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教学中,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问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门被打开,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问。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总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学习语言,在课文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语言教学小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 摘要 ]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占主导地位。它囊括了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所有语言。幼儿园教师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实现教学目标。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策略探究

幼儿园教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启蒙阶段时期,对人的发展有着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心理研究人员在面对心理问题患者时,一般都是在患者幼儿时期寻找根源。幼儿园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这个阶段使用最为频繁,作用最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语言的重要性,本文就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通过语言符号、各种动作或信号把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儿童的一种教学艺术和技能。它不能单独存在于教学之中,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因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幼儿获得语言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她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领儿童促进语言的发展,还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的稳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在应用教学语言的同时,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

(一)特点之一,趋于儿童化

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之一,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它在语法、语汇、语用和语音的应用上具有语汇通俗易懂、形象化词组多和句子短小精悍、语气词多、句法结构简单语气略带夸张、语调舒缓等特点。儿童化的教学语言能加深教师与幼儿的了解并拉近双方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二)特点之二,具有艺术性

艺术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性教学语言使得语言变的生动活泼、极具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力,是以中极具创造性的幼儿教学方式,它以艺术的审美性为根本,将人类语言刻画的活灵活现。另外,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唤醒又热张开心灵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飞,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探究

(一)运用策略之一,讲授语策略

就上幼儿园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还处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完善过程之中,主要通过直观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维,从而认识外界事物。在幼儿的大脑中,他们的词汇都是一些能直接表现形象的词语,不存在抽象性的词汇,对词汇的`理解一般都片面,而且十分有限。所以,作为幼儿启蒙之师的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应用一些他们熟知的物体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使他们通过对物体的认知,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另外,幼儿的注意力差且分散性强,教学时应尽量涉及与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心神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揭示教学内容蕴含的意义、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运用策略之二,评价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引导和塑造他们学习观、价值观,还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概念。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完成更多的教师要求,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愿意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批评性的评价虽然能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各种小错误,并提出不足之处,引导其回到正确的途径,但也不宜频繁的批评,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批评,不仅能达到评价的目的,有时还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具体而言,在积极评价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出现表扬的廉价性,即不宜过多的表扬,否则难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含糊其辞的表扬,即教师对每位幼儿都进行表扬,将表扬变得模式化、程序化,达不到表扬的初衷,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表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哪里受到表扬。

教师要客观地指出幼儿的缺点、错误,并以身示范。教师批评的语言严禁用挖苦、讽刺的语言羞辱幼儿,用恐吓性的语言威胁幼儿,用教训、指责、怪罪的语言埋怨幼儿。教师这些讽刺、挖苦、威胁的语言,极易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关注幼儿身心特点,从语言中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呵护孩子纯洁的心灵,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

(三)运用策略之三,情感语运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形态。幼儿园要肩负起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状态,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发展幼儿初步的情感能力。教师向幼儿表达自己对幼儿、对活动或事件的喜好和赞许,以及表示对幼儿的同情、安慰、亲近等教师的情感支持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将积极情绪传递给了幼儿,使幼儿也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运用询问的语言策略激发幼儿的情绪共振,促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形成浓厚的情绪气氛。运用安抚语言,能够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闻的心理距离。同时那些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消极情感,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消极情绪,进而容易使幼儿疏远教师,影响幼儿情感的发展,影响幼儿人际交往。

总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传授知识、交流经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法,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根本保障,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语言。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言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从国家语言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外语言教育研究现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提炼,指出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 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主权、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

[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7]陈汝东.我国语言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7-203.

