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论文文献

论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研究 论文关键字:新课程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论文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形式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实现这一基本任务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探究,启发式,分层递进教学法。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有些老师一味的钻研课本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很显然这是不合适的。信息技术是与时俱进的,要想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创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信息搜索》时,增加课程的内容的趣味性和时事性,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上海世博”为主题,教师播放上海世博主题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整个课堂以上海世博为主线,将教学目标穿插在一个个学生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授《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安装》时,以《硬件纸牌》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任务教学,学生自主探究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学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式时,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正因如此,尊重个性,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次教学正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具体方式和策略之一,它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编程教学中,由于差生理解能力差,因此我要求这部分学生只要掌握基本语句,写出一种设计方案即可;而中等生则在掌握基本方法基础上有所提高,进行一题多法的解题训练;对优生则要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提高知识的难度,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并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同时也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四、发现教学,启发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怎样让学生发现学习呢?例如,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数据的统计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成绩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同学的总分,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总的第一种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成绩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100项,要将这10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琐?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熟悉的内容“∑”求和,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总之,对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探究,要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说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形式,因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所谓教无定法,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4]祝智庭,李文昊.《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彭国华.《分层递进教学,适应学生差异》.载《素质教育大参考》.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并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带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数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环境创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它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美图、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渲染课堂气氛的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由此得到有效激发。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援引课外素材,以此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显着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扭转传统数学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使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微课程,实现重点突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实现质的提高与飞跃。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扁平化的现象。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是以扁平化的形式呈现的,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数学知识实现了立体化、系统化,并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更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即便是立体几何,也能够直观地自由呈现,从而摆脱了实物教具的束缚。

二、应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

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的符号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是无法直观、明确地了解到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与僵硬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教材中不能展示出的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并十分方便灵活地调用网络上的数学学习资源,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三视图知识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但是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程度不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而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将三视图的样子直观立体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在学习公式来源等内容时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直接给学生播放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事物发展的正面进行问题的思考,初中生接触的东西有限,但是也会存在定性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学生使用定性思维学习数学和做题,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做题的正确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科学化的发散,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或者是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展示,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课本内容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积极地予以支持,之后再告知学生实际内容是什么。因为数学的结论是可以存在不确定性的,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结束前,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回顾梳理一下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形成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在使他们的知识学习及时得到巩固的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四、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作用,教师需要注重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作为基础媒介,科学地设计适合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些进行教学规划,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时,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而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多媒体技术变成学生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

1、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学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在这方面都较为不足,让他们的学习效果受限,这时就可以通过旋转的计算机图形把抽象的图形变成直观的图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认识,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图,这样就能更好地使他们形成空间想象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设计,需要对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三角函数图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自己输入和观察图像的变化,自己进行摸索。学生在观察计算机图形的变化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则提供相应的点拨与指导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

3、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为显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靠近生活的数学应用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可以体现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和结论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启发他们能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本质,理清自身的数学思维,并加强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

五、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改变自身角色,发挥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数学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显着的作用,为了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六、参考文献

[1]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当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2]田进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08).

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项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综合化问题,因而密切知识同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势在必行。四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鲜明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性过强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新入学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多,要把书本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且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新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明白课本的观点、原理、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本学科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折射出它的魅力,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时,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一个“范跑跑”的事例,并把它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范跑跑”违背了道德,但法律却拿他没办法,从而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比起教师的生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走进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找到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图片和视频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守规则的惨痛代价,又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遵守社会规则,既淡化难点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再讲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时,单纯靠教师讲枯燥乏味,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现阶段孩子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寻找违法犯罪的事例和处罚,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的现象。同时教师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为课堂提供最新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具体表现

