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写的不好,将就着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摘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经济增长,证明了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世界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因而有着多方面的世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似的原理和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变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两国带了了不同的市场与未来。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二、中国和印度相似又不同的发展模式1、中国模式: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1%后,又在2007年增至12%。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否定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发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和依靠市场调节自发优化资源配置为理论根据而设计和安排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模式。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优越性,从而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2、印度模式: 记得家人出差到印度,回来后形容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来相形见绌。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随处可见的IT公司招牌挂满大街小巷,迅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突破8%。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亿人。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它的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非常特殊。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优先,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以内需为主拉动消费,他们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作。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3、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图)4、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来说最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印度,因为两个国家的很多禀赋都比较相似。由于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不同,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这表现在市场化路径、开放模式和增长道路的差异。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对于印度来说,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但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从而避免了那种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为社会动乱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中国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未来和所需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挑战。两国共同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要搞平均主义。中国还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印度则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印度与我国相比在经济增长中的优势:开放程度比中国高得多,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较好,外部压力较小,精英教育已见成效,印度社会精英阶层整体素质比中国高得多。而印度的劣势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外国投资,由于市场过度开放,对本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有些领域经济命脉把持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已经严重束缚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只要政策对症下药,经济成就是会持续下去的,从而相应提高亚洲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即代表着全球近半的人口,生活素质得到改善。”辛格还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仍是在如何复苏这个问题上。即使亚洲国家并没有受不良证券的拖累,但区内国家多倚靠全球贸易支撑经济,经济变差,需求大减,波及出口贸易。“对中国、印度、印尼这些着重内需的国家来说,外来经济环境不景气,对其冲击不会很大,但对于倚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影响却甚大。”但辛格补充说:“如今,亚太区经济陆续转佳,截至去年年底,亚洲多数国家的出口更已重回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当中还包括曾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依据2010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来看,短期内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还是会加速前进的。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关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和弹性系数(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来为大家分析当前中国税收(广义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析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商品房政策的影响。 弹性系数(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根据其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改变而作出反应的程度。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商品数量的变化百分率 / 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变化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可分为商品供应数量和商品需求数量,而决定因素(首变因素)可以是商品价格等因素。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商品的需求数量都是与商品价格相关的。价格升高,供应数量就相对变大,因为供应者觉得有更大的利润可图,所以加大生产量,但需求数量会越小,因为需求者觉得难以负担;价格降低,供应数量会相对减少,因为供应者认为利润比较低,减小生产规模,但需求数量会增加,因为需求者认为划算。那么供应和需求就是必须以价格为核心内容,找准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格点上,供应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这样某种特定商品,其社会所生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消耗量,就达到了供需平衡。这也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么根据以上这个公式,我们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 1、供应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供应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大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会导致大额的供应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的叫做弹性供应。如果小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小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即使比较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导致小额的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叫做非弹性供应。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敏感,则为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则为非弹性需求。 那么,哪些商品是弹性供应或非弹性供应呢?哪些商品是弹性需求或非弹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因为奢侈品(如2万美圆的天价手机、钻石戒指、劳斯来斯的汽车等)利润比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应商不容易转型,所以奢侈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供应数量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但奢侈品对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并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当劳斯来斯的汽车猛涨价的时候,其消费者很可能就不买劳斯来斯,转而去买奔驰或宝马。钻石戒指猛涨价了,可能消费者就转而去买红宝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需求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弹性系数大于1。 而生活必须品与奢侈品相反,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因为生活必须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须品的有价格上的变化,供应数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农民是大米的供应者,如果大米的价格跌了,那么农民会认为卖掉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大米不划算,再加上大米对他自己也是必须的,那么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里供自己吃,这样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了;而如果大米涨价,农民认为赚的钱多,那么很可能他连自己的口粮也要卖掉一部分。这样来说,生活必须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供应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但生活必需品确是非弹性需求的,因为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没有这些人就会饿死冻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需求数量变化,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 弄清了弹性系数(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以及那些商品是弹性供应而非弹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弹性供应而弹性需求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认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为能够改变市场收益。税收显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本文中,我指的税收都是广义的税收(把社会保险费、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都算进税收范畴)。那么税收最终是由谁来负担呢? 我们举一个卖冰淇淋的例子。现假设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由若干个冰淇淋的供应者和冰淇淋的消费者组成。如果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这样就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生产税,由供应者完税。那么供应者为了保证相同的利润,不得不把冰淇淋的价格由原来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税的,实际销售额还是10元一个,保证了与原来相同的利润。)这样在相同的利润刺激下,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需求者却因此而为每个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数量会减少,由原来的1000个需求数量降低为800个了。这样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产出来1000个冰淇淋只卖出去800个,冰淇淋剩余了。显然,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而受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供应者和需求者都会想办法。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于是供应者将冰淇淋的价格又由11元降低到元(注意,根据政府的税法,其中1元要完税,供应者的实际销售额是元一个,利润与原来10元一个相比较降低了元),那么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对需求者而言,元的价格,比最开始的10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1000个)要多一点,但毕竟比11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800个)要少一点,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元,我们就假设在元的价格点上,需求量也是900个吧。这样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达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供需再次在元这个价格点上达到平衡的时候,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是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要比11元价格点上的损失小一些。在元价格点上,供应者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元,而需求者的负担比原来又多出元。那么双方的损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税收的名义征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政府是面向供应者征收的生产税,但经过市场调节,最终税收归属却同时落在供应者和需求者头上。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生产税,而是消费税,情况会如何呢?再来看看吧: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再举例,还是当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达到供需平衡。这时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消费税,由需求者完税。那么对需求者而言,10元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再完税1元,相当于冰淇淋的实际价格涨成了11元。11元的价格点上,供应量不变(因为供应者卖出的实际价格还是10元,利润不变),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个,供需不平衡,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实际上是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而受损失。 于是供应者不得不被迫将价格由10元降低为元。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个冰淇淋要负担元之外,还要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所以实际消费价格为元,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元,,需求量由1000个变为900个。这样供需又平衡了 来看看吧: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次政府征收1元的生产税,是由供应者负担,结果最后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了元。第二次政府不征收生产税了,征收1元的消费税,是由需求者负担,结果最后还是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元。这就是税收的真正归属问题,即不论政府是向供方还是向需方征税,最终税收必定会由双方承担,谁也讨不了好!(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前段时间有人在天涯经济论坛上发的帖子《谁在为增值税买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增值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根据本贴所论述,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共同承担了,只不过承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那么我已经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帮助大家复习了一下弹性系数和税收归属的基本定义和原理,下面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第一、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看成广义的税收): 目前国家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仅城镇户口)、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仅城镇户口)和生育保险(男女都交)五种。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不一样,一般而言,劳动者个人缴费比例是其工资的11%左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该劳动者工资的30%左右(有地区差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认为,国家的政策这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单位缴费是个人缴费的3倍左右。同样,住房公积金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但最终都存如劳动者的帐户。所以又有人认为住房公积金也是国家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个人占了单位的便宜。但根据我们已经论证过的,税收不论是向用人单位征集的还是向劳动者征集的,最终都会由双方承担。在自由市场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据我下文的论述,你会发现,问题简直会更加糟糕。因为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占了便宜,而劳动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商品市场,我们有两条思路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思路是在这个商品市场中,认为劳动者是供应者,用人单位是需求者,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劳动力(即劳动者提供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货币就是单位提供的工资加福利。劳动力这种商品,对用人单位而言,其实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奢侈品有哪些性质?我们再回顾一下,奢侈品的供应者不容易转型,在本例中就表现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劳动,你让他提供IT方面的劳动,他得经过长期转型(培训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气活的,你让他成为技术蓝领,他也要经过长期培训。