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点] 中国探月副总设计师:15年内有望将2-3人送上月球 [佚名][2010年11月7日][11]简介:“中国现有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时期,15年内,中国完全可以将2-3人送上月球,然后成功返回。”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参加60周年校庆时透露。内容:“中国现有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时期,15年内,中国完全可以将2-3人送上月球,然后成功返回。”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参加60周年校庆时透露。龙乐豪曾主持和参加了5项国家重点工程运载火箭或导弹的研制,其中长征三号甲被誉为“金牌火箭”,至今仍保持100%的飞行成功纪录。他还主持过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与月球探测工程运……2. [新闻评论] 外媒:中国二次探月是新版太空竞赛 [佚名][2010年10月10日][115]简介:美国媒体在嫦娥二号发射当天即用大量文字和图片报道中国月球探索历程;新加坡《联合早报》将中国的嫦娥二号和西方发射的探月卫星进行了比较,认为嫦娥二号只用112小时便能进入月球轨道,比欧洲和日本探月卫星的速度都要快。内容: 中国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在飞行180余小时后,在9日上午11时32分正式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周期为118分钟的圆形环月「使命轨道」。这代表着,「嫦娥二号」任务已基本取得成功。中国选择在国庆日当天进行嫦娥二号的发射,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在称赞之声之外,也有外媒称,中国发展航天科技是在进行「国际竞赛」。 赞扬中国航天成就 当中国的嫦娥二号在10月1成功发射,并在此后的几天多次成……3. [国内视点]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环月轨道 [佚名][2010年10月9日][484]简介:中国“嫦娥二号”卫星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此时卫星距离月球100公里,绕月周期为118分钟。10月26号,嫦娥二号卫星还将与月球有一次更加亲密的接触,她将把飞行高度下降到距离月球表面只有15公里的地方,对未来中国月球探测器的着陆点进行拍照。内容:(综合讯)中国广播网报道,中国“嫦娥二号”卫星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此时卫星距离月球100公里,绕月周期为118分钟。 报道指,按照计划,10月26号,嫦娥二号卫星还将与月球有一次更加亲密的接触,她将把飞行高度下降到距离月球表面只有15公里的地方,对未来中国月球探测器的着陆点进行拍照。……4.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卫星全程测控纪实 [佚名][2010年10月8日][56]简介:当嫦娥二号完成这一系列试验测试后,又将重新回到高度为100公里的环月近圆轨道,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半年。在嫦娥二号任务后期,西安中心还将在嫦娥二号上进行相关技术试验,提高测控精度,为我国嫦娥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第一手资料。内容: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随着一声惊天轰鸣,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嫦娥二号卫星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此次嫦娥二号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简称西安中心)及所属喀什测控站、青岛测控站、厦门测控站以及智利圣地亚哥站将完成卫星在轨寿命期间的全程监测,拉开嫦娥二号征战太空的恢宏序幕。 “嫦娥”升空:快速定轨 “关闭各类信号源、塔上应答机,天线置于等待点。” “功率……5.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将提前3天进入状态 [佚名][2010年10月8日][21]简介:根据计划,今天嫦娥二号将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将进入一个小时周期的轨道。昨天下午13时30分飞控中心对嫦娥二号实施一次轨道平面机动,提前三天实现了卫星由侧飞到正飞的姿态调整。内容:根据计划,今天嫦娥二号将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将进入一个小时周期的轨道。昨天下午13时30分飞控中心对嫦娥二号实施一次轨道平面机动,提前三天实现了卫星由侧飞到正飞的姿态调整。 卫星轨道当前有一定偏差 第一次近月制动后,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主任设计师张波介绍说,第一次近月制动出来的各种参数显示,从发动机温度,到速度控制曲线,吻合得都非常好。张波介绍,第一次近月制动后,实际的近月点高度距离……6. [国内视点] 嫦二是全球第127个月球探测器 [佚名][2010年10月8日][486]简介:无论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空间探测方面,目前水平整体来说处于世界上中等的水平,有一些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技术的日新月异,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可以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内容:日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航天专家庞之浩就绕月探测工程和嫦娥二号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网友问:其他国家的探月工程目前处在那个阶段呢?庞之浩:探月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分三大阶段,一个是1958年到1976年,美苏进行太空竞争,探月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这个阶段发射大量的月球探测器,苏联完成了绕月中的绕落回,美国不仅完成了绕落回而且进行了六次载人航天登月,花了250亿美金,但是这之后由于苏联……7.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今天进入环月轨道 [佚名][2010年10月6日][30]简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昨日说,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预计将于今日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内容:(北京综合讯)嫦娥二号中途轨道修正昨日再次取消,今日将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据新华社报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昨日说,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预计将于今日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朱民才表示,在10月2日实施首次中途轨道修正后,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所以,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两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这标志着中……8.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今日将首次进入环月轨道 [佚名][2010年10月6日][50]简介:今天上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第一次近月制动,使卫星进入环月椭圆轨道。