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说与电影的论文主题怎么写

发布时间:

小说与电影的论文主题怎么写

我先给你提供一份大纲你看下合适不合适内 容 摘 要本文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运用基本经济模型与数据进行分析,详细有力地论证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的策略。文章最后,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现今人民币升值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适时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10、致谢。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 11、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目录(规范格式见附文)。 12、附录。 13、实验数据表、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 (三)封底。 附: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1、专著 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3、报纸文章 示例[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4、期刊文章 示例[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5、学位论文 示例[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6、报告 示例[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7、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8、其他要求 (1)文字 论文中汉字应采用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2)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 (3)插图 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4)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或逐章编序,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5)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6)软件 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特殊情况可在答辩时展示,不附在论文内。 (7)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 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8)艺术设计作品 无法用纸质文档保存的艺术设计作品应用光盘或照片保存。 (9)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国家计量局规定执行。

68. 东北方言词汇与多元文化(字数:9192,页数:12 )69. 王家卫电影的人物精神分析与都市表达(字数:9573,页数:12 )70. 《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材料取舍与改编(字数:10818,页数:14 )71. 艰难的辩白——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重新解读(字数:8905,页数:11 )72. 景点命名的语言分析(字数:10523,页数:12 )73. 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救赎向度(字数:8695,页数:11 )74. 《儒林外史》对士阶层现状与命运的省思(字数:21174,页数:28 )75. 从《好奇害死猫》看都市人精神的扭曲(字数:9260,页数:10 )76. 徐志摩、林徽因情诗考述(字数:9045,页数:13 )77. “汉字繁简字之争”的思考(字数:9112,页数:12 )78.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字数:9860,页数:14 )79. 艰难的辩白(字数:8905,页数:11 )80. 宋词中的杭州城市文化研究(字数:11198,页数:14 )81. 论白居易中隐诗(字数:8809,页数:11 )82. 从“穿越小说”看当代女性意识(字数:9438,页数:11 )

怎么从小说主题方面写论文

故事情节,背景,展开的方式,人物的设定,从中你学到了什么,从有关人物最后的结局你又了解了什么。有些对话,句子同样也有一些特殊的意义。你也可以把你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就这样,大概就差不多了。

好写。可以从叙事特征,具体从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以及叙事时间技巧三方面进行写。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

可以。据了解,小说主题研究可以写成毕业论文的,文学专业经常会有类似的毕业论文题目。请确认,谢谢。

是的,小说主题研究可以写成毕业论文。主题研究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毕业论文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超越文本的方法,深入探究深层主题,如理论、文化、历史、社会、心理学等。

夺冠电影影评主题分析论文怎么写

电影夺冠其实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女排历史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不仅是了解到了中国女排前前后后几十年的进步与波折,而且更多的也感受到中国女排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精神。其实中国女排这一路走来,真的是非常辛苦,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一次低谷期,而且也有过辉煌,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段历史中,中国女排不断的换人,有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每一个女排运动员,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内心对于夺冠的梦想。从以前我们成功夺得世界冠军,到几十年后再度获得冠军,这中间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绝对不仅仅是只有中国的观众在等待,其实运动员们,他们同样也是每天在努力着。他们也是很辛苦的,这一个火炬薪火相传下去,但是每一个女排运动员都很有压力,这几十年的时间,没有放弃梦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而且这部电影其实主要的思想也有一部分是有关于中国女排的成功绝对不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中国女排是一个集体,这么多年来,不仅是有教练在不断的付出,女排运动员们同样也是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浇灌这个果实。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在电影里面好像核心人物都是这些教练们,但是不要忘了,能够在比赛场上夺得冠军的是运动员们,所以说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整体。夺冠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女排的编年史,能够讲述出中国女排设计十年的心酸苦楚,拿到冠军也绝对不是这么容易,不是一次掌声,而是他们等待了几十年的爆发。所以这部电影是让人振奋的,同时也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女排的故事,这是值得被了解的。

