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信植被覆盖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地信植被覆盖度毕业论文

通过对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植被减少能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等,像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且黄土土质疏松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环境状况、存在问题。

你可以根据主要植物的名称去找它们介绍(一般百科能找到);以下是搜索到的嵩山植被情况,不知道是否可以帮助你?嵩山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达65%,嵩山共有维管植物147科、643属、154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36属、70种;裸子植物5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21科、598属、1460种。嵩山位于暖温带南部,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由于嵩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植物兼容并存,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嵩山植被可以划分为5个植被型,31个群系。山地地带性植被由北温带的温性树种组成。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梁脊和丘陵地带,主要有栓皮栎林、化香林和毛黄栌灌丛、野山楂灌丛伞花胡颓子灌丛、欧李灌丛、荆条灌丛。沟谷主要有黄檀子林、玉铃花林和黄连木、千金榆、大果榉、栾树、山合欢等组成的杂木林。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林地主要有槲栎林、槲树林、短柄栀林、山杨林、黄檀林。山顶草灌丛主要有霞草、风毛菊、鸦葱、鼠曲草、打火草、蓬子菜、野古草、获、大油茫、野青茅、披碱草以及嵩属植物构成。嵩山野生植物丰富。①用材植物:木本植物338种,其中乔木141种。它们是组成山区森林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也是用材植物的主要资源。分布数量较多,蓄积量较大的主要有栓皮栎、麻栎、化香、短柄栀、槲栎、侧柏、洋槐、油松、栾树、黄檀子、鹅耳枥、大果榉、山槐等47种。②野果植物89种。其中,野山楂、湖北山楂、板栗、河南海棠、欧李、伞花胡颓子、小果蔷薇分布广泛,贮藏量较大,是该区果品和酿造业的主要资源。③观赏植物316种。在该区分布数量多,观赏价值大的有165种。如杜鹃、满山红、湖北海棠、山荆子、河南海棠、黄栌、白鹃梅、山梅花、珍珠梅、三裂绣线菊、络石、爬行卫矛、天目琼花、全裂翠雀、秦岭翠雀、华北耧斗菜、流苏树、合欢树、紫丁香、玉铃花、千屈菜等。④其它植物207种。古树名木繁多,是嵩山的又一道风景线。嵩山景区现有古树679株。其中树龄在1000-3000年以上的450株;100-1000年的229株。这些古树主要分布在寺庙内,其中中岳庙汉、唐、宋以来的古柏就有333棵,少林寺内各种古树136棵,嵩阳书院内的两棵"将军柏"是国内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主要树种有侧柏、银杏、娑罗树、国槐、榕桐、女贞、檀子树等。

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 方法 》

摘要

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 教学方法 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

理念更新

现代 教育 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不妨增加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在今后设计时如何根据光线选择颜色;而在设计 素描 课上,应增加室内空间、家具结构等写生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理论。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而加以调整,不可与实际相脱节。例如,环保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教学上上都要突出绿色生态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

2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而且一定要有效,能够取得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方法都经受住了考验,应用越来越多,在此主要介绍以下2种方法。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经过项目选择、项目实施、能力转化、能力提高几个阶段,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结合现代化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就要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项目,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既是景观,又起着绿色环保的作用[3]。实际中的规划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策划,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后,需初步规划方案,根据其用途、性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综合考虑;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满意后,开始施工图的设计;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图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尽量遵循实际岗位要求,提前熟悉岗位环境,使自己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例教学法

上面已经说到,环境设计是针对的具体项目、具体工程,理论知识必然是要用到实际案例中的,而且具体案例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要求等也有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经典的建筑、雕塑、室内格局,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如植物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那么如何净化,具体如何操作,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此时不妨以石家庄“清源节流行动”为例,通过分析洨河水污染的处理方案和具体 措施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提供实践 经验 ,案例教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设计的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进步等。

其他方法

目前,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课;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其创新意识,集思广益,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实践-理论-实践法,即先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去 总结 探究,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再把整个理论知识串起来,加深记忆。课堂结束后,再次应用于实践,操作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4]。

3提高实践实训课比重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创意无比关键,所以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主。加大投资,建立起专业的实训室,除了实训中常用的画板、画笔等基础物,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整体结构的设计,包括选材、形状和风格等,都要结合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考虑,尽量保持一致。除了动手操作区域,实训室内还应有材料存储区、教学示范区、作品展示区、现代化信息技术区等。当确定一个项目后,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终评价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实训室内完成,一来可充分利用资源,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部分学生 想象力 很丰富,经常能想出很新颖的创意,但缺乏平台展示。所以,学校要经常办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原创作品比赛、模拟实践设计活动等,在寒暑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际教学证明,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在此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而且对市场需求更加了解,所以设计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学生。

4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生的努力。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退居幕后,其实责任更重,要真正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会,吸收新知识与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职称评定;有目的的让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技能与经验,确保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最新、最好、最实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并以实际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在亲身经历项目过程的同时,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技能同学生一起分享,达到务实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5]。学生亦是如此,除了深入理解环境设计专业,了解该专业的社会现状,还要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总结的习惯,强化自身创新意识,学习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质,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5结语

环境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个专业,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技能,需对以往的教学进行科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22(27):154-155.

[2]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2012,24(10):170-172.

[3]吴玉琴.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2011,20(7):245-246.

[4]季玲.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3,22(15):173.

[5]高松伟,刘力扬.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改革及对策[J].教育,2014,15(8):85-86.