(一)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再教懂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上课环节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以前所施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爱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这个从网络中就可以获得。国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有很多适合我们课文内容的课件,用课件上课的成绩是显著的,效果很好。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畅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例如法律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醒自己别犯相同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记忆深刻,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网址,让他们自己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是个法盲。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紧张。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用PowerPoint的编辑功能,将学生已经找到的信息列出来,并允许学生随时修改,补充,使学生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人得出结论了,就不需要重复劳动了,觉得这个结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觉得结论表述不准确的,可以修改措词等等,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整个班级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获得成就感,并且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成果的建设中来。接着由学生浏览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由于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浏览了课件中的所有链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图片,甚至活动的影视资料,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查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自身和经验和学习的内容互相印证,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导行和延伸。我在课件中创立了一个留言板,让大家在查找了大量网络信息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后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收获等写下来并提交到留言板,与大家共享。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即组织教学、教师引入、学生浏览、网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小结这样的模式。较好的体现当时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学生既可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可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益。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印象深刻,并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上网找资料的同时就是在搜集、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去异求同,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时代呼唤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的丰富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多媒体高速传输的便捷性和多媒体人机的交互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欧阳超2002年08月第1版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刘天才2006年1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教学论》邬家炜2008年01月第1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项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综合化问题,因而密切知识同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势在必行。四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鲜明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性过强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新入学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多,要把书本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且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新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明白课本的观点、原理、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本学科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折射出它的魅力,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时,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一个“范跑跑”的事例,并把它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范跑跑”违背了道德,但法律却拿他没办法,从而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比起教师的生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走进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找到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图片和视频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守规则的惨痛代价,又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遵守社会规则,既淡化难点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再讲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时,单纯靠教师讲枯燥乏味,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现阶段孩子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寻找违法犯罪的事例和处罚,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的现象。同时教师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为课堂提供最新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具体表现

(一)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再教懂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上课环节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以前所施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爱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这个从网络中就可以获得。国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有很多适合我们课文内容的课件,用课件上课的成绩是显著的,效果很好。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畅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例如法律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醒自己别犯相同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记忆深刻,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网址,让他们自己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是个法盲。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紧张。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用PowerPoint的编辑功能,将学生已经找到的信息列出来,并允许学生随时修改,补充,使学生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人得出结论了,就不需要重复劳动了,觉得这个结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觉得结论表述不准确的,可以修改措词等等,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整个班级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获得成就感,并且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成果的建设中来。接着由学生浏览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由于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浏览了课件中的所有链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图片,甚至活动的影视资料,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查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自身和经验和学习的内容互相印证,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导行和延伸。我在课件中创立了一个留言板,让大家在查找了大量网络信息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后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收获等写下来并提交到留言板,与大家共享。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即组织教学、教师引入、学生浏览、网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小结这样的模式。较好的体现当时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学生既可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可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益。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印象深刻,并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上网找资料的同时就是在搜集、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去异求同,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时代呼唤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的丰富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多媒体高速传输的便捷性和多媒体人机的交互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欧阳超2002年08月第1版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刘天才2006年1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教学论》邬家炜2008年01月第1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也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 精心设计开放的生活化课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实践性强,目前我们的课堂都以操作、再操作,实践、再实践为主要授课方式。其实这门学科不仅仅只有技术,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培养“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紧密相联,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合理运用生活元素,预设开放的生活化课堂,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热爱学科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小学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案例](上课铃响)师: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唐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到这里上课,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我想知道什么叫信息技术。�6�8�6�8师:很好,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以后见到我会怎么说?生:唐老师好!师:你真有礼貌,那你是怎么知道我姓唐的呢?生笑:刚才你告诉我们的啊!师:你真细心!那你能告诉我,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吗?生:×××师:那你知道他家住哪里吗?生:不知道。(师用大屏幕出示班级所有学生的个人信息。)师:现在你知道了吗?生:知道了!师:为什么?生笑:屏幕上有啊!师:现在老师来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什么叫信息技术。首先我们应该弄懂“信息”的定义,其实就在刚才,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接触了信息,比如老师说的话、屏幕上显示的内容都是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来,信息无处不在!那什么是信息技术呢?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使用的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的技术。那么你能再举出一些信息的例子吗?生:报纸上有信息,电视里有信息,课本里有信息�6�8�6�8师:说得非常好,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包括眼耳鼻舌等)被我们获取,下面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开到第一课,利用5分钟时间来获取信息。(学生自学课文。)师:好,谁来汇报一下你从课本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师:同学说得很详细,其实在我们获取了信息后,就自动进入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是我们不知不觉完成的。刚才汇报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了,信息加工、处理得越好,传递出来信息就越完整,越具体。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击鼓传花》,谁被选中就为我们讲一段你获取到的有趣信息。�6�8�6�8[反思]《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学生接触这一学科的第一课,而且“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主动参与学习,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来引出“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形象直观地诠释了本来虚幻的定义。一个“谈话式”生活化的课堂不仅具体了本来抽象的概念,而且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信息”,触摸到了“信息”,既攻克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构建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而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笔者在教学程序设计中的排列组合时,考虑到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摸奖游戏。规则:一个纸箱里有5 个玻璃球,其中只有两只红球。每次只能摸两个球,如果谁能同时摸中两个红球就能获奖。再加上诱惑性的“海报”,上面写着:然后,我先组织学生一起来讨论:这样的摸奖划算吗?为什么?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分析后,发现摸奖者获奖的可能性仅有10%,赢率很小。接着我又顺势引导:刚才同学们分析问题、得出结果的过程就是程序设计中的排列组合算法。接下来我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将学生分析讨论时零散的思维整合起来,他们很容易就搞懂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同时我还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在这场不公平的摸奖游戏中,大多数摸奖者注定了会失败。通过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与管理者的教师,应该让生活充分融入课堂,让学习也和孩子的其他生活体验一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只有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习个体自我的全面发展。

