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写素描方面 比较好 毕竟它是美术原始基础
美术论文选题一: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16、湘潭市A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17、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影响18、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9、“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20、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21、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22、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23、承传东西造境油画2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风肖像油画语言研究25、都市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油画26、比较视域下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27、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研究28、“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29、油画笔触研究3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31、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32、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33、新疆油画研究34、从审美角度看油画材质表现之韵35、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卡通化”表现形式的探析36、论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表现意识37、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38、中国油画对中国画元素借鉴的演变39、写实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40、论中国写实油画的表现性41、陈抱一绘画与美术教育研究42、文革前多元、开放式的美术个案探索43、“苏州美术画赛会”的源流44、试析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45、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表现46、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47、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现状与保护研究48、浅析美术学科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49、抗战宣传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50、佛山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运用研究51、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52、民间美术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53、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和作用探究54、昆仑堂藏《十六罗汉》八条屏的断代与美术史价值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好,是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是东北师范大学排名前三的专业。
本专业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文艺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学生主要学习美术史论,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史哲知识,培养学生史与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
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写的范围尽量小一点,要精细。不要大谈历史,谈历史谁也没有美术史写的多,大谈阔论是大忌。也尽量避免写人物传记。比如两种画派的对比,古今人物画的空间对比,等等。要写就找一个具体的方面谈。这么早就准备毕业论文了,很有心嘛,祝你一次通过!
美术作为艺术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其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课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生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地域 文化 特色
摘 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艺术领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层次,本文从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对美术创作的启发着手,重点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藏族主题美术和新疆主题美术为例,解析了美术作品中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 年画 ”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A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 刺绣 、挑花、 雕刻 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 传统文化 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 民俗文化 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王宏伟.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刘利霞. 谈地域文化对高校美术创作的影响[J]. 艺术 教育 ,2009,06:124+113.
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意义
摘 要:世界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即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绘画的表现主题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宗教题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这种思想推动和成就了一批美术大师,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影响了全世界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术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随之在15世纪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一场空前的思想复兴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这场运动是欧洲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成就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推动了欧洲历史文化的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与衰落之后的再生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们思想愚昧,社会文化落后,社会等级非常森严,会就趁虚而入,基督盖地的深入到了人民中来,宗教开始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画家的表现题材。当然,这个时期的画家选择绘画自然题材作品不单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通过自然题材的形象来象征传达自己内心的宗教信仰。以形象的自然刻画来表达内心精神的真实,这种绘画特点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
“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给人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需要建立新型社会模式,宗教控制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崇尚自然和科学,更加注重体现人自身的价值。随之,美术也要冲破封建宗教意识,开始注重“人性”和对人自身的表达,开始真实地表达真实的自然世界。
终于冲破“神性”和宗教的束缚,表达“人性”的美好。达?芬奇的著名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画面是以风景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丽莎呈现出无尽的优雅气质,脸庞上稍有微笑,却又有着若有有无的悲伤。达?芬奇刻画了一个内心情绪复杂、面庞带有微笑却又夹杂忧伤的少妇形象。这已经不再是宗教题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传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这段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饱含着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思想和形式上的解放
在中世纪时期,人被压榨的无所作为、消极和自卑,人的价值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力提倡人性要得到解放,人需要自由,需要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打破“神性”的束缚,实现“人性”的解放和追求;关注人的现世生活,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转而关注自身及个性,对生活的追求也变得世俗化。人文主义思想也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指引他们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他们不再受到宗教的管制和束缚,不再有打压,变得大胆起来,敢于在绘画作品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人性”,表达自己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对人自身的关注。如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它是一幅女性的裸体画,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像之前中世纪时期的作品一样,不再是神圣得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像普通世俗生活中的少妇。提香不仅将画中人物表现成清醒的模样, 而且眼神中充满了企盼的神情。提香的这幅作品是对禁欲主义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肉体的生命力,同时还表达了肉体的诱惑,而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画材和技法上的突破
技术创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在美术上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之一就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于油画技法的革新。中世纪时期的画家在绘制油画作品时,一般采用蛋彩颜料。由于这种颜料会在几分钟内干掉,画家在作画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必须在画板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迅速作画,而这不利于画面长时间的精细刻画。直到15世纪初用油作为媒介剂调色的技术才引起艺术家们的普遍重视。当时的调色油多以蓖麻仁油做媒介, 但这种油干燥时间过长,延长了绘画的制作周期。
扬?凡?艾克首先在曝晒浓缩后的蓖麻仁油中掺入一定成份的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油,这样配置的调色油干燥时间大大缩短,这样画家在作画时限上不再受很大的局限,有利于长时间的精细作画。颜料的透明性赋予了他的绘画珠宝般的质地,它们似乎能从内部发出光亮。例如他的名作《根特祭坛画》,每一个细节都以自然写实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是以油彩的发展为前提的。尼德兰的油画技术传入了意大利, 并在意大利发扬光大,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在油画的依托材料上又进行了革新。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在整个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赵振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浅谈》 文教资料 2006年出版
[3]杨贤宗:《文艺复兴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出版
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摘 要:陕北面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精美的装饰,浓艳的色彩而著称,它贯穿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及人们在民俗活动中求吉辟邪的心理,揭示了陕北面花造型和题材与生殖崇拜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深层的文化联系.
