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西安财经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西安财经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朋友,你忘记把问题发出来了,在问题描述里面要把老师的问题发出来大家才可以给你正确的建议呢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专业: ***** 指导老师: 学院:***** 学号:******** 班级:******** 姓名:****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题目:***********论文目的及主要任务:1998年3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我国首次设立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基金金泰”,拉开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序幕。当时封闭式基金因为其积极管理、分散风险以及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特点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经历了1999年到2001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随着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诞生,封闭式基金逐渐失去市场青睐。2002年在第54只封闭式基金“基金银丰”设立之后,近4年的时间没有再发行新的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目前的总数为35只,其中“封转开”的数量为25只;而2004年、2005年就分别成立了第51只和第57只开放式基金。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市场上共有212只开放式基金正式运作,开放式基金目前的总数为284只。市场上出现了追捧开放式基金、冷落封闭式基金的现象。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出现大幅折价现象,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再投资封闭式基金,认为其没有投资价值。一些人甚至采取了扬此抑彼的绝对化、片面化的做法,即在无限拔高开放式基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低封闭式基金的作用。与中国基金市场上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不同,在基金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尽管开放式基金成为主流,但封闭式基金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封闭式基金数量分别为517只、528只、562只、586只和620只。基金资产规模在2004年底为亿美元,是1990年524亿美元的5倍;仅在2004年第4季度,新发行的封闭式基金总值为亿美元。而且,在美国百多年基金发展史中,一直是封闭式基金独占鳌头,直到八十年代后才让位于开放式基金。至于新兴市场,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维持以封闭式基金为主的格局。我国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相比真的没有投资价值吗?两种基金业绩到底孰优孰劣,差距又有多大?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有哪些?作为两种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的投资类型,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各有所长,也各有缺陷。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区别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导致在同一时期两种基金绩效有所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为广大投资者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为完成上述目的,设定如下主要任务:1 选取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各十只。选取依据为基本募集资金都是20亿左右,二十只基金均来自主流基金管理公司,且买的多是大盘蓝筹和热点板块。调查了解两类基金在收益率、风险上的差异。2 从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契约结构、运作机制以及风险性三方面的理论角度进行比较分析。3 运用净值收益率、时间加权收益率和贝塔系数分别比较两类基金在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表现,基于此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两种基金投资价值。4 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基金模式的选择问题做出相应对策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二、调研资料情况我国全部35只封闭式基金都是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则具有指数型、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股票行开放式基金约占开放式基金数量一半左右。由于开放式基金起步晚于封闭式基金三年,直到2003年12月31日。共设立56只各类型开放式基金,此时开放式基金个数赶超了封闭式基金个数。其中,股票型基金也仅为29只。受限于样本数据,对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绩效进行比较的文献,以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为多,着重从制度设计方面论证二者各自的优劣,相关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国外关于基金组织形式的研究集中于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问题:Fama and Jensen(1983,) [2][3],在他们对于基金组织形式的讨论中提出,开放式基金提供了“分散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基金投资者能够通过赎回他们的份额影响基金的收购或清算,这种收购或清算的权利可以被每个投资者独立使用,无须经历代理人争夺、收购战等耗费大量成本的过程。因此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权对管理人的控制相对资本市场上的收购对公众公司的控制而言,更为有效、直接。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投资于封闭式基金中则不存在这种约束力。但他们同时说明了,当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很差或是观测资产价格较困难的时候,可赎回权是没有效率的,它成了控制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个高成本的机制。由于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控制不是没有成本的,为了满足这种投资者的赎回要求,开放式基金通常必须使资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带来了一定的机会成本,消除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成本则构成封闭式基金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大小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条件:投资对象的流动性和投资定价的难易程度。Deli and Verma(2002) [1] 对1997年美国基金市场的实证分析,证明了Fama andJensen的推断是正确的,即持有流动性较差、价格缺乏透明度的证券的基金有比较大的可能是封闭式基金。他们研究出组织形式选择与投资的资产投资组合的构成有关。他们通过美国市场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投资外国市场的基金比投资与国内市场的基金更可能是封闭式,证券基金比股票基金更可易于为封闭式基金,投资于流动性差的股票基金比其他股票基金更易于为封闭式,长期债券基金比短期债券基金更可能为封闭式。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大部分研究思路几乎都是国外成熟经验的引进,都认为开放式优于封闭式,应该由封闭式转开放式。如:巴蜀松、华中炜(2004)[4]则认为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尚属于发展初期,但也应该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搞“封转开”。但是他们也认同封闭式转开放式的成本将很高,特别在我国这样证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搞不好就会出现大量的赎回,使长期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极端的会出现基金的消失。他们也认同封闭式基金在发展完善的市场的长期存在也证明其是有自身存在的市场基础的。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先以中小规模基金搞试点,并大力发展像LOFs这样渐进融合的投资形式。崔玮、汤伟(2005)[5]选取2004年1月16日到5月28日共81天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数据,运用平均收益率,夏普指数和特雷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基金在总体上均没有显示出高于市场的盈利能力,封闭式基金要略好于开放式基金。用詹森指数和TM模型对二者的择股与择时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在盈利能力、选股能力、择时能力上差别并不显著。康海媛、吴可(2004)[6]则认为开放式基金缺乏法律保障、营销渠道尚未健全,基金管理公司又面临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误、收益低而成本高,基金投资人又有对投资基金认识不足及投机心态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健全和完善基金制度和法规,规范证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等方面入手,基金的稳定发展要走的路还很长。 李森(2003)[7]也认为封闭式基金转开放虽然从投资者角度可以节约大笔交易成本,但是对基金管理公司而言,由此引起的交易费用问题、赎回风险问题及交易风格的改变问题都可能是其对封转开望而却步,所以我们只有在技术条件上进一步斟酌,在“银企合作”上进一步加强,在转换路径上遵循市场化和循序渐进的规则才可以。 刘薇(2004)[8]考察了我国2002年度和2003年度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评价指标为两种基金整体平均净值增长率,实证结果为:2002年54只封闭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同期13只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2003年54只封闭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而同期27只开放式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根据实证数据,刘薇认为开放式基金业绩高于封闭式基金的说法不成立。市场上一度出现的追捧开放式基金的现象是缺乏依据的。杨晓兰、满臻(2006)[9]选取了10加基金管理公司,每家公司各选一只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从收益率、风险调整后的绩效和择时能力三个方面比较了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期间开放式基金于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但未通过统计检验,二者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晏艳阳、席红辉(2003)[10]以20001年12月28日至2002年12月27日为评价期间,对9只封闭式基金与3只开放式基金从基金的总体绩效、市场时机选择能力与证券选择能力三方面进行比较。结论表明:开放式基金在总体上能超越市场基准,并且其业绩表现优于封闭式基金。汪莉(2006)[11]选择54只封闭式基金和17只2002年度以前成立的开放式基金为样本,以其在2004年度获取的净值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开放式和封闭式的选择作为虚拟的解释变量引入建立回归方程,取值为1时代表该基金是开放式基金,回归结果显示组织形式的虚拟变量为正且通过了1%置信水平的假设检验。数据表明2004年开放式基金这种组织形式是优于封闭式基金这种组织形式的。三、实施方案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的研究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基于翔实的数据资料,经过定量计算得出基金业绩评价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两种业绩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基金的投资价值,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基金模式选择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四、预期结果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简要释义。主要介绍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定义、特点。第二部分: 投资基金业发展历程回顾。回顾了国内外基金发展历程,对我国基金现状作了详细描述。第三部分: 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制度差异。主要将两种基金在契约结构、运作机制和风险三方面进行比较第四部分: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投资价值分析。利用大量数据及举例分析,结合收益率指标对我国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价值比较。 