[8]周殿生.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13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言教育相关论文

学前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儿童语言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学前语言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往,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学前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要重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道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儿童的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儿童发展

人类交际交往离不开语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离不开语言作为桥梁。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的人,出生后在正常的生活环境里,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为其入学后正规地学习书面语言打下了基础。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都将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晚,十二岁以前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儿童对语音在学龄前期最为敏感,其次是对语法的掌握,对词义和语用的理解则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持续不断

的发展。由此推论,学前期儿童语言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我对儿童语言教育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影响。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从出生到进入小学阶段,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我们日常所说的学前期指的是孩子上幼儿园这段时期(3—6岁),即狭义的学前时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

通过心理学家儿童语言教育家大量的长期的观察研究得出,儿童语言发展的过成,无论他们出生的地点、出生后所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如何,也无论他们掌握语言时间快慢、智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如何,儿童掌握母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他们掌握母语的过程都很相似。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1岁左右为喃语阶段

喃语阶段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能自言自语似地发出各种声音,但并不代表有什么实际意思。但这阶段婴儿已能理解成人的一些面部表情和语调,能够对成人的某些手势和简单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成人大声呵斥,婴儿就会嚎啕大哭。成人对他微笑,孩子会对这个笑做出积极反应。

1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举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说出的句子由一个单词构成,随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妈妈”在儿童语言中可以表示“妈妈回来了”,“妈妈抱抱我”“妈妈我要吃饭”等等,又或者“苹果”可以表示“那是一个苹果”,“我要吃苹果”“给你吃苹果好不好”等等。单词句阶段通常延续半年时间。

3大约1岁半以后进入双词句阶段

双词句又称电报句,是由两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它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如主语、谓语和宾语,但使用中仍常被简略、间断;结构不完整,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称为“双”词句。双词句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是围绕着主词展开的句子,主词外加上一个动作、一种属性或一种状态,如“宝宝手”、“娃娃掉”等,这被称为“主词句”;另一种是不使用主词的陈述,只是表示一个动作,如“吃饭”、“上街”、“踢球”等。

这个时期,婴儿学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认识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婴儿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要积极应答,在宝宝说出词的时候可以拿着相应的东西并给他说出完整的句子,刺激宝宝的语言中枢。

4.大约在2岁半以后近入实词句阶段

实词句只用实词不用虚词,字数可以超过两个。例如:“妈妈打”“爸爸抱抱”等。

大约5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这个阶段俄儿童语言的习得过程已基本完成,能够正确的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要说的。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认知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通过语言教育的不同活动,儿童脑中的大量信息都会被儿童用特定的词汇表达出来,他们的头脑中有那些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他们认知能力的一个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促进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完成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语言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语言教育,儿童能够学会学习运用语言交际的社会规则,例如:文明、礼貌用语,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讲话方式等。通过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从而使儿童能够在表达交流时能够自由自在,不至于害怕。在这样的场合情景下,儿童能够自由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爱,,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时时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关注,从语言教育的发展目标,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运用系统有效的方法与教育途径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

