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二胡曲子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二胡曲子论文题目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⑥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缕缕就可以了! ⑦ 要是计算机类的代码什么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载!【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你好。我自己也学二胡。我来说说吧。我个人比较喜欢二胡(当然。不喜欢怎么学),它能表达比较悲的情绪。.最简单的来历,小提琴是西洋乐器,出生在约16世纪意大利,有四根琴弦;而二胡是民族乐器,出生在我国最鼎盛的唐朝,有两根琴弦。2.构造,小提琴由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组成;二胡则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3.音色,小提琴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二胡的音色有其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它那近似人声的乐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4.音域,小提琴音域超过3个半组;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5.把位,小提琴貌似有13个把位,常用前7个;二胡中刘天华先生大胆、科学地定位为五个把位。我认为某些曲子。例如梁祝,二者就可以互相演奏,但二者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哈。但较多的曲子就不能了。你不可能用小提琴去演奏赛马吧对吧。你说的那2首歌我没听过- - !sorry 论文。我认为从这几个角度写比较好。首先来表明你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写出二胡与小提琴的异同,以及他们的发展史。这很重要!然后要把他们的艺术渲染以及艺术影响写出来进行比较。最后要从各自乐器所主要能表达的感情来分别。最好结尾能在照应照应开头,突出论点,使结构更严谨。我个人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好。至于题目,我建议你先把文章写完后在进行命题。毕竟你这是论文,与作文和散文不同。文章中心已早在你心中。故不存在离题的情况。我自己想几个啊:1.《“东”“西”——交融?》2.《琴谈》3.《我们的现代音乐?可以有古代吗?》4.《中西的絮絮琴缘》希望能帮到你啊!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二胡曲子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追求越来越高,音乐越来越受人喜爱,较为明显的是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音乐这门课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音乐论文 范文 篇一:《浅谈欣赏 教育 下的大学音乐》 一、大学 音乐欣赏 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学习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在音乐审美需要的支配下,在音乐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音乐审美能力而进行的音乐审美体验。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在这种令人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中,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关于音乐审美能力,它既包括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又包括了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真正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以审美为目的,而审美就是以感性体验的适宜为基础所获得的精神愉悦。通过音乐欣赏这种特定的审美活动,我们在听觉对象上所获得的并不是任何外在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意识。音乐确证了我们的听觉审美能力,使我们从外在的对象中意识到自身的本质。总之,我们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客观化的体验,我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听到的音乐之声,其实正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声”。 (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关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在音乐欣赏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接触一部音乐作品,以“听”的形式融入到该作品中,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最终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或是愉悦或是悲伤,这与作品的主题有关,但是无论学生体会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学生的审美享受,透过这种情感,学生会对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等产出思考和感悟等,这种感悟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中,震撼学生的心灵的同时还起到了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等基本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品味该作品,在音乐中找到另一种美,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远离烦躁、远离喧嚣,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情感得到调节,其精神也会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有思想、有 文化 、有内涵的一代新人。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之所以说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音乐本来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感性材料的创造性、音乐形式存在方式的创造性和音乐内容的创造性。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本身是感性的、非具体的材质,而音乐的声音又是一种非自然地、经过了加工的艺术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它完全是通过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将各种音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并排列组合,在内心建立起一座宏伟的音响大厦,再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当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允许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充分地、充满创造性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乐音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又由于音乐内容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音乐不像小说或是一幅画一样具有具体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直觉的、非想象的内容,它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质三个方面。而这三者都是要靠欣赏者根据各自的音乐素养来感受到,由于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每个人所获得的音乐内容都是不固定的。更多的是当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其实是对音乐的“三度创作”,由于音乐具有很强的感受性,对音乐的欣赏归根到底是主体的创造性意识活动,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自己的主观意愿,同一部音乐作品,有人会感到恬淡,有人会感到忧郁,这正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会得到提高的。 (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未来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责任,要承担起此项任务,学生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如爱国情怀。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因为我国有众多以爱国为主题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爱我中华》等,这些都是激情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他们会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欣赏这些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感,这种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既是的一种爱国教育,又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革命理想,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精神,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爱祖国、爱社会的人。