主角演员永远不认可

电影夺冠其实是讲述了中国女排的故事,在当时不仅收获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也获得了不少人的夸赞,通过这部电影,大家也看到了中国女排史。其实夺冠这部电影就是用夺冠这个线索来作为引子贯穿全片。不仅讲的是几十年前,中国女排横扫全球,获得冠军,而且也呼应了这几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而且本身也是以这几年中国女排拿下世界冠军,时隔十几年,让许多中国人非常沸腾,而作为灵感来拍摄的这部电影。而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的是女拍摄,而且更多的也是讲述了有关于女排的各种教练,决策,还有伴随着女排发生的种种故事,中国女排不仅仅代表的是这个团队,更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女排从以前能够拼搏,不断的努力获得金牌,然而长达十几年的成绩,一直没有拿出一个好成绩,中国女排渐渐的从一开始给大家很强的希望,到后来静静地失望,然而这十几年间,中国女排从来没有放弃拼搏。而且其实中国女排的故事绝对不仅仅只有一点,通过这个电影,我们也感受到了,有关于中国女排的那些教练。尤其是郎平,夺冠这部电影其实大部分的视角都是围绕着郎平展开的,不仅是有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的决策,又要郎平对于大家的训练,模式,方式等等的展现,所以很多网友觉得这部电影到后期简直就是活脱脱一部郎平传。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夺冠,但是其实主题是要讲述能够夺冠之前的那些艰辛和付出,中国女排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整部电影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但是其实真实的历史要比电影还要热血,这就是中国女排的力量。

夺冠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夺冠》是由我们制作有限公司摄制,由陈可辛执导的运动片,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夺冠电影观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从此,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顽强拼搏。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供给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排人,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女排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让大家敢于期待来年在东京奥运会的女排赛场上,再次迎来升国旗、奏国歌的荣誉时刻。

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向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齐,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

郎平看来,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内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团队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队长朱婷认为,“女排精神”就是传承,从最早的5连冠辉煌延续至今,“女排精神”的实质没有变化,新一代队员一向在丰富内涵,一齐努力,永不放弃。

张常宁认为,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100%地努力。

_月_日晚,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将于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励志电影》)全球首映礼在北京英皇集团中心举行,记者现场欣赏了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体育影片。整部影片回顾了中国女排励志电影振奋无数国民的夺冠之路,重温跨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夺冠》让人热血沸腾!赞叹的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女排精神不朽!

电影不是历史,这部电影更不是纪录片,记者怀着一些细节必然有艺术加工的心理踏进首映礼现场,然而惊人的历史重现依然让人感人肺腑,那才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和不少青年球迷说起当年漳州训练基地竹棚下的艰苦训练,他们甚至怀疑记者话语的真实性。直到这部影片首映,老女排们的艰苦训练再现,不少年轻人都感叹道:“这是真的吗!天呀!”当初上世纪70年代,老女排就是在泥地里训练,在粗糙的木地板场地上进行防守训练,姑娘们身上有不少血水,还扎上了倒刺,训练完毕,大家相互拔刺,包扎伤口,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博物馆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老女排训练时用过的旧球衣和护膝,上面还有血印和泥土。

伴随着著名播音员宋世雄老师的解说声,人们眼前是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杯最后一战中国女排励志电影与“东洋魔女”日本女排的决战,比赛起伏跌宕,第五局决胜局中国队14比15落后,日本队率先拿到赛点,谁的关键防守,谁的关键进攻扳平,直到中国队最后拦网以17比15取胜,日本队球员防守补位将球垫飞的角度都与历史一样。当然,还有国人上街庆祝的画面,体现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励志电影首夺世界冠军的意义,女排精神就此诞生。

还有2003年女排世界杯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战”,几乎都是神还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奥运会夺冠,就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而1/4决赛中国队与巴西队五局鏖战是经典中的经典,最后一球魏秋月并未传徐云丽快攻,而是与朱婷眼神一瞬间的默契,由朱婷后攻拿下制胜一分,淘汰巴西队,简直就是赛况再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响起国歌的前奏时,我的内心总是激动澎湃,肃然起敬。在《夺冠》这部影片中,从19_年日本大阪世锦赛到20_年里约奥运会夺冠,每一次国歌的奏响都令人难以忘怀。

我没有经历过郎平叱咤球场的时代,虽然久闻她“铁榔头”的“大名”。对于中国女排,我对她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是一群有拼劲、不服输、在赛场上喜欢大声叫喊互相打气的女孩。观看完《夺冠》这部影片后,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质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打球的那一段。当问到朱婷打排球要什么,朱婷回答要“成为你”,郎平教练的话发人深思,她说:“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我也时常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我的脑子里都是其他人对我说的话,你要向谁谁谁学习,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之类的,而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今年9月份去参加集团的新员工培训,教务组的老师问我们,你为什么加入蓝城?很多人都会说,因为蓝城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是的,正如宋总说的,蓝城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从我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我”加“你”等于“我们”,“我”和“你”都是个体,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而“我们”是一个的整体,拥有个体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蓝城萧立是一个大家庭,在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让我们团结协作,永不言弃,不分彼此,一定能共同创造萧立美好的未来。

要过年了,很多人除聚会之外就是看看电影打打麻将了。其中被重磅宣传的《中国女排》是在大年初一很多人都想去关注的电影。_月_日,《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这是不是让你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何要改名?皮裤套棉裤必是有缘故!