论文结构:引言1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简要释义封闭式基金概念及其特点开放式基金概念及其特点2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历程回顾国际基金业的发展历史概述我国基金业发展历史与现状3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区别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契约结构不同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运作机制不同基金份额交易方式信息公布投资成本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风险不同封闭式基金风险开放式基金风险流动性风险申购、赎回价格未知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4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投资价值比较实证分析样本基金与样本区间评价方法选取基金收益率的度量净值收益率 时间加权收益率基金风险的度量——β系数实证结果 数据来源股市行情走势实证结果基金收益水平基金风险水平实证分析基金收益水平分析基金风险水平分析结论预期结果及结果形式:毕业论文一篇,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为投资基金的投资者们提供参考;二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我国基金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受限于样本容量、资料获取等因素影响,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是阶段性的成果,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五、进度计划毕业论文进度计划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第七学期末之前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前期调研,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确定选题方向;2、寒假期间继续收集、阅读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进行英文资料翻译,撰写开题报告;3、第八学期第1周开始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撰写实习周记,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和英文资料翻译;4、第2周进行论文开题答辩;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会和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5、第2-4周继续在企业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搜集并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详细提纲;指导教师同意后可开始撰写论文初稿;6、第5周,完成论文初稿撰写,交指导教师审阅;7、第6周,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自检表”;8、第7—8周,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初稿,完成二稿;9、第9周,继续对论文二稿进行修改,完成三稿;10、第10周,完成论文并定稿;11、第11周,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修正论文格式并打印、装订。送交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分。同时,准备毕业论文答辩;12、第12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六、参考文献[1] Deli,Daniel N.,and Raj Varma.《Closed-end versus open-end: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form》[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 Fama, Jensen,..《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1983a. [3] Fama, 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1983b .[4]巴曙松、华中炜.《“沉思”封转开》[J].银行家.2004-5.[5]崔玮、汤伟.《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对比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05-3.[6]康海媛、吴可.《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 价值工程. 2004-2.[7]李森、彭胜平.《封闭式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东北大学学报,2003-5.[8]刘薇.《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 2004-11.[9]杨晓兰、满臻.《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平价的实证分析》[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5.[10]晏艳阳、席红辉.《我国封闭型基金与开放型基金业绩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12.[11]汪莉.《我国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比较与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 2006.[12]顾娟、吕新艳.《美国封闭式基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N].证券市场导报.2003-10-29.[13]黄福广.《证券投资基金评级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4]沈维涛、黄兴孪《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实证研究与评价》[D].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05.[15]杜秋娟.《“基金黑幕”与“联合声明”》[N].国际金融报.2000-10-29.[16]李凌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与风险管理》[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2006-9.[17]李建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内部人控制行为探析》[J].新金融.2000-9.[18]平湖.《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J].北京:财经.2000-10.[19]唐欲静.《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20]王军、李山.《基金投资直通车2008》[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21]吴功庭.《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J].中国机电工业. 2000-21.[22]许连军.《左手索罗斯右手巴菲特》[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2007-5.第1版.[23]岳清唐.《论投资基金监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

姓名:刘树枫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社会兼职:中国保险学会理事,陕西省金融学会理事,陕西省统计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课题:1、国家统计局2004年课题:《社会分层变迁对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LX04-D36 主持2、国家统计局2006年课题:《西部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的模式构建研究》,第二参加者,LX06-B363、陕西省科技厅2007年课题:《陕西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研究》,主持4、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课题:陕西省住房保障制度及发展模式研究,主持。5、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课题: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研究。主持。6、基于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研究(2008LY013,国家统计局,主持7、我国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P052),全国经普办,主持。8、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1,第二参加者论文:1、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关于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陕西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中国社会变迁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对农户金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3月,《调研世界》,独撰6、我国房地产业集中与市场结构优化,2009年6月,《现代经济探讨》,独撰7、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2009年4月,《经济问题》,独撰8、信息不对称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的博弈分析》,2009年1月,建筑经济,第一作者。9、The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pptimization of Chinese Real Easte2009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检索)10、Real East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tion,2009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及EI检索)11、《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12、《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与保险防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摘要: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到空间经济学理论都有从各自领域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所解释。我们从江苏沿江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着手研究,试图以地理集中度为衡量指标,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各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影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实证结果说明,本地市场规模、产业关联和FDI是影响江苏沿江产业集聚形成的显著因素。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地理;因素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Jiangsu industries. Using industries as observations, we regress the LQ measur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xy for the presence of market scale, labor market pooling, input sharing, product shipping costs, natural advantage, FDI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xies for market scale, input sharing and FDI have the most robust effect, positively influencing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important factor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著名的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到英国的剑桥工业园,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竞争力很强的产业集聚区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开放、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推动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些制造业集聚的中心、一批高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代表我国产业空间集聚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趋向于在一些地区集聚,在其他地方分散。那存在这种产业分布的空间上的集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在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结合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模式,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找出集聚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一部分回顾现有文献,介绍对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研究方法、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对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状描述;第四部分是产业空间集聚与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及结果;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一、产业集聚及相关理论对于制造业产业在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很多,国外很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都曾给过解释。从早先马歇尔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原因,韦伯从集聚带来成本节约的角度解释集聚的产生,到现在的新产业区位论、新贸易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等等都对产业集聚做出解释。(一)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在空间上聚集的现象已经是很多学科的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对产业聚集的定义、产生原因、甚至产业聚集的衡量方法,都没有一致的认定。本文将对产业聚集的定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不同领域的共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几个方面的定义。1.从空间角度看,产业聚集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过程或现象。2.从产业角度看,产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是属于某几种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3.从相互关系角度看,产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彼此之间必须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产生互动,使聚集区域内厂商表现较其他非聚集区域的厂商更好。波特(Porter 1990,1998,2002)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指一群特定产业领域内相关联的企业、生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金融机构、贸易协会等)以彼此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在某一地理区内集中的现象”。(二)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1.资源要素资源要素包括区位要素和生产要素。