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关键词: 不可 忽视 细节 礼仪 心理 大学生 就业 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当今大学生进行面试时,除了常规的问题之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招聘单位也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节目:一家公司在对三位大学生进行面试时,搞了一次活动,让三位大学生到一家幼儿园,分别向小朋友们解释“竞争”这个词的含义。招聘单位不仅从三位大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从他们在细节处的表现,去评价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诚恳、认真,是否具有爱心、耐心,是否尊重对方、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们总结出三位面试者综合能力的高低,从而选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 首先是个人礼仪。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时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前者肯定是落选者。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损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就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他在面试时穿了一身刚买的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皮鞋和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给主试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违背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他虽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装和黑色的皮鞋,却不合时宜地以一双与前者反差过大的白色袜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装上衣的左侧衣袖上,本当先行拆掉的商标,依旧赫然在目。本想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这位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来品牌的创始人曾宪梓在面试应聘者时,出了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将一把用来打扫卫生的扫把斜放在办公室门口。 应聘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能把扫把扶起来。曾宪梓最后录取的是那些达到条件并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他的道理很简单,应试的人进出时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扫把,虽然自己不会跌倒,但可能会碰到其他的人,并且看着也别扭,而他却不愿意弯一弯腰把扫把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他人着想,或是不灵敏,而且很懒。如果有能力的大学生因为这件事而与将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实在是太可惜了。 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精明强干的女大学生,被一家外资企业看中了,但就因为她不知道有关轿车座次的礼节,而大意失荆州。根据礼仪规范,当轿车的主人亲自驾车时,一名搭车者只有在轿车的前排与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对方的做法。但当那位外资企业的外方总经理亲自驾车时,这位女大学生却坐在了轿车的后排座位,这通常被理解为有意怠慢亲自驾车的主人。这样一来,其结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礼仪知识,大学生就不会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阻碍求知就业了。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关心别人,真诚待人,能正确称呼对方,掌握握手的礼仪,乘坐交通工具的礼仪,能正确使用现代通信工具,懂得一些国际礼仪等等。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1、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3、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4、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5、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探究6、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7、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大学生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及其应用研究10、强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技术:现实疗法应用研究11、色彩心理在网页美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认知心理的移动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13、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14、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心理素质评估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16、流行色的心理效应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教学成效研究18、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应用研究20、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探索(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生态理性”——人类决策智慧的演进、乡镇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同胞接纳的关系、大学生社会节奏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四年纵向研究、母亲积极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研究等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心理调适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期望值和现实的偏差,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极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等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2]罗登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樊立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
范文 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紧张焦虑、盲目自尊、自卑沮丧、从众依赖、急功近利及问题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张焦虑:高职毕业生的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的改变:高职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却又让他们感到陌生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于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②对前途的迷茫: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③外部的影响: 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盲目自尊: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传统的陈旧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从事“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心理既给大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 (三)自卑沮丧:与盲目自尊相反,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比不过本科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这部分学生更容易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四)从众依赖: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急功近利: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六)问题行为:有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如:损坏东西、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过度消费、酗酒等。严重的甚至沦为犯罪。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本人认为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择业、成才观念抓起,针对不同阶段,分别侧重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此,就业教育要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建立起从大学教育、日常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政策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择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刚入校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学习抱有遗憾或对自己所要学习的新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影响其成才的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成才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在学习中期,可开展一些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确定择业的大致目标范围。