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音乐的价值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音乐的价值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梁龙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 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 文化 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朱智贤 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猜你喜欢: 1.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4.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1] 陈霞. 现代审美心理在民族舞蹈美学中的互渗[J]. 科技风. 2008(21) [2] 刘珊珊. 试析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3] 谢莲花. 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 枣庄学院学报. 2007(06) [4] 石明灯.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 南方论刊. 2008(03) [5] 柳文杰. 舞蹈的审美特征[J]. 艺术广角. 2004(03) [6] 何燕君. 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 张平. 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8] 王克芬. 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性与变异性[J]. 舞蹈. 1995(05) [1] 王亚慧.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J]. 剧作家. 2007(02) [2] 陶景杜.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01) [3] 马蕾,付强. 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 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4] 刘瑛. 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J]. 艺海. 2006(04) [5] 曹柯香.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额尔古纳市文化特色品牌[J]. 前沿. 2008(03) [6] 赵丽敏.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09(04) [7] 李静波.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8] 尹晶.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J]. 文教资料. 2010(14) [9] 张会改.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美育[J]. 黄河之声. 2010(20) [10] 王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 大舞台. 2011(03)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摘要:作品中正文本之旁的副文本,是用以辅助理解内容的相关文本。这类文本既是正文本的映衬文本,也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本文对现代文学作品副文本当中蕴含的史料内容进行解析,继而探究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一、现代文学副文本由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纯文学作品历来备受瞩目,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从史料内容看,文学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除纯文本以外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副文本,例如, 日记 文本、书信文字及年鉴或年谱等[1]。此外,现代文学有别于古典文学,二者史料内容也不相同。现代文学比古典文学多加入了新元素,包括扉页引言、文本封面、 广告 文本等,此类元素出现后,文学文本逐步被划分成正、副文本,其中,正文本表明作品的本质特征,而副文本用以表明辅助信息,带有历史特征。鉴于此,副文本能够用于探究多方面的历史性问题,其史料内蕴相当丰富。

二、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内含史料

1.序跋

一般而言,正文本附近位置穿插或环绕着副文本,这类副文本的用途是向读者交代、阐明相关信息,因此,借助副文本能够获取当中的史料。不过,多数副文本并不具备信息凸显性,人们需要参照正文本及相关资料才可辨析出史料内容。副文本中的“序跋”囊括了大量的史料内容。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品中包含了序跋,其中通常阐述文学史、作品、作家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为后世提供有关的史料内容。例如,《<呐喊>自序》叙述了鲁迅本人所经历的转折事件,《无妻之累》序跋交代了当时沪杭凶杀案件的相关情况。此外,序跋是作品和序跋撰写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例如,周作人为所教学生的作品撰写序跋;鲁迅常给左翼派作家书写序跋。从序跋中可看出作品构思、作家思想等内容,借助序跋表达这些内容,可以映射出创作背景、出版过程、传播情况等信息。

2.扉页、题辞、引语

现代文学出现了题辞、扉页及引语,这类文本短于广告,其短小精悍,蕴藏多种史料信息。扉页、引语多来自经典诗词、中外名著等的部分内容,写法接近于“用典”,把经典的中外文句引入现代文本中,既可幻化出新鲜的情境语言,也可体现中、外史料内容。例如,《采石矶》是郁达夫所著作品,当中引用诗句“ 文章 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杜甫)[2],用以表达作者自己对胡适的激愤之感。《走到出版界》的扉页卷语借用《庄子•秋水》中惠子和庄子交往 故事 ,用以暗喻鲁迅和作者(高长虹)的关系。这类文本本身兼有史料性质,促使其成为古今、中外史料的“融合剂”。作者自写题辞中可见更多的史料信息,例如,《绿页》为苏雪林作品,当中的扉页题辞写道“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由此看出,在结婚之初时,苏雪林的婚姻生活十分甜蜜。此外,引语、题辞仅出现在某个版本里,其余版本则被删去,这一般是为了辨别版本所作的标记,凭借版本标记也可得到作品的版本史料。

3.注释

少量文本中的注释是由作家本人所标,多数是后人按照文本内容添加的注解,因此,注释可视为后生、外生类副文本,这些内容需要放到正文本中才能获得合理解释。从用途看,注释可对文本的细节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通过查看注释,读者可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及内蕴意义。注释内容揭示出作家、作品的多方知识,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地研读作品。可以说,注释的广泛度超出序跋范围。文本注释有文内注、分题注两种,其中,分题注囊括了版本变化、发表出处、作品背景、标题变动等情况内容;文内注包含的信息量更广、更多。