过去我们拍过不少类似体育题材的电影,例如著名“女篮五号”、“沙鸥”等等。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也是有原型人物的,但是并没有用“中国”字样。1981年出品的电影《沙鸥》实际上也是在说中国女排队员的故事传说,不过却只能是以运动员的名字来给电影命名。当时“沙鸥”的原型到底是谁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说是郎平。实际上这个肯定不是,当时郎平还小。有人说,“沙鸥”的原型是原来中国女排的主力之一的曹慧英,她在电影《夺冠》中也有角色。

其实影片能够在前期宣传中一直用《中国女排》的名字,且是在大张旗鼓宣传,并且预告了大年初一上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名字是通过审核的,不然不可以这么宣传。“中国女排”是一个在中国体育界的一个丰碑,其四个字不仅仅是说排球项目的一个运动队,而是说是“女排精神”以及“中国精神”的层面。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商业制作片,只是用了真人运动员而已,有些事实是存在虚构的成分,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纪录片,这样叫“中国女排”就是有一些不妥的。不过,刚开始被通过,后来又改名,是不是与陈忠和的抗议有关?

陈忠和的内部抗议信被曝光之后,使得这部商业电影多了一些质疑。陈忠和的抗议公开之日为2日,《中国女排》变《夺冠》在1月17日,两者是不是存在关系呢?实际上,“中国女排”能够火起来,与中国女排世界杯再夺冠的原因巨大。作为三大球中唯一硕果仅存的世界优势项目,他们不仅仅是中国排球迷的寄托,更是中国人的寄托。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实从策划开始就应该被严格审核。出现对于陈忠和的不正面现象是非常遗憾的。据说,在上映之前对于陈忠和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删减。因为要上映,因为也不可能重拍,所以就出现了改名和改剧情。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代表中华民族,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的话,你们后悔一辈子。”电影院中,小孩子们不再窃窃私语,所有人都紧盯着面前闪烁的荧屏,屏息敛声。

“中国队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她们成功了!”电影院依然安静,但我从身边人急促的呼吸声中可以听出他们内心的激动。我也心潮澎湃,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我真想站起来鼓掌,大声为女排喝彩。看到队员胜利,主教练默然不动,眼眶却悄悄湿润,更是令屏幕前的我也鼻子一酸。

但是在欣喜后,我心中却有一丝淡淡的担忧。影片中一句话恰可以说出其根源所在:他们不可能打一辈子球的。哪怕获得了奥运会冠军,一个运动员又有几个四年?等度过了短短的黄金年华,后面漫长的人生又该如何面对呢。不是所有队员都可以像郎平说的一样成为主教练、真正为体育献出一生,大多数队员都是在年龄变大、体能下降后便退休,无人问津。

从“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这句口号中蕴含着坚持不懈的高尚精神,但也能看出运动员们训练多么艰苦。当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时光都花在训练上,不顾其他领域与知识,等到年纪大后无法参加体育,落得一身病痛,也没有其他事物可供消遣,是多么无聊与痛苦啊。当然,我不了解真正的体育机制,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国家也一定会给运动员们补贴与慰问。只是奠定精神世界基础的那几年,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弥补吧。

令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郎平后来说的话解决了我内心的担心。——“今天就练到这吧,休息,去谈恋爱吧。……我希望你们是完整的人。”热爱体育是一生的事,但训练与比赛不是;体育是事业,是决心,是追求,但不是整个人生。

我喜欢《夺冠》这部电影,不仅仅因为它紧凑的故事情节与节奏、精美真实的画面,更是因为它让我深一步懂得了体育的真谛——不是赢不赢的包袱,而是纯真的快乐与热情。

小说怎么投稿给影视

可以选择的发布方式有:

1、起点中文网

起点中文网创建于2002年5月,是国内最大文学阅读与写作平台之一,是国内领先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隶属于国内最大的数字内容综合平台——阅文集团旗下。

前身为起点原创文学协会(Chinese Magic Fantasy Union),长期致力于原创文学作者的挖掘与培养工作,并以推动中国文学原创事业为发展宗旨,在2003年10月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在线收费阅读即电子出版的新模式。

