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有关彝族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彝族文化研究论文

四、彝族民居与价值取向 彝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不深,封建社会家天下、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现为血缘观念、亲族感情。在彝族社会里,人们习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缘和居住结合在一起。如元谋县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缘和地缘上截然分开,三姓以居住结为家族,土掌房顶相连,屋屋相通。大姚县涧水塘村,刘、李两姓以血缘划地而居,刘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过去两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极少。因此,居住是维护彝族传统社会和家族荣誉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响,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安排,无不尊从某种图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墙处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陈设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炉、虎、狮等图腾雕像;正中摆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侧是长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正房两侧屋间是当家的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楼上是粮仓,墙壁洞里供置祖宗灵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卧室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畜厩在面房楼下。彝族民居内屋的这种传统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产和生活有机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体现。五、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风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馒头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新房落成,要请毕摩供放祖灵,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灵牌位,逢年过节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设供祖先灵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间。彝族崇虎,以虎为图腾。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门上挂虎头牌,意以避邪驱魔,保佑家运兴达。 此外,彝族民居的许多部分上也附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仓有仓龙,厩有厩神,等等。透过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与风俗习惯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与此相适应,彝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或为一字形的单元屋等。彝族的红、白喜事规模大,时间长,来宾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间举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摆十余桌宴席的宽敞院子,廊的宽度也以能摆一桌席为计。彝族尚黑,不仅族称和人称用黑冠之,传统的彝族服饰也以黑为庄重。彝族有烟熏木料以防腐的传统,新房建成后,要先用烟熏黑木料、墙壁,才能迁入。彝族婚礼也可以用门、堂、房三字概括:新娘进入夫家称之过门,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称之拜堂,行拜后入新房,结婚三日闹喜房,三日后新人回门,此外,男子入赘称为上门,女子招女婿称为顶门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遗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术精湛闻名。旧时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盖有土、木、石结构的碉楼,多为五至七层,外墙用墨灰浆勾勒边幅,有的还作彝族传统图画,内侧房间较宽敞,既可用于战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粮。彝族曾有氏族聚议的习俗,旧时许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边缘的大古树下,用石条建一座四面均为台阶的金字形石塔,作为氏族聚会地点,现已成为村民聚集、闲聊的场所。七、彝族民居与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与其它民族发生的文化接触、交流必然体现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迁,对彝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与中原内地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份。彝汉人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友好相处。如《武定府志》记载汉族习俗与各省稍异者,元旦采松叶铺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围屋,谓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燃之,以腥为牲,互相馈赠,谓之火把节。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汉俗及其文化。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说:罗婺蛮,近年亦有富者,纳粟为义馆及作生员者,共俗渐同汉焚。明、清时期,由于在坝区屯田及改土归流,大量彝族迁入山区,形成了部分接受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都与汉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门头上的龙、凤形象等。在建筑技术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悬山式的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②李朝真:《关于干栏式、井干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第36页。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民族历史】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彝族少女,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彝族人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编辑本段]【文化艺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有关彝族研究的论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浅谈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含义摘 要:民间节日是多种文化活动的集合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彝族火把节影响广泛,历久不衰,家喻户晓。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彝族火把节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民族节日。本文试图结合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及演变,探究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含义。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文化含义引言:一般而言,民间各种有形习俗及无形习俗,如生养婚娶、饮食起居、服饰冠履、岁时节令、年中行事、耕牧稼穑、占卜禁忌、信仰崇拜、游艺竞技、民间工艺等等,都体现出践行这些习俗的人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也就折射出丰富、复杂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民俗的文化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具有复合文化特质的存在。彝族火把节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同样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一、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化,白族、纳西族、拉祜族也逐渐开始庆祝火把节。火把节一般被定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节期三天,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青年男女也会利用集会欢聚之机寻找良伴,商人也会在节日开展各种商贸活动。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历来有多种说法,有“诸葛亮火攻瘴气”说,有彝族人民“火焚魔哈宫殿”说等,尽管说法不一,但追根究底,都反映了远古时期普通民众对火的自然崇拜。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都则即为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是彝族人民所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流传着多种关于火的祭祀活动,如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会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开展"火神会"等。随着时代的推进,彝族火把节也逐渐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彝族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逐渐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火把节的活动形式、活动内涵也逐渐有了新的变化。二、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含义分析时代赋予了火把节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火把节已不仅仅是祭祀火神、宴饮唱歌的节日,也成为进行文化思想交流,商贸流通的重要平台。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火把节是展示彝族丰富习俗文化的节日在火把节节日期间,彝族人民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这为展示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提供了平台。在火把节期间,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每家每户杀鸡宰羊来祭拜“土主”、“家神”,祭拜“五谷神”,叫“五谷魂”来祈求五谷丰登;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相聚在一起点起大火把,跳起彝族的三弦舞、葫芦笙舞,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斗羊、斗鸡等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彝区火把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样,吸引人们慕名前来,彝族火把节也成为向世人展示彝族丰富习俗文化的重要节日。2、火把节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节日火把节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开展火把节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彝族人民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彝族火把节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特色。彝族火把节期间,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飞石索、顶头、绵羊拉绳、武术,斗牛、跳乐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充分展示表演者和竞技者的体魄、体力、气质、胆量与智慧等,人们在欣赏和参与各项歌舞、竞技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快乐,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民族之魂与民族文化之美,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稳定性、延续性和创造性,在现代彝族人民不断开展火把节的过程中,火把节也逐渐成为一种面向全体参与者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的民族思想得到洗礼。3、火把节是促进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节日随着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交融,彝族火把节已经不仅仅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逐渐成为彝族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中资源,对发展彝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彝族火把节”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规模越办越大,名声越传越远,彝族火把节的旅游资源属性也日益凸显,成为彝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开发商慕名前来,促进了彝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彝族火把节已经成为开展火把节商品交易会的重要平台,使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发展资本,使得火把节成为集政治、经济、娱乐、旅游元素为一体的节日。三、结论彝族火把节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传统大节日,它不仅反映出彝族及白族等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融合成为大趋势,彝族火把节为发展旅游业,进行招商引资创造条件,逐渐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功能节日。