区位要素指的是具体产业相关的或必须的自然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要素就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集聚的的形成表现为区域专业化生产,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早期的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早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后期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具有不可量化和无限性,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2.需求条件靠近特定的市场也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市场有利于厂商掌握客户偏好,有利于厂商掌握新产品信息与走向,这个过程同时也能够促进厂商对产品或服务的升级,增强自己产业的竞争力。市场需求是产生集聚的动力,同时,市场需求也促使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过程。根据斯杨定理,专业化分工会提高效率,企业可以获得递增报酬,但由于其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只有市场容量达到最初的临界点才有可能触发专业化分工自我强化的过程。产业集聚才可能持续良性发展。3.外部经济环境“自发性”是产业集聚形成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而这样自发形成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市场自由度越高,外向化程度越高,政府的不合理管制程度越低,产业集聚的效应就越能发挥出来。我国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中,经济体制因素是我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集聚在我国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在生产、流通两方面都离不开开放的市场环境。产业集聚的形成和经济开放存在这样的关系:凡是经济开放程度高、市场竞争力量强的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就比较突出;凡是经济相对封闭、市场竞争力量弱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比较弱(徐康宁,2001)。4.产业特征反映产业特征的很多因素如技术溢出因素、产业规模等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技术溢出,以带动整个集聚群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区域内的企业特别是学习型企业得到发展的动力,促进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技术进步也是实现集聚区企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政府政府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过对某个地域或某个产业制定的种种优惠措施,对产业集聚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此外,政府的教育、文化、税收等政策都可能影响到生产要素,从而影响产业的集聚的形成、发展。(三)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衡量区域内企业集中度有很多指标,地理经济学上是地理集中度衡量指标,此处借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衡量产业集聚。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作,是较普遍的识别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的方法,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特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方法,也可以说明各地区各产业的相对集聚程度。起计算公式如下:二、对产业集聚的分析与变量的选取近几年,江苏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昆山高新区等初具规模。产业集群效益在江苏已经凸显。以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据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产值超过2 000亿元。该产业带创造了江苏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和15%的工业总产值。总的看来江苏省产业集群这些年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一是有一定的规模,目前江苏成型的产业集群约有一百多个;二是行业分布比较广,几乎涉及了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电器、建材、轻工等传统行业,也有IT、环保等新兴产业;三是分布比较广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都在各个经济领域都有分布;四是已经形成一批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劲支撑。影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很多,从前文的叙述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假设的与产业集聚形成有关是资源要素、需求条件、产业特征、外部经济环境、政府等。本文选取数个相关指标来分析产业空间集聚的决定设立以下联立方程:EDU为该地区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TEC为该地区的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金额,用来说明地区的技术创新。NUM为该地区企业数量,用以说明区域产业规模。FDI为外商直接投资,用以说明外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SPHWY是该地区在总公路里程数的份额。IM指本地市场效应,用以反映的就是本地市场规模的大小,各地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来衡量。某地区该比值越大那就意味着某地区越接近本地市场。TER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用以描述产业集聚的配套设施。LINK指产业关联系数,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投入产出会影响产业的区位集中。但投入产出数据缺乏,采用王业强、魏后凯(2007)的方法,用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值所占比例来估算产业关联效应。所用的数据都出自于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三、结果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版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EDU,TEC,NUM,SPHWY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应从模型中删去,其余变量如下页表。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后,可以从需求条件、产业特征、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市场容量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根据波特的理论,产业集聚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联系。而第三产业的配套设施的显著影响为负,这是一个与常理相违背的地方,笔者对此的解释是目前沿江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还未能体现对产业集聚形成有利的促进效应。产业关联,产业集聚之所以形成,是由于上下游产业的聚集形成的。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在于通过产业链影响其他产业。产业关联越是紧密,越是广泛,越是有可能通过聚集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FDI对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的产业集聚的形成,尤其是苏南的集聚现象很多都是由外资带动的。预期的产业规模没有对产业集聚形成有显著影响,并不代表没有影响,而说明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并没有以简单的数量的累积,可以解释为重在质量的集约式发展。四、结论和政策含义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描述,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建立了一个基于地理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最终得出一些启示性结论: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由产业关联、市场规模和外商投资等因素推动,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规模经济等特征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本文的结论,针对目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制造业集聚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江苏沿江的制造业产业集聚也会不断加强。这种加强体现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沿江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启示:一、重视服务支持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巨大促进作用,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二、适当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龙头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以小促大,以大助小共同发展的局面;三、外部环境方面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共同发展,寻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吸引外资;四、提高区域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专利发明和企业间的技术溢出。参考文献:[1]段小梅.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7,(2):40-49.[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徐康宁,陈奇.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7.[4]杨树旺,易明.彭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6):49-53.[5]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J].管理世界,2007,(4):68-77.[6]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7]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参考下吧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目前,知网上搜索期刊的结果是CSSCI来源,应该是南大核心吧,但没写北大核心

不太好发。每月15日前付款成功,下月发货,每月15日之后付款成功,下下个月发货。(部分期刊上市时间较早,需要隔月预定,提前两个月预定详情请咨询客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杂志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出版地:陕西,邮发代号:52-155,于1988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合规刊物,国内刊号:61-1411/F。自创刊以来,不断从总体设计、编辑规范、编辑加工等方面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已成为经济领域所信赖的参考读物。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没有被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不能认定为核心期刊。但西安财经学院和中国统计学会高教分会主办的《统计与信息论坛》是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源期刊。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外审

院简介西安财经学院坐落在古都西安南郊,现有长安、雁塔、翠华3个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西安财经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建校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 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有37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1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416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12年我校参评学科总体成绩良好,统计学位次百分位为37%,应用经济学位次百分位由第二轮的69%上升至51%,工商管理学科首次参加评估,位次百分位为63%。在具有硕士授权的同类院校中,我校统计学位次并列第1,应用经济学位次并列第9,工商管理位次并列第30。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拥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4个校级科研基地。2006-2010年,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1项,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学校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然形成浓郁的西财特色,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校师生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为目标,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努力奋斗!