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战国楚玺整理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战国楚玺整理与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学者对古玺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至清末民初,才基本确定了古玺的文字和时代;此间,清代学者、收藏家陈介祺对古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元代的吾丘衍认为三代无印,他在《学古编》中说:“多有人依款识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曾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1]此说影响很大,曾笼罩了相当长的时间。元明两代虽然印学昌盛,但是没有学者举具体的实例谈及战国玺印。明人朱简较吾丘衍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从《印经》《印章要论》文字中可知他是肯定三代有印的。他在《印经》中说:“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又在《印章要论》中引王弇州语曰:“朱文印或用杂体篆。按三代未尝无印,朱文不始于唐,汉器岂非款识?杂体何施朱文?此余所不解者。”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简对王弇州此语是认同的。清代学者对古玺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清代乾隆时,程瑶田与潘毅堂、张古余、宋芝山等友人披玩《看篆楼印谱》时认出“私玺”两字,但他并没有明断它的时代,只是认为是秦汉以前印。张廷济在《清仪阁古印偶存》自序中始有“古文印”的说法,其序说:“今并箧中所积,四百六十六部,印十二部,……为官、为私、为古文;为铜、为银、为涂金。……以审其文字,不可以秦、汉限也。”同治十四年,陈介祺致函吴云时说:“朱文铜印似六国文字,玉印似六国书法,近两周者。”陈介祺是第一次认定古玺文字与六国文字关系的学者。他自同治十一年始编《十钟山房印举》,同治十三年正是初稿编就之时。可见,陈介祺编《十钟山房印举》时浸淫于大量的古印对他提高对古玺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他的这一认识在《十钟山房印举》的编例中也必定会体现出来。吴大澄于光绪九年写成《说文古籀补》,据出土实物上的文字(包括古玺文字)补充、纠正《说文》的遗漏和错误。其实陈介祺对古玺与古文字、古玺文字与《说文》的关系的认识也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早在同治十三年,陈介祺在致吴云的信中谈及以吉金文字补《说文》之遗的想法。王国维在桐乡《徐氏印谱序》中,以《正始石经》古文、战国遗文上的铭文、古陶文、货币文字等,与古玺文字相参对,认为合者十之八九,因此,他肯定了古玺文字为“六国文字”。此前的陈介祺其实已达此认识,只是认识没有他这样体系化,并且语气稍显得不肯定罢了。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开集众家印谱之先,同时他在《十钟山房印举》中对古玺的分类及整个印谱的编例,在中国印谱史上也可以说是开先例的大手笔。我们可以看一看此前印谱对古玺的著录情况。“考集古玺印成谱,实始于明,当时称为秦汉印。其实明人谱中已有战国古玺,当时人多列入未识时代的古印中。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吴观均著《稽古斋印谱》,乾隆三年程从龙作《师意斋印谱》,这时各家印谱皆用原印拓谱,但对古玺的认识仍因袭前人。……徐同柏为张廷济编《清仪阁古印偶存》,第一次把战国玺称为古文印。……至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潍县陈介祺以所收古玺印汇合当时各家所藏,拓为《十钟山房印举》,极一时之盛。《印举》所分类目,首列战国古玺,较之明代显有发展。”陈介祺本人对于这样情况也是清楚的,他在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十七日致吴云书中说:“宋以来止知有秦印,不复知有三代,今以钟鼎通之乃定,已于印举中首举之。兹以印举中自存并借人之三代古官印五十纽,拓请教正。”[6]现存的明清各家印谱,或者古玺与秦汉印不分,或者虽标举古玺,但并不分系。我们现在看到的较早的印谱,比如顾从德的《印薮》、甘旸《甘氏集古印正》都是这样。陈介祺对这一情况是不满意的,他对《十钟山房印举》体例的选定是有力矫前代失的之自觉意识的。在光绪元年乙亥正月十二日致王懿荣信中说:“印举俟滋儿见编,未有期,今年拟以古玺印合周秦印朱墨拓之,先为一编,此印举之异于历代著录者,昔所谓秦印,实古于斯,亦不止周也。” 陈介祺对古玺的认识不只反映在他在《十钟山房印举》中明确标列出古玺,还表现在他对古玺的分系,这一点从此书的编例中可以看出来。陈氏所藏绝大多数为战国及秦汉玺印,他在《十钟山房印举》中将印分为古玺、官印、周秦等三十举。这三十举并不是用一种分类标准确定的。我们可以批评他的这种分类标准失于“芜杂”,但这一分类和编例可以见陈介祺匠心独具之所在。这三十举的分类标准,有的是以文字系统和印风分,如前三举;有的是以材质分,如第四、五举为金铁铅银,第六举为玉,第七举为晶、水石、石、陶泥,第八举为琉璃、骨、桼;另外有的以钮制分,有的以文字内容分,等等。我们通过这“三十举”可以对古玺进行“全景式”的观照。陈介祺首开先例“三系”分印,即第一至三举:古玺、官印、周秦。这一点很有意义。“三系”分印的价值首先在于。把六国古玺和秦国印分开了。作为此辅证的是在陈介祺和吴式芬编订的《封泥考略》明确标出了“秦印”,提出秦印标准主要是职官、地理符合秦制,印文风格同石鼓文、李斯小篆,印面有“十”字界格等。清代以前古玺和秦印的混淆不分已如前述,就是到了近代也有这种情况。沙孟海先生说:“旧时把传世的朱文小玺定为秦印,或称为“秦玺”。徽、浙两派篆刻家直到的近代赵之谦、黄士陵等的印谱中,常见“仿秦印”“仿秦玺”的作品。实际上这批小玺都是战国或战国以前印,决非秦印。”其实就是50年代以前的学者对秦印的特点还是掌握不够,周秦印、秦汉印混淆的现象仍然不少的。以现在标准来看,《十钟山房印举》的前三举古玺、官印、周秦,从“举名”和所举印例来看,名实是不符的,学理也不是很准确的。在我们看来,即使定战国印为“古玺”,战国时的秦玺也当属此列;第一举“古玺”中有大量印也是官印,第三举也是如此。这只是从“举名”和所收印的实际情况来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三举所举之印,却可以发现陈介祺对印的区分却基本是准确的。第一举中基本是战国时六国印,第三举基本是战国时秦国和并国后的秦代印。当然也有少数错误值得商榷入者,比如第一举古玺中“工师之印”(或作“上师之印”)“壬兵戎器”(或作“王兵戎器”)当是秦官印。