云南彝族文化研究论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忽悠..忽悠..)彝族概述 彝族的禁忌 凉山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宅址选择彝族宅址选择依山傍水、土肥草美处。择址后需卜宅,凉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滚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滚动,然后立三石支一锅煮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看蛋窝是正或偏,正为吉,可建房,偏为凶,另择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颗大米,然后把米逐粒按东南西北中方向竖立于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发现米粒丢失、倾倒等现象为不吉,另择址。烧羊胛骨,需请巫师行此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烧毕,看胛骨上烧出的裂纹定吉凶,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这些都带迷信色彩逐渐被淘汰。选址后门的朝向一般门朝东,朝坡下。忌门朝秃山开;禁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点凉山彝族生产是农牧兼营型,历史上由于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和内部频繁的冤家械斗,于是居住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并能高瞻远瞩,居前有梯田,居后有牧地,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区多散居,平坝河谷地区多聚居。 彝族的婚恋 1949年以前,由于彝族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各地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小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过去凉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时,就由父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纳聘订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婚后除幼子外,都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再行建立家庭。至于阿加与呷西,经主子配婚,或征得主子同意结婚,仍然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部分贵族统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虽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但再娶时,事先必须取得第一妻的同意,并泡酒打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后始得行,否则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冤家械斗。�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转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同族内婚”,是指配偶双方都必须是彝族,禁止与其他民族婚媾,如有违背,按习惯法规定要处死或开除家门。“等级内婚”,“即是黑彝必须和黑彝婚配,严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级的男女发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级男子发生关系,双方都要处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级女子发生关系,男子则要开除家支或被处死,女子一律处死。“家支外婚”,即规定同一家支内部严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须在外家支选择,同一家支内部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双方都将被处死。“转房制”,即已婚妇女丈夫死后,尚在生育年龄,须转给夫家近亲中的另一男子。转房的顺序是,先尽平辈,如平辈中无适当人选,依次及于晚辈或长辈。除不能转给亲生儿子和姑表婚不转给公公外,其余均无限制。“姨表不婚”,即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亲兄妹,既不能联姻,也不能发生婚外性关系,否则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予以处死。“姑舅表优先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习惯法规定,姑母的女儿生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姑母的女儿先要征求舅家纳聘,舅家不要才能别嫁,且所得聘礼要送一份与舅家,反之,舅家方面的女儿对姑家也有上述义务。 滇、黔、桂彝族封建式婚制,婚姻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取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婚期要择吉日。� (二)云南永胜县他鲁彝族对偶婚和群婚制这一婚姻制的结婚与离婚很自由,有的女子甚至终生不婚不嫁,靠不时上门的男伴侣夜晚同居,与其所生子女为家。特别是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通常成年后都要到被俗称为“棚子”的公房去居住,而且往往在其中一住数年,因此,新娘带着孩子结婚者也为习惯法所允许。� (三)云南弥勒“阿细”彝族自由恋爱该支系彝族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闲房”或“公房”,婚姻无父母包办,不用聘礼,当女儿将男子领回家后才知道女婿是谁。 1949年以后,彝族地区普遍推行社会主义婚姻法,废除了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彝族的语言文字 彝族工艺主要有彩漆绘、刺绣、贴花和铸造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等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彩为主。刺绣和贴花,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或贴)在擦尔瓦、头帕、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多以黑色为底配刺(贴)红、黄、绿、蓝等纯度极高的花线。彩漆绘、刺绣、贴花花边的图案有以日、月、彩虹、云等天象为图的;有以水波纹、山形等山河自然地理为图的;有以鸡冠、牛眼、牛羊角、猪齿等动物的某一部分为图的;有以花、叶、树枝等植物的某一部分为图和以绳纹、发辫纹、方块形等为图的。各种图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 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如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 祟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彝族的饮食 彝族分布地域广,因不同地区的地质、气候、雨量等都有差别,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互有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地彝族饮食多样化的特点。 1.主食。以玉米、洋芋、苦荞为主,此外还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部分坝区主要食用大米。食法一般为做成各种馍馍之类的食品,有时也煮食或炒食。凉山彝族把荞麦揉成饼,放入沸水中煮食;洋芋喜煮食或烧食;燕麦炒后磨成面粉调食;大米用甑子蒸食。 2.副食。蔬菜类有萝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蓝、韭菜、蕨菜、葱、姜等。有煮、炒、炖、腌等不同食法。肉食类主要食用牛、羊、猪、鸡肉。食法以水煮和腌制较普遍。饶有风味的要数凉山彝族的砣砣肉和撒梅彝族的生肉生肝。砣砣肉的作法是选用30斤左右的山地小猪,去毛和内脏,洗净后切成拳头大小块状,下锅煮熟即捞出,拌以盐、花椒等佐料食之。生肉生肝的作法是将猪脚皮烧后切丝,把猪肝切碎,加酱油、醋、葱花、辣子拌食。 3.酒类。彝族爱喝白酒,一般以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酿制而成,以不同的制作方法或饮用方式而称之为“坛坛酒”、“转转酒”、泡水酒、包谷酒、水酒、稀饭酒等。坛坛酒是在坛中酿制而成,饮用时剥去坛口封泥,加入冷开水,待数小时后插入弓形竹管或木管吸饮,亦可供数人同时饮用。转转酒是凉山彝族的一种饮酒方式。成群男女席地而坐,一碗碗白酒自右至左以次传递而饮,每呷一口以左手姆指横擦碗沿为礼。泡水酒是在木桶中酿制而成,饮时从桶中冲水,酒从桶底小孔流出,边饮边搀水,可痛饮数日. 4.茶类。云南、贵州彝族习惯喝茶,自己也种茶。云南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黑惠江沿岸土壤偏酸,湿润多雾,有利于茶叶生长,所产青毛茶,挺秀显毫,条索紧结,清香醇厚,回味无穷。青毛茶早在唐代就有种植,《蛮书》记载:“茶出银生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煎之。” 5.烟类。凉山彝族喜吸兰花烟,一般利用屋旁较为肥活的小块土地种植,2月下种,5月分秧,7月收获,然后把烟叶晒干叠齐,用山草扎成小把备用。吸时将烟叶放在掌心,搓成细末,装入烟斗。云南、贵州彝族喜吸叶子烟。 6.食具。凉山彝族的食具大多为林制和皮制漆器,造型独特,美观耐用,以黑色作底色,用红、黄等颜色描绘上各种花纹。常用的有木盘、木钵、木勺、木盔、木碗、皮碗、肉盘、饭盒等。木盘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木钵为敛口,有盖、鼓腹,由盖和器身成子母扣合,木盘和木钵为盛饭菜用。木勺为舀汤、饭用,匙部呈椭圆形,勺把细长,俗称“马匙子”,食时稍动把,匙不粘唇,汤饭即入口中,既卫生又实用。皮碗轻便耐用,搅拌荞面、粑粑等冷食用。 7.酒具。酒杯有鹰爪杯、牛角杯、羊角杯、雁爪杯、猪蹄杯、木酒杯、皮酒杯等;酒壶有圆形壶、扁圆形壶、鸽形壶等。壶分头、腹、足三部分组成,足底中心有小竹管为进酒口,酒灌满后把壶放正,酒却流不出来。腹部上端旁斜插一细竹管为吸酒口。造型美观别致,独具一格。酒具用材有木制髹漆、银质、角质、皮制等。� 彝族的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很丰富,根据节日的性质可分为生产性节日、社交游乐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庆祝性节日和祭祀性节日等五类。而每一类又包括5—10个节日。如以发展、促进生产为目的生产性节日有剪羊毛节(流行大凉山,一般为农历六月中旬)、采药节(流行云南小凉山,每年农历五月初日,主要是采、卖药材)、黑井灯会(流行于云南牟定县黑井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产盐)、羊年(云南牟定每年农历除夕晚上和初一给羊吃年饭,贴对联)、巴乌节(流行于云南鹤庆县东西山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主要是欢庆和祈望狩猎丰收)、颂牛节(云南西北山区彝族每年立冬举行)、拉麻节(拉麻彝语意为贺牛神,彝族支系黑话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和护山节(流行于广西隆林彝族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日举行);又如以歌舞、游艺、集会形式进行交往娱乐为目的的社交游乐性节日有赛歌会(云南九江县彝族支系腊鲁人每年农历二月举行)、情人节(广西那坡县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情人互送礼物)、姑娘节(云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场日,到街场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赛马节(贵州威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赛装节(云南永仁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着盛装,比试谁的服饰漂亮)、赶花街(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处的彝族支系勒苏人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举行二次,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串会节(云南漾濞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人们聚集篝火旁跳舞对歌)、搭清节(云南曲靖市白水区彝族妇女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马日。