近百名外籍专家和国内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人文学家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拥有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资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西校区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建有中央与陕西省共同资助建设的金融与证券投资实训中心、财税信息化管理实训中心、企业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等22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和102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西安财经学院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2006年,学校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8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625篇,权威期刊发表及EI、SCI、ISTP收录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教材133部,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1项,有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布莱德福大学、格拉摩根大学、美国库克大学、拓玛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完成了比利时弗拉芒政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东校区府资助的发展合作项目、“联合国P-44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项目”、“欧盟在华投资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经济管理人才,积淀了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常路南段2号 邮编:710100编辑本段现任领导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学义西安财经学院杨学义,1953年生,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陕西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2年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西安财经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1(18张)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荣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面主持党委工作,主管组织部(党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主要科研成果:著有《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采办论纲》(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成本管理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等;主持《2006-2015期间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研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90)、《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2006]06BJY062)等国家、省部研究课题多项;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社会兼职: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总会计师学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西安市商品学会会长。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健西安财经学院胡健,1959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历任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任、《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副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面主持行政工作。主管人事处、计划财务处、高教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和企业技术管理。主要业绩与成就: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学术奖励10余项,在SPE、IAEE等国际学术会议和《资源科学》、《石油学报》、《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教材2部、译著1部。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身)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代表性成果:《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油气储量的价值评估方法与资产化管理制度设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气资源价值分级与有偿使用的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分一发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2(14张)党委副书记:贾崇吉阎东明纪委书记:阎东明副院长:周作斌薛小荣张社民吴志勇丁巨涛编辑本段学院改革学院重视教学与科研并举,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00多部,承担和参与了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学院不断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院地处古都西安东南郊高等院校文化聚集区,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大雁塔、兴庆宫等盛唐遗址相邻,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气氛。现有校园2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达1230多万元。学院作为陕西省重点扶持的高校,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册生达到8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300人。面向21世纪,学院正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把一个规模效益高的、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质量好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陕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编辑本段学术队伍博士生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杨学义 装备经济学胡健 产业经济学王振龙 经济统计学丁德科 装备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学科 导师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王佐仁、王培勋、东方社奇、李萍、陈正、刘树枫、王国梁、张爱婷、李佼瑞、朱钰、张文红、张维群、刘润芳、韦艳企业管理 张完定、薛小荣、刘小冬、杨学义、李颖、王浩鸣、郁广健、王柏林、刘敏、张谦、宋世民、刘晓宁、薛玲仙、田艳、程书强、苏玉珠、赵广信、姚波、王亚玲、孙晓琳、刘总理、陈淑芳、康萍、郭晔、马君财政学(含税收学) 铁卫、陈春生、娄爱花、刘明、胡碧、李社宁产业经济学 丁巨涛、胡健、丁德科、刘丁有、贾崇吉、李丽辉、王武瀛、吴旺延、王军生、任维哲、杨太康、高全成、邢方、苏永乐、王克西、王新安、焦兵、何秀玲、贾彧、归秀娥、王恩胡经济法学 周作斌、白呈明、陈晓莉、史卫民、崔艺红学科带头人学科 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教授、焦振勇教授财政学 铁卫教授金融学 陈春生教授区域经济学 薛小荣教授数量经济学 邱丕群教授企业管理 张完定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敏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 刘小冬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 陆中华研究员(兼)国防经济 丁德科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 杨学义研究员经济法学 周作斌教授中国当代文学 沈奇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佐仁教授产业经济学 高全成教授政治经济学 王武瀛教授专家人才 1.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杨学义2.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广森贺铿吴敏樊光鼎童忠勇胡健唐庆山刘延年杨学义3.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胡健铁卫程书强4.陕西省教学名师:王佐仁周作斌刘小冬张瑞年铁卫丁巨涛5.陕西省优秀教师:王佐仁丁巨涛6.陕西省师德标兵:贾宗武王培勋康萍王卓慈7.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雷向辰8.校聘学科(学术)带头人:刘小冬王佐仁李佼瑞东方社奇铁卫王恩胡李社宁白呈明陈晓莉编辑本段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经济理论、西部经济、金融研究、财政与税收、财务与会计、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秦文化与经济、国防经济等栏目。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等相关人员。创刊20多年来,该刊密切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已成为一份经济学领域内颇受关注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专家推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陕西省权威社科学报”。编辑本段院系设置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于2009年12月成立的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崭新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实验室2个——公共管理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读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24项,地厅级35项。教师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学术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科研奖3项,其中《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专著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学院教学成果丰硕,近几年共出版教材3部,其中1部获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学成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拥有较强的学生管理团队,其中一人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扎实推进“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制度”的思想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受到了校党委的表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目前,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质量有效提高,在校生已达722人。管理学院学院简介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5人,在校本科生1698人。教师队伍中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教师队伍中有入选“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 2人、入选教育部“西部人才培养计划” 2人、海外人才引进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回国人员1人、陕西省模范教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人。为加大学术交流、汲取学科最新成果,近年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在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并做大会报告。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内财经类院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建有央省共建的管理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特色学科实验室2个,还有投资494万元,建筑总面积为710M2的ERP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农业技术实训中心和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等4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立了金蝶管理软件公司、陕西省建筑第八工程公司、西瑞集团等20多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2009年,我院成功主办并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ERP)陕西赛区的比赛,同年,在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十强精英团队”的荣誉称号。在2007、2008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分别取得全省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122表篇,被SCI、EI、ISTP和CSSCI检索论文16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6部。