战国秦印“咸陵园相”(或以为“陵”字不能确释)则归入第二举“官印”中。而第二举“官印”所收的多是两汉印。总体看来,陈介祺的“三系”分印法无疑是相当科学的。战国时代秦用籀文,近殷周古文;六国用古文,去殷周古文远。因此,王国维才有“西土文字”“东土文字”之说。相应地,周秦玺印与六国玺文字亦不相同。周秦玺印文字圆中见方,线条婉转流畅,结体紧凑,笔法自然有力。传世的秦诏版、秦虎符、秦权上的文字与之相近。相比较来说,秦文字比六国文字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的传统正体,虽然秦文字不免也有俗体,但它比较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去改造正体而不是去创新。“三系”分印的方法不但避开了因秦代国祚短骤与战国秦印不易分明的麻烦,也照顾到了秦印的宗周特点,同时将虽然宗秦但已有明显发展的两汉印独立开来——既区分了时代也区分了地域。我们可以看一下文字学家对古文字的分系。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认为古文字就分应为四系:“对于古文字的研究,通常用器物来分类,……所以做文字学研究时,这种老方法应该放弃,而用一种新的分类法。新的分类法着眼于时代的区分,和地域的别画。在现代已发现的古文字里,我以为应分为四系:一、殷商系文字,二、两周文字、三、六国文字、四、秦系文字。这四系中相互的关系虽然很密切,但每一种文字自具它的特殊性。……秦系文字大体是承两周……这样的分类既可以表现出每系文字的特点,又能包括各种畸零的材料,实是最善的方法。在目前,因研究的便利,固可以暂用旧的分类法,不过在精密完备的古文字研究里,是必需用这种方法的。”后来裘锡圭在《古文字概论》中也大致是这个分法。研究古玺,对古玺进行分域、分国是古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陈介祺在《十钟山房印举》中不但对古玺作了分系——这一点从分举目录中可以看出来;如果我们仔细比勘此书的分册和每一册中“分组”,我们甚至可以推想陈介祺已有给古玺分域的自发意识。第二举和第三举自不待言,现在简要分析一下第一举“古玺”。第一举基本是六国古玺。此书的涵芬楼影印本共一百九十四册,第一举分十册。第一册大多是“燕玺”,其中杂有少数楚国、齐国等国玺印,如“左田将骑”是齐国玺,“王之上士”则是楚玺。第二册则齐玺居多。第五册白文小玺也是齐玺居多。第六册、七册朱文小玺则主要是晋国玺。在分册中不只是以分域为唯一标准,还考虑到了印面形式等因素。因此,分册标准也是多元的。另外,《十钟山房印举》编例并不是最细具体到了分册,其实还可以到分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每册中往往有一组几个印的印面文字或印面形式相近。陈介祺编《十钟山房印举》时是一印一页,做成活页,可以灵活调动。其中必然考虑到分组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他留下来的关于编纂此谱的事记文字中可以窥见些许消息。他说:“一印一页,似太费纸,然易印不至损纸,易编可以更正,易补可至大观,不至一成难变。推之《说文》分字统编众书亦然,无续集、补遗之弊。另外,涵芬楼本的《十钟山房印举》陈敬第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纸用吴中六吉棉连,一印一页,都卅举,举分若干册。有一印互见数举,或数举合为一册者,每册又往往间以素纸。惜举例数易稿,率未董理就绪,故不能尽明其旨,美犹有憾。”①[11]和别的印谱同一印一般只出现一次不同,在《十钟山房印举》中往往会“有一印互见数举”,可见同一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角色”。涵芬楼影印本合十八印于一页,原来素纸处则留以空格。空格前后的印往往不成组,和别处成组的印相比,显得比较零落。我们可以猜测,“素纸”处大概是陈介祺预留的待补处,而其中应该有使印成组,使其显得更有体系的愿望。当然,“素纸”的功能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但我们推想其中应该是有这种考虑。从《十钟山房印举》对印的分举、分册、分组中,我们甚至可以大致看出战国玺国主要的地域特征;按此线索排比玺印,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编例甚至有考古“标型学”的意义。当代学者对战国玺印的五系分域不可能没有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的启发。 《十钟山房印举》的编例是相当复杂的,张煊先生将《印举》编纂通例归结为三十九条。但是后出的稿本似乎也并不是陈介祺认为可以最终确定的。因体例难定,陈介祺先后编次十余年,散出各种版本,仅国家图书馆就有五十册本、一百零八册本、七十册本、二十二册本、二十册本、十六册本、十四本、八册本、八十一册本、一百九十一册本等。以至于陈敬第有“惜举例数易稿,率未董理就绪,故不能尽明其旨,美犹有憾”的喟叹。我们再看看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事记”的文字:———————————①《历代印学论文选》(615页)所引此句句读有误,且脱“或数举”三字,其作:“……有一印互见数举合为一册者,每册中又往往间以素纸,……”此句当作:“……有一印互见数举,或数举合为一册者,每册又往往间以素纸。……” ……自叙凡例目录考释。考人、考姓、考篆、考官、考地、考奇字。分时代。分印文。分朱白。分阑文。分象形间以印文。分玉、水石、琉璃、松石、水晶、白石虫奉(云母也)、象牙、骨角、乾漆、黑珀、瓦。分印纽。分印侧字及象形。古玺有王器、有君玺、有官玺、有银玺、有银、有玉、有摹刻石印。私玺别为一举,分朱白文,阑文。古玺有钩印,有象形,有奇纽。符节亦印类,附之。拓图,石与木二种。银错字非图不传。龙节传世惟一。汉至隋有虎符,唐有龟鱼符。半钩,余曰,合符钩。私符也,亦符类也,并举之。封泥,印所出也,并举之。……考释别刻,附后自成一书。[12]……由此一段事记可见,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并不是陈介祺最理想的定稿本。如果按照他在“事记”中所设想编定,《十钟山房印举》的体例将会更复杂,而且所展示古玺的“全景”将会更宏大,更全面、细致。按陈介祺的设想还会有“考释”自成一书,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十钟山房印举》中的分册和分组是费尽斟酌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百九十四册本的《十钟山房印举》,其编例已显示出它的分举标准多元的,甚至让人有“芜杂”之感,其实这正是陈介祺的高明之处。分举标准的多元正是太史公《史记》中所用的“互见”笔法,这样可以多侧面展示“古玺”,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样的复杂的编例窥测陈介祺对古玺的认识。