妇女们打扮后带上食品聚集于当地的密集山上,一边唱歌,一边品尝食品,直到明月当空才各自离去)、开新节(云南峨山彝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集日,过完节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爷节(云南峨山一带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为单位,邀请3—5年内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接回本村进行团拜)和斗牛节(每年农历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举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纪念某个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节日有插花节(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以纪念传说中为妇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鲁)、服装节(云南大姚县三台山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以纪念心灵手巧的女服装师阿米尼、二月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期三天,以纪念智斗强敌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会(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3—5天,以纪念传说制服蛟龙的胜利);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内容的庆贺性节日有彝年、老年节、尝新节、新米节、沙户比节等;最后就是以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祭祀性节日有火把节、密枝节、祭公节和跳公节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节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 (一)彝年 彝语称“库史”,是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内择吉日举行。彝年前,人们打过年柴,准备过年的食物,精心地催养年猪。过年三天,第一天:“点烟火”,清晨用袅袅的青烟通知祖灵回家与后代共渡佳节;“逐户杀年猪”,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气洋洋簇拥着杀猪能手“翁色尔古”逐户宰杀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辈份的高低长幼而定;“松母”即献祭,取部分猪肝、猪肉烧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此后,大家吃年饭,太阳落山时,以煮熟的砣砣肉和荞粑粑再次祭祖,以祈来年丰收、平安。第二天:孩子们做“翁西那姑革”游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欢歌舞蹈,进行赛马、荡秋、蹲斗、角力等娱乐活动。中年男子成群成队到各家互贺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早起来,热饭菜以送祖灵归祖界,并为祖灵备好路途中需要的盘缠、干粮,还把燕麦倒在畜槽中象征喂祖灵的灵马。送祖灵时,男主人向祖灵祈求保佑来年家庭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发展。� (二)火把节 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几天举行,贵州彝族则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进行。祭神祭田、祈年丰收、送崇除邪是火把节的重要民俗内容。节日期间,有的彝区要合村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一彝户要抱鸡到田里祭田公地母。而凉山彝族火把节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苦蒿杆扎成的火把,从屋里的上方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然后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节行列,到村头寨边、田野山坡耍火把。有说火把能灭虫害,有说可驱灾去邪。如今,火把节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选美、对歌、舞蹈、射箭、磨儿秋等各种娱乐性活动,有的地方还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因地而异,大体上和方言的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特色的服饰。为此有如下六种类型:� (一)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男子头顶蓄一绺发,称为“兹尔”,汉称“天菩萨”,并以长数尺的黑色或深蓝色布帕包头,额前右方或左方裹成一细长锥形状突出帕外,称为“兹贴”,汉称“英雄结”,身穿黑色或蓝色紧身衣,大襟右衽,窄袖。袖口、襟上嵌不同颜色的布数圈,或用五色棉布细条镶嵌其间,长于腰际。裤子用海蓝色棉布缝制,裤脚以地区不同,有大有小,宽大的可达170厘米,走路时常把裤角吊在腰际。窄小的脚板伸直才能穿入。成年男子左耳戴银丝镶嵌耳环或珊瑚和琥珀大耳珠,珠下缀红丝线穗。女子身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边缘镶有蓝、红、白待布条,或用彩色丝线织成各种图案花边。衣领中部纽扣处钉有方形银牌花,或用银质小钉镶满衣领。裙子用红、黄、蓝、白等色彩鲜艳的棉布或羊毛布缝合成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成皱折,俗称“百褶裙”。未婚女子穿两节小裙,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称“沙拉勒”,换成三节裙,此后就进入婚恋期。青年女子或已出嫁而未生育者用青色或黑色布折叠成瓦式头帕,压以发辫。中、老年妇女用黑色头帕裹头或戴荷叶状的盘帽。手戴银镯、银戒;耳戴莲花形、圆星形银耳环;腰佩三角荷包,下缀五色飘带;胸佩口弦、针筒、獐牙等。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披着用羊毛绒编织成的披氅,称“擦耳瓦”,冷时可御寒,睛时可遮日,雨天作雨衣,睡觉当被盖。服装的纹饰工艺称为“做花”,大致有: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绣等。纹样有波浪纹、鸡冠纹、牛眼纹、星纹等。� (二)滇东南型服饰以撒尼、阿细彝族服饰为代表。撒尼彝族老年男子喜戴青布包头,穿宽裆裤。青年男子喜穿用麻布缝成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上图案式花纹,用蓝色或其他色布镶边。女子喜戴花包头,老年妇女多用红黑两色,青年妇女用多种颜色。包头边沿镶嵌银制“卡士玛”,顶端的双耳部位缀一对“彩蝶”,后面吊一束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夺目,走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外衣长略过膝,多数是蓝白色,袖子、领口和边角绣有花饰,背披一块黑布衬底的雪白细羊毛皮,布带经胸前直贴衣襟,腰间系一块黑底绣着五彩图案的围腰,下穿蓝黑色长裤,脚穿绣花布鞋,肩挎花布包。阿细彝族男子服饰与撒尼彝族男子类似。女子两股发辫缠头,头戴花布扎制的“鲁都”彩色包头,“鲁都”是生长在高山岩头上的一种草。身穿蓝白色或青色布紧袖衣,袖子上半节多用青布,下半节用另色布相衬,袖边绣有花纹图案。背披五光十色布,下穿紧身裤。佩带手镯、耳环。背上自编草篼。� (三)滇南型服饰男子身着对襟短衣,有的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在领上绣一排犬牙花纹;有的喜披一件羊皮领褂。下穿宽裆裤。女子头戴银泡镶嵌鸡冠帽,身着右衽大襟衫,有衽边摆和尾摆。衽边摆后绕打结,尾摆平时掖于腰带间,形如褡袋,能盛针线包等什物,跳舞时放下尾摆,以助舞姿。下着大管裤,腰系丈余花围腰。脚穿翘尖绣花鞋。喜戴银耳环、银手镯,襟前、腰间、臀后挂有银铃、银泡。� (四)滇西型服饰男子身着黑色或蓝色无领对襟衣,有的外加麂皮领褂。下着宽裆裤,头缠青布帕,或戴一瓜皮小帽。女子头戴缀有小红缨,嵌有小银珠的绣花“鱼尾帽”,脑后留一小发辫。身着前短后长的圆领大襟衣,外套深色坎肩,腰系青布围腰。下着绿色或蓝色大管裤,脚穿翘首船形绣花鞋。喜戴银制大花、簪子、别针、耳环、戒指、手镯、三须等饰物。男女老少都披无扣对襟羊皮褂。� (五)滇中型服饰男子一般短衣长裤。女子身着浅色短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长裤。佩胸围腰。头缠青巾,有的地区戴绣花帽,如鹦嘴帽、蝴蝶帽、樱花帽等。� (六)黔西北型服饰中、老年男子头包青、白帕,身着长衫,系青腰带,下穿宽裤管灯笼裤,俗称“八幅裤子”。青年男子身穿对襟短衫,系大白腰带。女子头缠黑、白头帕,身着青、蓝色上衣,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绣花纹,下着青、蓝、乳、白色相间的三节中长裙,扎白布腰带,脚穿绣花高钉“鹞子鞋”。 人口及分布� 彝族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共计6572133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满、回、维吾尔族,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地理环境� 彝族主要聚居在北纬22—29、东经98—106之间约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 这一地区,群峰林立、峡谷纵深、地势雄伟、气势磅礴,大雪山、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横卧境内;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普渡河、西溪河、美姑河、安宁河、会通河盘旋于幽谷之中;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马湖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散布在高原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气温在10℃至20℃之间,年降雨量为700至1000毫米。无数的丘陵、山地、坝子、河谷、湖泊,蕴藏着铁、铜、锌、铝、金、银、锡、锑、锰、镍、铅、汞等金属矿和煤、磷、云母、石膏、石棉、水晶、硼砂、雄黄、泥炭、矽土、耐火沙石等非金属矿;盛产玉米、稻、麦、荞子、燕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出产大麻、油菜、烟草、花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有云南松、华山松、冷杉、云杉、铁杉、桦木、樟木、楠木等木材;有桐油、漆树、油茶、苎麻、板栗、柑桔、桃、梨等经济林木;有虫草、贝母、三七、天麻、木香、党参、茯苓、雪莲等药材;有牛、马、羊、猪等畜产;还有飞狐、金丝猴、熊猫、灰竹鼠、白马鸡、白腹锦鸡等奇珍异兽。彝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彝族文化。

