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下面是一些关于科技的作文素材,快来积累吧!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我们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把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引领创新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4.“200秒只是短短一瞬,6亿年早已是沧海桑田。”据报道,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
5.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那一年,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让国人欢欣鼓舞。
6.无论嫦娥五号“挖土”还是“奋斗者”号深潜,无论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成功,还是5G商用加速推进……哪一个不与自主创新有关?
7.从“嫦娥”探月到“天眼”探空,从“复兴号”高铁风驰电掣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海巡航,从“北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到“天问一号”开启探火之旅。
8.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勇立潮头、锲而不舍、苦心钻研,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9.可以预计,只要激活蕴藏于14亿中华儿女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一座座科技高峰、一个个创新前沿必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度也会不断刷新!
10.中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规模和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对应着全球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是世界上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底气,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的基础,也是中国需求成为全球创新重要动力的根源。
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司机”不扶方向盘还不时扭头跟车上其他人聊天,全然不看前方的路……当这样一辆车从你身边驶过,你肯定会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这一幕在2011年7月14日从长沙到武汉的高速公路上已经真实上演。
这款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于7月14日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
286公里的驾驶中,无人驾驶汽车一路遭遇了哪些状况?它的“车技”如何?国防科大“自主驾驶技术”创新团队的戴斌教授说,无人驾驶实验是在白天完成的,当天9时多从京珠高速公路长沙杨梓冲收费站出发,286公里路程开了3小时22分钟。“踩油门、刹车、转向、变道和超车等,都是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的。我们只是给系统设定了一个最高时速110公里,此后怎么开、开多快都由它控制,车上人全部当乘客。”
据悉,此次实验中,无人驾驶汽车自主超车67次,成功超越其他行车道上车辆116辆,被其他车辆超越148次,实测全程自主驾驶平均时速87公里。
拦迟用人单位与社会大众只看重有学历的人,认为只有学历高的人能力才强,这是一种简亏李过时的思维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唯学历论在我国具有广大的群主基础,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多读书,死读书,一心考取名校,这就是一种唯学历论。
同时,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强调高学历,忽视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这也是一种唯空如学历论。
扩展资料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意见》明确,将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
与此同时,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并要求,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变脸: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将成历史
拦迟用人单位与社会大众只看重有学历的人,认为只有学历高的人能力才强,这是一种简亏李过时的思维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唯学历论在我国具有广大的群主基础,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多读书,死读书,一心考取名校,这就是一种唯学历论。
同时,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强调高学历,忽视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这也是一种唯空如学历论。
扩展资料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意见》明确,将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
与此同时,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并要求,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变脸: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将成历史
四唯现象,为饱受诟病但又难以革除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
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联手开展清理“四唯”的专项行动。
为了给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河南省启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采取“先自查、后督导”的做法。清理范围包括:科技部重点清理科技计划项目、人才项目、基地建设、机构评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以及所属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教育部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高校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清理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中科院重点清理院士增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经费、院所评估、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导和督促所属科研院所清理内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工程院重点清理院士增选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此外,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清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中国科协重点清理院士推荐、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五唯顽瘴痼疾”指的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是指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说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教育
1、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中外比较型的论文容易拿高分.比如,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就较热门.素材也比较多.2、本国方面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汉字开始,大唐盛世多民族文化交融对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元代、清代外族统治中国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还有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对语言也是有影响的;个人认为线索就是政治制度之下文化、民族措施,以及本国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导致语言、文字、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 3、中国语言的历史变迁
而没有凸显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文明内涵。正因如此我们不赞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认同以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和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和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新历史下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要做一篇十分重要的论文了,其重要程度等同于毕业论文。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政治史和经济史,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的思路可以说是开阔了一些。历史,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因此无论是什么问题,其实都可以纳入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只是“术业有专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因此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和历史,主要由理工科类去研究,而“历史”作为一个学科,主要或是说完全转向了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 除了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其他的诸如服装、各种文化现象、思想发展潮流等等都可以成为历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我个人现在更对文化史感兴趣。这部分历史和问题,与社会学、心态学、哲学、思想潮流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的问题也都更有趣,更轻松。但要做成学术论文的样子还是很难。 这次要做的论文,我想写写“八大胡同与娼妓文化”的相关事情,想把自己从政治史和经济史中解放出来。这个题目挺变态,但老师没说存在什么道德上的问题。这只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和写作,只是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历史。老师还说让我实地考查。但我现在对历史非常的排斥,论文也许写起来会很痛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心情翻阅资料和书籍…… 对历史研究认识的狭隘,也是现行中学教育的一个的弊病。迫于各种考试,我们的历史课几乎是只将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误区。而孰知,历史也许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中……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建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作为哲学家,其思想体系当然要把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概括进来。在自然界,不同时期,发展出不同物种与生态。而社会形式也是不断地发展,这些都是促成概念形成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自然扩展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不足的地方,马克思没有发展处历史圆满的精神。但是对于那个时代,这个概念已经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形式演变的最高的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意义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3 〕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摘要: 《列宁选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近日,高校教师职称改革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了!我已将相关内容整理在下文中,供各位小伙伴查阅与参考,一起来看吧!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完善评价标准。要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同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国内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要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在创新评价机制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分类分层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信用和惩处机制、健全聘期考核机制等。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其他考核相互结合。
思想品德: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知识水平: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具有深厚的任教学科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专业能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对本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创新性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科研能力,在本学科领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拓展能力和育人能力。
业绩成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胜任中学各年级循环教学,教学业绩显著,教育艺术精湛,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积极发挥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作用,在本地区教师队伍中有很高的威信;主持并承担完成本专业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德育工作有明显成效,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起到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和感召力;指导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有较明显的成绩;公开发表或出版本专业的论文、论著,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的关注。虽然文件谈及的是破除高校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中的“唯论文”,但是这可以说是个风向标,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以及人才使用中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老师评聘高级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各地规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求参评聘高级职称的老师获得有县区级以上的荣誉,有的地方对服务年限做出要求,也有的地方要求要有优质课,公开课获奖证书等等。但是有一项要求,几乎是统一的,那就是必须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在行外人看来,能写论文的老师那当然是精通教学理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教学论文。但是现实评聘中,有几个老师用于评职称的论文是自己写的呢?现在的职称论文代写代发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哪个老师的手机好友里,没有几个代发论文的“编辑”呢?
