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期刊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

发布时间:

中国期刊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

广州哪个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比较大?目前广州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东进”,东进,主要受益的是增城,增城核心板块,现在国家政策都有说,东进南拓西联北优。尤其看中东进的策略发展,东进战略不变,且城市中心优选东进板块置业;而增城区作为广州东进联络大湾区各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不可撼动。从教育布局来看,广州的教育城已经确定选址增城,区人民政府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合作办学意向签约仪式,引发极大的关注。这也意味着,华附正式落户荔湖新城。学校将建设在荔湖新城内的石滩镇南北大道西侧,也就是天恩小学旁。不得不说,这让很多操心的业主和家长,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另外,说到产业增城开发区石滩创意区。包括石滩研发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集研发、创意、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北区打造政文总部办公区, 配建政务中心、文化会议中心、少年宫、等大 型公建配套,南区规划中央商务核心区,低碳 总部园,生命健康医疗,未来还将以TOD为主 导,聚集商务办公、文化创意、智能信息、康 养医疗、创新研发等多个企业,将打造为新型 商业中心。所以,增城区石滩板块是最有潜力的。

“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频4月24日做客人民网传媒频道,就“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这也是“传媒·期刊产业发展系列访谈”继《瑞丽》总编刘丹晖、《汽车族》总编孙刚和《南风窗》总编朱学东之后,邀请到的第四位嘉宾。李频在访谈中讲到,“期刊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期刊文化”。他认为“21世纪中国期刊的发展集中要审视的就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塘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拥有中国相当大的期刊存量,从城市化发展看它们聚集了相当多的潜在读者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地区经营期刊能够得到由‘人口红利’带来的较大和较好利润。”访谈中,李频还就“中国期刊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回答了网友的提问,“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的期刊发展是处于转轨过程中,是向好的方面在爬坡,我们不能够简单的以发行、以广告这两个指标体系来看中国的期刊。”他认为从媒体角度讲,组成大规模的单媒体的期刊集团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期刊发展已经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如果在电视和网络发展起来之前还有可能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电视和网络发展起来以后已经大大的削弱了期刊的发展空间。”作为期刊业研究专家,李频十分关注将于5月13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十六届世界期刊大会,他表示,这将为中国期刊的发展提供有力契机。李频现任北京印刷学院编审,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期刊研究所所长。《新华文摘》学术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中国叶圣陶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期刊产业化集团化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区刊型广告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等。

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化网)高级讲师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副局级)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局级)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海南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华东政法学院法制新闻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常务理事在校期间,曾在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过,在法院见习过,在公安局社会实践过,还曾办过校报和当过校长跑队员。毕业后,就职于司法部法律出版杜。

郝振省,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出版文化、出版产业及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管理工作,先后主持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重要科研课题。曾获“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与传媒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

中国期刊协会论文

应该第一个是对的不过我们老师说中国期刊网只有大学的网络才能上好像又都是假的

有诚信的雅美期刊网,我5月份在那发了两篇核心文章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第19届六中全会论文参考文献

19届六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十二条 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截止到2021年4月26日,十九届六中全会还未召开,只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会议议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参会人员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一、四个历史时期,四个伟大飞跃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和新时期: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次历史性飞跃。

2、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 列基本问题,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两个确立

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五个方面总结百年奋斗历史意义

1、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2、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3、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4、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5、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王庭大(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

“两个确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会指出,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的指导地位。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要特别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极端重要性。“两个确立”对于开启新征程,建设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指引航向。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深厚人民情怀、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新征程、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确立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要始终坚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个确立”,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伟大的事业就有正确理论指引,中华“复兴”号巨轮就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刘峰松(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

浅谈“十个坚持”对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启示

《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开创未来的根本路径与行动纲领。

中国科学报社作为深耕科教领域的全国性媒体,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结合中国科学报社当前开展新闻舆论工作实际,浅谈“十个坚持”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开拓创新”“坚持人民至上”的启示: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要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强调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

其次,“坚持理论创新”就是要创新中国新闻理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努力做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三,“坚持敢于斗争”就是要勇于开展舆论斗争。统筹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好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也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坚定立场、及时发声、敢于亮剑。

第四,“坚持开拓创新”就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当更加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五,“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走好群众路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直有“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本质上就是落实好群众路线。针对当前互联网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开展网上舆论宣传,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关键。