奢侈品还有对需求者而言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有可无,并且有替代品,我们看看劳动力对用人单位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雇工人成本(工资、保险、公积金等)太高,工厂完全可以不雇佣工人,它可以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只请几个高技术的管理人员。反之,如果雇工人成本低,低于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工厂也许就会实施密集型劳动力的发展路子。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个思路中,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们讨论过的奢侈品的性质,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保险、公积金等)有一定变化的时候,其供应量变化不大,但其需求量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强制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买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相当于国家强制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上,求职的劳动者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大幅度地减少。劳动力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就通过社会平均工资大额降低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广义的税收,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社会平均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也相应降低,劳动力供应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用人单位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人人有口饭吃,但工资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资过低、劳动力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从第一个思路分析来看,广义的税收(社会保险、公积金)是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负担的,而且劳动者负担的份额更多!劳动者丝毫没占到用人单位的便宜,用人单位也丝毫没为劳动者多付出工资外的福利,反而承担了美名! 我们也可以用第二种思路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中,用人单位是供应者,劳动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资和福利,货币是劳动力。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须品的性质是我们讨论过,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同样得出劳动者负担广义税收份额更多的结论!(具体分析不再赘述了,原理和方法与第一种思路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时,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做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其实是以两种相反方向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论向谁征收,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而且劳动者承担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 同样,商品房市场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币看成货币,那么对供应者(政府、开发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须品,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那么针对房子的一切广义税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担。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把人民币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货币,那么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应者,政府、开发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这时的商品——人民币符合奢侈品的特征,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对炒房者征收高额的过户费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价,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分析,最终而言还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头! 通过以上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分析),我们都得出老百姓承担税收大头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推导出一条普遍的原理:供应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担了政府税收,但非弹性的一方承担得更多!这从原理上也很好解释清楚,因为非弹性的一方就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所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弹性的一方意味着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非弹性的弱势地位者吃亏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从这些经济学原理里边,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论国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实质上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下结论,与普通劳动者无关的企业所得税等企业应负担的税收,本来是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最终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而且由于劳动者的非弹性特点,大部分都落在了劳动者的头上。 顺便再说说我在文中一笔带过的增值税问题。根据我们的结论,表面上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了,但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者三方承担的。把生产房与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个市场,再把流通方与消费者的供需看成另一个市场,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担的结论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么愤怒,认为增值税完全是由我们普通老百姓承担;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么欣慰,因为对非弹性特点的消费者而言,承担的是增值税的大头。 把我上一段话中的“增值税”三个字换成任何一种国内的税收、福利、保险、社会公共利益等,这句话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与老百姓完全无关的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个人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后,能够对问题、论述、证据等进行辩证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就是,我们区分事物表现和本质,判断事物的真伪的能力。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独立而理性地思考,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对信息抱有审慎的态度,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助产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或反驳、辩证法),人们被要求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们的意思,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他们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设,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他们自己和他人所思考东西的后果或意含,整理他们知道或以为知道的东西的理由和证据,也对他们面前的证据和理由保持敏感。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非常重要、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学生们这么强调,可能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我手头一本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上,每章后面的练习的题目样式,第一是名词解释,然后是名词辨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项就总是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ō,意思是“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 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 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等意思。而中文的“批判”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批判性思维”进入到“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只是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也是一种人格能力乃至政治权利,因为自己选择和评判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负责,如果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也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负责,就不需要这种自己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你听、你服从就是了,最后自然由发命令的人来负责一切。为什么美国文化特别强调critical thinking,估计跟它的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有关。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思路、这种强调,跟中国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也有关。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28岁在美国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当时就有一种如沐春风、整个世界都被照亮和打开的感觉。以前的很多困惑和想法都茅塞顿开、迎刃而解。大部分老师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尤其问题提得聪明尖锐又充满建设性和怀疑精神,那是对老师也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总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把老师的讲课一字不漏地复述,老师未必喜欢。如果被老师夸奖“This is a good question,你提了个好问题”,那是比听到老师夸奖“你答得很对”更值得得意和高兴的。所以我这种爱提问题、讨厌死记硬背、什么都不肯轻信、喜欢跟老师平起平坐的学生,在这里终于如鱼得水。不过真正要做到critical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学生critical,首先老师就要critical。以前强调学生要有“评判式思维”(我暂时的翻译),现在则强调老师也要时刻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有评判,首先要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储备,然后有一定的挑选原则、趣味和理由,大家一起来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地教、学一些东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真得很费脑力、精力、需要大量动力。填鸭式教学法其实最容易了。但只会填鸭式教学法的老师无疑在美国校园里不大容易混得下去。每学期结束让学生不记名、标准化填写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还是很让一些老师们害怕的。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们全明白。美国的学生对老师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不客气,要起分数来理直气壮;学生的评价不好,老师真可能下一年就不会被续聘,而且以后找工作也有麻烦(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了。美国这一套体制真是环环相扣、阴险的很。每找一份工作,一定要起码3封推荐信,下任老板直接打电话给上任老板问职员的情况再普遍不过,如果一份工作不好好干,下一份就很难了。)。回到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上来。最近看了一本书,Education for thinking《为了思考的教育》就提到这个困难。书中讲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功能是灌输知识、技术训练、考试训练以进入更高一层学校或筛选人才、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四大项,而对思考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虽然美国也是critical thinking 天天讲、年年讲。书中强调了思考的两项主要过程:查询和争论。然后很有操作性地一步步指导和辨析了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里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查询和集体辩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以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Google来的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consists of a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e have offered as true. It form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大意是,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也就是说,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正确和统一的答案,关键看你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而且看你自己所站的角度。也因此,个人角度的精确陈述和思考与分析的程序非常重要。随手翻开手头的历史教科书,一道“评判式思维”的思考题是:如果你生活在过去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你是愿意生活在自由独立的苏美尔城邦国家,还是愿意生活在波斯帝国一统江山的时代?解释你的理由。这样的思考题会郑重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写上3页纸的论文,并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吗?我实在怀疑。更可爱的是,那历史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花大量篇幅教学生如何写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去找资料、如何立论、如何正反面地证明自己,如何运用种种逻辑推理方式,如何反驳反面观点。我真是掩卷长叹,在中国念研究生似乎都没有看见这样详细和到位的论文写作指导。而类似的论述文写作,在我的中学时代,是由语文课程去完成的。现在反省一下,我真的觉得中国的课程设置也有值得思考之处。论文写作真的也应该在历史、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课上教,而不仅仅是灌输给我们知识(这正是中国历史和政治课的全部内容);而语文课反倒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手头还有一本美国高中“文学”教材,完全就是按fiction和nonfiction的文体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概念,并仿照例文进行诗歌、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创作。可惜,我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写一首诗。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求写作“论诚实的重要”之类,这样的题目,说老实话,跟语言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放在思想品德课上学?提起中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我恐怕又要——算了,不提了。还是再回到评判式思维吧,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进这个概念,把critical thinking ,至少在校园里,变得像“高考”一样重要。也把学习文史哲等文科课程,当成真正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切身相关的一项如此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Experts: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mportant [r1] Agrowing number of expert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suggest that a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judging whether a student is deveveloping soundly or not. The sample study, carried out late last year in 20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Beijing, was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 long time, people, including parents and even some teachers, usually regard a good student simply as "getting high marks" in courses and keeping school rules or obeying teachers' orders. Some students are still criticized by their parents even though they get a mark of 99. But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survey, nearly percent of the 1,800 surveyed students believed that creativity and inven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 student's growth of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urveyed said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cannot effectively arouse their creativity to the full. More and more teachers and experts hav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at developing a students' creativity will greatly help the training of people for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and thu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regular teaching programme.