《 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对珠子参生态环境的调查,栽培珠子参物候期及生长发育的观测,种子沙藏处理,定期对根状茎的切片观察等。结果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年降水量800~1200mm、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土壤肥沃疏松pH5~的微酸性土壤中。珠子参的生长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种胚属高低温型。在15℃下发育最好,满胚后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即裂口。裂口种子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珠子参的规范化 种植 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珠子参;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叶数目

珠子参(Burk.)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濒危药用植物[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还含有糖类、挥发油类、微量元素等多种类型化合物[2-6]。其根状茎入药为珠子参,有补肺,养阴,活络,止血、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功能[7,8];其地上部分入药称参叶,能清热、生津、利咽,有滋补强壮之效[9]。也有人进行了珠子参的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及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10-12]。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满足不了用药的需要。为此,笔者在地处巴山区的陕西省镇坪县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并对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地设在陕西省镇坪县海拔为840m和1300m的两个地块,栽培面积分别为700m2和600m2。以野生珠子参根状茎为繁殖材料,以根状茎的节结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畦栽植,密度25cm×20cm。搭棚遮阴,透光率30%。选用栽培两年的植株为实验材料。

方法

调查研究珠子参在陕西的野生分布及生态环境条件。

在珠子参生长期内每日用湿度计和温度计对栽培地的温湿度及10cm处地温进行测量记录。

在栽培地里,以叶的数目为类群划分的依据,各选30株,定株定点观测。用直尺和游标卡尺对植株的植物学性状进行测量。

采集8月上中旬成熟的种子,水浸泡24h后取下沉者。将种子与湿砂混合,每个处理600粒。先放25~32℃室温下10d后分别转入5、10、15、20、25℃及实验室等6种条件下培养。每10d取种子观察胚的发育情况。

观察移栽植株根茎形态变化,并定时切取根茎尖端固定;切片观察根茎发育情况。

2结果与分析

生态环境的调查

珠子参是人参属中分布较广的种,我国的甘肃、陕西、安徽、浙江、贵州、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分布。在陕西省分布于关山林区和秦巴山区各县,主产于宁陕、洋县、陇县、石泉、镇坪、平利、汉阴、南郑、宁强、佛坪等县。生于海拔1000~2200m间的林下或草丛中。

该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温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6℃,元月份平均气温0~℃,七月份平均气温19~28℃,日均温≥10℃,稳定持续180d,无霜期210~240d,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mm,森林荫蔽度70%~80%,相对湿度75%~85%。本区群峰突兀,沟壑纵横,山大谷深,地势复杂,气候多异,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为珠子参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珠子参为阴生植物,对光敏感,要求荫蔽度为70%~80%,处于不同生长年限和发育阶段的植株对光照的反应有差异。

珠子参1~2枚复叶的幼苗,要求照光量小,若直光照射,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化,叶片衰老,叶缘变黄变红,而搭棚遮荫后,此病理现象逐渐消失;3~5批复叶的植株可耐受一定强度的直光照射;在野生条件下荫蔽度大的林下,珠子参植株纤细,叶片薄而淡黄绿,生长发育迟缓,叶子易产生锈病等病斑,所以人工栽培珠子参时一定要搭荫棚,让透光率达20%~30%。珠子参喜冬暖夏凉,四季温度变化较小的气候。

出苗期到营养生长快速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在℃之间,此时地下根茎处于休眠期;从开花期到枯萎期气温在℃,10cm处地温15~℃之间,地下根茎进入生长分化期;当气温降至℃以下,10cm处地温低于℃时,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茎也进入休眠期。

降水不仅为珠子参的生长提供水分,而且也能调节温湿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陕西省镇坪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15mm,年平均自由水面蒸发量为,自然植被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气候呈现湿润多雨的特点。满足了珠子参的生长要求,但夏季多暴雨,并有短暂的大风,秋雨连绵,对珠子参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暴雨冲刷地面土壤,使根状茎裸露,打落了未成熟的果实,打破叶片,折断或冲走植株,特别是6~9月气温较高,若 雨水 较多,湿度过大,可造成植株生病,根茎腐烂等现象。

珠子参适宜生长在山区林下,土壤为山地棕壤或黄棕壤。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富,含水量高,质地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pH5~的微酸性土壤中。如果土壤粘性过大,易使植株发病,土壤中石块较多时,则架空植株,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地貌条件所造成的小气候,对珠子参的栽培、生长发育、田间管理,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珠子参在秦岭分布在海拔1000~2200m间,而在大巴山的分布下限为1200m。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于气候各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高海拔处的珠子参生长发育明显的推迟。珠子参的生长坡度不定,一般在10°~45°之间;坡向一般为阴坡或半阴坡,在林缘或谷底也有生长。人工栽培应选坡度在15°左右,坡向阴坡或半阴坡的山地、林下,过陡则操作不便,水土流失严重,过缓则积水泡根。珠子参植物群落复杂,乔、灌、草种类丰富,荫蔽度70~80%。

产区调查表明主要伴生的木本植物有:毛叶五加、红茴香、蜀五加、米面翁、火棘、铁扫帚、含笑、常春藤、短枝六道木、尖叶绣线菊、漆树、茅栗、栓皮栎、辽东栎、白桦、川鄂小檗、蔷薇、盐肤木、荚蒾、忍冬、华桔竹、马桑等。主要伴生的草本植物有:吉祥草、羊齿天门冬、大花糙苏、重楼、鬼灯擎、白酒草、粗齿天南星、玉竹、开口箭、陕西鳞毛蕨、贯众、宁陕耳蕨、珍珠菜、腺药珍珠菜、缬草、山酢酱草、三肋虾脊兰、窝儿七、八角莲、红三七、黄水枝、大叶金腰子、城口唐松草、细辛、对叶细辛、红毛七、汉中防己、铁筷子、大花绣球藤、鱼腥草等。地被植物为茂密的苔类和藓类植物。从野外调查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分布区、海拔高度,珠子参的伴生植物有一定的差别,攀缘的藤本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

生长发育特性

珠子参为多年生宿根直立草本,高5~68cm。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小叶片阔椭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笔者对大量栽培的珠子参的形态观察表明:珠子参的叶形变异颇大,同一植株上叶的形状、数目也有差异;根状茎变化多样,有的根茎前端呈竹鞭状,后面又呈串珠状。

珠子参的生长发育与叶数目有一定关系。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除未见一批叶植株开花外,其余均开花结实,但开花结实率随叶数目的增多而相应提高,地下根茎则变得粗短。栽培珠子参的物候变化:在日均温低于10℃时越冬芽已开始萌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芽的活动加速。

当日均温超过10℃,在3月25日越冬芽就露出地表。4月上旬叶片由皱至平滑,叶色由浅绿转至黄绿色;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地上茎叶的快速生长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花梗开始快速伸长;5月12日第一朵花开放,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开花期;5月27日结出第一个果实,直至7月1日,果实逐渐发育,进入绿果期;7月2日第一个红果出现,以后逐渐红熟;8月21日始叶片枯黄脱落,茎中空倒伏,开始调萎,到9月13日几乎全部倒苗。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延伸期,8月16日~9月30日地下根茎进入分化阶段。