关 键 词:面花;图腾崇拜;生命繁衍;文化内涵
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因各地地理位置与民俗的差异而称谓各异.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遍布山东、河北、山西以及陕西诸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陕西境内面花的制作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陕北面花主要集中在洛川、延安、富县和神木府谷等地,[1]这里的面花在造型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
1陕北面花艺术中蕴含的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变化无常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创造出虚幻的世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某种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求取人类生存的力量,“万物有灵”观念就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成果,于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图腾崇拜的民间信仰由此产生并得以长久流传.面花艺术是由古代图腾崇拜演化的产物,在陕北,面花以它广泛的应用范围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它是伴随着当地百姓自我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展开,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神生物和神灵的崇拜上.
陕北面花主要题材是人们赋予生命寓意和象征的动植物.例如,鱼、鼠、虎、兔、牡丹、葫芦、石榴等,这些题材广泛地运用在民间的面花、年画、刺绣、剪纸上,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动植物或图腾对象呢?原来这些动植物题材有独特的双关寓意和象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心里崇拜和慰藉感.例如,人之初生,陕北风俗外婆和舅家要送满月花馍,最为讲究的虎馍和兔馍,虎馍呈圆形,顶部捏塑虎头,馍身装饰简洁精美,虎的形象威风乃万兽之王,被认为是力量和威猛的象征,以虎为保护神,祈求神力保护,愿男孩子虎气生生,健康平安的愿望就展现出来.兔馍造型灵巧生动可爱,用以表现女孩柔美与灵气,兔馍成为祝愿女孩子善良乖巧的必备礼馍.人们捏塑老鼠、兔子表示多子多福,用龙凤花馍象征荣华富贵,捏塑鱼莲表示阴阳相合,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物,却被赋予新的寓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生物而加以崇拜.
插花面花主要是在主体造型上辅以更多小装饰,用牙签或竹枝将其连接插接在主体上,陕北的插花“花供”是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搭建“灯棚”供奉信仰神灵必不可少供品.供奉的神灵之一就是送子娘娘,“灯棚”里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塑像前摆有数排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面花,久婚不育的媳妇或盼孙心切的婆婆就会到“灯棚”敬神请愿,待来年生下孩子,还要做几对插花“花供”前去谢神,面花成为人与神灵交流的礼品,这些习俗中的神灵信仰也延续至今.
2陕北面花艺术中求吉辟邪的心里诉求
面花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不仅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嫁祝寿、走亲访友隆重的礼品,更多是通过面花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人们赋予面花祈子延寿、驱邪避灾的主题内涵.
生存与长寿是人类的基本愿望,祈子延寿的心愿便通过民俗活动展现出来.陕北面花中“曲连”是一个印有花纹的大环形饼,这种面花礼馍外圆中空形如项圈,人之初生,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时将绑有红绳的“曲连”挂在孩子身上,祈求把孩子锁起,无病无灾健康平安成长.老人年至花甲,祝寿时面塑寿桃也是不可替代的礼俗佳品.
人类早期由于周围的环境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希望能征服大自然,渴望生存的平安,于是人们便把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在节令习俗中用面花表现出来.清明节陕北流传家家户户蒸“罐”,全家食用的“人口罐”则要求家中有几口人就要蒸几个.“罐”是一个很大圆形馒头,内放鸡蛋,上塑有书本文具、或麦屯粮仓,也有塑针线箩筐还有塑燕子孵卵的,食用对象不同“罐”上雕塑面花也不同,但都折射出人们祈愿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的愿望.端午节正是夏至天气,气候炎热干燥、蛇虫繁殖、瘟疫流行,陕北风俗端午全家同吃“烙鱼”,这些面花,造型灵巧生动,人们把先蒸后烘干的“烙鱼”用五色线穿起,像项链一样挂在胸前,表现出驱邪避灾、人丁兴旺的主题内涵.
3陕北面花艺术中生命繁衍的阴阳生息观
人类要生存,要繁衍,生殖和生命成为民间美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的“母题”.陕北面花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造型都坦诚的反映陕北民间劳动者对生殖生命的真挚向往与渴求.
面花题材上,陕北人民赋予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生命的寓意,并围绕“生命繁衍”这个主题,将面花内涵加以升华.例如,鱼戏莲、老鼠吃葡萄、鱼钻莲、蛇盘兔、葫芦生子、凤穿牡丹等面花,巧手农妇用面捏出的鱼、莲、老鼠、南瓜、葫芦、葡萄等形态,并非被其外形所吸引,而是其多子的功能属性,这一系列高扬生殖与生命意识的生物,流露出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深的眷恋.
