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期刊:
1、《管子学刊》简介: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2、《现代哲学》简介: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简介:内容涵盖中国哲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哲学、逻辑学、美学等。
分类方法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中国哲学史。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是既古老又年轻的。2021年逻辑学最佳学生论文在中国哲学史一杂志发表,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逻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逻辑学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Studies in Logic)由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是我国目前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含扩展版)来源期刊。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561人,其中专任教师132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其他省部级优秀人才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4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近1000人,兼职教师300余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6个。 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朱新才、林治华 、郭晓东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石晓辉、许洪斌、黄伟九 教学团队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级别1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贺建民国家级2自动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李山 重庆市市级3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张建勋 重庆市市级4会计信息化课程群教学团队陈旭重庆市市级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组教学团队熊晓燕重庆市市级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邓明重庆市市级7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贺建民重庆市市级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入选课程1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重庆市精品课程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研究生优质课程10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车辆工程、会计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重庆市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车辆工程、会计学 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5个):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重庆市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三峡水利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重庆市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计算机类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材料类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基于地方和行业需求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基于差异化战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车辆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药工程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品(双语)课程 序号级别课程名称负责人职称1国家级精品课程会计信息化陈旭教授2国家级双语课程生物技术制药姜和教授3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汽车理论石晓辉教授4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熊晓燕教授5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国际金融邱冬阳教授6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税法彭启发教授7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余成波教授8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形原理张驰教授9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刘红杰副教授10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蒲利春教授11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刘全利教授12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基础孙芳城教授13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邓明教授14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肖蕙蕙教授15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何建国教授16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工程材料叶宏教授17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程新跃教授18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杨明波教授19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黎明教授20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景区开发与管理牟红教授21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编译原理黄贤英教授22重庆市市级双语课程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孙丽璐23重庆市市级双语课程财务会计基础袁莉24重庆市市级双语课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徐玲玲副教授教学成果 2004年,该校《地方工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创建比较财会学科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一般本科院校培育学科特色的体验》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地方工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车辆专业人才——车辆工程学科建设与实践》、《经济科学综合实验室教学改革的建设与发展》、《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运作新模式》等四项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生荣誉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学生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0项,全国二等奖25项;重庆市级奖116项,学校多次获得组织工作优秀奖;在历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5项,重庆市级奖26项,学校多次获得组织工作优秀奖;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项,西南片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多次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总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8个、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部批建)、11个重庆市重点基地(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后备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后备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校级科研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24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部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激光快速原形及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 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市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重庆市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重庆市车辆模拟与实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庆中英(国际)数字医疗技术工程中心 重庆市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市级高校研究中心(2个):重庆市高校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重庆市市级高校创新团队(8个) 序号团队带头人研究方向批建单位立项时间1石晓辉汽车传动系统零件制造与检测技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2彭东林精密检测技术与智能传感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3赵明富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智能传感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04黄伟九材料表(界)面科学基础与应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05林治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化学生物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06许洪斌高性能齿轮先进制造技术及传动系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7徐 刚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8胡远志汽车性能CAE 开发技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 2003年-2014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18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00余部;申请国家专利833项,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67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奖励121项;学校在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排名中一直名列前100强,产生了“时空坐标转换方法与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高性能电子软钎焊合金材料制备新工艺”、“摩托车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风力发电专用齿轮箱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国家级奖序号项目名称级别时间获奖人1 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胡亚明 2 数控高效制齿机床成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 