承担科研郁广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发展 04XJL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薛玲仙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完善政策研究 05XJY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程书强电子商务信息智能统计研究 06XTJ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韦 艳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福利和促进政策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青年项目)孙晓琳 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统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薛玲仙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路径及管理研究 2003KR6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刘晓宁 陕西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研究 200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0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张谦 西部地区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组织研究 03JS032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程书强西部地区企业CIS策划设计方法研究 03JS0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薛玲仙 陕西中小型企业文化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004KR9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赵广信 “一线两带”建设中基于产业集群与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2004KR10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郁广健 大西安商业带空间布局及运作模式研究 2004KR11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张完定、程书强 陕西省科技型风险投资企业创立和运作及家庭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2004G1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薛玲仙 退耕还林后区域性非农耕经济形态下农民市场观念培育研究 04C00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赵广信 西部企业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04JS29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王柏林 发展陕西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研究 04JS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姚宏 陕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05KR1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于立新 大西安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产业集群组织研究 2005KR1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江龙 陕西风险投资体系与城市创新系统联动运作研究 2005KR4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崔智敏 陕西民营资本投资决策预警机制研究 2005KR8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程书强 陕西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研究 05E025Z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崔智敏 关中地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05E02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智能统计的设计与实现 LX2005-Y34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孙晓琳 我国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LX2005-Y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张完定、程书强 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及陕西家族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证研究 05JS64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宋世民、李慧 基于竞争力的陕西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西咸经济一体化” 05JS65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王柏林 陕西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互动研究 06E022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 谦 陕西生态建设模式及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 06E005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韦 艳 陕西省出生性别比例偏高地区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06G002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姚 波 陕西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06E017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刘晓宁 陕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06D004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 颖 基于建设陕西新农村的流通生产力问题研究 2006KR2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崔智敏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LX2006B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姚 波 信息化背景下统计网站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X2006B43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郁广健 陕西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LX2006C2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王亚玲 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创新研究 2007KR61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周艳春 陕西民品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提升能力的对策研究 2007KR16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晓宁 基于现代农业的陕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7KR3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许 妮 陕西桑蚕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07KR5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苏玉珠 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007KR6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1.本刊只受理寄交的符合本撰稿须知的文字稿。未经本刊编辑同意,电子邮件、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凡不符合本须知规范者,均视为无效投稿。2.凡作者来稿,请一律用A4纸打印,可参照本刊体例格式打印(参见附件1)。3.稿件中不得出现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国家机关及司局、大学及院系)、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资讯,这些内容加论文题目请另纸提供。稿件请直接寄至编辑部,请不要寄给个人。4.稿件字数一般要求在1万字左右,也鼓励精粹文。论文前请附200~300字的中文内容提要和3~5个关键词;并提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暂空)信息。本刊决定采用的稿件,作者应提供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5.稿件中的数据和引文要注明资料来源,相关数学公式、曲线图、数据表格,务必字迹清楚、规范、图形清晰。数学公式、有关数据请核对准确;图形请用计算机制作、打印。 参考文献格式请参见附件2。6.来稿本刊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7.凡投寄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若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8.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9. 本刊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如有违反,将被记入黑名单。关于论文原创性和抵制学术不端的声明请见附件3。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快不快

1.本刊只受理寄交的符合本撰稿须知的文字稿。未经本刊编辑同意,电子邮件、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凡不符合本须知规范者,均视为无效投稿。2.凡作者来稿,请一律用A4纸打印,可参照本刊体例格式打印(参见附件1)。3.稿件中不得出现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国家机关及司局、大学及院系)、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资讯,这些内容加论文题目请另纸提供。稿件请直接寄至编辑部,请不要寄给个人。4.稿件字数一般要求在1万字左右,也鼓励精粹文。论文前请附200~300字的中文内容提要和3~5个关键词;并提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暂空)信息。本刊决定采用的稿件,作者应提供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5.稿件中的数据和引文要注明资料来源,相关数学公式、曲线图、数据表格,务必字迹清楚、规范、图形清晰。数学公式、有关数据请核对准确;图形请用计算机制作、打印。 参考文献格式请参见附件2。6.来稿本刊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7.凡投寄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若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8.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9. 本刊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如有违反,将被记入黑名单。关于论文原创性和抵制学术不端的声明请见附件3。

院简介西安财经学院坐落在古都西安南郊,现有长安、雁塔、翠华3个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西安财经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建校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 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有37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1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416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12年我校参评学科总体成绩良好,统计学位次百分位为37%,应用经济学位次百分位由第二轮的69%上升至51%,工商管理学科首次参加评估,位次百分位为63%。在具有硕士授权的同类院校中,我校统计学位次并列第1,应用经济学位次并列第9,工商管理位次并列第30。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拥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4个校级科研基地。2006-2010年,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1项,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学校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然形成浓郁的西财特色,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校师生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为目标,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努力奋斗!近百名外籍专家和国内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人文学家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拥有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资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西校区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建有中央与陕西省共同资助建设的金融与证券投资实训中心、财税信息化管理实训中心、企业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等22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和102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西安财经学院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2006年,学校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8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625篇,权威期刊发表及EI、SCI、ISTP收录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教材133部,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1项,有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布莱德福大学、格拉摩根大学、美国库克大学、拓玛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完成了比利时弗拉芒政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东校区府资助的发展合作项目、“联合国P-44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项目”、“欧盟在华投资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经济管理人才,积淀了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常路南段2号 邮编:710100编辑本段现任领导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学义西安财经学院杨学义,1953年生,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陕西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2年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西安财经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1(18张)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荣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面主持党委工作,主管组织部(党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主要科研成果:著有《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采办论纲》(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成本管理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等;主持《2006-2015期间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研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90)、《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2006]06BJY062)等国家、省部研究课题多项;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社会兼职: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总会计师学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西安市商品学会会长。