中国科学报社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力加强党对报社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向未来,中国科学报社将努力打造中国领先的科学融媒体,助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政治部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党领导中物院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党领导下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事业伟大历程,对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物院事业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诠释了六中全会对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对“十个坚持”的有力佐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和魂。上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了发展中国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形成了全国大协作、集智攻关的工作格局,以最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关键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在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中物院都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国防尖端武器及其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为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奋斗基点。原子弹研究刚起步时,在没有现存的资料技术可以学习借鉴的情况下,广大科技人员从最基础的书籍学起。氢弹研制更是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信息资料,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开始探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从事氢弹理论先期探索的队伍转入中物院理论部,仅用两年零八个月,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奇迹。

坚持自主创新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中物院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优选技术路线,集中力量研制有限型号,确保突破关键性技术难关,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上一个台阶,实现了科学技术上的跨越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推动原始创新,不断形成科技创新的集成优势,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在随后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中,都始终坚持这条工作路线。

党领导中物院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和启示弥足珍贵,将指引我们站在历史的深厚积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王素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决议》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主题主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新征程上奋力夺取的根本保证。

百年来,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的伟大实践,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当前,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更需要依靠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确保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形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决议》提出“两个确立”,为我们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始终掌握******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不断书写******新篇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放在首位,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黄小茹(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十个坚持”是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

《决议》全面总结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概括出“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回答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系统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历史规律。

学习“十个坚持”,首先是要认识到这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十个坚持”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学习“十个坚持”,其次要认识到其逻辑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属于战略统领方面的要求;“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属于方向道路方面的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属于路径手段方面的要求。从战略统领到方向道路再到路径手段,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学习“十个坚持”,还需要深刻认识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规律的昭示,是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十个坚持”融入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去。百年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首先有绝对足够的自信来讲党创造伟大成就、伟大转折、伟大奇迹的成功密码和深层逻辑,这就是“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其次,要讲好“十个坚持”,在教学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持宏观叙事和微观讲解相结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讲顺了、讲通了、讲透了,具体的事情又能梳理出道理、逻辑、理论,才能让学生在历史比较中深入体会、理解“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信”和“服”,才能领会全会、《决议》精神,从而自觉、自信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

曹志红(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深刻理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全党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创造了******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体现了这个阶段的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这十三个历史性成就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办好中国各项事情的关键;推进******,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进******大国外交等,是全面建设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为全面建设国家保驾护航。

我们要全面透彻领悟党在******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深刻体会党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最后要号召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坚定不移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董天美(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决议》中,“十个明确”和“十个坚持”都对共同富裕提出了要求。中国的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总体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这是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共同富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成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这是整体性推进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共同富裕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超越了西方福利社会以资本财富多寡为判断依据的“全民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注重经济建设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政治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化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利条件、生态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三,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过程,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优化分配结构的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通过收入分配的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这是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董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深刻理解“十个明确”的内涵与发展

《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科学、全面、准确地阐明了的理论内涵和核心要义。

首先,新增“两个明确”内容,凸显时代课题。与十九大报告相比,“十个明确”中第七个明确“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十个明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作为新增内容,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上都与新增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明确”共同回答了时代课题之问。从这个意义而言,新增的“两个明确”内容,凸显了时代课题。

其次,结构顺序调整优化,突出党的领导。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由“八个明确”的第八条提升至“十个明确”的第一条,这一调整凸显了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后一条以“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收尾,与第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首尾呼应,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再次,条目表述补充完善,深化规律认知。“十个明确”中的第一、二、三、九条分别在“八个明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第一条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容,第二条结尾新加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条新增了“发展全过程民主”,第九条还增加了“******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总之,“十个明确”与“八个明确”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体现了创新与守正的结合、理论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以“十个明确”作为核心要义的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何迪(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从建党百年青年寄语看中国共产党育人思想的逻辑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寄语青年,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实际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发展,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梳理建党百年青年寄语,有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育人思想的逻辑演进,对******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寄语的关键在于组织青年团结奋斗、通过工农武装成为一股积极的革命力量,并指导青年同一切内在的和外在的、陈腐的和反动的思想作斗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工作上就呈现出了教育青年勤俭建国的重要特点,即以青年团组织为依托实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导;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倾向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即引导青年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广大青年与时代共成长,在享受利好的同时,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承担起艰巨的时代使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寄语******中国青年,“******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纵观建党百年青年寄语的演变,体现了历史和时代变迁对我党育人思想的影响。对于青年而言,我们既是时代的剧作者,也是剧中人,要以“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气概,把握历史契机,学以成人,做以成人,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高兴(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决议》指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判断,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并确立了该思想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得到充分检验的百年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国正处于多种风险和矛盾的易发期,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具有人民性。提出“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作的深刻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人民性的最高回应。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定地迈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如何从百年复兴中汲取奋进力量论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而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未来之问。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中汲取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真正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只有正确认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而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未来之问。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学习百年党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从中汲取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锚定伟大目标中不懈奋斗。