陕北婚俗里经典之作“混沌礼馍”,长两尺有余,上塑有龙有凤,或鱼戏莲,“鱼钻莲”、“凤穿牡丹”.“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开始指代情偶了”,也因此在面花中被广泛加以比附和引用,一方面是因为鱼多子;另一方面是源于鱼的外形具有男阴的外部特征,莲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根茎可以蔓延再生,莲房又是蕴含生命的地方,把莲花比作女性就显而易见了,而婚俗中面花上“鱼戏莲”“鱼钻莲”则指阴阳相交,男女相合的生殖祈盼.
面花在造型上,阴阳相合的繁衍意识体现得更为明确,婚俗中的混沌礼馍底盘长两尺有余,底盘浑圆,两头慢慢变细形似鱼尾向中间卷成两个圆形,酷似如意,头部工艺精湛,多为连体双鱼,或双兔双虎,尾部却浑然一体.原来这种造型表示阴阳和合,化身万物,在混沌底盘上捏塑“鱼戏莲”、“龙与凤”这些造型进一步表现男女调情相合的隐喻.
“罐”是清明节陕北人民为祭奠亡灵,缅怀先祖蒸的花馍,有祭祀的“掰子罐”,和全家人用来食用的“人口罐”,“掰子罐”又称“百子罐”,是一圆形大馍和馍上小鸟组成,祭祀时将一部分掰子罐掰成块放入水中,泼洒坟前,其余带回家分食,“掰子罐”是人们将繁衍后代的希望寄托先祖,意为掰开就生贵子,或生百子,祈愿子孙兴旺.“人口罐”则是在圆形大馍里藏一个鸡蛋,花馍以每个人当时所用器物为主表达寓意,捏塑老鸡孵小鸡或燕子孵卵造型的人口罐,则是祈求子孙繁衍,罐馍内藏鸡蛋,用以象征母体的罐中孕育新的生命,可见生命繁衍的主题在民俗生活中随处可见.
民间美术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陕北人民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面花形象上,面花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是民俗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基础将被削弱,只有对面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才能使它健康合理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查手记[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美术毕业设计论文
美术专业的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会选择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美术毕业设计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想。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握这一个“活”字。事实确实如此,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以想象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思维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本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设置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思维以及教学效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情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上三年级《找果子的小刺猬》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小刺猬出门找果子的旅行游戏。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刺猬如何去找果子,找到了哪些美味的果子,这时大家仿佛置身于小刺猬的童话世界,他们联想翩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呼之欲出。
绘画和音乐是姐妹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上运用一些音乐教材,将更好地辅佐美术教学。如在上五年级《江南民居》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姑苏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就在这个背景音乐下欣赏江南民居的美,清新淡雅的乐曲在无形中牵引着同学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精神、画中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绘画的时候,笔者又播放了几首古筝曲,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课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我的手好像更灵活了。”
二、呈现多变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指标》指出,“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参与,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除了本课导入部分的猜谜语形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实验不该成为科学课的专利,美术课同样可以进行。
在上《三原色和三间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三原色和三间色有深刻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仔细地观察并发现问题。第一组学生到教室外面,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纸实验。要求先对着太阳分别感受三种纸的色彩,然后再分别将红色的塑料纸和蓝色的塑料纸叠加;蓝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红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并对着阳光观察叠加后的色彩。最后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纸上,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各个兴致勃勃、做着记录。第二组学生留在教室里进行水粉颜料的调和实验,学生把红、黄、蓝三种颜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调和,然后将每次调和的记录写在纸上。离下课的时候让两组不同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得出三间色。课后有好多学生问笔者:“这是不是美术课?太好玩了!”笔者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呢?”,有学生说:“我知道红+蓝=紫,红+黄=橙,黄+蓝=绿。”笔者说:“在实验中你们能够自主地学习,懂得了颜色的调配,知道了紫色、橙色和绿色是三间色,是由三原色的`等比例调配而得的。你说这样的美术课算不算美术课?”这位学生高兴地说:“刘老师,我喜欢这样的美术课。”。这种通过实验方法学习颜色的调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美术课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这样才能与他们的经验相联系,触碰到他们的“兴趣点”,这种兴趣来自于他们的心底,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和研究中,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动力。
五年级《悠悠老街》这课以探访家乡老街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去感受、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用简洁的文字或速写等方法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教材选用了安徽的西屯老街、浙江的西塘老街、绍兴的老街等摄影作品,通过赏析,感受各地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浓郁而独特的古韵和人文气息。通过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和意蕴和谐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老街风光照片的呈现,使学生犹如穿越时空。漫步老街,踏着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小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在那些乌黑发亮的门板上,在写满岁月沧桑的街面店铺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拾阶而上,在拱桥上感受老街上特有的文化底蕴;临窗而倚,从白墙黛瓦中呼吸着老街浓厚的诗情画意。在学生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探访历史文化活动的热情。一组反映老街传统风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正在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材还提供了一组同龄人作品,通过赏析,使学生学习用丰富的美术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拓宽思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一种更趋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好的教学手段。