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健西安财经学院胡健,1959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历任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任、《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副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面主持行政工作。主管人事处、计划财务处、高教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和企业技术管理。主要业绩与成就: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学术奖励10余项,在SPE、IAEE等国际学术会议和《资源科学》、《石油学报》、《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教材2部、译著1部。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身)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代表性成果:《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油气储量的价值评估方法与资产化管理制度设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气资源价值分级与有偿使用的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分一发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2(14张)党委副书记:贾崇吉阎东明纪委书记:阎东明副院长:周作斌薛小荣张社民吴志勇丁巨涛编辑本段学院改革学院重视教学与科研并举,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00多部,承担和参与了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学院不断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院地处古都西安东南郊高等院校文化聚集区,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大雁塔、兴庆宫等盛唐遗址相邻,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气氛。现有校园2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达1230多万元。学院作为陕西省重点扶持的高校,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册生达到8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300人。面向21世纪,学院正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把一个规模效益高的、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质量好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陕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编辑本段学术队伍博士生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杨学义 装备经济学胡健 产业经济学王振龙 经济统计学丁德科 装备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学科 导师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王佐仁、王培勋、东方社奇、李萍、陈正、刘树枫、王国梁、张爱婷、李佼瑞、朱钰、张文红、张维群、刘润芳、韦艳企业管理 张完定、薛小荣、刘小冬、杨学义、李颖、王浩鸣、郁广健、王柏林、刘敏、张谦、宋世民、刘晓宁、薛玲仙、田艳、程书强、苏玉珠、赵广信、姚波、王亚玲、孙晓琳、刘总理、陈淑芳、康萍、郭晔、马君财政学(含税收学) 铁卫、陈春生、娄爱花、刘明、胡碧、李社宁产业经济学 丁巨涛、胡健、丁德科、刘丁有、贾崇吉、李丽辉、王武瀛、吴旺延、王军生、任维哲、杨太康、高全成、邢方、苏永乐、王克西、王新安、焦兵、何秀玲、贾彧、归秀娥、王恩胡经济法学 周作斌、白呈明、陈晓莉、史卫民、崔艺红学科带头人学科 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教授、焦振勇教授财政学 铁卫教授金融学 陈春生教授区域经济学 薛小荣教授数量经济学 邱丕群教授企业管理 张完定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敏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 刘小冬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 陆中华研究员(兼)国防经济 丁德科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 杨学义研究员经济法学 周作斌教授中国当代文学 沈奇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佐仁教授产业经济学 高全成教授政治经济学 王武瀛教授专家人才 1.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杨学义2.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广森贺铿吴敏樊光鼎童忠勇胡健唐庆山刘延年杨学义3.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胡健铁卫程书强4.陕西省教学名师:王佐仁周作斌刘小冬张瑞年铁卫丁巨涛5.陕西省优秀教师:王佐仁丁巨涛6.陕西省师德标兵:贾宗武王培勋康萍王卓慈7.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雷向辰8.校聘学科(学术)带头人:刘小冬王佐仁李佼瑞东方社奇铁卫王恩胡李社宁白呈明陈晓莉编辑本段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经济理论、西部经济、金融研究、财政与税收、财务与会计、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秦文化与经济、国防经济等栏目。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等相关人员。创刊20多年来,该刊密切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已成为一份经济学领域内颇受关注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专家推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陕西省权威社科学报”。编辑本段院系设置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于2009年12月成立的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崭新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实验室2个——公共管理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读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24项,地厅级35项。教师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学术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科研奖3项,其中《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专著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学院教学成果丰硕,近几年共出版教材3部,其中1部获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学成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拥有较强的学生管理团队,其中一人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扎实推进“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制度”的思想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受到了校党委的表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目前,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质量有效提高,在校生已达722人。管理学院学院简介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5人,在校本科生1698人。教师队伍中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教师队伍中有入选“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 2人、入选教育部“西部人才培养计划” 2人、海外人才引进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回国人员1人、陕西省模范教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人。为加大学术交流、汲取学科最新成果,近年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在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并做大会报告。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内财经类院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建有央省共建的管理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特色学科实验室2个,还有投资494万元,建筑总面积为710M2的ERP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农业技术实训中心和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等4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立了金蝶管理软件公司、陕西省建筑第八工程公司、西瑞集团等20多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2009年,我院成功主办并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ERP)陕西赛区的比赛,同年,在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十强精英团队”的荣誉称号。在2007、2008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分别取得全省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122表篇,被SCI、EI、ISTP和CSSCI检索论文16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6部。承担科研郁广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发展 04XJL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薛玲仙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完善政策研究 05XJY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程书强电子商务信息智能统计研究 06XTJ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韦 艳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福利和促进政策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青年项目)孙晓琳 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统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薛玲仙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路径及管理研究 2003KR6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刘晓宁 陕西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研究 200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0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张谦 西部地区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组织研究 03JS032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程书强西部地区企业CIS策划设计方法研究 03JS0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薛玲仙 陕西中小型企业文化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004KR9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赵广信 “一线两带”建设中基于产业集群与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2004KR10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郁广健 大西安商业带空间布局及运作模式研究 2004KR11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张完定、程书强 陕西省科技型风险投资企业创立和运作及家庭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2004G1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薛玲仙 退耕还林后区域性非农耕经济形态下农民市场观念培育研究 04C00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赵广信 西部企业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04JS29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王柏林 发展陕西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研究 04JS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姚宏 陕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05KR1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于立新 大西安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产业集群组织研究 2005KR1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江龙 陕西风险投资体系与城市创新系统联动运作研究 2005KR4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崔智敏 陕西民营资本投资决策预警机制研究 2005KR8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程书强 陕西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研究 05E025Z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崔智敏 关中地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05E02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智能统计的设计与实现 LX2005-Y34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孙晓琳 