除此之外,一般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因此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还能够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中汲取力量,将这股力量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推动着学生的前进。久而久之,学生也将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活动是最为普遍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或许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音乐创造活动,甚至从未尝试过音乐的演唱或演奏,但是,他不可否认自己有过欣赏音乐的经历。音乐欣赏是人们接触音乐艺术的基本方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音乐欣赏教育也是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等基础知识,然后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注意歌词的构成情况和演唱者的发声等。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以聆听的方式来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它既能够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给聆听者一定的情感,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聆听者,使聆听者在艺术的熏陶下更好地思考、感悟人生,最终培养着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篇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思路》 摘要:本文对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在大学教学中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并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对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 总结 经验 ,探索古典与流行结合的路径,从而提升其教学效果。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 关于古典音乐,至今还尚未有明确的的界定,其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是就人们的一般认识来看,普遍认为具有较强的持久价值的音乐,即为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够得以流传,说明其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与价值。现代音乐则有明确的界定,在相关的音乐书籍中,就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界定。所谓流行音乐就是指:具有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等特点的大众音乐。尤其同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式的音乐相比,流行音乐中更加强调对现实生活中的质朴、简单的感情世界,其表现形式更加直接与现实。换言之,流行音乐更加注重演唱者、听众的感情宣泄与交流。这也就导致流行音乐往往就比较短小精悍,且音域相对窄小,适合传唱。这也是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人们广泛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从其表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其基本构成方式来看是一致的。其主要是在节奏、音高以及和声等方面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处理情感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对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因此也可以认为,从本质角度出发,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是二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应用。就当前社会中传播的音乐实际情况来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出现比较明显的融合的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古典音乐家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并能在其古典音乐中应用一定的流行因素,从而能够使古典音乐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生命力。比较杰出的代表就是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曼。他就在钢琴演奏中应用了流行音乐的演奏形式,通过实践证明,应用流行音乐形式演奏古典音乐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与问题,而且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培养与提升其音乐素质。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协调好古典与流行之间的关系。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丰富的知识对促使大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学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能够使其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和流行结合起来,也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思维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与特点,在表现形式、受众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的对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探索与改进,可以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需要对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整合。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工具,从而不断完善其课堂教学活动。这也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资源整合,并能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并实现高校开设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分析 (一)完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认知 就高校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倾向于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知识,对古典音乐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较高,但是在现代音乐欣赏中已经过时。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音乐教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积极的 学习态度 。大学音乐教学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并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并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火车站、汽车站的时候是否通过这样的乐曲(播放尼基•肯尼基的《回家》),听到这样的旋律与音乐是不是就更加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不是会产生立刻回到家的想法呢?”接着,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被广为流传与播放的乐曲就是尼基•肯尼基的《回家》,是典型的古典乐作品。这样通过设问以及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引起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使其逐渐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并使其在古典音乐教学中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其音乐素养。 (二)实现古典与流行音乐教学内容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等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古典音乐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积极地进行创新。在当前的演奏中,比较经典的就是女子十二乐坊在其演奏中对其曲风进行的再演绎与改变,以及对其演奏乐器进行的创新。古典音乐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自身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要想使其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就需要及时对其演奏方式、表现形式进行转变,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并能够通过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 (三)改进完善传统音乐教学形式 要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不仅要使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还要对其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与创新。