2、红袖添香网

创建于1999年8月20日,为用户提供涵盖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歌词、剧本、日记等体裁的创作和阅读服务。

3、17K小说网

创建于2006年,原名一起看小说网,是中文在线旗下集创作、阅读于一体的在线阅读网站。

我们以“让每个人都享受创作的乐趣”为使命,以“成就与共赢”为价值观,目前已拥有超过100,000名驻站网络作者,以及2,000余位知名作家和400余家出版机构的正版数字内容资源,日均访问量超过3,500万。

4、公众号投稿

直接在微信搜索投稿公众号,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来投递稿件。

5、微博或者博客更新

但是粉丝会相对少一点,要大量吸粉,才有阅读量。

扩展资料:

网络小说的发展:

2001年,著名网络小说家今何在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小说《悟空传》,这是第一本在现实中出版的网络的小说,引发了国人对网络小说的无限热情。

随后,网络小说逐渐向商业化发展,出现了许多知名网络小说商业网站,如起点中文网,17K文学网等等,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

但是,网络小说的商业化也使得网络小说大军中低级趣味,无聊低俗小说的泛滥,大量宣扬不道德行为,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小说作品出现,以赢利为目的,发表了大量垃圾文学,可以说是一大悲哀。

然而,其中也有许多具有真正思想的作者,比如宁致远所作小说《楚氏春秋》、酒徒所作小说《明》、猫腻所作小说《庆余年》、方想所作小说《卡徒》,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虽然网络小说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总体上和其他文学发表形式相比,仍具有文学性不足、思想深度浅、和以快餐文学为主的缺点。同时,盗版侵权网站的肆虐也是网络小说的大敌。

经过6年发展,到2007年之后互联网基本在国内普及,网络小说也随之从萌芽到成长再到成熟,在争议中步步前行。

在2010年之后,网络小说与影视剧集结合越来越紧密,成为了中国大陆文学的中坚力量,并且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蓬勃生长。

可以是可以的,直接投小说可以漫画改编也可以剧本改编的,至于最后到底是你自己改编还是别人改编,各个地方不一样,当然也有直接让你投剧本格式的,你可以去天使领域论坛的回望筑版块看,那里有不少这类的消息,有人探路反馈,相对比网络上其他地方靠谱不少,我也认识不少写手和画手合作,进行漫画连载,新人的话,要学的东西多了,你慢慢看帖子学习吧。

小说可以往出版社或者《小说月刊》之类的刊物投稿。影视公司选用剧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主要是看你的剧本的完整程度。不过一般投稿被采用的机会很少,影视公司一般都是有一个想要做的题材,然后找职业编剧撰写。如果你手头有很好的电影剧本可以投稿到电影频道,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业余作者的剧本。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参加夏衍电影剧本征文,如果能入闱的话,一般能够投拍。或者投稿给广电局剧本中心,他们如果采纳,会帮你代理剧本销售。这几个地方都是比较容易接受业余作者的剧本的地方,而且他们有专人专门负责看投稿的剧本,和作者联系还有指导修改。一般情况直接给电影公司投剧本,几乎都不会有人去看。