楚辞与离骚的论文研究

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浪漫主义风格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现代离骚》原作:屈原 公元前300年 译作:陈振权 2008年6月18日《屈原引路》(1)出身、志向、努力1. 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2. 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3. 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4. 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5. 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6. 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7. 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8. 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 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10. 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11. 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12. 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13. 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14. 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15. 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16. 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17. 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18. 非怕自身遭殃兮,怕皇朝失国土!《屈原被屈》(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 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20. 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21. 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22. 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23. 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提前改路!24. 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25. 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26. 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27. 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28. 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29. 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30. 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31. 以己之心度人心兮,对我诸多猜忌。32. 忽然群起攻击兮,实在始料不及。33. 觉得日渐衰老兮,恐怕修名不立。34. 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35. 能操行优美情怀高洁兮,骨瘦如柴无憾。(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改法失败的看法与态度36. 环树根扎香芷兮,再穿上薜荔花。37. 弯桂枝织香蕙兮,吊一束胡绳草。38. 效法先王冠带兮,绝非世俗仪容。39. 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 40. 长叹息擦眼泪兮,这一生多艰难。41. 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42. 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43. 这是我心头爱兮,虽九死不悔佩戴。 44. 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 45. 他们是妒忌美女兮,在造谣说她荒淫。 46. 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告。47. 有意歪曲事实兮,合谋预设圈套。 48. 忧郁烦闷失意兮,此时令我独困穷途。49. 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 50. 猛禽不合群兮,今天也像远古。51. 圆孔怎配方榫兮,不同向怎能同路?52. 我屈心抑志兮,我吞怨忍辱。53. 保清白慷慨死兮,报答先王眷顾。《屈原不屈》(5)失败后自我反思54. 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55. 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 56. 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57. 既然前进无功兮,就退后修整服装。 58. 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59. 虽然不为人知兮,我迷情于花香。 60. 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61. 花草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 62. 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 63. 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 64. 人生各有所乐兮,我独爱修法为常。 65. 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屈原被姐姐埋怨》(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66. 我的亲姐姐兮,也反复责怪。说:67. 【鲧太刚直玩命兮,结果抛尸羽山野。68. 你也很孤高要强兮,应该引以为戒! 69. 人家摆满苍耳兮,你家也要摆些。 70. 逐户去说难兮,谁会了解你心情? 71. 眼下好结朋党兮,劝你合群你偏不听!】 《屈原以史实说理》(7)借史反思72. 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 73. 渡沅湘向南走兮,找舜帝评理去: 74. 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 75. 不思危于身后兮,致五子毁家内讧。76. 后羿沉迷游猎兮,好弯弓射大狐。 77. 终被寒浞谋杀兮,使妻子被玷污。 78. 寒浇恃强施暴兮,荒淫太无度。79. 日夜寻欢忘形兮,脑袋丢得糊涂。80. 夏桀王违理兮,终致败落遭殃。 81. 殷纣王碎人兮,终致国家速亡。82. 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83. 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 84. 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 85. 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国土。 86. 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 87. 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 88. 即使身处绝境兮,紧抱初衷不改悔。 89. 榫头不对榫眼兮,使前贤身首碎。 90. 常叹息不得志兮,悲我生不逢时。 91. 揉蕙草擦眼睛兮,泪如雨衣全湿。 《屈原叩天门》(8)叩天门92. 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93. 驾凤凰骑白龙兮,我乘风飞天行。94. 朝从苍梧启程兮,夕到昆山仙境。95. 想找灵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将临。96. 我叫羲和缓鞭兮,向日落处慢进。 97.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98. 放马咸池饮水兮,拴马扶桑树旁。 99. 折桑枝赶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100. 月神在前开路兮,风神随后奔闯。 101. 鸾鸟凤凰惊叫兮,雷神提醒带雨裳。 102. 我令凤鸟飞腾兮,夜行趁天开。103. 大风呼呼旋转兮,卷乌云漫涌来。 104. 云团忽聚忽散兮,翻滚变幻色彩。105. 呼守卫开天门兮,他倚门不理睬。106. 雨茫茫天尽蔽兮,抱幽兰直发呆。 107. 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屈原求美女》(9)求美女108. 清晨原想渡白水兮,再登昆山驻马。 109. 回头一看流泪兮,高丘没有美娲。110. 急忙改去春宫兮,折下几枝琼花。111. 趁着花朵未落兮,送给心中美娲。112. 雷神驾起云车兮,到洛水找女神。 113. 送琼佩表心意兮,我请謇修做媒人。114. 总算有些了解兮,怪癖令人难忍。115. 夜去穷石凉发兮,天亮洧盘洗尘。116. 偏爱游山玩水兮,整天涂脂抹粉。117. 虽然她很美丽兮,只能放弃另寻。118. 天涯海角寻觅兮,上天下地忙奔驰。119. 遥望巍峨楼台兮,忽见美女简狄。120. 托鸩鸟做媒兮,鸩回说她不好。 121. 见雄鸠鸣飞兮,想托怕它轻佻。 122. 心中犹豫怀疑兮,亲又不可自提。 123. 托凤凰做媒兮,高辛已先迎娶。 124. 想远走不知去哪兮,只好徘徊上下。 125. 即使少康未娶兮,有虞二姚未嫁。126. 口笨媒不好兮,看来也难成事。127. 世间混浊忌贤兮,扬丑恶掩美丽。 128. 美人藏在闺中兮,哲王又沉睡。 129. 情怀无处舒展兮,就此抑郁而终怎面对?《屈原问卜》(10) 问卜130. 取琼茅来卜卦兮,请灵氛为我占算。 131. 问:「互爱相吸引兮,我的美人是谁?132. 世界这样广大兮,她究竟在哪里?」 133. 卜:「卦象显示要远求兮,而且会很顺利。134. 处处都有芳草兮,何必留恋此地?」 135. 到处一片漆黑兮,有谁能见真善美?136. 喜好各有不同兮,唯独党人不爱美!137. 腰间挂满臭艾兮,说插香兰不够美。138. 香花臭草未能分清兮,怎欣赏美玉美?139. 塞粪土满腰包兮,说花椒不香美。140. 想依从灵氛卦辞兮,内心疑团未解。 《屈原求神》(11)托巫降神。141. 找巫师降神兮,祭米花椒酬谢。142. 众神如伞降临兮,群巫纷纷去迎。143. 灵光灿灿耀扬兮,照亮我凡心。 144. 教:「要远游走四方兮,按法度找明君。 145. 汤禹恭敬求才兮,伊尹皋陶去寻。 146. 若君王真爱贤兮,又哪用到处托媒?147. 说是傅岩泥工兮,武丁聘用不疑。 148. 姜太公屠夫兮,遇文王即鹏举。149. 宁戚凭讴歌兮,齐桓倚为佐辅。 150. 趁着年青未老兮,别说日子还长。 151. 一旦杜鹃啼鸣兮,那百草将失掉芬芳。」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152. 谁有昂贵玉器兮,不去小心保管。153. 只怕党人会眼红兮,怀妒忌来折断。154. 世道纷乱颠倒兮,留下难以自保! 155. 兰芷失去幽香兮,荃蕙化作白茅。156. 为何昨日芳草兮,会变成今日臭艾?157. 追究其原因兮,不爱美是要害! 158. 我盼兰花盛开兮,不抽花叶空长。159. 失美丽变平庸兮,难再列入众芳。160. 花椒恃才傲慢兮,茱萸想混入香囊。 161. 野草蔓延哄哄兮,又何芳能抵挡? 162. 现在俗流滚滚兮,又有谁能自持?163. 椒兰尚且变质兮,又何况揭车江离? 164. 我这佩带珍贵兮,遭扯断美不夺。 165. 香幽幽难消散兮,华彩仍未稍磨。 166. 随步荡佩自乐兮,这世界美女多。 167. 趁我装饰灿烂兮,周游观察求索。 《屈原他投》(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 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按历择日把路上。169. 折些琼枝做肉兮,精磨玉粉做粮。 170. 为我驾飞龙兮,美玉象牙造车。(读ju ) 171. 异心怎能同事兮,我将远走自离去。 172. 我在昆山转弯兮,绕路浏览观光。 173. 拨开眼前晨雾兮,车动铃声脆响。 174. 赶早渡过赤水兮,今晚到达西方。 175. 凤凰展翅连旗兮,高天翼翼翱翔。 176. 匆匆走过沙漠兮,到赤水岸稍躺。 177. 指派蛟龙搭桥兮,知会西皇放行。178. 路狭窄险阻多兮,众车单线缓行。 179. 过不周山左转兮,直奔西海不停。 180. 集合那千辆车兮,一起齐头并进。 181. 驾前八龙舞动兮,车上云旗相迎。182. 压兴奋缓鞭兮,思绪神游远处。 183. 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184. 升临显赫皇界兮,低头忽见故都。185. 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 (14)追随彭咸186. 悲号: 停下吧!187.但王朝不用我兮,为何还恋故居!188.既不愿推行美政兮,我将追随彭咸归去 《离骚》解读:全诗中心:推行美政。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第一章《被贬》53行;(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第二章《反思》38行:(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第三章《再试》38行:(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第四章《徘徊》38行;(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第五章《他投》21行:(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全诗概述:上半部 叙述文路:缘起,失败;反思,家人埋怨,评理。第一章《被贬》53行:叙述被贬的前后过程。夹议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和推行美政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抒发情感。第二章《反思》38行:思考被贬原因。认为正直无错。不理会“姐姐”的责怪,论证推行美政的合理合法性。下半部 行走路线:上天不成想去昆山求仙,回头见家乡无女(女娲般的能女),便转而去求女,求女不成后才去昆山,在昆山求神问卜,得到仙家指引后转去投西皇,中途却又思乡停步,最后还是决定找彭咸(先王)去了。第三章《再试》38行: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美政)是对的,于是“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希望能东山再起,继续推行美政。第四章《徘徊》38行:但“天关门(王不理)、女隐藏(王妃也不理)”,君王未醒。进路阻塞,便只好去“问卜、求神”,再思考决定何去何从。第五章《他投》21行:一波三折:最初决定依照神灵指引离开楚国投奔西皇,但思乡难行,停步放弃。但若留在故居却又没有知己!无奈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给我加分吧~~~~~

《离骚》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诗人在诗中用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塑造了一个超群拔俗、峻洁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浪漫形象。离骚》形象的感染力决不在于工巧的悲苦之词、怨诽之音、哀愁之感,而在于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的描写,特别是那种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对决心百折不挠的坚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解体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却能冲决作者的阶级和时代的网罗而发人深思,激人奋进。二、诗人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自然现象糅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使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写。在《离骚》中,诗人的激情象狂飙一样冲出了现实的界限:飞渡沅湘、南征九嶷、向重华倾诉衷情;驾龙乘凤,忽上忽下,去寻求理想所在。在《离骚》中,诗人气派非凡:为太阳驾车的羲和听他指挥,替月亮驾车的望舒为他开路,凤凰在前面充当卫士,风神(“飞廉”)在后面紧紧跟随;蛟龙为他搭桥,西皇背他涉水。三、诗人在长诗《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在《诗经》单纯运用的基础上,长诗《离骚》的比兴手法主要运用刻画形象的方法,这是一个进步。例如:长诗谈到美人,或比圣君,或比贤臣:“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等等。把比兴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用鲜明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内容。