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实现听、唱结合;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四)调动学生音乐融合与创新积极性 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教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古典与流行有机结合对策的心理与认知。另外,还要使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重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展其视野,并能激发其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大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在其教学中能够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就当前的大学音乐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对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对其教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 [2]叶波.浅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J].戏剧之家,2015,(02). [3]郭然.试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4,(01).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篇三:《浅谈网络音乐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音乐概况 网络音乐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传播流行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比较贴近生活,容易让听众接受,简单、通俗易懂,流传较广的网络音乐以歌曲为主。网络是一个方便、快捷的媒介,传播速度相当之快,只要在网络上上传歌曲,不出一会功夫,天南地北的人都可以听到歌曲。借助先进的 网络技术 和最新的音乐内容,网络音乐吸引了众多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据统计,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亿人,居世界第二位。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网络音乐的传播及受众群体,这是网络音乐得以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网络音乐才能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音乐文化力量而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熟视无睹或有意回避网络音乐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网络音乐理应受到音乐界的关注及社会的广泛注意。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大学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教育为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大多选择一些爱国主题、伦理道德的音乐作品,如比如二胡曲《光明行》、歌曲《十送红军》等等。而网络音乐与学校的音乐欣赏曲目相比,网络音乐具有节奏明快、旋律新颖、配器时尚的特点,再加上一些画面、视觉上的效果,更能吸引青少年,尤其是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所以很多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音乐来得到美的享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他们喜欢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网络音乐便成了他们最亲密“伙伴”。 网络音乐的流行对我们的大学音乐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了网络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向学生发送要欣赏的音乐资料,或让学生直接下载网络音乐,使音乐学习更加灵活,更加轻松。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音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正面影响,但也不乏许多负面影响。 1、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 目前,有一些网络音乐的内容,与我们大学校园所倡导的陶冶学生情操、博学而笃志的校园文化相违背,流行的网络歌曲大部分是爱情歌曲,大学生发育正处在成熟期,一些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和兴趣,听多了这样的歌曲,自然会胡思乱想,没有心思上课。有的学生对网络流行歌曲达到痴迷的程度,因而上课还会偷偷戴着耳机听音乐,听课也是心不在焉的,一脑门心思全在想着歌曲的内容。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业,导致无心向学。 2、侵蚀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稳定性。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一些格调低下、情趣庸俗的网络歌曲,含有消极、颓废、不健康的内容,比如网上曾流行的的《老鼠爱大米》、《好男人都死哪去了》、《红尘情歌》等等。这些流行歌曲使大学生变得哀怨缠绵、多愁善感、意志消沉,思想堕落,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了他们的价值观。 3、降低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有些网络音乐粗制滥造,歌词及配器都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大学生如果经常听这样的音乐,势必会降低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三、积极应对网络音乐的思考 网络音乐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应该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中传唱的网络歌曲也有许多内容健康、曲调优美的,同样充满了正能量。例如《时间都去哪了》还有庞龙演唱的《兄弟抱一下》、慕容晓晓的《黄梅戏》等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分析利弊产生的根源,,积极应对网络音乐。 (一)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特质所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专题讲座、学术 报告 等各类校园宣传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熏陶,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大学文化所沉淀的大学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师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各种学生社团尽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诗歌社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诗会, 交谊舞 社团可以组织大学生们举办周末舞会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以审美媒介为教育手段,一是以审美心理和人生的塑造为教育目的。大学的审美教育更应该把握好这两重含义。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他们能真正的辨别美丑,能在纷繁的网络歌曲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面对不健康的网络歌曲的“免疫力”。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试着避免从音乐本身来谈音乐和评论音乐,利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以从音乐与道德的关联来认识音乐的纯净与质朴;从音乐与哲学的关联来了解音乐作者在音乐创作中进行 理性思维 和 逻辑思维 的可能性;从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了解其他艺术对音乐的濡染和渗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品位,净化大学生的灵魂。 (三)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多结合网络教学 当代大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把自己新的理念及思想放于网络之上继续传播,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结合与尝试,并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让大学生们在音乐这个领域可以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网络音乐,进行作品艺术特色评论,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评判一首网络音乐的好坏。 四、总结 进入新世纪,大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倡导学生自主,个性,创造性发挥的理念为网络音乐教育这一新路径上的延伸应用提供了新的教育发展的思想准备。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这种又方便又快捷,又轻松又有效率的媒介,让大学音乐教育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品学兼优、德能并进的育人理念服务。 猜你喜欢: 1. 音乐论文范文1500字 2. 音乐论文范文5000字 3. 大学音乐论文的范文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5.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