从小说到电影论文题目

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从影视诞生至今,可以说一直都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与困扰。(除实验片与纪录片外)并且就近一两年来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原著的发行量大增,获得更多的读者。小说《菊豆》、《妻妾成群》、《万家诉讼》,改编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后,原小说作家刘恒、苏童、陈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极大提高,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双丰收。出版界同样尝到了文学与影视联姻带给他们的甜头,总是精心策划,选择某一部可能引起轰动的电影或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同步发行文学作品,效果颇佳。像电视剧《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文学本也在各大城市书店、书摊显著位置销售;电影《天下无贼》放映的同时,影院里就在售卖同名小说。即使一些小说作品在拍成影视剧之前,发行业绩也不错,像《雍正王朝》、《抉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产生巨大轰动后,销售量还会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具体来说,就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编剧可选择的题材越来越少,这与政策和编剧可发挥想象余地有关系。政策对影视作品的束缚,阻碍了文学对影视的促进作用。但恰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给许多文学作品带来了机会,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学作品得改编可能要比编剧绞尽脑汁声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创要好得多,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当然这要刨除拍摄水平)二、市场越来越挑剔。具体地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影视制作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实归根结底的因素是市场越来越好了。提高制作水平就意味着制作公司要花大的经历投入到剧本上,并且就近两年来说,许多公司都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关注上,就我所知众多公司都购买了部分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这主要的因素在于网络关注的目光多,网络点击率高,改编费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网络文学与影视的结缘等。就我看来影视与文学关系密切也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以上两点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一下,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影视的长久发展,能不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目前来说我的看法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后呢……唉……以后再说吧! 这是什么时后写的,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可见时间过得多快啊……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在文艺大家族中 ,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 ,诞生之后 ,便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尽管有不同之处 ,但相同之点更多 ,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探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特征。一、影视艺术的特征前苏联著名导演吉甘认为“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蒙太奇”、“综合性”是电影的基本特征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最基本的特征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镜子式的反映自然”。还有人认为 ,“音响性”、“大众性”、“造型表现力”也是电影特征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问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戏剧借用手法 ,于是有人把电视剧与舞台剧等同起来 ,认为电视剧是话剧艺术的发展。当电视艺术走出演播室之后 ,开始向电影靠拢。于是 ,有人又把电视与电影等同起来 ,称其为“小电影”。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 ,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一 )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恩格斯说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 > 客观现实就存在于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的统一之中 ,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 ,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 ,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但是 ,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的特点和在胶片上成像的特点 ,要在银幕上表现出运动来 ,必须用一连串闪现的静止画面。也可以说 ,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 ,它物质化了 ,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 ;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 ,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观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 ,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 ,时间感就短 ,信息量少 ,时间感就长 ;节奏变化强烈 ,时间感就短 ,节奏变化缓慢 ,时间感就长。由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二 )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 ,用画面来塑造形象 ,但没有声音 ;音乐 ,则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但缺少画面。古代人们便幻想能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 ,创造出声画相融的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 ,使人们将幻想变成现实。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 ,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 ,要考虑画面的安排 ,关注画面美 ,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美。中国电影《沙鸥》在“圆明园废墟”一场戏后 ,排球运动员沙鸥在枫树林走着 ,却响起了球场上的呐喊声和击球声 ,反映出沙鸥渴望重返球场的急切心情。声画结合 ,使形象更为真实 ,更为丰满 ,更具立体感。影视的声画相融 ,贵在有虚有实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间接形象相互映衬 ,相互补充。影视的声画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创造优美的意境。《林则徐》在展现林则徐与邓廷桢江头送别那场戏 ,虽然是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中脱胎而来 ,但是 ,电影艺术家通过展示邓船渐驶渐远和林则徐登高远眺 ,以及画外传来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 ,构成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现综合性其他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从某一个方面加以表现 ,而影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 ,则是“综合式的” ,从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电视艺术的进程中 ,影视在创作手段、造型手段、声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断汲取姊妹艺术的营养 ,从而使影视成为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复杂的统一体。