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人为精神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结合开放性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结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我结合六年级美术课《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来谈一下怎样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一、 培养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就是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态,和学生保持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以关爱的心态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不舒服时你能关心的摸摸他的额头及时陪她到卫生所就诊,冬天给每一位学生倒一杯热水嘘寒问暖,给困难学生买几个作业本、几枝画笔、几盒水粉,美术课帮学生铺铺纸、涮涮笔、调调色,学生都会投给你无限的感激之情。课外活动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搞运动、练舞蹈,成了学生中真正的孩子王,和学生无拘无束的相处、自由自在的交往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欢乐等,
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思想上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生活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学习上成为学生亲密合作伙伴,这种开放性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他们在老师面前,心无所忌、事无所隐、敢想、敢说、敢争论、敢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的精神。
二、 创设开放式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我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课件、范画、多媒体,甚至故事、游戏、音乐及小舞台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如《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教师先播放“时装秀”片段,其中模特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会把同学引入情景,教师适时拿出几块简单的布,几枚曲别针,把自己装扮起来,穿上“晚礼服”放音乐,走几遍模特步,学生观看并作出评价,自由发言如:教师的颜色搭配不合理,模特步应夸张些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能力为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模特人物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能创新”的成功感。
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出示十几块花布和其它装饰品,让学生现场设计,现场表演,从而过把“小设计师”的瘾。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作用,自由选材,根据布料的颜色不同,
大小不一和人物形体特点装扮各组的“模特”。从中把死板的师“教”生“学”改为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此时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服饰。教师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创作,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急于创作,此时奥特曼服,甜美服,淑女服,休闲服等构思出现在各小组中间。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各自模特的特点,介绍服装设计的方案,这样同学之间有交流、有碰撞、有互助后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开放式的评价引导出开放式的拓展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学生设计完时教师及时播放模特走T台的音乐,让“模特”们不由自主的走起来展示自己,再走几趟模特步,秀出自己,让学生通过观看、鉴赏互相作评价,打破了过去教师只评价学生的一贯做法。在开放性的师生关系下,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审美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巧手的装扮下,短小精悍的肚脐装;温文尔雅的淑女装;个性张扬的休闲装;奇形怪状的时尚装等相继而出,“模特”们都身不由己的走起模特步,他们惟妙惟肖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学生自然而然被吸引过来。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角色,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有力措施;是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欣赏他人作品、合作交流的自由创作空间。
美术毕业设计论文
美术专业的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会选择怎么开展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美术毕业设计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想。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握这一个“活”字。事实确实如此,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以想象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思维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本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设置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思维以及教学效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情境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上三年级《找果子的小刺猬》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小刺猬出门找果子的旅行游戏。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刺猬如何去找果子,找到了哪些美味的果子,这时大家仿佛置身于小刺猬的童话世界,他们联想翩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呼之欲出。
绘画和音乐是姐妹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在美术课上运用一些音乐教材,将更好地辅佐美术教学。如在上五年级《江南民居》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姑苏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就在这个背景音乐下欣赏江南民居的美,清新淡雅的乐曲在无形中牵引着同学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精神、画中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绘画的时候,笔者又播放了几首古筝曲,让同学们在音乐声中作画。课后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我的手好像更灵活了。”
二、呈现多变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指标》指出,“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参与,因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除了本课导入部分的猜谜语形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实验不该成为科学课的专利,美术课同样可以进行。
在上《三原色和三间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三原色和三间色有深刻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仔细地观察并发现问题。第一组学生到教室外面,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纸实验。要求先对着太阳分别感受三种纸的色彩,然后再分别将红色的塑料纸和蓝色的塑料纸叠加;蓝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红色的塑料纸与黄色的塑料纸叠加,并对着阳光观察叠加后的色彩。最后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纸上,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各个兴致勃勃、做着记录。第二组学生留在教室里进行水粉颜料的调和实验,学生把红、黄、蓝三种颜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调和,然后将每次调和的记录写在纸上。离下课的时候让两组不同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得出三间色。课后有好多学生问笔者:“这是不是美术课?太好玩了!”笔者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这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呢?”,有学生说:“我知道红+蓝=紫,红+黄=橙,黄+蓝=绿。”笔者说:“在实验中你们能够自主地学习,懂得了颜色的调配,知道了紫色、橙色和绿色是三间色,是由三原色的`等比例调配而得的。你说这样的美术课算不算美术课?”这位学生高兴地说:“刘老师,我喜欢这样的美术课。”。这种通过实验方法学习颜色的调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美术课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感受美,热爱生活美以及表现生活美”的领地,这样才能与他们的经验相联系,触碰到他们的“兴趣点”,这种兴趣来自于他们的心底,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和研究中,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动力。
