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能力提升与过程评价融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改探索“集成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课程教改与探索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的现代文学教改研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改的创新策略基于超星泛雅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改探索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国际商法教改研究工程教育背景下理论力学课程教改探索学科思维导图在药用植物学教改中的应用初探基于“互联网+”高科技技术的网络答辩教改探索“互联网+4A”式矿井通风工程教改探索建筑力学实训教学现状与教改措施探讨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思考研究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教改的几点想法新教改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研究新工科背景下EDA教学教改分析探讨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教改实践“互联网+”时代下的综合英语教改路径探索论高校体育教改与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改研究“信息化教改”视域下体育翻转课堂的改进路径三段式逆向教学设计的C语言课程教改创新实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改探究公安教改进程中警务技能与战术关系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改措施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现状分析及教改思路研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院校课程教改的创新路径探析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过程性评价的教改研究

\本期的关键词是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其本质为立德树人。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政治、教育、体育、经济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课程思政”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1.外语 学科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实践探索方向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融入学科工作不断加强。同时,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混合式教学在学科英语中得以推广应用,其重要性及优越性越来越引起教育同仁们的重视,这种模式在全新教育背景下更适切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在学科英语教学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科素养,形成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1]刁亚军.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J].学科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实践探索,外语学刊. 2021,(06):89-932.教育学方向 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 —— 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 摘要: 地理课程思政在学校思政教育中十分重要,研究发现: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课程思政素养尚有相当的提升空间。当前,必须解决地理课程教学中政治地理概念内涵不够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不够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层次结构不够系统、国情国力评价指标不够齐全等问题。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应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应统筹建设高师地理专业思政的体制与机制,制定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地理专业课程大纲。 [2]彭俊芳.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地理课程思政任务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兼论对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要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23(01):69-743.新闻传播学方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 摘要: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围绕目标设定、元素挖掘、方法选择、评价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以期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3]郑卓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J].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出版广角. 2021,(20) :93-954.体育方向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每门课程的育人理念。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接受度不高,高校武术课程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的纵深不够,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应当更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武术课程的协同育人意识,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4]耿宝军、马学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J].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33):57-605.经济方向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 ——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 摘要: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发挥课程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作用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课程思政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究从课程思政的缘起、内涵和意义出发,分析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教学理念及其重要作用;然后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最后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 [5]毛静、李瑞琴.中央财经大学[J].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07):78-84   6.文学方向 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育人本色 摘要: 立足于"人文"建立的任何一门通识课程,都具有育人本色,肩负着育人使命。尤其是以大学语文为基础的广义文化概念下的通识课程,无论语言、文学、美学还是其他,均具有铸造精神、培养人格、提升道德的固有属性。 [6]杨晓霭.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J].人文通识类课程的育人本色,中国大学教学. 2021,(06):48-50+627.政治方向 算法推荐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研究 摘要: 为了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它在推动信息生产模式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秩序风险。在算法推荐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算法推动了教育教学精准化;另一方面,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强有力的冲击。面对算法的冲击,应当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同时,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开展跨学科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摒弃算法目的至上的工具理性;以高校图书馆为基地,开展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算法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算法素养;拓展算法社交,通过加强协作来提高对算法的认识,共同抵御算法负面效应的侵袭。 [7]向勇.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J].算法推荐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研究,社会科学. 2021,(12):70-808.图书馆情报学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为例 摘要: [目的/意义]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讨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方法/过程]在厘清课程思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特点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掌握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反思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结果/结论]从嵌入式、支撑式和协同式3个方面探索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归纳总结3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模式:模式一,新媒体技术应用法;模式二:案例教学法;模式三:项目教学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基础是教材建设,动力是教学评价。 [8]黄常青.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情报工作. 2021,65(16):65-7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渗入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在第一轮关于线上学习的热潮褪去之后,人们渐趋意识到缺乏教师的线上学习具有诸多缺陷,应该建立一种以教师为连接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精品课堂。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历史虽然并不悠久,但取得的成绩蔚为大观。这一研究最早见于田富鹏和焦道利于2005年4月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这篇文章指出了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即“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并结合实际教学对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混合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互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这篇文章开启了国内高等教育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但是,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在试验阶段中,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并没有取得高效的进展。到了2016年,国内的研究者才将视野集中聚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上,以后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相关论文发表。后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教学受到极大的阻碍,但这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几乎让所有的教学研究者都认识到了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故此,2020年以后,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常规教学模式,关于它的研究更是屡创新高。仅2021年,就发表了五千多篇相关论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从理论知识逐渐深入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研究伊始的当务之急是让大家了解何为混合式教学,这一时期主要在普及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虽然也有一些基于具体课程展开的相关研究,但观点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如吴拥政于2009年发表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一文,在指出何为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之后,对此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怎样“合理确定每门课程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优课时分配比例,”怎样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和教材,以及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虽然他在这篇文章中就已经意识到混合式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但在具体如何改进,并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建议。因此可见,2010年之前的时期,研究者或教学者处于混合式教学的探索期,2010年之后至2016年,可谓是混合式教学法发展期。这一时期,大量的硕士以混合式教学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分析,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深入发展。如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陈瑞增的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不仅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并且将其与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展开分析,更注意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状态,在指出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加之疫情的考验,到了2020年时,混合式教学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展且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各个专业都加入了混合式教学的队伍,并在结合各自专业和教学实践的同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MOOC、SPOC、BOPPPS教学模式、OBE教学理念、雨课堂等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研究,有效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共进的局面。