我们做英语阅读练习的时候,经常会进行这样一种训练,就是判断一个句子,到底阐述的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作者的观点(opinion)。这种看似简单的练习,坑了不少学生,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把观点认作是事实,而这只是因为他们本人是认可这种观点的,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一种“默会知识",是对认识起着基础作用的。“默会知识”,又称隐性知识,存在于我们个体的心中,具有不易解释、分析、评估,不客观,非逻辑性等特点。这是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一天一天积聚的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它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宛如雏鸟从蛋壳里出来,第一眼看到的事物就会被它认定是母亲一样,这些隐性的知识一般你是察觉不到它的任何不对之处的;相反,对于任何与之相悖的知识,你天然地就会持怀疑态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逻辑谬误,而应对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祭起批判性思维这杆大旗。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今天我们用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批判性思维到底多有用。一、在此之后,因此之故(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英超阿森纳队的球员阿隆•拉姆赛,是一个很棒的球员,但奇怪的是,他居然得了一个外号叫“死神”。为什么会得一个这样的外号呢?难道他的球技如此高超,每一次他上场,他的对手球队就死翘翘了?原来,有一阵子,每次他进球就会有某个世界级名人上天堂,这些上天堂的名人名单中包括:乔布斯、惠特尼•休斯顿、卡扎菲、曼德拉、保罗•沃克……当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就赠予了他这个外号。每一次碰着他又进球了,全世界都跟着紧张,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大家猛地一看,觉得挺有道理的,是吧?然而,真正深入地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系列巧合而已,时间顺序难道能够和逻辑顺序画等号吗?发生在前面的事情就一定是后面出现事情的原因吗?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犯了“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逻辑谬误了。就算是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后,我们也不能就此断言,它们两者有因果关系,这纯粹是一种错误归因。这就好比“鸡鸣在前,日出在后”,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公鸡鸣叫了,所以太阳才升起,那么稍有头脑的人也会知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笑话了!二、绝对判断(Dicto Simpliciter)有人提出,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并买卖香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很多人一看,对呀对呀,不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这三观很正啊!但三观正就代表他说的这番话是绝对正确的吗?这就是一个价值观陷阱,因为说任何话我们都要看当时的语境是什么。烟草行业固然对于不吸烟者来说貌似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但没有用,还是极其讨厌的东西。然而,放在整个国家的宏观层面上来看,它给GDP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很多就业,更别说烟民的利益也有权利得到保障。有时别人想要说服你,他给出的理由越伟光正,你越要当心,这是糖衣里裹着炮弹。网上对于方方日记事件争吵得甚嚣尘上,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是持反对意见的,不管她写日记的初衷是什么,她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有权利发出她的声音,但是她的记录太过片面,而且从目前来看,很有可能成为西方列强捅向我国身上的刀子。面对广大网友对自己的指责,方方的回应是给人扣上一顶“极左”的大帽子,令人不禁环顾四周,难道我是一夜穿越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唯政治论的姿态似乎将自己摆在了天然正确的位置上,任何质疑我的人就是“极左分子”。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曾经指出,“真理既不是支持现状者的观点,也不是非国教者的观点,而是不同观点的融合。”因此我们应该广开言路,对于各方意见都认真倾听。于方方日记事件一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家都应秉承最大理性,坚守底线,恪守良知,守望我们共同的福祉。三、假两难推理(False Alternative)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假两难谬误”的事例,比如丈夫对妻子说道,“老婆,你再不去弄饭,我就要饿死了”,这个丈夫就是给妻子挖了一个假两难的坑,似乎做妻子的只有两个选择,去做饭或让丈夫饿肚子。但是我们用脚趾头也能够想出,谁说非得在家弄饭才能填饱肚子?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吗?难道我不能叫外卖吗?我不能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吗?你看,在选项a和选项b之外,还有可能存在着选项c、d、e……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常常是口出谬言:你现在要是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就只能去扫大街了。似乎对孩子而言,除了好好念书,就只有干清洁工两种选择。但是我们都清楚,现在各行各业是五花八门,新行业层出不穷。原先我们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现在何止是360行,3600行都不止呢!一个孩子念书念不好,不代表他画画画得不好,或他体育不行,或他想象力匮乏……千年前的李白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难道我们的眼光还不如一个古人吗?或者我们依旧受着封建思想的荼毒,死抱着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不撒手?你看,如果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想通了这件事儿,很多亲子关系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的。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规思维方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能够拂云撇雾地以“慧眼”对世界?我想,应先合理质疑,再审慎求证。《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蕴涵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啊!作者简介:伊夷以忆,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教育从业者。愿我的文字能激荡起你思想的涟漪。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十二怒汉》引发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思考我们先来看一下背景资料: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具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18周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从表面上看,似乎只要是案发法院的管区之内,年满十八岁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当陪审员,但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他们得经过层层选拔,剔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避免造成不公正的判断。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这样,他们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猜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正式进入读后感美国民主制度是基于一个“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有罪需要证据,无罪仅需合理怀疑的这样一个基础上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认识,也是在我并不知道美国法律且初次看电影时的一个疑惑,解答此疑惑再去考虑电影的情节发展时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先从大方向粗略看一下电影的主要故事,此片所讲为:案件是一个18岁男孩,出生在贫民窟,母亲去世,父亲曾因伪造文书罪入狱一年多,故他曾在孤儿院呆过一年多,父亲自小便对他是以暴力虐待,而案件是男孩涉嫌杀死了他的父亲,两个证人,很多证据均表明这一点,证人一:老人 听到了“I will kill you”之后接着听到有人倒地的声音,之后用15秒的时间跑出走廊正好看到男孩跑出来。证人二:妇女在床上透过电车最后一节(注意最后一节),当时电车里没人,灯光是暗的,她看到男孩将刀子插入他父亲的胸口。证件三:凶器 折叠刀是一个不常见的可有精美花纹的刀,而男孩是用刀高手且曾经买过,而案发之后男孩的刀却不见了.证据四:男孩说案发当晚他在看电影然而并没有在警察抓住他并在他家厨房审问他的时候说出电影名字和情节,只是过了几月上庭后才说出。此为案件还原,虽然我认为影片直到最后并没有确实说出证明男孩无罪的确切证据,然而通过12位陪审员的群策群力指出了以上证据存在商榷的可能,有着漏洞合理怀疑,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男孩就可被判为无罪。接下来重温一下电影细节:首先影片开头是一个长镜头,它由仰拍镜头对法庭外部进行特写,突出法庭的高大威严,之后进入法庭内部,镜头跟随着一个神色平和的年轻人到了电梯口,出现了一位老人神情阴郁,我们是否可以猜想他就是那位老人因为全世界的不关注而忧郁呢,接着转到从电话亭里出来的兴高采烈的年轻人身上,跑向一群人他们高兴的谈论,他们在法庭之上表现很好,有法警示意他们小声点。接着便切入法庭之上,法官与陪审员讲诉他们该做的事,此时可以看法官的语速,神态半眯着眼说话也没有力量,表明法官对这样的案子太常见了,而镜头对男孩的特写可以看出男孩有着清澈纯洁的大眼睛,可以看成是导演对于影片的暗示,对于男孩无罪的辩解是应该进行的。正式进入陪审员室可以有他们每个人进入陪审员室的行为来猜测反映他们内心的想法,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案子,根本不需要讨论证据确凿毫无疑问。而8号陪审员望向窗外,他在思考男孩是否有罪,他在设身处地,站在男孩的立场上想,他与其他人躁动的感觉不一样,也为后来他对人平等的理念与其他人不同或者截然相反做出对比。进入裁决期,我们想回想一下每个人的性格特点,1号是一个球队教练,2号是一个戴眼镜,年轻却有着秃顶,说话带着公鸭嗓的人,可以猜测他的智商并不高,而且有些自卑,3号是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的中年人,始终感觉到愤怒,有着对儿子爱恨交织的情感,4号是一个股票经纪人精明而稳重,5号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很少发言,感觉较为自闭,对世界不公与黑暗面排斥,6号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7号是一个推销员,一直强调赶时间看球赛,8号是一个工程师,他认为人人平等有着人性的光辉极富同情心,设身处地的对待猜想每一个人的想法,9好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他聪明阅历丰富,有着敏感的直觉洞察力,10号是有着重度阶级偏见的老人,11号是一个钟表匠他讲究理性依据,但是也可以从他的一些无疑使的行为表现中看到他的不自信,他是真实安插想要表现导演真实意图的人,但也可以看出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智商也并不高12号是广告公司的,一般做广告销售的都有着善辩的口才,但是在影片中他并没有对于男孩案件做出多的评论,可见他对于案件对于男孩是否被判罪漠不关心。