4.图像

作品中的图像有插图、封面画、相关照片等。插图、封面画可传达正文本的相关内容,其作为直观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功能性,用以图证文学的史料价值。例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等。部分现代期刊也有图文类作品。如,半月刊《戈壁》由叶灵凤主办,当中“鲁迅先生”系列漫画描绘出叶灵凤和鲁迅间的“ 文化 恩怨”故事。此外,正文本出版之初已经附有的封面画、图像等,同样富含各种史料。例如,《坟》一文扉页穿插着翅收于胸、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就是作者鲁迅的现状投影和真实写照,《生死场》封面图是由作者萧红所画,展现出东三省处于不断沦陷的真实境遇。

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相关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1.副文本为后世探索现代文学提供史料

文学作品当中的副文本可向人们展现多种类型的研究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是:①历史遗物,诸如文人故物、故居及手稿等,此类史料可作为刊登原版文物时所用。②历史文本,大致有年鉴、年谱、方志、著述、家谱等;③文学纯文本,包含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等;④部分文本介于文学、历史两种学科之间,此种文本亦称作“亚文本”或者“副文学”,主要有人物传记、信件、个人日记、游记、书话、回忆录等。此外,副文本的形式多样,一些类似宣传、传播的文本也可归到其中,好比作品序跋、出版词、刊登语、广告策案等[3]。往深处看,还有一些常被忽略不计的“碎片文本”,包括作品中的笔名、引语、扉页语段、题辞、图像文字、注释等。其实,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副文本中,蕴含着非常之多的史料,研究学者应当重视这些内容的信息研究。同时,作品文本和碎片文本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探讨时,应当紧密联系另一文本内容,这样才可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副文本的运用价值也才得以充分发挥。

2.副文本是现代文学史学中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副文本,其形式、内容都有丰富的史学资源,研究副文本相似于探究历史本相,在副文本里可以探析出现代文学之原有面貌。例如,《地泉》中的会集序言、良友丛书的刊发广告等。除了史实价值外,副文本还是人们理解正文本的重要信息,通过了解副文本,读者能发现更多的情景语言及相关信息。作品叙述一个具体背景时,往往需要副文本加以深度刻画,将作者成长经历、阅历情况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全方位认识文本的叙写内容。从大局看,副文本贯穿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全程中,其参与到文学史论、思潮运动、社团运动、文类动态史的演变发展中。此外,还可编制关于现代文学广告、序跋的史志。

四、结束语

自现代文学中形成副文本及其相关文本后,文学作品得以深度细化。对副文本展开研究,应当注重其史料信息的多方挖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看待副文本的价值探究,从文本注解、内容阐述、史料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品副文本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在解读文本时,研究者要秉持“从细节入手、立足于边缘”的原则,力求“复原”作品中的原有史貌,并以创新眼光审视文本的价值元素,开发其中的信息研究资源,运用辩证思维考虑文本史料的研究意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人们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时,应当用联系、全局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将正、副文本进行孤立,而要整合副文本的诸多信息,综合探讨现代文学众多作品,以彰显文学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云霈,刘进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评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8):72-74.

[2]张虹倩.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叙事嬗变及修辞策略问题——基于副文本目录的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5,11(2):76-82.

[3]张元珂.论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向度、难度和限度[J].东岳论丛,2014,35(9):131-139.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 教育 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 反思 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文学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文学艺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文学艺术形象基本成型于所属流派,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形象身上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主观倾向较为突出。在文学艺术论文中,好的'参考文献更能显示论文本身的价值,相信下文的参考文献定能帮到您。1.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4). 2.陈桂生.也议“美德可教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3). 3.陈蒲清.论寓言的文化地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61-65. 4.杜传仲.透视与反思:试论幼儿寓言教学[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2) :5-9. 5.冯尚.当代寓g叙事的伦理视点[J].学术研究,2006(06): 132-136. 6.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侯晶晶.被阻滞的关心--青少年道德学习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 (03) :53-58. 8.胡斌武,李臣之.教学实践的伦理视野[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27-29. 9.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蒋波.关于《读〈伊索寓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01(02) :20-21. 11.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 嬗 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12.林良.浅语的艺术.台北:国语日报社,2000. 13.刘云杉.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05) :24-32. 14.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11-15. 15.马下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教育科学,2011(03) : 186-187. 16.倪迅.寓言与中小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

音乐教育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梁龙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 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 文化 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朱智贤 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猜你喜欢: 1.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4.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在社会上的价值论文