10月1日以后越冬芽进入缓慢的活动阶段,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完成一年的生长约需173d,地下根茎形成分化约需133d,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d。

发育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开花结实与叶的批数有关。一批叶均未见开花,二批叶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但花的败育率较高,三批叶以上植株均开花,其结实率多为10%左右,一般情况下,叶批数越多,开花结实率越高。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数个聚成复伞形花序。全株的开花方式由外向内逐渐开放,约需4~7d全部开放。

每日开花时间为8~19h,盛花期12~15h。开花时,第一瓣先向外裂后,以后第2~5瓣依次向外裂开,开花后花药逐个裂开,自交异交均可孕,第3天花药枯萎,花瓣脱落,第12~14d柱头开裂变成紫红色并枯萎,进入果实发育期。开花第9天子房开始明显膨大,第12~14天为幼果快速发育期,半月后即形成绿色果实,由浅绿转至深绿,再变为紫色,不久即转为鲜红色,熟时紫红色,顶端1/3为黑色,内含种子2(1~3)粒。浆果扁球形,直径5~8mm,果肉厚2~3mm。种子肾形,乳白色,直径3~5mm,千粒重约。种子外种皮坚硬,内种皮呈薄膜状,尖端为脐孔,沿脐孔有结合缝,裂口时从结合缝处裂开,胚根由脐孔处萌发。种子为胚后熟类型,属高低温型。

刚收获的种子胚仅为一团很少分化的细胞。若将采收的种子直播,需要经过20~22个月之久才能解除休眠。因此,掌握种子休眠规律,缩短种胚后熟时间,是珠子参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和重点之一。通过对6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种胚发育情况的观测,在15℃下种胚发育最好,培养120d就有满胚者,约160d多数种子达到满胚,平均胚率为。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开始裂口。将已裂口种子放10℃培养5d就开始萌发。而培养160d时,20℃有个别种子达满胚,多数种子胚为满胚的2/3,5、10、25℃及实验室等条件下胚发育较差,仅为满胚的1/5~1/6。

地下部分的生物学特性

珠子参的地下部分包含根和根状茎。根是由根状茎节上形成的不定根。根状茎横走,为5~17节组成的串珠状,每个节上多有休眠芽存在。着生地上茎叶的节上常生2~9条根,老节上生根或无。根状茎呈不规则球形或略呈纺锤形,直径5~45mm;节间直径3~5mm,长约2~10cm,最长可达40cm。茎叶倒苗后至出苗期间,根茎顶端是一个略膨大的越冬芽。越冬芽在地上茎叶着生的根节上形成。3月底至4月初芽萌发,茎叶先抽出地面并迅速生长。

5月17日地下根茎未见明显的形态变化。5月20日地下根茎先形成突起,其大小约。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下旬地上茎叶开始枯萎倒苗,幼根茎直径1~5mm,长约,并在顶端又形成一个新的芽;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在这段时间内地下根茎的长度变化较小,直径有所增加,且到距顶端3~5mm处节间形成层活动,使该处膨大成节,前端分化成第二年生长的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

次年春该芽又萌发,再形成一个膨大的部分,如此下去,根茎每年伸长一节并形成一个膨大,不断伸长,同时,在膨大处具有次生生长能力,使膨大部分再增大。这样串珠状根茎便形成并不断发展。10月1日以后地下根茎进入缓慢的活动,可视为进入休眠期。地下根茎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后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芽,前者根茎的顶端发育成花芽,顶端芽的中间包着的小花序较大,由休眠的腋芽活动形成幼根茎,再继续增加根茎的节数与长度。根状茎的长度、直径与叶的数目有关,一般叶的数目越多,根茎的节间则越加短粗。开花植株的根茎较未开花植株的更短更细。

根状茎的生长与土壤肥力有关,土壤越贫瘠,根状茎就越长;地上茎叶愈小,地下根状茎就愈细愈长;处在土层3~5cm处的根茎的越冬芽比处在较深或较浅土层中的发育快;土温在15~25℃时发育较快,温度偏高或偏低,根状茎的发育就会减慢。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个节上偶尔可形成2~3个越冬芽,第二年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在根茎受损后,同一串根茎节上可形成多个正常发育的越冬芽。若越冬芽受损,其根茎并不死亡,而继续在土壤中休眠,竖年6~9月可形成新的越冬芽。竖年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叶的批数与当年形成越冬芽的大小成正比,与根茎的直径近乎成正比关系,但与根茎的长短无关。地上茎叶生长的强弱与地上茎着生的节上的须根数目有关,一般须根数目越多,地上茎生长越好;同时与移栽时间、当年的气候、土壤的肥力有关。一般秋季移栽优于春季移栽,一般在土壤肥沃的地方可适当延长珠子参的生长时间。

3结论

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无霜期210~240d,年降水量800~1200mm,相对湿度75~85%,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pH5~的微酸性肥沃疏松土壤中。栽培时应根据其生态学特性,选择较为适宜的生长发育小环境进行栽培。山地栽培中应采用遮阴搭棚的办法调节透光度。

根据其种子、根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解决繁殖方法问题,是栽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种子沙藏先在15℃下培养约160d,再转入5℃低温处理60d后,取出播种出苗率可达91%以上。根状茎的节上有数个休眠芽,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除休眠,促其萌发形成新植株,该法可作为提高繁殖系数的优良繁殖方式。同时注意根茎切段不宜少于两节,并注意防腐处理,否则易发生烂根烂芽的现象。总之,进行珠子参的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毅,赵仁,宋亮,等.珠子参药材品种概述及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11-17.

[2]宋小妹,蔡宝昌.珠子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

[3]赵仁,赵毅,李东明,等.珠子参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7):3-6.

[4]李利霞,赵厚涛,朱虹,等.珍稀濒危植物珠子参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2):59-61.

[5]陈涛,陈茂华,胡月琴,等.珠子参多糖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29-1331.