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

彝学研究搜索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俄木沙马 俄木木果: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作者俄木沙马 俄木木果 2021-01-20原出处:《西昌学院学报》2017第3期6 点赞+摘要:本文以云贵川彝汉文献资料和彝族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穿插行进,交互印证。力图勾勒出婚嫁、丧葬、劳作及铜鼓等彝族原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对彝族仪式音乐、劳作音乐及铜鼓音乐做一浅显探讨。关键词:音乐文化;婚嫁歌;丧葬歌;劳作歌;铜鼓音乐音乐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民族的显性精神符号。彝族对音乐形态及功能有自己的认识和归类,并对“用乐”有严格的区隔,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音乐文化。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授沿袭口耳相传的教习模式,比如克西举尔(竹制竖笛)、口弦、马布、月琴等演奏技艺大多依靠口头传承,为激发彝族传统音乐内在的活力,充分利用彝族音乐文化的功能及特点,传续和形塑新时期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适度开发利用彝族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彝族音乐文化品质和吸引力,笔者结合自身数十年的音乐研习经验以及相关的音乐探索、实践及思考,探讨婚嫁歌、丧葬歌、劳作歌及铜鼓等彝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希望能在彝族音乐文化的基础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笃慕时代的彝族音乐彝族把笃慕尊称为阿普笃慕,彝语阿普意为祖父,阿普笃慕为祖先笃慕之意,他是彝族公认的先祖之一。汉文文献记载,今云南曲靖一带是滇族部落联盟下的劳浸、靡莫两个部落,彝文献中则记述为实、勺两个部落。据贵州彝族典籍《洪水与笃米》记载,洪水后阿普笃慕失去所有,包括其妻禾也在洪水中淹死,阿普笃慕只好退居云贵高原,天君策举祖为使人间烟火不绝,在“拜谷楷戛”(今会泽)设立歌舞场,赛歌招亲。阿普笃慕去赶歌会,用深情优美的歌声与痴以古吐、嫩以密冬、宜以密布对歌。对歌时“宜以密布进入歌场中,三次回旋舞,三次横直舞,三次转圈舞,舞姿很好看,歌声也优美。”可见宜以密布是以舞见长,不仅舞技水平高,声音也很优美。“嫩以密冬进入歌场中,行了三次礼,她就开歌喉,歌声悦耳,婉转如云雀,凡在场的人都洗耳恭听。”可知嫩以密冬是以唱歌见长,演唱感染力极强。“痴以古吐来到歌场中,歌舞相结合,行了三转礼,歌声很嘹亮,舞蹈最优美”。痴以古吐善于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且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到了半夜时,歌声更悠扬,在这时候呀,先祖笃慕他也参加歌唱。笃慕的歌声,好似吹葫芦,歌词很贴切,歌声传深情。”阿普笃慕被几个姑娘的歌舞所吸引和感染,也投入到赛歌活动中,“好似吹葫芦”是指演唱底气足,中低音浑厚,声音优美;“歌词很贴切”是指用词讲究,用语精准而丰富。“歌声传深情”是指用情歌唱,打动人心。“至尊策举祖,命三郎做媒,三位姑娘和阿普笃慕成婚。”三个姑娘实际为实、勺两家的女儿,她们通过和阿普笃慕的对歌表演,打动了彼此,很快陷入爱情。但三个姑娘都已有未婚夫,因此三个姑娘未婚夫的家族与阿普笃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们联合四个部落,派出九支军队分九路进攻阿普笃慕,阿普笃慕与实、勺两家联合起来,组织部落联军,迎战四个部落。这场战争打了九天九夜,各有胜负,僵持不下,最后,交战双方只好承认既成事实,歃血为盟,各自撤兵。三个姑娘后来就成为“六祖”的母亲。这是彝族情歌和婚嫁歌的最早记载,可以说彝族情歌和婚嫁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可窥见彝族婚嫁礼仪中的歌唱习俗古已有之,是彝族即兴表演的最早形式。情歌大多是户外歌乐,即在户外因对爱人的思念、爱慕等而引起的歌唱。婚嫁歌大多为室内歌乐,主要演唱创世史、家族史和彝族史等内容。在彝区二者的性质内容不同,演唱的场合不同。即兴创作、歌唱和表演,不仅需要有深厚的音乐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需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灵活运用多种音乐技巧进行情歌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技法纯熟的高手被称为“斯摩”(四川彝语,指博学多识的人)、“摩史”(贵州彝语,也指博学多识的人)。以上记载反映出阿普笃慕时代,情歌和婚嫁歌已在彝区流行。二、史诗中的彝族音乐云南彝族典籍《梅葛》以歌唱的形式记载:“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头把撒出独脚人。”“撒下第二把,人有一丈三尺长,”这两代人“都被晒死了。”“撒下第三把,人的两只眼睛朝上生。”他们心不好,格兹天神发洪水淹死了直眼人,只留下学博若的三儿子和小女儿躲进葫芦里得救。兄妹两以“哥哥河头洗身子”,“妹妹河尾捧水吃”而怀孕,并生下一个葫芦怪胎,天神打开葫芦,从里边出来彝、汉、傣、傈僳、苗、藏、白、回等8个民族的祖先。流传于云南的另一部史诗《查姆》把史前人类的发展分为独眼人“拉爹”、直眼人“拉拖”、横眼人“拉文”三个时代。直眼人因自私、贪婪,惹怒天神,天神降下洪水淹死了直眼人,只留下“好心的”阿普笃慕两兄妹。洪水过后世间陷入死寂中,群神撮合阿普笃慕两兄妹成婚,生下36个儿女,成为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祖先。四川彝族创世纪《勒俄》也以说唱的音乐形式记载了诸神造人的故事:天神与众神想尽一切办法来造人均告失败。后来天上降下三场红雪,变化了九天九夜,最后结冰成骨头,下雪成肌肉,吹风来做气,下雨来做血,星星做眼珠,变成雪族的种类,雪族子孙十二种。其中无血的六种是蒿草、白杨、水筋草、铁灯草、针叶草、藤蔓;有血的六种是蛙、蛇、鹰、熊、猴和人。人类渐渐分布开来,遍及天下。无论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彝族典籍都以极具音乐性的口头诗学形式记载了远古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梅葛》、《查姆》、《勒俄》均以音乐的形式承续了彝族的史诗、神话及传说。