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而论文是论文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述形式之一,就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的文章。 一般讲,这个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很大的,比较重要,或者有新发现的问题。再大一些,可以叫做“课题”。论文可以很多人一起完成,也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 一般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获得都要通过论文答辩,就是导师会针对你的论文来问你一些问题,请你回答,根据你的回答和论文情况来看你是否有资格获得学位。1、什么是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CB 7713-87号文给学术论文的定义为: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 ①学术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术”,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有的学术问题,仅凭一个专业的知识解决不了,就会由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例如夏商周断代问题,单靠历史学家就解决不了,于是调集古文字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再写出科学论著。学术论文从选题上说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中苏条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论宋太宗》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反,如《我所认识的启功先生》、《假期:少儿看电视悠着点儿》等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没有专业性。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有时候,单纯从题目上还难以判断是否学术论文,必须从内容上加以辨别。如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我国主要大报都发表社论,虽然它也谈历史问题,但主要着眼于现实,这就不是学术论文,而是议论文、政论文。如果某个历史学专家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辛亥革命的某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了,如《历史研究》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源的文章《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分析立宪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张謇与汤寿潜在辛亥革命时期在各项革新事业中的贡献,这就是学术论文了。再如关于破除迷信的论题,可以写成政论文或思想评论,但如果由一位地理学家运用地理知识去论证“风水术”的古代科学与封建迷信并存一体的特点,这就不是一般议论文,而是学术论文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算命术”和“占卜术”,也很可能成为一篇心理学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所以从内容上看是否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学术论文和一般议论文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因此,专业术语用得很多。 ② 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特点,也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从而促进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首先是研究态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从大量的材料出发,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而不能先有结论,再找材料去论证。从事实验研究,就应对课题进行系统的多方面的实验,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为已经去世的人写传记之风很盛,尤其是当代人物,某位干部去世了,其子女或许搞到一笔钱,就物色某个人,请他为其亲属写传纪。有的人就为尊者讳,任意拔高,违背史实,歪曲史实,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传记,必然科学性不强。 态度的不端正主要表现为:有的人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故意歪曲事实,标新立异,甚至伪造事实,提出所谓新观点。如英国一位曾经名扬四海的研究者,“深信理论无误而编造数据”;前苏联的一位女科学家为了使自己声名显赫而虚构“细胞起源”的假实验。也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私人目的,窥测方向,看风写文章,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专门看权威者的意向,完全以某一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科学的态度,就不可能写出具有科学性的文章来,例如毛泽东同志对李白与杜甫的态度不同,更喜爱李白而不太喜爱杜甫。郭老知道后,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就扬李抑杜,从而使这本著作的科学性就打了折扣。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进行科学探讨。科学性在思唯方式上的重要表现就是逻辑性。王力先生说:“撰写论文,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引自《谈谈写论文》见《怎样写学术论文》PS.北大出版社1981年) 有些史学论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用简单化的方法,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这都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评价他,一定要实事求是。有几分功就肯定几分功,有几分过就指出几分过,这才是科学的。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是先用归纳法,再用演绎法,而不能反过来。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以归纳为基础,再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结论还要多设疑问,反复思考论证,凡是先有结论,再找材料的研究,都是反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第三是内容的科学性。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科学性?这就是论点正确,概念明确,论据确凿充分,推理严密,语言准确。 论点(观点)即学术研究的成果结论,这个结论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验证,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推理。 论文中概念的外延、内涵要有明确性、准确性和确定性,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能随意更换概念。 论据要确凿充分,不能使用孤证就轻率得出结论,更不能歪曲材料,伪造材料。 推理严密就是论据和论点有机联系而无懈可击,假想推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有些考证需要类比,也要注意类比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③ 创新性: 创新性被视为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这是由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如果科学研究只作继承,没有创造,那么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这个民族就要衰亡。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它就毫无价值。 学术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人类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发现活动和发明活动。发现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成就。把原来存在却未被人们认识的事物揭示出来,就是发现。