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平凡的世界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

发布时间:

平凡的世界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

1、主题思想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2、创作背景《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3、路遥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介个,有个电视剧就是叫平凡的世界啊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论文

手头有一篇读后有感,可以看看,供参考!——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平凡 议论文 高三800字1

对于这个浩瀚的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脆弱、微不足道。悲与欢、生与死于 历史 长河中来说,都是平凡的小事。可当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当视线落到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才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这部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普通人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当翻开第一页时,美丽的画面就抓住了我的视线。越往下读,就越惊叹这本书的精彩。

书中响亮地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卑微,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拥抱你。只有作为“劳动者”,把不幸当做财富,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用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显然,浮躁已经让一些人变得整日疲惫。但平凡的世界不一样,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有着各自不平凡的人生。本书就像一杯清水给这茫茫浊世带来了几分清凉和慰藉,让在这繁忙与俗物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可以暂且抛下一切烦恼,回忆起自己曾经最为纯真、最为朴实无华的年代,让人相信,每个人终会迎来作为平凡人的幸福。

人生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时。但往往就是在这些痛苦中、重重的矛盾与艰辛中,才使我们成熟起来。不要怕苦难,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你所经受的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人生中的苦难会使我们更伟大。

“黄土高原严寒又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时光荏苒,但此刻的黄土高原外貌依然如故,那里仍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如路遥先生所讲述的那样:情满人间。请把视线从书中转移到我们身边,亲情、友情、爱情一齐织成了一张温暖人心的网,时时刻刻给予我们爱与力量。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2

大多的平凡创造了不凡的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在蒲公英盛开的季节里,随处可见的它们飞舞着,它们向往着蓝天的广阔,去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愿意安逸地躺在阳光的沐浴下,而是随风去流浪,风一直吹,蒲公英就不会停。蒲公英是平凡的,但他有不凡的梦想。

茫茫人海中,我们是最平凡不过的人。但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我们会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伟大。而它就向世界证明了,使人为之震撼。

美国曾拍过一部风靡世界的 动漫 ——《蜗牛》,一只来自菜园的蜗牛,一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蜗牛特伯,他却有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想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蜗牛。一个车手是他梦寐以求想要成为的,这个破天荒的梦想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但它并没有被打击到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有梦就不平凡。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它终于有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了最快的车手,但它也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它向我们演绎了平凡一样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其中一句话令我感动“梦想在小也不嫌小,梦想在大也不嫌大”。一只蜗牛的毅力让人震撼,它的坚持也让人落泪。平凡一样可以伟大。

但有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拟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树立一个真正的榜样。

有的人好高骛远,给自己顶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结果一辈子平庸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应按实际出发。

现在的我们每天受阳光的沐浴,我们带着亲友的祝福,带着全新的期盼,告别家园温馨的港湾,我们走进咋暖还寒的校园,伴着师长的谅解,伴着朗朗的书声,收获着考试拼搏的 成功 ,我们步入高考的殿堂。

