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小教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很多教育专业的同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摘 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 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 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 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 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 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比如,在学习和复习小学乘法公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数字游戏,以课堂游戏10分钟为例,恰当的把小学数学运算融入到游戏当中。运用到课堂上数学游戏很多,我们可以玩这样一个游戏:小学数学倍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小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坐的课堂位置顺序进行读数,第一学生读一,第二个学生读二,第三个学生读三,第四个学生不读四,要读“过”,以此类推,只要是四的倍数的都要读“过”,读错了的学生和没有读“过”的学生要受到大家的惩罚,惩罚大家定,也可以随便罚。学生们活跃玩着这个游戏,教师在一旁引导鼓励,使得学生充分的融入进游戏,学习并快乐着,通过这个游戏过程达到对小学数学乘法公式的掌握的目的。教师进行兴趣教学,活跃了学教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运算的兴趣,整个数学教学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这也直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果和效率。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就可以进入数学的殿堂,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扬。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未来的人的数学素质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应用及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探析

在新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个体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同时需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今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过个别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小学教育需要做到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实现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和趣味并存。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品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并据此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传统和现代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需活用传统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式,充分地联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二、小学教育中个别教师教学的不足

第一,个别教师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如今中小学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但个别学校无法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教学形式,单纯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学生学习较被动,没有主动地学习知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个别师生的互动不多。小学时期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部分淘气的学生会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在学生犯错之后会进行批评教育,没有耐心地进行指导,因此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感。在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充足的互动机会,互动不多,有的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学习,不愿意积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别教师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在小学课堂中,个别教师主要是带着学生完成学习、理解知识等,主要讲解书本中的知识,没有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学生反复地学习书本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长时间如此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学习效率。

三、小学教育需重视的方面

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两点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仅仅重视一个方面就会过于片面。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个人价值以及个体的能动性,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重视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学阶段属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兼顾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重视个体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学生的天赋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尊重这种差异,需要满足学生在社会交往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发展。四、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措施在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是遵守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度过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会逐渐产生自我认知和个性。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时期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这个时期,学校需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需按照各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更加有个性的人,设置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目标。设置兼顾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丰富性指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科目的多样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融合整体要求和个体需求的教学。班级授课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需借助课堂教学来落实,确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设置统筹基线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时候,最开始需要掌握各个科目学习效果的基线标准,即全体学生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的效果指标,面对全体学生,确保各个学生在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是各个学生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阶段,学校需要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教育专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的富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小学教育专业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歌唱习惯;聆听习惯;小学生;培养

有一年轻音乐教师和我抱怨:“音乐课难上,学生难管”。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会被学生破坏:或是演唱歌曲时个别学生不顾集体大声喊唱;或是演奏中不顾节奏,随意敲打乐器;或是表演创编活动中兴趣不高,对教师的安排不理不睬;或是在聆听音乐时到处张望,窃窃私语……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老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组织教学困扰的老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聆听是学生通往音乐的桥梁,它不仅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也是表现、创造音乐的前提。因此,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只有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的对话。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初听音乐就大声议论,甚至游离于音乐做其他事情,都是无法完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还要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老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出声,听听这首音乐,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老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聆听”不仅仅是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听到了音乐,似乎也很投入,但听完后却说不出什么内容,谈不上什么感觉。因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保持一种安静的表面聆听状态是不够的,我们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还要有聆听能力的训练。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老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②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③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教学生唱会歌曲,却不去教学生唱好、唱美歌曲。而新课程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我们在歌唱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的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的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时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了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

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表演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课上的表演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农村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表演环节得不到众多学生的参与,有时课堂成了个别爱表现学生的舞台,有时教师点将式的让学生上台表演也是“请都请不动”,学生扭扭捏捏或是干脆不予理睬。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样一些引导工作。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学生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老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的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同学非常尴尬;还有的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的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同学们都争着当评委,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达到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

小教专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很多教育专业的同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摘 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 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 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 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 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 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比如,在学习和复习小学乘法公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数字游戏,以课堂游戏10分钟为例,恰当的把小学数学运算融入到游戏当中。运用到课堂上数学游戏很多,我们可以玩这样一个游戏:小学数学倍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小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坐的课堂位置顺序进行读数,第一学生读一,第二个学生读二,第三个学生读三,第四个学生不读四,要读“过”,以此类推,只要是四的倍数的都要读“过”,读错了的学生和没有读“过”的学生要受到大家的惩罚,惩罚大家定,也可以随便罚。学生们活跃玩着这个游戏,教师在一旁引导鼓励,使得学生充分的融入进游戏,学习并快乐着,通过这个游戏过程达到对小学数学乘法公式的掌握的目的。教师进行兴趣教学,活跃了学教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运算的兴趣,整个数学教学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这也直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果和效率。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就可以进入数学的殿堂,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扬。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未来的人的数学素质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应用及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探析