浅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欣赏音乐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起到娱乐的作用。音乐可以传递感情,具有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等作用。总之,音乐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娱乐与教化两大功能。 音乐的娱乐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乐记》中指出:“夫乐者乐也。”就是说音乐即快乐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音乐的第一目的一般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娱乐。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听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在饮茶吃饭之时,伴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不仅可以调剂生活,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娱乐。正是在这娱乐之中,人们松弛了工作中绷紧的神经,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消除了工作中的疲劳,得到了休息。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也是一种积极的放松、有文化的休息。 音乐可以娱人,也可以自娱。在劳动中产生、发展的民歌更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在一些长时间、单调、重复性的劳动中,比如插秧、采茶、摇橹、车水等等,人们会唱起号子,减少单调和枯燥的感觉,相对地消除了疲劳。而在长时间的手工劳动、赶集、上店的旅途中,如果人们唱起小调,就可以消除寂寞,带有明显的自娱性。 尽管一般人欣赏音乐的目的在于娱乐,但在娱乐过程中,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因此,教化也是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教化的形式则是“寓教于乐”。 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今中外诸多先贤、学者对此有着深入的分析、研究论证。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并把音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也说过:“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乐教”等。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人们就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当时斯巴达的立法者规定,所有的斯巴达人,无论男女老少和职位高低,一律必须参加音乐训练。在雅典,音乐是高贵的显著标志,只有自由雅典人才能接受音乐教育,奴隶被禁止参加音乐实践。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亚里士多德通过“模仿说”解释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说音乐的直接模仿七情六欲,因此,人们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会充满同样的感情,如果长期聆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不正经的人,反之,常听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正经的人。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通过一套以体操和音乐为两个要素的公众教育体制,就可以造就“正经”人,体操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学科之一。启蒙运动中,卢骚再次提出审美教育等.由此可见,无论中西,音乐的教化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好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甚至可以起到战斗的作用。国有一句”四面楚歌”的成语,说的是在楚汗相争时,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将楚霸王围于骇下。汉张良让军士在四面唱起了楚国的歌曲,从而勾起了被围楚国将士怀念家乡的满腹愁肠,涣散了军心,瓦解了士气,使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说明了音乐的战斗作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等歌曲,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许多多热血男儿高唱战歌奔赴战场,与敌人浴血奋战。波兰的爱国作曲家肖邦,曾以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卡的体裁,写出了不少表达祖国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愤慨之情以及决心奋起抗争的乐曲,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统治者因此下令禁演。肖邦的”玛祖卡”被称做”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其战斗作用不是很明显吗?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秀品质.陶冶人的情操是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尤其显的重要. 情操,是指人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而言。这种精神状态的形成,而且能比较稳定(或曰成熟).是在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的不同家庭,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的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而形成的.音乐仅属于“接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中的一项,因而不能视做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在同等条件下,音乐的陶冶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歌唱祖国、歌唱新生活,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讴歌是其重要题材之一。从幼儿开始,《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等歌曲,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下“北京”、“天安门”、“好”、“祖国”、“党”、“伟大”等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听一曲《黄河船夫曲》,会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豪放优美的《三峡情》,宽广激情的《长江之歌》,抒情柔美的《太湖美》,轻快明朗的《太湖岛上》……等,无形中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祖国多么辽阔,山河何等秀丽,——啊,这就是我的祖国!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翠湖春晓》绮丽的风光,《阳关三叠》的古朴、深沉,《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旱天雷》,《雨打芭蕉》的轻柔明快等等,人们不尽为其动听的音乐、诗意的内涵所倾倒,同时还会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而赞叹不已,使民族的自尊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音乐还可以帮助人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识别真假、美丑、善恶,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 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多层次、多角度、从感性到理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对于社会上的复杂现象有一个基本的善恶观念、美丑标准。音乐中有许多对人的美好心灵、高尚道德的赞扬,有许多对先进思想、新鲜事物的歌颂,有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有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有对敌人的凶狠残暴行径的揭露、控诉,对丑恶事物的讽刺,对不良习俗的嘲笑等等。