我们从现在要为未来拼搏,给人生的旅途中多些磨难,为自己代言。

平凡的自己,不凡的人生。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平凡的世界论文研究2000字

《平凡的世界》不是像张恨水、琼瑶、金庸式的通俗文学作品(即使是它们,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是绝对属于正规的严肃文学,因此,对它评价的严重分歧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和追问①。应该说,《平凡的世界》不完美但也远非一无是处,在人们对它颇为极端的褒扬和贬斥中,折射着时代文化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多元格局,也蕴涵着价值趋向和批评姿态上的一定问题。《平凡的世界》的评价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史写作的认识。 评价一种文学现象的基础是看作品本身。应该说,《平凡的世界》能具有如此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自有其不可忽略的优点。我以为,它最突出的长处,在于对现实生活(具体说就是对社会变革时代的乡村大众)的热切关注。路遥是一个来自于农村、也始终关注农村的作家,《平凡的世界》和他的另一部作品《人生》在读者大众中(尤其是在农村青年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们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广阔现实,尤其是揭示了在这个农村社会中最深刻而彻底的变迁中,农民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追求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是现实的,但其底蕴则是几千年中国农民始终屈服在社会的底层的顽强身影。路遥对农民表示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也部分地揭示了现实的冷酷和艰辛。与这一关注相联系的,是《平凡的世界》对书写对象——农民强烈而真诚的爱心,并将这一感情毫无保留地融入作品中。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的:“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怀着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达到彼岸后的大欢乐。”②《平凡的世界》投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并且以无保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读者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作品经常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融注在人物性格和思想中,并对人物的命运和生活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作品的主人公孙少平兄弟在得到作者特别的理解和关注之余,他们的口中也经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③这可以说是人物的语言,同时也是作者的心声,二者的思想情感交融到了一起。客观来说,这一方法的艺术效果有利有弊,但它对于读者的感染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客观化写作正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创作潮流的时候,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展示出自己特别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两点,使《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认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90年代进入高峰的中国社会变革,是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许除了封建时代的各次农民起义,但那毕竟是动乱时代的产物,而且广大农民承担的也主要是炮灰的角色),像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这样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的农村青年,实在是难以数计。当前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属于这种类型的应该也占到大半。如果说《人生》中高加林的困惑和失败更多只是加深他们的理性思考的话(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生》在当代农村青年中获得的共鸣就不如《平凡的世界》),那么,《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兄弟的挣扎和成功则成为了他们的精神缩影,也成了他们的信心源泉。共同的生活道路,共同的命运选择,使这些读者自然地喜爱《平凡的世界》,像关注自己生活一样关注人物的起落与悲欢。而且,《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并非完全局限在现实本身,它也具有某些超越现实关注的意义,像作品表现的激情和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为当下的中国文学中,表现琐碎卑微生活的作品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张扬理想、充满激情的作品很难找到,但是,生活是不可能缺少理想和激情的照耀的,当前的文学状况,很容易让那些渴望逃出生活的平庸和麻木的读者感到失望(最典型的是年轻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对生活有所幻想也有所希望的年龄,从本能上就会排斥那种缺乏理想精神的作品),对《平凡的世界》表示认可和欢迎。 最后,我们还应该提到《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创作方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异化和畸变之后,现实主义方法已经为80年代后的大多数作家所不屑,但路遥运用这一方法,却取得了成功。像在现实生活的客观描摹方面,在对乡土乡情魅力的展现方面,《平凡的世界》表现出了认真的追求,也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固然能强烈感染那些来自农村却又到城市中讨生活的读者们,使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思乡情绪,抚慰他们漂泊异乡的心灵,同时也能给城市青年读者一种新鲜感,在欣赏到乡村异域风情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更丰富的生活世界。 