在新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个体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同时需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今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过个别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小学教育需要做到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实现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和趣味并存。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品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并据此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传统和现代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需活用传统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式,充分地联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二、小学教育中个别教师教学的不足

第一,个别教师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如今中小学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但个别学校无法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教学形式,单纯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学生学习较被动,没有主动地学习知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个别师生的互动不多。小学时期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部分淘气的学生会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在学生犯错之后会进行批评教育,没有耐心地进行指导,因此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感。在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充足的互动机会,互动不多,有的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学习,不愿意积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别教师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在小学课堂中,个别教师主要是带着学生完成学习、理解知识等,主要讲解书本中的知识,没有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学生反复地学习书本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长时间如此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学习效率。

三、小学教育需重视的方面

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两点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仅仅重视一个方面就会过于片面。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个人价值以及个体的能动性,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重视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学阶段属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兼顾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重视个体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学生的天赋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尊重这种差异,需要满足学生在社会交往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发展。四、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措施在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是遵守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度过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会逐渐产生自我认知和个性。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时期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这个时期,学校需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需按照各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更加有个性的人,设置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目标。设置兼顾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丰富性指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科目的多样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融合整体要求和个体需求的教学。班级授课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需借助课堂教学来落实,确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设置统筹基线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时候,最开始需要掌握各个科目学习效果的基线标准,即全体学生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的效果指标,面对全体学生,确保各个学生在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是各个学生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阶段,学校需要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小教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近年来,高校 毕业 论文质量持续滑坡,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学术失范现象,症结主要源于高校毕业论文价值的缺失。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生毕业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学生方面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对于高等职业 教育 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来说,随着高职教育对于高数教学的实际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高数同样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变革,以满足现今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今高职高数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来进行创新性的高职高数教学.

【关 键 词 】高职 高数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2095-3089(2013)06-0127-02

要用素质教育来淘汰应试教育一直都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教育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和手段.只有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性提高,素质教育的变革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来说,随着高职教育对于高数教学的实际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高数同样也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变革,以满足现今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今高职高数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来进行创新性的高职高数教学.

一、高职高数教学问题分析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同时因为高数学科本身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自然是十分低的,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是显得无足轻重.所以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更是对于这一门学科有着极大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以后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技能培训,所以高职教师对于高数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自然也不会太高.一些高数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更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给学生灌输一大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毫不关心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是否已经理解.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是不会太高,这也让这门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

二、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分析

(一)高数创新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高数的创新教育是在传统高数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以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高数教学的相比,创新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习必备的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倾向于让学生的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团结协作,共同探讨这些在现实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增强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对于高数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如何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

1.考虑如何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首先就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数学,对于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它不仅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同时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空间和时间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为了适应新时期下高职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的现实需求.高数创新教育的首先一点就是要转移高数教学的侧重点,一定要从要求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掌握转移到培养高职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能力上来,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等.

2.改进教学内容

对于高等数学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来说,高职学生的底子基础并不足以能够很好的驾驭这门学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公式、规律、概念面前,许多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就陷入奔溃,也会对这些还没开始学习的内容产生极深的恐惧心理,所以高职高数教师在教授高数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

高职教师在选择高数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坚持做到删繁就简,少而精的原则.对于一些无足轻重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则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最好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重点难点时不时的融入到实际的例子教学中,让学生在他们最为熟悉的例子中,能够比较轻松的掌握高数重点和难点.

3.创新 教学 方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将学习培养成为一种兴趣,高数教学要想取得创新性改变,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对这门学科进行改革.寓教于乐的方式虽然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有着极大的难度,但是也要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找到能够与高数这门学科结合的点,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可以开设专门的课题性教学,让他们从对课题和事物的研究中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高等数学真正的魅力.

4.采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对领域都对相信的学科科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样的信息技术也能在高数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技术来对事物创设情境,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到事物发展的变化和特点.通过模拟的手段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心理感受,同时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高数这门学科,并且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创新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达锦.信息技术时代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J]. 科技广场. 2004(11)

[2]蒙诗德.浅论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活动中的创新教育[J]. 信息系统工程. 2010(03)

[3]文海英,廖瑞华,魏大宽.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06)

[4]龚慧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新认识[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范文二: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与校园环境相关毕业论文

一、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 措施

1.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首先,高中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

其次,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 渠道 ,凸现主环节.

