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的主人公是匹普。他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和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匹普的姐姐常常埋怨匹普是个负担,但是他的姐夫却对他很好。实际上,他的姐夫也是这个世界上惟一呵护小匹普的人。匹普童年时偶然救助了一名逃犯,为了报答匹普,那个逃犯后来暗中资助匹普,帮助他实现成为绅土的梦想。渐渐地,匹普变得热衷于追求财富与名利,并开始鄙视童年的家庭和朋友。为了追求他自己所谓的远大前程,匹普慢慢地丧失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只看重物质财富以及所谓的绅士风度,而不珍视善良和友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财富其实来自于一个罪犯;而为了盲目追求绅士地位,他又伤害了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经历了这种种挫折与磨难之后,匹普终于悔悟,努力恢复以前的善良本性,从而开始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主要人物分析匹普毫无疑问,《远大前程》是关于匹普的故事。他最初的梦想以及最后梦想幻灭的种种经历使匹普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匹普经历的性格变化对于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匹普从一个天真的孩子堕落成高傲势利的绅士,又从忏悔堕落到重新做人,狄更斯企图说明不切实际的妄想会导致不良的品行。在小说的开头,匹普被描写成一个没有恶意;乐于助人孩子。虽然他当时只满足于自己极为普通的生活,却获得了读者的极大同情。不幸的是,自从匹普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那么一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和期待以后,这些优良的品质便被那些不良的品行所取代。当他第一次到访萨提斯庄园时,自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儒雅高贵的艾丝黛拉十分鄙视匹普,不屑于与他这样的乡里人交往。而匹普对艾丝黛拉则是一见钟情。仅仅在萨提斯庄园呆了一个下午,匹普就萌生欲望,要成为艾丝黛拉能够接受的人,从而改变艾丝黛拉对自己的冷酷态度。结果是当他一回到铁匠铺,匹普就开始为他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感到羞耻,因为匹普相信正是这些因素将会葬送艾丝黛拉爱上自己的任何希望。后来,当律师贾格斯告知匹普“远大前程”将降临他头上时,匹普开始相信郝薇香一定会把艾丝黛拉嫁给自己的。几乎一下子,匹普心中的利己主义就开始极度膨胀,从而傲慢自大,瞧不起那些普通但又忠诚、善良的朋友。当高傲自大、忘恩负义的匹普继续相信是郝薇香选择了他作为她的财产继承人,并且希望将艾丝黛拉嫁给他时,他还为自己过去的生活感到羞耻、鄙弃。一次,匹普收到乔的来信,说乔要来伦敦看他。当匹普得到这一消息时·,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匹普如此专注于赢得艾丝黛拉的芳心,以至于他三天两头拜访郝薇香,可却从来没去铁匠铺看过。由于匹普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他对人生的看法已跟过去大不相同,并因此生生出许多负面的态度和品行。多年以来,匹普始终坚信自己和艾丝黛拉一定会结婚,但是当匹普最后得知幕后的资助者是马格韦契,而不是郝薇香的时候,他的梦想逐渐破灭了。他本性中善良纯朴的一面又开始克服那些养成的种种不良品行。在真相大白后,匹普没有因为郝薇香小姐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巨大不幸而怨恨她。相反,当郝薇香小姐提出要给匹普一笔钱作为补偿时,匹普拒绝了,并提出希望郝薇香小姐资助赫伯特的生意。后来,当匹普再次看望郝薇香小姐的时,发现她坐得离火炉太近,身穿的那件旧婚纱已经着火了,他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郝薇香。匹普的优点还体现在他对待自己的资助者,罪犯马格韦契身上。当一切真相大白后,匹普当时的反应是震惊、怀疑,甚至厌恶。但是对于马格韦契对自己的经济资助,匹普想方设法予以报答。正如匹普救郝薇香小姐一样,他冒着极大的危险,克服了种种不便去帮助马格韦契。虽然他最终没能和马格韦契一起逃离英国,而且马格韦契死后他得不到任何财产,但他对马格韦契的关心和帮助并未因此动摇。每天匹普都去看望马格韦契,并尽力给予安慰。由于匹普的关心,马格韦契最后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正如匹普对马格韦契的态度逐渐缓和一样,他对自己以往低微的生活也不再觉得羞愧。在马格韦契死后,匹普也大病了一场。康复后,他得知乔在自己重病期间专程来伦敦照顾他。在看护期间,乔在匹普面前仍然显得十分拘谨,就像多年前乔来伦敦看望他时的情形一样。而在乔的面前,匹普开始感觉到自己好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铁匠铺。当乔悄然离开伦敦回去以后,匹普在刚刚能够走动时也回到了乡下。