[6]王薇,郭琳,冯改利,等.竹节参与珠子参质量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5):833-83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4-255.

[8]王辉,郭天康,胡鹏斌,等.珠子参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5(2):99-101.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197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21.

[10]刘万里,刘婷,何忠军,等.珠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127-128.

有关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3.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4. 马克思主义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本科结业论文

6.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

毕业论文植被覆盖度查重

大多数学校是使用知网查重,论文内容不同的话其检测结果肯定也有所差别,对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的内容主要包括:论文封面、原创声明、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开题报告和表格图片等。而学校一般会要求将论文中图片、致谢、附录、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删除,因此毕业论文查重的内容主要是包括: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和致谢等这几个部分内容。当然具体是查毕业论文中的哪些内容最终还是要以学校的要求为准,一般格式正确的目录和参考文献是不影响知网的论文重复率结果的,因为知网能够根据论文的内容格式自动识别出论文目录和参考文献部分,然后不计算这些部分的重复率。毕业论文查重主要查重的是论文正文内容,论文正文是整篇论文所阐述的主要部分,相关论点论据等有价值的内容都在正文里面。然后就是摘要部分,它是对论文的高度概括,是长篇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是需要大家控制好重复率的,以免在毕业论文查重时不通过。

问题一:毕业论文查重包括哪些?查重的内容是什么? 1、论文的段落与格式 论文检测基本都是整篇文章上传,上传后,论文检测软件首先进行部分划分,上交的最终稿件格式对抄袭率有很大影响。不同段落的划分可能造成几十个字的小段落检测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多的小段落来降低抄袭率。 2、数据库 论文检测,多半是针对已发表的毕业论文,期刊文章,还有会议论文进行匹配的,有的数据库也包含了网络的一些文章。这里给大家透露下,很多书籍是没有包含在检测数据库中的。之前朋友从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中摘抄了大量文字,也没被查出来。就能看出,这个方法还是有效果的。 3、章节变换 很多同学改变了章节的顺序,或者从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拼接而成的文章,对抄袭检测的结果影响几乎为零。所以论文抄袭检测大师建议大家不要以为抄袭了几篇文章,或者几十篇文章就能过关。 4、标注参考文献 参考别人的文章和抄袭别人的文章在检测软件中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论文中加了参考文献的引用符号,但是在抄袭检测软件中。都是统一看待,软件的阀值一般设定为1%,例如一篇文章有5000字,文章的1%就是50字,如果抄袭了多于50,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会被判定为抄袭。 5、字数匹配 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相对比较严格,只要多于20单位的字数匹配一致,就被认定为抄袭,但是前提是满足第4点,参考文献的标注。你可以去上学吧论文查重看看,我也是上面看到的。 问题二:毕业论文的查重规律是什么? 正常来说,毕业论文都是用知网系统查重 和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连续13个字相同就视为抄袭,如果13个字中,只是个别字修改,视为相似,和别人相同的部分,要求高的学校是要控制在全文的20%内,要求低的地方是30%内。 所以你们学校是怎么要求的,还是要问问你们导师 问题三:毕业论文查重是指句子完全一样吗?还是意思一样都算重复?? 句子的字词和顺序基本一致,就算是重复的,附件是论文查重原理及通过技巧你可以借鉴一下 问题四:毕业论文查重的原理是什么,连续多少字重复作为识别标准的? 在知网查重系统中,是以“连续13个字重复”做为识别标准。如果你能够通过修改,让你的论文任意一句话都找不到连续13个字与别人的文章相同,这样就检测不到。(1)在知网查重报告中,标黄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引用”,标红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涉嫌剽窃”。 (2)在知网查重进行中,检测系统只能识别文字部分,论文中的图片、word域代码、mathtype编辑的公式、是不检测的,因为检测系统尚无法识别这些复杂的内容格式。你可以通过[全选]――[复制]――[选择性粘贴]――[只保留文字]这样步骤的操作来查看具体的查重部分。另外,在编辑公式时,上学吧论文查重建议使用用mathtype,不要用word自带的公式编辑器。 (3)论文中的表格内容数据是可以识别的。如果表格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度,那么可以把表格截图保存,再放到论文中去。 (4)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部分也是会计算相似度的,所以引用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理解内容,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5)知网检测系统对论文的分节是以“章”作为判断分节的。封面、摘要、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都会各自分成一个片段来检测,每一个片段都计算出一个相似度,再通过这样每章的相似度来计算出整篇论文的总重复率。 问题五:论文是怎么查重的? 在国内就是知网/维普/万方这三大系统,这里面的资源是不断更新的,每一年毕业生的论文除有保密要求外的基本上都是收这三大系统收录作为比对资源库,所以你就可不能大意啊国内就是三大系统,知网/维普/万方知网不对个人开放,维普及万方对个人开放万方不检测互联网及英文,知网及维普都检测互联网及英文。现在,所有学校对于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必须通过论文检测查重才能算合格过关。本科毕业生,大部分211工程重点大学,采取抽检的方式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查重。抄袭或引用率过高,一经检测查重查出超过百分之三十,后果相当严重。相似百分之五十以下,延期毕业,超过百分之五十者,取消学位。辛辛苦苦读个大学,花了好几万,加上几年时间,又面临找工作,学位拿不到多伤心。但是,所有检测系统都是机器,都有内在的检测原理,我们只要了解了其中内在的检测原理、系统算法、规律,通过检测报告反复修改,还是能成功通过检测,轻松毕业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总结几个常见问题: 一、有些书籍的年份久远,知网等检测系统没有收录这些材料,大段大段的copy是不是很安全?也有同学认为,数据库大多是往届学生论文和期刊的文章,书本和 *** 工作报告等暂未入库,直接抄书一般也不会“中招”。 答:这些做是存在风险的。第一,虽然中国知网没有收录书籍,但是可能存在a同学或者老师,他同样也抄了同样的内容,并且已经将其抄书的论文发表了,中国知网能数据库全文收录a的文章,那么你再抄同样的内容,在进行论文检测的时候,很可能指向a的文章,将会被认定为抄袭。 “但如果所抄书本,前几年有人抄过,还是会被测到,因此大家会选择最近两年出版的新书来抄。”但是,新书也可能存在抄别人或者被别人抄的现象。另外,在论文评审的时候,评审专家的经验和理论水平比较丰富,你大段的引用可能被这些老专家们发现,到时候结果就很悲催了! 二、现在有些网页上也有很多相关材料,撰写论文能不能复制上面的内容?比如百度文库、豆丁?”。 答:也是很危险的。网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期刊网,不少文章是摘抄期刊网上的文章,通过n篇论文粘贴复制而成。另外有些数据库已经将互联网网页作为数据库的组成部分之一。 连续13个字相同,就能检测出来你可以把原文的内容,用新的文字表达出来,意思相似就可以了,最好用联想法,就是看一遍用自己的语叙述出来,但要做到专业性,就是同义词尽量用专业术语代替,要做到字不同意思相同。例如主动句改成被动句,句式换了,用同意词或是用专业术语代替等等。还要注意论文框架。 降低抄袭率率的方法: 1划分多的小段落来降低抄袭率。 2.很多书籍是没有包含在检测数据库中的 ,比如论著。可摘抄 3.章节变换不可能降低复制率 4.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符号,但是在抄袭检测软件中,例如一篇文章有5000字,文章的1%就是50字,如果抄袭了多于50,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会被判定为抄袭。 只要多于20单位的字数匹配一致,就被认定为抄袭 修改方法: 首先是词语变化。文章中的专业词汇可以保留,尽量变换同义词;其次,改变文中的描述方式,例如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打乱段落的顺序,抄袭原文时分割段落,并重组。 知网查重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即将文章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分割,然后与知网数据库中的论文逐句对比,若其中有主要内容相同(即实词,如名词、动词、专业词汇等),则标红。若一个段落中出现大量标红的句子,则计算在论文重复率中。按照我自己的经验,避免查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别人论文中的相关段落改成......>> 问题六:毕业论文查重有哪些技巧? 方法一:也是最通常的方法,查阅大量论文写作资料,不要投机取巧,靠自己的实力来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 方法二:改写。如今论文查重把关相当严格,要躲避论文“测谎仪”改写的方法听起来虽然有些笨,但却是最实用的办法。东拼西凑的一篇论文肯定在查重这关过不了,这就需要你来改写了。意思就是要你每句话变变句式,换换说法,加一些解释性的词语,稍稍做一些增减,最后把这些部分组织到一起。 方法三:取巧。改写也好,翻译也好,都费时又费力。一万多字的论文改改写写,句句翻译费时费力。在理工科的论文上变变数据图表啊,变变操作环节啊,就可以了,但这种方法仅限于理工科的论文。 方法四:翻译。这种办法要求英语水平较高。因为跨语言类的论文查重系统到目前还未研发出来,你可以广泛的查阅外文资料,挑出和自己论文有关的要点,用自己的话翻译成中文即可。具体的上上学吧论文查重看看吧。 问题七:毕业论文查重哪个准 【先知论文检测】上都有的,百度下就知道了,然后根据报告修改就可以了!上面的提示很详细的,照着做就行了,我就是这么做的。 1,主要是看你们学校是用什么检查的。 2,如果学校是知网,那你也用这个,如果是维普,那你用维普,那就最准确了。 3,不过知网比较贵,你可以先测维普,按照检查报告修改。这样划算点。 如果对你有用请采纳! 问题八:论文查重什么意思 是查你的论文里面有多少事抄来的。重复率超过一定百分比判定为抄袭,不予答辩。 问题九:毕业论文通不过的多吗?一般是因为什么原因?除了查重? 不多,如果你听从老师的安排,按时上交,并根据老师的批改修改,三四次修改就可以定稿了。 有的是毕业论文选题太难太复杂,不好写,写不到一定的水准当然就通不过,很有可能还会被老师要求换题目,我们那年就有个女生是这种遭遇。 有的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改,或者说没有理解老师批改的内涵,自己瞎写。 还有的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遇到了对学术问题别较真儿的老师。比如我们答辩那天隔壁班问问题的老师有文学院的一个女院长,她问得问题让好几个人很难堪。。 总之,写论文的时候一是要听老师的话按要求改论文,交论文。别忘记给论文老师买个饮料酸奶什么的。 二,论文答辩那天别忘了给提问题的老师买瓶水。 三,你们顺利毕业不会让那些老师损失工资,同时,你们没顺利毕业也不会让老师多开一毛钱,所以只要你没有得罪到老师,老师是不会整你的,所以是个人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更不要说论文通不通过了。因为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和欧洲大学的宽进严出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担心你能通过的。加油。 问题十:毕业论文查重是什么意思?我在网上找的资料文献,也属于重复吗? 当然!只要你写的东西和文献有60%(好像是)以上相似,就算重复,