据介绍,第一次近月制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不容许有任何失败,一旦错过就很难补救。”内容:(268, 350, 250, ad_news_detail_new_1, float:left; margin:5px 10px 10px 0px; padding:2px; text-align:center, , );核心提示:今天上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第一次近月制动,使卫星进入环月椭圆轨道。据介绍,第一次近月制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不容许有任何失败,一……9.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完成首次近月制动 [佚名][2010年10月6日][22]简介:6日上午11点06分,“嫦娥二号”卫星点火,持续33分钟左右,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这意味着“嫦娥二号”正式进入12小时的环月轨道,完成飞入太空后迄今为止难度系数最高的这一跳。内容:6日上午11点06分,“嫦娥二号”卫星点火,持续33分钟左右,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这意味着“嫦娥二号”正式进入12小时的环月轨道,完成飞入太空后迄今为止难度系数最高的这一跳。此前,有专家分析,“嫦娥二号”的第一次近月制动最为关键,这一动作被五大系统公认为是嫦娥二号在太空中难度系数较高的一次表演,风险极大。据介绍,“嫦娥二号”发动机第一次近月制动持续1940多秒,约33分钟结束。据中……10. [新闻评论] 外媒:「嫦二」令美眼热欧眼馋印眼红 [辛一山][2010年10月5日][206]简介: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的成功升空,不仅在国内成为最热新闻,在国际上也是「传遍街头巷尾」。中国在外太空的成就已不仅限于近地领域,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提前成为与美俄并列的太空强国。而记者采访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除了祝贺中国外,NASA表示在未来可能与我国合作。内容:(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网报道,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的成功升空,不仅在国内成为最热新闻,在国际上也是「传遍街头巷尾」。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中国在外太空的成就已不仅限于近地领域,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提前成为与美俄并列的太空强国。而记者采访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除了祝贺中国外,NASA表示在未来可能与我国合作。 对于嫦娥二号升空的意义,外媒有着各种各样……11. [新闻评论] 中国正在奔月 美国却在告别月球 [佚名][2010年10月3日][322]简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1日成功发射升空,由于美国日前刚通过决议要求调整美国宇航局(NASA)未来的方向,短期内或不再进行探月计划,“美国在线”由此报道表示,“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时正是美国从月球上回来之时”。内容: 星箭准备点火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1日成功发射升空,由于美国日前刚通过决议要求调整美国宇航局(NASA)未来的方向,短期内或不再进行探月计划,“美国在线”由此报道表示,“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时正是美国从月球上回来之时”。 报道首先说,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器在1号被发射升空,并介绍它将会采集月球表面图像,还会执行未来无人探测器登月地点的考察等工作。报道援引美联社的话称,中国近年来太……12. [学者观点] 毛利卫说嫦娥二号具世界意义 [佚名][2010年10月3日][248]简介:日本“航天第一人”毛利卫对于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表示祝贺,并认为这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毛利卫是在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蓝建中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内容: 【日本新闻网10月3日消息】日本“航天第一人”毛利卫对于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表示祝贺,并认为这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毛利卫是在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蓝建中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 报道说,毛利卫是日本首位宇航员,现任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他说,日本“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从2007年9月升空到2009年6月受控撞月……13.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首幅地月成像照传回 [佚名][2010年10月3日][153]简介:昨晚19时25分星箭分离之后嫦娥二号独自一人在茫茫太空中飞行了一整夜,这一夜嫦娥二号并没休息。今天凌晨3点39分钟左右,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嫦娥二号卫星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内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16个小时之前,四川西昌是我们瞩目的焦点,嫦娥二号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托举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之后,跟踪、测控、调整成了重要的接力赛。 卫星发射到现在这16个小时以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直在实时跟踪监测。测控大厅还是不时响起「跟踪信号正常、遥测信号正常」的声音。记者刚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得到的消息,工作人员说,卫星的运行轨道、一切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昨晚19时……14.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18时59分57秒发射 [佚名][2010年10月1日][61]简介:据中新网报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将于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当前,火箭推进剂加注进展顺利,各系统状态良好,发射窗口气象条件满足要求。内容:据中新网报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将于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当前,火箭推进剂加注进展顺利,各系统状态良好,发射窗口气象条件满足要求。……15. [新闻评论] 嫦娥二号副总师:探月花费等于修2公里地铁 [佚名][2010年10月1日][212]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启程赴西昌前夕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从航天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述中国的登月愿景。