在乔的铁匠铺,匹普不再感到羞愧,态度不再傲慢。在这熟悉的环境里,他感到十分满足、愉快。小说结束时,读者可能发现匹普的命运是可接受的,也是愉快的。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远大前程,匹普曾由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孩变成了高傲无情的势利小人。但是,当所有这些不现实的梦想与期待落空以后,匹普的不良品行也得到了克服,重新成为一个善良的好人。从匹普可悲可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真正的意图在于向读者揭示:匹普,就像大卫·科波菲尔一样,是一个“普通人”。艾丝黛拉通常被认为是狄更斯创作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女性,艾丝黛拉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角色。她破坏了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观念,是对深陷于其中的阶级社会的辛辣批判。艾丝黛拉三岁时被郝薇香小姐收养,并被培养成折磨男人,让所有男人心碎的工具。艾丝黛拉用最实际任意的冷酷赢得了匹普对她最深的情爱。与传统爱情小说中所塑造的迷人,善良的女主人公不同,艾丝黛拉冷酷,愤世嫉俗,并且控制欲极强。虽然艾丝黛拉是匹普遇见的第一个上层社会的理想女子,实际上艾丝黛拉的真实出身比匹普还要低下。快到小说的结尾处,匹普才知道艾丝黛拉其实是粗鄙的罪犯马格韦契的亲生女儿,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并没有拯救艾丝黛拉,相反,她两次成为收养她的上流社会的牺牲品。她没有在品德高尚的马格韦契身边长大,却被郝薇香小姐抚养成人。郝薇香摧毁了她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使她无法正常地与别人交流。艾丝黛拉没能嫁给善良的“普通人”匹普,却嫁给了一位凶残的贵族。结婚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丈夫的虐待,使艾丝黛拉的婚后生活十分悲惨。通过艾丝黛拉,狄更斯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是否幸福与他的社会地位没有多大的联系。对于艾丝黛拉贫穷固然不好,至少她可能生活得比较舒心。狄更斯认为尽管艾丝黛拉做了一些受人责备的事情,但她依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角色。为寻找自己真正的情感,艾丝黛拉常常在内心进行斗争,并按照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郝薇香小姐强加给她的动机去行事;通过这些描写,狄更斯让读者看到了艾丝黛拉的内心世界,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匹普会如此爱她。艾丝黛拉似乎无法控制自己去伤害匹普,但却又仿佛不愿意伤害他。她反复警告匹普自己没有“良心”,并催促匹普抛开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匹普一样,艾丝黛拉经过漫长、痛苦的婚姻经历终于懂得了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内心感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艾丝黛拉第一次变成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女人。正如她对匹普所说的那样:“痛苦给我的教训比什么都深刻,现在我整个身心已经被拆散、被打碎,但我希望,能被重新组装得更完美一些。”郝薇香小姐郝薇香小姐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住在一栋古老的宅院里,天天穿着那件破旧的婚礼服。她复仇心重,近乎疯狂。尽管这个角色并不十分可信,但却是这部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郝薇香小姐的一生都活在那惟一悲剧事件中,即成婚那天被康普生所抛弃。从那一刻起,郝薇香小姐决心永不走出她那破碎的心。房子里所有的时钟都停在九点二十分,那是她得知康普生离她而去·的时间。她只穿一只鞋,因为当她得知康普生的背叛行为时还没来得及穿上另外一只。郝薇香小姐狂躁、残酷,她收养艾丝黛拉的目的就是要用她来报复所有的男人。郝薇香小姐是一心一意追求毁灭性复仇的典型例子。由于她刻意报复,她以及与她有关的所有人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可她全然不知她的行动已经伤害了匹普和艾丝黛拉。小说结束时,当郝薇香小姐意识到她以同样的方式打碎了匹普的心,但她不仅没有实现个人的复仇,恰恰相反,却造成了更大的痛苦。为此,郝薇香作了忏悔,并请求匹普原谅,从而强调了小说的主题:通过悔悟和同情,坏人坏事也可以得到救赎。
比如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些女性,比如武则天,从她的历史和性格多方面来阐述今天的女性拥有她这样特质的女人,或者吕后,慈禧太后,宋美玲,不一定是小说,那样历史的话会更生动,包括杨贵妃威胁李白这段,还有貂蝉美人计诱导吕布!希望能给你点思路!