五年级《悠悠老街》这课以探访家乡老街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去感受、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用简洁的文字或速写等方法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教材选用了安徽的西屯老街、浙江的西塘老街、绍兴的老街等摄影作品,通过赏析,感受各地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浓郁而独特的古韵和人文气息。通过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和意蕴和谐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老街风光照片的呈现,使学生犹如穿越时空。漫步老街,踏着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小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在那些乌黑发亮的门板上,在写满岁月沧桑的街面店铺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拾阶而上,在拱桥上感受老街上特有的文化底蕴;临窗而倚,从白墙黛瓦中呼吸着老街浓厚的诗情画意。在学生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探访历史文化活动的热情。一组反映老街传统风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正在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材还提供了一组同龄人作品,通过赏析,使学生学习用丰富的美术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拓宽思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一种更趋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好的教学手段。
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人为精神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结合开放性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结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美术教学中我结合六年级美术课《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来谈一下怎样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一、 培养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就是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态,和学生保持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以关爱的心态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不舒服时你能关心的摸摸他的额头及时陪她到卫生所就诊,冬天给每一位学生倒一杯热水嘘寒问暖,给困难学生买几个作业本、几枝画笔、几盒水粉,美术课帮学生铺铺纸、涮涮笔、调调色,学生都会投给你无限的感激之情。课外活动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搞运动、练舞蹈,成了学生中真正的孩子王,和学生无拘无束的相处、自由自在的交往才能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欢乐等,
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思想上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生活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学习上成为学生亲密合作伙伴,这种开放性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他们在老师面前,心无所忌、事无所隐、敢想、敢说、敢争论、敢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的精神。
二、 创设开放式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我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课件、范画、多媒体,甚至故事、游戏、音乐及小舞台剧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如《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教师先播放“时装秀”片段,其中模特们形象生动的表演会把同学引入情景,教师适时拿出几块简单的布,几枚曲别针,把自己装扮起来,穿上“晚礼服”放音乐,走几遍模特步,学生观看并作出评价,自由发言如:教师的颜色搭配不合理,模特步应夸张些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能力为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模特人物的欣赏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能创新”的成功感。
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出示十几块花布和其它装饰品,让学生现场设计,现场表演,从而过把“小设计师”的瘾。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作用,自由选材,根据布料的颜色不同,
大小不一和人物形体特点装扮各组的“模特”。从中把死板的师“教”生“学”改为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此时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服饰。教师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创作,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急于创作,此时奥特曼服,甜美服,淑女服,休闲服等构思出现在各小组中间。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各自模特的特点,介绍服装设计的方案,这样同学之间有交流、有碰撞、有互助后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开放式的评价引导出开放式的拓展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学生设计完时教师及时播放模特走T台的音乐,让“模特”们不由自主的走起来展示自己,再走几趟模特步,秀出自己,让学生通过观看、鉴赏互相作评价,打破了过去教师只评价学生的一贯做法。在开放性的师生关系下,他们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审美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巧手的装扮下,短小精悍的肚脐装;温文尔雅的淑女装;个性张扬的休闲装;奇形怪状的时尚装等相继而出,“模特”们都身不由己的走起模特步,他们惟妙惟肖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这样开放性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学生自然而然被吸引过来。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角色,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有力措施;是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欣赏他人作品、合作交流的自由创作空间。
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摘 要:陕北面花以其独特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精美的装饰,浓艳的色彩而著称,它贯穿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及人们在民俗活动中求吉辟邪的心理,揭示了陕北面花造型和题材与生殖崇拜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深层的文化联系.
关 键 词:面花;图腾崇拜;生命繁衍;文化内涵
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因各地地理位置与民俗的差异而称谓各异.面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和信仰禁忌中的一种风俗礼馍,主要流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遍布山东、河北、山西以及陕西诸地,尤其在黄河流域最为盛行.陕西境内面花的制作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陕北面花主要集中在洛川、延安、富县和神木府谷等地,[1]这里的面花在造型方面更加夸张,装饰精美、色彩浓艳,并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表达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生命的礼赞.
1陕北面花艺术中蕴含的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变化无常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创造出虚幻的世界,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某种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求取人类生存的力量,“万物有灵”观念就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成果,于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图腾崇拜的民间信仰由此产生并得以长久流传.面花艺术是由古代图腾崇拜演化的产物,在陕北,面花以它广泛的应用范围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它是伴随着当地百姓自我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展开,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神生物和神灵的崇拜上.