【篇一】高中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800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耕种秋天收获,这是前人留下的规律。”祖先留下了许许多多智慧的总结。但是智慧的总结现在被世界遗忘了,过去的习俗已经被遗忘,西方国家的节日却被人们铭记在心。

春风拂过大地,花蕾向外张望,布谷鸟的叫声提醒他们要播种了。

每当奶奶听到杜鹃叫时,她总是忙着准备播种。奶奶拿起一把大锄头,眯起眼睛,抬头望着天空,捡起蚕豆种子,叫我去田里。在泥泞的山脊上,我踩着小鞋子上的脚印,手里拿着一把小锄头,在背上摇摇晃晃地走着。奶奶笑着说:“差不多了。”你不能吃豆子。如果你吃了,以后收获的时候你就不能吃了。”在这一段话中对现场。听着锄头周围挖掘的声音,“布谷鸟悠扬的歌声。奶奶把两个手指伸到她的手掌里,两只大手拿起一个光滑的锄头开始挖掘。我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挖掘,但是很快我就汗流浃背了。奶奶过去常在屋前用一把大锄头挖洞。我就用一把小锄头把洞埋了。奶奶在豆子旁边,我把石头按在豆子旁边,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把豆子捡起来放到石头里。把豆子捡起来,送到嘴里。结果,吃了一口土后,奶奶看见了,笑了,拿出一把种子,说:“到那边去,在地上吃。”穿过短短的小路,走到田埂上,坐下来吃瓜子,时不时地拿起几粒谷粒跑到奶奶面前。

晚上,我们举起锄头,抱着小桶回家。进门的时候,我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喊着:“妈妈,我回来了。”妈妈微笑着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泥土,递给我和奶奶一碗热汤,让我和奶奶单独在一起谈论这个地方。

那个时候,家里总是挂着旧的黄色日历,一天就翻了。现在旧的日历不见了,新的日历也变了,但是以前的那个日历还没有翻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秋节、端午节、寒食等节日都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双十一”和情人节等其他一些人为的节日在公众中变得热闹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西方文化的冲击,过去的喧嚣,今天的萧条。二十四节气的运用,外国人的嫉妒,国内人民的冷漠。新历法充满了其他国家的节日,而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却渐渐的被忽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重视传统文化,牢记中国人民的智慧。

【篇二】高中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800字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大家,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大家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大家,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大家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大家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大家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因此,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篇三】高中传统文化议论文范文800字

就在我还在牙牙学语时,母亲便为我带来了二胡这位朋友,我便开始练习二胡,可是渐渐它便不再是我的朋友,我开始对它厌恶,避之不及,因为妈妈总催我练习,二胡也没有好听的声音,拉起来手还很疼……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天阴沉沉的,压得人仿佛喘不过气来,我无奈的看了看手中的二胡,叹了一口气,心中十分烦躁,心想: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么难拉,烦死了!这时楼下的小伙伴喊我下去玩,可妈妈出门时说不让我下去,于是我只好作罢,重拾二胡,带着万分仇恨,拉了起来,刺耳的声音,令我更加烦躁。

终于我有些受不了了,拿起手机,想到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于是便抱着玩乐的心思打开电影,想看看影片中的二胡拉得有多好!——-一阵飞鸟飞过,绿树青山,一位佳人出现,是那么的美丽,此时一阵婉转的二胡声响起,是那么的柔美轻快,我被带入到音乐中。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无法喜结良缘时,那凄惨的幽怅的二胡声,仿佛一下子捏住了我的心脏,让我难受的说不出话来。在梁山伯化为怨灵哭诉时,黄沙漫天,二胡声也变得低沉愤怒,仿佛在批判控诉封建不自由婚姻的罪恶。我一口气看完了整个影片,意犹未尽,时而缓,时而急的二胡声还在我的耳边回旋,余音绕梁。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二胡,真正的传统音乐,是在用心演奏,用心在传承。

我轻轻拿起一旁的二胡,端正心态与身姿,开始拉奏。一边拉,我一边回想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有欢快轻松,也有沉重愤怒,我仿佛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仿佛与曲子融为了一体,二胡的琴弦时而颤动时而平缓,琴弓时而悠长,时而停顿,我拉奏的曲子好像是一个故事,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诉说着我自己的心事。我忘我的拉奏着,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我好像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感到了二胡的精髓,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我是在用心演绎,用心传承,即使自己的胳膊再酸,手被划破,也再也不在意。我与二胡有了亲密的接触!