如居里夫人发现镭,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等。科学发现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财富,使科学得到发展。发明是改造世界的科技成就,运用知识发明出对人类有用的新成果,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如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等等。新理论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学说,它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李四光的“新华夏构造体系”、邓小平理论等。 B. 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创新。创新离不开科学继承。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如日本彩电,继承了三分欧洲技术、七分美国技术,在综合国际300多项高新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更先进的日本技术。电子计算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创新,不断发展,至今仍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换代。邓小平理论也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C. 在众说纷纭中提出独立见解。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争鸣是不能避免的,参加学术争鸣切忌人云亦云,应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根据给以认真的思辨,并积极参与争鸣,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立论根据。对活跃思维,产生科学创见做出一点贡献,也是一种创造性。 D. 推翻前人定论。由于人们在探究物质世界客观规律过程中,总是不能一下子穷尽其本质,任何学派的理论、学说,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研究而得出来的结论,即使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发展,科学进步,研究手段的更新等,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定论存在着问题。所以,对待前人的定论,我们提倡继承,但不迷信,若发现其错误,就需要用科学的勇气去批判它、推翻它。科学史上这类例子太多了,这也是一种创新。 E. 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之所以这也是一种创新,就在于作者在综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人们去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丰富,文字浩瀚,能对资料作分门别类的索引,已经备受欢迎,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整理性论文,不仅提供了比索引更详细的资料,更可贵的是整理者在阅读大量的同类信息过程中,以他特有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做出筛选归纳,其信息高度浓缩。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学术精华较为系统地综合成既清晰又条理的问题,明人眼目,这就是创造性综合。这种综合,与文摘有明显区别。这种综合需要专业特长,需要学术鉴赏水平,需用综合归纳能力,更需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敏锐力。 我们应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自觉抵制“人云亦云”或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应自觉抵制为晋升职称而“急功近利”、“鹦鹉学舌”地去写那些重复别人说过的,改头换面的文章。将论文写作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是学术的悲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惊人发现、伟大发明、填补空白,这些创造绝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有这种创造性,但只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的东西,提供一点人所不知的资料,丰富了别人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术做出了贡献,就可看做是一种创造。 ④ 理论性 学术论文与科普读物、实践报告、科技情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理论性的特征。所谓理论性就是指论文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 A. 思维的理论性。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思考,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感性上,而是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经过高度概括和升华,使之成为理论。 进行理论思维,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这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有的人因时间紧迫,或因畏惧艰难,在理论思维上怯步,以致把学术论文写成罗列现象,就事论事,从而使学术论文失去理论色彩,其价值也就大为逊色了。 B. 结论的理论性。学术论文的结论,不是心血来潮的激动之词,也不是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也不是零散琐碎的感性偶得。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建筑在充分的事实归纳上,通过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其本质和规律,使之升华为理论,理性思维水平越高,结论的理论价值就越高。 C. 表达的论证性。学术论文除了思维的理论性和结论的理论性外,它还必须对结论展开逻辑的、精密的论证,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在弄清什么是学术论文之后,我们对史学论文就好理解 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规范要求之一。但是,在日常的论文写作中,有些作者往往把二者相混淆。例如有的不加区分地将它们混在一起;有的虽然有区分,但区分不正确;有的图省事,干脆只列一种代替另一种,等等。注释和参考文献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著录格式上,都有明显区别。
一、性质和功能上的不同。注释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解释题目或说明论文的写作缘起,及背景情况;二是说明引文资料的来源和出处;三是对正文表述不完善而又不便于在正文中作进一步说明的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四是对正文中艰深、生僻的内容或词句给予必要的解释或说明。而参考文献则是在论文的写作时,对所参考的文献的深度与广度的标示。因此,二者在性质和功能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著录形式上的不同。注释(文末注除外)一般列于篇首页地脚处,不加序号;而参考文献(夹注除外)则多采用文末注,并且按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先后顺序编排序号。引文出处注释(除篇名注、作者注、收稿日期注之外)一般是对某一论点、某一资料所作的征引,必须注明资料的准确来源和出处;而参考文献则是对某一论文从整体上的参考或借鉴,一般无须注明章节、页码等具体出处。另外,引文出处注释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可对一份文献多次引用并多次注明,而参考文献则只需在文末作一次性注明即可。
文献是指的是传下来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书籍,而论文是指的一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文章,一是书籍,一是文章,当然不同。
参考文献是你作论文时所用到的资料,一般要标注在论文最后。文献综述是论文中对你所要研究的问题利用前人已有的理论进行描述。建议你看一篇硕士或者博士毕业论文,就会明白的。
注释和参考文献区别是:
1.参考文献是引用人家已发表的观点或者文章或者实验结果等,需要在引用的那段话后面加这样的上标,然后文章末尾列“参考文献”时与文中的上标相对应。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①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②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③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④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⑤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2.脚注,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就是可以附在文章页面的最底端的,对某些东西加以说明,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
尾注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脚注一般是写作者的个人信息,例如作者,哪里人等信息或通讯作者的信息,这篇发表的这篇文章是哪个项目或者基金的组成部分。
3.注释就好像我们上语文课学古诗词时,那一页的下方有一些难理解词汇或者短剧的解释一样。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
注释,著作权法术语,指对文字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和自己很容易看懂。为了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段代码是做什么用的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参考文献,著作权法术语,指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称之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出版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现的地方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这项工作叫参考文献。
一、概念不同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二、分类不同注释: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三、来源不同注释在现代学术作品中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作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1、记录方式不同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2、作用不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3、特点不同
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
也可以是期刊,书籍,最好是有权威的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而论文是论文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述形式之一,就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的文章。 一般讲,这个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很大的,比较重要,或者有新发现的问题。再大一些,可以叫做“课题”。论文可以很多人一起完成,也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 一般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获得都要通过论文答辩,就是导师会针对你的论文来问你一些问题,请你回答,根据你的回答和论文情况来看你是否有资格获得学位。1、什么是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CB 7713-87号文给学术论文的定义为: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 ①学术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术”,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有的学术问题,仅凭一个专业的知识解决不了,就会由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例如夏商周断代问题,单靠历史学家就解决不了,于是调集古文字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再写出科学论著。学术论文从选题上说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中苏条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论宋太宗》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反,如《我所认识的启功先生》、《假期:少儿看电视悠着点儿》等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没有专业性。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有时候,单纯从题目上还难以判断是否学术论文,必须从内容上加以辨别。如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我国主要大报都发表社论,虽然它也谈历史问题,但主要着眼于现实,这就不是学术论文,而是议论文、政论文。如果某个历史学专家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辛亥革命的某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了,如《历史研究》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源的文章《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分析立宪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张謇与汤寿潜在辛亥革命时期在各项革新事业中的贡献,这就是学术论文了。再如关于破除迷信的论题,可以写成政论文或思想评论,但如果由一位地理学家运用地理知识去论证“风水术”的古代科学与封建迷信并存一体的特点,这就不是一般议论文,而是学术论文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算命术”和“占卜术”,也很可能成为一篇心理学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所以从内容上看是否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学术论文和一般议论文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因此,专业术语用得很多。 ② 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特点,也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从而促进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首先是研究态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从大量的材料出发,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而不能先有结论,再找材料去论证。从事实验研究,就应对课题进行系统的多方面的实验,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为已经去世的人写传记之风很盛,尤其是当代人物,某位干部去世了,其子女或许搞到一笔钱,就物色某个人,请他为其亲属写传纪。有的人就为尊者讳,任意拔高,违背史实,歪曲史实,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传记,必然科学性不强。 态度的不端正主要表现为:有的人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故意歪曲事实,标新立异,甚至伪造事实,提出所谓新观点。如英国一位曾经名扬四海的研究者,“深信理论无误而编造数据”;前苏联的一位女科学家为了使自己声名显赫而虚构“细胞起源”的假实验。也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私人目的,窥测方向,看风写文章,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专门看权威者的意向,完全以某一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科学的态度,就不可能写出具有科学性的文章来,例如毛泽东同志对李白与杜甫的态度不同,更喜爱李白而不太喜爱杜甫。郭老知道后,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就扬李抑杜,从而使这本著作的科学性就打了折扣。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进行科学探讨。科学性在思唯方式上的重要表现就是逻辑性。王力先生说:“撰写论文,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引自《谈谈写论文》见《怎样写学术论文》PS.北大出版社1981年) 有些史学论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用简单化的方法,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这都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评价他,一定要实事求是。