楚国组合玉佩研究论文

字达夫。著有《樊川文集》。诗作《关山月》,地理地质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 孙子,字令升、《琵琶行》(并序),大都(北京)人。《少年中国说》,唐代文学家,晚号半山。提出文章须以“考据”,字仲伟,字务观、政治家,脍炙人口,55 回,世称王右丞、礼部主事。 贺知章,号墨憨斋主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号简斋。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韩非,南宋大臣。 王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合集》,南宋爱国词人,官至司勋员外郎,名御寇、怪石。《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世称杜工部。官至蜀汉丞相,思想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溢忠肃、《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官至宰相。为人放荡不羁、《捕蛇者说》。 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夜雨寄北》等。著有《嘉 集》。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元末明初小说家,清代文学家,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目录学家、七绝《望天门山》,字君实。 冯梦龙,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因性格傲岸,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文学家。“味摩诘诗,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天问》等。提倡“文”,儒家学派创始人、《钱塘湖春行》(七律),江苏武进人,唐代文学家,主张实行仁政、政治家,《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还有《卖炭翁》(七古)。 刘安:奇松,字明允,字季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应酬之作。《正气歌》,号醉翁。从军多年,字季陵。 干宝,字孟德。 刘向。西汉经学家、《龟虽寿》,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哲学家。政治上是保守派,号湖海散人,清代思想家,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逃出后任左拾遗。 辛弃疾,号沃尧,字子安,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尚贤”,河阳(河南)人,字灵皋,唐代诗人、《醒世恒言》、《送元二使安西》(七绝),清代小说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今存14 种、《别董大》(七绝),尊号“卿”,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他的《凉州词》,还有《九歌》,因居佛山镇。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元代戏曲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字子瞻。其散文雄健峭拔。其文明白畅达,字尧章。全书120 回,安徽桐城人。“论”、《楚辞》。 杜甫,北宋科学家。 曹雪芹,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号玉溪生,清代散文家。 刘义庆、记述客游之作,洛阳(河南)人,追谥文忠、《鹏鸟赋》,号已斋叟,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散文家,反对浮靡文风、《饮酒》,他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窦娥冤》,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唐代诗人,夏阳(陕西)人。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李宝嘉,是继方苞,自号仓山居士、文学家。戊戌维新的领袖、重农,字子恒。 崔颢。《权书》包括十篇文章,善于叙事,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吕不韦,字义山,清末小说家。唐代散文家,字茧人,因排第七。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九章》,官至礼部右侍郎,诗作今存九千多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格调高昂,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字子政;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字子长。三国文学家,另有著名的《讨武檄》,又称韩吏部、思想家,字犹龙,名况、《秋浦歌》,号文山。现存《庄子》一书,字子厚。安徽桐城人,字子同,笔名(别署)洪都百炼生,北宋政治家,沛郡(江苏)人。 汤显祖、《隋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孟子。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内容丰富。 沈括,字存中、《农家叹》,元末明初小说家。 吴敬梓。 庄子,字善长。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 李渔,三国时代政治家,谥号文,重视民心向背,字永叔。在政治上提出重赏,字幼安,初唐四杰之首,号伯元。文学家,字乐天。撰成《水经注》40 卷,有“疏”7 篇,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春秋时代鲁国人,今存53 篇,主张君主集权、诗人,画中有诗”,北宋文学家,后徒居嘉定(上海),战国时郑(河南)人,有《刘梦得文集》,字笠鸿,作品集为《临海集》,有《震川先生集》,五律《送友人》、水利等,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重罚,生于南京,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字易安、《书愤》、散曲家。 蒲松龄,名轲、散文家,眉山(四川)人,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唐代诗人。《石灰吟》为作者12 岁所作,北魏地理学家。(黄山。下(陕西)人,西汉思想家,清代小说家。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原名三变,代表作《渔歌子》(词),后弃官移家成都,官至嘉州刺史,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号易安居士,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岑参。 归有光,世号靖节先生。 马致远,初唐四杰之一、曾任知县,谥文正,《从军行》七首、文学家,读l ún ,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官至礼部主事,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骆宾王,唐宋八大家之一,淄川(山东)人,南朝宋史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军事家,因耻于折腰而罢归,字退之。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室名惜抱轩。官至兵部尚书。鄱阳(江西)人、《示儿》、《单刀会》最为著名,明代旅行家,字长卿,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文学家、“非攻”、《童区寄传》,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另有《李清照集》,诗中有画、无为,后辞职南归,《游黄山记》出自本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全椒(安徽)人,择也。 陈寿,著有《柳河东集》,号笠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自称少陵野老。著有《孟子》一书,对黑暗现实不满,封荆国公,有《李义山诗集》、《封建论》、史学家,庐陵(江西)人。 姚鼐,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教育家。北宋政治改革家。《乐羊子妻》。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明朝大臣,自辟蹊径,“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民贵君轻”,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爱国将领,南朝宋代小说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因号杜樊川、“一往情深”、英国莎士比亚。 荀子,曾为秦国的相国,代表作《燕歌行》。 韩愈、散曲《天净沙·秋思》,袭父爵封为淮南王。著有《东坡全集》、《五柳先生传》、刘大木魁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大都(北京)人。他与其子苏轼,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官至礼部尚书,江西临川人、重战者诸项政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撰有《说苑》,总题为《己亥杂诗》,长州(江苏)人,昆山(江苏)人,号雪芹、《天论》等。 高适,钱塘(浙江)人,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全书未成,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世称韩昌黎,开元进士。 张志和。 司马光,世称聊斋先生,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所作杂剧15 种。 李白,战国末韩国人,字姬传。为桐城派创始人。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剧作家,筑草堂于浣花溪畔,战国时赵(河北)人、温泉,曾共同从事创作。四十多岁中贡生,江苏丹徒(镇江)人,西晋史学家,也称王文公。西汉史学家,官任南京太仆寺丞、苏辙并称“三苏”,寓言散文《三戒》,著有《乐章集》,元杂剧的奠基人、“节用”。 刘禹锡,名武,有《关汉卿戏曲集》。 欧阳修,字耆卿。其词开豪放一派,病而卒。 刘勰。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字孔明,初唐四杰之一,世称柳屯田。《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意大利但丁),字铁云。《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13 篇。所作《回乡偶书》(七绝),21折、《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名周。 刘鹗,别号饮冰室主人、军事家。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扁鹊见蔡桓公》。 于谦,官至宰相,号东坡居士。《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历尽艰辛撰成《史记》,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是苏轼赞王维之语。有抒情诗《观沧海》,名潜。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明代小说家,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33 篇,广东南海(广州)人,军事理论家。著有《王子安集》、《望江亭》,号青莲居士、文学家,也叫《淮南子》,气势雄浑,字宋瑞。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思想核心是“仁”,后改趼人,主和贵“虚”,有《岑嘉州诗集》,清末(近代)小说家,号白石道人,字介甫。 罗贯中,即虚静,北宋文学家,世称杜少陵,字太白、《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后四十回为高鹗(è)所续,河东(山西)人,代表作为《长安古意》,字少伯。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战国时邹(山东)人,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李清照,山阳(江苏)人。 司马迁。 施耐庵。《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书画家,浙江仁和(杭州)人,深寓哲理,诗歌有《归园田居》、《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 墨子,诗人,字延益,名翟(d í),唐代诗人,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初唐四杰之一。 苏洵。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人称惜抱先生,广东新会人、《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字卓如,唐代边塞诗人,汉高祖孙,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又称韩文公,墨家学派创始人,字敏轩,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历城(山东济南人),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 王昌龄,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曹操次子,《新书》10 卷58 篇,唐代现实主义诗人,通数学,著有《徐霞客游记》。著有《荀子》32 篇。临川(江西)人。 李商隐,号东篱。 孟浩然,字渊明,世称柳柳州,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嘉州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浣花草堂,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又名《南华经》,生于巩县(河南),被道家尊为前辈。 诸葛亮,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他的《梦溪笔谈》(26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还著有《随园诗话》,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字熙甫,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擅长七绝,代表作《西厢记》5 本、“道”并重,号霞客。 范仲淹,爱国政治家,名作有《从军行》。著有《李太白全集》。 方苞,在安徽省境内。 郦道元,后被封为魏王,世称涑水先生,曾官太子少傅,合称“三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 姜夔,主张“兼爱”,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散文有《桃花源记》,号灵均,字牧之,唐代诗人,号望溪、云海,唐代诗人,字梦得,汉时避宣帝刘洵讳。 范晔,号任公,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指南录》,选自《古代诗歌选》,唐代文学家。所作杂剧达60 多种,追封温国公。 屈原,自称五柳先生。 梁启超,尚书工部员外郎。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文学家、《贾生》、文学家、散文家,号放翁,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选择摘录之意、文学家。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书信,代表作为《在狱咏蝉》,有讽谕诗《秦中吟》,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世称贾生,山东济南人、随园老人。所作《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又名《金玉缘》)的创作,世称王荆公,本名更生、六一居士,号震川,全书120 回,号柳泉居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世称柳河东、文学家,字贯中、“口若悬河”等,元代杂剧(戏曲)作家,西汉政治家,终身潦倒。 袁枚,如“望梅止渴”、《东坡乐府》等。现存《论语》20 篇,《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尤为后世称道,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劝学》,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字希文。 苏轼,有四绝。东晋史学家,字振之,对后世很有影响。《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属于章回体小说,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扶风(陕西)人,字蔚宗,语言清丽,不为权贵所容,被称为“诗史”,清代戏曲理论家,其词多为写景咏物,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北宋散文家。 6.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 卢照邻,寓居长安十年。著有《墨子》一书,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深于经学。 陶渊明,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官仅至县丞,一名《孙子兵法》,通法文、《渭南文集》。现存《韩非子》55 篇,自号四明狂客。《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集体编著《淮南鸿烈》、序跋、《新乐府》,著有《孙子》,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字子舆,号老泉、《新序》,被称作“古今纪游第一”,南宋词人,号稼轩,字留仙。《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教育家。著有《列子》8 篇。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代表作《燕歌行》。著有《剑南诗稿》、诗人,号射阳山人、《〈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后汉”即“东汉”,著有《白氏长庆集》,又称白太傅,字承祚(zu ò),江阴(江苏)人。官至供奉翰林,60 岁中进士。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有《于忠肃集》,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蒿里行》等乐府歌辞,为传诵名篇、《酹江月》,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曾漫游各地,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又字履善,“安史之乱”被俘、医术。五绝《静夜思》,字汝忠,汉献帝时官到丞相。《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字子才,又迁柳州刺史,对抗王安石变法、士兵疾苦均有反映,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班固。 白居易,明代戏曲家,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改称“孙卿”。 钟嵘,古代称为“兵经”。 杜牧,代表作《三国演义》,清末(近代)小说家,魏文帝,明代文学家,明末散文家。 杨炯,抒情委婉,名本,近代小说家,歌诗合为事而作”,谥号文。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世称柳七,春秋后期齐国人,名。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文学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樊南文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唐代边塞诗人,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 篇。散文多为经说,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或贾长沙,钱塘(杭州)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祖籍丰润(河北),有《杜工部诗集》,荀况弟子、《观猎》(五律),当政八月即逝,官至尚书右丞,江苏常熟人,反对贵族操纵政治,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 王实甫、《行路难》,南宋女词人。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龚自珍、“三别”,字孟朴,如《赤壁》,有《白石道人诗集》。代表作有《无题》。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文学和史地学,一生贫寒,名篇有《鸟鸣涧》(五绝),字梦阮,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南宋爱国诗人。传有17 种通俗演义,三国时政治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又自称我佛山人,谥号文忠。所作散文说理畅达。 曾朴,清代诗人,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组诗“三吏”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北宋史学家、军事家,字摩诘。 徐宏(弘)祖,《诉衷情》。 曹丕,《警世通言》,字子美,思想家。 陆游。 吴承恩,代表作有《五蠹》;名文《滕王阁序》,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 首绝句。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 文天祥。 王之焕,名平。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号南亭亭长。 王安石,东晋诗人,官至吏部侍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代表作是《逍遥游》,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字原,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溢号文正。 吴趼(ji ǎn)人,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离”通“罹”),思想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清代散文家。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教育家、贾太傅,字彦和,字孟坚,浙江兰溪人、《智子疑邻》,著有《玄真子》,字仲尼,原名《太史公书》,浙江钱塘(杭州)人、《救风尘》,大都(北京)人,唐代诗人。 列子,名丘。有论说文《天说》

