〈曲词发生史〉》,《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4期。30. 曾维刚《<宋会要辑稿>张宗元资料辨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31. 曾维刚《评<宋才子传笺证>》,《书品》,2013年第2辑。32. 曾维刚《文学传播的沉实探索》,《中华读书报》,2014年1月15日(11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办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快捷分类:教育教育综合出版地区:甘肃国际刊号:1008-4630国内刊号:62-1140/G4创刊时间:1987发行周期:季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个月内所在栏目:社会科学II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报名官网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 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电大中专)全年滚动招生,不限户籍,在我校报名考电大一年制中专12个月毕业下证,提交注册材料,一周后可查询,正规电大中专官网网上查询 学校简介 电大中专(全称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并依托国家开放大学设置的中专学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开体系内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和评估监督,并通过国开体系及合作办学分校招收初中及以上毕业生和在职青年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具有颁发国民教育系列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资格。 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电大中专)与44所省级电大中等专业学校及其分校共同组成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已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00余万人。 电大中专报名要求: 1.年满18周岁即可报名注册。年满18周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在职人员 2.报名提供基本电子资料信息(蓝底电子登记照、身份证正反电子照、毕业证电子照) 3.一年制学制(12个月即可毕业拿证) 4.全程线上学习,有教务老师辅导 5.报名到毕业的总费用是1800,没有其他任何费用了,两次缴纳费用都是对公扫码转账,对公转账还是比较安全靠谱的.如果有再次收费的,请直接拒绝,报名时间找对正确、正规的教学机构是很重要的!!! 电大中专招生专业: 一、报名(提交注册资料) 因为电大中专是进行一个全国范围招生的,所以学生报名线上提交报考资料即可。电大中专是全年进行滚动招生,基本上每周都会注册学籍信息。(必要条件:年满18周岁) 二、官网查询学籍()提交报名资料注册学籍之后可在学校官网上查到学籍信息。 三、线上网课学习+线上考试(学习中心导师会辅助完成)从查到学籍第一天开始就算正式入学了,入学后一个月左右线上网课和考试就会出来。 四,毕业图像采集 ( 学历提升的优势: 1、学历提升:参加专科升学考试。 2、其他重要用途:当兵政审、提干/加薪/评职称、某些职业的最低学历要求、某些地区孩子入学的父母学历最低标准。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2022年春季甘肃省电大中专官方最新报名入口:newsview/108194 电大中专全年滚动招生,不限户籍,在我校报名考电大一年制中专12个月毕业下证,提交注册材料,一周后可查询,正规电大中专官网网上查询 学校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电大中专)是一所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并依托国家开放大学设置的中专学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开体系内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和评估监督,并通过国开体系及合作办学分校招收初中及以上毕业生和在职青年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具有颁发国民教育系列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资格。 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电大中专)与44所省级电大中等专业学校及其分校共同组成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已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00余万人。 电大中专报名要求: 1.年满18周岁即可报名注册。年满18周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在职人员 2.报名提供基本电子资料信息(蓝底电子登记照、身份证正反电子照、毕业证电子照) 3.一年制学制(12个月即可毕业拿证) 4.全程线上学习,有教务老师辅导 5.报名到毕业的总费用是1800,没有其他任何费用了,两次缴纳费用都是对公扫码转账,对公转账还是比较安全靠谱的.如果有再次收费的,请直接拒绝,报名时间找对正确、正规的教学机构是很重要的!!! 电大中专2022年最新招生专业: 一、报名(提交注册资料) 因为电大中专是进行一个全国范围招生的,所以学生报名线上提交报考资料即可。电大中专是全年进行滚动招生,基本上每周都会注册学籍信息。(必要条件:年满18周岁) 二、官网查询学籍()提交报名资料注册学籍之后大概7~10天即可在学校官网上查到学籍信息。 三、线上网课学习+线上考试(学习中心导师会辅助完成)从查到学籍第一天开始就算正式入学了,入学后一个月左右线上网课和考试就会出来。 四,毕业图像采集 ( 学历提升的优势: 1、学历提升:参加专科升学考试。 2、其他重要用途:当兵政审、提干/加薪/评职称、某些职业的最低学历要求、某些地区孩子入学的父母学历最低标准。 2022年上半年电大中专报名正在进行当中,对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电大中专报名条件:年满18周岁的应往届初(二年制)高(一年制)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在职人员都可以报名。(实际年满18周岁就可以报名,后文详解) 电大中专报名方式:个人无法报名,需要找学校授权的教学中心报名。(后文详解) 电大中专报名费用:因为是各个教学中心招生,费用有波动,一般在1500-1800左右。 一、电大中专正规吗?电大中专全称:中央广播电视中等职业学校,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依托国家开放大学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有资格颁发一系列国民教育中等教育毕业证书。 所以电大中专是国家批准、教育部认可的学历,正规可信。 教育部往期回答教育司局函件 二、没有初中毕业或毕业证丢失了,可以报名电大中专一年制吗?电大中专一年制原则上需要提供高中以上学历证书才能报名,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审核没有那么严格。年满18岁默认高中起点,可以报名参加一年制。目前,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初中毕业证书,他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毕业证书。 所以电大中专一年制的报名条件必须年满18周岁就可以了。 三、电大中专个人为什么无法报名?在哪里报名?电大中专是教育部直属的行政单位。它不直接招收学生,并且每年有数百万人报名上电大中专,学校也不可能忙得过来。因此,学校的招生统一移交给学校授权的教学中心进行招生,学校通过教学中心与学生沟通。 所以报名需要去找学校授权的教学中心进行报名,个人无法报名。 三、广东有这样的教学中心吗?可以到湖北的教学中心报名吗?电大中专采用网络教学,线上考试,你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报名和考试。 四、电大中专什么时候能报名?具体流程什么样?需要去学校吗?①电大中专采取全年滚动招生的方式,每个月都有3-4次学籍注册的机会,所以随时可以报名。 ②具体流程: 提交报名资料:身份证正反照+二寸蓝底电子照+毕业证照(有则提交,没有则不提交) 等待注册学籍:每月3-4次注册学籍批次,一般7-10天出来 学习账号绑定:学籍注册好后2-3周生成学习账号,绑定手机号码 网络视频课程:总课时105课时,可以自己看,也可以全程委托教务老师协助完成 人脸识别考试:第6-8个月找一台有摄像头的电脑就能考试,开卷考试,考试非常简单 采集毕业信息:第10个月登录学校官网采集毕业信息,申请毕业。 审核毕业通过:第10-12个月学校审核通过后,纸质毕业证邮寄到家。 整个流程下来一年拿证。 ③电大中专全程网上授课,线上考试,所以不需要到校。 五、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吗?需不需要去学校?平时学习都是网上视频课程,总课时105课时,自己可以安排时间随时登录学习账号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自己没有时间也可以全程委托教学中心的教务老师协助完成。 所以学习时间自由,并且不需要去学校。 六、考试简单吗?能不能考过?考试非常简单。考试分为视频作业和线上考试两个部分,视频作业可以委托教务老师全程完成,线上考试也有教务老师协助完成,只需要找一台有摄像头的电脑进行考试,开卷考试,在我接触过的学生里面没有没考过的。 七、电大中专怎么选择一个靠谱的教学中心?首先,可以提供营业执照和对公转账号,并且对公转账号的抬头和营业执照上名称是一致的,就可确定资金安全。 注意:千万不要转给私人账号或者私人微信。 其次,有些正规的学习中心也会玩套路,比如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隐瞒或者欺:从报名到拿毕业证一般是一年,他给你说六个月半八个月之类的,先你报名交钱再说;招生条件需要18周岁,未满18周岁,告诉你可以报名的,先让你交钱拖到时候再报名等等大家都要小心。 注意:凡是跟你讲六个月、八个月毕业的,未满18周岁可以报名的,要就是要就是套路你的。 最后,是否有服务保障计划,比如平时会不会有教务老师跟进自己的学业,帮助完成学业,协助考试,万一招你的老师离职或者其他原因失去联系,后续的学业怎么办,能顺利拿证吗?咱们报名的最终目的是顺利拿证。怎么保障这些问题呢? 如果教学中心有毕业保障服务,每一批次注册好学籍的学员都会组建同期学员毕业群,群里有10多位教务老师协助大家完成毕业,不是一个人服务您,是整个教学中心协助您完成毕业,所以不会因为某一位教务老师因为有其他事情或者离职从而影响到您。您有任何关于学业的问题可以咨询群里的任何老师,你还会担心无法顺利毕业吗?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好发吗