有几分功就肯定几分功,有几分过就指出几分过,这才是科学的。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是先用归纳法,再用演绎法,而不能反过来。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以归纳为基础,再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结论还要多设疑问,反复思考论证,凡是先有结论,再找材料的研究,都是反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第三是内容的科学性。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科学性?这就是论点正确,概念明确,论据确凿充分,推理严密,语言准确。 论点(观点)即学术研究的成果结论,这个结论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验证,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推理。 论文中概念的外延、内涵要有明确性、准确性和确定性,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能随意更换概念。 论据要确凿充分,不能使用孤证就轻率得出结论,更不能歪曲材料,伪造材料。 推理严密就是论据和论点有机联系而无懈可击,假想推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有些考证需要类比,也要注意类比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③ 创新性: 创新性被视为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这是由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如果科学研究只作继承,没有创造,那么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这个民族就要衰亡。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它就毫无价值。 学术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人类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发现活动和发明活动。发现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成就。把原来存在却未被人们认识的事物揭示出来,就是发现。如居里夫人发现镭,考古学家发现恐龙化石等。科学发现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财富,使科学得到发展。发明是改造世界的科技成就,运用知识发明出对人类有用的新成果,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如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等等。新理论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学说,它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李四光的“新华夏构造体系”、邓小平理论等。 B. 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创新。创新离不开科学继承。有不少研究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如日本彩电,继承了三分欧洲技术、七分美国技术,在综合国际300多项高新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更先进的日本技术。电子计算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创新,不断发展,至今仍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换代。邓小平理论也是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C. 在众说纷纭中提出独立见解。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争鸣是不能避免的,参加学术争鸣切忌人云亦云,应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根据给以认真的思辨,并积极参与争鸣,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立论根据。对活跃思维,产生科学创见做出一点贡献,也是一种创造性。 D. 推翻前人定论。由于人们在探究物质世界客观规律过程中,总是不能一下子穷尽其本质,任何学派的理论、学说,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研究而得出来的结论,即使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发展,科学进步,研究手段的更新等,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定论存在着问题。所以,对待前人的定论,我们提倡继承,但不迷信,若发现其错误,就需要用科学的勇气去批判它、推翻它。科学史上这类例子太多了,这也是一种创新。 E. 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之所以这也是一种创新,就在于作者在综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人们去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丰富,文字浩瀚,能对资料作分门别类的索引,已经备受欢迎,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整理性论文,不仅提供了比索引更详细的资料,更可贵的是整理者在阅读大量的同类信息过程中,以他特有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做出筛选归纳,其信息高度浓缩。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学术精华较为系统地综合成既清晰又条理的问题,明人眼目,这就是创造性综合。这种综合,与文摘有明显区别。这种综合需要专业特长,需要学术鉴赏水平,需用综合归纳能力,更需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敏锐力。 我们应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自觉抵制“人云亦云”或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应自觉抵制为晋升职称而“急功近利”、“鹦鹉学舌”地去写那些重复别人说过的,改头换面的文章。将论文写作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是学术的悲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惊人发现、伟大发明、填补空白,这些创造绝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有这种创造性,但只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的东西,提供一点人所不知的资料,丰富了别人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术做出了贡献,就可看做是一种创造。 ④ 理论性 学术论文与科普读物、实践报告、科技情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理论性的特征。所谓理论性就是指论文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 A. 思维的理论性。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思考,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感性上,而是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经过高度概括和升华,使之成为理论。 进行理论思维,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这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有的人因时间紧迫,或因畏惧艰难,在理论思维上怯步,以致把学术论文写成罗列现象,就事论事,从而使学术论文失去理论色彩,其价值也就大为逊色了。 B. 结论的理论性。学术论文的结论,不是心血来潮的激动之词,也不是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也不是零散琐碎的感性偶得。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建筑在充分的事实归纳上,通过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其本质和规律,使之升华为理论,理性思维水平越高,结论的理论价值就越高。 C. 表达的论证性。学术论文除了思维的理论性和结论的理论性外,它还必须对结论展开逻辑的、精密的论证,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在弄清什么是学术论文之后,我们对史学论文就好理解 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是的,只不过论文需要列出所有,开题报告需要列出你目前查到的。