武术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武术的论文题目:1、传统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研究2、江苏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员培养体系的swot分析3、对中国武术网站问题的研究4、2008~2012年我国传统武术科研状况分析5、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受众行为研究6、以"健身"为主题的太极拳文化之研究7、回眸与反思:武术格斗现代化8、基于CNKI的国内武术运动项目体能类研究论文的项群统计分析9、冰岛武术开展现状调查研究10、近十年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参会学术论文统计分析11、冰岛武术队发展现状的研究12、少年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13、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14、常德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15、民办武术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 旋风脚是武术运动中最基本的跳跃动作之一。为此,本文针对该动作技术特点,提出了练习的基本步骤、要领及有效方法。对学习中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知识对旋风脚技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武术 旋风脚 技术正文部分1 前言 高、飘、快、脆、稳是高质量完成旋风脚所必须达到的要求,高质量的旋风脚对于套路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练武者练好旋风脚是十分必要,但练好该动作不是一件易事,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难题。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观察法 归纳整理法3 身体素质训练对旋风脚技术的影响我们要作好难度较大的旋风脚,必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腾空而起不仅需要腿部力量,还需要腹肌和其它肌群的力量及柔韧、协调、速度等素质。3.1 力量练习通过田径运动中的多级跳、短距离冲刺跑、变速跑以及摸高等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对青少年来说可用爬山、跑台阶等有趣的活动来发展下肢力量。3.2 柔韧性练习“练拳先练筋”,武术柔韧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肩、腰、腿,方法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采用搬、压、撕、拉等,增大肌肉伸展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主动形式是压、耗、控等,自我控制肌肉的收缩,缓慢的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较多的采用后一种慢张力法,其好处有三:(1)超越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教小;能减少损伤和剧痛。(2)作用于牵张反射。(3)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使之慢慢的尽可能的拉长肌纤维。3.3 协调性练习采用助跑接起跳摆、收腿击响,以提高助跑与起跳的连贯性和衔接能力。能够做到 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放松,并且肌肉的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恰到好处,这时就能达到协调美观了。3.4 旋风脚摆腿练习大致可分负重摆(用1~2千克的沙袋绑小腿练习里合腿、外摆腿等,以增强收摆的力量与速度,左右腿都可以练习),快速摆(不负重,快速摆腿主要是提高摆腿的速度和掌握击响脚的空中位置和时机)包括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等。4 旋风脚技术动作的描述旋风脚的动作结构较复杂,以右旋风脚为例说明,其整个动作包括上步起跳、身体腾空转体里合腿、落地三部分。4.1 上步起跳踏跳在空中的旋转能量,主要是从地面获得的,包括上步抡臂、拧腰、转体等一系列动作。在左脚向左上步的同时,左手由前向上摆起,右臂摆拳伸直并向后摆动。同时右脚上步,身体向左后转体180度,脚尖内扣,膝关节微曲,准备起跳,同时左脚提起向上方主动摆动。4.2 转体腾空里合腿踏跳瞬间,随着脚掌碾转地面,主动拧腰、转髋、猛力蹬地,并伸直髋、膝、踝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呈扇形摆动,同时两手臂分别经下向上用力抡摆。当身体旋转到180度后,里合腿要尽量靠近身体,当里合腿绕髋关节转动180度后,脚掌内扣,左手在脸前迎击右脚掌,转体270度时击响(右腿里合腿时要注意摆动幅度成扇形,腿伸直、轻松、快速并贴近身体;击拍时要准确响亮,击响点靠近头部)。4.3 转体落地空中击响后,两脚在空中开始下降,并在腾空旋转的情况下轻落、站稳。落地方法根据练习的深度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初学时,因为腿部力量、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原因,不可能一下达到动作要求,做到左腿自然下落着地,转体90度击响即可;第二种:当能够较熟练的完成腾空动作时,可双脚同时落地;第三种:具备了一定的腾空高度和较好的爆发力时,右腿快速里合击响后先于左腿落地,不论那一种落地姿势均应注意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缓冲,以保护踝、膝、关节。5 旋风脚技术的理论分析5.1 助跑旋风腿的助跑对腾空动作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助跑的每一步与它的步长、时间、速度有密切的关系,以三步助跑为例研究:(见下表)助跑步数与步长、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备注步 长 厘米 厘米 厘米时 间 秒 秒 秒速 度 米/秒 米/秒 米/秒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个助跑的水平的速度的获得取决于第二步的完成情况。旋风脚的助跑步幅应是中、大、小组成,而速度变化节奏非常鲜明、强烈是一个缓、快、慢的节奏。5.2 拧腰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一个来自身体的旋转速度,这涉及到转动力学中的动量距的问题。身体要旋转,必需有一个外力来产生角动量,这个外力只能来自脚下,通过脚与地面的摩擦等外力使腰拧转。这就是常提到的“力发于根节”。因此练习旋风脚时,起跳脚要稍内扣,感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可以加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5.3 起跳起跳是旋风脚技术的核心问题,起跳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从而制约动作完成的质量。起跳瞬间头上顶:头正、项直、颜收,有意识的保持一股向上顶的劲,不仅能使人体自然中正。运动中易于变换重心,身体更灵便、轻巧,而且能振奋精神,归沉内气,运化自然;起跳腿(右腿)足趾屈肌群的收缩力要特别强,要发挥利用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三头肌等肌肉的收缩力量,达到较理想的腾空高度。起跳腿在着地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是三维运动,其合速度是沿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的分速度所构成,此时,左腿的摆动目的是尽可能增大沿垂直轴方向的速度。5.4 空中里合腿.腹部肌肉收缩,背部、臀部肌肉拉伸,注意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兴奋——抑制相互转化,还要注意上肢协同配合等。空中旋转击响要快,因为空中的动作本身是快的,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宜完成动作或动作完成仓促。5.5 落地的动作旋风脚接竖叉或马步。在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中,落地动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腾空动作的跳跃动作、落地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完成腾空动作时腾空旋转过了头,则会产生惯性的外力距,这力矩就很容易使运动员身体倾倒,失去平衡。而如果旋转不足,则会使身体转体不够,又易形成重力距,造成身体后倒,失去平衡。因此腾空跳跃动作完成的准确与否是取得落地动作稳定的前提条件。另外,落地动作的准确性也很关键,如果落地动作(通常是劈叉、马步等)姿势不准确,低头俯腰,则落地的技术动作也不易稳定。所以,要解决腾空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问题,就必须要从跳跃 动作和落地动作这两个环节的准确度上下功夫。5.6小结我们将上述全过程用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简言之:实际上是下肢旋内的动力性动作。在里合的整个过程中,人们沿垂直轴旋转360度。其生物力学特征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带动小肌肉。6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6.1 踏跳后上体后仰,右腿屈膝一般是由技术要领不对或柔韧性较差造成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练习:(1)加强柔韧性练习,使单腿里合腿高过头(注意右脚成扣脚型),并在空中运用是不用费很大的力量去做。(2)多做腾空转体里合腿,充分放开去做,体会头上顶,上体直立。腿被动里合的感觉。特别注意右膝伸直(可以不拍脚)。(3)进行保护练习,体会整个动作的要领。6.2 起跳后身体向前窜,不腾空。这方面原因很多,起跳时制动不够,柔韧性差,使腿法动作慢,腿部力量不够等。初学者要搞清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的克服。起跳时制动不够,可做助跑、起跳、翻腰练习,注重起跳的高度,柔韧性差可采用正侧压腿,正侧踢腿及里合外摆腿的交替练习法。腿部力量差可做一些素质练习,负重提踵、冲刺跑、蛙跳、跳绳等。6.3转体角度不够,上下配合脱节主要因为动作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腿动先于腰动,制约腰动,教学训练是注意强调双臂向上抡摆配合,腰动带动腿动,让右腿在腰的带动下被动超常速里合。上下肢用力协调,提高身体旋转能力。6.4 完成动作后重心不稳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双脚落地,后单脚起,单脚落,利用好运动的惯性顺利衔接后面的动作(竖叉,马步等)。7 建议7.1起跳前的助跳动作要轻松自然,速度逐渐加快,全身要协调配合,这样对完成起跳的作用大。7.2起跳的速度快,爆发力大,因而向上的初速度就大,摆动腿不仅上摆,还要帮助起跳。7.3空中旋转击响要快,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易完成动作。7.4落地要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再过渡到全脚着地,这样就比较稳。7.5要练好旋风脚,首先要练好相应的一系列基本功,如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腾空转体跳跃等。参考文献[1]弓云武,习武练功500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周晓弟,曲、园、拧、收的艺术 体育研究,河北内部刊物[3]薛盛才, 怎样练好旋风脚 中华武术月刊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年第12期[4]田春美、单信海, 肢体各关节运动测试的标准化及对应的运动解剖关系 南京体院学报编辑部 1997年第2期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流行词的研究与整理论文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背景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CNN IC)最新统计表明,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亿人,其中年龄在18到35岁的占,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在具有以上两大特征的人群中,大学生群体无疑占据了其中绝大一部分。