我国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LX2005-Y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张完定、程书强 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及陕西家族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证研究 05JS64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宋世民、李慧 基于竞争力的陕西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西咸经济一体化” 05JS65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王柏林 陕西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互动研究 06E022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 谦 陕西生态建设模式及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 06E005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韦 艳 陕西省出生性别比例偏高地区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06G002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姚 波 陕西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06E017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刘晓宁 陕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06D004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 颖 基于建设陕西新农村的流通生产力问题研究 2006KR2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崔智敏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LX2006B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姚 波 信息化背景下统计网站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X2006B43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郁广健 陕西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LX2006C2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王亚玲 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创新研究 2007KR61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周艳春 陕西民品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提升能力的对策研究 2007KR16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晓宁 基于现代农业的陕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7KR3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许 妮 陕西桑蚕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07KR5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苏玉珠 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007KR6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不太好发。每月15日前付款成功,下月发货,每月15日之后付款成功,下下个月发货。(部分期刊上市时间较早,需要隔月预定,提前两个月预定详情请咨询客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杂志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出版地:陕西,邮发代号:52-155,于1988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合规刊物,国内刊号:61-1411/F。自创刊以来,不断从总体设计、编辑规范、编辑加工等方面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已成为经济领域所信赖的参考读物。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电子版

不太好发。每月15日前付款成功,下月发货,每月15日之后付款成功,下下个月发货。(部分期刊上市时间较早,需要隔月预定,提前两个月预定详情请咨询客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杂志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出版地:陕西,邮发代号:52-155,于1988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合规刊物,国内刊号:61-1411/F。自创刊以来,不断从总体设计、编辑规范、编辑加工等方面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已成为经济领域所信赖的参考读物。

院简介西安财经学院坐落在古都西安南郊,现有长安、雁塔、翠华3个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西安财经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建校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 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4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有37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1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416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12年我校参评学科总体成绩良好,统计学位次百分位为37%,应用经济学位次百分位由第二轮的69%上升至51%,工商管理学科首次参加评估,位次百分位为63%。在具有硕士授权的同类院校中,我校统计学位次并列第1,应用经济学位次并列第9,工商管理位次并列第30。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拥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4个校级科研基地。2006-2010年,教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1项,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学校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然形成浓郁的西财特色,2010年学校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校师生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为目标,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努力奋斗!近百名外籍专家和国内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人文学家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拥有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资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西校区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3个校级科研基地。建有中央与陕西省共同资助建设的金融与证券投资实训中心、财税信息化管理实训中心、企业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等22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和102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西安财经学院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2-2006年,学校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8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625篇,权威期刊发表及EI、SCI、ISTP收录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教材133部,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1项,有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布莱德福大学、格拉摩根大学、美国库克大学、拓玛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完成了比利时弗拉芒政 西安财经学院翠华东校区府资助的发展合作项目、“联合国P-44 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校区项目”、“欧盟在华投资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经济管理人才,积淀了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常路南段2号 邮编:710100编辑本段现任领导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学义西安财经学院杨学义,1953年生,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陕西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2年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西安财经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1(18张)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荣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面主持党委工作,主管组织部(党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主要科研成果:著有《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采办论纲》(中国统计出版社,)、《装备成本管理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等;主持《2006-2015期间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研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90)、《西部地区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2006]06BJY062)等国家、省部研究课题多项;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社会兼职: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总会计师学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西安市商品学会会长。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健西安财经学院胡健,1959年生,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1990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历任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任、《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副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2006年4月任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面主持行政工作。主管人事处、计划财务处、高教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和企业技术管理。主要业绩与成就: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学术奖励10余项,在SPE、IAEE等国际学术会议和《资源科学》、《石油学报》、《统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教材2部、译著1部。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身)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代表性成果:《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油气储量的价值评估方法与资产化管理制度设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气资源价值分级与有偿使用的方法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分一发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西安财经学院长安新校区照片2(14张)党委副书记:贾崇吉阎东明纪委书记:阎东明副院长:周作斌薛小荣张社民吴志勇丁巨涛编辑本段学院改革学院重视教学与科研并举,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00多部,承担和参与了各类科研课题1000多项。学院不断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院地处古都西安东南郊高等院校文化聚集区,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大雁塔、兴庆宫等盛唐遗址相邻,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气氛。现有校园2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达1230多万元。学院作为陕西省重点扶持的高校,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册生达到8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300人。面向21世纪,学院正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把一个规模效益高的、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质量好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陕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编辑本段学术队伍博士生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杨学义 装备经济学胡健 产业经济学王振龙 经济统计学丁德科 装备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学科 导师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王佐仁、王培勋、东方社奇、李萍、陈正、刘树枫、王国梁、张爱婷、李佼瑞、朱钰、张文红、张维群、刘润芳、韦艳企业管理 张完定、薛小荣、刘小冬、杨学义、李颖、王浩鸣、郁广健、王柏林、刘敏、张谦、宋世民、刘晓宁、薛玲仙、田艳、程书强、苏玉珠、赵广信、姚波、王亚玲、孙晓琳、刘总理、陈淑芳、康萍、郭晔、马君财政学(含税收学) 铁卫、陈春生、娄爱花、刘明、胡碧、李社宁产业经济学 丁巨涛、胡健、丁德科、刘丁有、贾崇吉、李丽辉、王武瀛、吴旺延、王军生、任维哲、杨太康、高全成、邢方、苏永乐、王克西、王新安、焦兵、何秀玲、贾彧、归秀娥、王恩胡经济法学 周作斌、白呈明、陈晓莉、史卫民、崔艺红学科带头人学科 姓名统计学 王振龙教授、焦振勇教授财政学 铁卫教授金融学 陈春生教授区域经济学 薛小荣教授数量经济学 邱丕群教授企业管理 张完定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敏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 刘小冬教授计算机系统结构 陆中华研究员(兼)国防经济 丁德科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 杨学义研究员经济法学 周作斌教授中国当代文学 沈奇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王佐仁教授产业经济学 高全成教授政治经济学 王武瀛教授专家人才 1.