是啊!“天降大任于斯任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义务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也不例外,与二胡的一次紧密接触让我理解了传承的真正含义,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艰险,我都会坚持下去,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胡曲赛马论文开题报告

你好啊,你的二胡专业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先说下开题报告的内容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所选课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3、课题研究过程,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仪器设备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5、估算论文工作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再谈下开题报告的要求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至迟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凡未按时开题着,可酌情在论文成绩中减1至5分。2、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初步的试验研究,然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3、开题报告必须在学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和科学论证。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取消研究生学籍,终止培养。4、开题通过后,应将开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和学院院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导师、学院各存一份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的复印件,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5、开题通过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课题者,由导师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经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批准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改换研究课题,更改研究课题后仍不能进行下去的,则对研究生取消学籍,并取消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这个好说,可以给你————要吗

《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系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赛马》二胡独奏曲及乐曲赏析,欢迎大家聆听鉴赏。

乐曲赏析:

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过对民歌锦上添花地变奏,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随后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难度水平。乐曲的最后,以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结束全曲。

《赛马》的曲式结构,是一首由单一主题及其派生变衍构成的三部曲式,其中间部分也即第二部分是原民歌,第一、第三部分是原民歌的派生。三个部分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赛马”来展开,无论是从材料处理上,还是形象塑造上,都强调“赛马”这一形象并对其进行多侧面的展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对比,但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歌唱性的原民歌主题在材料组成的意义上则具有主导性质,在乐曲的中部形成一种凝聚力,将两端的发展部分紧紧地拉拢,构成全曲的对比统一的整体。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条十分典型的器乐化旋律,F宫D羽调六声音阶。透过这些不同跨度音程的上下跳动、连续快速的律动音型、以及细致的节奏处理,在开阔奔放的强音和急促有力的音型的背景之下,作曲家将主题的音高材料通过节奏压缩,构成级进的、迂回环绕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动,并以模进方式进行变换,带有流畅的旋律性的运动感,“开门见山”地把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热烈欢腾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41-108),这是主题的完整引用及其变奏的部分,也是全曲的“中间”部分,好像是第一部分之后的自然的“发展”。第41-56小节,是主题16小节原型。第57-72小节,作曲家通过变奏的手法将主题旋律音加花装饰,对节奏进行填充,轻快活泼的节奏使音乐富有动力,使原主题从音乐性格上更靠近“赛马”的形象。第73-88小节,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变奏,由伴奏声部演奏,简单的旋律隐藏在3个八度之间来回跳跃,随着音高位置的变化,“骏马奔腾”的形象栩栩如生。而二胡创造性地大段落的借用小提琴的拨弦技巧,漏板半拍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的结合,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比较新颖的二胡拨弦技巧,与前拉奏的旋律在节奏和音色上的对置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音乐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展开。黄海怀先生采用大段的拨弦演奏技巧的尝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对于后来的二胡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88-108小节,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乐段。贯串进入,压缩主题旋律材料,呼应第一部分开始的第一乐句模仿“马蹄声”的效果象,使主题融会贯通全曲。紧接是在五声音调中级进的迂回环绕。第100-105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这4小节的和弦分解,进一步肯定并巩固了前面两部分的调性,并与随后的华彩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扩充的几小节(105-108),作曲家运用戏剧音乐紧拉慢唱的手法,将两部分之间过渡的句逗间隔填补起来,使之成为一条不间断流动的紧凑旋律,把主题旋律与过渡统一在同一条旋律线的平面上,使之合二为一。第108小节不在主音上收拢,而在“A角”开放结束,作曲家选择这样的手法,不仅保持着音乐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且自然地引出了二胡的华彩段,并暗示了华彩段的功能特点。

尾声

在泛音的无限延长中,第一部分开始的第一乐句的/马蹄声0形象再次出现,首尾呼应,转入了第三部分,回到F宫D羽调。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热烈欢腾的赛马景象重现在听众眼前。进入“再现”之前,有4个小节音型引入,由伴奏乐器演奏。这4个小节(111-114),是持续的/A角0音(即主题第二句的落音)的节奏的变化,这个“角”音从华彩段的最后一个音开始,直接准备了主音的出现。用西方和声观点来看,就是“属--主”的准备。在欢腾炽热的气氛中,音乐嘎然而止于主音“D羽”音。这种“短而有力的”的结尾,让听众回味无穷。