百年波澜壮阔,百年大道如砥,百年初心如磐,百年勇毅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

正部长级干部。新湘评论社长和总编辑均为正部长级干部,社长是行政领导,主持全面工作,总编是业务领导,主持日常工作。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南省期刊协会会长任晓山分享了新湘评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和经验举措,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主持。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我国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2008:成功举办奥运

新中国6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放在两个坐标中来认识,一是“世界”的横坐标,一是“历史”的纵坐标。 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片肃杀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的增速。“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史无前例,”一位美国学者说,“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改变了世界。”的确,从“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到规模空前的上海世博会,从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到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谁能想到,60年前,这还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国度。新中国的6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地,把这60年放入国际的视野、历史的景深中,任何尊重事实的人都会承认,“辉煌”一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来自坚持不懈的艰辛探索。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一百年帝国主义欺凌的耻辱,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经济民生的落后凋敝……面对这样的国情,开启现代化航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困难世所罕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西方记者武断地这样下结论:“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 如何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如何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绘就现代化的宏图?如何推进“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没有成功先例,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捷径可走。因此我们常用“摸着石头过河”,比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因为河上没有桥,只能一步一步趟过去。 既然是摸索,就会有成功和成就,也难免失败和失误。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才能更加激发13亿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开拓新的未来,创造新的辉煌。 阿富汗、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等国的一些报纸近日刊登文章,称赞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阿富汗最大英文报纸《了望》3日发表题为“以巨大成就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专栏,文章说,新中国60周年庆典展现了60年来的发展进步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文章说,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6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这样的成就是其他国家用一个世纪的时间都未必能取得的。美国洛杉矶出版的《中华商报》2日发表题为“波澜壮阔一甲子 壮怀激烈新征程”的社论。文章说,60年来,中国经历了太多坎坷与磨难,但英雄的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在探索与变革中跋涉,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今后,加速发展模式转型,突破发展瓶颈,中华民族壮怀激烈,将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文章说,过去60年,“中国步伐”举世瞩目;再过60年,“中国道路”将改变世界。英国《金融时报》2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的社论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正日益上升,新中国60周年的庆典不能不让人对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感到敬慕,中国恢复了在殖民屈辱中丧失的自信。60年前,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巨大的潜力得以释放。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日报《星洲日报》2日刊登题为“中国国庆大典全球瞩目”的文章说,新中国60年国庆大典,短短两个小时的阅兵和游行,令世人感受到中国已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中国模式的成功,特别是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展现的经济能力,获得各国盛赞。文章说,这次国庆庆典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国军队已是一支现代化的强大军队,而且它始终是中国人民的标杆和时代的楷模。法国《欧洲时报》2日刊登题为“回眸60载:侨胞自豪感在此刻升华”的评论文章。文章盛赞新中国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海外华侨华人在新中国60岁生日时唯一的情感就是“自豪”。文章说,“中国道路”玉成了“中国奇迹”,在中国道路的背后,是某种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新文化。这为处于危机中的世界,从和平与发展、多极与共赢、公平与效率、道德与理想、自由与义务、民主与决策等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参照系。这个文化不以“强大”为最后目标,却以“伟大”为终极诉求。科特迪瓦《博爱晨报》2日用整版报道了中国国庆阅兵式以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报道说,阅兵式不仅表现出中国的军事实力,而且还向全世界展示了其科研成果、丰富的文化、人民的智慧,以及人民的工作热情。1.新中国成立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打破西方国家孤立我国的局面 3.香港,澳门的回归 新中国60年文化发展成就辉煌 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璩静)为帮助广大网友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青网共同承办的“辉煌60年”文化发展成就网上谈活动25日在央视网举行。活动受到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在1个多小时的视频和图文直播过程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130多万人,网民留言1000多条。和谐之花,文明之果——“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洪永平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60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不同体裁、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繁荣也带动并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2002年至2008年,全国国有院团在农村演出达202万场次、观众人数超过32.5亿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3217个,文化站近4万个,文化室近25万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演艺、娱乐、文物和艺术品经营等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音像、动漫、游戏、数字和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渐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国务院先后公布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9座历史名城和2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我国有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38处,昆曲等4个项目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也基本完成。——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文化交流关系,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7个、孔子学院140多所,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逐渐形成。基层文化,全民共享——“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袁同楠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广播影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广大听众观众喜爱的节目栏目。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3343家、持有电视剧长期制作许可证的机构132家、电影制作机构200多家。2008年,全国共制作广播节目649万小时、电视节目264万小时;电影406部,居世界第三位;电视剧1.4万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影视动画13万分钟,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96%和96.95%,其中有线电视用户达1.63亿,居世界首位。同时,全国有城市电影院线34条含影院1500多座,农村数字电影院线188条、农村电影放映队2万多支。“坚持把农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着力解决了近亿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一些地方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袁同楠说。绚丽多彩,成就辉煌——“近30年的出版总量是过去三千年出版总量的3倍多”“我国的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品种、总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出书品种多年保持在20万种以上,近30年的出版总量是过去三千年出版总量的3倍多。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逼近万亿元大关。”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介绍。建国之初的17年,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体系初步建立,一大批优秀出版物得以创作和面市,成为亿万中国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优秀精神食粮,“如《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红旗谱》《新华月报》《中国青年》等优秀书期刊就是这一时期出版或创刊的。”他说。吴尚之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迸发出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建立了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新闻出版体系,包括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流通三大行业和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六大出版,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大大增进了舆论传播力和国际竞争力。2008年,我国出版图书27万多种,报纸1900余种,期刊9000余种,各类出版物总量和发行量均居世界首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单位事业企业定位逐步明确,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型市场主体正在成长壮大,企业集团化建设成果显现,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经营势头良好。“我国电子书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吴尚之对高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有机融合信心满满。4.近几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飞船的陆续升空,载人航 天技术的日趋成熟. 5.经济,军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 7.还有就是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在2000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