我这个论文专家郑重提醒:论文查重按学校要求,学校要求查哪些内容,你就查哪些,这样误差比较小!另外强烈提醒:1、学校要求用什么检测,就用什么检测。不然用了其他检测,实际标红文字不一样,修改起来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现在高校多以知网、维普、PP为准!2、尽量不要用非正规检测,不然,你觉得你的论文上传后会安全吗?

论文查重的意思:论文查重,即查重复率,也就是文字复制比,是高校对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中国知网CNKI学位论文检测系统 TMLC/VIP进行论文查重工作。

论文查重标准以《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论文查重管理办法》为例:

根据查重结果:文字复制比为8%以下的定为“一般重复”,文字复制比为8%-15%的定为“中度重复”,文字复制比为15%以上的定为“重度重复”。

轻度标准为:重合字数>1000字或重合百分比<40%,中度标准为:重合字数>5000字或40%≤重合百分比<50%,重度标准为:重合字数>10000字或重合百分比≥50%。

扩展资料:

论文查重系统检测

论文查重系统采用的是语义级别检测技术,没有“最小检测单位”的概念。系统在识别重复和引用内容时,会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对达到一定的语义级别的内容进行判定,并不是单纯根据一两个、字或者单独的句子进行判断。

完整内容的重合情况是由系统根据算法缐合得出的,对文献内容的原样抄袭、改写、语句顺序调整等,都能自动检测和识别,且能快速定位和动态标注显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所有大学生毕业论文查重更严了