在这其中可以看到美国陪审员制度中陪审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甚至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普通公民,但是他们对于案件是否负责并不能有所考究。在陪审员里,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四种,1是8号唯一一个通过人性,通过设身处地的理解每一个人来处理事情,2是像3号10号有着自己的偏见,将自己的经历强加于案件之所中,还有是基于案件本身提出自己观点,有着社会公正感但却有些卑微的人如2号5号6号9号11号也有着对案件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利益的人如12号7号,如此形形色色的人要达到所要求的12人意见均一致是很难的,确是如果在不公义情况下也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8号这样有着人性理性思想的人,仅仅通过有着偏见,漠不关己卑微不自信的人一起讨论裁决,结果又会是如何,这也正体现了美国法律的一个弊端。对于影片所放映的只有8号一人提出质疑与其他11人做着不同的事,虽然他并不卑躬屈膝,但是独自一人面对那些质问不满,而他只能说“有可能”压力是很大的,所以他已经准备好要放弃,幸亏那位可爱的老人赞同了他的想法,才有了接下来的讨论,吃屎3号的愤怒反感,情绪是极其激动的,证明了美国民主制下并非完全的优点,接着再在不断出现合理怀疑的情况下,人们慢慢改变自己的判断,由1:11到2:10到3:9到4:8到6:6到9:3到11:1到全部认为无罪的过程中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所以美国陪审员制度中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有着对阶级的偏见,有着无法控制的有自己的经历产生的移情,还有着漠不关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弱点,像8号一样的并不一定在每一批的陪审员之中都会出现,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结果,被告将会被送上电椅,没有人申诉,从而达到了草菅人命的结果,即使存在这样有正义感的人在其他人的强力不满之下坚持反对,结果又该如何。影片有感:影片开始的长镜头中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于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漠不关心,折射出社会分工所带来的人情冷漠孤独。而在凶器折叠刀呈上的一段中,除8号以外的所有人都对另一把同样折叠刀出现而感到惊讶,8号做了准备说明他关心这个案件 ,他是富有责任感的。而为男孩做辩护的律师并没有做出多余的呈堂证据的找寻,正如8号所说他因为被委任打这样一个毫无好处的案子自己吃力不讨好,并没有用心,甚至没有进行交叉辩护,这两件事均表明即使是美国法律之中仍有难以解决的问题。”Gentlemen,that’s a very sad thing-to mean nothing.”只顾及自己是错误的,影片的一个转折点通过11号的分析使得事件由possible变得have probable。分析继续,我一直在思考1号与8号在下雨间歇所说球队因下雨而没有赢的事有什么进展启示,只是想说下雨是一个转折点吗?而10号以自己的阶级偏见来看待贫民窟的人,发表消极极端观点时所有人的表现看出,这是不被认可的”It’s always difficult to keep personal prejudice out of a thing like this,wherever you run into it,prejudice always obsuces the truth.”4号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者,他精明而压抑,注重证据谨慎而又自信,最终自己发现了合理怀疑,而3号在做出无罪判决之前所说的一切反对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事实确实是那样,也突出了美国人文情怀的好处,以人为本,一旦有了合理怀疑便可判为无罪。本片也启示我们人性思考的历程,要平和,理性,质疑,自省,不要心存刻板偏见,对事拒绝情绪化,影片之中除对人物之外,天气的变化也对照着案件裁决进行的程度,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风扇与天气变化作用差不多,而背景音乐一直以忧郁悲伤为调,案件解决但是音乐并不欢快,可以猜想导员并不认为美国陪审员制度是完全好的,却是一个反讽。
建议到搜搜搜索一下,很多好文章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那么经济学专业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_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
1、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
2、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 方法 研究
3、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
4、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编制与模型研究
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
7、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8、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9、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0、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1、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
12、宏观金融运行异常的统计监测研究
13、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
14、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
1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16、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
17、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8、Markov算子的渐近行为与经济系统的几个问题
19、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宏观经济优化模型
20、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
21、粮食、农业制度供给中的博弈与实证
22、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23、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
24、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25、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
26、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27、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28、ICT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29、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
30、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
3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
3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
33、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
34、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陕西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35、物流配送选址优化模型的研究
36、供应计划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
37、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38、 企业管理 创新数量分析中的线性优化逆问题
39、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
40、资产定价标准的讨论和模拟
41、投资者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及系统设计
42、基于水环境的杭州市绿色GDP核算的GIS表征
43、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44、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
45、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46、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
47、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8、四川调查总队系统职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49、基于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在国民经济数据中的应用
5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
微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1、“互联网+”重塑中国宏观经济
2、20_年宏观经济形势讨究和政策的观点综述
3、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讨究与展望
4、20_年玩具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论议与挑战
5、20_年中国成品油市场讨究
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7、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8、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9、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0、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困难与措施研究
11、当前社会人文效应与经济效应的互相影响
12、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13、地方财政支出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14、电信业漫谈之供给与需求
15、对欧洲宏观经济体制的批评
16、房地产的宏观经济学说
17、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8、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9、复合式通胀压力下浅探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20、高校扩招的经济影响
21、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22、供给学派的起源与美国实践
23、关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一点思考
24、关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对大萧条成因解释的分析
25、贵州省城镇失业问题研究
26、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27、哈耶克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及其方法论特点
28、宏观行为经济学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29、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30、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31、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3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33、宏观经济学中的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分析