彝族早期的音乐形式可能和口头文学相生相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习文化经验和习俗。 图1 阿普笃莫查《阿普笃莫查》选自《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歌词里提到:“直眼睛一代兴,是直眼人时代。直眼人也不讲理。他们不祭祖,过年不上供,上不孝敬父母,下不养儿女,父母死去后丢放山头上。独眼不知理,直眼不讲理,这两代人都被淘汰了。天神来换人,洪水来淹天,阿普笃莫祖,躲进葫芦里,横眼睛一代兴……”在《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中的注解说:“‘曹莫’就是‘查姆’,是彝族的一部远古史歌,共三十余句唱词,包括天地起源,人类发展的三个时代(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时代)、金银铜铁、麻棉绸缎、纸笔墨书以及长生不老药等篇章。……一般由毕摩于年节、婚娶、殡丧祭祀活动中演唱。主要流布在双柏县彝族纳苏和车苏人聚居区”。“阿普笃莫”就是阿普笃慕。“查”,是历史或渊源等意,阿普笃莫查就是阿普笃慕的历史。歌曲的古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用la、do、re、mi四个音来完成整首歌曲,即是彝族古老的四音调式,在旋法上以大二度、小三度级进为主,使歌曲神圣庄严而稳定。在注释中还提到“远古史歌和三十余句唱词”等,所用的四个音已确定无误,已经有了唱名意义上的la、do、re、mi四个音,在音乐历史上这是极大的进步。在另外一首《梅葛•造天地》中:图2 梅葛·造天地这是《云南楚雄民族民间音乐》的选曲,乐曲的节奏xxx-古朴典雅,用音在大二度、小三度和纯五度中行进,在歌曲注释中提到:“正腔是彝族史诗《梅葛》‘开天辟地’的一段开头曲,由老年人演唱,多为叙事性的,是演唱梅葛的主要曲调,故称为‘正腔’,歌词较长仅选两段。”关于歌词“格次”的注释是:“彝族人民传说中造天造地的天神。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格次天神放下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来造天,从此有了天;没有地,格次天神放下七个银果,变成了七个姑娘,其中四个姑娘来造地,从此有了地,有了儿子,有了姑娘,从此才有了天和地”。“格次”天神在四川称为恩体格兹,在贵州称为策格兹,云贵川彝族人对天神的称法很相近,应是方言变异所致。在歌词最后出现的“请”字在注释中解释为“每唱完一段,大家喝一次酒。‘请’是相互劝酒喝酒的谦辞”。这种形式的演唱应是在婚嫁或其他节庆聚会中演唱,双方轮流演唱比赛,并相互谦让和敬酒,这种习俗在贵州和四川相似,而且保持的非常好。歌曲的后半部分是在长期的实践和运用中得到改编,融入了许多现实社会生活题材,已成为社会生活化的“梅葛”。这首歌一共用了五个音,即do、re、mi、sol、la,显然是五音模式,这种调式在亚洲和东欧使用较多,群众基础广,比较稳定,歌曲有了五音的固定模式。这首歌选自《楚雄州民间歌曲集成》(图三),续词唱道:“人类还没造,地上无人烟。格资神王来,要造人类啦。天神来撒雪,大地都撒遍,撒下三把雪,变成三代人……,头把雪变成独脚人,人身三拃高,独自不会走,两人搂着才会走;泥巴当饭吃,沙子当菜吃,月亮照能活,太阳晒就死,这代人不行,要换第二代……”图3 人类起源值得研究的是在大姚县和永仁县的俚颇彝人中将“蜜郭”,即梅葛分为“辅蜜郭”和“赤蜜郭”,其中“辅”是指喜事,即婚嫁类歌。在四川彝区也有“辅”或“辅举”的说法,一般有婚约或婚嫁之意。这并不是巧合,应是彝族婚嫁歌的古老形式,即使语言有方言的变异,古老的婚嫁习俗却在文化岩层里积淀下来。“赤”为尸或腐之意,是指为亡灵唱的挽歌,即丧歌,有些地方将祭祀类也纳入“赤蜜郭”之中。在四川、贵州等地都有这类丧歌,只是歌词的内容有变化罢了。哭丧是彝族丧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典籍内容进行演唱的,也有即兴创作即兴演唱的。四川彝区在丧葬习俗中一直采用火葬,称为“搓其”,“搓”为人,“其”为烧,意为烧人。“死”在四川彝语中也读作si,意义也相同,都是死亡之意,在音上四川和贵州的“死”“其”较接近,二者所指基本一致,即丧葬歌。彝族人在“用乐”上,婚嫁歌和丧葬歌是严格区分的,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不能混淆。婚嫁歌的场地一般在婚嫁的场所,分为女方家和男方家。女方的送亲之夜就唱“辅蜜郭”,四川彝区则叫“妮惹木莫”,妮惹指女性,木莫指典籍,“妮惹木莫”就是唱婚嫁的典籍。因此无论“辅蜜郭”还是“妮惹木莫”,二者名称不同,但演唱内容的意义大致相当,都以典籍内容为主。男方家的婚礼也进行婚嫁经典歌曲的演唱,有些类似于比赛,主要是主客双方进行较量,所唱的歌曲内容皆是彝族典籍,这在云贵川三省彝区都大同小异。四川彝区的典籍也很多,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流传,《勒俄•蒲莫里日》是其中的一首。《勒俄》是四川彝区最古老的创世史诗之一,一般在隆重的集会或重大的祭祖祭祀和婚嫁等节庆场合中由毕摩(彝族宗教祭师)、斯摩(在云南、贵州称为摩使或布摩,这里是指掌握经典等知识的大师)等来完成。有的部分完全音乐化,有的地方半音乐的说唱化,包括创造天地、创造万物的内容,也有英雄史诗,等等。这首《蒲莫里日》歌唱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莫里日。“蒲莫”是四川彝语,指蒲家的女子,“里日”四川彝语指长女,“蒲莫里日”就是指蒲家的长女。据《勒俄》记载,一天蒲莫里日正在织布的时候,飞来四只雄鹰在蒲莫里日的头顶上盘旋,滴下三滴血,一滴落在蒲莫里日头上,一滴落在蒲莫里日的后腰上,一滴落在蒲莫里日的前腰上,蒲莫里日就此怀孕,请来毕摩祭颂生育经,不久就诞下支格阿鲁。刚诞下的支格阿鲁不吃母乳,不穿母衣,甚是怪异,于是弃在一个山洞里,谁知山洞里住着一条龙,将支格阿鲁抚养长大,成为日后斩妖除魔的英雄。在歌曲《蒲莫里日》里的节奏反复运用(图4),使歌曲既符合彝语节奏的同时,也更加的平稳庄重。歌曲的旋法基本上以吟诵的形式,在八度内行进,主要用音为sol、la、do、re、mi,基本上以sol为核心,小三度(mi上行到sol)、纯四度(re到sol)的运用较多、特色小六度从mi下行到sol的音程行进在毕摩腔里经常出现,使歌曲彰显神圣庄严,叙述支格阿鲁的母亲及支格阿鲁的诞生过程。史诗和音乐密切结合,频繁运用于祭祖送灵、家族聚会、婚丧嫁娶等社会空间,也成为衡量彝族知识分子知识储备结构的重要标准。图4 蒲莫里日三、彝族劳作音乐劳作音乐是彝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借以调整生活节奏、促进生产、保障生活的重要手段。早期的劳作音乐主要反映采猎和耕牧文化。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目前已经相当稀少,大部分地区只有口