参考资料来源:闽南网-论文查重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论文查重网

植被覆盖率研究论文

这个在学校网站可以下载资料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1 森林植被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3 ]森林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如土壤、水、空气、气候、物种繁衍和多样化等等,均与森林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关。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而且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和降雨,生产和保护土壤,涵养和保护水源,调节水循环,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优化气候及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因此森林直接维系着地球生态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 森林植被破坏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恶果2. 1 温室效应去森林消耗自然界二氧化碳的能力,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 5℃~310℃,高纬地区气温升高4℃~10℃,引起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0. 5米到1. 4米,沿海地区及城市将难逃淹没厄运[ 2 ] 。2. 2 气候异常,旱涝灾害[ 2 ]森林植被破坏一方面使土地丧失保水功能,空气中缺乏蒸发的水分而降雨稀少,出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失去森林对太阳幅射的遮挡,天气变得炎热高温,造成农作物失收,从而引发饥荒。另一方面减弱了土壤的渗水性,缩短了水分在地表停留时间,导致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 4 ] 。2. 3 水土流失[ 1 ]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后果:其一是大量表层耕作土壤流失、地力下降、作物减产。中国每年流失50多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肥料4千多万吨,相当于中国肥料工业年产量1 /2。其二是淤积水库,缩减利用功能和寿命。建国以来全国水库库容已淤积1000 亿M3 ,占同期总库容25% ( 1993年) 。其三是淤塞江河湖泊[ 2 ] 。2. 4 动、植物资源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2 ]森林植被的毁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对生态系统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首先,灭绝的物种切断了食物链之间构成的生物网,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使更多生物灭绝;其次,物种灭绝破坏了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近一步破坏生态平衡;第三,物种灭绝削弱了生态系统内各具特长的众多物种相互补充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抵御外界侵袭及重新恢复构造的能力;森林的破坏使自然界亿万年发展历史形成的物种大量消亡,生物灭绝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3 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的原因3. 1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大量地砍林开荒,加剧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森林植被的再生和恢复能力,造成对森林的严重破坏。3. 2 人口增加对林产品的强劲需求诱发过量采伐人口增长相应引起建筑、家具等对木材林产品需求的迅速扩大,造成林业的过量采伐,森林消耗量大大超过其生长量,森林资源陷于枯竭。3. 3 工业污染排放带来的酸雨对森林植被造成的损害酸雨是矿物燃料燃烧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排入大气,与水汽化合生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与降水化合构成酸性雨。酸雨的直接损害是侵蚀树叶,阻碍树木呼吸,造成土壤酸化变质,腐蚀树木根系。3. 4 中国在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认识上指导思想和政策失误造成政策失灵和管理失灵建国后曾长时期实行的错误人口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的政策失误,造成人口几乎翻两番。目前的诸多社会经济、环境资源问题无不与剧增的人口有关。80年代以前“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战略违背了因地制宜的生态经济原则,破坏农林之间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造成森林资源环境的大破坏。“剪刀差”政策虽然加速工业基础的发展,却打击了森林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造成耗竭性开发利用,将林业当作单纯性原材料生产部门,重采伐,轻抚育,造成采伐大于更新,森林面积逐年缩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式导致资源市场价格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生态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使用者无须支付环境成本就可以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将生态环境损失转嫁社会和他人承担,造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上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权威性的统一管理体制,各地方各部门为局部利益抢夺资源和推诿责任,造成资源名为国有实为无主,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而执法部门难于遏止。3. 5 生产技术科学水平落后粗放式开发,缺乏替代能源研究。中国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上落后,林地与蓄积量比例低,造林成活保存率、成林成材率都很低。原木制材损耗过高,工艺落后,综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乏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造成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4 要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由思想的形成到战略的提出。从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到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1987年联合国环发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幸福,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再到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经历由观念的形成到全球战略的提出和行动纲领付诸实施的阶段,得到许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赞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发展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发展虽然带来巨大财富,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滥用和破坏[ 3 ] ,并危及人类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两者关系密切[ 3 ]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时资源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只能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飞跃和正确抉择。5 建立建全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3 ]5. 1 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增长范畴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宏观经济增长指标忽视了经济社会系统对森林生态的影响,没有将经济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损失考虑在内,往往助长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加快经济产出的增长方式。因此在计算国民生产增长值时,应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减去生态环境损失和自然资源(资本)存量,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5. 2 将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实行森林的资源环境资本化和价格合理化[ 1 ]长期以来,中国在森林资源问题上存在着“产品高价,原料低价,环境无价”的严重价格扭曲现象,其主要根源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无价的观点及其派生的不合理定价方法,它既影响了资源开发部门生产积极性,阻碍这些部门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也导致森林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再加上资源环境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结果造成市场失灵。为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利用者积极性的作用,保障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将资源及产品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环境破坏成本纳入价格体系,使外部成本内在化。5. 3 完善资源产权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森林是国家重要财富,应当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 3 ] ,防止国有资源部门化和地区化,造成国有资源流失。二是实行资源资本化,使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分开,对资源使用者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促使资源使用者保护森林资源。5. 4 保持稳定的森林资源基础,建立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森林资源保持合理存量水平,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覆盖率。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一国的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30%并分布均匀,才能具备比较完善和明显的整体生态功能。而中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12%,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植树造林,任重道远。二要建立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原生地,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按国家总体水平的标准,自然原生地应保持在5%以上,中国已达到4%,除了继续扩大保护区面积外,还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中国森林环境问题本质上主要是由于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的。人们长期把森林资源看成无价的公共物品,对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无动于衷。因此必须认识到中国资源短缺的严重现实,建立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减缓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 1 法制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持续的稳定发展,必须依靠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才能保证有效实施,只有法律的稳定性才能满足发展对政策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3 ]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涉及众多领域、行业和部门,既要求经济上的数量增长,又要求发展所需的质量改善,因此各有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必须运用法律才能予以调整;6. 2 法制建设包括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1 ]一方面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宪法、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及其具体实施规定,已形成基本的法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禁止滥砍乱伐,贯彻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通过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建立一整套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实施管理。6. 3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 5 ]经济手段是通过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关系,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 使得价格反映全部社会成本[ 5 ] ,通过确立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价格,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促使资源环境使用人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目标。经济手段是多方面的[ 5 ] ,包括:在市场条件下,建立环境税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税费制度、资源政策定价等。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强化森林植被保护。6. 4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在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两难境地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应当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作为森林资源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科学技术进步轨道[ 1 ] 。因此一要确认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位置,逐渐加大政府保护的投入比重;二要加强环保的科研和开发,发挥科技在环保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三要做好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广,使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市场尽快投入到实用中产生效益。6. 5 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1 ]公众参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是森林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破坏者。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世界观,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改变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 ]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行业,群众参与至关重要。在中国,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环保思想,通过公众讨论和建议参与立法,通过群众和舆论监督参与执法,特别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树立了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典范。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信号覆盖论文题目

