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样板戏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样板戏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建构特定的语言系统而组成文本,塑造艺术形象,营造艺术境界,从而反映、表现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一种基于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但任何作家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他的心理与精神、观念与理想不能不与制约着创作主体诸条件的社会关系相联系,与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哲学思潮相关。因而,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即使是一位与当下现实主流有相当距离的作家,他的创作之中也总会印刻着他所处时代的痕迹。因此,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进行创作的作家们往往会体现出近似的社会意识、文学观念、审美趣味。比如,五四时期的社会主导思潮是追求新文化,尤其是举起了个性解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处于这一时空的作家受到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向往,对束缚个性实现的旧文化、旧传统的批判与抗议;同时,社会、政治、道德、哲学的新观念、新趋向,叉渗入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酝酿、产生了新的文学趣味,形成群体性的艺术理想和要求。这又对作家的创作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作家新的美学观念的形成起催化、激发作用。如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的自由形式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个性解放和人生疾苦的关怀等等,是当时所普遍认同而实践的。所以,文学创作固然是一种个体精神创造活动,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各放异彩,但由于他们身处同一时空,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学诸种条件的影响,在其创作观念与具体创作中会形成某种共同的追求和趋向,如果他们所认同的这些社会意识、文学观念、美学理想突显出来,成为较为普遍的自觉的思想倾向,那么文学思潮也就出现了。因此, 作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共同潮流、趋向,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一) 文学思潮的产生 如上所述,文学思潮之产生,首先与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关系。 文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境况下发展的,作为观念领域的文学思想与思潮自然受到时代诸多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的大繁荣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大变动。胡适曾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不是没有道理的。文学思潮处于一定的时空,它与所处的哲学、道德、宗教、伦理等等观念组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产物,也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影响。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封建制度开始衰落,走向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时代产生的。它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方式,在各个领域中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桎梏,以人性对抗神性,主张个性自由,要求人的解放。这一时期中的文学,面对现实与现实中的人,使神性世俗化。薄伽立的小说肯定人的天性,嘲笑对人欲的禁忌。意大利文化史家桑克提斯(Francesco De Sanctis,1817—1883)评价薄伽丘的小说“是新的‘喜剧’;但不是神的喜剧,而是人世的喜剧。披上斗蓬的但丁消失了。中世纪及其幻影、传说,秘密的宗教仪式和恐怖,同它的阴影和迷离恍粒被逐出了艺术的殿堂。卜伽丘喧嚷地进入了这一殿堂,会长久地吸引着整个意大利。”①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爱情、自由、正直,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 ①桑克蒂斯:《意大利文学史》第1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19页。转引自钱中文《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这里的“卜伽丘’即本书中所谓的“薄伽丘”。 劣,善良与罪恶,着力描写人和人的个性发展。这些作家的文学观念及其创作是受文艺复兴这一巨大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的,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束缚与封建礼教,孔孟之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张扬革新精神,要求个性解放,而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学领域,作家们正是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下改变过去陈旧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从事创作。鲁迅(188—1936)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养个性而张精神”,在《灯下漫笔》中说:“实际上,中国人就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宴席的厨房。”要“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祥林嫂、子君等人物形象,与郭沫若(1892~1978)。郁达夫(1896—1945)、叶圣陶(1894—1988)、冰心(1901— 1999)、丁玲(1994-1986)等一批作家作品汇成一股文学思潮,成为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民、市民、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尊重人,重视人的个性,探究人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结果。 文学除了外在的历史文化影响作用之外,它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及其内在原因;而且外在的历史文化因素要对文学的发展发生影响,必然要通过文学自身内在各要素的调整、变化来实现、体现。明代的袁宏道(1568—1610)在《雪涛阁集序》中谈到文学思潮、风格的变化是一代代文学家对前人修正、扬弃的结果,他认为六朝诗歌的特点是“骄丽饣丁饣豆’,“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这些话以唐诗为例很概括地说明了文学思潮、风格的在曲折交替中演进的道理、当然袁宏道的说明是着眼在文学内部艺术因素的调整方面,同时,我们自然可以指出外在文化历史条件的作用,比如盛唐诗歌与盛唐社会与盛唐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再次,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联为一体的时代,某一大学传统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的思潮产生的原因。 文艺思潮的发生在近代以来日趋频繁,而这是对应于各个文化传统之间日益紧密的交流的。歌德在1827年卫月31日曾谈到:“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所谓“世界文学”,就是在近代经济、文化 发展的世界化、全球化的基础上,对各文学传统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构成世界性格局的状况所作的概括和界定。在此“世界文学”时代,一地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是异地文学思潮的地域性移植的结果。在欧洲,产生于一国一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各种现代主义观念、思潮都迅速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创作之中。而现代中国文学则提供了一个极典型的文学思潮移植的例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短短10年间西方20年中流行过的各种文学思潮在此时此地都重演了一遍。郑伯奇(1895-1979)曾有论及:“短短十年间,中国文学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二百年中的历史在这里很快地反复了一番”,“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国很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出现过 ①《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来。”