2.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他律,因此,在他们一进入学校时,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加强管理,用校规校纪及 其它 规范来要求学生,并利用学校或班级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

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应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生活,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会演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商量、讨论、甚至 辩论 的方法代替强制的灌输.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行为规范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习惯,所以高中德育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人文性,寓教于乐和全体参与性.

二、充分利用校园这块净土培育人

1.美化校园环境,和谐育人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教科书,它时时处处、无孔不入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

2.优化精神环境,榜样育人

一所学校的精神是验证它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据.学校精神主要通过师生精神来体现.其中教师精神尤为重要.教师精神的核心是师德,而爱心又是师德的核心.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具有慈母之爱、严父之威、朋友之情等多种角色的扮演意识,积极采用“走动式”的教育方法,运用“思变”的理念,适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体味被爱和被尊重的滋味,受到情操的感化、爱心的熏陶.

3.活化集体环境,自主育人

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接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320;.教师是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健康品格教育的.以往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弊端,教师把管、卡、压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有效方法.因此,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片面强调他律而忽视自律,教育方法简单,把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这种只重视教师要求,轻视学生自我教育,只重视规章条款,轻视实践活动的倾向,使学生感到教育缺乏活力,活动枯燥无味,致使德育实效甚微.必须真正做到活化集体环境,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培育人.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高中德育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必须抓好德育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开展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环境刺激和激发中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使德育目标得到内化,从而使他们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 经验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对于学前 教育 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多方的学习和积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前教育2000字 毕业 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00字篇1 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论文 一、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 儿童 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 爱好 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 创新思维 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二、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 教学 方法 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四、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学前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学前课程的内容是涉及到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又不同于学科的知识,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既要考虑到儿童身体的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要包括儿童生活的全部范围,这样,在采用学科互涉路径的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才能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又为学前教育的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幼教机构所的重视。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创新理念穿插在其中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来不断地完善这一体系。因此,只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学前教育创新一定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还能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到接受知识洗礼的过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00字篇2 浅谈多媒体学前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前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通过多媒体传播知识还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的乐趣。例如,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各种小游戏“拼图”、“小木琴”等的有效开展,都可以培养孩子们简单地使用鼠标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音乐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一些描绘乐曲情境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看,将音乐与画面综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孩子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和《卖报歌》这两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时,就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观看画面,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去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真、善、美。同样的,在美术欣赏的活动当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要欣赏内容的相关背景和资料展示给孩子们看,多媒体以其独特性将美术的魅力展示给孩子们看,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真切地去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绪、情感以及所表达的意愿,在观看中逐渐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方面的能力,通过美术教育也可以促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发展。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还能够让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和保护孩子们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为他们以后健康快乐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直观演示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当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把多媒体课件引入到课堂,将文字、图像和声音以及动画等相结合展示给孩子们看,可以把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其中,在认知微观的世界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有些自然现象在平时里很难看到,教学起来,孩子们也不易体会和理解,这样也会导致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不易被突破。 比如,《雷电的形成与危害》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幼儿知道打雷是自然的现象,提高孩子们的预防雷电伤害的意识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儿童观看《雷电的产生》或者《大树下避雨》等的相关视频和资料,然后再引导幼儿说一说,电闪雷鸣时应该怎么做才安全?让幼儿初步了解打雷是自然现象,他们也知道了雷电的危害并且还能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丰富儿童的 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孩子们好奇心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幼儿们的模仿力也是非常强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歌、舞和图片以及游戏等相结合进行教学,以此来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逐渐地将学生们的其内在潜力发挥出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就为培养孩子们的这些能力提供了方便,为孩子们表象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领导孩子们学习“认识图形活动课”这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些长方形、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和圆形的具体形状,以此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在孩子们理解这些图形的具体特点后,还可以让孩子们数一数图中各种图形的个数,然后再让他们动手去摆一摆各种图形,最后让他们用各种图形拼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来,让孩子们结合画面再讲一讲画中的内容。 在儿童开始动手数、摆和拼后,让他们在观看一下屏幕上的教师的作品。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 总结 ,锻炼自己的思维,促进每一个儿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新知识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开端等于胜利的一半。因此,发展学前教育刻不容缓,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在此,笔者也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力量的帮助下,我们一定会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00字篇3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如此重要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的强化幼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更多的幼儿。