彝族文化课题研究论文范文

高一研究性报告范文1:

苏州,这个带着2500多年古典历史的城市,在新的时代潮流中经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挑战,是慢慢湮灭还是始终屹立在浪尖上?

我们并不希望眼见着古城的秀美典雅慢慢消逝,也不愿看着她只是迎合时代潮流,而随着浮世而喧嚣直至磨灭了自身的特色。

所以,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便是我们最好不过的抉择。

千百年来,小街小巷一直是与苏州古城相生相伴的“血脉”,直到现在,苏州城区仍有小街小巷一千多条。除少数街巷外,许多曾经粉墙黛瓦、勾勒着姑苏城古典韵味的“古城血脉”,已经红颜老去,丰韵难再。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所回忆: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仅仅只是商业区几片小小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呢,拆迁、改造、重建等一切事件的实质无非是让有古典韵味的江南乌衣巷变成那一抹血色残阳。

倘若不改造呢?多少年风雨过下来的古城已是残破不堪,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的生活所需,再等下去,恐怕也只是座无人城。

所幸,二00六年,位于苏州古城区的沧浪区城管局就对道前地区开始了“古巷新韵、幸福社区”的试点整改,没几个月,十二条老街巷面貌一新,赢得了市民和海内外游人的众口叫好。今年该区老街巷整改涉及一百条街巷,其中特色街巷二十条,面积二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多户。该区借助先期改造的“两街一河”,用足依水傍街、水陆并行的特色条件,利用散落在中间的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在解决、改善部分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基础上,重在深化提高,全面融入 文化 元素,引导老街巷旅游。

同样位于苏州古城区的平江、金阊区的老街巷改造计划也将陆续出炉,并启动改造步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涉及这个历史街区,整治时要求会高一些。专家认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特征贯穿其间的是一种平民文化,也因此生命力更强,成为苏州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历史街区。要留住苏州老街巷的真实生活,保留一个独具风韵及古风的苏州,也保留下苏州独特的城市记忆。

按照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苏州市将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对全部小街巷的改造工作。这便是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例证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古城区的现状都是这么喜人,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城区都可以既保有韵味又不失时尚的。譬如在苏州古城区中心的黄金地段,有一条街巷叫范庄前。这条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 传说 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日前,政协委员黄裴莉就范庄前老街的历史文化发掘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向大会递交了提案。

范庄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但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而且环境肮脏、凌乱无序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老街整体路面坑洼不平,每逢雨天不到200米的道路上起码有100多处积水坑洼,路上很多私自接拉的电线纵横交错在空中,街上有个卖鸡的摊贩常年在此杀鸡、脱毛、倾倒杂物。街上有2个废品收购站常年把收来的废品摆放在街头,占据了很大的公用道路面积。此外,街上还有不少流动摊贩向行人兜售无证食品,加上许多汽车在这条并不宽阔的路上乱停乱放。这些都让这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脏乱不堪。

希望城市规划部门在深挖这条古街巷的文化底蕴上多做工作,城市建设部门尽快把老城改造的步伐延伸到这条老街。她还建议城管部门加强管理,尤其是对无证摊贩、不合理经营点该取缔的就要取缔。……

真希望这样老街不要在时光中磨灭了自己的光芒。

与之相对的,也有个驰名中外的古镇——木渎。

已带有浓重故苏韵味的千年木渎的古镇韵味又将添上浓重一笔。这个镇专门规划了“老字号街区”,计划在明年 春节 前后开街。据介绍,建“老字号街区”在我市尚属首创,已有13家百年老店在前天签约。

这13家老字号是雷允上、朱鸿兴、稻香村等,它们大多有百年历史。木渎镇在其商业宝地香港街商圈规划了万平方米面积,首期将以27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启动这个特色街区。

据悉,为了吸引老字号的集群,让自己的古镇韵味更加浓郁,木渎这次不惜以“免费两年房租”作代价。对于老字号来说,不固守高成本的大都市黄金地段,而另辟一条探索振兴之路,不失为良策。

实在不免让人感叹,木渎古镇不仅能在站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市场,也能在愈发重要的精神建设里拔得头筹,木渎镇政府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么一个 措施 的重要性并及时进行扶持援助进行。