<远大前程>中的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画,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社会、家庭及郝维仙小姐自身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揭示在男权统治下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与悲剧命运.ESTELLA是全书最为突出的角色,她一出场就使人眼睛一亮,美丽与孤傲是属于她的。匹普小小的心完全被迷住了,但她的冷淡与鄙夷却伤了匹的心,也使他从此幻想有一天成为一从位真正的上等人,不再让ESTELLA看不起。可以详,匹普的人年是由ESTELLA的一双纤手引导的,没有对ESTELLA强烈而又盲目地热爱,他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追求上等人生活的愿望。ESTELLA的骄傲与冷酷是她的抚养人赦微香小姐为了报复自己的不公正的命运的工具,是这残酷世界的牺牲品,在她给匹普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遭受着痛苦。当她与郝薇香小姐发生争执时,她俩的那一番争锋相对的对白更将这位冷艳女子的性格刻画发挥到了极至。“郝薇香小姐一面用双手撩开散乱的白发,一面呻唤道:‘太傲慢了,太傲慢了!艾斯黛拉答道:’是谁教我傲慢的?我把这一课学到家的时候又是谁夸奖我的?’郝薇香小姐又呻呼道‘真狠心,真狠心!’艾斯黛拉道:‘是谁教我狠心的?当我把这一课学到了家后,又是谁夸奖我的?’” 这是ESTELLA对生活的控诉,使人为之寒心,这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生动的女性形象之一--一个艳若桃李,心如铁石的女人。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在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处于社会的边缘。“哈代塑造的苔丝形象饱含着自己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深深同情,对世俗所谓文明的愤怒鞭挞,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控诉。”同时也显示出19世纪时,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坚韧质朴”。就是说女性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整个社会引导着妇女去牺牲小我,顾全家庭顾全丈夫。苔丝只是万千受到伤害、没有自我意志、被当作玩物的女人中的一个。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四、结语
苔丝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她“既是命运的牺牲品,也是对男人和性无知的牺牲品”。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女性只有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4]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6]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7(1)
[7]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2009(14)
我准备写这个。求指教啊~~~~
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因为她的一生都与不幸为伴,她有着中国所有劳动妇女的勤劳、质朴和善良,“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个男子”,她对生活的要求又极低,“食物不论”,“然而她反满足,脸上也白胖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而且她也很坚强,敢于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在她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丈夫的死去,她成了寡妇。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来到鲁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没坚持多久,她就被严厉的婆婆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即使撞香案额头撞了个大窟窿,还是被硬按着拜了堂,所幸的是丈夫勤劳憨厚又能干,不久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看到了生活对她露出的笑颜。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得病死去,阿毛又被狼叼走,坚强有韧性的祥林嫂几乎被打垮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只是机械地说“我真傻,真的、、、、、、”。然而,即便到了这时候她也没有完全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她依然来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希望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甚至用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以赎强加在她身上的罪过。可是,鲁四老爷还是不允许她准备福礼,她仍没有祝福的权力。于是,她只能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苦苦挣扎。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她又是其自觉的维护者,充塞在她脑子里的是强烈的封建节烈思想,她抗争的是命运,而不是封建礼教。她不愿改嫁是认为寡妇应该守节,不能再嫁,所以才闹得出了格。所以她每挣扎一次,她命运的悲惨就更深一层,假使她对灵魂的有无不产生怀疑,她的精神世界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又何尝不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命运悲剧的缩影呢?鲁迅先生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指出妇女解放的真正敌人不单单是封建礼教,更重要的是广大劳动妇女自身。 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在向前行进,到今天,到一百年后,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是不是还会发现有女性离祥林嫂不够远呢??