上述特点,是《平凡的世界》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和关注的原因,也如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它同时及之后的许多其他创作的不足,折射出对它表示忽略和冷漠的当代文学史界在评价观念上的某些误区。 首先,《平凡的世界》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与热情映照出当前文学对现实的淡漠和激情的匮乏。自80年代后期起,现实关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除了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们的现实关注热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而它们也遭受到与《平凡的世界》相似的读者欢迎、学术界不认可的命运)。如果说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尚体现出作家们对以往虚假现实主义的不满和矫正欲望的话,那么,此后文学向彻底个人化的转变,对现实进行排斥和疏离,则是对作家责任感和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种背离与割裂。文学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却失去了文学最根本的对人的关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和大众关注的作品自然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90年代文学日益被社会所遗忘,部分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文学远离现实,淡漠于人们大众现实中的苦难和追求,也应该承担部分原因。由此,《平凡的世界》还折射出当前文学界对现实主义排斥的盲目和极端化倾向,它证明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虽然方法的改变和多元是文学的发展,但绝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简单地鄙弃某一种创作方法。正如文学不可能离开生活、离开读者,以真实再现生活细节为特点的现实主义不可能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卡夫卡、乔伊斯的伟大,并不会损害到托尔斯泰、左拉的光荣。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的现实主义不是在五六十年代文学中泛滥的那种廉价的歌颂和典型化,而应该是对生活切实的刻画与描摹,是对于生活潜流的捕捉和把握。当代中国作家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摆脱以往现实主义僵化和虚假,抛弃“典型”的囿限,去寻找生活深层的真实与意义,而不是简单地鄙夷和抛弃。现实主义的复兴,将真正振兴当前的中国文学。再次,我们要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技术化和文化化倾向表示质疑。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学是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文学研究也走向追求时髦的文化批判话语、忽视文本的潮流,情感这一在传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更是受到极端的鄙视(80年代的先锋文学是一个极端,其流弊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这是对于文学本质的一个忽略和误解。正像中国从古至今的许多民歌,尽管形式并不完备,感情表达也相当外显,但凭借其感情的真诚和纯粹,却拥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过分的感情泛滥固然是缺陷,但以技术取代情感,将情感作为文学的一大缺点,无疑也相当偏颇。文学从根本来说是人类心灵的写照,文学史不应该是技术史,而是人的心灵史、精神史,文学研究也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和基础。许多研究者之轻视《平凡的世界》,就是认为它停留在以情感人阶段,没有表现出更复杂的技术价值。这种评价显然是过于狭隘,也过于理性了④——事实上,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因感情色彩问题而受到文学史冷遇的作品不只《平凡的世界》一部,巴金的名作《家》也有类似的遭遇。《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也承受着某些学者“感情过于泛滥”、“结构不够严谨”的许多微词。它反映的是文学史界同样的问题。“《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出现,与读者和评论界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平心而论,《平凡的世界》远非完美,评论界和读者对它一片赞美之声,却缺少必要的清醒的批评,自然体现了评论界和读者接受上的缺陷。 首先,从审美上来说,《平凡的世界》故事应该说是比较老套的,尤其是人物命运和爱情描写,都带有很强的虚幻浪漫色彩,“英雄美女”、“遇难呈祥”以至大团圆的结局,都显得颇为理想化,虽然情节也有跌宕起伏,却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运拷击,缺乏对现实冷峻的审视,可以说,它还不具备真正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从现代性方面来说,作品的思想也有明显的不足,如对女性形象品格的塑造和褒贬,如男主人公的理想模式等,都缺乏现代精神的映照,而是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才子佳人特征。《平凡的世界》中的理想和浪漫具有抚慰乡村游子精神的作用,却不能给予他们更强大更现代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更理性更稳固的支点。读者们对作品故事的普遍肯定,一方面反映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抗争的青年读者(尤其是来自农村的青年人)寻求理解和安慰心理的饥渴,折射出这一抗争的艰难和社会对于他们的冷漠,同时也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还缺乏明确自主精神的建构,当他们在寻找自己命运时,还存在着对生活依赖和幻想的心理。同时,它也反映出社会审美心理的简单和粗糙。在经历了“文革”和“十七年”虚假浪漫主义文学教育后的精神缺陷,中国的大多读者还没有彻底从以往的那种虚假的文学环境中解脱出来,培养出真正的现实主义审美心理。