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在说与做中开花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以说促做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以说爱做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刚好,我的家在装修,我和家长商量,分批载去)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三、在实践中获取文本学习 ,让说开花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正如学生在写活动体会中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就写你自己亲自弄过的,三年级就要抄啊,啥时候是个头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下是我整理的综合实践 教育 活动方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1
本期立足于学校教育与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形成初步的劳技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和劳动教学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人的实践 经验 ,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二、与 其它 学科整合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
1、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增长技能,学会劳动。
4、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5、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6、结合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的,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7、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础。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2、体现综合。
劳动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 社会实践 、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
4、注重实效。
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际。
1、学校图书室。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二是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2、信息技术。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3、绿色学校的创建。
结合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做好综合实践活动。
4、红色教育。
结合学校的红色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的教育。
5、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6、家校配合,共造劳动环境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五、主要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
1、拟定适应综合劳动学科特点的学期教研计划。
2、检查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及劳动教学计划备课。
3、组织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劳动课教研活动。
4、结合 植树节 进行植树活动。
四、五月份:
1、检查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学备课。
2、组织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劳动教研。
3、从农村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4、结合学校红色教育开展活动,组织调查三岔红色史。
5、组织小学生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六月份
1、学期综合实践及劳动教学教研 工作 总结 。
2、收集、整理本学期工作资料。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2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访问、探索、调查、试验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简单的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必要的生活技能。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 方法 、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3、提供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及活动范围,每个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
四、具体要求: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6、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本学期学校将在十二月上旬举行综合实践活动评比,并在期末做好实验班级活动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工作
五、研究内容:
(一)、活动主题:甘甜的自来水
(二)、活动主题:安全自护我能行
通过以上活动拟达到:
1、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生活、热爱集体。
2、具有主动探索身边环境的兴趣,并努力的想出办法去研究。(通过活动使他们获得生活的知识以及得到他人理解、友谊的技能)
3、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诚实待人、对待自己的错误、失败、挫折的办法、策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自理的生活。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3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班队活动。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人际交往 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 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 反思 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4
清明 节到了,为了教育小学生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它们向先烈们学习,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壮志,特组织清明扫墓活动。
一、活动目的
1、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春的气息,陶冶学生情操;
3、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二、总指挥
__学校
三、活动时间
x月x日
四、活动地点
__烈士墓
五、活动要求
1、全体学生必须参加 清明节 扫墓活动。
2、上午9:00集合,整队步行前往水牛里烈士墓。
3、各班管带必须清点好各班人数,并强调活动纪律。
六、清明扫墓议程
1、整队集合,祭扫革命烈士活动现在开始。
2、总指挥致词。
先烈们的鲜血滋润了祖国的土地,你们谱写了生命的壮歌,书写了中华人民不屈的奋斗史。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勇 事迹 吧
3、学生代表讲话
4、向革命先烈默哀三分钟。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实现你们的理想。
5、绕烈士陵墓一周,敬献小白花。
在这庄严的时刻,我们相聚在革命烈士墓旁,先烈们,今天我们集合在这里,向您敬礼,向您歌唱。一朵鲜花,一个心愿,一朵鲜花,一声问安,让我们心怀最深沉的崇敬,向您走去,向您献上我们的花朵。
6、三四级学生每人写出 心得体会 一篇。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5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时机,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清明节活动。
一、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祖国传统化节日,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传统化教育,不断增加学生修养、提升素质。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主题
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
三、活动时间
x月x日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教室
五、参加人员
全体师生
六、活动程序
1、唱队歌
2、班主任宣布活动主题:同学们,本月的班队会主题是:民族精神代代传--乡英雄知多少。4月4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我们利用清明节三天的时间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了解"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的意义,并利用"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谈。清明过后,写出祭奠体会,发表感言心声。
3、主持人献词: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奏哀乐,全体默哀3分钟。)
主持人发言: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名人--张玉华将军,课前我们都收集了有关张玉华将军的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名誉校长张玉华将军的事迹。
4、主持人发言:我们的乡,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你还了解哪些英雄的感人事迹,给大介绍一下。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方案5篇 范文 相关 文章 :
★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范文5篇精选
★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5篇范文
★ 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3篇
★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6篇
★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5篇
★ 2020综合实践活动心得范文5篇
★ 202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 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
★ 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
★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怎样写