彭东林 3 基于测量基准时空转换技术与时栅位移传感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用项目一等奖空缺) 2010年 彭东林、刘小康、张兴红、陈锡侯、朱革 4 高品质镁合金的集成和循环应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杨明波 5 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 郭晓东 省部级奖(2011-2013年)序号项目名称级别时间获奖人1 塑性成形模具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 许洪斌 2 高品质镁合金的集成和循环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1年 杨明波 3 大型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集成技术及产业化 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 朱新才 4 会计理论比较研究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 孔庆林 5 电子软钎焊料合金的制备工艺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利奖二等奖 2011年 杜长华 6 新型高性能银基合金复合材料开发及其制备技术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黄福祥 7 复杂曲面砂带磨削技术及装备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郭晓东 8 YK2560A 数控弧齿锥齿轮研齿机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郭晓东 9 重庆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问题的实证研究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 安灵 10 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 杨兴龙 11 基于网络环境的发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 余成波 12 锅炉钢管生产的性能控制与节能技术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 朱新才 13 高性能船舰动力传动关键技术及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 米林 14 特高精度冷轧板全连续轧制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 朱新才 中国专利金奖序号项目名称级别时间获奖人1 栅式位移传感器 中国专利金奖 2008年 彭东林 (资料来源: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处) 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9月1日,学校图书馆拥有文献资源总量360余万册(件),形成了纸本文献、电子文献和多媒体文献共存的馆藏体系;拥有CNKI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IEEE、ELsevier、Ei、Springer、SA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33个。 学术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IP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JFD)、中国物理学文摘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检索刊物收录;曾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主要栏目:车辆工程、生物工程、机械·材料、化学化工、电子·自动化、信息·计算机、数学·物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重庆市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行榜高校学报类前100名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等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审计文摘》等刊物复印,转载率多年位居全国理工类大学学报(社科版)前列;主要栏目:本刊专稿、逻辑学与科学方法论、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法学、经济·管理、政治·哲学、语言·文学、教育等。 《四川兵工学报》是由重庆市兵工学会、重庆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主要围绕兵器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为科研开发、生产、工艺、材料及管理工程提供研讨园地,促进学科发展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栏目:武器装备理论与技术、后勤保障与装备管理、机械制造与检测技术、信息科学与控制技术等。 《智能技术学报》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重庆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主要刊登国际国内智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新动态,为中国国防工业和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凝聚的核心、检阅研究成果的窗口、联系学会和广大会员的纽带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使之成为促进中国国防现代化和智能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舞台、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论、论文与报告。 《机电液工程》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英文季刊、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刊;力求反映国内外机、电、液工程领域重大学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展现国内外机电液技术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探讨本学科领域学术热点和重点问题,报道学会组织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工作信息;主要栏目:流体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材料工程等。
哲学期刊:
1、《管子学刊》简介: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2、《现代哲学》简介: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简介:内容涵盖中国哲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哲学、逻辑学、美学等。
分类方法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主要有以下期刊可以投稿国内哲学期刊1、《世界哲学》。是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主要哲学流派的现状及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研究论著和译文;报道外国哲学界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哲学资料。2、《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外哲学期刊。1、《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2、《EuropeanJournalforPhilosophyofScience》3、《Philosophy,Ethics,andHumanitiesinMedicine》。
《逻辑推理速成》、《逻辑推理集锦》
1、 逻辑学原理:作者:西蒙·约翰·瓦格纳 2、 逻辑: 作者:弗洛伊德·西蒙 3、 分析逻辑:作者:埃里克·贝克 4、 形式与普适逻辑:作者:西蒙·约翰·瓦格纳 5、 逻辑学:作者:弗朗西斯·科恩 6、 逻辑与现代哲学:作者:约翰·乔布斯 7、 逻辑学:作者:菲利普·莫里斯 8、 逻辑学:作者:约翰·霍洛 9、 逻辑学:作者:约翰·默里 10、 逻辑学:作者:迈克尔·拉塞尔 11、 逻辑学:作者:维克多·普拉斯望采纳
《简单的逻辑学》、《小逻辑》
1、《简单逻辑》是美国著名逻辑教授麦克伦尼的著作。这本书是一个实际应用指南,介绍了逻辑的基本原则,对那些第一次接触它。麦克伦尼,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2、《小逻辑》
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小逻辑》哲学著作于1817年首次出版。
《小逻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黑格尔以本体论的性质、数量和程度为论证的事实依据,以概念论的绝对观念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基本思想是探讨思想(观念)与现实(现实)之间的关系。
扩展资料:
《小逻辑》的影响:
《小逻辑》一书是黑格尔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观点,如“绝对精神”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中达到最全面的阐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单的逻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逻辑
《工具论》、《修辞术》、《新工具》、《逻辑学导论》、《身边的逻辑学》。
1、《工具论》
《工具论》是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亚里士多德。该书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
该书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逻辑和语言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乱一团时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
2、《修辞术》
《修辞术·亚力山大修辞学·论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界的推动。我们愿与学术界一道,不断为学术进步作出贡献。
3、《新工具》
《新工具》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哲学著作,原名《新工具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是《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最初于1620年出版。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着重批判经院哲学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说,主张人应该是自然的解释者,只有认识并发现了自然的规律,才能征服自然,变自然的王国为人的王国。第二卷论述了归纳方法,为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
4、《逻辑学导论》
《逻辑学导论》是2007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欧文·M·柯匹,(美)科恩。《逻辑学导论》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它能够使学生理解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书中所选用的,来自许多不同领域文献的新颖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5、《身边的逻辑学》
《身边的逻辑学》是美国莱斯大学著名教授伯纳·派顿写给普通读者的逻辑入门书,它以无数生活细节讲解逻辑,教人如何“清晰思考”。在这本有趣又实用的逻辑书里,你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形形色色的关于政治、经济、投资、广告方面的说辞,一些貌似合理,一些完全是谎言。
通过这些事例你会明白,唯有改进你的思维方式,才能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面对光怪陆离现象与混乱脱序的社会,才不会不知所措,不会成为无意识的牺牲品,学会破解隐藏的信息,规避麻烦。
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逻辑思维是具有创新性质与创新功能的思维,是撬动科学发展的思维工具。我们只有培养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为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力军,才能促进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路径是高水平的逻辑教学,为此就必须加强逻辑学的学科和教学建设,切实保证和提高逻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
[5]詹克明,李约瑟.难题与吴大猷疑惑[N].杂文报,1996-11-19.