在这一阶段,还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目光;毕业阶段则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思想、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和已毕业的学生来校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3、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要看清就业形势,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此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法有:适度宣泄法(如找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等)、情绪转移法(如适当的娱乐或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自我激励法(在遇到挫折时,运用“我一定行”等指导性暗示来激励自己等)、自我慰藉法(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成功的时候,要有勇于放下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7,(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朱懿心主编.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伏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8,(6)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自我调适》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69-0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首先,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
1、焦虑与急躁心理
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目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时。他们还担心找工作时碰到钉子,甚至还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择业失误而终身遗憾。他们对前途的把握没有自信心。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总是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更有些同学会出现失眠,行为上也表现出反应迟钝、手足无措。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时心浮气重。择业毫无头绪,哪有就业机会就到哪里去。由于缺乏对整体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无用功。他们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草草签约,工作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结果相背离。从而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与心理困扰。
2、抑郁与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我国的就业模式也由原来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以市场化配置为主,以政府指导性的配制为辅。在这种就业配置模式下,择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逃避现实,听天由命。导致抑郁症发生。还有的毕业生,对正面的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求职。
其次,认知因素。主要表现为:自负与偏执心理。这类毕业生多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人条件或家庭条件优越者为多。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或认为自己满腹经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而导致偏执心理的产生。目前。大学生存在一些常见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1)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2)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他们的求职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从而出现了一种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即越是福利高、城市好、机关大、公司大、人员基本饱和的企业,毕业生越是想去,相反,一些地处偏远山区、机构较小、人才较缺乏的企业,就不想去。(3)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
再次,人际交往因素。一方面,表现为依赖心理。有些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靠山吃山”依赖思想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甚至还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啃老族”。另一方面。表现为交往障碍。由于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毕业生带来许多烦恼。其主要表现是怯懦和冷漠。怯懦是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的情况。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些心理与现实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功利倾向日益严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仍有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对毕业生的来源、性别、学校等设置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性规定,这使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一种自卑、焦虑的心理。
第二。学校原因。目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政策教育,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第三,家庭原因。主要包括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如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第四,个人原因。一方面。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大学生所接受。家长高期望值,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自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应当积极应对。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因是根本。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评价自己,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了解职业特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大学生只有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竞争和拼搏精神,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总之。盲目地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又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
大学生平时应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要克服胆怯的心理。不怕失败。并有意识地培养幽默感,学会自我调侃。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心存疑虑,必然失败,相信胜利,方能成功。”在择业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同时。应把就业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再次。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可借此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用的。
(三)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要学会主动调适,以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2、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4、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让其分忧愁,解苦闷,帮助自己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四)开拓进取,勇于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不应该满足于就业,而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进行。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直是受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务院、各级政府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在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贴息和财政补助,指导、培训和服务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惠,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研究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及其特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研究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及其特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策略