在一次对湖南五所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在所有的调查样本中,女性全部上网,而男性只有的学生从没上网。可见,网络基本已覆盖了中国的所有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有文化的大学生必然是网络流行语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众载体。那么,网络流行语对如今的大学生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二、剖析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来了解网络流行语所本身所寓含些什么。例如,“打酱油”这一词最初出处是之前广州电视台采访的某市民对于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他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男子的照片也被网友PS成各种样式。“酱油男”、“酱油族”等网络用语也因此派生,也有些人为此更改了某些著名的广告词,例如,“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酱油壶一开,好事自然来 ”,“ 打酱油,just do it ”。事实上,“打酱油”本身是以隐喻的形式,通过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来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冷眼旁观他人的喧嚣,静静品味自己的沉默,正是打酱油幽默表达的深刻体现。 从“范跑跑”、“猪坚强”到“桥刚强”,网络流行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当时的一个特定的事件,并且具有很大的幽默和讽刺的意味。这些词汇大多由民间网友始创,再作为媒体的新闻语料,就普及成了大众娱乐。而幽默正是它们能够娱乐大众的真正元素。“幽默”与滑稽、讽刺不同。滑稽是在嘲笑、插科打诨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之处,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讽刺则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不良或愚蠢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幽默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辞海》上的解释是这样的:“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在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更是没有幽默的影子!”这是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近期对451名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创新特质的认识包含原创力、独创力、愿意尝试、想象力、好奇心、有个性等特质;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认知,它们主要包括责任心、自制力、社会认可、社会服从、谦虚谨慎等核心特质,独独少了幽默。美国人一向将幽默视作创新能力与国民素质的核心部分,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幽默似乎只是“搞笑”“寻开心”“耍嘴皮子”的代名词,到头来只是使人一笑了之。由此,它难登创造力与理想人格的“大雅之堂”。因此,当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出现后,懂得它的人会自然而然接受它,而一些不懂得人就把它理解为搞笑、寻开心、耍嘴皮子。网络中不乏搞笑、庸俗的词语,但这些很难流行起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当下流行的一些网络语言一般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在博得一笑的同时,又寓意着深刻的含义。2008年7月25日,在简阳市数万居民的注视下,年满40岁的沱江一桥被380公斤炸药爆破。然而,大桥岿然耸立,桥墩、桥拱和桥面都好好的,有人说,该桥起码还可以再用几十年……网民调侃地送给沱江一桥一个绰号:“桥刚强”,这个被简阳市交通局称为“承载力已很差,不能再服役了”的桥刚强被有关部门一纸令下,判处了死刑,桥刚强到底冤不冤。小小的一个“桥刚强”,却引起了网络上对社会工程质量和政府执政的广泛探讨,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幽默方式的表达,它是新近发生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整个过程中是短暂的,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参与。流行本身是短暂的,也意味着网络流行语过程的短暂性,但我们不能忽略它所代表的幽默的含义,流行语本身是短暂的,可是影响到大学生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意义就非常之远大了。总体来说,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行为主要有以下影响:1.可以调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脱离家长的束缚来到孤立的大学校园,其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里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之间的斗争,在斗争中实现自我调节,将心态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调节不好,就会产生自卑或自满的情绪。一个会使用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情绪心理,更容易从消极的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范跑跑”的出现,除了对范老师的嘲讽以外,更大程度上它掀起了一番有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争论热潮,更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观。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增添一份幽默感,更容易被双方所接受。从家庭步入校园,每个人的背景、文化、个性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消除双方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大家彼此都了解得网络流行语,双方俨然一笑,甚至取得在某些观点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所谓“一言即可得友”。3.有利于培养幽默的能力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带来欢乐和思考的能力。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它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乐观可以减轻我们的精神痛苦,驱散我们的烦恼,高尚的幽默可以清除我们精神上的种种不快,日常生活中一个得体的幽默常能使一个紧张难堪的局面变得比较轻松,使对立僵持的矛盾得以缓解。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所表达出的幽默效应的理解,能够让大学生们在面临困难时,养成用幽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做俯卧撑”出自瓮安事件,当时只有“不管我事”的一种含义,慢慢的,更多人将“作俯卧撑”进行发展,有点类似“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中立状立场的代名词。慢慢的,更多的人开始使用,“股市在做俯卧撑”,“房价在做俯卧撑“等形容对股市和房价的不可预计,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在不同场合,有时候可以起到不少的幽默讽刺效果,更有利于表达某种观点。4.利于增强对事物的深层分析能力网络流行语常常会引起社会对某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大学生在接触到网络流行语后,必然要对此语言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网络上的激烈争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辩证的看待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军区空军某部在帮村民清理废墟时,从垮塌的猪圈中扒出一头活着的猪,它已经在废墟中被埋了整整36天。虽说这是发生在动物身上的奇迹,仍然让人振奋不已。许多网友毫不吝惜赞美地称之为“猪界英雄”,网络流行语“猪坚强”由此而生。同时伴随着“猪坚强”到底是不是只是一头猪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炒。相信无论结果如何,对某些问题的剖析和深入思考,对能够帮助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况且此件事本身又存在着流行和幽默的概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流行语引来了大量的网络暴力,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势必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很黄很暴力”这一流行语源于CCTV《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名叫小凡(化名)的13岁小姑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很黄很暴力”来描述网络给她的感受,引起大家对规范网络秩序,强化网络道德的思考。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流行语在网络上不断发展,个别网友使用所谓“人肉搜索”将小凡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甚至以她为原型出大量情色漫画、打油诗等,无形中侵害了小凡作为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一些网友在反抗“很黄很暴力”的符号标签中,自身也暴露出了“很黄很暴力”的一面,更有网站推波助澜,刻意揪着这5个字进行炒作。网友曾这样总结“网络暴力”: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专家指出,“这种网络失范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当网络流行逐渐转化为网络暴力时,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生要加强自身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正确与否给与肯定的判断,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受教育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一支具备网络管理经验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在网络时代,只有成为一名专业化、专家型的工作者,才能胜任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网络用语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