陕北面花主要题材是人们赋予生命寓意和象征的动植物.例如,鱼、鼠、虎、兔、牡丹、葫芦、石榴等,这些题材广泛地运用在民间的面花、年画、刺绣、剪纸上,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动植物或图腾对象呢?原来这些动植物题材有独特的双关寓意和象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心里崇拜和慰藉感.例如,人之初生,陕北风俗外婆和舅家要送满月花馍,最为讲究的虎馍和兔馍,虎馍呈圆形,顶部捏塑虎头,馍身装饰简洁精美,虎的形象威风乃万兽之王,被认为是力量和威猛的象征,以虎为保护神,祈求神力保护,愿男孩子虎气生生,健康平安的愿望就展现出来.兔馍造型灵巧生动可爱,用以表现女孩柔美与灵气,兔馍成为祝愿女孩子善良乖巧的必备礼馍.人们捏塑老鼠、兔子表示多子多福,用龙凤花馍象征荣华富贵,捏塑鱼莲表示阴阳相合,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物,却被赋予新的寓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生物而加以崇拜.
插花面花主要是在主体造型上辅以更多小装饰,用牙签或竹枝将其连接插接在主体上,陕北的插花“花供”是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搭建“灯棚”供奉信仰神灵必不可少供品.供奉的神灵之一就是送子娘娘,“灯棚”里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塑像前摆有数排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面花,久婚不育的媳妇或盼孙心切的婆婆就会到“灯棚”敬神请愿,待来年生下孩子,还要做几对插花“花供”前去谢神,面花成为人与神灵交流的礼品,这些习俗中的神灵信仰也延续至今.
2陕北面花艺术中求吉辟邪的心里诉求
面花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不仅是人们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嫁祝寿、走亲访友隆重的礼品,更多是通过面花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理想、信仰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人们赋予面花祈子延寿、驱邪避灾的主题内涵.
生存与长寿是人类的基本愿望,祈子延寿的心愿便通过民俗活动展现出来.陕北面花中“曲连”是一个印有花纹的大环形饼,这种面花礼馍外圆中空形如项圈,人之初生,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时将绑有红绳的“曲连”挂在孩子身上,祈求把孩子锁起,无病无灾健康平安成长.老人年至花甲,祝寿时面塑寿桃也是不可替代的礼俗佳品.
人类早期由于周围的环境与他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希望能征服大自然,渴望生存的平安,于是人们便把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在节令习俗中用面花表现出来.清明节陕北流传家家户户蒸“罐”,全家食用的“人口罐”则要求家中有几口人就要蒸几个.“罐”是一个很大圆形馒头,内放鸡蛋,上塑有书本文具、或麦屯粮仓,也有塑针线箩筐还有塑燕子孵卵的,食用对象不同“罐”上雕塑面花也不同,但都折射出人们祈愿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的愿望.端午节正是夏至天气,气候炎热干燥、蛇虫繁殖、瘟疫流行,陕北风俗端午全家同吃“烙鱼”,这些面花,造型灵巧生动,人们把先蒸后烘干的“烙鱼”用五色线穿起,像项链一样挂在胸前,表现出驱邪避灾、人丁兴旺的主题内涵.
3陕北面花艺术中生命繁衍的阴阳生息观
人类要生存,要繁衍,生殖和生命成为民间美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的“母题”.陕北面花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造型都坦诚的反映陕北民间劳动者对生殖生命的真挚向往与渴求.
面花题材上,陕北人民赋予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生命的寓意,并围绕“生命繁衍”这个主题,将面花内涵加以升华.例如,鱼戏莲、老鼠吃葡萄、鱼钻莲、蛇盘兔、葫芦生子、凤穿牡丹等面花,巧手农妇用面捏出的鱼、莲、老鼠、南瓜、葫芦、葡萄等形态,并非被其外形所吸引,而是其多子的功能属性,这一系列高扬生殖与生命意识的生物,流露出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深的眷恋.
陕北婚俗里经典之作“混沌礼馍”,长两尺有余,上塑有龙有凤,或鱼戏莲,“鱼钻莲”、“凤穿牡丹”.“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开始指代情偶了”,也因此在面花中被广泛加以比附和引用,一方面是因为鱼多子;另一方面是源于鱼的外形具有男阴的外部特征,莲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根茎可以蔓延再生,莲房又是蕴含生命的地方,把莲花比作女性就显而易见了,而婚俗中面花上“鱼戏莲”“鱼钻莲”则指阴阳相交,男女相合的生殖祈盼.
面花在造型上,阴阳相合的繁衍意识体现得更为明确,婚俗中的混沌礼馍底盘长两尺有余,底盘浑圆,两头慢慢变细形似鱼尾向中间卷成两个圆形,酷似如意,头部工艺精湛,多为连体双鱼,或双兔双虎,尾部却浑然一体.原来这种造型表示阴阳和合,化身万物,在混沌底盘上捏塑“鱼戏莲”、“龙与凤”这些造型进一步表现男女调情相合的隐喻.