高素质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解压就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要研究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解决的策略,帮助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走出困境,强健身心,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生活当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取专业技能、提高素质、获取知识储备、增加人生阅历的过程。在大学里,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学习方法的复杂多样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他们在学习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往往让他们不堪重负。学习压力来自多方面,比如:成绩的压力;就业软硬件的压力;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等。
人际交往压力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往往感叹“知音难觅”。他们有结交好朋友的愿望,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又没有能力解决难以协调的矛盾,这在他们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心理失衡。大学生希望拥有朋友、获得友情,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又有着深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不懂得平等、忍让、尊重、互助,个别大学生自卑、敏感、自私自利也是导致交往困难的原因。
恋爱压力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期待、最向往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和自己心仪的对象交往,就会让他们陷入单相思的泥潭、失恋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完全成熟,对情感的需要较多,特别渴望来自异性的关爱,但心理上不够成熟的他们,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常常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导致身心受到伤害,各种心理压力也由此而生。
大学生的理想恋爱与现实恋爱存在差距。很多大学生相信有完美的爱情。但现实中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爱情,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爱情存在巨大的差距,就会使他们心理产生无以名状的失落,甚至是痛苦,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消除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要积极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
正确认识压力
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有压力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压力我们不必痛苦、不必报怨、不要垂头丧气,不回避,不逃避、要勇于面对压力,把它当成是人生一种的历练。
压力固然是人的心理负担,对人是一种打击、威胁。但压力也可以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变压力为动力,你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激发你的斗志,使你变得更加成熟、自信,使你越挫越勇,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最终就会战胜所有困难,摆脱压力,成为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正确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弱点,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己,既不盲目自大,又能承认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实力,既不妄自菲薄,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坦然接受。从而面对困难不自卑,也不过高自我评价,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失落和抑郁。
积极行动
面对困难,不要唉声叹气,不要徘徊犹豫,要行动起来,想方法、找途径,去解决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解决困难,摆脱压力。
打开心门与人沟通
大学生面对就业、恋爱等诸多压力时不要憋在心里,可以和父母沟通,毕竟父母是过来人,和他们聊聊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经验,可以帮你找到解决的办法,从父母那里可以得到最无私的帮助和关爱。和朋友、同学沟通,同龄人会站在同一角度帮你分析、解决。总而言之,打开心门与人沟通,就会减少压力,减轻负担,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
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深入学生,关心帮助他们。国家,社会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
当压力来临时,每个大学生迎接他的方式方法都迥然不同。这当然有性别上的差异、年纪高低的差异,更有居住环境的差异、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每个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性别差异表现出来的特点
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男性和女性就表现出不同。男性乐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当困难来临时,他们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寻找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女性则愿意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他们遇到挫折常常畏惧躲避,不知所措。在情绪表现上也有不同。例如,女性在困难面前,通常通过哭泣谩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而男性常常忍而不发。另外,在遇到心理压力时,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更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寻求帮助时,二者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女性比较喜欢那些知书达理的,善解人意的,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亲人来帮助自己。恰恰相反,男性的办法既稳妥又沉静,他们把诚实,有深度,有见解的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同学作为自己的求助对象。之所以差异巨大,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社会评价造成的。世人认为,男人在遇到困难时,理应表现出强悍、坚强、果断、审时度势。在他们看来,常常向别人表现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求助,是懦弱的表现。而女性如果宣泄自己的不满,大家却习以为常。
年纪差异表现出来的特点
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遵循的方式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越来越成熟灵活,越来越主动多样。他们再也不得过且过,置之不理了。其中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大二大三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飞快,而且起决定性作用。这期间,当外界各种压力降临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不再恐慌,而是沉着应对,采取适当的方法舒缓自己内心的不悦,调整到最佳状态。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后,他们会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平,一切的坎坷。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与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磨练分不开的。四年中,他们积累的经验与日俱增,他们的毅力更加坚韧,他们的内心更加豁达,他们的见解更加独到,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
城乡差异变现出来的特点
城市大学生和乡村大学生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面对压力时采取的方法还有些幼稚,他们经常独自忍受,不向别人倾诉,不寻找发泄的方法,但是他们在处理压力时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教训,而城市大学生遇到压力时,会采用各种渠道,寻找各种方法,释放心中的坏情绪,这也许就是他们比农村大学生的高明之处吧。之所以会这样,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每个人的发展生活环境,都是一个由小逐渐变大的过程,并且逐渐弥漫扩散,而在这个环境中哪怕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因素都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也许来自家庭学校,交往的朋友亲人,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以及接触的点点滴滴。由此得知,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不同,主要在于他们的物质基础不同,知识广度不同,取得信息的方式不同,接受事实的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以及对待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等。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对的一系列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他们要历经无数次磨练,才能变得更加坚强。为此,只要大学生调整好心态,坦然地面对,即使心里有一座山也会被搬走的。
参考文献
[1] 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M].北京:航工工业出版社,2004:211-212.