此次禁令针对的不只是“人艰不拆”等缺乏文化内涵的网络语言,还包括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等现象,例如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尽管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举在赢得公众普遍称赞的同时,也招致一些非议。有人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自我净化,无须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东西,更有甚者称这一规定是对网络文化的扼杀。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以其轻松活泼的风格得到许多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肩负着标准使用汉语的使命,传统媒体虽然在语言风格上可以多接些“地气”,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跟风追捧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甚至是十分粗俗的网络用语,更何况这些用语在网络上也存在着很大争议。

对一些晦涩生硬的网络用语说“不”,并不意味着对网络文化的否定与扼杀。网络文化应当成为多元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非文化价值的破坏者,不应干扰和误导人们对文化常识的认知。因此,网络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不断地剔除糟粕。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不仅热衷于使用网络词汇,还挖空心思篡改和曲解传统成语,生硬地造出“晋善晋美”“咳不容缓”和“骑乐无穷”等诸多奇怪的用语。这些另类用语看似有创意,实则是为了出奇、夺人眼球,以便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长此以往,汉语的正确使用会遭受威胁,会给公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知识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除规范性考虑外,还应看到,语言文字也是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前提,就是对文化心怀敬意,严谨优雅地使用语言文字,而生造词句、追风恶搞是对汉语使用习惯及其标准的破坏,是对汉语审美的破坏。因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广播电视节目语言文字的用法和含义,是完全必要的。期待在文化传播界人士的倡导和带动下,把这些外在规则变为内在自律,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规范使用汉语语言,进而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起到辐射和提升效应。

果不其然,像春笋一样,一些网络新词儿终于从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嘴里蹦出来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于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有些不情愿,怯怯然又欣欣然地从现实的死海中登上网络,那叫一个新鲜,一个激动。没想到无论到哪儿都能听取“呵呵”一片,这是什么叫声?当时自然摸不着头脑,没多久,听多了看多了,也便会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纳闷了,哪有这么笑的,听着疹人。到后来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这短短一声“呵呵”里面的别有深意,意思丰富着呢。

滴——相当于“的”,一般用在句尾,说起来娇贵十足又有点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架势。但我觉得刚听那阵还好,说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说“滴”还让人觉得过得去,至于男生,也“滴”“滴”“滴”的,听着发腻,似乎没吃饱,可怜得像要饭的似的。

晕——多数时候单说这一个字儿,听起来真是让人顿生怜惜。但如今,有时加个前缀,“我晕”,有时在后面加个字进一步加强效果,“晕死”“晕倒”等。自然说不出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但是总能意会出那么点儿意思。在现实生活里,也早已“晕”成一片。身边晕乎着的人不在少数,就连自己有时也会不禁溜出个“晕死”,以表示什么什么的。

汗——当初也不明白,怎么大家正说着话老蹦出个“汗”呢?虽然不懂,但还是不失其乐地跟着“汗”。当有人问及意思,便用“连个‘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饰自己对“汗”并不知意,更指明了对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干脆被你吓出一身冷汗啦!其实哪至于呢,不就是随便聊聊吗?可人家不管,总之非要显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么尴尬的场合,我的口中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汗”来。

偶——刚上网那会儿,听着你“偶”来我“偶”去,着实有些恼人。后来在电视上听到有台湾老百姓也说“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话吧。可现在土话怎么也越传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语了呢?现在有不少同学,话说得好好的,便在语句中有意无意地夹杂些土话,以显示自己语言的幽默。说土洋结合的普通话竟成为一种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学同学聊天,没说几句就开始偶偶偶了,我听不下去,说:“你别偶!”人家当即理直气壮地回了句:“偶偏要偶!”当时,我怎一个“汗”字了得!

这年头的流行新词儿真让人“汗”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词句很有趣,但是带给我们的可是厉害兼备啊!

我三年级时,班里流行说网络用语,因此我们的语文成绩是一塌糊涂啊。就比如看拼音写汉字这一题和改写句子这两题来说吧。第一个词的拼音拼的是什么可我们大部分人都写成了神马,吧怎么写成了肿么......唉,这可恶的网络用语。

上课时,网络用语还停在嘴巴里。老师一上课,网络用语便又流行开了,老师问我们:“你们知不知道没有一切困难能难倒我们这个句子给它换个说法是什么?”我们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说道:“神马都是浮云!”老师愣了一会,生气的说道:“你们都给我抄五篇课文,觉得自己考得还不够差是不是?还敢用网络用语来说话,想争取下次都抱个鸭蛋回去么?”我们的脸红了起来,都纷纷低下了头。

放学了,回到家后,弟弟心情十分难过,我赶紧走过去问:“弟弟你肿么了?”弟弟望了望我,心情仿佛像渐渐回升了一般。过了一会儿,他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好奇地问:“老弟,你肿么了?肿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呢?”老弟笑的更开心了,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你讲的网络用语实在是太好笑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虾米?”原来是网络用语让弟弟开心起来啊。但是转念一想网络用语还是少用为好啊,不然我们的国宝——汉语就要糟蹋在我们的手上了啊。

网络用语利病兼具,带给我们幽默,平时有些网络用语也很好,比如——886。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被人们所熟知,有的是自创的、也有的是谐音,而许多常见的“网络用语”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杯具等频繁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不得不说网络的强大。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在小学生作文中,许多老师担心学生常用网络用语写作文,而把最原始、通用的写作语言忘了。我觉得:老师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写文章又不是写网络小说,没必要把网络用语写入作文,除非某个学生写网络小说。

我个人认为如今的作文引入网络用语并非不可取,适当的融入一些网络用语,会使全文富有现代感。记得以前读书时写作文,都用一些老师平常教的或课外书看来的词语,经过一些朗读、手写后用在作文里,根本没有同学写什么“给力”、“杯具”等谐音词语,再说了那时也没出现这些词。虽说运用网络用语会使整篇作文产生现代感,但是这没什么意义,说不定过多的网络用语出现在作文里,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对外界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上网了,这不免就会看到这些网络用语,看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写进作文,使得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几个常用语句,基本上全是网络用语。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每个学生的作文里都是数不胜数的网络用语,那老师看了会作何感想?如果我是改作文的老师,作文40分我给这学生25分,因为这学生全文没几个常用词语,自然打分就低了。学生将网络用语运用在作文里,用一点可以,若没看几行就看到网络用语,那这就不叫作文乐,而是叫网络小说,干脆去直接写网络小说吧!网络用语的产生,实际上只是用来消遣的一种产物,并非看后用在作文里,若把网络用语全塞到作文里,就不好了。一味的运用网络用语在作文中,会逐步使学生的词汇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是词语的词语,最终使整篇作文走向“烂”的边缘。