好的音乐作品将这些美与丑的事物,由表及里进行入微地刻画描绘,诱发出人们的心声,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被作品中敌人的凶残而震怒,为英雄遭受挫折而悲伤,为人民的奋起而鼓舞,为正义的胜利而欢欣。作品中美好的人与物,无形中成为人们的楷模,作品中所鞭挞的丑恶事物,也无形中成为社会的渣滓而予以抛弃,达到与作品感情上的共鸣。 世界是复杂的,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烦恼。无论哪一个人,都不可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可能全凭直接经验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人的知识更多地要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由于音乐内容的广泛性,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生活知识,又因为音乐是以感情表现为手段来展现思想内容的,以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人们从音乐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 爱情,几乎是人人都要接触到的。但是,对爱情的含义体会以及对恋爱婚姻的认识、处理却各不相同。例如:对在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男女双方,能体会到爱情的含义吗?就是现代的青年人,由于各自经历不同,体会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在恋爱问题上可能一帆风顺,条件优越,充分品尝到爱情的甜蜜,而有的人则可能是屡受挫折,尝尽爱情的苦涩。对于不同条件、不同性格、不同机遇的人,爱情的体会也决不相同。而对于单纯无邪、情窦初开的青年人来说,爱情也许只是一个彩色的谜。在音乐中,爱情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尤其是在通俗音乐中,对爱情的各种情况、各种角色、各种情感的表现应有尽有。如果我们善于欣赏音乐,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对于感情、爱情、婚姻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减少生活中的烦恼,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 在音乐作品中,有不少表现人生、探索人生的题材。有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有对事业的鼎力奋斗,有失败,有胜利,有挫折、有成功,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我们就会被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为他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听了雄浑的《抗日战争交响乐》,就会被先辈们经过浴血奋战所换取的胜利而激动。如果我们认真领会了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的内涵,就会悟出一条哲理:人生,只有奋斗,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取得成功。据说在20世纪的一次海难事故中,当汹涌的海水涌进船舱时,人们惊慌万状。这时,轮船上的乐队队员自发地奏起了《命运交响曲》,当人们听到这激越的音像时,尽管面临死亡,情绪却镇定下来,直至轮船的沉没。音乐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我国现代的音乐作品,多数是表现美好的事物与生活中的欢乐,有着积极意义的蓬勃向上的作品。它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人生的坚定信念。尽管世界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人们也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做生活中的强者。 欣赏音乐,还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求知欲,对于人的个性和意志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有古今中外之分,题材涉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学名著、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等。 你要听懂《十面埋伏》,你就要先了解我国楚汉相争的历史,你要听懂《1812序曲》,你就要先了解拿破仑侵略俄国的历史。又如,《嘎达梅林交响诗》、《二泉映月》、《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行星组曲》、《塔索》以及诸多的中外民间音乐等等均是如此。了解这些乐曲的内容、时代背景、风格表现等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由于艺术的魅力,还会使你深深陶醉,欲罢不能,一定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一切。当你被优美的乐曲所吸引,置身其中之时,自然会胸怀开阔,宠辱皆忘;当你被乐曲中敌人的暴行所愤怒,为人们英雄的斗争所激动之时,自然会激起无比的斗志。人们可以在音乐中忘却烦恼,获取力量。音乐也可以使人们向往未来,胸怀大志,树立起为事业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悦耳动听,人们喜闻乐见。音乐的思想内容正是在娱乐场所、在人们的欢笑中,悄悄进入人的心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虽然不是教育的万能灵药,但是人们通过音乐欣赏,在长期的感情积累之中,却能起到磨砺性格、冶炼情操的作用。 音乐创作本身侧重于形象思维,但在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内容的表达等方面,又含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因此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时,可以达到情智互补,使人的感情、理性均衡发展,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学习音乐,尤其是乐器,首先是一种技巧练习,但这种练习不同一般的手工劳作。由于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因此即使在纯技巧的练习中,要在时间迅速的流逝中,同时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演奏,配合默契,是一种一心几用的练习。比如弹钢琴,首先两眼要同时看两行曲谱(同时弹奏二至八九个音之多),脑子在迅速反应出音的高低、长短、音符的多寡、位置之后指挥十指,用正确的指法,按乐谱的要求弹奏出音响。两耳要在音像发出的同时辨别出音的位置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正确,力度、音色是否合乎要求等等。这种视觉、触觉、听觉的同步动作,要在瞬间达到准确地结合,而且要持续地、快速地循环往复这种运动。这对于脑子的运用,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的灵敏、协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如果加上对乐曲内容和情感表现,更是十分复杂的一种思维活动。 欣赏音乐同样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人们在听音乐时,优美的旋律给人以舒适、优雅的感觉,活波的节奏会给人以轻松而向上的感觉,强烈的音响会使人激动,协和微弱的音响又会给人以恬淡、温柔的情感……这些感觉和印象会促使人们结合自己的经历、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而达到理解乐曲内容的目的。这种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使人们对于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能力也相应增加。因此,音乐欣赏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中外许多著名学者,有许多是音乐爱好者,如爱因斯坦、泰戈尔、巴尔扎克、高尔基和马克思……俄国化学家鲍罗丁同时又是著名的作曲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的。” 著名天文学家达尔文说:“……如果我能重新度过一生,我将为自己规定至少每周一次好好地读一些诗,听一些音乐。也许通过这种经久的锻炼我得以使现在已衰退的那部分神经重获新生,丧失这些兴趣就等于丧失幸福,并可能影响智力,还更有可能在精神上造成损害。”近年来,我国一些年轻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学弹钢琴、电子琴等,说明人们已认识到音乐有助于智力开发这一功能。 此外,音乐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治疗”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已在国内国外广泛开展;而音乐在社会其它领域的应用,如,婴儿的胎教、动物的饲养等方面也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参考资料:

这里有论文的

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音乐创作即是音乐思想的过来时,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如今停止时,其要素表现为诗歌舞三个方面。回忆在下国现代音乐艺术,多为边歌边舞,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诗次要是音乐思想的内在表现方式,歌、舞即是音乐艺术的精华,其中歌、舞两个要素表现了音乐、日子与人的存在关系,俺们在听音乐时,经常情不自禁地打着节拍,就是这种实际的表现方式。此时,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发扬出来,即儒家所讲的由情之深向外收回。虽然是不盲目的,但是对一团体的生活,有决议性的力气,这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俺们所讲的音乐思想,而歌(或曰旋律)和舞(或曰节拍)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就表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一致。那么在器乐演奏中,诗在哪里,舞又在哪里,俺们讲即是演奏,其所演奏的作品,都是首先把生活的真实艺术化,其作者都在本人脑子里把生活画面变成诗,当然这些并没有用真实的文字表达出来,只是想象中的诗,构成音乐思想,在音乐作品里加以表达。而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不能像欣赏歌舞那样随便就精确了解其意义,欣赏者体会作品的意义,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才能有很大关系。所以,欣赏器乐和欣赏歌舞相比,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大,使人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俺们晓得,在欣赏器乐演奏,尤其是交响乐演奏时,通常首先由掌管者向观众扼要阐明作品的创作意图,即内容提示,以便于观众大致理解其作品涵义。这样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不致使欣赏者对作品的欣赏相去甚远。这种内容提示,实践上就是诗。在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里,其思想和艺术到达了完满的一致。其作品不言而喻的音乐思想,能给人启示、教育,惹起欣赏者的共鸣,使欣赏者坚持身心的愉悦和品德情操的熏陶,完成了音乐与社会功用的完满一致。即是在器乐作品里,人们经过对作品的了解与现场感受,也能按本人的了解领略作品的真理,异样也到达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也完成了音乐与社会功用的完满一致,也可以讲是高层次上的一致。对音乐的受众群体而言,人民群众所脍炙人口的是诗歌舞所组成的音乐作品,而器乐作品、交响乐则为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喜欢,所以, 俺们的音乐作品,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方针,以完成音乐思想艺术的一致,完成音乐作品与社会的一致。音乐的思想和音乐艺术的一致,是内容和方式的一致,是思想与载体、思想与传递方式的一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方式的艺术化,是人类生活意义和生命根源的重要组成局部。 音乐的社会功用是音乐艺术经过对社会的真实反映,并效劳于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从而对社会提高起到推进作用。

很多啊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等等

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论文及文献

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的、抽象的、精神性层次(如知识领域里的概念体系,道德领域里的律令训条)上,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实践的、物质性的层次上,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结合用人声歌唱的音乐(即声乐)与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两者都以人类的嗓音为物质手段。语言艺术中讲究格律和声韵的韵文对语音本身的选择和排列是有审美要求的,这种审美要求所遵循的美学规律与音乐所遵循的是一致的,因此韵文就带有音乐性 。随着韵文的文学体裁特征不同,所形成的音乐体裁也就不同,与抒情性的韵文(抒情诗)相结合形成歌曲,与叙事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 长歌 、叙 事歌 或 说 唱 音 乐 ,与戏剧性的韵文(歌剧或戏曲脚本)相结合形成戏剧性的唱段。到了近代,器乐获得高度发展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与语言艺术的 结合方式:戏剧开场之前演奏的序曲,标题音乐中的音诗、音画等,这类体裁的音乐演奏并不伴有文字内容的歌唱或朗诵 ,而是用丰富的管弦乐队技术手段来表现某一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一、 育人功能音乐的育人功能是指音乐艺术在对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这是历来中外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教育家非常乐于谈论和谈论非常多的话题。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在他看来,“乐”就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五一节。与孔子思想几近相同的是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他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它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音乐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物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是表现创作者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时,自然会被其中的真诚所感动,激情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二战时,当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三分之二的国土,是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鼓舞了波兰人民重又收回被蹂躏的国土;刘项之战时,是“四面楚歌”瓦解了千秋豪杰项羽;当苏武孤独在戈壁草原牧羊时,也是音乐给了他不变汉节,顽强生活的勇气;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存亡系于一刻时,是《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使他们“起来”、“起来”;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走进新时代》优美动人的旋律,激励着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二、 益智功能音乐益智功能是人们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著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家长在为孩子准备学习乐器之前,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学习乐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手指尖处有人体最第三的神经末梢,大脑对于接受和处理来自神经末梢的刺激最为及时和准确,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人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左手受大脑右半球的支配,大多乐器演奏需双手并用,且地位相当,因此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使左右脑产生复杂的神经沟通,从而促进人智力的提高。如钢琴的演奏需要手指以极其敏捷的动作,弹出各种急速变化的音调,并要根据听觉反馈不断调整触键的力度、方式,以弹奏出音乐所需要的音质、音色,那么手指的运动越复杂、越迅速,就越能锻炼大脑的反映能力和反映速度。记忆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智能之一,在音乐学习中,大量的音乐演奏需要背谱,有些音乐家对于乐谱的记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在24小时内熟背一部交响乐的几十页的总高产田,而且不光是音符准确,连所有的表情记号及作曲家的一切批示都了如指掌。他一生中能熟记100多部歌剧及大部分世界著名的交响曲,这个数量大概相当于几百本厚的8开数百页的厚的书。观察能力也是人类重要的能力之一,人在学习音乐时的视谱需要极灵敏的视觉能力。比如弹奏钢琴,人的眼睛不是盯在乐谱的某一个点上,而是对音高、节奏、奏法、力度表情记号、左右手的织体等整体综合的视觉判断反应。作曲家奥涅格说过:“阅读乐队总谱要比文学书籍困难的多,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只要看一看某些指挥阅读这些总谱的样子就够令人吃惊的:音符多得不计期数,眼睛必须看到一大片,因为他必须在一页总谱上同时从上到下看到30行左右的声部”。所以阅读管弦乐总谱是名符其实的一目十行乃至一目几十行。每个人对音乐都 有自己的理解吧

音乐的社会功能吧,就分成几个层次去写啊,比如它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啊,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啊!