【2】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小学语言文字论文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 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 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 务。在这里,我想就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两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小语界的同仁。一、突出词和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对于语文科的名称,叶圣陶先生有个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科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我认为,其 重点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因为第一,从学生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无论是接受、检索、保存和传递 信息,还是创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第二,从学生学习语言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重大 差别,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困难得多。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是口头语言,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说得好就一定书面表达得好。这是不理解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片面认识。当然,“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从语 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的,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再说小学生(特别是低 年级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 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 教学采取“从说到写”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条件;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书面语 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人的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产 生的,因此它必须是独白语言,只能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信息的内容,并且运用视觉符号。但是口头语言是交谈 者在场的情况下,在直接交际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对话语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如动作、声调、脸部 表情)来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并且运用听觉符号。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 来看,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 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根据许多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下述四项参数的值上有重大差异:(1)情境率, 即:情境成分的数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总数;(2)词语的不重复率,即:语言表达中不重复的词的数量/ 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3)鉴定率,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4)积 极率,即:语言表达中动词的总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简言之,规范的书面语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 分很少)、句子连贯、词语丰富、能很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积极面的语言。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但是我很同意 有人提出的“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淡化篇章”的主张。因为词和句(包括句群)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 而且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 词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学生不着重进行词、句训练,那么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难再将语文学好。因此 ,我认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学生一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 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小学的作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审题、立意、谋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础上,着 重让他们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童话体作文。如何评讲?我 建议这位教师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错别字外,主要应根据词语的 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这三项要求修改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来这位老师 引导全班学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题为《森林又安静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横线的词句学生们都一一作了 修改。森林又安静了今天,天气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来玩,有小狗、小猫、小鹿、小刺猬、小兔……它们玩 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老虎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 快走。”小兔和小猫说:“老虎你不要再称霸了,你要是称霸,我们就告诉大象伯伯去。”老虎说:“大象算 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说:“咱们告诉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说:“对,对,③告诉大象伯伯去。” “我谁都不怕!”老虎说,④“你们告诉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小兔它们真的告诉大象伯伯去了。大象说:“⑤小动物们,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小动物们说:“⑥它在欺侮我们。还,还说您的坏话呢。”大象说:“带我去看看。”⑦小动物们把大象 带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说:“老虎你听着,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对你不客气。”老虎说:“那我们 就比比看,谁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轻轻一踢,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小动物们(10)快活得说:“好,好,好。”森林又变得平静起来。①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改成“忽然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②既然老虎是用恶狠狠的语气说话,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滚,滚。”③前面已经出现了两次“告诉”,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④前面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告诉”,这句可改成“你们去找大象告状好了”。⑤文章中共出现四个“小动物们”,用词太单调。这里可根据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们”。⑥“它”是谁?大象不明白,应该改成“老虎”。⑦为避免用词重复,“小动物们”可改成“大家”。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读者不明白,应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教学中,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问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门被打开,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问。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总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学习语言,在课文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语言文字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教学中,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问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门被打开,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问。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总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学习语言,在课文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 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 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 务。在这里,我想就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两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小语界的同仁。一、突出词和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对于语文科的名称,叶圣陶先生有个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科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我认为,其 重点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因为第一,从学生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无论是接受、检索、保存和传递 信息,还是创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第二,从学生学习语言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重大 差别,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困难得多。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是口头语言,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说得好就一定书面表达得好。这是不理解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片面认识。当然,“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从语 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的,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再说小学生(特别是低 年级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 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 教学采取“从说到写”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条件;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书面语 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人的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产 生的,因此它必须是独白语言,只能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信息的内容,并且运用视觉符号。但是口头语言是交谈 者在场的情况下,在直接交际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对话语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如动作、声调、脸部 表情)来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并且运用听觉符号。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 来看,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 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根据许多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下述四项参数的值上有重大差异:(1)情境率, 即:情境成分的数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总数;(2)词语的不重复率,即:语言表达中不重复的词的数量/ 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3)鉴定率,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4)积 极率,即:语言表达中动词的总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简言之,规范的书面语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 分很少)、句子连贯、词语丰富、能很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积极面的语言。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但是我很同意 有人提出的“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淡化篇章”的主张。因为词和句(包括句群)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 而且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 词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学生不着重进行词、句训练,那么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难再将语文学好。因此 ,我认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学生一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 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小学的作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审题、立意、谋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础上,着 重让他们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童话体作文。如何评讲?我 建议这位教师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错别字外,主要应根据词语的 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这三项要求修改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来这位老师 引导全班学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题为《森林又安静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横线的词句学生们都一一作了 修改。森林又安静了今天,天气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来玩,有小狗、小猫、小鹿、小刺猬、小兔……它们玩 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老虎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 快走。”小兔和小猫说:“老虎你不要再称霸了,你要是称霸,我们就告诉大象伯伯去。”老虎说:“大象算 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说:“咱们告诉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说:“对,对,③告诉大象伯伯去。” “我谁都不怕!”老虎说,④“你们告诉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小兔它们真的告诉大象伯伯去了。大象说:“⑤小动物们,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小动物们说:“⑥它在欺侮我们。还,还说您的坏话呢。”大象说:“带我去看看。”⑦小动物们把大象 带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说:“老虎你听着,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对你不客气。”老虎说:“那我们 就比比看,谁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轻轻一踢,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小动物们(10)快活得说:“好,好,好。”森林又变得平静起来。①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改成“忽然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②既然老虎是用恶狠狠的语气说话,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滚,滚。”③前面已经出现了两次“告诉”,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④前面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告诉”,这句可改成“你们去找大象告状好了”。⑤文章中共出现四个“小动物们”,用词太单调。这里可根据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们”。⑥“它”是谁?大象不明白,应该改成“老虎”。⑦为避免用词重复,“小动物们”可改成“大家”。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读者不明白,应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语言与教学1000字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语言中学作文教学语言运用引导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