“参考文献”是你的论文或者开题报告中涉及到对其他论文、报告、文献等的引用时必须使用的。意在表示对原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就必须使用“参考文献”。否则就是剽窃。
使用“参考文献”的步骤:
1、图中红圈圈的地方就是某论文中对其他文献中的原话或者理论出现引用的地方,都在引用处用[1]、[2]、[3]等做了标注。根据不同要求,有的采用上标形式,有的不是。
2、在你的论文或者开题报告最后必须把这些[1]、[2]、[3]详细列出来。
2021年10月8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重点针对时段时长限制、实名注册和登录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加大辖区内网络游戏企业的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加强网络巡查,严查擅自上网出版的网络游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游艺娱乐场所等相关文化市场领域执法监管,防止未成年人违规进入营业场所。
关于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遇到过参考文献与注释吧,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欢迎阅读与收藏。
1、定义不同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
2、内容不同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参考资料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3、分类不同
注释在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4、来源不同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首先,参考文献和注释的来源不同。在我们的论文写作中,注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解释,主要是对论文中的难点内容加以详细的.解释,以让读者更加知悉作者的写作意图,另一种是来源解释,主要表明该内容的来源,在文中此内容为引用内容。参考文献的来源主要是相关的论文、专著以及出版物等。
其次,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分类也有很大的差异。注释的分类比较详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限于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出处等,一般采用的是脚注或者夹注等形式。参考文献的分类主要包括期刊、专著、报纸以及学术论文等。
最后,参考文献和注释的概念定义不同。参考文献主要指的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其他相关论文或者学术期刊的引用或者借鉴,一般引用的参考文献都会出现在最后的参考文献目录中。注释主要是对论文的内容、背景等作解释的文字,不是引用其他的相关论文,其目的在于让读者能够更加的了解论文的内容。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表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表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
1、定义不同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 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
2、内容不同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参考资料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3、分类不同
注释在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4、来源不同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注释(汉语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某句话是直接引用别人论文的内容,就加注释。如果在写论文过程中看了别人的文章并有所启发,但没有直接引用别人的观点,那就加参考文献。一般注释需在正文中有序号与之一一对应,但参考文献只需在文章最后列出所有你在写文章时参考过的文章即可。
算。参考文献算正文,正文中还包括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整体的参考或借鉴,而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经注明的,就不会再出现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的字数都包括在正文里面的。参考文献是文章的构成部分,虽然不是最关键的部分,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参考文献主要是注明作者所引用的文献来源,是对文献著作权的一种保护,也起到了标注说明的作用,因此,参考文献既然是文章的一部分,那么参考文献的字数也就是文章字数的构成。表达自己的学术成果要求有引言正文参考资料等,字数一般1000以上。论文的主体要求:大学毕业生的文本数量一般应超过5000字,本科文学学士学位通常需要8000多个单词,硕士论文可能要求超过30000个单词(不同的机构可能需要不同)。
开题的参考文献和正文不一样,开题报告和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是可以不一样的。
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是在确定论文方向,题目,写作目的和意义时,所搜集,查阅参考的文献,他就是通过哪些和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确定了目前的选题和大纲。那么这部分的参考文献是初步筛选和参考,仅仅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是在进行论文具体内容的创作中,所参考的相关文献,一定是比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多的,二者在参考文献上应该有一定的衔接。但是论文正文余下部分的参考文献,是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所无法涵盖的,而且论文后面参考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或观点,被文章引用,是需要在引用的地方标注的,并且按照顺序排列。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校会要求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保持一致,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写作了。
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区别在引证内容、用途使用方法不同。
1、引证内容不同
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的区别在于引证文献是可以理解为是用于印证或者说明某个文献内容的,而参考文献是指所写的文献中用到了某个文献作为参考或借鉴。
2、用途不同
引证文献作为一种文字被发现。主要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定位研究。1973年Lauterbur等人首先报道了利用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
近来,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同位素成像相混淆,故将此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
而参考文献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磁共振信号而建成图像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用来检测氢质子密度、氢质子运动流速、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以及各种扫描参数都可产生MRI信号和影响MRI信号的强度。
3、使用方法不同
使用引证文献,患者的膀胱需要中度充盈,既可作为周围器官的解剖标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肠袢挤出盆腔。并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而使用参考文献检查时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扫描序列T,加权像用常规SE,TR600ms,TEl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检测。
论文简介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