线上线下教学的论文

教师是以教书为生的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 文化 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小学教师线上 教学 工作 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1

随着疫情形式的严峻,我们的 教育 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学期对于社会,对于家长,对于老师,甚至对于学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过网络授课 经验 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于网络授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总结:

一、教学准备

课前我结合市局直播课对自己的课做了适当调整,进行知识精简。在班级直播课的课件中我及时补充了重点和考点。然后再发起班级在线直播。

二、签到情况

直播开始回复签到,直播过程中不定时点名回复签到,督促学生尽量全程参与,听课率达到98%以上。

三、教学过程心得

这种教学方式确实非常新颖,,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新奇,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所以网络课堂就需要家长的监督。因此我在课堂上不定时点名提问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坚守课堂。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像平时课堂那么随时提问,随时解决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也下降了一个等级。我班网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主动发问,有问题也不习惯主动发起连麦,这就要老师多关注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落实。

四、作业检查

每天的作业程序:跟读,背,写,练习题完成后要求家长监督在本上签字,拍照上传。这是比较简单的作业,大多学生课后能积极在钉钉的家校本上提交作业,个别学生作业拖拉,即使提交了也是文不对题,联系家长,家长麻痹大意,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五、今后 措施

1、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如采用视频会议形式模拟课堂提问。

2、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3、多在作业批改时回复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总之,我会克服困难,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2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本该热闹的校园静悄孤寂,看不到升旗台上飘扬的国旗,感受不到老师们讲课的热情洋溢,听不到孩子们在走廊上富有生气的喧哗,显然,是疫情让这一切定格在了暂停键。

根据教体局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停课不停学,从接到通知的那刻起,我就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开展网络教学的准备工作之中。我一边通知每位家长为学生准备网络学习需要准备的硬件设施,一边投入到平台选用的准备工作之中,为了保证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到网上学习之中,不落下一名学生,我就在微信群里不止一次的发送信息,提醒家长为孩子们做好听课学习的准备。

开展网上教学,对于没有接触过此种方式的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学校专门指定人员视频讲解、演示,本人也从网上查询、尝试,终于掌握了一些初步的网上教学和网络资源的运用,接着立即发动年级组中每个成员准备一节录播课,然后在年级组里讨论、交流,最后确定方案。特别是我们组的贾瑞云大姐,虽然年龄大却丝毫不甘落后,电子产品不熟练,没关系,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课,大姐让她的孩子一点一点的教,直到自己学会,能应用……,还有年轻有为的罗刚老师,虽然他只是一个学校临时的代课教师,却自愿承担先自己制作微课,再在年级推广的工作。

第一天,全体学生坐在了电视机或手机平板的面前,认真听了本期的第一节课,但我们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很快的就发现和我们设计的内容不同,第一单元是《位置与方向》,而课堂上讲的是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微信群里讨论,我们庆幸我们 三年级数学 组准备的还算充分,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案。于是马上通过微信群,及时反馈给学生:利用周五和周末时间观看我们给孩子们推送的老师们录的微课,孩子们如果有问题,只要在微信群里发问,我们随时在群里答疑解惑,还利用下午4:00以后的时间在钉钉群为学生进行直播答疑。总之,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 渠道 去学习新知识。

通过三周的网上教学,我们也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熟练应用,孩子们也基本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忙碌在教学一线,给学生发视频课件,批改作业,提醒学生要认真学习,鼓励学困生坚持完成各项作业。我们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看着手机一一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学习的情况,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针对多数人出现的错误,还要及时录上一节讲解的视频,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特殊时期,我们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在休息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家长有要求,我们马上进行回复。

为了早日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虽然上不了一线,不能像英雄白衣战士们一样冲锋陷阵,与病毒作斗争,但是我们教师也在用特殊的行动为战胜疫情这场战斗出着一份力,尽着一份责。

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抗击病毒、战胜疫情,园丁们责无旁贷!

没有哪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加油!共同迎接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3

一、注重心理辅导

从直播第一节网课的第一个环节开始我就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开播以来我始终坚持露脸或视频直播,让学生明白老师一直和大家在一起,同时从科普病毒与抵抗力的关系,到武汉方舱医院里的医患大跳 广场舞 引申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好处,逐渐打消掉孩子们的恐慌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手拉大手守好主阵地

化被动为主动。假期期间很多家长和孩子在家收看网课,对我来说既是监督也是动力,各行各业的家长们终于有了了解体育教育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一面对学生要求做好老师的小助手,负责监督家长的外出情况,一方面鼓舞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来和孩子一起跟着我做运动。通过互动,不起眼的一节体育有氧运动课家长跟着做下来满头大汗,觉得体育老师很不容易,好多家长理解了老师也明白了健康有多么重要。现在我的网课许多家长已经养成了无需提醒的自觉——跟着张老师快乐运动!