学报一共分为三种,出刊时间如下:一、专科学报。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多个专科学报均可操作安排。版面费合理、出刊时间快。二、本科学报(非核心)。这种学报难度明显上升,基本靠质量取胜,而且本科生不能发,高职院校的老师非常难发。比较好操作的有《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等。本科学报在安徽算核心期刊。一般审核1 周到3个月,出刊时间要1年。三、本科学报(核心期刊)。即有一些本科学报是核心,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等,这类学报,几乎国内很少有人操作。《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只能操作计算机相关的,并且是纯计算机的。这类学报一般审核时间要3-5个月,出刊时间1-2年。

审核1-3个月,见刊的话 要看具体安排在那一期,目前基本都是年底见刊,晚一点就是明年。

一、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体校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生,学训结合的成长模式,注定了体校生要做好学习与训练二者的平衡。而体校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敏捷,但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在完成三年的中专学业后无论是否升入上一级体院继续深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校生如何脱颖而出,准确定位自己,落实出路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对未来的期望与迷茫常常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焦虑不安,谁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呢?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正是其“人生导师”的不二人选。韩愈在《师说》中有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为文化生成,语文教师承担的正是这样一项工作,既要完成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又要在教学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使学生能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二、语文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功能 1.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把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从而培养其优良的职业素养。中专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若整合到一起,就是一本生动的职场教科书。例如《论语》中,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言论中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的君子之风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相信未来》中食指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应该乐观积极;《我与地坛》中表现的顽强坚韧与生命意识;《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提及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支持可能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品质》中的诚信精神、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这些课文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和基石,我们的现代职场不正是需要这些精神吗? 2.在写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基本职业能力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现代职场的必备技能之一。好的作品离不开充沛的阅读量,笔者学校里有自己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去借书,多读书,读好书,丰富阅读量,为写作积累素材才能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有文采。 首先,对于体校学生来说,训练日记是他们能够做到驾轻就熟的写作体例,有的学生剖析自己在训练中的得失很能切中要害,而也有一些学生写得平平淡淡,毫无新意。学生之间可以互评训练日记,反复修改推敲,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再者,我发现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生热衷于在网上写随笔、诗歌,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键盘敲打出来,并发表在微博上跟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值得鼓励。另外,学生毕业后终将踏入职场,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突出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以适应毕业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3.在口语交际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密切,内容也更为广泛。语言表达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促成良好沟通的基础。没有口才的人是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把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对口才的重视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许多单位的人才招聘都将口试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随着我国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专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没有推销自己能力的学生无法在激烈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进行人际交流,无法准确沟通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往往被看作是缺乏人格魅力的。 体校学生本身日常训练接触到的多是一些专业术语,沟通上主要采取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缺乏更为宽广的语言训练途径,显得随意、不规范,这将不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可以看到的是那些成绩出色的优秀运动员不乏口齿伶俐,幽默风趣之人,并且这样的运动员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有记者就曾评价姚明“口才不逊色于球技,智商之高接近于身材”,可见一斑。为此,日常教学中笔者加入了课前演讲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并不定时地就某一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开展课堂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多多思考,各抒己见。只要敢于开口,勤于开口,一定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脑袋里面有“料”了,自然敢于启齿,人也会越来越自信,更加具备职场竞争力。 教育在本质上是普及爱和善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并因此让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很幸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种人文性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具备基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同时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希望他们在人生最美丽的年龄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并且受用终生!