如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写网络用语化的作文,那他或许会在所有的作文里运用网络用语,包括书信,这是绝对的,因为这学生已经习惯了,一写作文就用网络用语。所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我认为应该少用网络用语,多用常规用语、少用网络词汇,多用语文课或课外书所学的用语,这样才能使全文清楚、规范。不至于让许多老师看不懂。

希望以后在学生的作文里,尽可能少的出现网络用语,许多学生知道这是网络用语、也知道什么意思,但对于像小学生而言,用在他们这年龄段的作文里不合适。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应该是用一些充满童趣的语句,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写作特点、也和年龄相符,用过多网络用语反而觉得老气横秋。什么年龄都有它独特的语言、词汇,如果你放弃了你这年龄段应运用的词汇和语句,去用与年龄不符的词汇和句子,一则别扭、二则毫无生气,那整个作文虽然看似成熟,实则了无生趣。

网络用语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为好,否则用不好会弄巧成拙。

关于网络语言写进作文,青少年学生、家长、老师各有说法,意见不一。时髦、有趣、新鲜、个性,一些青少年觉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以标示青少年这个群体特殊性,这也使得网络用语在学生群体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可以不受束缚,张扬个性,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许多初中生、高中生对于网络语言乐此不疲,“起初是带着好玩有趣的心理,说着说着就成了一种习惯,不自然地就会应用在平常的作文里,觉得这样写起来方便”。也有些同学表示中肯的看法。

他们觉得,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但网络语言的使用还要看环境,看场合,不要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中。很多老师反映,在日常教学中已发现这种用语网络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学生们平时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例如“orz”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网络符号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轻人思维的开阔和活跃,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这种随意的、不规范的语言使用蔓延,势必会制约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

同时,习惯成自然,这种不规范用语也会迁移到学生的作文当中,造成行文不畅。这对于正处在语言文字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就难以避免这种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带来交流障碍。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构建的话语环境里,满脑子“Q言Q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以规范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长此发展下去,这些年轻人就会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隔离一代”。这种隔离和割裂,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还会涉及到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些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打电话时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话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张口一句闭口一句,“偶”、“稀饭”、“虾米”的,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沟通困难不说,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一些家长说,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觉得,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要是不利用网络就会失去很多的知识,这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左右为难,既不愿自家孩子落在时代的后头,更不想孩子深受其害,甚是无奈。

虽然学生在运用网络用语时会用引号特别标明,但这都属于不规范用语。如果只因说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作文里硬是塞着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这就忽视了用语的规范性,更给他人阅读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在享受网络用语带给我们新奇、喜悦和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分场合,重视汉语的规范性。

近年来,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纵观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流行语,像“真香”、“我酸了”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由此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顺应时代的发展脉搏,值得肯定。首先,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灵动鲜活,例如:“奥利给”、“我太难了”等词汇,都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人们的状态,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乐于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其次,网络流行词顺应了时代发展,契合时代脉搏。我们处于一个时新月异的时代,语言词汇更新发展,像“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等流行词不仅使科技进步被人们熟知,还体现了流行词更容易被广泛传播,风格诙谐、幽默的特点。

当然,网络流行语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如果人们在不同场合随意滥用流行语的话,必然导致某些不正当文化的传播,造成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缺失。

对此,我们应该区别:在公共场合或在长辈面前,我们应该注意言行,礼貌待人;而在同龄人面前,例如同学、同辈、好友之间我们可以显得更热情、开放一点,适当使用流行词可以增进情感交流。

我认为,网络流行词使用利大于弊,但前提是——要适当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很流行网络语言。比如,当你回答别人你知道时,就会说:“偶知道了”还例如“偶好感动”‘你说的是撒子’之类的。

这种流行,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时还会在作文中出现。

网络语言已经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还能随口说出,连有些老人都会说了。可以说这种语言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连老外都时不时说出几句。

有些人,已经连以前怎样说话都忘记了。这种网络语言也进入了考场。这样真的好吗?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标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它是何等的神圣。汉字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泉水,是不可侵犯的。

而今的网络语言,已改变了汉字,作文中的错字连篇,日常生活中,听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人们已经慢慢丢失了我们的标志与骄傲。

这种流行好吗?它值得我们放弃五千年的历史瑰宝吗?它能代替汉字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地位吗?

网络语言它不能,理智告诉我们它不能。汉字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网络语言无法改变汉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因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这种流行最多是“昙花一现”,怎能取代无穷魅力的汉语言呢?

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呢?比如:YYDS、绝绝子、凡尔赛,这些流行语90后,00后应该都懂吧!

平时你们会用这些网络用语吗?是怎么看待网络用语的?最近有一位网络流行语的带节奏高手“郭老师”被全平台封禁了,这都是因为她用张牙舞爪的动作和低俗奇怪的言语方式来博取大家关注,我认为这样的语言不能经常去用,如果以后大家都去用这类词汇来形容所有事情,那么人们有可能会越来越懒惰,传统文化的表达可能会丧失。但是人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是不需要太强表达能力的,而网络用语既然能高度概括很多东西,那么表达能力比较差的人就会使用,但并不完全是因为用了这类词语表达能力才变差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来讲流行语对人的影响,80后、90后也有一些网络用语,但是不也照样读书,照样工作了吗?当年有些流行词语现在已经很少讲了,所以YYDS这些网络用语,以后也会一样,10年、20年后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所以对表达能力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

我们不能阻止网络用词的出现在生活中,在幽默风趣的语言环境里适当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我们一定要更认真的去学习汉字,和古诗词,我们要更好的去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如:“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不断产生并快速流行。

当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借用的现象。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这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而处于社会中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或诉求,但并未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矛盾。网络自由的环境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使得这些空缺得到补充。如“顶你个肺”这旬网络流行语表示惊讶、不满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达了无奈。在汉语中,原来就有很多表示“惊讶、不满、无奈”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但是《疯狂的石头》的热播,加之齐达内在世界杯上的以头顶人,让这句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些人不再满足默默无闻的生活方式,而想要彰显自我,展示个性。这些流行语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因而异常受欢迎。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语言往往承载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益于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对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的流行语体现了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果频繁接触这些词语,就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响。再者,严格地说,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错别字或语法不通的句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语言水平和能力。特别是用网络流行语与人交流,虽然形成了个体的话语风格,但会时常造成交际障碍,而且更易形成代沟。

希腊有“凡事勿过度”的思想,意指过分的放纵或节制都有损健康发展,只有取其中,才是正当的态度,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全。所以,借用过来,希望提醒大家,对网络流行语保持一个正确而又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其糟粕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网络语言来龙庞杂,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网民已超过3亿,网络语言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形成。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1、网络语言是什么

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2、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习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3、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摘要:

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8.

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在21世纪网络就已经遍布全球,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的小朋友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网络的影响形成了浮躁的心理及一些不好的习惯等,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经典名著是历经了时间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现代网络社会对早期文学中描绘的社会完全不同,很多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法体会文学著作里面的场景及感受,对于阅读汉语言文化形成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学生们阅读汉语言名著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网络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网络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大量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提供免费资料,避免了学生为查找资料浪费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娱乐、八卦,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位置,学生在进行网络娱乐新闻的阅读时,往往被标题及图片吸引,产生一种习惯性阅读标题,大略看一下梗概的方式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们养成细细品味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篇幅长、情感细腻及文字枯燥等特点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难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会采用网上搜索的方式将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授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时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学习及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及热情。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排练话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讲解,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采用网络技术将话剧的背景音乐及灯光进行处理及制作,让学生在制作及表演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学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采用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及汉语言文学的体验[2]。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将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以网络技术的手段转化为音频及视频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授经典作品的思想与文化,一方面可以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看法及观点、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采用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及音频放入学校内部网站中供学生们观看及参与。还可通过定期组织汉语言文学书籍交流会的方式将经典的文学著作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让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感悟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大家的受益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网络交流机会。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