你可以浓缩一下,希望答案你喜欢。一.核武器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二.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无人航天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使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四.载人行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围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23分,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安全返回地面。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五.登月“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

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一、著作《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福建宗教史》,1996年《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二、主编《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台海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闽南文化丛书》三、论文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多年来,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为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明史文献研究、明代政治史研究等课程。对明代政治制度尤其是选举制度及其相关文献有较为深入和独到的研究,1991年以来,在《历史研究》、《文史》、《史学月刊》、《文献》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其中,独著《明史选举志笺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被中国明史学界称为“二十世纪考释《明史》的最为重要的宝贵成果”之一。独著《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原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评价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出色地完成了前人尚未解决的任务”;《光明日报》2007年2月3日和4月7日“读书”栏目先后为该书发表题为《考据是历史学的生命》、《寓论于考纠谬钩沉》的书评,充分肯定其为推进明代选举制度研究的深入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也发文指出“郭培贵教授的《明史选举志考论》和相关的30多篇论文在诸多方面将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独著《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科学出版社2008)一书则是国内外学术界第一部以编年形式考证明代科举基本制度和史实的学术著作,获“华夏英才基金”第八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1.《关于明中叶徭役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2.《试从晋唐间的社会习俗简析武则天秉政称帝的历史条件》,《阴山学刊》,1986年,第1期。3.《明代府州县学教官选任来源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4.《朱元璋的兴学重教及其历史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5.《朱元璋的教师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6.《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明史研究》第4辑,黄山书社,1994年。7.《论明代监生的“淹滞”及其原因和影响》,《北方论从》,1996年,第3期。8.《论明代提学制度的发展》,《文献》,1997年,第4期。9.《〈明史·选举志〉标点正误一则》,《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10.《〈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纠误一则》,《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11.《〈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历史研究》1997 年,第5 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12.《〈明史·选举志〉榷补一则》,《文史》,第45 辑,1997 年。13.《〈明史·选举志〉标点商榷》,《文史》,第51 辑 ,2000 年。14.《〈明史·选举志〉记时考误》,《文史》,第53 辑 ,2000 年。15.《明代府州县学教官考核制度述评》,《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6.《建文帝有实录吗》,《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17.《朱元璋的天人观及对其施政的影响》,龙西斌等主编《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中国历史大辞典· 明史卷〉若干辞条商榷》,《学术界》,2001 年,第5 期。19.《〈明史· 职官志四〉兵备道补正》,《文史》,第68 辑,2004 年。20.《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韩]《启明史学》,第14辑,2004年。21.《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历史研究》,2005 年,第2 期。22.《〈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史学月刊》,2005 年,第4 期。23.《明代殿试榜数与进士数考辨》,《明清论丛》第七辑, 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24.《〈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 《史学月刊》,2005 年,第4 期。25.《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教育学》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6.《明代各科庶吉士数量、姓名、甲第、地理分布及其特点考述》《文史》2007年,第1 期。27.《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 期。 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28.《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6 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篇目辑览”收入。29.《〈明史·七卿年表〉人名考误》,《文史》,2008年,第2期。30.《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光明日报·史学版》,2008、1、20。31.《明朝华籍交人进士略考》, 《文史》,2009年,第4期。32.《明代科举的坚实基础——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经验教训》,《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33.《关于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流行观点的商榷》,《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4.《明代辽东进士考述》,《故宫学刊》,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35.《〈明史·礼志〉人名考误五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36.《〈明史·礼志〉记时考误》,《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7.《〈明史·礼志〉史实考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38.《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明代科举制度考论〉》,《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39.《明代科举研究的一部新作——〈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东岳论丛》2008年,第6期。40.《评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 期。41.《明代科举研究中几问题的辨证》,《第十三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师大出版社,2009年。42.《一部重要的明代科举文献—〈类姓登科考〉》,《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43.《〈国朝典汇〉辑成年代考》, 《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10期。