我们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掌握好、运用好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与素质养成的教育,语文活动则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 语文活动一般包括听、说、读、写等,这些是语文的基本功,既是语言技能表现的最主要的形式,又是我们对语言运用创新实践的最主要的活动。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得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升修养、获取审美体验的活动。 人文阅读对于提升技术性人才的气质、修养与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作是综合性、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传递知识信息的脑力劳动过程,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口语交际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与体现,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恰当地依据学习、生活以及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境进行适宜的表达与交流。 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语文基础好,语文基本功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就会更加有优势。 学生将来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与写作,也无可避免地要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倘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缺失或者低下,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可以说,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有效提升学生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涵养,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才会受益,才会有更好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利于提高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良好的心理与职业道德素质调查发现,许多用人单位的管理者大都反映,在工作一段时期之后,高职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缺乏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意识、缺乏立足一线工作的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缺乏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现象。 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对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思考,而是过度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养成及提升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 谢惠英先生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在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中突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润泽熏陶,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打牢人性基础,丰实人生积淀,厚重文化底蕴,形成正确价值观与积极人生态度。 通过把握与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从精神与道德的层次浸润式地陶冶、影响、改造学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身心,从而为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是生硬地灌输思想理念,而是潜移默化地、渐进式地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及影响。 在内地西藏高职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地提示、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收获情感上的感动,在与文本对话中受到心灵上的洗礼,在诵读经典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经过精挑细选,涵盖了许多德育素材,展现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精神思想与行为习惯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所具备的品格可以熏陶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可以说,语文课堂既是内地西藏高职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场所,又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与升华人格的神圣空间。 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真正感悟了文章的内涵,并自觉将文章的精神意蕴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才能够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出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不断完善自我,有效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1]张小娟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课外语文,201612[2]管雪梅,王立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语文课的介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3]李蕾探析语文教学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语文建设,201433[4]马永梅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青海教育,201612作者刘娜庞睿笛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four When is Easter?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four When is Easter ?Part A: Let’s spell。教材分析:unit4的主题是When is Easter?主题是东西方节日及个人的生日。主题图通过学生们在教室里谈论母亲节、中秋节和生日的情境,呈现出本单元要学习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及其语用环境,拉开了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为学习单元部分的各个板块做好准备。而Let’s spell板块为我们呈现了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发/θ/和 /ð/的规则。通过听音圈词活动,强化记忆th的发音规则,巩固学习th的音形拼写对应关系。第三部分通过选择单词写句子,帮助学生按照发音规则拼写句子。这些设计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的突出了英语核心素养。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有二年半的时间了,对于教材的特点和结构都比较熟悉。