“罐”是清明节陕北人民为祭奠亡灵,缅怀先祖蒸的花馍,有祭祀的“掰子罐”,和全家人用来食用的“人口罐”,“掰子罐”又称“百子罐”,是一圆形大馍和馍上小鸟组成,祭祀时将一部分掰子罐掰成块放入水中,泼洒坟前,其余带回家分食,“掰子罐”是人们将繁衍后代的希望寄托先祖,意为掰开就生贵子,或生百子,祈愿子孙兴旺.“人口罐”则是在圆形大馍里藏一个鸡蛋,花馍以每个人当时所用器物为主表达寓意,捏塑老鸡孵小鸡或燕子孵卵造型的人口罐,则是祈求子孙繁衍,罐馍内藏鸡蛋,用以象征母体的罐中孕育新的生命,可见生命繁衍的主题在民俗生活中随处可见.
民间美术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中,陕北人民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亲手创造的面花形象上,面花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是民俗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基础将被削弱,只有对面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才能使它健康合理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丰.纸人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查手记[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线条在油画语言中的表现力—马蒂斯作品中线的表现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
线是视觉艺术的初始形式,是人们观察和描绘自然的一种基本方式。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起到了描摹物象的外围轮廓,为之勾勒骨架的重要作用。线条在东西方绘画历程中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绘画的表现语言由此变得生动和充实,不同的画家以风格各异的线条丰富着绘画的语言。研究线条为深入研究画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样式的演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道路。
20世纪初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具有突出的意义,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团体,但马蒂斯在这一个解放色彩、探索形式创新的时代却独具代表性,他的素描和绘画都不是简单描摹自然,而是以线条来抽象地展现精神世界。他以他的线条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感知方式,对油画技法的创新影响深远。
今天,研究法国现代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人是越来越多,要出新意并非易事。就个案研究,限于篇幅、个人能力及资料限制,笔者只能抓住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线条语言来分析研究,并把他“自由的精神家园”作为突破点。如今,在我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如何使线条形式与情感精神同在;如何提高线条语言的表现力;如何体现时代精神。马蒂斯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对课题《解读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里,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元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见,中国油画艺术应从本民族自身特点出发,在不忘“本”的前提下,以“拿来”的精神和勇气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文化艺术精髓,是大有益处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马蒂斯和野兽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个“形式革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强调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的地位。这些重视形式的流派通常被称作“形式主义流派”。这里所谓的“形式主义”,并非不要内容,不同的仅仅是侧重点,犹如十九世纪中期文艺中的自然主义并非完全排斥艺术概括一样。形式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形式,忽视题材、情节、所述故事等属于内容范畴的因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形式主义流派理解的“内容”是由形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感情和情绪,是体现在形式要素中的细致、微妙的感觉。因此,这些作品往往一时不被大众所理解,因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远远比不上在形式上有特别研究的艺术家来得细腻和敏锐。但是,也正是这种思潮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地拓展着人欣赏能力的“接受度”,不断地提高和革新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马蒂斯和野兽派画家们的创作成果,实际上是印象派之后法国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法国以至欧洲艺术中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的派别让位于以强调作者主体的观念和意识的主体论为指导的新思潮。当然,在此以后法国和欧洲艺术的发展并非完全按马蒂斯开辟的方向前进。除了马蒂斯这一类随意、自由的写意风格外,还出现了一种理性的、严格的几何形画风。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推进,使艺术愈来愈抽象化。在这个转折中,唯心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柏格森和克罗齐的美学观念,曾经直接影响了马蒂斯和野兽派。
柏格森在1900年发表的《笑》的文章中说:“有人热爱色彩和形,同时由于他为色彩而爱色彩,为形而爱形,也由于他爱色彩和形而不是为他自己才看到色彩和形,所以他通过事物的色彩和形所看到的乃是事物的内在生命。他然后逐渐使事物的内在生命进入我们原来是混乱的视觉之中。至少在片刻之间,他把我们从横隔在我们的眼睛与现实之间的关于色彩和形式的偏见中解除出来。这样,他就实现了艺术的最高目的,那就是把自然显示给我们。”柏格森同时指出,另外一些人并不注意于物象的色彩与形,而反求之于他们自身,“喜欢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探索。在那些把某一情感形之于外的万千萌芽的行动底下,在那表达个人精神状态并给这种精神状态以外的平凡的社会性的言语背后,他们探索的是那个纯粹朴素的情感,是那个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