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艺术 ,汲取了声学、光学、电子学 ,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 (包括雕塑 )的艺术造型特征 ,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 ,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 ,均给影视艺术的画面创造以丰富的艺术养料。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音乐那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 ,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文学之溶入影视 ,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 ,细节的描写等方面 ,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影视从表演方面从戏剧那里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理论 ,后来 ,又吸取了布莱希特的“表现派”的表演理论。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 ,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剧也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影视与戏剧相比较 ,其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戏剧的综合是一种间接的综合 ,而影视综合是一种直接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片面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 ;戏剧的综合是一种外在的综合 ,而影视的综合是一种内在的综合 ,是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了融汇化合之后形成了新质的综合。影视是综合的艺术 ,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 ,综合性并不是大杂烩 ,而具有***性 ,影视早已是成熟的艺术。(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 ,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实录 ,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时间的完整统一 ,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 ,到了 5 0年代 ,宽银幕电影问世 ,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 ,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 ,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了拍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围歼战” ,电影工作者选择了一块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开阔地 ,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在工兵营的协助下 ,在场地上布置了 6千个炸点 ,安排了 5百辆汽车 ,30多门火炮 ,2 0多辆坦克 ,10 0多匹战马 ,还有汽油桶、骡马车等等。为了表现分割包围廖耀湘兵团的宏大场面 ,他们动用了 1万 6千多人扮演敌我双方的军队 ,动用了 5台摄影机 ,从而一气呵成 ,重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辽沈战役》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从技术手段的还原性和视知觉满足的角度来看 ,影视比其他艺术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尔说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样 ,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感。”又说 :“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于恢复物质实现的原貌的手段。”<2 >电视也与电影一样 ,用镜头真实地纪录生活。电视连续剧《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观众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 ,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 ,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一 )银屏意识电影、电视与戏剧三类艺术样式 ,它们都要给人以视觉形象。但由于展现形象的方法与场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戏剧演出 ,观众与舞台保持一定距离和不变的艺术视角。而影视艺术则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些不同的景别来展现镜头 ;又可用前后、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形象。时间上也可相对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视艺术之本的影视文学 ,要具有自己的时空观和银屏意识 ,为银屏提供鲜明的可视形象 ,适合影视镜头再现。银屏意识 ,是影视剧本的重要内容。劳逊说过 :“电影剧本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很长的文学活动过程。购买下来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剧本或一个短篇小说 ,也可能是一个大纲式的原始电影故事。这种原始材料 ,为了便于电影化 ,通常是先改写成一个‘分场便概’或‘分场大纲’ ,这仍是叙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两千字 ,也可能长到五万字 ,目的是发掘把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可能性 ,并作为将来写电影剧本时的基础。”<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剧本或小说的文学特性 ,还不适应影视剧本的特殊要求 ,因为它还没有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特点 ,所以 ,必须将文学性和银屏意识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优秀的影视剧本。(二 )鲜明的动作性戏剧要求矛盾冲突。影视作品除需要矛盾冲突外 ,还需要活动的画卷。这两种艺术都需要动作性。但是戏剧由于舞台的局限 ,为了清楚地表达 ,有时在动作之外还需加些台词。如演员已作擦泪动作 ,但旁边的角色还补上一句 :“怎么 ,你哭了 ?”影视可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反映对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话剧更能发挥行动的美感作用。有时无声无息 ,反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 ,影视艺术的时空大为拓展 ,给人物提供了广阔的动作天地。因此它的动作比戏剧要更为丰富多彩。戏曲里的动作 ,如果写进影视剧本中 ,必然要显得夸张而缺乏真实性。比如在电影中 ,描写祥林嫂寻死觅活不肯嫁贺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贺老六的诚朴所感动而心回意转时 ,只用了一个祥林嫂慢慢接过贺老六倒给她的一碗水的动作 ,就完成了。如果将此动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将大大缩减 ,因为没有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与贺老六之间感情的交流 ,作为台下的观众 ,是很难看到的 ,自然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视剧本必须有动作转化提示 ,方能搬上银屏。(三 )独有的结构方法影视艺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表现 ,所以在结构上可以用较多的倒叙、插叙、想象、幻想、梦境手法 ,使内容更为拓展 ,情节更跌宕起伏 ,而结构更为紧凑、严密。和戏剧、小说相比较 ,影视文学更近于小说 ,但又与小说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是根据小说改编出的影视剧本 ,在结构上 ,它