而高职学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对课程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设置依据分析 就目前高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其主要是结合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重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为了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促进幼教质量的提升,并针对当前在幼教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和困惑提供了具有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指导,因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始终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等文件要求,加强课程的设置,才能更加好的促进课程改革的完善。 二、高职院校和学前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于幼儿园的教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依旧注重学科化,课程理念没有得到革新 在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更注重其活动性,主要将活动作为一整天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极大提高了幼儿之间的互动性。而在高职和学前教育里,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专业化和学科化。只是注意自己的教学,致使和幼儿的教育活动形成了不衔接的现象。高职教育和学前教育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却不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思考模式,致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不主动思考和领悟。最终学生去幼儿园就业,还是不懂如何进行教学,对幼儿的教育还是一无所知。还是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和自己的再学习才可以投入到幼儿教育活动中去。 (二)高职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实际严重脱节 在高职教育上,老师依据采用的是教材式教育,也就是说书本教育。这些教材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正是由于教材的陈旧性,导致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上的具体变动是不相符的。现在的幼儿园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对幼儿的教育上,更加注重特色教育。也就是根据不同幼儿的自身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发展幼儿的个性和优势,塑造幼儿的个性张扬。目前,我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山东青岛实验幼儿园,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开放式教育和第一幼儿园的绿色教育,都是对幼儿教育的巨大改革,这样做,将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教师专业水平低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如:通过要求专业教师到一些企业进行研修和挂职等方式,进而对企业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些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企业研修过程中,并没有深入一线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化,这就使得教师的实践体悟还是没有得到提升,并没有多大作用。这些在学前教育上,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如:虽然是专业教师但是对幼儿园的真实工作内容还是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关上门的学习,最终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实际的幼儿教育严重脱节。这样的现实,使得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所学到的知识也没有得到用处,最终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实现。究其原因,都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阻碍了课程深入改革的步伐和进度。 三、设置原则 既然高职教育和学前教育直接存在这么多的矛盾,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应该遵守怎样的原则进行改革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一)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因此我们的教育也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以便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方面,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课程改革的内容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时时关注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并与幼儿教育的改革同步发展,最忌讳的就是止步不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程的优化,如学前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就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求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灵活且敏锐的发展变化机制,并且本着发展的态度制定出可以长远执行的课程建设计划。 (二)细化课程模块,微型化 我国学期教育应该设置更多的教学模块,要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设置更多不同且新颖的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课程设置的目标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和完成。此外,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时间太长。因此要根据具体课程对课程课时的时间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设置一些时间短且灵活自由的微型课程,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课堂的厌倦,提高学习兴致。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一直存在的学程短但课程多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教育都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注重这一点。由于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有高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在学期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具体可操作性。在此过程中,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现成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只有让学生参加较多的实践活动,学生才可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应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 四、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就我国高职院校学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是无法否认的,因此我们该如何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进行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从具体的问题着手,遵守课程改革的原则,以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为向导,同时要结合当地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如: (一)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与归宿。高职院校学期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些合格的幼教师资,为当地的学前教育做贡献。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学习和熟悉幼儿的相关的特点,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学前教育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热爱和尊重幼儿,并且本身就热爱幼教事业,具备高度职业道德素养;二是要有扎实且熟练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智慧,并且能够随时很好地适应学前教育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三是心理健康且性格温和。幼儿都是一些不太懂事的孩子,难免犯错,所以就要求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并且要有自信,对教育事业积极主动,同时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二)课程设置和结构的改革 高职院校学期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课程的设置和结构的改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有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三种,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上要本着整合的原则,对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 由于一些课程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需要对一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对专业知识的不足进行合理的查漏补缺。另外,要明确课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对幼儿的观察、弹唱跳画等,由于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能将技能培养的课程集中到某一个具体的学期,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疲倦,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而是要将这些技能型的课程分布在三年学制的整个过程中,确定总课时,适当缩短短课时,让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实际参加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活动,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时间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改正提升。所以,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从大一就开始抓起,采取多样的时间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在大二的时候到具体的幼儿园进行实习,等到大三顶岗实习的时候,学生就不至于对教学慌乱无措,而是得心应手,从容淡定。这也就实现了学前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的形式,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范本 2.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00字 4. 幼儿教育大专毕业论文范文 5. 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大专毕业论文自我鉴定范文5篇

紧张而又快乐的高中生活接近尾声了,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有千千万万个不舍不得,万万千千个不舍的,老师,是您用知识浇灌我的心田,下面是我整理的大专毕业论文自我鉴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一个文静优雅,平行端正的女孩,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努力,生活中乐于助人,充满热情,是老师同学心中的好学生。我不注重外在的华丽而看中内心的品质,对未来充满自信,在学习上要提高学习自觉性,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我一定会取的成功离毕业典礼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了,以下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