红梅主题随想曲二胡论文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红梅随想曲》是著名作曲家吴厚元于1980年为二胡与管弦乐队所写的一首单乐章协奏曲,是以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及部分旋律等音乐片断为素材而重新构思创作而成的。她以宏大的气势,悲壮的情调,深刻地塑造了女英雄江姐的高大形象,讴歌了她的革命理想、情操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进而表现了人们将这些美好的品格化作对红梅的向往和赞颂。

《红梅随想曲》创作于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走出来,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二胡作品创作方面,有两个特征是值得注意的:其一是创作大型体裁,其二是现代作曲技巧、语言的大胆尝试,代表性的作品有《新婚别叙事曲》(张晓峰、朱晓谷)、《长城随想曲》(刘文金)、《蓝花花叙事曲》(关铭)、《红梅随想曲》等。

二胡良宵曲论文文献

印象中除夕夜都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在鞭炮的噼哩啪啦声中家家团聚守岁、人人欢歌笑语。如果说这样的幸福太喧闹,那么刘天华先生则为我们带来了同样幸福却轻松宁静而悠闲的除夕之夜。 《良宵》这首乐曲是刘天华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当时的刘天华先生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正在筹划创办国乐改进社的他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于是在这全国喜庆的除夕之夜,刘天华特意邀请了跟他一起筹备国乐改进社的朋友们共度良宵,大家尽情畅谈,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在欢乐而平和气氛中,刘天华乘着灵感的浪花,即兴演奏出这首传世佳作——《良宵》。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运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技法谱写的10首二胡曲,使得二胡这种曾被“鄙视”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从此被搬上了独奏的舞台.为二胡艺术的飞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良宵》就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二胡独奏曲。 整曲听下来,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全曲动听,豪不张扬,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乐曲采用D调,2/4拍。在结构上我们可将它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乐曲的开头非常精彩: 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 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为我们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直到两个 出现。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 到 十度的大跳。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接下来是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春节的喜庆洋洋,在音乐间尽情流露。接下来的曲调变得更加跳跃活泼起来: 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尤其是第四小节以后,几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气氛热烈起来,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欢歌起舞的景象在乐曲中清晰浮现。直至倒数第五小节, 音乐最终又回归安宁。最后出现的渐慢、渐弱及自由延长符的手法应用,使优美的旋律结束在谐和平静之中,让人们回味无穷。 《良宵》曲篇幅不长,难度不大,结构也不复杂。既可见于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更常闻于街巷庭院之中,近年来已流传到海外,喜爱的人之多,在二胡曲中实属少见,堪称雅俗共赏之典范。说起二胡独奏,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同样是二胡独奏,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作为民间艺人,阿炳的音乐有着明显粗犷的成分,不像《良宵》这般委婉含蓄。《二泉映月》将那种凄凉哀痛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从中听到作者内心的呐喊,豪无顾忌。而《良宵》却不同,它有着明显的文人气息,就连那种欢乐的气氛都是很节制的,可以说二者各有所长,都是二胡作品中的经典。 本曲作者刘天华对我国的民乐改进有很大贡献,尤其是二胡。在曲式结构上,他一方面保留我国民间音乐特征的“多段连缀”的特点和“主题音调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一方面大胆吸收西洋器乐曲以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的原则,使他的创作在保持我国民族风韵的前提下,又体现出新的、中西交融的特色。