这样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意识真是让人看到了苏州城未来发展的希望,真希望苏州市政府也能加进步伐,彻底改造好众多老城区。

苏州是一座有着二千五百二十年历史记载的古城,如今仍屹立在当年的城址上,并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布局,这在全世界的古城中是罕见的。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城,使之“传之后世,永续利用”,希望苏州市有关部门能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尽快对一千一百二十五条古城老街巷进行整治,那么,古城十三万户、三十九万居民将直接受益。更多苏州市市民也将从中受益。

报告建议:

1.由经济实力的城区优先发展,带动后续老城区改造,以求最终形成全苏州市改造完美竣工,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2.向先进的已完成改造的地区学习,吸取他们的 经验 ,也避免走一些弯路,尽量减小损失。

3.市政府大力扶持,对一些经济较落后区域进行必要的经济援助,以求尽快完成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重大目标。

4.各个部门配合进行,例如城管配合管理,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5.时间限制上,考虑到2008年北京奥运,势必也将影响到苏州的客流量,故应加紧脚步完成改造。

6.牢记宗旨是,让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不仅要原汁原味,也要有创新,又突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高一研究性报告范文2:

江心洲水质调查

时间:2010-6-8

地点:江心洲污水处理厂

小组成员:罗翊廷、何倩、毛阳宇坤

2010年6月8日上午,我们随学校来到了江心洲污水处理厂。虽然当时天空下着毛毛小雨,可是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满怀期待地随着老师、污水厂的工作人员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研究性学习。

首先,我们跟随那里的工作人员了解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过程。这个处理厂主要处理的是我们的生活污水,于02年进行了扩建。当污水进来时,首先要来到进水泵房,将一些大的木块、纸屑等不溶物过滤,然后经过曝气沉砂池的沉降,配水井的缓冲,初沉池的除去多数泥沙,到达最关键的一个地方:A/O生化池。在这里,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进入A/O生化池,首先进入A级缺氧段,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这儿先释放磷,并且繁殖。当进入B级好氧段时,由于氧气充足,微生物大量吸收水中的磷和有机物,便达到了处理的的目。了解了这个生化池的威力,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过了这些步骤,污水最后来到二级沉降池,这里主要是要将生化池的水和泥沉淀分开,并将底部的泥沙打到污泥泵池,最终处理干净的污水就直接排放进长江。

听完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大家都觉得我们家里用的清洁的自

来水来之不易,以及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艰难,都下定决心要更加珍惜水源,防止水的浪费。

接下来,我们亲自实践的时间到了。大家迈开步伐,亲自去观察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些污水处理过程。一开始,我们去往进水泵房。在还没到达目的地时,大家就闻到了一阵阵恶臭——这是刚进入处理厂的水散发出来的!看到泵房中那些我们的生活废物残渣,大家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伤感——原来最初的水被我们污染得这么脏!

带着惋惜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曝气沉砂池。这里水的味道稍微好一些,可池里却翻滚着股股黑色的泥沙。在初沉池,我们看到了半桥式周边转动刮泥机,为水做进一步的净化。接下来,我们终于来到了A/O生化池。生化池里的水是土黄色的,上面漂浮着大量的泡沫,这是成千上万的微生物起的作用,它们正在“吃”掉那些会让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有机污染物。在生化池的最后,还有一个水流如瀑布般的池子,它让大家感到兴奋又惊奇。当我们来到二级沉降池时,原本污浊的水一下子变得清澈了。看着满池透亮的水,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明朗了起来。

到这,我以为我们的探索过程就此终结,可是没想到还有更大的财富等待我们的挖掘——在这个污水厂,还要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处理城市和工业污水普遍采用的好养生化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处理成本低而处理效果好,bod/cod去除率高,因而得到广泛的青睐。

这次来到江心洲污水处理厂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大家受益匪浅,获得了许多超于书本的课外知识,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化学,它融入在生活中,所有有趣的一切都等待我们用心灵去探访!

附:

江心洲研究性学习照片

生化池

生化池最后的小瀑布

二级沉降池清澈的水

高一研究性报告范文3:

1. 课题题目:《对于汉服的研究》

班级:高一(3)班 指导老师:孔垂学 课题成员:常意晨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各少数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后形成了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族服装,如朝鲜族的高利、契玛、佩吉,傣族的花腰,侗族的大头帕,高山族的贝珠衣,彝族的擦尔瓦,赫哲族的鱼皮衣等。但同时,人口最多的华夏民族——汉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称为汉服,即华夏衣冠。汉服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只可惜在日益现代化的生活中,它作为曾经的记忆逐渐隐去了踪迹。此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汉族传统民族服装——汉服的前世今生,包括汉服起源、特点、样式、发展、文化内涵、影响、劫难、现代汉服及汉服复兴等。

主导学科:历史 相关学科:语文 政治 美学 社会

研究 方法 :文献法 调查法 观察法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这个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有些古老的传统也随着新文化新事物的出现而被打入冷宫。当今的汉族青少年对于自己民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无所知,而新近出现的汉服复兴运动更是被某些有心人扣上“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汉服文化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汉服,了解我们华夏民族自己的服装,加入汉服复兴的运动,为汉服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课题旨在增强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让流传千年的汉服文化不至于后继无人。这绝非“极端民族主义”,只是为我们汉族人提供一个铭记并传播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条件,它也时刻提醒我们汉族人:无论天地如何沧桑,谨记你的姓名是炎黄。

4.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鉴于日前汉服复兴运动的热潮逐渐形成,活跃在各大网站论坛的汉服 爱好 者也日益增多,他们长期致力于汉服的复兴,对汉服的发展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课题成员的初步设想是通过查阅汉服信息和与汉服复兴者交流,来进一步了解汉服文化的兴衰。在人力方面,课题成员本身对该课题有浓厚兴趣,也希望能为汉服复兴作出努力;在财力方面,由于该课题研究不需要太大开支,成员可以独立承担;在物力方面,因特网无疑是最方便快捷的低成本选择,图书馆等硬件设备也足够成员进行研究所需;在时间方面,预研究、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撰写报告都可以集中在寒假期间完成,时间条件充裕。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本次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5. 活动计划:

① 任务分工:

开题报告的提出和完成:常意晨

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常意晨

相关采访和调查:常意晨

结题报告的完成:常意晨

② 活动步骤:分5阶段实施

时间 阶段 任务

2011年1月上旬 选择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 2011年1月中旬 开题报告 计划研究流程 2011年1月下旬至2月 调查采访 收集资料 进行研究

2011年2月中旬 整理并分析资料 形成初步见解结论 2011年2月下旬 结题报告 最终 总结

6. 预期的成果:

调研报告 PPT课件(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展示、诗朗诵、自制视频)

高一研究性报告范文相关 文章 :

★ 高一研究性报告范文

★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高中生研究性报告范文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高中研究性报告范文