摘要: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电影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上,又贯穿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通过电影中展现的女性在男权制度下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解读四个女人对于男权制度的不同态度,探索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男权社会 人物形象 视觉效果 一、女性人物形象分析黄昏前要到自家门前等红灯笼的仪式,女人在侍寝前要捶腿、点灯的繁琐步骤,侍寝后才可以点菜 ,有了孩子的女人院子里可以点长明灯,被厌弃的女人是要封灯等诸多“祖传的规矩”代表着封建家庭的“礼教”,为下文的太太们争夺老爷的宠爱埋下根源。 大太太——心已死 大太太无疑是陪伴在陈家男主人身边最长时间的人,她经历过爱情的憧憬,爱情的梦碎,最后心死的过程,所以,当女主人公颂莲成为老爷的四姨太被送进府里时,她已经司空见惯,到底是没忍住,手中的佛珠散落在地,经历了众多姨太太的进府时的冷嘲热讽,她早已司空见惯。凭着她的儿子-大少爷飞浦,在家稳坐大房地位。当颂莲嘲笑她,“应该有一百岁那么老了吧。”老爷没有责怪以下犯上的颂莲,而是添油加醋,两人在房间一起嘲笑大老婆,老爷认为她整天呆在房间,不问世事,是为了逃避现实而已。心若不诚,即便再怎么吃斋念佛都无用。 二太太——笑里藏刀 二太太无疑是家里会笼络人心的人。她什么都没有,没有儿子的依仗,没有丈夫的疼爱,她已经到了一定年岁,搔首弄姿比不上其她新姨太太,在颂莲未入府时,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三姨太梅珊,梅珊原先是戏子,加上她又年轻貌美,幸亏她有一身坏脾气,才不得老爷欢心,所以她尽力扮演贤良淑德的形象,让老爷欢心,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府中活下去。颂莲上门,她开始笼络人心,装出一副笑意盈盈的样子,背地里却教唆婢女雁儿暗地里给颂莲使绊子,这种真小人才是最可怕的。 三太太——真性情 梅珊是影片中最具真性情的女子,她虽然是老爷的妾,她却不似其她女人,只会争风吃醋。她可是有一副好嗓子,唱得一场好戏,这是她的筹码,所以他敢对老爷说,“要是你超过X天不来我房里,我就出去外面找个伴。”老爷对她是又爱又怕的,但是老爷是家里绝对的权威,面对梅珊的“言出必行”,他选择杀死她,不辱坏家族名声。 四太太——“不疯魔不成活” 颂莲是本剧的核心人物,她本来是大学生在读,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她在打工挣钱和嫁人面前,选择了嫁人,她对后妈说,“您要是还念及我父亲的情谊,就把我买去一个好人家。”这是她悲剧的第一步,即使接受了新教育,还是不愿意相信打工改变命运,宁愿选择当小妾也要过上好生活。进了火坑,她被同化,别的姨太太怎么争宠,她也有样学样,因为她意识到只要自己提供绝对的服从,自己就能享受到点灯笼,捶背的待遇,她沉沦于这个表象富贵。府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婢女,有的被老爷侵犯过,成为通房丫头。书中描写,老爷到颂莲房间时,顺手在婢女雁儿的乳房上摸了几把。府中的所有女性群体都是男性权力下笼罩的宣泄性欲的工具人,她们只需要提供性服务和绝对的服从,才能够在府里生存下来。通过影片的观看,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女性群体,影片刻画了一群争风吃醋的女性,她们有的把不满情绪外露,有的笑里藏刀,有的真性情,有的心已死,有的正慢慢走向毁灭,有的刚踏进火坑,她们性格各异,唯独一点相同,活得“像猫像狗却唯独不像人”。 二、音乐与音效 开篇以迎亲的乐曲开场,用密集的鼓声把观众带入了本片的节奏。其中,作为本片其中的规矩,即“锤脚”的声音,也被当作了电影的配乐,锤脚的声音响彻陈家宅院内外,一方面是让没有被老爷点灯的太太们听,表达一种在这个院子呆久了如果不能被锤脚的欲望难忍,另一方面是让观众听,在听锤脚声音的同时,去观察每个太太的内心活动以及想法,把观众带入导演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一开始的迎亲的乐曲,萦绕在整个大院的锤脚的声音,梅珊的几段空灵的唱词,都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悲剧。 三、电影中的色彩构图和极致的封闭空间造型 从剧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可以看出来,大红色是电影中的主要构图色彩,同时,大家族府中的阴森森,就像巴金的《家》中开篇对高公馆的描写,同样是透出一丝阴凉。构图方面,大俯拍机位形成的屋檐相连的封闭式构图,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主观镜头,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和夸张的对比手法,都使得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窒息的感觉。