Network novel,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phenomenon in this paperNetwork novel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influence in the focusing, for film company providing rich script resources and creative inspiration. Network novel,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phenomenon continues to heat up, its origin lies in relying on in the network of conven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and the unbalance of the fault and reality problems also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 network novel film &tv production literature web site

历史,作为人类记忆与经验的绵延,真正的诗意栖居之地是在各种样式的历史文艺之中。然而,通观我们今天与历史题材相关的艺术,历史的几种存在形态正分别经历着“寒流”、“暖流”:大众对于史学或历史事件缺少问津和探究的兴趣,而对各种历史文艺形式尤其是电视剧却始终热情高涨。正如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耐心读完卷帙浩繁的《清史》,但绝大多数人可以毫不费力、兴致盎然地看完荧屏上的清宫戏。 历史文艺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不应该因此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相反,正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作品是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他们应该时时意识到这肩负的重任,对于自己的作品在创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持一种严肃、敬畏的态度,而不是游戏历史、误导受众。在这一点上,当前的历史小说家做得较好,如凌力、唐浩明、刘斯奋的小说,且不说他们的小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达到的高度,单是作家们尊重历史、考据史料,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令人肃然起敬。而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对历史的态度上也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 首先,对史书与史料漠视,而对“戏说”热衷。且不说那些将残酷的君王摇身一变为有趣的皇阿玛的纯粹戏说历史的闹剧的热播,那些自标为“正剧”的历史剧对史书与史料所传递的真实的历史又能有几分尊重?前者的态度倒也老实,戏说就是戏说。而后者,正是最令史学家义愤填膺、指摘不断的靶子。 其次,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普通民众、进步的知识分子漠视,而对帝王将相热衷。在这一点上,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要好于历史剧。几乎所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人物都被历史小说家注意和发掘出来,如孔子、王安石、黄巢、石达开、谭嗣同等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多不胜数。而看看当前的电视荧屏,走马灯式的走来走去的不过还是那几个阿玛、皇后、格格。 第三,对真正的历史精神的漠视,而对于历史的琐屑皮毛表现出超出寻常的热情。真正优秀的历史文艺作品,应该是能传达出历史文化的所有表层和深层的东西,并对之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而当前的历史剧只注意到了文化的物质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的东西,比如饮食起居、舟车器用,而很少在表现历史文化的观念层面上下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精神由以显现的所在。像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那样充满文化蕴含与历史质感的厚重、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是很难见到的,更遑论创作者的历史意识与批判精神。即使当前的一些历史正剧试图传达一种历史精神,但这种历史精神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历史的必然趋势和真实面貌还值得商榷。 正如有的史学家指出,现在的多数历史剧中,充斥着英雄史观、权谋主义,而缺少“穿透封建权力的思想和对独裁制度批判的力量”。这在一些清宫戏中尤为突出。另外,“情”的成分在当前的历史剧中占了很大比重,除了阴谋,就是爱情。所谓的“秘史”,看到的只是历史人物情感纠葛的私史,历史进程的真正社会性动因则被遮蔽。当前引起争议的“红色经典”的改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原著所体现的真正的时代精神缺少足够的理解和大气的想象,却在一些枝节性的、琐屑的所谓“人性化”的东西的虚构上着力不少。这种既不能自创新作、依赖改编却又不尊重原著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某些创作者想象力的贫血和投机取巧的心态。 当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这样“冷热不均”的局面,和当前的一些受众文化审美情趣不无关系。对市场的快速捕捉和对一些受众需求的迎合使得历史剧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根本无暇沉到史料中去、无暇去挖掘历史的深度。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应该以“市场需求”而为自己把“历史”制作成一件粗制滥造的商品的行为开脱。在传者与受者这一对关系中,两者都不是消极被动的。传者不是受者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而是负有提升大众品位、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责任。对于历史正剧的创作者来说,就是向大众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并不意味着可视性及艺术审美性的破坏。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情景喜剧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成熟。多方面的理论指导与评析使得美国情景喜剧有丰富成功经验。它和情节系列剧、电影(包括电视电影)是美国晚间黄金时段的三大影视剧类型,收视率往往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自1994年我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问世以来,这一节目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十多年的成长并没有使得它具备一套完善的制播制度,在播出与收视方面也受到冷遇。尽管情景喜剧的拍摄技术日臻完善,情节、笑料、表演也更加成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但它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说到底,情景喜剧就是一个30分钟的表演,演员们在人们熟悉的情境中娱乐观众。在整个电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景喜剧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许这正是情景喜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回首中国的情景喜剧之路,从1992年《我爱我家》火爆荧屏算起,15年里有过里程碑似的“创始期”,有过后劲不足的“思考期”,也经历了“高潮”和“平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所说:“中国的情景喜剧第一部作品就直接达到顶峰,其后却江河日下。”虽然随着《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优秀作品的热播,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发生了改观,情景喜剧逐渐在竞争激烈的电视传媒格局中找到了位置,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但同时,这个剧种的发展又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一般采用栏目化播出,时间固定,各集故事相对独立,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大都在摄影棚里录制,基本不用外景;市民化,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靠语言来取胜;流水线创作,多采用即制即播的模式,更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挤在这些已经基本上被格式化的框框里,不少作品情节夸张、笑料庸俗、编造痕迹过重,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和立得住的喜剧人物,尽管编导们做出种种努力,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却仍然越走越窄。