此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勇于尝试,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已经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设计理念: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突出英语核心素养,本节课我设计以情境教学为支撑,以学生小组合作为方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轻松掌握th的发音规则,并能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学习th的音形拼写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学习,观察,感知体验并自己归纳,突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甘肃电视广播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相当于是电大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小考试,也是比较有讲究的也有自己的格式和规范,那么甘肃电大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4)论文正文:A、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B、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5)参考文献:(可参见“毕业论文写作系统”中的“样本”)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A、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B、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着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以上就是甘肃电大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了,有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写毕业论文了,更多电大相关资讯可以持续关注猎考网。小编推荐:什么是电大?电大文凭有什么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1. 曾维刚《宋孝宗与南宋中兴诗坛》,《文学遗产》(权威期刊,CSSCI),2013年第6期。2. 曾维刚《张镃<南湖集>成书考》,《文学遗产》(权威期刊,CSSCI),2011年第5期。3. 铁爱花、曾维刚《旅者与精魅:宋人行旅中情色精魅故事论析——以<夷坚志>为中心的探讨》,《中国史研究》(权威期刊,CSSCI),2012年第1期。4. 曾维刚、王兆鹏《王齐愈及其七首<菩萨蛮>回文词考论》,《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5. 曾维刚、铁爱花《洪迈<野处类稿>辨伪》,《文献》(CSSCI),2006年第3期。6. 曾维刚《<全宋文>张镃残文一篇补正》,《文献》(CSSCI),2009年第1期。7. 曾维刚《张镃诗文著作系年》,《国学研究》,第2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8. 曾维刚《论许棐及其诗》,《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2期。9. 曾维刚《宋元笔记方志等文献所见宋代作家及诗文辑考》,《历史文献研究》(CSSCI),2015年第1期。10. 曾维刚《典范确立:论陆游的当世接受》,《江海学刊》(CSSCI),2014年第3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11. 曾维刚《吴芾、王十朋诗辑佚二首》,《江海学刊》(CSSCI),2013年第3期。12. 曾维刚《史浩诗辑佚四首》,《江海学刊》(CSSCI),2012年第3期。13. 曾维刚《王钦若诗辑补一首》,《江海学刊》(CSSCI),2012年第5期。14. 曾维刚、铁爱花《园林别业与宋人休闲雅集和文学活动——以杭州张镃南湖别业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学刊》(CSSCI),2012年第5期。15. 曾维刚《从游赏娱乐、慷慨励志到黍离悲歌——两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的历时态考察》,《东南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6期。16. 曾维刚、王兆鹏《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与文学史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17. 曾维刚《南宋中兴诗人群体论纲》,《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12年第2期。18. 曾维刚《论南宋中兴时期江湖诗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19. 曾维刚《论张镃的诗学活动及其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08年第4期。20. 曾维刚《论南宋中兴时期道学发展与道学诗人群体的形成》,《西北师大学报》(CSSCI),2012年第4期。21. 曾维刚《南宋中兴诗坛的建构》,《长江学术》,2006年第4期。22. 曾维刚《宋孝宗佚诗二首考录》,《社科纵横》,2008年第11期。23. 曾维刚《<全宋诗>虞俦佚诗二首考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4. 曾维刚《李白一生的“西顾”情结》,《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5. 曾维刚《沉潜与高明的结晶,典范到普适的学问——评王兆鹏先生<词学研究方法十讲>》,《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6. 铁爱花、曾维刚《平常表象背后的历史意蕴——读<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书品》,2011年第3辑。27. 曾维刚《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评铁爱花<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3期,2011年12月1日。28. 曾维刚、张鹏《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崔际银教授<文化构建与宋代文士及文学>评介》,《宁波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29. 曾维刚《系统揭示曲词起源发生的历史图景——评木斋先生〈曲词发生史〉》,《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4期。30. 曾维刚《<宋会要辑稿>张宗元资料辨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31. 曾维刚《评<宋才子传笺证>》,《书品》,2013年第2辑。32. 曾维刚《文学传播的沉实探索》,《中华读书报》,2014年1月15日(11版)。

很简单,一般学校会给你一张自责单位实习表,在上边口上实习单位的章就行,还有实习单位的详细情况你自己看这写就可以的,搞搞形式也就是这样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校长、党支部书记:林祖浮男,1966年11月出生于陆丰市潭西镇。1985年6月在陆丰师范学校中师毕业。1989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大专政治专业毕业。1992年6月在广东教育学院进修全日制二年制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1997至10月-1999年业余进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中专政治高级讲师。1992年8月年至1996年8月在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任高中政治教师、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在陆丰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导处主任,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2006年1月在陆丰市东海中学任校长。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1999年获得广东省中师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1992年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创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太原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蔡炳钦分工:分管学校财务后勤工作副校长:王跃沛分工:分管人事工作,负责高中教学副校长:林俊侨分工:分管初中教学工作副校长、工会主席:施展翎分工:分管德育工作,主持工会工作