44.《论明代中后期铨选的独重进士》,《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5.《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6.《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47.《明代的乐舞生》,《故宫学刊》,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48.《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16-125页。49.《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50.《明史·职官志一》考误十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36-39页51.《明代广西进士人数及其地理分布考述》,《教育与考试》,2010年,第4期,第25-30页。52.《张廷玉〈明史·职官志〉考误》,《明清论丛》,第10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8月,第321-336页。53.《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发展特点与启示》,《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54.《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55.《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第118-133页。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56.《明代军籍进士总数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57.《明代一甲进士群体户类与地域分布考述》,《东岳论丛》,2012年,第6期。58.《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59.《论明代科举中的座主门生关系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175-19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摘登3000余字。 1、独著《明史选举志考论》(48万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2、独著《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32万字)获华夏英才基金第八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3、独著《明史选举志笺正》(17万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4、主编《官德》,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年4月版。5、主编《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年3 月版。6、合著《生死存亡之战——历代廉政问题论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独著《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 1、博士学位论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获河南省2005年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明史选举志考论》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博士学位论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获2007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5、《明史选举志笺正》获河南省教委1998 年社科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1、主持河南省教委社科规划项目《明史选举志补正》,已结项。2、参加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历代人口素质研究》(96BSH024),已结项。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科举与社会和谐研究——以明代为例”,批准号:07JA770006,已结项。4、主持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2009135、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辽宁明清时期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批准号:L07BZS006。6、参加国家出版署、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修订工程,负责其中《选举志》、《职官志》的校勘,已完稿。7、主持《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1BZS030 1、应邀出席由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第五——十三次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提交题为《明代教官的卑下及其原因和影响》、《论明的监生的淹滞及其影响》、《明代教官的考核制度述论》、《论明代监生的淹滞》、《朱元璋的天人观及对其施政的影响》、《论明代文官荫叙制度的发展》、《明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明代辽东进士考述》的学术论文,并在第十二次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的大会发言。2、2005年8月,在河南师范大学主办“中韩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中外代表120余人,其中,来自韩国汉城大学、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大邱社会研究所等二十五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50余人。3、2004 年11 月,应韩国岭南大学校邀请,在其文科大学历史系做《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学术演讲。2005 年11 月,应韩国岭南大学校中国研究中心的邀请,出席“中国学的研究动态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做题为《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动态与展望》的大会发言。4、2007年10月,应台湾明代史学会的邀请,出席分别在台湾东吴大学和国立暨南大学举办的“全球下明史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表了《明代的举人数和进士的平均中式年龄》的学术演讲。5、2008年8月,应邀出席由暨南大学和东莞市政协举办的“明清珠江三角洲(东莞)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题为《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的学术论文,2008年8月20日《东莞日报·东莞新闻·时政版》(A04)等报刊媒体纷纷予以摘登和报导。6、2007年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做了《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的大会发言。7、2008年10月,应邀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第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并做《关于明代科举几个问题的辨正》的大会发言。8、2009年9月,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出席“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在会上做了题为《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发展特点与启示》的发言。9、2010年3月,应邀参加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论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的大会发言。10、2010年12月,应邀出席了在宁波召开的“科举与明代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明代进士群体社会流动再考察》的学术发言。11、2011年5月,应邀参加在台湾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东亚的书院与科举”,并做了题为《明代军籍进士总数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考述》的大会发言。12、2011年 9月,应邀参加“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明代解元群体的构成特点考略》的大会发言。13、2012年6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和南开大学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办的“明代国家与社会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明代进士群体地理与代数分布及其特点》的大会发言。