读者对《平凡的世界》审美模式的普遍认同,与当前文学中流行的那种虚假情感、粗制滥造的“散文”现象,体现出同样的审美缺陷。 其次,在创作精神上,《平凡的世界》也有一定的缺失,尤其是在主导精神上,它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服务者”角色中走出来,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这一点,影响了作品的向更深入的人性世界开掘,也局限了它的思想深度。 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无条件的溢美,也反映出在当前的文学环境中,文学评论还没有完全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自主性,尤其是像诸如茅盾文学奖等各种主流文学评奖活动中,意识形态影响还很强烈,许多文学评论者还没有完全站在文学本身的角度,承担的主要是政治代言人的角色。同时,它也反映出当前文学中,评论界和学术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没有达到很好的和谐。 当然,对于上述批评,读者也有充分的理由将皮球踢回来:因为在现实中找不到比《平凡的世界》更切合他们心理需求的作品,他们才最终选择了它。毕竟,在当下文坛,像《平凡的世界》这样关注现实、能够使他们产生共鸣的作品已经是微乎其微,比它更好的,更能表达他们的心愿又能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学理想的作品,就更是难觅踪影了。所以,综合起来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和评价中所折射的,是创作界、文学史界和评论界以及读者等多方面的缺失,渗透的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某些精神和现实困境。书摘:这姑娘仍不失往日那种风度,薄毛衣外面象男孩一样披件夹克衫,两条胳膊帮在鼓囊囊的胸前,似乎陷入到一种深邃的沉思之中;但脸上还带着通常那种无意识的、骄傲的微笑。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远远近近,灯光点点,绿意朦胧,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甜丝丝的芬芳。对这位二十三岁的大学生来说,日子过得既快活又不尽人意。她没有什么大苦恼,但内心常常感到骚动不安。一天里也充满了小小的成功与欢乐,充满了烦恼与忧伤,充满着愤懑与不平,也充满着友爱和思念。唉,时光就是在这样飞逝着——转眼又是冬去春来了!田晓霞忍不住立在路边,面对着梧桐山那面升起的一轮明月发了会呆。她望着幽深的蓝天,吸吮着深春的气息,心里火辣辣的。她突然发现自己未免有点“小布尔乔亚”了,便由不得哈哈一笑,稍微加快点脚步,向前面走去。在刚踏入黄原师专的时候,有一件事就在田晓霞的内心深处搅动起来:师专毕业后,她去干什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所学校是师范性质的,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毕业后在黄原几个地区去当中学教师。这是她很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一生当个教书匠,这对她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她在理性上承认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绝对不合她的心意。她天性中有一种闯荡和冒险精神,希望自己的一生充满火热的情调;哪怕去西藏或新疆去当一名地质队员呢!但要摆脱当教师的命运,又绝非易事。这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很少有过例外。首先必须去当教师,然后才可能从教师队伍中转向另外工作——这也是少数有能耐的人才可以做到的。当然,她父亲是地委书记,可以走点“后门”,把她分配到行政单位。但她对行政工作比当教师更反感。再说,她父亲也不一定会给她走这个后门。她有时很为这件事苦恼;甚至都有点精神不振和自制力松懈,以至影响了学习和进取心。但她也能较快地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每当她面临精神危机的时候,紧跟着便会对自己进行一番严厉的内心反省。她意识到,虽然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她成熟了许多,但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某些属于市民的意识。虽然她一直是鄙薄这些东西的,可又难免“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许人为了生存,有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但这些东西象是腐蚀剂,必然带来眼界狭窄、自制力减弱、奋斗精神衰退等等弊病。田晓霞毕竟是田晓霞!即使有时候主观上觉得倒退是可以的,但客观上却是无法忍受的,她必须永远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经过内心的反复折腾后,晓霞迫使自己不要过分为这事而伤脑筋。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吧,反正现在苦恼也无济于事。当然,她不是把这件事完全抛在了脑后,只是先作“淡化”处理。但最近以来,另一件事又在她心里七上八下地搅动——这是由于孙少平的出现而引起。她在上高中时,就和孙少平的关系非同一般。不过那时他们的交往的确很单纯。她和这个同村而不熟悉的乡下学生初次相识,他身上的许多东西就引起了她的重视或者说另眼相看。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加深了。但她和他在黄原相见之前,这种关系仅仅在同学之外另多了一种友谊的成份。在他们的年龄,这种关系是正常的,只是稍稍有些不平常罢了。自从她在东关电影院门口碰见到黄原谋生的孙少平以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对这个人的心情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她现在总是在想着他。她常有点心神不安地等待星期六的到来,期望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和他一块吃顿饭,天上地下谈论一番。她发现,班上现在还没有一个男生能代替少平和她在广阔的范围内交流思想。仅仅是为了交流思想,她才如此渴望和他在一块吗?不,这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牵动了她内心中那根感情的弦索。是爱情?但她又觉得一切还没那么明确。她笼统地认为,对她来说,爱情大概还是一件相当遥远的事。她在学习上的进取心和对未来事业的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她的心,使她对个人问题的考虑缺乏一种强烈追求的意识。可是,她又为什么一想起他,心头就会泛起一层温热的波澜?她又为什么常常渴望和他呆在一块?甚至多时不见面一种想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是爱情?