论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2008-10-09 23:44:21)转载标签: 接受美学重写文学史文化 【良人按】是文发表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摘 要: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共时态;历时态;“重写文学史” 1980年代兴起的“重写文学史”乃是要着力颠覆社会阶级意识对文学评价的统治,而高度重视文本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理论资源上来,这种转变体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借鉴。的确,自1915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以来,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一场“语言学的革命”,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都集中显现了对语言、文本分析的高度重视。然而,1960年代后期兴起的接受美学却恰恰是针对“在生产美学和描绘美学的封闭圈子里理解文学事实”[1]P141应运而生的。接受美学明确反对“文本至上”式的纯文本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他们认为把符号系统封闭起来,进而把文本结构绝对化,必然会把人的历时经验排斥在外,而这样做造成的恶果必然是忽视接受者的特殊角色,忽视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但是正如刘晓枫所说“望文生义地以为接受美学就只是重视读者,是一个严重的误解。”[2]P4事实上,正是在文学史观这一点上,接受美学与新批评,甚至与二三十年代梁实秋、周作人的文学史观点体现出某些相似①。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而近年来,对作品传播史、接受史的考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体现出一种文本阅读与文本评价相结合的努力。而在这种努力当中,不难看到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影子。一 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读者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研究读者的心理情状,而是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即“塑造社会的功能”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接受美学兴起的现实动因。简单地说,1960年代国际、国内一系列的重大转折促使联邦德国的社会生活趋势朝着强烈关注现实政治事件、抨击怀疑以往制度、激烈批判社会现实的方向发展。这种转折给联邦德国的意识形态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就哲学领域来看,当时新崛起的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分别对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论”和沃尔夫冈·伊泽尔(Wolfgang Iser)的“文本-读者相互作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和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家特别强调“每一个认真研究文学作品效果问题的人,在这方面都有义务,不仅要对历史性的问题,而且也要对社会性的问题,进行真正的反省。”[3]P188 出于对“文学的美学特点和社会功能”[1]P141的强调,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首先予以批评的是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这一维”[1]P141的忽视与削弱。在他们看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与形式主义方法两个学派的缺陷所在。他们认为形式主义的不足在于把主体完全当成了分析文本这项工作的工具,强调主体的理解力而忽视了感受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虽然跳出了文本分析,但是却偏重于文学对现实的模仿,基本上是一种接近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类型学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就在于“没有抓住读者对美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一样不可或缺的接收者这个天然角色,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1]P142因为接受者具有双重的沟通作用,一方面可以沟通“消极的吸收和积极的理解、形成准则的经验和新的生产”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通“文学的美学和历史方面的对立”[1]P143。所谓“美学的关联”即“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最初接收已经包含了通过比较读过的作品对美学价值的检验。”“历史的关联”指的是“第一批读者的理解力能够在接受的长链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丰富起来,因此也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显示了它的美学地位。”[1]P143有的学者依据类似的表述将其概括为“水平接受”与“垂直接受”。立足于接受者的视角在横和纵的两个方向上把美学经验融会在历史视野中,其目的就在于“运用美学经验积极地参与对历史持续不断的总结。”[1]P143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看待传统这一点上,接受美学与其着重针对的新批评有相似之处。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这个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以前本是完整的,加入新花样以后要继续保持完整,整个的秩序就必须改变一下,即使改变得很小,因此每件艺术作品对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就重新调整了,这就是新与旧的适应。”[4]P2艾略特强调的“过去的过去性和过去的现在性”,在我看来同样也是立意于沟通不同层面的历史经验,把传统和现代视为两个并存的实体,互相影响,不断变化。只不过接受美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不仅注重同时代的阅读经验,同时兼顾到了历时态的历史经验的累积,其理论构架显得更加立体化。但二者的指向却是基本相同的,既要汲取历史养分,同样更要参与历史的建构,实现创新。二 站在这样的理论起点上,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更应该被看作是文学的效果史、读者的接受史。在接受美学经典性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1967)一文中,姚斯首先对文学史的基本形态进行了颠覆,“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为自身而存在、并在任何时候为任何观察者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1]P144在这一点上,姚斯注意到了修史的主观性,历史本身虽然是客观不变的,但是对于历史的感知却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每个人所看到的了历史也就都因人而异了。这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并不是要用个体的偏见扭曲历史的面貌。实际上如果把他们意图理解为唯心主义的话,也就误解了接受美学理论家们的主旨所在。“对唯我主义的恐惧担心会受到由于自我本身的偏见而失却控制的自我所强加的压力都是多虑,因为自我绝不可能脱离群体的或习惯的思维范畴而存在,正是思维范畴使自我的运作(思考、观察、阅读)得以进行。”[5]P26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接受美学是要把自我的经验放在社会习惯中,用社会性和习惯性来制衡个体的理解,“解释策略的根源并不在我们本身而是存在于一个适用于公众的理解系统中。”[5]P262接受美学认为必须用文学的接受史和效果史去代替文学的创作史和表现史,而接受跟效果又必须放在历史的联系当中去看待,要看到社会和文化思想模式的作用,而不能单独的抽取出来。也就是说接受者始终是处在各种联系中的感受着的人。 为了避免“陷入心理学至上论的泥淖”,接受美学提出建立一种“可以客观化的参照系统”[1]P146,以描述对一部作品的接受和一部作品产生的影响,即“期望视野”(Erwartungshorizont),这也成为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期望视野”,即接受者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记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接受者进入特定的感情状态。“接收一个文本的心理过程在美学经验的基本视野中绝不只是纯粹主观印象的随意序列,而是在一个受到引导的感知过程中对某些指示的执行。”[1]P147而阅读的快感就正在于这些期望在阅读进展中“保持不变或者有所变更,改变方向或者不无讽刺地遭到破灭。”[1]P147也就是说“期望视野”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按照这种理解,姚斯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首先唤出、迎合读者的期望视野,首先应当能够满足对类似的风格、类型、形式传统的想象。但这远不是目的所在。唤出期望视野的目的在于逐步的破坏、摧毁它,即促成“视野转变”的结果。这样,接受美学就把阅读和创作联系了起来,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强调创造。姚斯在文章中把“事先确立的期望视野和一部新作的出现之间所产生的差距离称为美学距离”[1]P149,他认为当一部新的作品由于缺乏创新,而只是对已经被打破的期望视野的重复时,“当作品原来的否定性成为理所当然,甚至作为现在熟悉的期望进入未来美学经验的视野时,对后来的读者来说这个距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1]P150,这种失败的结果他称之为“第二次视野转变”,也就是说不能把古典的视为是一成不变的。