1 明代宦官势力干预北部边防的严重后果(提纲)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会议】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1993-08-010 412 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08-011 413 明末清初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洪承畴、郑成功、施琅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05-010 484 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1994-12-011 785 朱元璋与明代文化(提要)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08-010 336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2005-06-300 187 朱元璋民族成分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会议】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08-010 138 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江淮文史2011-09-019 晋商做大做久的奥秘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12-010 2610 明初空印案发生年代考 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82-06-150 1011 明神宗的贪财好货与化国为家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明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1-08-01 612 刘基死因考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20 513 无尽的追思深切的怀念——忆张海鹏教授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博览群书2011-08-01 41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国明史学会; 北京市历史学会【期刊】同舟共进2010-03-010 2815 朱元璋出生地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社会科学辑刊2010-01-150 6516 严谨扎实的实证功夫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3-010 1917 怀念韦庆远教授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10-05-010 1318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传承2010-05-100 3319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陈梧桐 【期刊】领导文萃2010-11-230 1320 “学向勤中得”的启示 陈梧桐 【期刊】政策瞭望2009-01-200 621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422 漫议明史通俗读物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9-05-010 4323 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09-08-250 8224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与教训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期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00 3925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2-010 726 黄河母亲的欢乐与忧伤 陈梧桐 【期刊】绿色中国2006-04-010 1227 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的拓荒之作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6-05-300 4228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2006-02-280 7129 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史学集刊2006-0930 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31 “飞入寻常百姓家”读《看了明朝就明白》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1-150 2132 读《明代班军制度研究》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3-150 8733 从赐徐达食蒸鹅的传闻说起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7-08-150 6434 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顾诚全集》序言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151 9235 少数民族风俗画卷——读《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 陈梧桐 【期刊】中国民族2008-01-060 4536 一部正德历史的活剧读《正德风云:荡子皇帝朱厚照别传》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8-07-010 4437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06-070 8838 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史林2005-0639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写作札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5-12-070 5940 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读《长江流域茶文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期刊】农业考古2005-11-300 6541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2 自从出了朱皇帝——读《朱元璋与凤阳》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4-08-150 4243 面貌一新的汉光武帝传记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2-150 1744 顾诚印象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3-09-150 1845 黄启臣著《澳门通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9-12-150 8546 西汉军事思想的重大成就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学术月刊1999-08-150 5047 澳门的昨天和今天──评黄启臣新作《澳门通史》 陈梧桐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1999-12-300 1648 略说清官 陈梧桐 【期刊】文史天地2002-01-152 3649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期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750 西汉王朝开拓边疆斗争的历史意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09-154 14251 读《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陈梧桐 【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01-250 452 论郑成功驱荷复台的英雄业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7-151 5653 《黄河传》自序 陈梧桐 【期刊】博览群书2001-03-070 354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于希贤; 陈梧桐 【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05 31955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陈梧桐 【期刊】历史研究1994-12-150 15356 一部有创见的心学研究著作──评《心学与中国社会》 陈梧桐 【期刊】贵州文史丛刊1994-05-050 5157 论朱元璋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5-06-252 8658 明朝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述略 陈梧桐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8-284 6959 明清松锦之战与洪承畴的功过评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07-150 14060 论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9-150 6161 一部将南明史研究推向新水平的佳作——评顾诚著《南明史》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历史研究1998-02-153 26062 发挥学科优势办出基地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文科基地建设的特色与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09-150 3063 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 陈光中; 陈梧桐广西大学中文系;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师【期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3-0665 历史的亡灵与“四人帮”的野心——王张江姚反党集团为什么要重新抬出帝王将相? 