34、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35、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分析
36、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37、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8、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39、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40、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41、汇率理论的演变评述与人民币国际化借鉴
42、货币国际化 经验 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43、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探究
44、减税的思考与超越--简评蒙代尔税收思想
45、金融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46、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47、金融危机下的浙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研究
48、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
49、经济韧性问题研究进展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Economics)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短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论文选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经济学论文如何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 方法 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 财经 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 文化 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概念论文
宏观论文更容易发表。 比较建议同学从AP宏观经济学切入备考AP经济,菲利普斯曲线属于AP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中重要的知识点。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而讲总供求关系,实际上讲的是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潜在总供给增长速度叫潜在增长,我们假定在一个时期内经济潜在增长率8-9%,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经济可以持续的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的增长。对应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潜在总供给。潜在总供给是社会现在总的生产能力。研究总需求、总供给,按照增长率概念来看,在现实当中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最后实现的供给,那两条曲线讲的就是实际供给,实际GDP在不断的波动,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有弹性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实际的供给会偏离你潜在的供给,实际的生产规模会偏离供给能力持续的规模,这是大概的概念。 实际总供给既然是一个生产能力,是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技术、资本、工人教育水平、体制状况等等影响,潜在总供给的概念也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概念,是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地方,技术提高了制度改进了效率提高了,以前是5%增长,现在8%的增长,或者其他的因素提高潜在供给能力。我们用图的概念来讲,随着效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实际能力会提高,不仅每年都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会提高。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制度、研究政策、研究资本市场或者要素市场,所有的改进都跟能力有关系。但是请注意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改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时,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管理改善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特别是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而供给的波动却是短期的事情。比如说美国技术进步每年生产率提高3-4%,而我们技术进步提高1-2%,要赶上美国的水平可能要花几百年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等。生产的波动,宏观经济研究的波动问题是短期问题,经济学假定在一个特殊时期,比如说04或者05年,潜在供给能力是一定的,可是现实中生产能力是波动的,会超过或者小于生产能力来生产东西,如果现实的生产能力低于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的供给小于我们可以生产能力所提供的供给,那是什么情况呢?失业和箫条,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前两年通货紧缩,企业闲置设备停止生产大概都是30%-40%。而超过呢,也就是说生产能力可以短期内加班加点超负荷使用,可以推迟正常的维修,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是有弹性的,会超出可持续的水平。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经济过热时期出现的超负荷运转。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矿井这么多事故,可能跟矿井基本大修推迟有关系,设备的疲劳过渡利用,过度开采,现在国际上各种矿产一时半时老是供求关系缓解不了,现在关键是前期的勘探没有了,能够开发的储量都用上了。因此供给不是固定的数,但是会在短期内发生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的波动,就出现了实际供给和所谓可持续供给有差异。我们后面会讲差异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在哪里呢?也就是动态效率的概念。经济波动较小,我们前面说了经济有很多方面跟效率有关,一个是资源怎样最好的利用,成本最低,生产出最多的东西,还有配置效率,有限的钱用在哪些项目上利润率最大,还有宏观经济学讲的动态效率,波对较大,最后效率较低,我们最后可以实现的增长其实较低,波动较小宏观效率最高,因为损失较小。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大的波动会在两个方面造成效率损失,第一个效率损失是在过热时期,有疲劳使用、过渡开采,本来一个东西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一个矿好好开可以开很多年,现在推迟维修,一下子出了很多事故,设备很多都在疲劳使用,都会提前报废,产生无效率的情况。这个无效率严格起来还是小数,真正的损失在哪里呢,当泡沫破裂的时候,如果动荡发生、振荡发生时,从高谷下跌,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人员闲置,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就象前两年我们通货紧缩的情况,明明知道我们能够生产这个能够生产那个,但是市场没有需求,当经济危机来时,还会破坏毁灭生产能力,这个损失是动态无效率最重要问题。泡沫总是要破裂的,有多大的泡沫最后就会有多大的箫条,这就是波动,波动小前后损失都小,波动大前后损失都大。如果你波动较大的话,你实际最后实现的增长较低,如果波动较小的话损失较小浪费较小,最后实现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就会较高。 就拿中国的例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感觉经济也在波动,但是回想起来基本平稳,因此八十年代的增长较好,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每年创造新增就业一千七千万。现在大家都说发展以人为本,八十年代由于增长比较平稳,动态效率比较好,平均每年新增非农就业一千七百万。八十年代的情况,用图来说,就是上面这条曲线。而九十年代怎么样,九十年代初期就来了大泡沫,92、93年一个大的过热,当时每年提供新增就业可以是二千万,然后马上是宏观调控,经济开始下滑,加上后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失误,最后两年调控过度,一直到97、98年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包括政府扩大内需、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启动,一直也没有启动起来,又启动了两三年,所以九十年代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波动。这个大波动最后算总帐,九十年代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只有八百万,八十年代是一千七百万,八百万刚刚够城市人口增长的就业。九十年代后期大规模有职工下岗,多大规模啊,九十年代末加2000年初,加在一起全国是二千五百万人口的下岗,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下岗,就跟我们创造就业少有关系。我们要使波动平缓一些,整个水平高一些,如果波动大,其实最后的水平低。 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的供给、实际GDP生产,会高于或者低于社会供给能力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是由需求来决定的,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说的需求决定论,是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最后实际的曲线是高于还是低于潜在曲线。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供求关系,在现实当中,潜在总供给是多少当做既定前提,研究在这个既定前提下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宏观经济学不研究我能够生产出多少东西,这是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为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一会儿太多一会儿太少,经济为什么一会儿太热一会儿太冷,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 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解释“经济波动、宏观效率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从需求大于供给来说,需求大于我们的生产能力会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状况,需求大于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需求小于供给通货紧缩就会发生。总有人说通货膨胀有什么可怕,不过是价格发生变化,只要经济高涨就业高涨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不在于静态的看待价格高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比如说去年粮食产品价格上去了,一些低收入阶层明显感觉收入降低,以前一百块钱可以买十斤粮食,现在只能买五斤粮食,社会会产生动荡什么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因为引起的后果还不严重。