[2]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169-1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愤怒、痛苦、恐慌、悲伤,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一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精英 教育 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大学 毕业 生就业中遭受严峻挫折。毕业生就业挫折后出现了焦虑、嫉妒、自卑、冷漠和攻击等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应该给高校毕业生予以积极的引导,使大学生迅速走出逆境,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就业挫折 大学生 抗挫折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挫折对于不同的个体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大学毕业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些人愤怒、痛苦、恐慌、悲伤,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挫折后,一般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种: 1.焦虑心理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面对就业的时候意气风发,而投身现实中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当投了几份简历没有回音或经历几次 面试 没有结果时,他们大多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择业受到挫折后,他们会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对自己十来年的寒窗苦读产生怀疑。曾经心比天高,而如今大学毕业,自己却连个谋生的地方都没有,大学毕业生感觉自己曾经的努力都白费,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的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心里产生恐慌、焦急、忧虑、烦躁和不安等。这种焦虑状态,严重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接下来的就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排解,那么这种焦虑心理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大学生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主要是由于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引起的一种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而且就此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威胁或假想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平时也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会相对顺利地拿到面试机会或较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看到这些同学比自己有优势时,就会产生羡慕、敌意、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有部分学生对这种情绪把握不住,就会不时就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恶意中伤、造谣等。这将破坏大学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使自己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冷淡。 3.自卑 自卑是由于遇到挫折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偏冷或者自己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或者个人理想职位与个人能力之间不匹配而屡遭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时候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跃跃欲试,往往是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中,但是,当遭遇严峻的现实时,他们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发现自己就业还不如职校的学生,更甚至不如农民工,他们就会痛感自己的渺小和浅陋。于是终日郁郁寡欢、压抑自怨,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逐渐引起深重的自卑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人的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主导,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今后就业的成败,而且还会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4.冷漠 冷漠是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对付焦虑等的一种防御手段,在大学生中也较为常见。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感觉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用人单位就是不会选择录用他,于是开始自我逃避的心理,变得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对市场上的就业信息漠不关心、对老师提供的求职机会无动于衷,不愿意再为自己的就业而做任何的努力和竞争。这种自我逃避的心理,将使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将妨碍他就业,而且冷漠的心理将阻隔他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人际关系的发展。 5.攻击心理 米勒和多拉德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的 经验 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对应的关系,攻击行为时个体遭受挫折所引起,并宣称“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大学毕业生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一般会遭遇这样与那样的挫折,这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激动,而当这种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与控制,那么很可能会发生攻击性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觉得用人单位凭什么不要他,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而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父母的社会关系不够,于是对父母发怒,在家里踢打、摔东西等;另外甚者觉得自己无能等原因发生自杀等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专业和自我职业定位不匹配产生的挫折 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而调剂到现在自己的所学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期间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深入学习,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由于觉得自己学的不是这个,也没有花时间去钻研,存在着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困惑,因此在就业方面往往存在被动心理。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身的专业素养之间存在着矛盾,他们理想中的职业,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知识,而自己所学专业的又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以至于错失机会,如此种种,都使得大学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 2.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产生的挫折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追求。但是他们的“摘月目光”、“兔子胆量”、“蛋壳心态”、“刺猬社交”、“豆腐体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目标过高,“想摘天上的月亮”;又缺乏刻苦的磨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兔子一样只会躲避;外表个性十足,争强好胜,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外形完整的鸡蛋壳;在人际关系上不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要求又很高,像刺猬一样遇到不如意就发脾气、埋怨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差。种种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时屡屡受挫,产生挫折心理。 3.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产生的挫折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希望人人平等,但是,我国就业市场建立时间不久,还在不断完善之中,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改革还在不断变化,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就业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如有的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对名校和普通院校、对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等的区别对待。另外,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难免有“走后门”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父母社会关系网的比拼。另外,一些招聘组织受利益驱使,盲目组织大型招聘会,而毕业生焦急的心理让他们疲于赶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深感受挫。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只是为了就业率,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不到位,一味强调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以及搜集和发布职位信息,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以及求职礼仪、技巧等,使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遵守一定的 职场 礼仪、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这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及时排解,抗挫折能力下降。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应对策略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代大学生将是我们21世纪竞技场上的主角,中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不被击倒并昂立于世界东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现在大学生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大学生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这本来就是一个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的过程,加上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心理让大学生身心健康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挫折应对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1.