内容:[268]={width:350, height:250, containerId:ad_news_detail_new_1, boxStyle:float:left; margin:5px 10px 10px 0px; padding:2px; text-align:center, keyword:, listAll:};if ($(#ad_news_detail_new_1).……16. [国内视点] 嫦娥二号今晚发射 外媒高度关注 [佚名][2010年10月1日][469]简介: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记者从1日上午嫦娥二号发射前举行的气象和海洋水文汇报会上获悉的。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江晓华介绍,1日11时到15时没有降水,15时到20时有小雨,发射窗口期间有小阵雨,无雷电、无地面大风、无高空大风。「这样的气象条件可以满足嫦娥二号正常发射的需要。」内容: 「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倒计时包裹「嫦娥二号」的发射塔架矗立在群山环抱中(9月30日摄)。9月30日9时,托举「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进行常规燃料加注,「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倒计时。据新华网报道,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记者从1日上午嫦娥二号发射前举行的气象和海洋水文汇报会上获悉的。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江晓华介绍,1日11时到15时没有降水,15……17. [国内视点] 中国探月卫星于国庆日发射 [佚名][2010年9月30日][32]简介: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昨日发布消息,称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下午6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内容:(北京讯)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将于中国国庆日当天、10月1日下午6时59分57秒发射。 中新社报道,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昨日发布消息,称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下午6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下面我将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并简要介绍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的国际合作。 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经过51年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形成了六个能力——进入空间的能力、卫星研制能力、载人航天能力、深空探测能力、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以及卫星应用能力。 1、进入空间的能力 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吨的近地轨道、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能够发射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卫星。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火箭已经连续60次发射成功。 至今,长征火箭进行了102次飞行,将87颗国产卫星和6艘飞船、28颗国外商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前50次发射用了28年,后50次仅用了9年并且全部发射成功。未来我们将迎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 2、卫星研制与运行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个卫星系列。在通信卫星方面: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先后发射了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中等通信容量的广播卫星。今年,我们用东方红四号(DFH-4)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为尼日利亚成功研制并在发射了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 KW,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等。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卫星研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遥感卫星方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三个遥感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发射了首颗“风云1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90年代发射了“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种气象卫星均实现了稳定的业务化应用,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业务应用卫星序列。 ——地球资源卫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巴西合作开发了第一代中巴“资源1号”卫星,之后我们自行研制了第二代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得了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些卫星均已实现业务化运行,广泛用于经济建设的各领域。 ——海洋卫星:进入21世纪,我们先后发射了海洋-1A和1B两颗海洋探测与监测卫星,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海冰预报,海岸带特征调查、海洋资源探测等。两颗卫星获取的海洋基础信息在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返回式卫星方面:从1975年至今,我们成功发射和回收了5种类型、21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我们开展了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等遥感应用,并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100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 在导航卫星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采用双星定位技术和较少的资金投入,自主研制、建设了第一代“北斗”区域导航卫星系统。这一系统已具备了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功能,可提供区域性全天候导航定位服务。 在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方面:40多年来先后发射了10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形成了科学试验卫星系列。