信息和数字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这个群体呈逐渐壮大发展的趋势。新的交际环境呼唤新的交际方式,网民群体的年轻人挑战传统、崇尚创新,通过改造旧词、创造新词、运用数字表意、运用符号表情等方式对汉语和英语的词句进行改造,形成了一种应用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进而大量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之中。网络语言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试图突破常规,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网络语言,有人认为应该明令禁止,有人认为应该加强规范,还有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我们拟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管窥。

一、从网上走到网下的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主机、硬件、病毒、注销、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范围以专业人员为主;另一类是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东东、菜鸟、美眉、大虾、246、TMD、我走先之类,主要用于网络聊天及网络交际。这两类网络用语不仅在使用范围上,而且在构成方式、风格特点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后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方言。从发展历史来看,它历时甚短,当然也远远谈不上成熟,但是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的OICQ、MSN、BBS、博客、聊天室等虚拟世界里,网络语言俯拾皆是。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它主要由网络语汇、网络字符和网络数字语组成,这三部分都对现实交际有一定的渗透。“美眉”、“大虾”一类的字眼不仅挂在青少年学生的嘴边,就连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也时常见到;网络字符常夹杂在手机短信中,让局外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既称“网络语言”,其使用范围本应该局限于网络。由于网络语言具有使用起来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等特点,加之年轻人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它深受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友的喜爱,以至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在网络语言冲击波中首当其冲,给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出新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生作文现状

作文教学遭遇网络语言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和语体的变化,这的确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长春日报》报道,该市某中学一个12岁的学生写了一篇让老师感到匪夷所思的日记。日记的开头是:“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吃饭。在饭桌上,他们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到QQ上给我的MM打帖子去了。”这样的现象在中小学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还有如“看到他75我MM,我很:(,就过去K了他一下……”,“那时,偶只是一只菜鸟,一晃三年,偶已经是高三的大虾了”。这样的中学生作文如今并不罕见,多数中学每个班级都存在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写作文时运用“晕、囧、东东、酱紫、八卦”等字眼。更让众多老师颇感无奈的是,在高考、中考作文中也出现了掺杂网络语言、以网络小说方式叙述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

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摩擦日益明显。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更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更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主要也是他们。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常用语,引发了许多误会和笑话。

为了了解学生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有人对华东地区某县级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和10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

可见,尽管教师、家长对网络语言很不喜欢,特别是对于在考试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深恶痛绝,但是学生对它的追捧,使得作文中还是给网络语言留下了一席之地。

三、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而作文更是对语言进行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语言受到网络的冲击,作文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现象,语文教育界存在两种立场分明的态度,即否定性态度和肯定性态度,其中前者影响较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然也未尝不可。如有学者认为:“文体和字体的'演进都是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网络出现后形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可见,这类学者对网络语言及其运用是基本肯定的,他们认为,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宽容、顺其发展,不要损害了语言的多样性。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约定俗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味地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于那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要保留。对发展很快的网络语言不必紧张,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会被淘汰,有生命力的则会流传下去,许多古代语言现象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现象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应该鼓励,至少不应该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在一向被认为是正统的作文中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语言,犹如给作文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使其显得生动、鲜活。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不仅无可厚非,一定情况下应该引导和鼓励。