他致力于使二胡曲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在创作上也擅长吸取西方的手法。就以《良宵》为例来说,有人说它是一首东方式的小夜曲。确实如此,它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充满即兴的笔触而有着小夜曲的感觉。在现在,《良宵》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演奏形式尝试过,乐器使用中西不分,并各展其长,异彩纷呈。这些都足以证明《良宵》不仅仅是一首成功的作品,而且还富有宝贵的艺术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久演不衰的魅力。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良”是美好,“宵”是夜晚,“良宵”就是美好的夜晚。“良辰美景”就是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此曲就是在这种“良辰美景”的纷围下,刘天华与学生们守岁时即兴创作的。按我国传统的习俗,每当除夕夜晚大家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等候农历新年首日的到来,以表示除旧迎新,大地春回,欣欣向荣的心态。可以想象屋外是天色清冷,银装素裹,屋内是温暖如春、灯火通明,不时又传来锣鼓喧天与爆竹闪响之声。真可谓良辰美景之时,人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那晚,刘天华邀请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的东城亮果厂西口外东沿河家中过节。此时,刘天华的心情特别地舒畅,一是因为他与同仁们刚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刊行了《音乐杂志》;二是得知去年底(1927年11月27日)我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于是,他也想在北平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因而乘着除夕约请同学们一聚,共同瞻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在这种愉悦欢欣的心情下,一首精致的、歌唱性很强的二胡小品就此产生了。二胡曲《良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刘天华作于1928年1月22日除夕。此曲的正名叫《除夕小唱》,又名《良宵》。其实,此曲写好后刘天华并没有定曲名,而是数日后从学生们所起曲名中挑选了《除夕小唱》一名。但是,后来人们往往以《良宵》为正名,这是因为前者似乎太过于偏重叙事,而后者不仅符合当时写作的情景,而且也更为艺术化些。“良”是美好,“宵”是夜晚,“良宵”就是美好的夜晚。“良辰美景”就是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此曲就是在这种“良辰美景”的纷围下,刘天华与学生们守岁时即兴创作的。按我国传统的习俗,每当除夕夜晚大家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等候农历新年首日的到来,以表示除旧迎新,大地春回,欣欣向荣的心态。可以想象屋外是天色清冷,银装素裹,屋内是温暖如春、灯火通明,不时又传来锣鼓喧天与爆竹闪响之声。真可谓良辰美景之时,人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那晚,刘天华邀请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的东城亮果厂西口外东沿河家中过节。此时,刘天华的心情特别地舒畅,一是因为他与同仁们刚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刊行了《音乐杂志》;二是得知去年底(1927年11月27日)我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于是,他也想在北平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因而乘着除夕约请同学们一聚,共同瞻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在这种愉悦欢欣的心情下,一首精致的、歌唱性很强的二胡小品就此产生了。据学生金式斌在《一个愉快的晚上》文中,描述了那晚乐曲产生的经过:“墙外的鞭爆声,室内明亮如昼的灯光,主人和客人的微醺,使得烘托这一佳节的气氛也愈加浓厚。……经过了几段随意的演奏,又靠着科学的制造品听了几节名家的名曲,刘先生突然说:我好久没有作谱了,我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谱,做今天快乐的纪念。…… 于是,刘先生一面拉,一面把它写下来。写到一半的时候,中间有一点停顿,我们几个人先试着练习,等到已经会拉以后,就毫不客气地催着刘先生把它续完。就在这样催逼的仓忙下面,这个曲谱于是完全产生。”(原载《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他们听的唱片有舒曼的小提琴曲《梦幻曲》,中国广东音乐曲《汉宫秋月》等。刘是否一时受到了这些乐曲的启发,而若有所思地即兴创作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看似此曲是刘天华的即兴之作,而其背后却有着多么深厚的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知识技巧的根底与结累。