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和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未来,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将大大增加,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 3、载人航天的能力 1999年月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5号飞船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标志着中国独立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2005年10月12~17日,两名航天员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神舟飞船采用了三舱一段结构,两对太阳电池翼构型,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飞船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可驻留轨道数月开展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从神舟二号到五号,四个轨道舱的上百种仪器进行了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实验。这项工程形成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 4、深空探测的能力 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这一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发射在月球200公里轨道运行的月球卫星——嫦娥1号,它的任务是拍摄月表三维照片,分析月球上多种元素的分布,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嫦娥1号已进入发射准备阶段,计划2007年10月发射,在轨运行一年。完成第一阶段工程后,将实施第二、第三阶段工程。 5、航天基础与保障能力 ——经过51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和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形成了较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 ——在发射场方面,建设了酒泉、西昌和太原发三个射场。为配合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正在论证在海南建设新的发射场。 ——在测控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国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区的航天测控网,基本满足了航天活动的测控需要。 ——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也建成了配套的专业工程体系。 6.空间应用能力 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空间应用的能力。例如:通信卫星承担了几十套电视节目、30路对外广播和8000多部卫星电话的传输任务,使电视人口覆盖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长途自动拨号电话,基本改变了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及海防海岛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政府利用“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解决了全国10万个行政村的电视覆盖盲点。依靠通信卫星电视广播网播出教育节目,使3千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达200多万人,现有1600多万人在校学习。卫星遥感已在我国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环保、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每年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进行了300多种农作物种子卫星搭载试验,完成了50多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经过太空育种的种子,可比原有品种增产10%-20%。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二、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 去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描述了未来五年及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重点实施下面五项重大工程。 一是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有人照料、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奠定基础。2008年我们将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 二是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1号”后,将实施探月工程第二、第三阶段计划,2013年左右,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在2020年前,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深入研究。 三是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将在天基、近空间、空基不同层次进行大气、陆地、海洋的综合观测,形成全天候、全天时、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能力,并可根据需要对特定地区进行高精度观测,满足立体观测和高分辨率观测的需要。 四是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自主研制并建成1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由30多颗不同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获得高精度授时和用户位置报告能力。 五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使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吨提高到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吨提高到14吨。新型火箭预计在2013年左右投入使用。 三、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力做贡献 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是我们开展航天合作的原则。目前,我国与俄罗斯、欧洲空间局等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航天合作关系,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双边、区域、多边以及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广泛空间合作。例如,我国已为国外客户成功发射28颗卫星;我国与巴西成功研制了中巴资源卫星;我国参加了欧洲伽俐略导航卫星项目,并与欧洲成功实施了双星探测项目。今年中国航天局与俄罗斯航天局签署了中俄火星探测合作协议。我们还为尼日利亚研制和发射了大容量通信卫星。作为重要的航天国家,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航天组织,并在联合国及有关组织的外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过去五十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十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充满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航天将进入更快发展的新时期。太空属于人类,航天需要合作。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力量!