影片中封闭的大片灰色建筑是陈家大院,高墙耸立,凄冷阴森,排列整齐的一个个小院是妻妾各自的阵地。这个幽深的宅院就像一座大监狱、铁屋子,它与世隔绝,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在这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即使登上屋顶也望不到一点点希望。红色与灰色相对应,形成强大的反差感,却不显突兀,更好地表现出被灰色笼罩下的红色,即封建制度的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笼罩着女性的命运。 四、结束语 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性格逐渐扭曲和变形,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儿一样,走向灭亡。而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规矩,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戕害了这群女人,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没有出路可走,等待她们的只有痛苦。 在避孕手段不发达的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限制其性交对象的唯一性的方式来确立的,就是传说中的“守贞”。如果不守贞的话,是可以随便休弃甚至处死的,梅珊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受过新思想的颂莲进了这高门大户,都被同化了,最后成了疯女人,传统女性又怎么能全身而退呢?老爷说,“你看见什么了?你什么也没看见!你疯了!”老爷就说颂莲疯了,可见“疯”是被建构的,只要不符合规矩,就是疯的。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男权社会下女性悲剧是必然性的,全被传统规矩逼疯了。
其实它是一部小的红楼梦。这个还是你多读读自己写吧
单独放在林黛玉这个人身上,就看你的目的了。是想要综合别人的现有的红学中流传广泛的观点还是写出自己的观点?综述的话去红学论坛找相关的资料,照着写就是了。写出自己的观点的话,那么建议最好从时代、环境、身份着手。撇开基因问题不谈,一个人的性格塑成主要由这些方面影响。林黛玉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父亲是高官,受到的是大家闺秀的教育和待遇。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黛玉小时候曾经被当做男儿教养。她家是公侯之家,父亲却是科举出身,算是书香之后,所以肯定带有一些文人傲骨的。她的见识和见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但绝对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依然会受到她的身份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就好像对刘姥姥,在贾家没有败落的时候,谁知道她有什么报恩之心?对整个贾家来说她就是一个打秋风攀富贵的穷亲戚。甚至刘姥姥自己都是这么想的。所以黛玉会说她是“母蝗虫”,但这就不等于她阶级意识浓厚、仇视农民大众了。这么说她,就是扣大帽子。毕竟看黛玉说出这个词来的时候,其他的公子小姐们不是一个个赞同不迭么?这就是环境和身份的影响。哪怕有一定的平等观念她也还是一个大小姐。就好像宝玉有一定的平等观念他还是一个喜欢逃避的纨绔一样。可以就这个大方向来写开题报告吧。至于黛玉的性格怎么悲剧,我在你的另一个问题回答过了。
顾曼璐,一个为了担负家庭生活重担而不得不沦落舞女的牺牲品,她放弃了她的爱情,青春,自尊,到最后下嫁给那个“笑起来像老鼠,不笑的时候像猫”的祝鸿才。她本来可以和张豫瑾结婚,他也许是她生命中那一盏明灯,也是她美好爱情的向往。本来也可以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了她的家人,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去走了一条与她意愿相违背的道路,她心中纵使有万分的不情愿,纵使有万分的委屈,也无处诉说。上有老,下有小,唯有靠她去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曼璐又是很悲苦的一个角色。她嫁给祝鸿才,也没有过上几舒心的日子,而她祖母和她母亲却总是说,曼璐有福气,有旺夫命,她们没有想到曼璐会嫁这样好。而这其中的酸楚,却中有曼璐自己知道,她又无处诉说,鸿才天天不着家,到家对她也是爱搭不理,并且骂她:“滥货”。其实曼璐心中一直还是爱着张豫瑾的,听到母亲有意于妹妹嫁给豫瑾的话,会生起满腔的醋意。但是,她知道她和张豫瑾同样也是回不去了。为了挽救她的婚姻,生起了愚昧的想法,把她的妹妹也推到了火坑里,并由此葬送了曼桢的一生。当母亲去看她的时候告诉她豫瑾要结婚的消息时,她埋怨母亲瞒着她。顾太太说:“是你二妹说的,说先别告诉你,你生病的人受不了刺激。”