这种长期的结累与先生天生的聪颖、灵感结合起来,才可能有这样天才作品的产生。 《良宵》是刘天华创作十首二胡曲中唯一的一首即兴之作,也是写得最快,篇幅最为短小,演奏最易上手的一首。故称为“小唱”也不为过,它真实反映了作者一时真情的流露,故而一蹴而就完成了全曲。乐曲以最具中国音乐特色的五声音阶开始,非常地民族化又十分地通俗:3 5 6 1 2为第1乐句,第2句扩充了3拍:后,对第1句旋律稍作加花变奏:。第3句分为两个乐节,第1乐节是第2句扩充3拍旋律的重复:。然后,去头:后再重复:,紧缩加花:,再把紧缩成:,这样,就完成了乐曲的第1段。看来作者运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扩充、紧缩、加头、去头等手法,从而形成乐曲的呈示部分。这一部分的情感总体上是较平稳的,而第二部分的旋律就显得一波三折、连绵起伏了。先是旋律迂回在低音区后音域向上扩展,达到了第二把的最高音:,然后,旋律稍迂回下行后再高八度反复上行:,接着是较为长大的波浪型的下降旋律:,并有所扩展而达到最低音:。上述段落的乐句看似由分句组成,但是,又是很连贯而一气呵成的。紧接着又是在第二把位上变化反复:然后跃入第三把的最高音,音乐也达到了最高潮:后面又运用了向下乐逗音型的模进:而进入最低音,似乎心潮起伏后渐渐又恢复了平静。在经过句作了调整以后,再一次出现了一波三折的长大乐句。首先,是处于第三把位的高音区上:,然后,伴随着旋律的渐层下降达到第一把位,但落于2音上,说明并没有完全收束:。接着,运用了切分节奏音翻高八度,再次把旋律拉到第二把位上后,才进入第一把位最低的内空弦音: ,再稍作渐慢迂回,最后运用内空弦高八度的泛音结束全曲,给人以无限的舒坦感与遐想感。从作者情感上分析,运用这种一波三折、高低错落的长大乐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心潮逐浪高”的心态。从乐句上看,由最低音上升高挑后,通常又下行迂回到最低音。有时达到第二把位中高音区,有时达到第三把位高音区。总之,乐句有长有短、有分有合,很随意地自由引伸发挥。说明作者的心情总体上是平静而舒坦的,但在平静中又时时显得思绪万千、联想翩翩,故而有向上翻高旋律的展现与冲动,但最终还是在恬适之中归于平静。从结构上讲,作者虽然吸收了西洋单二部再现曲式的结构,但是并不很明显而突出。相反,运用了传统以乐句自由扩充为主要手段,以及旋律核心音调贯穿等手法,使乐思不断得到波浪型的发展与升华。旋律连绵起伏、层次分明,与呼吸也配合得非常的好,故有长大而连贯的一气呵成之感,听来使人十分的顺畅、舒坦而亲切。其实,乐曲的乐句停顿与切分节奏运用,都不是西洋乐句的样式,而是有着我国词曲音乐,尤其是唱腔乐句结构的特征。这种中西乐曲结构与手法的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自然熨贴的地步。毫无牵强雕凿之感,真可谓是神来之笔。从乐曲音域上讲,大量运用了第二、三把位是作者对二胡技艺的创新。刘在《〈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中曾说:“胡琴上有所谓〈三把〉演奏法,为时尚未久,大约从三弦、琵琶等乐器上脱化而来的。”刘早在1917年就向当时的国乐大师,被称为“三把头大王”的周少梅学过二胡、琵琶。而且也熟悉和学过小提琴,所以在他的二胡创作与演奏中运用三把位是十分自然的事,也是他锐意改革与创新的表现。而且,刘还认为“胡琴上分为三把,是很不精密的,并且不能尽其所长。我以为可以分七把,多则十二把。”这种看法实际上就是借鉴与吸收了小提琴的二度把位概念,而三把则是我国传统各乐器上广泛运用的四、五度把位概念。刘能引进西洋提琴上的二度把位系统,对民族乐器的演奏突破是有深远影响的。在此曲中我们可以发现,刘所写作的三把位旋律演奏起来极其自然,非常舒坦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从演奏上讲,连绵起伏的旋律需要功力深厚的长弓演奏技巧。运弓需饱满、平稳,不温不火,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与力度强弱而能收放自如。左指的打音也需清晰而富于弹性,滑音更要注意软硬劲的结合,这样才能准确地来表现乐曲的内容。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刘的大跨度的滑音与他学习过传统的“三弦拉戏”有很大的关系。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旧中国,像刘天华那样一个人既能演奏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大擂(三弦拉戏)等民族乐器,又能演奏西洋乐器之王的小提琴与钢琴。刘天华确实是中西乐器不挡的第一人,这是需要多么远大的战略眼光和音乐抱负。而在战术上他又极重视民间音乐的收集工作,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养料。他学习西洋音乐的宗旨与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促吾国音乐之改进”。从《良宵》这一短小的乐曲身上,已充分折射出这一思想的光芒。 今天,《良宵》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二胡精品,1993年获得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颁发的“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说明它得到了广大听众与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上海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黄贻钧曾把它改编成西洋弦乐合奏曲。在招待外国贵宾与友人的音乐会上,此曲经常被作为乐团演奏或加演曲目介绍给听众,这也是增强我国民族自信心的最好体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