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大一开始做起,大学生个人的 职业规划 也要从大一就开始。大一新生刚摆脱了高考结束填鸭式教育,离开了父母,就像刚脱缰的野马,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大一新生就做好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刚进大学的迷茫状态,从大一就开始确立明确的目标,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积累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减少碰壁。 2.重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调适能力的表现,调适能力强的人,也就是对挫折有心理准备、对挫折情境有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作客观评价的人。高校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存在性教育。让大学生知道,生活并非“万事如意”,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人总是在跨越这些坎坷之后才蜕变成长。其次,磨练大学生意志。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过意志教育,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当的挫折情境,让那些“天之骄子”碰碰钉子,在碰钉子的过程中吸取教训,训练他们的良好意志品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既不盲从也不武断,在实践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引导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越来越普遍。学校应给予积极的疏导,使大学生顺利走出困境,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应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去完善自我认识,正确评估自己的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其次,完善毕业生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预防机制,尤其班级“挫折信息员”反馈队伍的建设。“挫折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可以及时发现就业受挫的同学,反馈给相关人员给予疏导。 参考文献: [1]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兆静.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及其疏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应跃鹏.大学生受挫心理分析及耐挫折教育探讨[J].理论与实践,2003(11) [4]刘志翔,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5]蔡笑岳等.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二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 方法 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2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一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殊阶段,梦想与现实矛盾体验比较丰富又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挫折感应该是个比较关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 有些挫折是由于非人为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如一个急于想完成学业以便能负担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还必须苦读一二年才能毕业挣钱;身处异国的 留学 生由于远隔重洋而无法与思念至亲的亲人朋友等。另一种外部挫折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到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例如,““””中受到陷害、长期蒙冤受屈的老干部;两个相爱至深的大学生,但因男方家庭是农村,遭到女方家庭反对等。 内部原因 挫折的内因是指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成为挫折的来源。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 她姓刘。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她在一年级时非常用功,成绩很好。可到了大一下半学期就下降了。由于她长得又黑又胖,其貌不扬,所以受到男生冷落。为此刘某深感苦恼,后来就出现反常行为。比如上课时对男老师傻傻地笑,说男老师喜欢她,可她配不上人家。在大街上碰到男青年,她常把头一歪向地上吐唾沫并说那男的对她不怀好意。上二年级后,她整日黯然神伤,总和别人比较容貌,以致更没有男生愿意接近她了。 这是一个怀春的少女由于容貌不美使恋爱屡受挫折,产生种种异常行为的案例。 该问题的实质在于刘某本身的看法不当。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应当尝试去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当一个不美貌的姑娘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变得自信、自强、快乐时,她便形成了一种过人的人格魅力。美丽的东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我们不能责备男士总是看好美貌的姑娘,而应当接受现实的自己,着手培养自己内在的气质。一个拥有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女孩同样能吸引许多男士.即使不成为恋人,也能成为朋友。那时便不会孤独,不会自卑。要强调的是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人,怎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呢? 正如一个英语 谚语 所说:“Like yourself ,and others will too.”喜欢你自己,别人也就会喜欢你。同样的道理包括:接受你自己,别人也就会接受你;接受你自己,你也才能够获得自信心。 2.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前怕狼后怕虎”的冲突;“进退两难”的冲突等。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太久、太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到阻碍,这时便会造成挫折。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达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心理调适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期望值和现实的偏差,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极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等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2]罗登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樊立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自我调适》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69-0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首先,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
1、焦虑与急躁心理
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目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时。他们还担心找工作时碰到钉子,甚至还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择业失误而终身遗憾。他们对前途的把握没有自信心。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总是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更有些同学会出现失眠,行为上也表现出反应迟钝、手足无措。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时心浮气重。择业毫无头绪,哪有就业机会就到哪里去。由于缺乏对整体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无用功。他们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草草签约,工作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结果相背离。从而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与心理困扰。
2、抑郁与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我国的就业模式也由原来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以市场化配置为主,以政府指导性的配制为辅。在这种就业配置模式下,择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逃避现实,听天由命。导致抑郁症发生。还有的毕业生,对正面的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求职。
其次,认知因素。主要表现为:自负与偏执心理。这类毕业生多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人条件或家庭条件优越者为多。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或认为自己满腹经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而导致偏执心理的产生。目前。大学生存在一些常见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1)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2)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他们的求职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从而出现了一种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即越是福利高、城市好、机关大、公司大、人员基本饱和的企业,毕业生越是想去,相反,一些地处偏远山区、机构较小、人才较缺乏的企业,就不想去。(3)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
再次,人际交往因素。一方面,表现为依赖心理。有些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靠山吃山”依赖思想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甚至还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啃老族”。另一方面。表现为交往障碍。由于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毕业生带来许多烦恼。其主要表现是怯懦和冷漠。怯懦是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的情况。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些心理与现实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功利倾向日益严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仍有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对毕业生的来源、性别、学校等设置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性规定,这使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一种自卑、焦虑的心理。