自己缩略一下吧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欣赏音乐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起到娱乐的作用。音乐可以传递感情,具有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等作用。总之,音乐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娱乐与教化两大功能。 音乐的娱乐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乐记》中指出:“夫乐者乐也。”就是说音乐即快乐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音乐的第一目的一般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娱乐。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听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在饮茶吃饭之时,伴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不仅可以调剂生活,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娱乐。正是在这娱乐之中,人们松弛了工作中绷紧的神经,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消除了工作中的疲劳,得到了休息。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也是一种积极的放松、有文化的休息。 音乐可以娱人,也可以自娱。在劳动中产生、发展的民歌更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在一些长时间、单调、重复性的劳动中,比如插秧、采茶、摇橹、车水等等,人们会唱起号子,减少单调和枯燥的感觉,相对地消除了疲劳。而在长时间的手工劳动、赶集、上店的旅途中,如果人们唱起小调,就可以消除寂寞,带有明显的自娱性。 尽管一般人欣赏音乐的目的在于娱乐,但在娱乐过程中,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因此,教化也是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教化的形式则是“寓教于乐”。 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今中外诸多先贤、学者对此有着深入的分析、研究论证。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并把音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汉代文学家司马迁也说过:“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我国近代学者蔡元培、王光祈等人,则力倡“美育”与“乐教”等。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人们就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当时斯巴达的立法者规定,所有的斯巴达人,无论男女老少和职位高低,一律必须参加音乐训练。在雅典,音乐是高贵的显著标志,只有自由雅典人才能接受音乐教育,奴隶被禁止参加音乐实践。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力量.亚里士多德通过“模仿说”解释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说音乐的直接模仿七情六欲,因此,人们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会充满同样的感情,如果长期聆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不正经的人,反之,常听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正经的人。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认为通过一套以体操和音乐为两个要素的公众教育体制,就可以造就“正经”人,体操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学科之一。启蒙运动中,卢骚再次提出审美教育等.由此可见,无论中西,音乐的教化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好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甚至可以起到战斗的作用。国有一句”四面楚歌”的成语,说的是在楚汗相争时,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将楚霸王围于骇下。汉张良让军士在四面唱起了楚国的歌曲,从而勾起了被围楚国将士怀念家乡的满腹愁肠,涣散了军心,瓦解了士气,使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说明了音乐的战斗作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等歌曲,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许多多热血男儿高唱战歌奔赴战场,与敌人浴血奋战。波兰的爱国作曲家肖邦,曾以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卡的体裁,写出了不少表达祖国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愤慨之情以及决心奋起抗争的乐曲,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统治者因此下令禁演。肖邦的”玛祖卡”被称做”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其战斗作用不是很明显吗?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秀品质.陶冶人的情操是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尤其显的重要. 情操,是指人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而言。这种精神状态的形成,而且能比较稳定(或曰成熟).是在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的不同家庭,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的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而形成的.音乐仅属于“接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中的一项,因而不能视做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在同等条件下,音乐的陶冶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歌唱祖国、歌唱新生活,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讴歌是其重要题材之一。从幼儿开始,《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等歌曲,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下“北京”、“天安门”、“好”、“祖国”、“党”、“伟大”等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听一曲《黄河船夫曲》,会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豪放优美的《三峡情》,宽广激情的《长江之歌》,抒情柔美的《太湖美》,轻快明朗的《太湖岛上》……等,无形中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祖国多么辽阔,山河何等秀丽,——啊,这就是我的祖国!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翠湖春晓》绮丽的风光,《阳关三叠》的古朴、深沉,《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旱天雷》,《雨打芭蕉》的轻柔明快等等,人们不尽为其动听的音乐、诗意的内涵所倾倒,同时还会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而赞叹不已,使民族的自尊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音乐还可以帮助人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识别真假、美丑、善恶,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 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多层次、多角度、从感性到理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对于社会上的复杂现象有一个基本的善恶观念、美丑标准。音乐中有许多对人的美好心灵、高尚道德的赞扬,有许多对先进思想、新鲜事物的歌颂,有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有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有对敌人的凶狠残暴行径的揭露、控诉,对丑恶事物的讽刺,对不良习俗的嘲笑等等。好的音乐作品将这些美与丑的事物,由表及里进行入微地刻画描绘,诱发出人们的心声,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被作品中敌人的凶残而震怒,为英雄遭受挫折而悲伤,为人民的奋起而鼓舞,为正义的胜利而欢欣。作品中美好的人与物,无形中成为人们的楷模,作品中所鞭挞的丑恶事物,也无形中成为社会的渣滓而予以抛弃,达到与作品感情上的共鸣。 世界是复杂的,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烦恼。无论哪一个人,都不可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可能全凭直接经验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人的知识更多地要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由于音乐内容的广泛性,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生活知识,又因为音乐是以感情表现为手段来展现思想内容的,以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人们从音乐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 爱情,几乎是人人都要接触到的。但是,对爱情的含义体会以及对恋爱婚姻的认识、处理却各不相同。