摘取部分:众所周知,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离开了基础设施的顺利构建,行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对移动通信产业而言,基站建设的顺利实施是保障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基站建设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①信号质量投诉和基站建设投诉并存。一方面,客户会向移动运营商投诉某区域网络覆盖不好、信号质量差,要求进行网络覆盖;另一方面,当移动运营商在被投诉区域进行基站建设时,又会遭到当地群众反对基站建设的投诉。这使得移动运营商的基站建设处在公众既有需要又反对建设的尴尬境地。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违规乱建”投诉并存。基站作为支撑移动通信服务提供的基础设施,是创建信息化社会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目前却因相关法律条例的冲突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经常被指责投诉为“违规乱建”,甚至被迫停建或拆除。这使得移动运营商的基站建设处于既要推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又遭遇“违规乱建”投诉的尴尬局面。基站建设之惑(一)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目前,与基站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冲突,直接导致基站建设合法性的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第四章第四十七条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在民用建筑物上附挂电信线路或者设置小型天线、移动通信基站等公用电信设施,但是应当事先通知建筑物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向该建筑物的产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支付使用费。而《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公司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加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中关于基站建设是应事先通知业主还是要征得业主同意的条款相互冲突,使移动运营商与业主各执一词,难以协调。(二)缺乏清晰的报建流程虽然我国电信条例原则上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商在履行通知及支付使用费责任后即可在民用建筑上附设基站,但对于基站从选址到维护的整个过程都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基站建设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合法许可证或认定文书。由于缺乏清晰的报建流程,移动运营商在为基站办理有关报建手续时往往无从下手。(三)媒体热衷负面宣传公众对基站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的报道,而媒体的负面宣传对公众意识起到了很大的误导作用。我国卫生部颁发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规定的一级标准为容许磁场功率密度小于10微瓦/平方厘米。电磁场强度在此标准时属于“安全区”,在该电磁波强度环境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而我国移动基站辐射的强度为8微瓦/平方厘米,属于一级标准,因此对人体是无害的。显然,媒体热衷报道电磁辐射引起人体种种疾病的舆论宣传,致使公众认为基站辐射是很危险的,从而对基站建设产生抵触情绪。(四)公众抵制情绪高涨不少居民对基站辐射强度、辐射范围及辐射的影响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而媒体的负面宣传使得居民非常担心基站的辐射会对老人和小孩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居民成群结队堵在基站施工现场、给政府热线打电话投诉、到物业公司闹事等一系列公众抵制基站建设的事件。几点建议针对基站建设中出现的难题与困惑,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完善法规条例,保障基站的合法地位基站建设对移动通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的趋势看,基站将成为继公厕、垃圾站、配电房之后的又一个公共设施。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在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站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突现。因此,将基站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却存在着冲突,导致基站建设的合法性无法保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城市建设和村镇、集镇建设应当配套设置电信设施,但基站尚没有出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清单上,形成了基站建设得不到城市建设承认的尴尬局面。笔者针对条例之间关于基站建设冲突的问题提出以下两步解决法:第一步:首先应当明确规定基站的公共基础设施地位,保障基站建设的合法性,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之间在基站建设方面无法可依的局面。第二步:解决基站在建设法规上的可操作性问题。《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2001年8月15号)第七条规定:异产毗连房屋管理所有人以外的人如需使用异产毗连房屋的共有部位时,应取得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对基站建设而言,达成所有人一致同意的书面协议的可操作性很低,可选派居民代表或居委会出面签订协议来解决此难题,提高基站建设的效率。需要更多地话 留邮箱

我觉得这个东西 您应该自己实地调查 根据一些质料 和自己的判断 自己来写 而不是在网上问答案还有网络覆盖为什么会这样? 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

