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发布时间: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苏州大学院校代码是1028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介绍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天赐庄、独墅湖、阳澄湖、未来4个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余平方米;设有30个学院(部),13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27650人,硕士生14469人,博士生4936人,留学生2097人。2022年2月,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儿科学专业。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科研成果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科研平台

截止2021年3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附属医院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苏州大学医学部共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青海省人民医院等附属医院19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特色专业及学科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教育部“卓越医师”计划专业:临床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软件工程、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专业:法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上知网看看,可以找到相关杂志

可以发表到期刊

学术堂从知网上整理了几个正规且可供发表论文的法学期刊,供大家参考:1.环球法律评论曾用刊名:外国法译评;法学译丛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9-6728CN:11-4560/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2-529创刊时间:19792.比较法研究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4-8561CN:11-3171/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创刊时间:19873.法制与社会发展主办单位:吉林大学出版周期:双月ISSN:1006-6128CN:22-1243/D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12-165创刊时间:19954.中国法律评论主办单位:法律出版社出版周期:双月ISSN:2095-7440CN:10-1210/D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创刊时间:20145.交大法学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周期:季刊ISSN:2095-3925CN:31-2075/D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邮发代号:4-876创刊时间:20106.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主办单位:苏州大学出版周期:季刊ISSN:2095-7076CN:32-1846/D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邮发代号:28-452创刊时间:20147.医学与法学主办单位:泸州医学院;中国卫生法学会出版周期:双月ISSN:1674-7526CN:51-1721/R出版地:四川省 泸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62-335创刊时间:20098.北航法律评论主办单位: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出版周期:年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创刊时间:20109.法缘法学论坛主办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边缘法学研究中心出版周期:半年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中文开本:大32开创刊时间:2006

江苏大学学报法学版

是中文核心(PKU),非EI核心

2010年至2015年间,科研经费总量达亿元,其中纵向经费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7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900余篇;在2013年公布的全省高校科技服务江苏地方经济7项指标中,学校有6项指标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度,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第12位。截止2014年底,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高校第22位。 学校袁寿其研究员主持的“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江苏大学组建以来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2008年,赵杰文教授主持的“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及融合技术的开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年,学校毛罕平、李萍萍教授等完成的“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基质的开发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二单位由杨继昌教授等完成的“节能环保型球团链篦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由孙玉坤教授等完成的“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2011年,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江苏大学荣获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一项。 学术期刊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报道内容:主要报道农业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电气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学术论文,其中农业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为本刊的重点栏目。收录情况:国外数据库有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与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SCD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主要刊登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辟有“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中国当代史研究”、“赛珍珠专题研究”、“词汇语义学论坛”等专栏。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数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收录。高校教育管理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SCD源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论文。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法规与政策、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领导与能力、高校教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高校师资管理等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排灌机械工程学报该刊为Ei(Ei Compendex)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泵理论与技术、泵站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检测与控制、农业工程、环境工程、流体工程等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JS317)》、《中国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等收录。 图书馆藏 截至2010年7月,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纸质图书260多万册,电子图书近120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3600多种,电子报刊37000多种,全文数据库34个,二次文献数据库15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同时自建了“古籍数据库”、“车辆工程特色文献数据库”、“江大文库”等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看好阿根廷的伊瓜因,不过需要他在后面的淘汰赛里好好表现,把握机会的能力在增强一点