你甚至都不用自己去找,他们会主动联系你,告诉你,只要你有需要,交上800到几千不等的费用,报上你的校名和姓名,他们就可以安排以你的名字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之所以价格有高有低,是因为有的是国家级的刊物,有的是省级的刊物,有的刊物比较正规,有的刊物纯粹就是发表职称论文的。
不过你放心,只要不是碰上,你发表的论文能够在相关网站搜索到,在职称评聘中是能够过关的。所以这样的论文代发的生意还是很火爆的,甚至还时不时会搞个团购促销活动啥的。
这样发表出来的论文,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除了在职称评聘中作为一个条件之外,能说明什么呢?能代表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吗?能显示出老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吗?当然不能,这样的论文只不过是养活了一些野鸡的出版社而已。这样的论文发表再多也不能代表这个老师的真实水平。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论文都是这样注水的,也确实有老师是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写文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用论文记录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参加职称评聘的千军万马中,这样的真写论文的老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职称评聘中“唯论文”存在的问题大家其实都知道,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业绩很难量化,要找到一个替代论文的衡量标准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高考,虽然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吐槽,但是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不少老师担心,职称评聘中的”唯论文“打破之后,没有了硬性的标准,如何体现出业绩和水平呢?不少地方在探索”加重同行评议的权重“的做法,但是这样做会不会让老实人吃亏,让那些善于搞关系的圆滑之人占得先机。老师们在工作之余还要花心思搞好和领导,同事,行业权威之间的关系,这样会不会让圈子文化盛行?
不破不立,破了必然要立,要设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的导向,制定更为全面,更为细致,更为精准和人性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注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要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指导部门、地方针对不同支持对象科学设置科技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计划结构。
(二)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把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
高校破除五唯的意义是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五唯”)清理。
破除“五唯”,注重高校的内涵和质量,注重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更多着眼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产出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有效的知识与技术转移。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材。
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之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人才培养
破五唯具体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五唯”中的学位、帽子、奖项和职称(级别)是自上而下规定的,论文是国际同行评议。
“五唯”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位需要论文,帽子需要学位、奖项、论文和职称,奖项需要学位、帽子、论文和职称。
相关信息:
只有论文的发表不在体制内评价,也就是说“五唯”中最客观的还是论文。论文发表后的影响才是学术评估的重要内容。要“立”学术判断,要“立”主观判断,或者建立学术“自信”。否则,科研评价体系就不需要人去评价,学术团体的发展也不需要建立任何的共同价值观,或者共识。
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进行判断。
想要体现老师的业绩就可以从学生的升学率当中看出来,一个好老师一定会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从而为自己争光争面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的关注。虽然文件谈及的是破除高校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中的“唯论文”,但是这可以说是个风向标,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以及人才使用中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老师评聘高级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各地规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求参评聘高级职称的老师获得有县区级以上的荣誉,有的地方对服务年限做出要求,也有的地方要求要有优质课,公开课获奖证书等等。但是有一项要求,几乎是统一的,那就是必须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在行外人看来,能写论文的老师那当然是精通教学理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教学论文。但是现实评聘中,有几个老师用于评职称的论文是自己写的呢?现在的职称论文代写代发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哪个老师的手机好友里,没有几个代发论文的“编辑”呢?
你甚至都不用自己去找,他们会主动联系你,告诉你,只要你有需要,交上800到几千不等的费用,报上你的校名和姓名,他们就可以安排以你的名字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之所以价格有高有低,是因为有的是国家级的刊物,有的是省级的刊物,有的刊物比较正规,有的刊物纯粹就是发表职称论文的。
不过你放心,只要不是碰上,你发表的论文能够在相关网站搜索到,在职称评聘中是能够过关的。所以这样的论文代发的生意还是很火爆的,甚至还时不时会搞个团购促销活动啥的。
这样发表出来的论文,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除了在职称评聘中作为一个条件之外,能说明什么呢?能代表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吗?能显示出老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吗?当然不能,这样的论文只不过是养活了一些野鸡的出版社而已。这样的论文发表再多也不能代表这个老师的真实水平。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论文都是这样注水的,也确实有老师是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写文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用论文记录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参加职称评聘的千军万马中,这样的真写论文的老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职称评聘中“唯论文”存在的问题大家其实都知道,但是由于对工作的业绩很难量化,要找到一个替代论文的衡量标准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高考,虽然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吐槽,但是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不少老师担心,职称评聘中的”唯论文“打破之后,没有了硬性的标准,如何体现出业绩和水平呢?不少地方在探索”加重同行评议的权重“的做法,但是这样做会不会让老实人吃亏,让那些善于搞关系的圆滑之人占得先机。老师们在工作之余还要花心思搞好和领导,同事,行业权威之间的关系,这样会不会让圈子文化盛行?
不破不立,破了必然要立,要设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的导向,制定更为全面,更为细致,更为精准和人性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