相关题目很多的:基于PLD的液晶显示装置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自动保护装置硬件设计示波器垂直放大系统设计示波器水平扫描系统设计楼宇可视对讲门禁系统主机部分设计基于FPGA的(15,6)循环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远程无绳电话座机电路设计光电板自动跟踪系统硬件设计音乐合成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电信计费数据整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GSM短消息与PLC的远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中心)设计风/柴互补供电系统并网模块的系统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FIR滤波器的设计基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信号发生器设计基于FPGA语音信号LPC参数提取系统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小型无人机地面站软件虚拟飞行仪表模块设计汽车防盗报警设备中的无线遥控器设计电话机中的语音邮箱指示系统设计高频雷达二相编码信号的设计与仿真基于模式识别的手写汉字识别系统设计数控直流电源的设计基于DSP的语音采集与回音效果的系统实现低速语音编码算法的研究汽车防盗报警设备中无线遥控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光电板自动跟踪系统软件设计基于QuartusⅡ平台实现FSK调制解调基于FPGA的HDB3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语音信号的抑噪电路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组合式多幅面广告装置的主控制电路设计基于MATLAB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脉冲可视化研究语音录放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基于FPGA的HDB3解码系统设计与实现车牌识别中的图像提取及分割算法基于MPEG-4的嵌入式多媒体监控系统中压缩/解压卡的设计与实现风/光互补系统蓄电池保护装置软件设计楼宇可视对讲门禁系统分机部分设计基于DCT变换的心电信号压缩算法的实现基于CPLD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抢答器的设计AM超外差式收音机的SystemView仿真GPRS数据业务测试及应用分析基于MATLAB的家庭保安系统设计低频数字相位测量仪设计数字图像缩放的研究数字音效器的DSP设计与实现用CS43L42和EP7212设计的MP3文件播放系统液晶显示器模块与单片机接口电路的设计煤气计费系统硬件设计基于ATmega16单片机LED点阵显示屏电路设计基于语音录放技术的工业现场故障告警电路的设计基于LabVIEW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单片机控制电路设计基于CPLD的显示系统设计基于ARM的风机控制终端设计本地交换网网管系统中话务统计分析子系统的实现基于DSP的视频图像压缩系统的设计智能型电子防盗系统设计基于ARM和GPRS网络的风机远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煤气计费系统硬件设计小型无人机姿态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图文叠加及其DSP实现信号发生器的FPGA 实现基于SPCE061A芯片语音信号实时采集系统FFT算法的DSP实现基于软交换的NGN试验网设计基于数字语音技术的电子导游系统设计倒车雷达-语音报警设计基于FPGA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实现GPS信号接收解析与.NET实现灰度阀值处理算法及其DSP实现基于FPGA的数字相位计的设计与实现指纹图像二值化算法的DSP实现彩色图像对比度增强算法及其DSP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边界扫描测试电路的设计随机灯光发生器的FPGA 实现水电站自动同期控制器设计基于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调谐系统设计风/柴互补供电系统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模块的硬件设计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基于VHDL的数字闹钟的设计基于FPGA的FSK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触摸式LCD人机接口设计湿敏传感器元件测试系统设计小型无人机大气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GPS车载图像传输系统硬件的设计基于Verilog HDL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基于FPGA的数字调频发射机设计基于FPGA的(15,6)循环解码系统设计与实现多点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风/光互补系统蓄电池保护装置硬件设计指纹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小型无人机地面站软件虚拟飞行仪表模块设计银行Java终端系统设计小型无人机无线遥测数据通信方案研究与设计基于PLD的点阵LED显示装置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的DSP实现图形均衡器的DSP设计与实现组合式多幅面广告装置的单元控制电路设计小型无人机动力系统状态监测模块设计基于CycloneⅡ的视频接口设计基于网络的点对点通信新建小区G/C网无线信号覆盖的设计与实现基于JSP的教学管理系统风/柴互补供电系统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模块的软件设计DE2视频接口技术研究数字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及实现无线短信业务在行业中的应用基于可编程器件的数字相位计设计51单片机串行口扩展设计DE2的LCD字符显示技术研究信号发生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运动员号码牌的校正方法研究DE2音频接口技术研究非接触式IC卡应用系统设计说话人识别中自适应系统的设计基于FPGA的乐曲演奏器的设计

毕业论文覆盖率

所搜论文检测的,然后依照店家唆使操作,购买下单就好了查看原帖>>

每个学校对于查重率、查重方法、查重范围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差距不会很大,毕竟都是论文查重,不可能天差地别的。一般来说,本科论文的查重率不高于30%算合格,少数院校比较严格,查重率在15%~20%的范围内。因此在论文降重时,最好将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比较保险。

硕士论文对重复率的要求更严格,一般在10%-15%以内。为了顺利通过查重,建议控制在10%以下。论文定稿后最好是去学校规定的查重软件检测一下,并不是用一个查重软件检测通过,结果就是一定的了。

英文论文查重可以用知网论文查重系统

知网论文查重系统是国内最为权威的论文查重系统,使用覆盖率十分广泛,被众多高校所使用,拥有海量的数据库资源,检测英文论文的重复率结果准确率很高。其中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有分为知网期刊AMLC、知网本科PMLC和知网等CNKI论文查重软件,可供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查重、大学生论文抄袭行为检测和已发表文献职称评审使用。

很多大学毕业生写完论文以后心里没谱,都想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提前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论文查重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学校对毕业论文重复率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学校对论文的重复率要求都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毕业论文重复率要求是多少?

大部分学校规定论文重复率超过30%会认为不合格,反之则会被认为合格。还有少部分学校要求可能会更严格,重复率要求在20%以下。

如果我们的论文提前检测的时候,查重率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把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了。如果重复率超过了学校要求的标准,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修改以后论文重复率低于学校要求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把论文提交给学校了。

毕业论文重复率要求标准只是学校监督我们论文的一种手段,其实论文查重系统发展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的弊端,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来规避论文查重系统的查重。投机取巧的后果会造成我们论文的质量偏低。

写作论文需要我们自觉写作原创。这样既可以顺利通过学校的检测,又是给自己大学生活的一个交代。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汇编的《世界森林状况2008》,2008年世界森林面积亿hm2,其中95%为天然林;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包括内陆水体面积);森林蓄积亿m3,单位面积蓄积100 m3/hm2;人工林面积亿hm2;人均森林面积 hm2,人均森林蓄积。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中国的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6位;森林蓄积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之后,列第7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分别居世界第130位、第134位和第122 位。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增长缓慢。我国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6位,但不到世界森林面积的5%,蓄积量位居世界第7位,却不到世界森林蓄积总量的3%,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却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左右;东部十一省(区、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3.62%,而西部十三省(区、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0.73%,其中西北五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49%;根据“九五”森林清查结果,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年均近500万hm2,但最后进人资源的仅为1/3左右,重造林、轻管护,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锐减。据统计,在林种结构中,防护林仅占林分面积的19.21%,而人工林中经济林占35.68%;在树种结构中,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纯林约占90%左右。尤为突出的是林龄结构极不合理,幼中龄林占70.3%。人工林林分面积中,幼中龄林占82%,幼中龄林的采伐面积占林分总采伐面积的78.5%。年均4.1亿m3的消耗量中,幼中龄林占了56.6%。我国森林蓄积量为103.1亿m3,可采资源仅占21.7%,约为22.4亿m3,按目前的消耗速度,再过五年半可采资源将消失殆尽。三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日趋下降。第四次资源清查时全国林分平均每hm2蓄积量为83.65m3;第五次为78.06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人工林林分为39.7m3;全国林分平均胸径也呈下降之势。四是超限额采伐、林地逆转呈扩张之势。第四次资源清查间隔期内全国年均森林采伐消耗量超限额达4330多万m3,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年均达44万hm2,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内全国年均森林采伐消耗量超限额达8600多万m3,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年均达56.2万hm2。找的巨累...您看着办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