三、创造条件也要上体育课

针对特殊时期不能户外活动,大多数家庭体育器材又不充足的现状,选择了以室内有氧训练为主线,室内亲子游戏为辅助的教学思路。在很多家庭缺少活动器材的情况下,可以就地取材,运用家庭的器物进行锻炼。

四、健身不忘护眼

上网课期间,长时间盯着那小小的屏幕对于学生的视力和颈椎健康有着极大的损害。认真执行提出的“希望学生复课后长知识、长身体、长能力、不要长体重更不要长近视”的期望,除了提醒孩子每天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和两次眼 保健操 以外,我在网课中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做颈肩操和青少年课件视力操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学生整体的体育锻炼方式 方法 较为丰富,在家中由于场地设施受限制,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程观察发现平常的体育锻炼无法让学生在家里更好地进行,只有不断的创新体育锻炼,丰富学生活动的方式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保持对 体育运动 的兴趣。所以在第二个月我将学生的体育锻炼调整为不同程度与难度的体育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愉悦身心。

课堂内容是丰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吸引他们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4

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时光,或许可以说是我语文教学生涯中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探险时光吧!也不是没有进行过线上教学,只不过连着进行三个月的线上教学,可以说还是第一次,兴许也会是唯一的一次吧!毕竟相对于面对面授课教学来说,这样的线上教学方式,还是不太好管理,不管是对于家长来说还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想在线上把孩子们的学习抓好,挑战还是太大了。

在最开始进行线上教学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内心充满了不适应。一不适应全程拿着麦进行教学,二不适应全程需要面对这镜头给孩子们讲课。或许其他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像我这样的不适应,但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不习惯天天进行线上教学这样的方式吧!

不过好在我们年级组每天线上教学结束了之后,都会进行线上研讨会,会把每一位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汇总起来,探讨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让不怎么适应的我找到了前进的希望。我们每天都会召开小小的线上探讨会,慢慢的,大家便在探讨中想出了给孩子们上好网课的对策了。

在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时光中,我们这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也算是我们的一项工作了。因为见不着面,必须要在线上进行沟通,本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事情,在线上进行沟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往常几倍,这一点是老师和家长都深有体会的事情。

后来慢慢适应了线上教学的每日进行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也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些教学的乐趣。我在与孩子们的沟通和了解下,发现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纵然线上教学让他们有一些不适应,但如果我在线上课堂里穿插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群孩子是可以比我们这群做语文老师的,更加喜欢语文的。

这一点从给孩子们批阅线上作业时,也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特别是孩子们在上完了网课之后,按照我的要求写的观察 日记 以及一系列对生活的`小小记录,每次看都会觉得当一名语文老师是一种享受,不仅可以看见孩子们 想象力 飞舞的内心世界,还可以看见世界上最纯净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这项工作让过于忙碌的我,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心都在他们的语言里变得柔软起来。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5

线上教学已经两个月了,收获与困难并存,现汇报如下:

一、纽带的作用。作为学校的数学学科教研员就要及时做好上传下达的任务,疫情特殊期间,线上交流更要及时。接收、学习、上报、讨论和发布区教科中心的通知和建议,落实完成上级数学学科有关教研和线上学习的要求与建议。

二、为学校老师服务。做好学科教研,线上的教学材料查找推荐,做好录屏直播等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推荐一些好的线上 学习经验 与成果。通过分享美篇等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推广了临沂小数公众号和刘秀艳工作室的一些学习内容和做法。

三、个人示范先行。要求老师多的自己尝试先行。例如:观看名师讲座,不是转发就可以了,我自己提前扫码等待,一旦开始再次通知老师及时观看,通过示范带头引领,不能让老师都能观看,但可以提醒引领更多老师观看学习。通过图片上传、交流心得、写美篇等形式,交流、巩固学习效果,激励、鼓舞老师之间的互相成长。

四、学校的做法和今后的打算。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在线学习。我们学校的学科教研员、年级主任都提前加入了相应的班级群,不光是督促老师在线教学,更多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便于更好地指导老师开展线上教学。我们的语数英老师每周都要推送一篇基于线上教学的美篇,既要发到年级群、学科群,也要发到班级群。这样做对老师而言是分享、督促成长,对学生和家长是鼓舞、激励和监督。大家都知道数学对难点易错题的讲解很重要,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早在寒假期间就开始了线上的语音、小视频的讲解指导工作,由最初的对着课本录音和拍视频,到录屏,再到现在的钉钉直播和会议视频。截止现在全校老师已基本实现了直播教学和尝试的工作,本周我们的直播教学已全面展开。5月6日,我们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会上我们总结分享了线上教学的经验,在会上对直播教学技术操作进行了再次的培训和指导。直播教学其实在操作上难度不大,关键是老师的备课质量参差不齐,面对家长和学生一起收听,老师对于自己的普通话和课堂语言组织感觉有压力、不自信。另外学生的参与度和听课质量无法保证,或多或少影响老师直播教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问题,需要我们去尝试去解决。为了能更好地做好直播教学,学校让老师每天上报收看的人数、未看的人数和观看不足人数,并发布到班级群中,以此督促师生按时参加。