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杨学义2.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广森贺铿吴敏樊光鼎童忠勇胡健唐庆山刘延年杨学义3.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胡健铁卫程书强4.陕西省教学名师:王佐仁周作斌刘小冬张瑞年铁卫丁巨涛5.陕西省优秀教师:王佐仁丁巨涛6.陕西省师德标兵:贾宗武王培勋康萍王卓慈7.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雷向辰8.校聘学科(学术)带头人:刘小冬王佐仁李佼瑞东方社奇铁卫王恩胡李社宁白呈明陈晓莉编辑本段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专业设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经济理论、西部经济、金融研究、财政与税收、财务与会计、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秦文化与经济、国防经济等栏目。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及硕士生等相关人员。创刊20多年来,该刊密切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已成为一份经济学领域内颇受关注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专家推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陕西省权威社科学报”。编辑本段院系设置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简介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于2009年12月成立的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崭新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实验室2个——公共管理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学院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读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24项,地厅级35项。教师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学术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科研奖3项,其中《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专著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学院教学成果丰硕,近几年共出版教材3部,其中1部获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二等奖。教学成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拥有较强的学生管理团队,其中一人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扎实推进“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制度”的思想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受到了校党委的表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目前,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质量有效提高,在校生已达722人。管理学院学院简介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65人,在校本科生1698人。教师队伍中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教师队伍中有入选“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 2人、入选教育部“西部人才培养计划” 2人、海外人才引进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回国人员1人、陕西省模范教师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人。为加大学术交流、汲取学科最新成果,近年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在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并做大会报告。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内财经类院校最早招收本科生的专业之一。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教学实验、实践环节,建有央省共建的管理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特色学科实验室2个,还有投资494万元,建筑总面积为710M2的ERP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农业技术实训中心和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等4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立了金蝶管理软件公司、陕西省建筑第八工程公司、西瑞集团等20多个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2009年,我院成功主办并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ERP)陕西赛区的比赛,同年,在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十强精英团队”的荣誉称号。在2007、2008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分别取得全省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122表篇,被SCI、EI、ISTP和CSSCI检索论文16篇,主持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6部。承担科研郁广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发展 04XJL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薛玲仙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完善政策研究 05XJY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程书强电子商务信息智能统计研究 06XTJ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韦 艳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福利和促进政策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青年项目)孙晓琳 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统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薛玲仙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路径及管理研究 2003KR6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刘晓宁 陕西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研究 200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200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张谦 西部地区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企业组织研究 03JS032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程书强西部地区企业CIS策划设计方法研究 03JS0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薛玲仙 陕西中小型企业文化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004KR9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赵广信 “一线两带”建设中基于产业集群与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2004KR10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郁广健 大西安商业带空间布局及运作模式研究 2004KR11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张完定、程书强 陕西省科技型风险投资企业创立和运作及家庭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2004G1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薛玲仙 退耕还林后区域性非农耕经济形态下农民市场观念培育研究 04C00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赵广信 西部企业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04JS29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王柏林 发展陕西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研究 04JS31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项目计划(重点科研)姚宏 陕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05KR13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于立新 大西安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产业集群组织研究 2005KR1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江龙 陕西风险投资体系与城市创新系统联动运作研究 2005KR4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崔智敏 陕西民营资本投资决策预警机制研究 2005KR8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程书强 陕西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研究 05E025Z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崔智敏 关中地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05E028S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程书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智能统计的设计与实现 LX2005-Y34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孙晓琳 我国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LX2005-Y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张完定、程书强 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及陕西家族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证研究 05JS64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宋世民、李慧 基于竞争力的陕西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西咸经济一体化” 05JS65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王柏林 陕西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互动研究 06E022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 谦 陕西生态建设模式及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 06E005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韦 艳 陕西省出生性别比例偏高地区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06G002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姚 波 陕西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06E017S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刘晓宁 陕西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06D004Z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 颖 基于建设陕西新农村的流通生产力问题研究 2006KR2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崔智敏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LX2006B3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姚 波 信息化背景下统计网站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X2006B43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郁广健 陕西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LX2006C27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王亚玲 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创新研究 2007KR61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周艳春 陕西民品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提升能力的对策研究 2007KR16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刘晓宁 基于现代农业的陕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7KR3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许 妮 陕西桑蚕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07KR5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苏玉珠 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007KR6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