真正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第一出现各种紧张关系,各种供求短缺、价格上涨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全面的紧张关系,有时候是少部分的紧张关系,导致少部分行业或者一些行业,刚才所说的疲劳使用、过度生产等发生。要说判断过去几年热不热,要看这种短缺关系发生没有发生,过去几年最突出的一个短缺关系是停电,电力紧张,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04年全国26个省停电,浙江一般一个星期停三天,福建有严重的一个星期停四到五天。很多人不服气,认为电力短缺是电力政策错误的结果,有没有错误?有,但是到03、04年中国电力潜在总供给就是那么大,但是三年五年不建电厂的背景是前一轮波动时,九十年代那一轮波动时电力短缺然后拼命建电厂然后卖不出去电时,中央政府定下的政策,然后加上预期错误,没有想到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化工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卖化工产品了。还有我们在搞城市化,全国都是大工地,全国都是开发区、大学城,投资规模扩张,大家都要用钢材、水泥,电突然紧张了,表现出就是供求缺口。总供给不是表现在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首先是在经济结构上一些瓶颈,比如说电。我们说木桶原理,一个一个木片扎起一个木桶,木桶能够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木片决定,所以现在我们电力成为最短缺最供不应求的东西了,03、04年增长首先表现就是电的供求关系紧张。有人还不服气,说如果过去几年将电厂建好了,就不会出现电的供求关系紧张问题了。那好吧,我们就假定不缺电,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了,下一个会短缺的是什么?钢材。在这么缺电的情况下,钢材还是非常紧张,价格一直猛涨。现在钢铁行业上的这么快,就是因为价格好,拼命在上钢材项目,而且世界的钢材原材料都在拼命上涨。国外有一个报道说伦敦下水道的井盖丢了,为什么?因为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在中国电力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伦敦的下水道井盖都会丢,如果不紧张连纽约的井盖可能都会丢了。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现在的问题是紧张状况什么时候能够解除,我们需求下来了,但是还是有8-9%的增长,现在国际上都在讨论原材料市场这次的周期有多长,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需求高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后,就出现了各种供求关系紧张的状态,通货膨胀、价格高涨、物品短缺,而且首先短缺的都是生产资料。我刚才说了,首先要观察的是投资增长速度,第二个要观察的是投资物品的价格,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指示器。消费品的价格还是很靠后的事情,过去几年老有人说消费品价格没有涨,中国经济没有过热,而消费品的价格在整个周期过程中是很远的事情,需求一膨胀之后,发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假定从过去一开始供求关系比较平稳,或者我们从通货紧缩时期刚刚出来,在各个经济活动中,从供给的角度发生的第一件事远远不是消费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是存货下降。存货消化掉了,01年上半年存货的下降速度,从原来占GDP的11%占到4%,01年上半年是复苏的开始。然后需求进一步上涨,开工率提高,原有设备这时没有投资增长,原来开工率是60%,现在是80%,然后开工率进一步增加,这时投资开始,需要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再进一步增长,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就要上涨,整个社会投资一上涨,就使得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就见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开始上涨,引起投资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的价格上涨,大家利润上涨,对这些紧缺行业的投资又进一步上涨。消费品的价格一直要到两方面的因素扩大,一方面是投资扩大导致了就业的增长,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另外一方面投资品价格上涨,使得成本上涨,在这之后才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一定是开始就平均大于,可能就是由某些部门引起、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这样的过热时期,使得整个经济波动。这两年有一个大的争论,一个是消费品价格没有涨,整体不热,就几个部门热不算经济过热。这不对,钢材、水泥、电解铝之所以热,第一是因为投资总量扩大,第二是因为一个部门的过热会有连锁反应,会带动整个经济进入过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扩散。历史上多数的泡沫,多数的经济过热都是由一个部门带动的,美国最近的这次宏观经济最需求的扩大,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就是因为信息产业泡沫的问题,历史上的汽车泡沫、航天泡沫、化学泡沫,这都是一个部门带动的,一个局部引起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经济周期,最早的一次景气到箫条,就是在十七时期荷兰郁金香泡沫,花就可以使整个经济折腾一遍。 这次中国的情况,几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扩张周期,加上我们整个投资问题,投资总量来讲各种投资,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大,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规模投资加速,相对独立还有两个,一个是纺织,纺织因为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订单好前景好拼命增长,有一段时期纺织总会的人告诉我,纺织业投资增长03年上半年600%,还有一个因素,03年年底美国重新对中国一些产品进行制裁,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暴露。还有一个问题汽车,汽车前两年50、60%的增长,导致投资过大,这几个投资过大引起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大,每个产业都是问题,搁在一起更是问题。 研究整个需求扩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非常重要,看到这个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中国经济不过热,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中国电力这么紧张,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都涨的那么高,宏观调控一来内陆地区反弹的非常厉害,叫的最厉害,沿海地区过热我们不热,都是沿海地区搞的,我们刚刚起步还穷呢,可是热不热你想一想,你的电力是不是也紧张,你的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是不是也翻了一番。如果等泡沫破了,你那儿的产业是不是首先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是总体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变化对方方面面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会产生影响。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经济过热的趋势,判断总供求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判断是不是出现过热。 高涨时期的问题在哪儿呢,并不是高涨有什么不好,短缺也没有什么不好,增长率高一点也没有不好,就业也增长,税收也增长,就象前面说的,过热本身对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下一轮、下一阶段。什么问题呢?过热本身会引起过渡投资,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高涨,因为产品短缺,所以我就投资,这时投资看起来很有道理,价格这么好、机会这么好,我就扩大生产能力,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会引起过渡投资,而且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处在价格高涨的时期会比较长,前面也说了,生产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缓解和改变的,需要投资,甚至从勘探、开采、建厂房、引进设备开始的,建电站也不是一二天,也需要两三年的周期,这两三年中电的紧缺状态都会存在,大家在这两三年紧缺时期都在投,各种矿产资源、各种原材料现在在全世界,我参加过几次会,全世界矿业巨头也在开会,那十几个人决定的价格我们就要接受,因为这是真正的寡头垄断行业。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现在要扩大生产,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矿业的生产能力才能扩大到跟现在的供求关系比较平衡时,什么意思呢?从现在开始三四年,这三四年的时间价格都会比较高,短缺口比较大,大家都看着机会比较好,都会投啊投啊。寡头垄断的坏处在于他不投就等着价格高,他就为了保持高价格,石油垄断组织就不扩大生产能力将价格搞的高高的,当然他不反对竞争,但是他会约束竞争。这是对我们来说的坏处。但是好处在于这些人会使投资比较稳定,不至于大起大落。但是在多数行业,不是那么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大家相互之间不知道,拼命都在往里投,就会出现过度投资和未来过剩生产能力,这是过热的最大危害,为未来的经济箫条种下了种子,过热的最大问题是在过热时期会创造出未来的过剩生产能力。 总供给与宏观调控 全世界都是这样,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由于经济高涨,由于需求高涨,由于供求关系紧张,于是大家投资投资,导致泡沫破裂,出现箫条。最近美国出现IT泡沫破裂,就是因为最初的投资过热,比如说宽带,这次IT技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发展,因此大家都预见未来宽带的需求量会增加,未来的经济就是网络的经济,最初这个技术出现时,大家都需要使用宽带时宽带确实比较紧张,于是大家投资铺宽带,那几年各种IT设备,其中包括IT宽带就过热了,在过热的情况下价格又高前景又好,大家就铺,铺到一定阶段突然发现,用美国人自己话说,到99年美国人铺下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当然后来有人争论,不是一百年是五十年,反正是一下子投资宽带过多了。然后经济就出现下滑了,宽带的设备需求突然停止,生产这些设备材料的部门投资突然停止,对其他部门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开始进入箫条,开始谁都不投资,需求开始萎缩,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所以过热可怕不可怕,过热本身不可怕,过热所产生的后果最可怕。 前年年底有经济学家辩论,说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我说我也同意,企业都怕冷不怕热,但是要想想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经济过热造成的,冷都是前面过热造成的,这是研究动态过程核心的概念,天下一切过剩都是由于一切过度造成的。泡沫就是要破的,而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由前面的泡沫造成的,前面的泡沫小,后面的箫条经济冷的程度低,前面的泡沫大,后面经济箫条的程度越大时间越长,日本二十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用了十五年现在还没有走出来,前二年刚刚说走出来,有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用了几年走出来,中国上一次的泡沫,92年泡沫用了好几年才走出来。我们要防冷的前提是要防热,是要从动态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要注意,一旦供求关系失衡,它会有一种加速度的效应,叫做恶性循环,你就收不住了。