通过最近的网上教学让我有了一个认识或者说是体会。之前曾听说过,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学校、教师会逐步减少或退出历史舞台,我当时信了。现在看来我认为不会。学校老师的线下教学有无可替代的地方(无可否认学生都是渴求知识的,但他们都太贪玩了,不懂得约束自己,不懂得怎样去合理安排学习,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学校;需要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老师;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同学,他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成长。线上教学虽然有种种优势和诱惑,但只能是补充线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特别是我们小学教育,面对小学生,更是不能够取代。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人的自觉学习真的真的很难。真是:一个人走,可能会走得很快,但那只是短暂的,只有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长更远。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在这个特殊假期深有感触。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相关 文章 :

★ 小学疫情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5篇

★ 2020语文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5篇大全

★ 小学教师线上教学总结范文5篇

★ 小学教师线上工作总结

★ 教师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和感悟5篇

★ 教师在线教学工作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心得5篇精选

★ 2020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心得

★ 2021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心得范文10篇

★ 关于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反思5篇2020最新精选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渗入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在第一轮关于线上学习的热潮褪去之后,人们渐趋意识到缺乏教师的线上学习具有诸多缺陷,应该建立一种以教师为连接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精品课堂。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历史虽然并不悠久,但取得的成绩蔚为大观。这一研究最早见于田富鹏和焦道利于2005年4月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这篇文章指出了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即“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并结合实际教学对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混合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互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这篇文章开启了国内高等教育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但是,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在试验阶段中,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并没有取得高效的进展。到了2016年,国内的研究者才将视野集中聚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上,以后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相关论文发表。后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教学受到极大的阻碍,但这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几乎让所有的教学研究者都认识到了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故此,2020年以后,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常规教学模式,关于它的研究更是屡创新高。仅2021年,就发表了五千多篇相关论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从理论知识逐渐深入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研究伊始的当务之急是让大家了解何为混合式教学,这一时期主要在普及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虽然也有一些基于具体课程展开的相关研究,但观点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如吴拥政于2009年发表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一文,在指出何为混合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之后,对此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怎样“合理确定每门课程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优课时分配比例,”怎样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和教材,以及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虽然他在这篇文章中就已经意识到混合式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但在具体如何改进,并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建议。因此可见,2010年之前的时期,研究者或教学者处于混合式教学的探索期,2010年之后至2016年,可谓是混合式教学法发展期。这一时期,大量的硕士以混合式教学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分析,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深入发展。如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陈瑞增的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式学习探索与实践》,不仅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并且将其与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展开分析,更注意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状态,在指出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加之疫情的考验,到了2020年时,混合式教学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展且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各个专业都加入了混合式教学的队伍,并在结合各自专业和教学实践的同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MOOC、SPOC、BOPPPS教学模式、OBE教学理念、雨课堂等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研究,有效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共进的局面。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正成为各个学科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创意,希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未来成长发展中适应环境,用好信息技术。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

核心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先明白信息技术的内涵和意义,并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责任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特征、原理等,并能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留意信息、使用信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任务驱动,教师就是要以核心素养的教育为目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目标展开探究,有所收获。例如,在关于信息意识的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请大家找出日常生活中体现信息技术重要作用、重要价值的地方。”这个任务很简单,但是对学生信息意识的有效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实操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认知难免遇到障碍。如网上公约的重要性,或者对电子邮箱的申请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教师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也会有些力不从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较快补足认知短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关于网上邮箱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请小组成员自行申请注册邮箱,并进行一次邮件收发实操训练。”根据这个任务,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协助完成各项操作,从申请邮箱账号的信息填写,到邮箱账号的昵称和各项设置,再到邮件的收发、内容的编辑、联系人的添加等,都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完成。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更深刻、操作更熟练。由上可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需要合理设置合作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核心素养的渗透更加深入。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有很多便利条件来接触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下时间,在家里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教师要跟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家长给孩子创造条件,允许他们适当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家里的信息技术设备等完成家庭作业,熟悉电脑搜索引擎和网上的操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随着任务导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创新教育举措的实施,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永和.“UMU与项目学习”助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6).