例如:对在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男女双方,能体会到爱情的含义吗?就是现代的青年人,由于各自经历不同,体会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在恋爱问题上可能一帆风顺,条件优越,充分品尝到爱情的甜蜜,而有的人则可能是屡受挫折,尝尽爱情的苦涩。对于不同条件、不同性格、不同机遇的人,爱情的体会也决不相同。而对于单纯无邪、情窦初开的青年人来说,爱情也许只是一个彩色的谜。在音乐中,爱情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尤其是在通俗音乐中,对爱情的各种情况、各种角色、各种情感的表现应有尽有。如果我们善于欣赏音乐,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对于感情、爱情、婚姻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减少生活中的烦恼,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 在音乐作品中,有不少表现人生、探索人生的题材。有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有对事业的鼎力奋斗,有失败,有胜利,有挫折、有成功,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我们就会被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为他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听了雄浑的《抗日战争交响乐》,就会被先辈们经过浴血奋战所换取的胜利而激动。如果我们认真领会了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的内涵,就会悟出一条哲理:人生,只有奋斗,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取得成功。据说在20世纪的一次海难事故中,当汹涌的海水涌进船舱时,人们惊慌万状。这时,轮船上的乐队队员自发地奏起了《命运交响曲》,当人们听到这激越的音像时,尽管面临死亡,情绪却镇定下来,直至轮船的沉没。音乐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我国现代的音乐作品,多数是表现美好的事物与生活中的欢乐,有着积极意义的蓬勃向上的作品。它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人生的坚定信念。尽管世界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人们也会勇敢地面对生活,做生活中的强者。 欣赏音乐,还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求知欲,对于人的个性和意志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有古今中外之分,题材涉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学名著、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等。 你要听懂《十面埋伏》,你就要先了解我国楚汉相争的历史,你要听懂《1812序曲》,你就要先了解拿破仑侵略俄国的历史。又如,《嘎达梅林交响诗》、《二泉映月》、《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行星组曲》、《塔索》以及诸多的中外民间音乐等等均是如此。了解这些乐曲的内容、时代背景、风格表现等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由于艺术的魅力,还会使你深深陶醉,欲罢不能,一定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一切。当你被优美的乐曲所吸引,置身其中之时,自然会胸怀开阔,宠辱皆忘;当你被乐曲中敌人的暴行所愤怒,为人们英雄的斗争所激动之时,自然会激起无比的斗志。人们可以在音乐中忘却烦恼,获取力量。音乐也可以使人们向往未来,胸怀大志,树立起为事业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悦耳动听,人们喜闻乐见。音乐的思想内容正是在娱乐场所、在人们的欢笑中,悄悄进入人的心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虽然不是教育的万能灵药,但是人们通过音乐欣赏,在长期的感情积累之中,却能起到磨砺性格、冶炼情操的作用。 音乐创作本身侧重于形象思维,但在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内容的表达等方面,又含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因此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时,可以达到情智互补,使人的感情、理性均衡发展,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 学习音乐,尤其是乐器,首先是一种技巧练习,但这种练习不同一般的手工劳作。由于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因此即使在纯技巧的练习中,要在时间迅速的流逝中,同时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演奏,配合默契,是一种一心几用的练习。比如弹钢琴,首先两眼要同时看两行曲谱(同时弹奏二至八九个音之多),脑子在迅速反应出音的高低、长短、音符的多寡、位置之后指挥十指,用正确的指法,按乐谱的要求弹奏出音响。两耳要在音像发出的同时辨别出音的位置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正确,力度、音色是否合乎要求等等。这种视觉、触觉、听觉的同步动作,要在瞬间达到准确地结合,而且要持续地、快速地循环往复这种运动。这对于脑子的运用,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的灵敏、协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如果加上对乐曲内容和情感表现,更是十分复杂的一种思维活动。 欣赏音乐同样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人们在听音乐时,优美的旋律给人以舒适、优雅的感觉,活波的节奏会给人以轻松而向上的感觉,强烈的音响会使人激动,协和微弱的音响又会给人以恬淡、温柔的情感……这些感觉和印象会促使人们结合自己的经历、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而达到理解乐曲内容的目的。这种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使人们对于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能力也相应增加。因此,音乐欣赏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中外许多著名学者,有许多是音乐爱好者,如爱因斯坦、泰戈尔、巴尔扎克、高尔基和马克思……俄国化学家鲍罗丁同时又是著名的作曲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的。” 著名天文学家达尔文说:“……如果我能重新度过一生,我将为自己规定至少每周一次好好地读一些诗,听一些音乐。也许通过这种经久的锻炼我得以使现在已衰退的那部分神经重获新生,丧失这些兴趣就等于丧失幸福,并可能影响智力,还更有可能在精神上造成损害。”近年来,我国一些年轻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学弹钢琴、电子琴等,说明人们已认识到音乐有助于智力开发这一功能。 此外,音乐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治疗”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已在国内国外广泛开展;而音乐在社会其它领域的应用,如,婴儿的胎教、动物的饲养等方面也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参考资料: 还有音乐是一门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人们听到音乐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理智、思想意识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最终有形无形地形象到社会,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实用功能。音乐的认识功能,人通过音乐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首先是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其次是它的民族特点、时代风格、题材样式以及创作者想表现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当听者在音乐中捕捉到与现实世界的某一事物的音响特征相类似的音型时,会通过联想去“认识”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或某一生活场景。音乐所表现的不仅是音响世界,而是人的心灵所触及的大千世界。如:古今中外写月光的乐曲多不胜数,西方有《月光曲》,我国有《春江花月夜》,而月亮是无声的。来源:() - 音乐的社会功能有哪些?_zyakun_新浪博客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一般是通过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听者而实现的。人们在欣赏无标题音乐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教化,增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为此奋斗的决心。标题音乐或歌曲因有文字的帮助,表现内容更为确定,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功能更加明显。例如,《马赛曲》、《国际歌》等歌曲在革命斗争和抵御外来敌人入侵的战争中都显现出难以估量的教育激励功能。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进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趣味的效果。音乐的美育功能是通过使人快乐和满足,在心理和思想深层产生美感,并经过长期的感染,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音乐的实用功能:从生理学角度看,音乐可以起两种作用:一是使人兴奋,给人以刺激,运动神经产生冲动,脉搏跳动加快,如劳动号子所起的就是这种作用;二是使人安静抑制,使呼吸和脉搏跳动减缓,运动神经得到平衡。如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来源:() - 音乐的社会功能有哪些?_zyakun_新浪博客