[6]葛润林.论假说的逻辑结构及其在思维形式系统中的地位[J].人大复印资料《逻辑》,1997,7:23.
人工智能与现今逻辑学的发展-.〔摘要〕 本文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归纳逻辑,广义内涵逻辑,认知逻辑,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即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其表现在于:一是逻辑专注于在数学的形式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二是逻辑采纳了数学的方法论,从事逻辑研究就意味着象数学那样用严格的形式证明去解决问题。由此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大致说来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这一点在20世纪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如用计算机去进行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证明,“深蓝”通过高速、大量的计算去与世界冠军下棋),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如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的表达思想,严格的论证思想,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和纠正谬误,批驳诡辩论。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又称理则学。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到抽象逻辑到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具体来说形式逻辑,是建立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没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就不会产生始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大家每天在习惯性的使用逻辑规则,而感觉不到逻辑学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遗憾的,中国高中或大学忽视这种教育也是十分遗憾的。
库恩努力告诉我们的是,科学家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本身是一套“群体的推理规则”,信仰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用这样的推理规则进行群体推理;而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因推理规则不同(范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科学哲学家所力图揭示的是科学家进行群体推理的规则,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哲学家认为,存在不变的规则;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这样的标准随群体的不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四、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群体选择的逻辑 我们每个人在行动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多个行动中选择有利的行动。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然而,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的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做出共同行动或集体行动决策呢?即:群体是如何进行行动选择的推理的呢?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群体行动的选择依赖于群体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collect),以形成群体的偏好。对群体中各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是通过投票来完成的。对群体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的研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群体的投票规则即是群体的偏好形成的推理规则。如,一个群体对某个提案进行表决时,大多数规则——这是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规则——说的是,一个“议案”若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以上则获得通过,即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获得了通过;或者说该群体“认为”该议案通过比不通过要好。若一个“议案”没有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不通过比通过要好。一个议案或者通过或者不通过,此时,投票群体进行投票便是在二中择一。当一个群体面临的候选对象超过两个(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时,情况便复杂起来。人们发明了许多加总投票人偏好的方法。如孔多塞的两两相决的规则,逐步淘汰的黑尔体系(Hare system)和库姆斯体系(Combs system),一次性决策的赞成性多数(approval voting)和博达记分法(Boda count)。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若研究的是推理,在推理中存在前提和结论:前提是已知的,而结论要根据有效推理得出的。在群体投票中,我们根据投票者对某个议案的偏好——这构成推理前提,和投票规则——这构成推理规则,而得出投票结果——它便是结论。这样看来,群体加总群体中个人偏好的特定投票规则便是逻辑学中所说的系统,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群体偏好推理系统。在实际中存在不同的投票规则,因而存在不同的群体偏好系统。我们考察逻辑系统时,往往考察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群体偏好推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呢?对于个体,他所用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或者我们假定它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社会选择的经济学家首先研究理性的偏好关系。偏好关系以“≥(弱优于)”表示。某个理性人认为“a≥b”,表示的是,对于该理性人而言,备选对象a与b相比,a至少与b一样好。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的偏好关系应当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条件:(1)完备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a,b,它们的关系是或者a≥b,或者b≥a,二者必居其一;(2)传递性:对于任意的三个备选对象,如果a≥b,b≥c,那么a≥c。满足这两个假定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如果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说,该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都具有一个偏好关系;上面的完备性正是说明了这点;该系统同时具有可靠性——不会产生矛盾的偏好关系;由传递性作保证。一个群体进行推理时,该群体能够做到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是下一部分要回答的。五、群体理性如何得到保证?群体推理的理性如何保证?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范式下的活动是理性的,因为存在一套为科学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接受的不相互矛盾的规则体系。此时,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不存在共同接受可以对不同的范式下的规则进行评价的元规则,科学理论之间的竞争是非理性的。这样,不同的科学家群体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理性得不到保证。在群体选择中理性是不是也得不到保证呢?群体的偏好关系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用于偏好推理的系统能否适合一切可能的偏好组合,这是可靠性问题;第二,该系统进行推理时能否保证不出现矛盾,这是完全性问题。偏好关系推理系统的特性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一个极端情况是,加总的规则为独裁规则,即某个人的偏好即群体的偏好,那么将不出现所谓矛盾性的结论。阿罗证明了,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给定偏好顺序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满足下列4个条件并具有传递关系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一,定义域不受限制——社会福利函数适合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偏好a甚于b,无论个人对其他的偏好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a与b的偏好关系不变,社会偏好a甚于b不变。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这个定理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群体作为总体不可能像个人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作出“理性的”排序。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群体得出了矛盾的结果。群体投票是群体推理过程,投票规则是群体推理系统。以这样的视角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对于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情况下,群体推理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适合所有的人的偏好类型,又是可靠的——不出现矛盾性的结论。六、结语综上所述,群体推理是发生于实际社会中的现象,不同领域里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研究了不同的群体推理的逻辑,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