[2]徐建芳.例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3]马开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线上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一、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

限于对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深入理解以及对体育功能价值认知的狭隘,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选择简单化、形式化、易于组织的体育项目,这类项目过于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传统的体操、田径的铅球等,虽然这些项目在推动学生体育发展上不存在负面影响,但刻板地将这些项目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喜爱、兴趣,忽略了当下体育教学的时尚项目、创新项目,这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另外,教师在教学方面深入学习不够,教学理论与技能相对滞后,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难以在学生体育课上体现出来,放鸭子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体育课的组织与实施不单单是让学生集合后集体动动手、抬抬脚,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学组织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创造性,既帮助学生认识体育,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素质的不完善以及靠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很难有质的突破,也制约着体育课的实施。

(二)学校重视不足

中学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体育的开展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学校重视程度大不大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丰富与否,影响着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否过硬。当前,部分中学注重学生的升学,全部精力与财力投入到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因而对体育课建设相对漠视,体育基础设施落后,体育教师不受重视。有的农村中学体育仅有几个篮球和排球,根本就缺少体育场地设施,当然这与地方教育财政具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针对农村中学教育上针对学生体育锻炼依然提供了教育经费与辅助政策,恰恰是学校对体育课的轻视,使得这部分经费没有落实到体育中,严重影响了体育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学生投入不足

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也把升学作为了中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因此,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也较为冷漠,上体育课影响学习的思想较为广泛。体育本身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健康的体质,然而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缺乏体育兴趣,上体育课走形式。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兴趣、时间等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一)转变教学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思想,真正领悟新课标对于体育的基本要求,把突出学生综合体质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一个健全的身心。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的教师职工,应该通过培训、自我学习等途径,学习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把握体育教改的实质,突出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获得的成效。只有整体上把握体育新理念,才能在教学思想上实现转变。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放一放,强调自己要不断学习和完善体育教学新理念、新技能,突出对体育课创新教学的重视,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目的来重新审视当下的教学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为学生上好体育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体育课开展得好坏,与体育课内容与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推动体育课的改革向发展学生转变,一方面体育课内容应与学生基本要求相适应,在本学校基本体育资源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新的教学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把健美操、机械舞、骑马舞等时尚体育运动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融入的方式既可以模块化也可以元素化,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保守,突出课堂元素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课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向培养学生主动性、创新性和发展能力方面改革。突出引导学生主动涉猎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讨论分析,以实际行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前,推动体育教改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多,注入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虽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但教改方法的主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要想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理论积累,另一方面要多了解目前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把握原则和重点,不断尝试与改进,实现教学方法综合化、差异化,以适应多元的学生体育需求。

(三)提高重视,加大投入

学校领导是统领学校教学任务的关键,是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挥棒,体育课要想有系统的、科学的发展,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各级各类中学领导层应充分认识体育的基本功能,并转变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念,把体育课融入到学生整体培养环节。突出对体育课基础物质条件的支持,同时加大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体育教师进修提供良好平台,建立体育教师教学激励与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基本理念的教育。具体途径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辩论会、体育讲座等形式,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在思想上重新认识体育,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认识体育、喜欢体育、建立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环境,以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课,把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充分启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认真分析体育功能价值以及如何上好一门体育课,如何在体育课中学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这种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理念的教育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认知,能够较为快捷、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体育的整体把握,为下一步上好体育课打好基础。

三、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关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关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各级中学应充分重视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软硬件问题,转变思想,提高重视,既要完善中学体育课开展的基本设施,又要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质的改革,真正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练习转变。

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科学的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目标。

关键词: 新时期;体育教育;素质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健学生体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不同,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模式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要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1.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正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和均衡发展,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的全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各阶段全部教育模式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体育教育当然概莫能外。相比于其他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培养个体人格等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自身教育模式的改革。

2.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外,还要具有适应高强度工作和劳动的良好身体机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从本质上符合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要求。

3.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发生了深刻改变,从单纯追求竞技体育成绩的“体育大国”向倡导全民参与的“体育强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普及体育专业知识和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等一系列功能。因此,新时期大力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本质要求。

二、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很多调查结论和研究成果显示,与国外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总体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水平全面落后,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目标。因此,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

2.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3.培养学生科学的运动习惯。在传统的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因教学专业水平不强、忽视对学生运动习惯和方式的科学指导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科学运动,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日常科学锻炼和运动的习惯,以此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4.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终身运动是全世界体育教育普遍倡导和推崇的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实现的目标之一。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始终保持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收获持久的快乐,最终实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国民体质的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当前,国内各教育阶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体育课程已经列入了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并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但是与文化课程相比,体育教育的比重显然较低,学生为了取得相应的分数,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机械地进行考核内容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身体机能的全方位锻炼。此外,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分数,不惜牺牲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体育课程“可串可占”成为常态。

2.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教育基础或教育背景,或者难以定期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授课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体育教育是完整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种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从现阶段国内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大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缺失。

四、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1.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有效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必须要全面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体育课程切实纳入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倡导日常考核与临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考核结果全面体现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各学校要确保体育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转变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2.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确保体育教师定期接受业务培养。另一方面广泛引进社会优秀专业人才或优秀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

3.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要在现有体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良好意志品质、运动兴趣、科学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列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勇.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

[2]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5).