也许这就是爱情!只不过她自己还没有明确承认罢了。不管怎样,田晓霞觉得,她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孙少平这个人了。这个人和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使她非常钦佩。现在,这样的男人可是不多罗!当然,社会上,大学里,不乏许多优秀青年;但象少平这样在极端艰难条件下的人生奋斗,时下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真的,他太艰难了,有时候真令人目不忍睹——可他的不凡正表现在这一方面!现在,女同学们整天都在谈论高仓健和男子汉。什么是男子汉?困难打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男子汉不是装出来的——整天绷着脸,皱着眉头,留个大鬓角,穿件黑皮夹克衫,就是男子汉吗?有些男同学就是这么一副样子,但看了就让人发笑。男子汉主要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靠“化装”和表演就能显示的。她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她看得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这样说来,她是不是就要真的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揽工汉了?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小伙子”田晓霞也会臊得满脸飞霞。噢,不!最好先不要匆忙地说这种事。一种真正美好的感情,象酒一样,在坛子里藏得越长,味道也许更醇美。另外,从谈恋爱的意义上衡量,她和少平目前还有一种难以说清的距离感……先就保持这种关系吧!这已经使她的内心够乱了,她还要集中精力把大学上完呢!但不论怎样,她和少平每个星期六的相见,总使她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前天晚上,他们又一块谈了那么多!并且再一次登上麻雀山,在月光下坐了好长时间。她知道,他现在又到地区柴油机厂给人家修建家属楼。他每星期在她手里拿走一本书,下个星期再换一本;他说他一个人住在正修建的楼房里,为的是晚上能安安静静看书。她无法想象,他在没门没窗、也没电灯的房间里怎样读这些书的!有几次她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想晚上去找他,看他究竟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但她又打消了这念头。她要顾及他的自尊心——他不会愿意让她目睹他的处境……田晓霞在温暖的晚风中走过校园内那条长长的林荫道。前面不远处就是图书馆——她正是到那里去的。晚饭后宿舍里同伴们叽叽喳喳,互相打闹个没完,她感到心烦,就想到图书馆的阅览室翻翻新出的杂志。晓霞进入灯火通明的阅览室后,却意外地看见了中学时的同学顾养民也在这里。养民也发现了她,手里拿一本翻开的大型文学期刊,热情地走过来和她握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她问顾养民。养民的父亲顾尔纯副教授是师专的副校长,还给他们班讲授唐宋文学课。“我爷爷病了,我回原西看了一下,今天下午才返回到这里。我父母亲现在又回去了。我准备过一两天就回学校去。”风度翩翩的顾养民说着,就招呼她在一个长条木栏椅上一块坐下来。田晓霞在中学时和顾养民不同班,但因为一块演过戏,彼此也很熟悉。前年高考时,原来的同学中就他们两个考上了。养民考进了省医学院——他爷爷是著名老中医,他报考医学院是很自然的。“你也看文学杂志?”晓霞指了指他手中的那本期刊。“平时功课压得很重。没时间看。这几天没事,随便翻翻小说。现在文学创作很活跃,我们接触的不多。”顾养民谈吐自然,给人一种很成熟的印象。他瘦高个,脸色有点苍白,近视镜的度数看来不浅。他和晓霞很快谈论起了中学时的生活,他向她打问原来一些同学目前的情况——但没有提起过郝红梅。因为不是一个班,晓霞实际上也并不清楚他和红梅的关系。其他人的情况晓霞一无所知,她只是给他简单说了一下孙少平的情况——这是顾养民第一个就问到的人。另外,她还告诉他,听少平说,金波也在黄原东关的邮政所当临时工。至于她哥田润生,养民压根没提起过,她也几乎把他忘了。在他们的印象中,象田润生这样没什么特点的同学,根本不值得一提。顾养民显得很兴奋,他说:“老同学们遇一回也不容易,你能不能把少平和金波找来,咱们一块在我家里吃一点饭,好好拉拉话,正好我父母亲也不在,家里很清静。”晓霞也觉得这个聚会很有意思,就答应说她明天就去找孙少平。第二天下午没有课,晓霞就骑了个自行车,破例到城南柴油机厂的工地上去找孙少平。她以前很少来这里,一路打问着,才好不容易在一条小沟岔上找到了柴油机厂。进了柴油机,她又打听着找到建筑工地上来了。孙少平站在脚手架上,往正在砌房墙的三层楼上扔砖。当田晓霞在下面喊他时,他都惊呆了——这家伙怎找到这儿来了?楼上所有的民工都停止了手中的活,惊讶地朝下面观望。他们大概弄不明白,这么个花朵一般的“洋”姑娘,怎来找浑身糊着泥巴的揽工小子孙少平呢?她是他的什么人?有的工匠立刻和孙少平开起了粗俗不堪的玩笑。孙少平很难堪地从脚手架上溜下来,搓着手上的泥巴,走到田晓霞面前。晓霞立刻对他说明了来意。

既然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应该自己认真读一遍然后自己去认真的写一些感受!如果急需需要,你可以去《平凡的世界》贴吧去逛逛,里面会有你需要的内容!

感悟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1、主题思想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2、创作背景《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3、路遥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平凡的世界论文研究综述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介个,有个电视剧就是叫平凡的世界啊

1、主题思想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2、创作背景《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3、路遥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去淘宝店铺“线条纳斯卡”,这里提供知网期刊下载,下载几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硕士论文,就肯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参考文献啦。很简单,呵呵!祝你好运。

毕业论文写平凡的世界

把《平凡的世界》认真地读一遍,你一定有东西可写的。

3.苦难世界的享受者。孙少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抖擞精神满怀希望的向前。

我朋友去年的毕业论文也是写的《平凡的世界》,他从政治意识和伦理意识这方面来写其中的女性的,但写得不够成功,你可以将其升华

都行 需要帮助写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