由此,姚斯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的观点,他认为文本和时代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历史问题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然转入‘对我们来说已成为传统’的问题”[1]P155,但“即便是艺术的传统也取决于现时同以往的对话关系。”[1]P157-158如果仍旧用古典的概念去理解和考察传统和现在之间的沟通的话,那么“文学的作用史正好被削去了经验过程中的这个潜在意义和创造功能。”[1]P157姚斯不是把传统和现代视为对立的关系,相反他试图建立一种非常宏观的历史视野,不仅仅是类似于新批评的共时态的观察,并且要在历时和共时的二维方向上同时展开文学史的观察视野。三 以上述理论作为基础,以姚斯为主要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建构起了他们的文学史理论。在姚斯看来,历史应当是一种不断进行着、发展着的理解,同时这种理解应当具备一种创造功能。因此,文学史应当考虑到“文学作品的接受关联中的历时方面,同时代文学的参照系统中和这个系统的次序中的共时方面,以及最后在文学的内在发展同历史的一般进程的关系方面”[1]P158。 首先在历时的维度上,姚斯要求把单个的作品放入文学系列的进程中去把握,但他旗帜鲜明的反对形式主义类似进化论的“文学进化”理论。他认为文学进化理论注重的是文学的变化与斗争,但却忽视了变化之间的沟通,而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问题实际是内化在它们的沟通之中的。所以接受美学告诫人们要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之间变化不定的距离”[1]P161,作品的潜在意义、它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往往不是很快就被透彻地领会到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接受过程,因而“作品的潜在意义是在很久以后,直到‘文学进化’随着一个较新形式的现实化而达到一种视野时才被认识”[1]P161。所以,文学史家必须看到文学经验的“时间深度”。所以在垂直方向的历时观察中,所谓“古典的”和“传统的”,它们的作用不是要在艺术作品里显示永恒不变的真理,相反,“过去的文学都要靠一种新的接受将其拉回当代才能回归。” 其次,在共时的维度上,姚斯提出设置一个共时截面,“把同时代作品的丰富多彩、参差不齐划分成等值的、相反的和具有等级的结构。”[1]P163也就是说研究一个时代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在这种基础上,“在以前和以后的历时方法中进一步设置截面,以至这些截面能把文学结构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划时代瞬间中历时地清晰地显示出来。”[1]P163这就好比把一个一个的圆盘重叠的放置在一起。每一个圆盘就好比是一个时代的截面,把这些圆盘、这些截面连贯起来所形成的圆柱体就是整个的历史。所以我认为接受美学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这类似于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所提出的“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把所有的文学作品看成一个可以互相比较、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整体,“不是一系列独特的,没有相通性的作品,也不是被某个时期的观念所完全束缚的一长串作品。”②时间是一个容器,历史和文学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但是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却力图要打破历史进程的时间神话,他们所要建立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时空体系网,把文学的历史性落实在纵和横的交汇点上,既可以用历时的方法看待同时出现的作品,也可以把作品放在时间序列中,视之为“现实的或者非现实的,时兴的、过时的或者历久不衰的,问世过早或者太晚的”[1]P164,从而把文学史研究的线性思维或者平面思维转变为一种立体思维。应当承认这是很富创见的。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文学和社会的功能性关系。姚斯指出要把文学生产看作是一种特殊历史,要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只有当读者的文学经验进入他生活实践的期望视野、孕育出他理解世界的能力,从而反作用于他的社会行为,才能清楚地看到文学天生具备的社会功能。”[1]P166这就意味着要突出接受和效果的作用,并且这种接受和效果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阅读和创作范围内,而是要深入客观世界的改造。“文学和读者的关系既可以在感觉领域通过引动美学感知,也可以在伦理领域通过要求道德反思而实现自己。”[1]P169姚斯通过围绕《包法利夫人》而展开的诉讼案件,力求说明“一部文学作品就可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形式来打破读者的期望,同时把问题摆到他们的面前”。[1]P172这种理论指向是和前面谈及的接受美学诞生的现实境域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姚斯看来,接受美学的历史任务就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改变反映论指导下的文学史研究,在文学进化的过程中揭示那种受到蒙蔽的社会塑造功能,填平“文学和历史、美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之间的鸿沟”。四 曾经有论者指出,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把文学活动的历时性归结为共时性,从而取消了文学史,“姚斯与其说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理论,不如说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取消文学史的理论。”[6]P6但是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正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特点所在。接受美学是立足于接受者的特殊角度,站在共时和历时,站在历史和美学双重视野的交汇点上来观察文学现象。因而它不同于线性思维、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史观,“这种文学史不以作家、影响和文学潮流为中心。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自身保持不变而它们的解释发生变化:作品和文学传统本身按照它们在其中被接受的各种历史‘视野’积极地改变。”[7]P92宏观地说,接受美学所要取消的不是文学史的理论,而是试图取代僵化的“进化论”、“作家、作品论”的文学史思维模式,取代单一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将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这些对于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以及诸多文类史的研究都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微观上说,接受美学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一部接受史和效果史,突出了以往被忽视的读者的作用和地位。而这也正是当下在不断重写、不断修订的文学史写作当中最应当引起史家瞩意的。 对于文学史的编写而言,史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固然直接影响着史书能否成为一部“信史”,但占有了材料却未必就一定能够撰写出一部“良史”。文学史的编撰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的写作活动,所以史家对于材料的取舍、编排、评价,或者说史家的文学观念、历史态度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笔下史书的面貌。陶东风教授所提出的“文学史哲学”③的思考,以及学界对于文学史编写史进行考察的论著,都是在引入对于更具指向性的历史观念、历史秩序的思考。现在看来,肇始于80年代末期的“重写文学史”不仅仅是对于个别作家、作品的重新品定,其内在的挑衅性实际上是在于对于文学史秩序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效能近年来已经被学界做了较好的吸收、转化,而在这种吸收、转化过程中,也不难看出对于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借鉴。例如在对赵树理的研究处理上,在钱理群等先生著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里仍比较侧重于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而在洪子诚先生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却通过作家的“评价史”还原了历史语境。我并无意对两部史书的高下妄加评断,只不过我非常叹服洪子诚先生把赵树理处理为一个“问题”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更加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动态感。而在贺桂梅的研究中,则更加放大了作为“问题”的赵树理,在其《转折的年代》④一书中,再现了赵树理的“经典化”过程,而这实际已经触及到了“当代文学”的发生问题。而所谓“评价史”、“经典化”实际上就是“接受史”、“传播史”,都可归入“文学接受”的范畴。对“评价史”、“经典化”的研究,不仅凸显了问题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同时也在一定削弱了史家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既建立了历史逻辑,也敞开了问题内涵,应当说,这种处理方式与接受美学共时态、历时态相交织的历史观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的。 其实,无论是透过历史来看文学,还是透过文学来看历史,都是不够完美的。史学、社会学和文学彼此之间固然可以借鉴,然而它们毕竟又是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彼此之间在相互支援的同时又难免造成遮蔽。不同的文学史观的意义也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扩展观察视域,拓宽思考空间。而究竟是应当以集体、读者的名义来规范文学,还是应当以文化想像和语言实践的胸怀来阅读社会和现实,或许这正是文学史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吊诡所在吧。