作者:刘亦凡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关于构建体育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 依据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依托体育教学实践,对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讨论,以辩证理论为指导,阐述并论证了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修正了“最佳教学模式”具有优效性的偏激思想,提出了体育教学回归于自然、本质、规律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实践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一)模式概念和释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就是有特色的某个事物运作过程的模子和样式。

我国学者查有梁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可以看出,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模式是可以效仿的标准或规范。模式方法表示为:原型——模式——新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1.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诸说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多种界说。迄今为止,体育教学模式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方建新、俞小珍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孙长林、赵乃虹界定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的框架。”陈建绩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范型,它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提出来的,其主体是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教学过程结构的不同设计上。

2.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研究成果,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是内含在教学模式中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程序及其基本要求

(一)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程序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建模目标。根据体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明确建模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建模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目标(预期成果)。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不同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式。

程序二,探寻典型经验,抓住基本特征。在完成程序一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等方法,探寻与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建模目标的较好的典型经验(模式原型)作为案例;运用模式方法对案例(模式原型)进行分析,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程序三,整体优化性。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教学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指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因此,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必然产生一个教学程序的整体优化,并由此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而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程序四,确定关键词语,简要定性表述。确定表述试构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词(如,“技能掌握式”模式、“发现式”模式)。在确定关键词的前提下,对这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如,“发现式”模式: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程序五,对照模式原型实施教学活动,总结评价反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记录与检验,并对实践检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评价,以便改进。

(二)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但它不是等同,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有机的结合,是从较深远的理论背景上考虑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因素的性质和联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寻求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的思想为指导。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并有规则地变化。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无论是在建构还是应用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3.创新与借鉴,两者有机结合

创新是抛开IH的,创造新的;借鉴是就是利用他人的成果,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倡创新与借鉴相结合,是总结国内、国外积累的体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正确的体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赋予体育的任务,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体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统合教学系统,克服单一化、程式化

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为此,必须全面分析各类体育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目标和条件,从中选出最优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并形成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辅以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克服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从多样化模式的结合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学模式功能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局限性。美国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学方式上的‘好’与‘坏’都是相对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而言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和对象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反对教学方式问题上的‘专制主义’,提倡多样化。”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只能主要反映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某些因素。例如,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学导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目标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它们所反映的主要是突出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各具特点。尽管相互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能全面兼容,因而,也就无法相互替代。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具体实际,合理选择与借鉴,灵活运用,方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任何一种模式都应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系统,虽然某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要素和非本质结构不发生变化。所以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则是绝对的,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体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人们一定会对原有模式中各要素或结构进行调整与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正是这种更新变化,才使得体育教学永不停步地发展,充满活力。

总结以上,教学模式可以看做是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引伸,是提供如何最有效地达成评定教学目标和程序的基础。最终体育教学将回归自然,充分展现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教师的个性特长;回归本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开发其学习和创造潜能;回归规律,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论文

我更认同线下教学,我觉得线下教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要更好一些。

线上与线下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如下:

一、养成习惯、培养思维

学生经过了一个超长的寒假,大部分学生失去了以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抓起。

培养良好的倾听、提问以及分析等思考能力。首先重点培养的学生倾听能力,通过专心、细心、耐心、虚心、用心及听后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其次利用倾听和观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结合实际、制定计划

线上教学进行了两个多月,学生对一部分的新知识也有所掌握。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因此,开学后,应根据本学期的在校时间、学生对线上教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及需要完成本学期剩下学习任务所需课时安排,进行合理的计划。例如:对线上教学遗留问题的处理、线上教学知识的整合和拓展、新课课时的安排、期末复习时间等等都要做精准计划。

三、摸底检测、查漏补缺

线上教学由于受网络、设备、家长、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影响,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内容没有掌握。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学后,对学生进行单元摸底检测。检测设计基础题、拔高题、拓展题等,以便根据答题情况科学的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学生的综合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个性问题,找出问题症结,专门备课,进行专项整合训练,突破薄弱知识点。

四、趣味指引、分层教学

由于地处农村,家长监管情况不一,学生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开学后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能让学会的学生失去兴趣,还要让未学懂的学生将知识再消化吸收。课堂的设计应当以趣味为主,可以利用情境、游戏、智慧比拼等形式开展。

五、特殊学生、个别辅导

农村存在留守儿童以及父母教育跟不上的情况,针对这类学生。我们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一是让一个优等生帮扶一个待优生,在课上和课外进行帮扶;二是每天下午在确保学生完成当天作业后,科任教师与家长联系,利用线上教学,一对一帮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开展教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更快的适应课堂教学,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