一. 研究报告标题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研究报告二. 课题界定1. 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2. 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联系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主动学习,并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 理论价值1. 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课程,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开放的学习途径。“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国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综合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国外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 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型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2) 社会实践学习类型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3) 生活学习型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已报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2. 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3. 课题研究的目标(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2) 构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教学摸式。(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四. 研究主要过程1. 研究时间(1) 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 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访谈。(3) 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1年6月):选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取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措施,实验一个月,边实验边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具有的有效性。(4) 总结阶段:(2012年7月-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2. 研究方法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1) 课程内容开发的途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相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二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鉴别和利用校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2) 课程开发的要求。① 趣味性。要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② 实践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应引导其广泛接触事物、尽量感知事物,使其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③ 启发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能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增长才干,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1) 实施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化原则。(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的路径。① 数学课堂教学。一是日常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涵的综合实践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配合教材:配合教材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 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个学科之内,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其他学科相结合。③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课程安排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模式: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应经历以下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简言之,就是“问题一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模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展开、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生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联想、推理、交流等。(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知冲动。创设问题情境要凸显以下四点,即: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学科性。(2) 提供时空,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以及活动本身质量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成败和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研究材料、确定研究形式、选择研究方法。(3) 评价反思,丰富体验。①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② 自我反思。即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其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3. 研究内容(1)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2) 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主要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3) 根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般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4)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研究,以改进教师的教、激励学生的学。五. 研究成果1. 研究结论与成果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学生方面:(1) 写数学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经历的事。(2) 展示自己的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热情(3) 开数学班会:提倡“做中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做中学、玩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方面: (1) 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2) 记录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研究成果:(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策略》获浦口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附件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本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需要出发,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 开展校级综合实践教研课《丰收的果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附件2)(3) 参加南京市网络培训课程“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与实践”的学习,经考核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证书附件3)2. 研究反思与展望反思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觉得:离理想化、规范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一定的距离,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1.对活动课组织教学的研究不够。 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合作,加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 这给教师的课堂准备、组织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去除“学生闹而不听”、“闹而不停”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是很理想,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将此作为研究重点之一。2.课时不足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一些困惑。这种学习方式会受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所以使反馈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课时不足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新矛盾;在独立探究中,有困难的学生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工作中的研究重点之一。3、缺乏在互动中共进的意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研究的行动者;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对象,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析、探讨和论证,进而得出结论。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合作探究,进而把每一个“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共进。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提升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思想、新思路和信息,使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态性生成,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一)核心概念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二)研究目的及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三)研究内容及假设1. 研究内容(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研究假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相关研究成果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二)研究理论基础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2、调查法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3、实验总结法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研究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2.理论学习反思。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年级 六年级班级 丙班(对照班) 甲班(实验班) 乙班(实验班)2010年春(实验前) 与对照班差距(实验前) — +2 -1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引导在说与做中开花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以说促做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以说爱做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刚好,我的家在装修,我和家长商量,分批载去)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三、在实践中获取文本学习 ,让说开花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正如学生在写活动体会中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1.