东海中学简介芳草芬菲,木棉参天,书声朗朗,和气融融。东海中学的校园是质朴的校园、青春的校园,民主的校园,和谐的校园,开放的校园。东海中学一九八一年创办,是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的普通完全中学,市一级学校。二十多年来,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秉承“厚德、博学、强能、笃行”的校训,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团结、拼搏、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我校曾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学共青团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汕尾市文明岗,多次被市县镇评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春风化雨,郁李抽枝,28年来,我校为社会培养了二万多名合格人才。我校教学设施设备比较齐全,现建有办公楼1幢,教学楼2幢,实验楼1幢,配套有实验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以及标准篮球场、排球场。高中部各班已装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电教化。初中部已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电教化。2009年秋季新学期,我校设高中部、初中部51个教学班,在校生近3800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逐步造就了一支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职教工240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100%,中专高级讲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92人。先后有90多人次被省、市、县授予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120多篇教师的论文、作品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2006年春,以林袓浮校长为首的新的学校领导班子组建后,提出“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校长是学校管理者,更是教学领导者”的治校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起制度化、多样化、立体式的德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强化以教学监控体系为重点的教学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管理,开展以市级以上课题和校本课题相结合为重点的全方位学术研究,拓展教育教学科研纵深发展。积极构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突显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现代科学与儒家思想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本培训,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和个性化教学,大力倡导激励教育,阳光教学,启发教学,有效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潜能,弘扬个性,发展特长。新的领导班子决心:“咬定发展不放松,勇立潮头不退却”,以和谐理念推进优质教育,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竞赛、师资建设、校园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影响辐射力较强的完全中学。我们坚信,东海中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学校班子校长、支*部书*记:林祖浮男,1966年11月出生于陆丰市潭西镇。1985年6月在陆丰师范学校中师毕业。1989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大专政*治专业毕业。1992年6月在广东教育学院进修全日制二年制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1997至10月-1999年业余进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中专政治高级讲师。1992年8月年至1996年8月在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任高中政治教师、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在陆丰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导处主任,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2006年1月在陆丰市东海中学任校长。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1999年获得广东省中师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1992年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创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太原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副校长、支*部*副*书*记:蔡炳钦分工:分管学校财务后勤工作副校长:王跃沛分工:分管人事工作,负责高中教学副校长:林俊侨分工:分管初中教学工作副校长、工*会主席:施展翎分工:分管德育工作,主持工会工作知名校友黄岳坛, 男,25岁,我校高中2005届毕业生,清华大学EMBA硕士、防腐工程研究员、高级生化技术员。担任北京佳影公司CEO 、技术研究员及产品开发负责人。2011年,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和进行技术交流。个人成就:2008年6月,他的标本礼品的处理技术及药品配方获国家新型技术发明专利。同年12月部分技术编入山西生物学院《生物制药综合应用技术课程》并成为指导毕业生创业的典型案例。2008年起,先后获得多个科学技术奖、优秀企业领导模范奖等荣誉。创业历程:在读大学期间,利用自己技术专利创办了北京佳影公司。后来,与北京富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强力联合,借助美国奥海资本集团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尖端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力资源,积极进军依托科研支撑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和企业互动双赢的发展道路。