陈梧桐; 姚喁冰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3-020 666 一个篡党夺权、卖国投敌的严重步骤——揭开“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的阴谋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05-010 667 “四人帮”鼓吹“法家爱国,儒家卖国”论的罪恶目的何在? 陈梧桐 【期刊】天津师院学报1977-08-290 468 论朱元璋对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05-0111 6969 论李光地对清初统一事业的贡献 陈梧桐 【期刊】清史研究1993-04-020 4570 论朱元璋的“居安虑危”思想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期刊】江西社会科学1993-10-280 3671 默默地钻在地下改良土壤——忆姚涌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3-04-020 672 回味无穷的观音韵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93-07-020 1373 正确阐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陈梧桐 【期刊】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3 5774 关于新编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二册的几个基本观点问题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79-01-310 1275 论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04-304 13976 论朱元璋的封建文化专制 陈梧桐 【期刊】学术月刊1980-04-301 5377 关于处理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原则的商榷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05-019 4178 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1-05-012 2479 《明末清初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一课的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06-300 1480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1-10-280 981 论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古代民族战争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2-08-291 10282 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 陈梧桐 【期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06-305 4983 朱元璋对人才的使用与摧残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2-05-011 4384 论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022 7085 朱元璋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2-04-021 2686 《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教材分析 陈梧桐 【期刊】历史教学1982-07-300 2687 再论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与董楚平同志再商榷 陈梧桐 【期刊】浙江学刊1983-08-290 1888 朱元璋取得反元斗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3-08-290 3889 朱元璋创办过农桑学校吗?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期刊】农业考古1983-07-020 1790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经过和原因 陈梧桐 【期刊】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0-270 7991 论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兼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陈梧桐 【期刊】求是学刊1984-03-012 2692 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 陈梧桐 【期刊】中州学刊1984-04-300 2593 如何对待涉及民族关系的爱国主义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江汉论坛1985-01-210 2194 论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85-03-022 4695 应该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03-020 1796 明洪武年间的睦邻外交与海禁 陈梧桐 【期刊】史学集刊1988-07-017 10297 朱元璋功过评估 陈梧桐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1990-03-020 8198 朱元璋处死贩卖私茶的驸马 陈梧桐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期刊】农业考古1991-12-300 1899 不能忽视的“另一半”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梧桐 【报纸】中国民族报2010-12-240 0100 简评《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10-04-040 5101 纵横探察论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1-11-220 6102 明中期史研究又有新创获 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3-05-130 4103 追寻明清江南望族的踪迹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2-08-210 3104 谁证明了朱元璋是回族?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5-06-150 9105 什么人能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6-06-050 10106 《万历十五年》质疑 陈梧桐 【报纸】北京日报2007-03-050 47107 朱升的出山与退隐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7-09-070 3108 揭示明朝民族政策演变的轨迹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6-09-110 16109 明代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4-090 511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陈梧桐 【报纸】学习时报2007-06-180 4111 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 陈梧桐 【报纸】中华读书报2006-02-150 4112 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010 5113 “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陈梧桐 【报纸】光明日报2008-01-270 5114 民俗风情放异彩南江文化铸品牌 本版编辑?黄伟宗叶春生司徒尚纪张镇洪陈梧桐范兰德吴伟鸿 【报纸】南方日报2008-02-260 12115 概况一部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朱元璋传》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0-01-010 4116 传记中国历代名君中国历代名巨中国历代名将 肖黎; 李桂海; 陈梧桐; 苏双碧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1988-01-010 0117 图书气势磅礴的农业文明史图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陈梧桐 【年鉴】中国出版年鉴2007-01-010 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