2004年1月,我国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的深空探测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探月工程将分“绕”、“落”、“回”3个阶段来具体实施。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空间飞行器的定轨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火箭运载的能力可以确保把总重约吨的飞行器送到约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处,但保证其准确进入环月飞行工作轨道则有赖于地面测控系统的精密定轨和轨道预报。经多次反复论证,我国探月工程决定,探月飞行器的测控工作,以我国的联合S波段(USB)测控系统为主,辅以中国科学院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VLBI)测量系统进行精密定轨。 本文以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计划“嫦娥1号”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在我国USB测控网和VLBI跟踪网的现有空间分布、观测弧段和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误差源等前提下的探月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嫦娥1号”的整个飞行过程包括以地球为中心的调相轨道飞行、地月系之间的奔月飞行轨道以及环月轨道的飞行。各轨道段有不同的轨道特征,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奔月飞行器和环月飞行器定轨精度的主要误差源,以及观测量精度、观测资料类型等对定轨的影响。在环月阶段,月球重力场误差是影响定轨的最主要的误差源,本文采用减缩动力学法,即采用合适的经验加速度参数吸收重力场误差对定轨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计算,即首先模拟观测数据,然后在计人各误差源的影响后进行求解,并对解算结果进行比较。仿真模拟的工具是美国宇航局哥达德飞行中心的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系统GEODYNⅡ。 仿真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USB测距、测速和VLBI时延,时延率联合定轨能够提高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在奔月阶段,提高观测量精度(时延)和减小测量船的点位误差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而在环月阶段,采用减缩动力学方法和提高月球重力场精度将有助于提高定轨精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成立于 1959年,是一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辐射监测、辐射效应和核医学研究的省级专业机构。现有在职正式职工3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下设办公室、辐射防护室、辐射监测室、辐射效应室、核医学室、《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辑部和开发服务部7个科室。
主要研究方向: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防护标准的研制、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与评价,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病防治以及核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等。 1998 年放射所被批准为放射医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承担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辐射卫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 2003年7月以来,先后顺利完成了计量认证、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认证工作,为切实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您好,这个研究所还是不错的: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成立于 1959年,是一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辐射监测、辐射效应和核医学研究的省级专业机构。现有在职正式职工30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下设办公室、辐射防护室、辐射监测室、辐射效应室、核医学室、《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辑部和开发服务部7个科室。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一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辐射监测、辐射效应和核医学研究的省级专业机构。主要研究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防护技术开发研究、防护标准的研制、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与评价,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2008版医学核心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 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1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 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研究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 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实用放射学杂志 6.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 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 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5.华西药学杂志 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评价出版一次,最新的版本是2008年版。医药卫生类属于该目录的第五篇第五篇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R9 药学详细刊名一览可到我的百度文库下载
一般冠有“中华。。。医学”的期刊大都是医学类核心刊物。祝你心情好!