什么叫加速度,什么叫恶性循环,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这一点买涨不买跌,需求越大,价格越上涨,我越买东西,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价格越大投资越多需求越多价格越涨,这就恶性循环了。所以我们要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防止真正出现过剩,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投资了,全社会最后可能不投资了,这时失业就是问题了。 研究供求关系我们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是影响的,是动态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周期,前面过热和后面过冷是关联的。供求关系失衡不仅仅是当时静态的一种现象,供求关系失衡有一系列动态后果。上午课间还有人说动态波动是什么造成的,是不是政府政策错误造成的,肯定也有,我一会儿会讲政府政策错误可能会市场错误还大。最近二年有一个说法,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就不会过热,以前我们过热是因为国有企业花大家的钱、花公家的钱反正也不在乎,需求就是过热,投资永远饥渴,现在是民营企业了,花自己钱了,不会过热了,没有需求不会投资。这个说法不对,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那是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一个波动接一个波动,一个危机接一个危机,那可都是民营企业搞出来的。凯恩斯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预期引起的,一样会引起波动,市场经济本身是会波动的。 更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了,就让市场经济去波动,让它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因此政府不要管,波动都是政府搞出来的,政府不要管,政府确实也能搞出波动,但是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行不行,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只有市场经济,这个波动会有多大,这个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分析。要说没有政府这件事,没有政府宏观调控这件事,西方市场经济历史上,几百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基本上多数时间没有政府,一直到1930年之后,才有了宏观调控,政府才插了一杠子。在这之前的情况是七八年来一次经济箫条,两三年时间经济高涨、投资高涨,然后进入危机箫条二三年时间,然后二三年时间走出低谷,然后又是一轮。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强制性的销毁一部分生产能力,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过程。现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砸机器倒牛奶,为什么这样,强制性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重新实现平衡,又出现增长,这是经济周期的性质。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所有者是企业,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就意味着消灭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守过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先优胜劣汰淘汰一部分。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直到1930年大箫条,大箫条的结果最后消灭了全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二战大战,最后实现供求平衡,全世界经济重新增长,这就是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这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想竞争要想有效率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要想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这样,本身它就有波动。 波动来波动去,波动一来人类就难受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讲的基本问题就是创造就业,人最痛苦的就是感觉自己没有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办法,老是波动来波动去也不是办法,箫条七八年来一次就很讨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合起来计划着搞,就不会出现总供求关系失衡,就不会有波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针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第一个解决方案,而且那时看着还有这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那儿砸机器倒牛奶,太说不过去了。最后大家发现这套制度有这套制度的缺陷,大家没有积极性了,创造性没有了,另外这种经济也会大起大落,两个原因,一个是计划者自己要犯个错误后果更大,大跃进一来可能死的人比市场经济波动死的人还多。一个是国有企业没有产权约束,永远都想多投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永远处于过热的冲动下,永远想多花钱,没有人从亏损的角度考虑,总是过热一段政府出来调控一段,微观没有效率,宏观上发现其实也没有效率,所以后来全世界都同意回过头来搞市场经济,这是历史的过程,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波动。 然后到了凯恩斯,1930年代,在大箫条的背景下,一个英国的经济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在消灭50%生产能力的过程中,1936年凯恩斯写完了《通论》,讲的是宏观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箫条,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从此有了格林斯潘每天在那儿调来调去,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宏观调控,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好,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有波动的,需要进行一些政府干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来创造一种稳定增长的环境。通过政府在总供求关系上的调节,熨平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的增长,为大家创造比较稳定的增长环境,避免经济大波大动,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节,而且要认识到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政府宏观政策调节,我们不应该回国象西欧、北美一样走一遍历史,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我们说句实在话真的很容易进入那种经济危机的状态,甚至很容易进入大箫条的状态,我们一有危机,恶性循环一来,就不知道哪儿去了,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都是问题了。前两年的情况,当然没有热太多了,现在大家都说了,钢铁还没有怎么着,按照当时钢铁的劲,如果不去插一杠子管一管,最后钢铁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知道多少,现在在建的电力项目过两三年也会过剩,现在汽车已经过剩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去干预,比如说汽车已经出现这么大过剩,假如说没有政府,2003年10月份汽车生产能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各个大汽车商都开始压缩汽车生产,沿海地区一个省在一个月里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的汽车厂投资项目40项,这一项都不是几万辆,现在上汽车厂都是上百万辆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的投资,几年几年内达到一百万辆都是这样的口气,一个月一个省再上40个项目,全国多少省多少个月上多少个汽车项目,中国汽车泡沫破下去怎么办,西方汽车泡沫破过,中国汽车泡沫破了不得了。我们现在都不研究研究,一个大项目就上去了,没有人审批可能就开工了,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一点干预,不见得都对,但是没有政府看看总量平衡供求关系,中国大波大动起来太容易了,去年已经达到14%的增长了,如果现在不搞宏观调控,恐怕还是15%-16%的增长,可是再往后,这个过剩生产能力破掉,难以想象,银行坏帐能有多少,金融危机太容易了,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又是发展初期,又是第一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波动,不会出现泡沫呢,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和箫条太容易了,在我们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初期,不需要重新走一遍,落后国家很多都是劣势,但是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别人已经遭过的罪我们就不要再受一遍了,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就不要再犯了,我们能够走捷径,发展的更快一些。 现在大家都承认需要宏观调控,但是下一个问题了,怎么调控?在什么时候开始调控?用什么手段进行调控?调控的后果是什么?这是需要讨论的.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论文选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经济学论文如何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 方法 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 财经 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 文化 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概念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2000字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观经济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企业管理的经验和促成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文章根据马克思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沙盘模拟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生产者行为理论;企业
沙盘模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介绍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由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三个理论构成。在局部均衡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生产者行为理论描述的是厂商的行为,学生几乎接触不到,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着重于学生对于厂商行为的感性认识。而企业沙盘模拟课程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企业沙盘模拟介绍
用友ERP沙盘将实训学生分为4~6组,每组运营一个企业,这些企业在起始的时候具有同样的配置,并且面对同样的选择。包括:广告费投入的选择,生产线的选择,原材料采购的选择等。各个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其他企业的发展策略对本企业的影响,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争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沙盘模拟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理论加实验的方式合理安排微观经济学课程