线上教学更要加上师生互动,教师运用课前预习单,总结学生的问题并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自我展示。语文课朗读是关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可或缺。词语的学习是有温度的,不要给动物贴标签,要学生们自己去感受。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读,之后可以作为师者引导启发。伙伴教学使学生亲近课堂,不脱离课堂。课堂要扎根生活,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第15课《白鹅》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徐岩老师课前导入:丰子恺的白鹅 预习字词朗读(窥伺,侍候,净角,狂吠,一丝不苟)注意平翘舌。由京剧生旦净末丑,播放净角视频。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开始讲课文正文。“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是过渡段,承上启下。重点段,关于鹅的吃相,重点讲解。提出问题,带着思考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把鹅的“高傲”写清楚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由上文具体解释。穿插提问学生回答。带动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画面。默读六七自然段,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画出描述“鹅”高傲的词语。学生回答,从容不迫,厉声叫骂等。之后教师总结。间接描述:鹅老爷(拟人),侍候。运用了反语,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对比:狗的吃相与鹅的吃相不同。学生个老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了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总结:在写鹅的吃相上,运用了反语和对比的手法。再找出描写鹅得叫声段中运用反语和对比的词语。把描写步态的留作作业。用反语,就做小练笔。课程结尾:下节课学习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教材理解:单元要素统领 增强勾连意识不同年级,不同单元,语文要素。如这本书的第一单元是要体会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单元是揣摩写作方法。单元整体思考 确定教学内容课文中明贬实褒的写法,联系生活鼓励运用。课后思考题转化为有效教学活动感知发现(教师通过吃相段介绍),自读实践(步态,叫声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表达运用(小练笔是阅读与表达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子。听了英语课,我觉得英语课和语文最大的区别就是课上的图画非常的多,不像数学语文,文字比较多,教师课前引入时用非常欢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带着疑问去听歌,听到了歌曲中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再播放一些视频动画的时候,有重复播放一些片段,加强学生们对这句话的印象,一遍没听明白,可以多听几遍。除了听,还训练了读的能力,给学生自主的练习时间。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是中英文结合的,大多数的时候用英文来对话,小部分的时候用中文来解释,让学困生能跟得上老师可以更好的理解,不会因为听不懂而学不会,而学优生也可以多听几遍,加强理解。学习任务单的好处就是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录微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录制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在表述的过程中,就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自己能给自己讲明白,就说明他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运用微信,进行辅导答疑作业反馈。所以作业的设计检查和批阅尤其重要。在思维量比较大的课程上,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单很重要,并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更加认同线下教学,因为线下教学的学习氛围是比较好的,而且对眼睛也比较好。