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中国妇幼卫生杂志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卫生工程学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中医临床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磁共振成像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实用防盲技术口腔科学杂志(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抗癌之窗(科普期刊)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糖尿病天地器官移植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协和医学杂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卫生产业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医疗保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武警后勤学院学报中国临床研究转化医学杂志当代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当代医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分册(英文版)航空军医中国处方药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医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药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国药物经济学中国医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中西医结合研究心理研究药物分析学报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警戒中国药事中国药店中国药品标准慢性病学杂志医药工程设计药学进展现代药物与临床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福建医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空军医学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眼科学报皮肤病与性病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肿瘤基础与临床中国肿瘤临床(英文版)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与避孕(英文版)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伤残医学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护理教育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CT和MRI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工程医院管理论坛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疗养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中医药通报中医药临床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现代中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卫生职业教育光明中医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院统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杂志中国卫生法制中国卫生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中国辐射卫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预防医学论坛卫生软科学社区医学杂志临床医学工程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疗前沿中国实用医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新医学新疆医学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辽宁医学杂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中国临床护理新中医中国现代医生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执业药师东方药膳亚太传统医药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中医药环球中医药海峡预防医学杂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食品安全导刊养生大世界中国医药指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外医疗总装备部医学学报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海军医学杂志法医学杂志
卫星通讯是指地球上(包括地面、水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之间和用人造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讯系统是由通信卫星(空间部分)和通信地面站(地面部分)两大部分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
卫星通讯的特点
1、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2、广播方式工作,可以进行多址通信。
3、通信容量大,适用多种业务传输。
4、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
5、无缝覆盖能力。
6、广域复杂网络拓扑构成能力。
7、安全可靠性。
一、卫星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卫星在空间做信号反射的作用将一个地面站的信号传输到另一个地面站,就如同镜面反射的道理类似。
镜面反射原理如图3-3所示。
面状覆盖:由于反射面远在太空,所以其覆盖面是地球表面广阔的区域(图3-4)。
卫星通信和地面有线通信不同的就是卫星传输的每一路无线信号都是单独占用一段空间无线频率的,例如做双向2M 通信的A、B 两点卫星站将占用4M的空间带宽,其中2MHz频率用于从A 点往B 点发射信号、另2MHz频率用于从B点往A点发送信息,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频率是不可重复的。
图3-3 镜面反射原理
图3-4 面状覆盖
二、同步卫星通信特点
通信卫星是围绕地球运行,其运行轨迹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卫星运行轨道的平面是一定通过地球球心的。卫星运行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i”就叫做卫星轨道倾角。
i=0°时为赤道轨道、i=90°时为极地轨道,其他倾斜角时为倾斜轨道。
卫星通信中最长用到的是静止轨道卫星也就是同步轨道卫星,它采用的就是赤道轨道,其特点如下(图3-5):
1)同步轨道卫星在地球赤道的上方36000km;
2)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0000km;
3)星与星间最安全的距离为°。
用同步卫星做通信时,信号往返一次地面到卫星需要传输7万多千米,而电磁波的传输速度为30×104km/s,因此卫星通信信号的传输是一定会有时延的(图3-6)。卫星通信传输的信号做一次地面到卫星的往返就叫做信号一跳,信号一跳的传输时延:跳。
图3-5 同步轨道卫星
图3-6 卫星通讯的信号时延
可以根据卫星信号的传输方式来确定卫星通信的方式:
1)双跳方式:信息从源地址经卫星中继后先到达一个中转卫星站(一般为网管主站);再次经卫星中继后才到达目的地址卫星通信系统。
2)单跳方式:信息从源地址经卫星中继后直接到达目的地址的卫星通信系统,用户站通过主站进行呼叫建立。
用户间的通信是独立完成的。
卫星通信的频段特点如下(图3-7):
图3-7 卫星通信的频段及频率范围
1)L波段:L波段资源十分匮乏,只有少数的应用系统能用到,如海事卫星、GPS、北斗卫星等,用户上传的数据速率有限,可用于数据量极小的短信、遥测和文本传送等。
2)C波段:C波段频率较低,受雨雾天气的影响较小,信号覆盖均匀,对于国内内陆以外区域应用较为理想;它的不足之处是天线系统体积庞大,受地面微波通信等设备的干扰可能性大,国家对C波段卫星站点建设仍有较严格的技术要求。
3)Ku波段:Ku波段频率稍高,它的天线设备体积比C波段的要小很多,它的信号覆盖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我国沿海海域,近海应用还可以,但到了远洋海域要实现通信就比较困难了,相对C波段来说,Ku波段抵抗雨雾衰耗能力要弱,一般来说,在遇到大雨以上的天气时有通信中断的可能。
4)Ka波段:目前只有由泰国某集团控制的IPStar卫星通信系统使用这个频段,而且只用于从卫星控制中心到卫星的部分,用户部分还是使用Ku频段。
目前在国内使用最多的是Ku波段卫星,对Ku波段卫星通信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原因,如下雨天(图3-8)。
图3-8 气候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三、卫星通信的多址技术概念介绍