四、中学作文教学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策略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之于中学作文的利弊要全面看待。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注定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又必须规范,但这种规范并非个别人或某几位专家制定的规则,而是约定俗成的规范。语文教育的动力源于学生的生活。要想让他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不可能不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语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 摘要 ]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占主导地位。它囊括了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所有语言。幼儿园教师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实现教学目标。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策略探究

幼儿园教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启蒙阶段时期,对人的发展有着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心理研究人员在面对心理问题患者时,一般都是在患者幼儿时期寻找根源。幼儿园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这个阶段使用最为频繁,作用最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语言的重要性,本文就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通过语言符号、各种动作或信号把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儿童的一种教学艺术和技能。它不能单独存在于教学之中,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因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幼儿获得语言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她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领儿童促进语言的发展,还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的稳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在应用教学语言的同时,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

(一)特点之一,趋于儿童化

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之一,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它在语法、语汇、语用和语音的应用上具有语汇通俗易懂、形象化词组多和句子短小精悍、语气词多、句法结构简单语气略带夸张、语调舒缓等特点。儿童化的教学语言能加深教师与幼儿的了解并拉近双方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二)特点之二,具有艺术性

艺术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性教学语言使得语言变的生动活泼、极具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力,是以中极具创造性的幼儿教学方式,它以艺术的审美性为根本,将人类语言刻画的活灵活现。另外,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唤醒又热张开心灵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飞,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探究

(一)运用策略之一,讲授语策略

就上幼儿园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还处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完善过程之中,主要通过直观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维,从而认识外界事物。在幼儿的大脑中,他们的词汇都是一些能直接表现形象的词语,不存在抽象性的词汇,对词汇的`理解一般都片面,而且十分有限。所以,作为幼儿启蒙之师的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应用一些他们熟知的物体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使他们通过对物体的认知,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另外,幼儿的注意力差且分散性强,教学时应尽量涉及与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心神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揭示教学内容蕴含的意义、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运用策略之二,评价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引导和塑造他们学习观、价值观,还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概念。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完成更多的教师要求,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愿意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批评性的评价虽然能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各种小错误,并提出不足之处,引导其回到正确的途径,但也不宜频繁的批评,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批评,不仅能达到评价的目的,有时还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具体而言,在积极评价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出现表扬的廉价性,即不宜过多的表扬,否则难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含糊其辞的表扬,即教师对每位幼儿都进行表扬,将表扬变得模式化、程序化,达不到表扬的初衷,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表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哪里受到表扬。

教师要客观地指出幼儿的缺点、错误,并以身示范。教师批评的语言严禁用挖苦、讽刺的语言羞辱幼儿,用恐吓性的语言威胁幼儿,用教训、指责、怪罪的语言埋怨幼儿。教师这些讽刺、挖苦、威胁的语言,极易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关注幼儿身心特点,从语言中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呵护孩子纯洁的心灵,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

(三)运用策略之三,情感语运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形态。幼儿园要肩负起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状态,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发展幼儿初步的情感能力。教师向幼儿表达自己对幼儿、对活动或事件的喜好和赞许,以及表示对幼儿的同情、安慰、亲近等教师的情感支持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将积极情绪传递给了幼儿,使幼儿也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运用询问的语言策略激发幼儿的情绪共振,促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形成浓厚的情绪气氛。运用安抚语言,能够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闻的心理距离。同时那些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消极情感,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消极情绪,进而容易使幼儿疏远教师,影响幼儿情感的发展,影响幼儿人际交往。

总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传授知识、交流经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法,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根本保障,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语言。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言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从国家语言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外语言教育研究现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提炼,指出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 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主权、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

[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7]陈汝东.我国语言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7-203.

[8]周殿生.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13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言教育相关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