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 ○郑珠1,侯友2(1.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角色变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浪潮中异常活跃,新的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与教师长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当务之急[1]。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开发、整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打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习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借助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内化,使知识结构更加有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2.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学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3.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4.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

ating and app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述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育论文

传统的英语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当今小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语言不地道,所学语言不能真实地反映的社会文化,在实际交际中也就不能得体地运用它。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英语教学应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创造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1、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课中的应用

学生的能力并不是神秘、抽象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听力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是和说、读、写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

①学生对语言的输入有准确、敏锐的捕获、理解能力,即听力理解;

②准确、讯速的语言、鉴别和纠错能力;

③正确领会输入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交际意图的能力。而良好的听的习惯对听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主要包括:学生对语言输入材料的兴趣、态度;学生对学习技巧与规律的总结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毅力、情感、意志等;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结合等。正是因为听力课的特点,全国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一级、二级)所做的.“听”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课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大有潜力可挖。

多媒体网络技术巨大的容量和快捷的方式听力课快节奏的、多种形式的、大信息量的语言材料的选用提供了方便。

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课上易“开小差”,但他们求新,求奇,善于模仿,参与意识强。动画既生动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产交际的工具,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最终能在实际中灵活地运用。以往我们学习外语,只能接触书本和各种书面材料,接触口语机会很少。这一状况是外语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小学生更是这样,单纯的说教的枯燥的听说令他们生畏、生厌,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改善这种状况提供了最佳方案。它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英语交际情景,能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声像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语音是语言学生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小学英语启蒙阶段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初学英语时,主要靠模仿,学生发音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听到的语言信息准确与否,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为学生提供标准语音信息的最佳途径之一。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的记忆的保持率。

2、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故事课中应用

各种年龄的孩子都爱听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对儿童学习母语很有帮助,对于他们的外语学习也具有相似的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似乎一下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故事课就是一种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听力训练口语实践,可以使许多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得到复习的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故事课的教学一般可以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阅读准备让学生谈谈各自与故事的主题相关的经历,以将学生引入故事之中。①看故事里的插图,以确定其背景。让学生讨论故事可能发生在何地,故事的人物是谁,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东西。②就插图进行提问,让学生就故事进行讨论。可提一些问题:这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认为他为什么不笑?图中还有谁?你认为刚发生了什么事?同时应注意,这类推测不必正确不可。

其次,阅读①每行尽量读慢,可边拿书指图着插图边读。②频频停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修正所作的预测,并作出新的推断。

第三,讨论①全班跟着老师读完故事之后,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个人都抓住了中心意思,不要纠缠于个别词汇的理解。②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可提出以下问题: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些什么?这些人物作出了什么选择?故事是怎样结束的?……。在教授故事课时应掌握以下教学原则:

(1)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英语教育观,全面落实英语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设置情景,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

(4)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能力培养。

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综合课中应用

所谓综合课,就是融复习、讲授新知识,练习巩固、扩展练习等方面于一体的新课型,通过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展思维能力。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化的差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综合课就是以学生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对于了解和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很有好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更利于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论文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