第二。学校原因。目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政策教育,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第三,家庭原因。主要包括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如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第四,个人原因。一方面。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大学生所接受。家长高期望值,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自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应当积极应对。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因是根本。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评价自己,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了解职业特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大学生只有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竞争和拼搏精神,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总之。盲目地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又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
大学生平时应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要克服胆怯的心理。不怕失败。并有意识地培养幽默感,学会自我调侃。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心存疑虑,必然失败,相信胜利,方能成功。”在择业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同时。应把就业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再次。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可借此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用的。
(三)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要学会主动调适,以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2、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4、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让其分忧愁,解苦闷,帮助自己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四)开拓进取,勇于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不应该满足于就业,而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进行。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直是受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务院、各级政府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在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贴息和财政补助,指导、培训和服务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惠,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心理调适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期望值和现实的偏差,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极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等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2]罗登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樊立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当前就业形势下,随着各高校扩招计划,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 毕业 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 教育 ”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 体育运动 。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 面试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 职场 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 文化 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 经验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 渠道 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 其它 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措施 ,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0字论文篇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文章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更好地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当前,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非好单位不留、非大城市不去,看不起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心想留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渴望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就业,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给予的薪酬。有的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不积极寻找工作,也不努力学习继续升学,整天游离在校园里或网络上,他们基本上不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招聘会,或者只在老师或同学的催促下偶尔参加招聘会。有的学生存在着就业依靠思想,这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寄托于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去催促就业,等待着学校或学院就业部门联系好就业单位上门招聘,依靠着辅导员或就业老师给推荐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就业观念不科学,使得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不合理。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是随着大学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建的。当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仍在闭门造车,学科门类狭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有些高校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滞后于社会需求。还有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就业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课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不重视就业观念指导;重视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就业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硬件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等不正确的用人观念。有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他们希望招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招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很多企业出于短期效益性的考虑,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得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毕业文凭要求过高。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本科生,有些岗位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却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些现象都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正确所致,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歧视现象。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以各种理由回绝这部分学生。这些歧视也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就业的重要 方法 。各高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消除就业盲目性,为此要把就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锻炼成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地方,增强大学生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激励大学生发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改变就业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现实就业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结合社会实际,更加积极主动地就业。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综合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发展需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结合学生以往就业情况,收集学生就业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以此来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整改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毕业生树立清晰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招聘人才,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的选人标准,降低门槛,促进就业。用人单位要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摒弃不正确的就业歧视,不设包含歧视及苛刻的用人条款,用统一标准招聘女大学生和非用人单位地域学生,留住优秀人才。用人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贮备管理制度,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多看到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挖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用人单位繁荣的强大动力。另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拥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用人单位要从大局出发,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12年第23期. [2] 杨德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3] 吕仓福.大学生就业与深化体制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3.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3000字范文 4.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论文 5. 浅议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