★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研究性学习报告通用范文精选5篇

★ 初三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精选4篇

★ 中学生研究性报告范文

★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背后,都有着浓烈的历史氛围。艺术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艺术的优势就是能够融合多方面的因素,对民族的发展进行展现。舞蹈是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对于少数民族而言,舞蹈能够展现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通过彝族舞蹈《索玛花开》的排演,可以发现舞蹈是技术与文化的对接。无论多么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都是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形成后的艺术性表现,实际上就是对彝族人民勤劳致富的行为刻画。《索玛花开》的美是彝族文化的美,《索玛花开》的艺术价值是绽放的民族文化与社会进步的融合发展。在舞蹈的排演中,就会发现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是最有价值的舞蹈排演成果。例如在人物的刻画上,在艺术性动作与技术性动作的结合上,在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欣赏上,舞蹈的设计都可以达到必要的效果。《索玛花开》三人舞可以进行多种形态的设计,这是舞蹈创新的尝试,也是舞蹈创新实施具体化更新的过程。民族舞的进步需要进行现代艺术的结合,更需要传统化的沉淀。

学生姓名 xxx 专业班级 会计1101班 学号 201113270138

毕业设计题目

改进水利水电公司存货管理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过程

本人阅读了由银样军主编的《财务会计》和刘纪录编写的《财务会计》有关存货管理的章节,还上网查阅了存货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熟悉企业存货管理岗位核算的任务和流程。于 1 月 5 日起深入安化水利水电公司财务处进行实习,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熟悉了解公司的存货管理情况,查阅了有关存货的账簿记录;分析公司存货管理当中存在入库出库系统未及时入账、规格弄错,造成账实不符、未严格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存货管理的具体建议。

二、毕业设计收获

通过毕业设计让我对存货管理有了深刻的了解,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本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做人做事方面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虽然这只是我职业生涯的起步,但是却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毕业设计作品产品、方案等的特点

1、本次设计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独立完成,方案具备一定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本人以公司存货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存货管理措施,并对其未来发展阐述了一些相关认识和看法。

设计题目 衡阳东站春运期间运输组织方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铁运1310

指导教师

xxx

毕业设计过程:

通过我们在衡阳东站一个月的调查,完成了此次衡阳东站春运期间运输组织方案的资料蒐集。在策划方案中,我们首先对衡阳东站春运期间做出的准备进行描述,然后我们集中针对衡阳东站春运期间的消防问题和换乘问题做了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在网路上搜集的案例进行预防分析。

毕业设计收获: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事故隐患存在于每个人身边,并随时可能突发,造成危害。消防安全是最容易引起伤亡事故。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这些惨重灾难的发生并不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而是人们因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和公共场地消防预防措施不全面才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让全体员工能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消防安全形势及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学习。

毕业设计特点: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理论正确,设计充分,设计成果合理;验证正确,分析处理科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研究彝族年的论文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我是个彝族女孩,跟妈妈离开故乡——美姑,已经有三年了。去年十一月的一天,我和妈妈回故乡过年。临走前,有的同学问我: “十一月怎么就过年?”我告诉他十一月过年是我们彝族的风俗习惯。到达故乡那天,正是大年初一,天下着大雪,冷得很。大概是我多年没有回去的缘故吧,一到那里,大家都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要我和他们坐在地毯上,喝麦子酒。我刚了一口,就听见从远处传来一阵刺耳的猪叫声。姨妈告诉我说这是在杀年猪。她话音刚落,又从远处传来了“呜……”的铜号声和锣鼓声。姨妈说晚上乡亲们要跳舞了。这响亮的锣鼓声使宁静的村寨沸腾起来。 傍晚雪停了,寒冷的月光笼罩着这个小小的村寨和附近的山峦。等到每家的晚餐准备好了,孩子们就开始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去吃拜年饭。这样吃起来,不会胀破肚皮吗?不会的,大家只在每家尝一点,等把全村都拜完了, 肚子也饱了。酒足饭饱后,人们都乘着酒兴来到大晒场上,燃起一大堆篝火。人们借着熊熊的火光唱歌、跳舞,还比赛斗牛。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跳起从小就喜爱的锅庄舞来。正当我跳得起劲的时候,我冷不防被一位叔叔用绳子捆住,几个人上来托起我就往空中抛。我吓得心惊肉跳,想喊也喊不出,只吓得我闭着眼睛不敢往下看,他们一边抛,还一边喊着:“阿基亚:阿基亚……”一连抛了好几次,才把我放下来。姨妈一边扶着我,一边低声说: “这是在给你赶走身上的邪气,保你四季平安。”我揉着被捆得发痛的手臂,朝人们感激地笑了笑。当月上中天的时候,大家又举着象征光明的火把四处奔走,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祝福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等每个人都向全村人拜完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过完了年,我和妈妈要动身回冕宁了。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好不易来一趟,又急着要返,真舍不得哟。”我听了!心里一酸,眼泪就涌出来了。现在,我回来已经快一年了。每当想起我们彝族过年的情景时,我就想起那可爱的故乡,更想念那些可爱的亲人们!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1、欢乐彝族年_关于彝族年的作文500字清晨,一阵刺耳的尖叫声过后,便是哼哼的挣扎声.这猪叫声一声接着一声、一阵接着一阵……老人们听了,脸上绽开了笑容;青年们听了,兴高采烈;小孩子们听了,手舞足蹈,直奔宰年猪的地方.整个村寨,欢声笑语,热闹极了.中午,小孩子们一群接一群,挨家挨户去拜年.在我们这群孩子当中,阿呷是“指挥官”.当大家走到人家门口时,“指挥官”便喊:“预备起!”大家就整齐地说:“向阿爸、阿妈拜年!”还不等大家行完礼,阿妈笑眯眯地端出坨坨肉、泡米酒请大家吃喝.你一定会问:“大家这样挨家挨户地吃喝,肚子不会胀爆吗?”其实,我们彝族的习惯,是在每家每户尝一点点,表示领情,待每家每户拜完了,肚子也就饱了.你看多有意思呀!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你别以为过彝族年就只有彝族人拜年,我们可没忘记天天和我们一起建设大凉山、一起生活在这土地上的汉族同胞.他们带着好多的糖果、面条、橘子等来到了彝族同胞家,向我们祝贺新年好!他们也受到了我们彝族同胞的热情款待,彝族同胞拿出坨坨肉、泡米酒、荞麦粑来招待他们.再说我们小孩子吧.小孩们拜年拜够了,就在草坪上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这时,大人忙过了一天也来了.大家围在火堆周围,边喝酒边跳锅庄舞.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动人的舞姿胜过了动作迷人的金孔雀.到了深夜,热闹才渐渐消失……不久,小孩们已进入梦乡,他们的脸上留着幸福的微笑;大人们在家里谈论明天如何夺取更大的丰收.啊,彝族年,多么快乐,多么有意义!我们都在盼望明年的“你”赶快到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