从气质上说,马蒂斯即用色彩和形去把握事物的“内在生命”,又是漠视形和色而去追求那内心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善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是最高的目的和境界,当形和色的表现妨碍这个目的和影响这一境界时,他可以舍弃形和色,如他在以勾线为主的素描与版画中所做的那样。马蒂斯主张艺术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和柏格森的要求相吻合。这位哲学家认为,绘画、雕刻、诗歌和音乐“应该除去那些实际也是功利性的象征符号,除去那些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般概念,总之是除去掩盖现实的一切东西,使我们面对现实本身”。(这里的所谓“面对现实”,是指现实的原始、内在的生命。)克罗齐在1901年写的《美学》中认为,形象认识是独立的,不需理智、概念和逻辑的帮助。他说:“形象观感就是对真实存在事物的感觉和对可能存在事物的想象二者无区别的混合。”
在克罗齐看来,纯粹的形象包含着从真实中得到的感觉和虚幻两个方面,而且这两者彼此难解难分。这种形象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克罗齐强调儿童心理,强调非理性的“原始的心理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避。这和马蒂斯回避社会的矛盾和动乱,排斥“麻烦和令人沮丧的题材”,是同出于一个思想体系。这也就是沃林格在其美学著作中所阐述的那种“抽离”的倾向,是文艺家们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重重危机,给知识分子的心灵投下了阴影,重物质、重机械,轻视精神、压抑人性,使人们对社会丧失崇高的信念。文艺家们不能从现实中获得鼓舞和刺激去歌颂和赞美人生,便把精力用在探索形式如何表达感觉上。唯美的、象征的、抽象的艺术便应运而生。这些含有消极思想倾向的艺术现象又包含着积极的方面:使艺术家更深入地探讨艺术特点和规律,摆脱社会和心理的种种压力,自由地抒发感情,把握和发挥创作个性。这些艺术以其精美的形式“拨动我们胸中早就在等待弹拨的心弦”(柏格森语)。王尔德在《意向》一书中曾经说:“审美是一种比理性更高深、且更富于灵性的世界。唯有从美的鉴赏中,才能到达如色彩感觉之类的精微的境域,它在个性发展上所具的意义,远比?正邪之念?更重大。”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马蒂斯艺术的特色也是有帮助的。不过,在含有唯美倾向的艺术家中,马蒂斯的艺术是健康和明朗的,它不颓废和神秘莫测,它精妙而不晦涩。因此,我们在指出马蒂斯艺术所具有那个时代的一般特征的同时,要充分肯定这位大师在世界艺术上的不朽地位。我们不必去责怪这位艺术家没有去表现重大题材,因为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艺术家的热情和真诚,以及在这种热情和真诚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和纯洁的人类感情。恰恰在这一点上,马蒂斯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艺术品都产生同样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各门艺术有各门艺术的特性,每个艺术家有相异于他人的气质和风度。马蒂斯在重视人类的自然生活和本能生活,重视个人的创造价值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是有力的推动,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借鉴作用。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经验总结法。
研究内容:马蒂斯认为观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得到一种效果。现代艺术中线条是至关重要的。线条可以突出、可以表意、也可以控制与整合整个画面。马蒂斯强调的是表达事物本质的线条—“如果我要画一个女人体,我首先就要赋予她优雅妩媚的情韵,不过我明白必须给她更多的东西。我将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浓缩它的意义。一瞥之下,妩媚会显得不怎么突出了,可它最终会从有着更宽广意义的、更富于人性的新形象中显露出来。由于妩媚将不是绘画的惟一特点,它会不那么显眼了,但是,由于它的生命包含在形象的总构想中,它将如往昔一样存在下去。”54妩媚是女人体的一个瞬间特征,而这个瞬间包含在更本质的生命中,“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保存它,最后妩媚就包含在了作品整体形象之中获得了它的永恒性。所以,要让线条这个绘画语言元素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五、论文写作计划:
xx年12月~10年01月搜集资料和消化资料。
xx年01月~10年04月完成论文初稿。
xx年04月~10年05月论文修改定稿。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一)线条产生及其情感表达
(二)油画发展历程中的线条
1、线条的定义
2、线条的音阶
3、线条的节奏
4、情感的传达
(三)马蒂斯“本质的线条”
1、曲线
2、直线和曲线
3、线的抽象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呼喜江著,论线语言在油画造型中的作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
2、高彦飞著,绘画线条的审美意蕴,艺术理论,2008年12期。
3、董晓丽著,颜色与线条的游戏家—亨利·马蒂斯的绘画世界,中国艺术,2004年4月。
4、滑侨新著,论马蒂斯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6期。
5、孙霞著,论西画中的“线”,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5月。
6、李冬冬、杨林著,论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革命性,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
7、邓太平著,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美术大观,2008年9月。
8、闵燕著,试论马蒂斯油画艺术创作经验,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年12月。
9、巴美芳、巴鹏飞著,线条—视觉形式的基本语言,安徽文学,2009年2期。
10、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尔、特利奇?格鲁纳瓦尔德、安东尼奥·菲利浦·皮芒代尔著:《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
11、[英]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12、[法]安格尔著:《安格尔论艺术》,朱伯雄译,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邓晓芒泽,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法]波德莱尔著:《我看德拉克洛瓦》,毛燕燕、谢强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15、[英]弗雷德·奥顿、查尔斯·哈里森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米永亮、姚炳昌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