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对待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色,而且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自尊心,从小学生的心里角度出发,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和注意,再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没有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注那么很容易就会造成心里的落差,从而形成一定的心里的阴影。所以学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作为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必修的课程,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具有基础的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平等的观念去面对每一个人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相等的关心和照顾。2.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专人专职,有效的引导学习进行自我的管理想要做好小学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设置专人去承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而且需要班主任老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交际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其次,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管理工作。这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规范的良好的习惯,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学生整个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3.与学生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要做好有效的保密工作作为一个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去倾听学生心中的想法,做一个友好的倾听者,从学生的言谈中找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足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与学生交谈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倾听和了解到学生的心声之后需要为学生做好的一个良好的保密工作,确保学生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合理的尊重一个小学生的人权。这样一来,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继续的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否则只会是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嗯,我这里有一个4年级做的例子,还得过奖。一、调查原因: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流行起不良的风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似乎被彻底遗忘。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学校餐厅吃午饭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同学只是简单地吃几口饭菜便把饭菜端去倒掉。而食堂的叔叔、阿姨在清理餐盘时看着我们吃剩下的饭菜,他们也是一边无奈地摇头,一边继续清理。每天中午都能看见从学校里推出一车车的剩饭剩菜。那些白花花的米饭说倒就倒,看了真让人心疼啊。看此情景,令人深思。我们决定研究学校午餐浪费现象。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午餐用餐情况。2、过问卷,了解同学们倒饭原因和对倒饭现象的看法。散发关于非洲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饥饿的难民图片,唤起同学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动。3、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发出倡议。三、研究步骤:自9月15日起,我们对学校各年级午餐倒饭情况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同学有45人,其中低段男生7人,低段女生3人,高段男生22人,高段女生13人。 (1)、倒饭情况统计经统计,在我校,倒饭情况较为严重的是高段,占被调查倒饭人数的60%,其中以女生为主。几乎不倒饭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9%左右。(2)、倒饭原因统计在被调查人员中,有64%是因为饭菜打多了才倒饭,但几乎都未在打饭前要求工人师傅少打。(3)、对于倒饭行为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倒饭同学中,有接近1%的同学对倒饭行为无所谓,91%因为倒饭而觉得惭愧,并决心以后不倒饭,吃多少打多少。(4)、对于节约粮食的了解情况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84%以上的同学知道非洲多数人民正饱受饥饿的摧残和折磨,甚至死亡。在接受调查的倒饭同学中,有93%以上的同学受到过节约粮食和资源的教育。触目惊心的图片 当我们向所有倒饭同学出示非洲儿童的图片时,所有同学都发出深深的感叹,并当即表示以后一定要节约粮食和所有资源。四、背后原因分析:看着种种浪费的现象,我们采访了部分老师和家长,认真听取了他们的看法,从而找到了一些原因。我们认为:(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改善。那些浪费粮食的同学,就说“家里有钱,倒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更让我们调查者痛心的是:我们学生对这种浪费现象的冷漠态度。当我们问到“你倒饭时会感到惭愧吗?”,虽然有91%的同学在倒剩饭剩菜时会觉得很惭愧、很可惜,但是下次他(她)还是照倒不误。(二)、我们学生的节约意识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几乎每位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勤俭节约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对他们的行为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却很少。很多<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时候老师、家长也多次强调,但是有些同学依然我行我素。古语讲得好“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许现在的我们就是因为缺少了劳动的锻炼,体会不到农民伯伯耕种粮食的辛苦,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93%以上的学生受过关于节约的教育,另有71%的同学经常能见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那么这些同学就更加不应该浪费了,说不定你倒掉的饭菜里面就有你爸爸妈妈的汗水呢,让他们的劳动果实附诸流水,岂不更加可惜啊!(三)家长的重视不够据了解,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提高节约意识、懂得感恩作为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归教育,但孩子们就是不吃,我们也没办法。”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都太好了,不知道农民种粮的艰辛,也不知道家长挣钱的不易,节俭的观念都很淡薄,“对他们来说,让自己满意是第一位的。”家长总担心孩子吃不好,怕孩子挨饿,于是孩子想吃什么买什么,想要多少买多少。只是从语言上教育孩子要节约,在行动上没有督促孩子节约。五、我们的倡议: 一、节俭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在边远山区,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和贫穷,还有那么多孩子因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在遥远的非洲,还有无数的人因为饥饿而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我们倡议所有同学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分钱……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菜。二、在校园里开展一场“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争创节约型校园“的活动,加强对全体师生的勤俭节约教育。三、建议各班出一期主题为“节约,从我做起“的板报进行宣传教育,各班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演讲比赛等。四、建议食堂要确保饭菜的质量,尽量多烧一些同学们爱吃的菜式,推陈出新。五、我们还建议学校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来确保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做到节约。六、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比赛活动,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变废(废纸、废弃的塑料瓶等)为宝,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让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培养勤劳俭朴的品质。最后我们还要向每位家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本身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不挑食,节约用水。用实际行动培养孩子的俭朴品质。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校园,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师生,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做起吧!让勤俭节约的风气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吧!调查体会: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平常发生在我们学生身上的种种浪费现象,从活动中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我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我们选的课题较为普通,做的时候也因为能力有限,所以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这毕竟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作品,是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得来的结果,我们每位成员都感到非常开心。我们都觉得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它让我们获得了自身参与研究探索我们身边现象的乐趣,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会合作团结。我们都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我们还有更多机会参与。还有啊,必须要有表格,和封面哈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写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我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
鸟巢、水立方中的科技大家都知道,北京2008奥运会体育中心是一个很大很漂亮的鸟巢样式,国家游泳中心则是一个很漂亮的充满着气泡的水立方,但是庞然大物下面究竟隐藏着哪些方面的技术呢?今天科技小论文将带领您解开这些什么的建筑物.首先我们来说“鸟巢”,鸟巢建筑是基于国际建筑领先地位的,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在空间技术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首次将空间技术应用到建筑物结构框架上的一个重大创举.它是由我国多为建筑方面的专家通过进行可行性验证和安全构架验证而决定实施的一个重大工程,于是 鸟巢成了 我国2008奥运会的一大标志之一.他将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首先在设计结构上,采用空间技术的鸟巢,在最大程度上介绍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节约了成本,并且形象完美纯净,是奥林匹克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