谁会是这届世界杯的金鞋? 孙雯 英文名:Sunwen 性别:女 出生年月: 星座:金牛 身高:163cm 项目:足球 位置:前锋 国籍:中国 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队员,国家队队长。 国家队号码:9 上海选手。 俱乐部:上视女足 出生在福建。 1984年:开始踢球,时年12岁 1985年9月入上海市体校。 1989年,入选上海市女子足球集训队。 1990年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队,出任前卫。后多次入选国家队。 199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98年正式上课。 2000年9月参加悉尼奥运会。 主要成绩: 1991年参加在中国广东举行的第1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与队友合作获第五名。 19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与队友合作,夺得女子足球赛冠军,她本人获最佳射手称号。 1995年6月,在瑞典举行的第2届世界杯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表现出色,为中国女队首次荣获第4名发挥重要作用。 1995年10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10届亚洲女足锦标赛中,与队友合作,使中国女足第5次蝉联冠军。 1995年,与队友合作,使上海女子足球队夺得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上,与队友合作,获亚军。 1997年10月,代表上海队获八运会女子足球赛冠军。 1997年12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11届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与队友合作获第一名。 1998年12月,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足球比赛,与队友合作,获女子足球冠军。 1999年6-7月,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获第二名。 1999年11月,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杯女子足球赛,与队友合作获冠军。 所获荣誉: 1994年获“中国足球金靴奖”。 1995年4月,在由《新体育》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足球“双星金鞋奖”评选中,荣获女子金鞋奖。 1995年,在第2届世界杯女足锦标赛上,荣获“铜靴奖”。 1996年8月,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一级奖章。 1997年12月,入选97年全国女子足球最佳阵容。1998年5月荣获第五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8年12月,被评为中国女足超级联赛最佳射手和最佳运动员。 1999年6-7月,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被国际足联评为最佳运动员,并包揽了本届杯赛的金球奖和金靴奖。 1999年7月入选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全明星队。 1999年7月,随国家女子足球队参加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获第二名,被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授予“集体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五一劳动奖状”、“新长征突击队标兵”和“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上海市体委、团市委和市妇联又分别予以表彰和授予”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9年8月,被亚足联评选为七月份亚洲最佳球员。 1999年8月,当选为中国体育报社、中央电视台和山东潍坊亚星集团联合主办的评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 1999年9月,当选为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首都十家新闻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11月,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杯女子足球赛,被组委会选入亚洲明星队。 1999年12月,获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评选的1999年中国和国际十佳运动员称号。2000年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领取1999年世界杯女足赛金球奖和金靴奖。 2000年1月,被《中国体育报》评选为中国足球世纪球员。 2000年3月,获得1999年亚洲足球最佳选手提名,成为获得这一荣誉第一位女性。 2000年3月,当选为由中国足球协会举办、中华正气龙国际基金会赞助评选首届中国女子足球“龙之队”成员和最佳女球员。 2000年3月,入选1999年度中国女子足球最佳阵容。 2000年4月,当选为亚洲足联评选的1999年亚洲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 2000年3月,当选为首都二十家新闻单位评选的1999年十佳运动员。 2000年4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特点:意识好,射门欲望强烈。 经典瞬间: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脚精采绝伦的任意球破门让世界为之震惊。 2孙雯,女,上海奉贤人, 1999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主要担任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法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9年至2000年在中美文化中心进修; 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高级问题研究所学习,获国际公关政策硕士学位。 2002年至2005年6月就读南京大学法学院在职博士,主要研究反倾销司法审查的法律问题,并于2005年6月获法学博士学位。 自2001年起,在中美文化中心担任中国民商事法律制度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贸易法 教授课程: 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1、法律英语;2、国际贸易法(获南京大学985双语教学重点资助项目);3、国际商法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国际商事仲裁 为法律硕士开设的课程:法律英语 为研究生进修班开设的课程: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 教学获奖情况:开设的国际贸易法课程获南京大学“985”双语教学资助 科研项目和成果: 1、承担课题名称:入世对江苏沿江开发的法律影响;项目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起止年限:2004年。 2、承担课题名称:入世背景下的法治政府建设途径;项目发布单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起止年限:2004??2005年。 发表论文: (1)“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2)“论网络犯罪及其立法制裁”,载《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比较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4年第9期转载。 (4)“美国反倾销司法审查标准之变迁”,载《商事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反倾销立法中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之探讨“,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 (6)“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载《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2期。 (7)“WTO协定的国内适用--以反倾销司法审查为视角”,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6期; (8)“论反倾销法的法律性质”,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司法与仲裁的融合--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号; (10)“廓清江苏法治建设的法律与政策边界??以外资环境为例证”(合作论文),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十八次会议论文,2004年7月。 (11)“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冲突与协调”,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科研获奖: 主要社会兼职: 论著简述: (1)《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专著。 (2)参与撰写孙南申等著《进入WTO中国涉外经济法律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7月版,合著作者之一,约7万字左右) (3)参与编写孙南申主编《中国涉外经济法与WTO国际规则》(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撰写其中第5,9,16,20章); (4)参与编写范健主编《商法教学案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5)参与编写范健主编《商法习题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6)合译《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美国法律文库)(PaulBrest,SanfordLevinson,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翻译上册中约20万字); (7)合译桑福列文森著《美国最高法院》(笔者翻译约10万字)。(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8)《法律英语》一书初稿已出,将于2006年下半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代码是1028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史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4月7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学科建设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儿科学专业;设有132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学、物理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放射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省品牌专业:法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临床医学、历史学、化学、金融学、艺术设计

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学、档案学、生物技术、通信工程、放射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护理学、行政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生成绩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我校在“创青春”创业大赛专项赛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2项。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学术科研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

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 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的大学有: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等。 苏州大学名单 学校名称 学校标识码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办学层次 备注 苏州大学 4132010285 江苏省 苏州市 本科 苏州科技大学 4132010332 江苏省 苏州市 本科 常熟理工学院 4132010333 江苏省 苏州市 本科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4132013983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本科 民办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4132013984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本科 民办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4132013985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本科 民办 西交利物浦大学 4132016403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本科 中外合作办学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632000583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0960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职业大学 4132011054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沙洲职业工学院 4132011288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078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民办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685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686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687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民办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688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808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2809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3751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4132013962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中外合作办学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4132013963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民办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4132014163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民办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132014256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4132014295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大不是985大学是211大学。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苏州,是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高校。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补充材料:

苏州大学文史类专业主要有:英语、俄语、德语、法学、知识产权、日语、朝鲜语、翻译、新闻传播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西班牙语、公共事业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旅游管理、历史学、管理科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哲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

苏州大学学报官网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于1981年4月创刊,刊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2、1996年两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4月变更为《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收录情况先后入选国家科技部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院情报中心核心期刊。获奖情况2004年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获首届《CAG-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报道内容主要刊发工程技术领域及相关学科,如纺织、丝绸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通信工程、合成化学及光学工程等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理、工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 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主办: 苏州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673-047XCN: 32-1673/T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曾用刊名: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工学版)创刊时间:198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苏州大学学报由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和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4本期刊组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名《苏州医学院学报》,1960年创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中宣部批准,《苏州医学院学报》列入国家正式出版刊物。2000年,苏州医学院与苏州大学合并,《苏州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也并入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起更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

好发。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好发,可以在高考的时候去考点的地方去发,都是高考生,人员真对性强,人又多。

好。排版紧凑。苏州科技大学学报排版与其他学校大学报排版相比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可以在板报上展示更多的信息,是非常好的。2、排版美观。苏州科技大学学报排版是从小到大排版的,其他大学大学报排版字体是一样的,苏州科技大学学报排版更加美观更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