卫星通信时从多个不同的地面站发往卫星的射频信号需要在卫星转发器上进行射频信道复用。为了共用一颗卫星同时进行多边通信,要求各地面站发射的信号在转发器上互不干扰。为此,就需要事先规定和划分好传输信息所必需的频率、时间、波形和空间等,并合理地分配给进行通信的各个地面站。这种以不同的划分方式应用在通过卫星建立多个站点间通信的技术就叫做多址技术。
目前可应用的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SCPC);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空分多址(SDMA)。
1)频分多址(FDMA/SCPC):是按频率划分空间资源的方式,就是各个地面站分配不同的工作频率,使其工作时互不干涉。常见的成熟系统代表如 Comtech的Vipersat系统。
2)时分多址(TDMA):是一种给每个地面站规定工作时隙的空间资源分配方式,各个地面站工作在同一频率上,只是不同的站在规定好的不同时间分别使用频率而互不干涉。常见的成熟系统代表如Linkstar、iDirect系统。
3)码分多址(CDMA):是一种给各个地面站分配一个专属的地址码的扩频通信多址方式。工作时所有地面站可以不受发射时间和频率的限制(可以相互重叠),只是接收端会根据匹配的地址码收取信息。
4)空分多址(SDMA):是一种按地域划分空间波束覆盖的技术,就是由卫星发出的是多个窄波束,分别指向不同的空间区域,这样就可以不同区域里使用同样的频率进行工作,也不受时间限制,但在同一波束里工作的地面站还是必须采用FDMA/TDMA/CDMA中的一种方式来划分使用的资源,以使工作互不干涉。常见的成熟系统代表如iPstar系统。
四、如何查看和利用卫星覆盖图——典型的卫星覆盖图案例介绍
卫星EIRP覆盖和G/T覆盖示意图是我们进行设备配置及链路计算时经常要用到的,从卫星信号覆盖图上可以查到卫星公司提供的相应卫星在各地接收及发射信号的相对能力强弱情况。通过EIRP信号覆盖示意图(图3-9),可以考察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在各地覆盖强弱关系,图中等值线标值越高代表信号强度越大,相应地在该地可配置的天线口径就可以相对减小;通过G/T信号覆盖示意图(图),可以考察卫星针对各地上行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同样图中等值线标值越高的地方表示在需要同等发射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配置相对较小的功放。
具体精确的天线及功放配置需要通过卫星公司做专业的链路计算得到,但相对关系可以通过覆盖图得到。例如,在EIRP值为52、D/T 值为5的地区(参考地区:北京)配置了一面天线、16W 功放;如果需要按同样的发射接收能力在EIRP值为49、D/T值为2的地区(参考地区:呼和浩特)配置天线和功放,需要相应改为 天线和32W功放。
图3-9 卫星EIRP覆盖示意图(dBW)
图3-10 卫星G/T覆盖示意图(dB/K)
无线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数字化社区中的应用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 DS及TIA 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 IS-95B HDR(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 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 tooth)、红外线、DECT、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比较而言,Blue 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 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 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 tooth的发展,Blue 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 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 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 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 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 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装上Blue 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 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 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 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 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未来的信息家电将以Internet和家庭网络为基础、以无线连接实现双向传输,是具有一定智能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和Consumer)相融合的信息产品。以蓝牙技术设计的数字手机、家庭及办公室电话、小型PBX等电话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蓝牙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接入式,顺应了现代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潮流,在信息家电和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蓝牙技术自提出以来,在短短的2年内已风靡全球。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1999年蓝牙技术的产品全球销量几乎为零,2000年猛增到3670万美元,2001年将在到亿美元,2006年可达到到亿美元;2002年,全球使用蓝牙技术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将达到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将达到2500万部;2003年全球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将使用蓝牙技术,2006年全球将推出亿台使用蓝牙技术的信息家电。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个人通信的移动性与无缝隙覆盖多媒体综合业务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频谱延伸至毫米波、亚毫米波的电磁“无线光纤”乃至激光与粒子通信范畴的无线通信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市场是发展的驱动力。尽管我国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目前的移动电话和网络用户普及率还很低,面对我国12亿人口,我国在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竞争局面的形成,促使运营企业积极拓展新业务、新应用,向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以满足用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上的应用开发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积极促进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国际社会与全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贡献力量。