曼璐才发现只有二妹一个人是她的知已,而自己所做的事情太对不起人了,可是懊悔也来不及了。有一段是曼璐把曼桢关起来了,曼璐去看她,曼桢想不到自己的姐姐会这样伤害她,打了曼璐一巴掌,这一巴掌两人都同时想起从前,曼桢想到的是姐姐的好,受过她那么多帮助,却没有说过感激的话,曼璐本来有愧的心理一下子没有了,冷笑说:“。。。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所以,曼璐心中还是对曼侦有一些愤恨。然而最不能容忍的是她把曼桢关了整整一年,还差点送了曼桢的性命,并在世钧来找曼桢的时候还撒谎,并把发地个红宝石戒指还给世钧,也不在世钧面前否认曼桢是和张豫瑾结婚。看到世钧从祝家走出去的时候,曼桢从此与他就隔绝在了两个世界,心里感到无限的悲凉和绝望。到最后,她还是悲惨的死去,并没有因为妹妹而挽住祝鸿才的心。 虽然说曼璐为了家庭做出那样大的牺牲,她心中也有太多的愁苦,但是即是这样,也不应该把自己妹妹的一生都彻底葬送。她的这种近乎于令人发指的做法,我一点都不认同 一旦一个人陷入困境,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来。同时,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会把自己投入青楼的。曼璐是一个具有这2种性格的人。开始时,一直以为她变态、狡诈、阴险,直到听到她的一顿咆哮后才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想,张爱玲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角色也是对旧社会这类女性的一种怜悯及鸣不平。那时,许多女子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不得不走上这条路,或是为了饥肠的父母、或是正求学的弟妹,曼璐的数十年辛苦,换来了一座小石库门,享受开明文化的弟妹、包括清高的曼帧。有一天,曼璐对曼帧吼道:“为什么一个娘胎出来的,我就那么贱,你就那么尊贵?”回首开篇,曼帧对曼璐存在的自卑心理,交际场上曼璐遭到的白眼,势利的母亲,的确让曼璐太艰难了,谁不想清清白白?谁又想被称之为“贱民”?曼璐从16岁开始承担起养家责任、承受起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从此与曼帧成为2个世界的人。曼璐卒得很早,应该只有30出头。在这之前,她设计于曼帧,让她生下了祝鸿才的儿子,此后便一病不起,曰是报应。然我依然为张爱玲如此苛刻于她而心痛。卑鄙的是祝鸿才,曼璐只不过是一张面具而已。然而老天的惩罚竟只施与曼璐,甚至让祝鸿才发了点小财。也许张爱玲是故意的,刻意让我们对于祝鸿才之辈更痛恨,让人看到了时代的动荡,女性的卑弱,曼璐之辈的哀婉。于我看来,曼璐是坚强的,她完全将三从四德抛于脑后,大胆活跃于交际场中,为了家人的活命放弃爱情、健康、尊严,若是曼帧,只会打碎碗片割腕吧。
我认为用她的《葬花吟》为引子,从她的清高着手
虎妞最终悲惨地走完了她的一生,她生命中遇到的两个男人实质上是对不住她的。作品深刻揭露出父亲刘四这类半殖民地社会地痞恶棍的阶级本质:自私、冷酷。丈夫祥子的冷漠无情。她的一生是被遗弃、被异化的一生,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艺术典型,她的独特经历、个性、思想和行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老舍先生凭借其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杰出的艺术技巧,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丑陋、蛮横、自私及变态的、极富个性特征的、而又令人同情的、活生生的反传统的虎妞形象。虎妞是个悲剧人物,一个被旧社会封建陋习所深深毒害的女性形象。在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社会和时代下,她复杂的内心深处具有一定的“真、善、美”。她温柔善良,乐于助人;她敢爱敢恨,真诚执着;她精明能干,勇于抗争;她向往幸福,追求美好……这些是值得我们现代女性学习与继承。作者想通过虎妞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胎儿的艺术形象,控诉社会的罪恶,同时呼吁全社会的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去推翻这个吃人的旧社会,创造出一个充满爱心、和谐、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因为当时的社会不是特别的好,很多的人都是非常自私的,她没有遇到一个非常好的人。
虎妞的悲剧,从自己自作聪明去布局设套自己的爸爸和祥子开始,就注定也把自己套进去了。虽然,她努力的爱着祥子,却不懂祥子。可对于虎妞来说,祥子就是她的全部。其实聪明的女人,不会把自己的命运随便交给别人,而是会紧紧握住自己手上拥有的东西,不随便轻信别人,因为人心难测。连自己的丈夫都会见死不救,那么也说明了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虎妞,她本来可以活得无忧无虑,却因为愚蠢和贪婪,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因为虎妞在老舍的这个作品中,其实是为了烘托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祥子的勤劳和善良,一个是刘四爷的刁钻和歹毒。