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基本为48学时,且全为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将企业沙盘模拟引入微观经济学教学。所以,根据企业沙盘模拟运营等环节,理想的教学时间是16学时,故需要将微观经济学48课时划分为: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二)调整企业沙盘模拟规则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厂商的行为原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企业沙盘模拟时,必须要对企业沙盘模拟的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假设有很多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量只占总供给的一小部分,对于价格没有影响。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是: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对产量进行控制。生产者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要求厂商的产量要小于需求量,而在企业模拟实训当中,有四种生产线:手工线、半自动线、全自动线和柔性线。而每个生产线的全年产品数各不相同,为保证总供给小于需求,需要对企业进行限产,调整生产线。在教学中运用企业沙盘模拟微观经济时,为使企业沙盘模拟符合微观经济的实际现状,应适当调整模拟规则,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
(三)提炼企业沙盘模拟中包涵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1.经济人假说。用友ERP沙盘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运行一个企业,运行六年后,以利润多少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这体现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说的表现。2.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用友ERP沙盘中将企业中的成本具体化,主要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广告费,设备维护费。教师可以将这些具体的成本进行归类,形成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实验当中,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可变成本。在第一年内,由于只能使用手工线生产P1产品,所以,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都等于1Mq,其中q代表产量。可变成本的公式是:TVC=2q。而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等,都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于不变成本。3.显成本和隐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4.停止营业点。如下表所示,第一年在广告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除数量为7的订单外,其余都是亏损的,是不是应该继续生产?这涉及停止营业点的概念。判断是否停业的标准是收益和可变成本,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应该继续生产。如表所示,每个订单的总收益都大于可变成本,所以,应该继续生产。总之,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企业沙盘模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同时了解企业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富荣,吴红英.提高高校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J].中国市场,2015(33):132-133.
[2]张玲玲.基于公选课的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6(22):140.
通常微观经济学上的创始人被认为是亚当·斯密。自其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十足的进展,至19世纪30年代,已经建立起微观众经济学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如马歇尔预言般达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更大突破,其中显著代表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诸多成就。从微观众经济学理论出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在管理经济学上挑战完全理性假设,公共经济学上进行理论突破,管制经济学上开辟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上进行理论修正与补充,福利经济学上深化不断。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已有47年历史。通过分析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成果上看有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进步、研究领域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发展趋势更加综合、多元、交叉。
一、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作为数理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创新,其从公理化角度研究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稳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当作西方主流经济学,其基本方法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都应用广泛。一般均衡体系由萨缪尔森提出,使其成为统一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并将规模报酬因素引入,结合起资本与投资理论。二是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应用。约翰·福布斯·纳什通过不动点定理,使均衡点的存在得到证明,奠定了博弈论一般化的基础,海萨尼对不完全信息博弈领域进行了新的开辟,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到发展,维克里与莫里斯开创了不对性信息条件经济激励理论研究,并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三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应用。通常资源配置的完成依靠价格体系的调整,康托罗维奇首次提出解乘数法,在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中引入线性规划方法,将定性研究发展到现实计量阶段,赫克曼与麦克法登则建立了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使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在个人、家庭、企业统计分析应用中广泛,使经济信息在反映社会本质上更深刻。四是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该经济学研究领域新的开创依赖于卡纳曼与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分析方法关于基本方法论困难的解决出路,提出期望价值理论遵循条件,使实证经济学方法的缺陷得到弥补,推动了经济理论现代发展。
二、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的解释力因经济学的放松与拓展持续增强
经济学理论大多建立的基础为一系列假设和假说,假设又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非现实主义抽象理解。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历年理论来看,研究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理论程度、信息确定性两条主线,再结合放松假设,向现实世界不断走近,以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在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依托“经济人”假说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为理想模式,难以在实际中有效指导决策,而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理论贡献,正是建立在逐步放松的理性假设上,让更加复杂的人性假定来替代“经济人”假设。此外,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分析出,对于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逐步抛弃,转而研究不完全性信息与其下的人类选择行为问题,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空间更大,并使其作为经济学分支有更强的现实世界解决力。信息经济学着重分析研究人性假设与外部环境的决策约束因素,数量化不确定性,在激励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的模型构建上给予方法论基础。不确定信息对新古典主义理论前提进行改变,开创了新的经济学理论空间。在放弃交易成本为零假定后,交易成本理论得到了更广泛应用,在真实世界更准确审视上拥有了更有力工具。从该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道路为对非现实主义旧的假设不断放弃,让假说向真实世界更加靠近的成长过程。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与领域综合性、多元性、交叉性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趋势,微观经济学里获奖理论在研究上更趋向于数理化,且分析方法显现出综合性、多元性的特征。在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学结合经济理论,开创数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结合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研究范围上,学科研究越来越广泛,并推进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倾向表现使得经济科学能逐步独立并树立一元化地位,逐步向人口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多元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前沿性特征更加明显。
结束语: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前人成熟的理论体系知识,更大程度地理解与掌握单个社会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对多样化假定条件、非经济化研究领域等发展趋势更加透彻、了解,使学科知识能更好转换成社会生产力与社会财富创造驱动价值力。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论文选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经济学论文如何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 方法 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 财经 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 文化 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