利用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传输电话和广播电视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那么,通信卫星是怎样工作的呢?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空间部分)和通信地面站(地面部分)两大部分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通信卫星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地面站发出无线电信号,这个微弱的信号被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后,首先在通信转发器中进行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最后再由卫星的通信天线把放大后的无线电波重新发向另一个地面站,从而实现两个地面站或多个地面站的远距离通信。例如一位在亚洲的用户要通过卫星与大洋彼岸的美洲另一位用户打电话,就要先通过长途电话局把用户电话线路与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地面站连通,地面站把电话信号发射到卫星,卫星接到这个信号后通过功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再转发到大西洋彼岸的地面站,地面站把电话信号取出来,送到受话人所在的城市长途电话局转接用户。电视节目的转播与电话传输相似。但是由于各国的电视制式标准不一样,在接收设备中还要有相应的制式转换设备,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本国标准。电报、传真、广播、数据传输等业务也与电话传输过程相似,不同的是需要在地面站中采用相应的终端设备。随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信卫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按服务区域划分,有全球、区域和国内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海事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以及各种军用通讯卫星。摘自:lanyue
1王志成, 李艳博, 郭伟, 赵红光, 姜晓燕, 吕文天, 龚守良.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活性氧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3 (5): 王志成, 李艳博, 龚平生, 刘淑春, 刘扬, 康顺爱, 赵刚, 龚守良. 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凋亡诱导因子变化的影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8, 26(1): 王志成, 龚守良. Smac/DIABLO与肿瘤.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8): 王志成, 赵红光, 龚守良. 生精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7, 33(1): 王志成, 杜翔, 龚平生, 郭伟, 李艳博, 康顺爱, 李文兴, 李校堃, 龚守良. 莪术油对中波紫外线致豚鼠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32(6): 王志成, 赵红光, 杜翔, 李艳博, 郭伟, 肖健, 姚崇舜, 李效堃, 龚守良. 莪术油对紫外线辐射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5): 王志成, 赵红光, 朴春南, 刘光伟, 刘淑春, 吕喆, 龚守良. 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睾丸神经细胞中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2): Wang Zhicheng, Gong Pingsheng, Li Yanbo, Xiao Jian, Yao Chongshun, Li Xiaokun, Gong Shouliang. Protective effect of oleum curcumae wenchowensis on skin damage exposed to UVB. In: Feng Changgen, et al, E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and Science Press USA Inc. 2008, 4 (1): 郭彩霞,王志成, 龚平生, 李艳博, 赵红光, 郭 伟, 龚守良. N-乙酰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大鼠脾细胞凋亡及免疫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9, 35(1):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龚守良. 深入加强莪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4):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郭彩霞, 姚崇舜, 李校堃, 龚守良. 姜黄素对UVB辐射诱导HaCaT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6(8):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郭彩霞, 姚崇舜, 李校堃, 龚守良. 姜黄素对紫外线氧化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1688-169013 刘淑春, 王志成, 刘扬, 张萱, 龚守良. 低剂量辐射诱导体外EL-4淋巴瘤细胞周期进程的适应性反应.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 杜翔, 王志成, 王华, 李艳博, 龚守良. PARP抑制剂3-AB的辐射致敏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 (4): 赵红光, 王志成, 龚平生, 刘淑春, 吕文天, 史经宇, 龚守良. 含金属硫蛋白奶粉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 (4): 赵红光, 王志成, 杜翔, 吕喆, 姜晓艳, 史经宇, 龚守良. 含MT蛋奶粉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31 (4):李艳博, 郭彩霞, 王志成, 李鹏武, 郭伟, 赵红光, 刘扬, 龚守良. 多次LDR对12周糖尿病大鼠脾细胞凋亡及免疫的干预作用.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9, 27(2): 刘淑春, 龚平生, 王志成, 孙丽光, 龚守良. 低剂量X射线照射诱导体外EL-4淋巴瘤细胞凋亡适应性反应及其可能机制.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8, 26(2): 吕文天, 龚平生, 王志成, 赵红光, 姜晓燕, 郭伟, 李艳博, 李校堃, 龚守良. 核转位序列敲除的人类aFGF对NIH3T3细胞的促分裂活性及其机制.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32 (5): 吕文天, 刘光伟, 王志成, 赵红光, 龚平生, 姜晓燕, 李效堃, 龚守良. 人类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分裂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推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6, 27 (3S):35-38.
摘要要空两格再写。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是不用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百度百科-摘要
"讠仑文发表的格式一般都是需要正规的格式文章篇名为正体,前后加引号,篇名后的间隔逗号在引号之内; 文集书名,刊物或报纸名字均为斜体; 外文刊物一般应注明卷数,期数及出版日期. 有关键字,以及参看文献。可问问 品 优 刊 以前那边发表过文章,听他们讲解过一些。"
论文的摘要内容每段前都空两格,这是一般文章正文的格式。
摘要最后还要写一行“关键词 XX XX XX “。
关键词和摘要的文字部分要隔行书写,“关键词”三字前有的要求顶格写,有的要求空两格,关键词一般3-5个,每个中间空几格需看具体要求,如果没要求,空一格字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题目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关键词定义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论文装订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