学习方面,大学四年唯一挂了一门体育,其他文化课一些科目也都算勉强通过。大学主要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课上也学了繁多的科目,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unix系统教程》、《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基捶、《软件工程》等各类科目,其中不乏艰涩难懂的知识,有些到现在也没有搞得很明白,现在回忆起大一刚开始学习c语言基础时的情景,还是如此的生动鲜明。后来我在大三的时候主要开始学习delphi程序设计,抓紧时间学习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后来也直接帮助了我顺利找到了工作。其它很多非专业科目也是不求甚解,大二的时候通过自己努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整个大学高等数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科目,直到现在高数还是只懂点基矗整个大学勉强获得了一次三等奖学金,也算填补了一项空白。

除了一些文化课,体育也是薄弱的地方,现在想起去练习排球垫球,投篮,打乒乓球的情景,还是很有回味,直到后来身体些许不适,也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现在想来篮球课还是很有乐趣,把我以前没学会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学会了,虽然现在水平很一般,能自娱自乐足矣。

在程序设计学习方面,我认真的学习了delphi程序设计,尽管也只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帮助我找到工作也很高兴,现在工作了才知道书本上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之前学习的mfc程序设计也抛之脑后,不过还是学到了很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对windowsapi的学习虽然不是很深入,但是也使我了解了很多系统程序运行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生活方面,大一的时候积极参加了一些社团的活动,也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项目,尽管现在想来很简单,但大一的时候刚踏入大学,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大一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调换过一次宿舍,现在想来大学四年不止是我一个人成长了,大家都变得成熟了,在毕业前我也住回了原来的宿舍。大二的时候可以带电脑来学校了,随着学校通上宽带,大家电脑带的多了,除了平时用来调试课堂上讲到的程序,更多的拿来上网和游戏,这段时间浪费了一些时间,除了增长自己的游戏水平外,进步不大。

本人于__年9月参加电大小教专科学习,在三年的学习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参加面授,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科作业,期末考试严肃认真,独立完成答卷,论文准备充分,答辩自如,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三年来的学业。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这需要的是耐心,还要用心。在网站的制作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很多,有些是在自己技术所在范围之外,每当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运行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出现浮躁的情绪,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初次的设计。越是不懂的东西才要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收获很多,其中一点就是互相学习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在学习之后你会感觉到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在完成网站制作之后体会到的。

各方面工作都做好之后就剩毕业论文答辩了,在未进行之前,我自己感觉论文答辩可能很难,心里难免有些许担心。真正经历之后才发现,任何在你认为难得事情都是因为你没有很好把握或者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答辩稿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写的,在答辩的过程中,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开始有些紧张,两分钟之后就进入状态,因为是自己在讲解自己做的东西,感觉轻车熟路,流畅地给老师同学们论述了我的毕业设计。

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我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在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合作的态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倍功半。论文的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永芳老师以及周围同学朋友的帮助,感谢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矗 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除了必修课之外,我还坚持自学了office、flash、frontpage、photoshop、dreamweaver mx等多种专业软件。学习之余,我还不忘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作为一名__年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回首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时刻提醒着自己,做的自己,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去拼搏、努力。

我,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但是,年轻是我的本钱,拼搏是我的天性,努力是我的责任,我坚信,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一、在学习中

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校期间主修了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课程,而且每学期安排的课程设计,很好地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在设计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我曾在20__-20__年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二等奖奖学金的荣誉,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虽然我不是秀的,但我认为自己是最努力的。

二、在工作中

曾在院系学生会担任干事一年,这一年,锻炼了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还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凝聚力,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在校记者团担任干事以及到后来担任编辑一职时,自己的文字功底得到了提升,对文字的编辑以及文章的排版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得到了“见习记者”的荣誉,当然也结交了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自己的交际圈也扩大了,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了基础。我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如PPT制作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暑期实践活动等,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色彩。

三、在生活中

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做事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与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彼此以诚相待;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尽力做到,不让别人失望。回顾大学的生活,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同样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

作为积极乐观的当代青年,我要把这份活力与激情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要完善自我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我相信:我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赢得热烈的鼓掌!

四年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紧张,如今回首,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

生活方面,自从来到__大学,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__学院事我都很是关心,就这样我爱上了__学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在我的美好的大学三年中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我也就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

在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对__办公和其它流行能熟练操作,并在网上开辟了自己个人空间。平时我还涉猎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相信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当中,能有更大提高!

在思想上,有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