浅谈线上线下教学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进入五月份,全国各地已陆续复学,笔者所在的地区于5月16号全面复学。如何准确摸清线下学情,精准施策,顺利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完美衔接?笔者经过思考与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三式”补学法,为全面复学踵事增华。第一式:主问题式——以主问题为圆心,找准衔接点 复学初期,对学生线下学情的精准掌握刻不容缓: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究竟有多大?……这些都是教师开展复学补学教学工作最有说服力的依据。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摸清线下学情,从而开展指向明确的复学教学工作?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以主问题为圆心来探寻如何准确把握衔接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主问题”则可以理解为每一单元的核心问题。精心设计的有效核心问题能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准确把脉,并以问题把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1.设计核心性主问题,把握知识点掌握情况 每个单元的数学知识都有很多知识点,但最主要的核心知识点却只有一个。其他的知识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展开和进行的。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单元中,就有众多的知识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概念,表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其核心知识点只有表面积的计算,特征和概念是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则是表面积计算的延伸。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衔接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核心性主问题: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中的长乘宽、长乘高、宽乘高,分别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用它们的和乘2?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每一步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如果能够说清楚这两个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判断: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已基本掌握;反之,如果学生只会套用公式,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说明学生对此知识点没有弄懂,这就需要教师继续去深入了解学生到底在哪个点上出现了问题? 2.设计生长性主问题,了解知识融会贯通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拥有对知识的基本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充足,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今年的特殊情况——线上教学,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评价不够及时和畅通,教师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判断出现断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生长性主问题来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仍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生长性主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你能想出哪些变式?分别该怎么解决?这些变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生长性问题,让孩子们脑洞大开,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式:有少求一个或几个面的,有设置隐藏条件的,还有把棱长总和和表面积放在一起综合应用的……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由于孩子们的集体智慧结晶,想出的变式比课本上的还丰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设计个性化主问题,关注学情的主体性差异 通过对学情的摸排发现,尽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知识,但仍有少数学生一问三不知。 班里有四五个学生,每次的单元测试成绩都在30分左右。针对这部分孩子,就需要设计个性化的主问题,来了解他们到底在哪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出现了问题。 还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这几个孩子都是反复背诵公式仍然记不住。我设计了两个方向不同的个性化主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表面积吗?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孩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来分析判断他们的学习到底卡在哪? 第二式:板块归结式——以板块为扇形,构建衔接面 复学之初,我校语文名师工作室提出:以“字、词、句、篇”为基本内容板块来展开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衔接工作。这一思路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数学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衔接能否以板块为基本教学单元?该如何设定板块?带着这些问题,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和专注学情,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以板块教学为模式的线上线下课堂实践探索。 1.以题型划分板块,掌握解题技巧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谈论解题技巧也许不合时宜,但我认为,孩子们在分析各种题型特点,寻找适合的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收获的决不仅仅是简单的解题技巧,更多的是思维的锤炼,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聚焦题型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最容易出错的是填空题,最难把握的是解决问题。针对各种题型,他们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如:前后连贯的填空题经常第一空出错,后面全部出错,针对这种情况,孩子们提出,不仅要保持思维的连贯性,还要学会验算;判断题要善用举实例、举反例的方法;选择题可以试试排除法:对于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方法就更多了: 圈画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注重细节防落坑(如:鱼缸问题得知道是求5个面,单位不同要看清),站在出题者的角度看问题,明确考点防出错等;孩子们甚至还尝试探索各种题型之间的关联:同一知识点变换不同题型可以怎么出题?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题型中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见微知著,不一而足……在他们迁思回虑的思考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以内容划分板块,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主要有四大内容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每一板块中又划分很多独立的单元,如:我所执教的五年级下册,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就有观察物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图形的运动(旋转)这样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这三个单元看似各自为政,但它们既然同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定就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如何把同一领域的独立单元融合成一个内容板块?打通这些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经过缜密的思考,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我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单元为主体,把三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融合,精心设计了《表面积》这一教学案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复习明晰表面积的定义,再出示观察物体中由多个小正方体堆成的不规则立体图形,让他们尝试计算表面积,除传统的分别计算每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总和,以及割补法计算表面积外,我还引导他们用观察物体的眼光来尝试解决表面积的计算,即:从正面、左面、上面分别能看到什么?与它们相对的面呢?这种观察方法对你求表面积有什么启发?你能想出新的求表面积的方法吗?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孩子们顺利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前面面积十上面面积十左面面积)×2。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把这个立体图形旋转一定的角度,表面积会发生变化吗?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沉浸其中,同时,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各个单元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成功地以表面积为结合点,把三个单元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深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式:多法并举式——以方法为半径,画出同心圆 1.分层补学法,实现最大化发展 线下教学让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凸显:自觉性强的孩子,线下已经全部掌握知识,配合复学初的整理复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已完全灵活自如;而自觉性差,又缺乏家长督促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无法掌握。关注下限,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孩子不从这学期掉队是当务之急。分层补学法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作业来实现分层补学;课下,我通过成立“奥数群”和“潜力群”等微信群,精选有针对性的习题来促进分层补学,争取让每位学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发展。 2.小组助学法,集体智慧力量大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教师,要想实现全面补学,效果极有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借鉴网上教学时分组学习的成功经验,在基本摸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孩子们进行了分组。以组长为主要负责人,认真进行小组助学法。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学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及时奖励和适度惩罚;单元检测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体评估。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多小组长一下课就去找他们的“指定帮扶人”进行“扶弱济贫”,而这些“贫困户”也生怕拖组内的后腿,学得格外认真。 3.加强沟通法,家校聚力助成长 网课时,很多家长心存侥幸,认为开学后会全部从头学起,因此,对孩子疏于监管,放任自流,导致网课形同虚设。而复学后的在校学习,分配给各科的学习时间极其有限,如果仅凭课内查漏补缺,收效甚微。发动家长,利用下午放学后的大段时间和周末的成块时间,形成家校合力,能让孩子的补学走上快车道。班里有个叫王涵的孩子,网课期间由于网络问题,孩子经常不上网课,和家长多次沟通,仍毫无起色。复学的第二天,我就及时组织摸底考试,孩子在考试中只得了24分。我及时和家长沟通,给他说明学校的教学不可能因为个别人而全部推翻重来,并告知其家长在校由我和全组同学共同帮助他,希望在家他能全力配合,把孩子缺掉的课及时补上来。家长这才真的着急了,于是坚持晚上周末给他补习,遇到自己不会或讲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把孩子的作业拍照发给我,让我帮忙讲解。这期间,孩子的学习时有反复,我耐心地告知家长,别的孩子用几个月学的知识,想用几天把它全补起来,是不现实的,但千万不能放弃努力。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家长坚持每天给孩子巩固复习,终于在上次的测试中,孩子取得了70多分的成绩,孩子和家长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经过半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已逐渐步入正轨。但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现象仍很严重,同时,由于网课期间缺乏及时反馈,班级里原有的中等生普遍出现成绩下滑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的工作中不断摸索,探寻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加以弥补!全力做好线上线下的教学衔接,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我,一直在行动!

线上教育上课表现力会更加强大,会有很多的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目的。学习的环境可以自由安排,有的课程为录播,时间也可以自由安排。可以在不影响到自己时间的情况下学习到东西,甚至不感兴趣,完全可以不去浪费时间去学习。缺点是,上课的知识吸收量无法保证,就是说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真的学懂了,比较考验一个学生的自律性。线下教育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与老师进行互动,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缺点是,上课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强制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会比较受约束,会存在敷衍现象。价格方面线上要比线下更廉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