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观察,情景喜剧创作“技”的成分越来越多,而“艺”的成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情景喜剧创作越来越重视‘制造’,而慢慢放弃了‘创造’”。更有网友尖锐指出,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进入了一个见好不收、照搬照抄的时代,十几岁的中国情景喜剧就已经开始写回忆录了。 有专家指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价值的流失等因素特别是创新意识的不足,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而如何贴近老百姓,是情景喜剧的生命线,也是目前情景喜剧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从《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剧的热播,可以看到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并未消退。一头是观众的旺盛需求,一头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情景喜剧有需求缺内容成了电视荧屏一个不小的“痛”。 从目前社会整体环境上看,情景喜剧的创作题材、讽刺力度等,都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条条框框约束,只能在各剧种的边缘走来走去,讨一些彩儿。在尚敬看来,题材更开放,讽刺更有深度,制作更精良,应该是未来情景喜剧努力的方向。 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同样感叹,情景喜剧的创作环境很苛刻,“我们只能开拓,看看还有什么飞禽走兽可以吃。喜剧的百花齐放迟早会来到的,我们不会一味地歌功颂德,这不是喜剧的功能”。 我们的一些观众比较喜欢看别人受讽刺,但是不能看到自己或者与自己相近的这一类人受到讽刺。因为观众容易“火冒三丈”,情景喜剧的创作者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避免观众的这种激烈反应。结果造成情景喜剧创作上跟风、克隆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情景喜剧在题材上的原创性与开拓性。 然而失去讽刺,情景喜剧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想在夹缝中冒头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社会心智变得越来越成熟,“电视观众要开得起玩笑,带着自嘲的心态来观看情景喜剧,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举重若轻”吧。 我国当下情景喜剧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沉重的生活态度的解构。这些针对“80后”而创作的情景喜剧目的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含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符合现代人的特别需要的。 以上回答纯属参考 回答者: mhsmhslove - 六级 2010-9-1 11:38 历史,作为人类记忆与经验的绵延,真正的诗意栖居之地是在各种样式的历史文艺之中。然而,通观我们今天与历史题材相关的艺术,历史的几种存在形态正分别经历着“寒流”、“暖流”:大众对于史学或历史事件缺少问津和探究的兴趣,而对各种历史文艺形式尤其是电视剧却始终热情高涨。正如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耐心读完卷帙浩繁的《清史》,但绝大多数人可以毫不费力、兴致盎然地看完荧屏上的清宫戏。 历史文艺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不应该因此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相反,正因为他们所提供的作品是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渠道,他们应该时时意识到这肩负的重任,对于自己的作品在创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持一种严肃、敬畏的态度,而不是游戏历史、误导受众。在这一点上,当前的历史小说家做得较好,如凌力、唐浩明、刘斯奋的小说,且不说他们的小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达到的高度,单是作家们尊重历史、考据史料,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令人肃然起敬。而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对历史的态度上也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 首先,对史书与史料漠视,而对“戏说”热衷。且不说那些将残酷的君王摇身一变为有趣的皇阿玛的纯粹戏说历史的闹剧的热播,那些自标为“正剧”的历史剧对史书与史料所传递的真实的历史又能有几分尊重?前者的态度倒也老实,戏说就是戏说。而后者,正是最令史学家义愤填膺、指摘不断的靶子。 其次,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普通民众、进步的知识分子漠视,而对帝王将相热衷。在这一点上,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要好于历史剧。几乎所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自己贡献的人物都被历史小说家注意和发掘出来,如孔子、王安石、黄巢、石达开、谭嗣同等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多不胜数。而看看当前的电视荧屏,走马灯式的走来走去的不过还是那几个阿玛、皇后、格格。 第三,对真正的历史精神的漠视,而对于历史的琐屑皮毛表现出超出寻常的热情。真正优秀的历史文艺作品,应该是能传达出历史文化的所有表层和深层的东西,并对之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而当前的历史剧只注意到了文化的物质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的东西,比如饮食起居、舟车器用,而很少在表现历史文化的观念层面上下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精神由以显现的所在。像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那样充满文化蕴含与历史质感的厚重、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当前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是很难见到的,更遑论创作者的历史意识与批判精神。即使当前的一些历史正剧试图传达一种历史精神,但这种历史精神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历史的必然趋势和真实面貌还值得商榷。 正如有的史学家指出,现在的多数历史剧中,充斥着英雄史观、权谋主义,而缺少“穿透封建权力的思想和对独裁制度批判的力量”。这在一些清宫戏中尤为突出。另外,“情”的成分在当前的历史剧中占了很大比重,除了阴谋,就是爱情。所谓的“秘史”,看到的只是历史人物情感纠葛的私史,历史进程的真正社会性动因则被遮蔽。当前引起争议的“红色经典”的改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原著所体现的真正的时代精神缺少足够的理解和大气的想象,却在一些枝节性的、琐屑的所谓“人性化”的东西的虚构上着力不少。这种既不能自创新作、依赖改编却又不尊重原著精神的行为,折射出某些创作者想象力的贫血和投机取巧的心态。 当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这样“冷热不均”的局面,和当前的一些受众文化审美情趣不无关系。对市场的快速捕捉和对一些受众需求的迎合使得历史剧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根本无暇沉到史料中去、无暇去挖掘历史的深度。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应该以“市场需求”而为自己把“历史”制作成一件粗制滥造的商品的行为开脱。在传者与受者这一对关系中,两者都不是消极被动的。传者不是受者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而是负有提升大众品位、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责任。对于历史正剧的创作者来说,就是向大众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这并不意味着可视性及艺术审美性的破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