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音乐艺术,音乐不只空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人们思想的艺术表现。那么,思想、音乐艺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思想是人在生命存在形态中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即理性看法)和认知(即感性看法)的总和,多表现为图像化视野与感性化思想在大脑中的存储和运动,它把空间之外的存在方式复原为空间,或许在空间化的层面上加以了解,这种图像化的方式,在实质上是视觉强调、突出的后果。在人们对世界的察看中,人们倾向于把留意力集中在最清楚清楚的情形上,也就是视觉上,而视觉经历所能提供的概念则是主动物质实体的图像化了的空间属性,世界的真实存在被摄影在视觉中而成为图像。这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思想。而音乐思想则能把人从图像化视野中完全解脱出来,构成乐想,是普通意义上的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借助音乐创作与表达的载体,使人到达赏乐而通伦理之成效。但同时,音乐又不能复原成开端,由于音乐不意味着完毕、终止或完成,而是一直相通、绵延不绝,故音乐应给人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视野。音乐艺术是音乐思想的载体,是音乐创作与表达的总和,音乐创作即是音乐思想的过来时,而音乐艺术则是音乐思想的如今停止时,其要素表现为诗歌舞三个方面。回忆在下国现代音乐艺术,多为边歌边舞,而歌词即为诗。在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里,诗次要是音乐思想的内在表现方式,歌、舞即是音乐艺术的精华,其中歌、舞两个要素表现了音乐、日子与人的存在关系,论文网俺们在听音乐时,经常情不自禁地打着节拍,就是这种实际的表现方式。此时,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得以发扬出来,即儒家所讲的由情之深向外收回。虽然是不盲目的,但是对一团体的生活,有决议性的力气,这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诗、歌、舞三要素所组成的音乐世界里,诗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即俺们所讲的音乐思想,而歌(或曰旋律)和舞(或曰节拍)即为音乐艺术的两大要素。诗、歌、舞就表现了音乐思想和音乐艺术的一致。那么在器乐演奏中,诗在哪里,舞又在哪里,俺们讲即是演奏,其所演奏的作品,都是首先把生活的真实艺术化,其作者都在本人脑子里把生活画面变成诗,当然这些并没有用真实的文字表达出来,只是想象中的诗,构成音乐思想,在音乐作品里加以表达。而人们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不能像欣赏歌舞那样随便就精确了解其意义,欣赏者体会作品的意义,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艺术鉴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