老舍先生的现实主义力作《骆驼祥子》,通过对旧中国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群象的塑造,形象地展示了破产农民从市民化到流氓无产者行列的全过程,他们从精神到肉体的毁灭,使读者痛切感受到了旧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心酸。而作为《骆驼祥子》中的女主人公——虎妞,她相貌丑陋,又自幼丧母,长期与流氓习气集于一身的父亲和车厂粗俗车夫的交往,褪尽了她作为女性应有的温柔贤惠,造就了她彪悍蛮横的性格。在婚姻问题上虎妞与其父产生尖锐矛盾,她毅然弃父从夫,放弃一切一厢情愿把自己托付给了车厂车夫祥子,却因自身性格的原因遭丈夫背叛抛弃,最终无钱救治难产而死。作为车厂老板女儿和车夫妻子的虎妞具有双重身份,她的悲剧是自身性格的悲剧,更是被旧时代遗弃的女性的悲剧。
虽然她在畸形道德和男权绝对核心的旧时代漩涡中奋起抗争,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由于自身和外界的诸多原因,最终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先后被其父和其夫所抛弃而无可奈何的走向毁灭。她的悲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旧时代封建思想对人心和人性的腐蚀破坏,尤其是对在社会处于完全弱势地位的女性的伤害,她的毁灭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20世纪30年代初的旧中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女性完全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着。特殊的生存环境下又造就了虎妞好吃懒做,蛮横自私的个性,各种原因纠结在一起造成了她悲惨的结局。虎妞的悲剧,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旧时代女性悲剧的集中体现,她是旧时代的“弃儿”,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意味。
相反,如果虎妞能穿越到现代社会,那她当之无愧能成为女强人。虎妞是社会的强者,她敢于反抗旧制度,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还能协助她爹管理好车厂,可见在职场上的干练,堪比今天的职业女性。
你好啊,你的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多参考下同类型的论文,其实技术路线讲的就是你的论文的整体思路、逻辑推理过程以及采用的论证方法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 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 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 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 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 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 的可操作性。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 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 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 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 介绍甚少。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 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 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 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 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 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 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 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