党委书记:方健壮 方健壮,男,1958年3月出生,广东省惠来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分别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文学文体学硕士及英国学硕士学位。于1980年7月至 2002年7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历任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英文学院院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报》常务副主编。2002年7月至2011年3月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 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英语教学”全国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 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委员、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 会长。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教研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8部,先后四次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思想教育与宣传工作,广东电大报,组织宣传部(统战部合署)。联系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系。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文清刘文清,女,1966年11月出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曾任广东英德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副市长。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清远市人民政府工作,历任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主任。2002年9月至2007年1月任省委办公厅“省委新一号楼”筹建办副主任。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秘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广东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秘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获得优秀公务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2部。主持12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实践报告》分别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全国“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学校行政与学科发展全面工作。分管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审计工作,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办公室(系统建设办公室合署),督导室(高职教育研究室合署)。联系信息与工程学院,数码设计与制作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海燕李海燕,女,1964年1月出生,广东潮阳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副研究员。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分别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0年9月,在华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系任教师。1990年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先后在人事处、远研室、教务处等部门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科长等职。1999年6月,任开 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6月,任组织人事处副处长。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任组织人事处处长。2008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 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校级科研课题,参与多项调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等十多篇。主持纪委和教代会。分管干部和人才工作,纪委办(监察处合署),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离退休人员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合署),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会,团委,关工委。联系管理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院长、党委委员 :李江李江,女,1962年10月出生,广西上林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主编,研究员。 北京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1982年7月至1984年11月在广西大学工作。1984年11月至1989年6月在广西工学院工作。1989年6月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部主任助理、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2001年11月至今任学校党委委员。2005年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期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研究以及机械工程教学和研究,主持省级和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2本,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学术委员会。分管科技处(学报编辑部、终身教育研究院挂靠),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联系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财经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副院长:孙平孙平,男,1964年3月生,陕西韩城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三级警监警衔。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西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 9月至1991年 7月在西北政法大学任教。1991年 7月至2003年3 月,任广东司法警察学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任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2004年7月至12月,被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委派到揭阳市挂职锻炼,任榕城区区长助理。2008年10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政协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监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医药食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全国司法系统警察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广东省司法厅优秀教师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主要从事刑罚执行、法律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分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综合办公室,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评建工作办公室合署),基建与后勤管理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公室合署),直属学院(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合署),教材中心。联系计算机系,工程技术系(物联网工程系),文法系。副院长、党委委员:陈显强 陈显强,男 ,1962年3月出生 ,湖南省新化县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94年8月,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原湖南娄底师专)数学系工作,曾任分析教研室主任和副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1997年7月至今, 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2008年7月起任学校党委委员。2010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广东省数学会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和教育厅立项的多项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并执笔撰写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分管广东开放大学教务处(督导办公室合署),教育技术中心,财务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学校招标与采购中心挂靠)。联系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