①不用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即使是在西方20世纪初蔚为风潮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它的种种文学观念、它的各个文学流派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创作手法在中国也都可以找到热心的学习者和宣传者,如施蛰存(1905—)之于心理分析小说,李金发(190D—1976)、戴望舒(1905-1950)之于象征派诗;都是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例子,他们的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 文学思潮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这种共同的潮流、趋向首先表现在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观念方面。 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作家对于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不同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各样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流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的共同趋向是理想主义精神。它按照自己的愿望,偏重于主观理想的表达和主观情感的抒发。雨果就认为:“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②乔治·桑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有愿望,也有能力把你亲眼目睹的人物描绘出来。……而我呢……却感到不得不把人物描绘成我希望于他的那样。”③正是由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因而其主观情感的表达往往十分强烈。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浪漫主义作家往往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自己主观的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与理想境界,描写生活中可能出现和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有的作用甚至主张直抒胸臆。乔治桑曾对福楼拜说:“ 从写的东西里头抽去自己的灵魂,这又是什么病态的幻想?把本人对自己创造的人物的意见隐 ①《小说三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页。 ②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③转引自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 藏起来,因而让读者对人物应有的意见陷人迷离恍馆,等于甘愿不要人了解:这样一来,读者只好丢开你了,一因为,假如他想听听你对他讲的故事的话,就全看你有没有明白指出:这个人强,这个人弱。”①雨果说,如果文学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个刻板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够映照出事物暗淡、平面、忠实但却毫无光彩的形象”,他主张文学应是“一面集中的镜子,他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激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②。在创作中,他尝试用强烈的美丑对比,激发读者的感情。《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或者在丑恶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善良的心,或者在英俊仪表后面有邪恶的灵魂。这种人为的安排虽然不尽合于常规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观念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直面人生,不回避现实,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丑恶。司汤达也曾有一个作品好像一面镜子的比喻,但它与雨果的比喻不同,这面镜子只是如实映现对象:一路上,它既可以照见蓝色的天空,也可以照见路边的泥塘③。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创作观念上主张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我收罗了许多事实,又以热情为元素,将这些事实如实地描写出来。”他自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④。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它主张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创作者对于形象表现的态度是客观的,他精细地观察、力图客观地再现,而不添加自己的脱离于对象的意志,达到追求真实的目的。持现实主 ①《乔治·桑和福楼拜的文学论争书信》,《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第185页。 ②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③参阅司汤达:《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9章,第476页。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第128页。 义文学观念的作家往往花费极大精力研究所写事件、人物所处的文化历史情景,列夫·托尔斯泰为写作《战争与和平》就是如此,他曾阅读了难以数计的历史著述和资料,井亲自考察过战场遗迹。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再现生活,甚至可以使作家的观念在它面前退却。如巴尔扎克在他的创作中甚至违反了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当然,这种对真实、客观性的要求也并不是说作家头脑中、作品中无须理想、无须爱憎,只是这些主观的理想、情感不像浪漫主义那样直接抒发,强烈表露,而是要隐藏在作品真实具体的描述中,通过叙述过程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也就像福楼拜所说的“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① 通过以上对法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学思潮的特点很明显地表现在其具有共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上。 其次,文学思潮要求在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上的相当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异,人们在思想观念,尤其是审美领域内思想观念的指引和影响下,在文学创作方面形成某种共同的趋势与追求,这股潮流是由一定数量的作家及其创作组成的。一个作家及其创作可能影响很大,甚至代表着某个时代,但若无相当数量的、与之在观念、风格上相同或相似的作家与创作,严格说来是不能称之为文学思潮的。考察一下文学史的状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都由一批作家及其创作组成。如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法国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等,在俄国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等等,在英国有狄更斯、萨克雷等等。他们的创作《红与黑》、《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罗亭》、《父与子》、《小公务 ①《弗格贝尔致乔紧桑》,《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员之死》、《凡卡》、《双城记》等等现实主义作品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正是这些作家与作品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再如 20世纪在前苏联出现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自觉旗帜的文学思潮,虽然在对其界定与评价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文学思潮中确实聚集着许多作家与作品。如高尔基及其《母亲》、法捷耶夫(1901—1956)和他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绥拉西莫维奇(1863—1949)和他的《铁流》、肖洛霍夫(M A Scholokhov,1905—1984)和他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西蒙诺夫(191—1979)和他的《日日夜夜》、富曼诺夫 (1891—1926)和他的《夏伯阳》等等。这些作家与作品确实构成了苏联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是源于西方文学的一个范畴,因此我们以西方文学为例来说明思潮的演进。 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思想与创作的潮流从古就有,而古典主义是第一个充分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最早兴起在法国。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波斯彼洛夫在他的《文学原理》中曾有论述。他认为17世纪的法国作家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就是他们“达到了高度的创作自觉性”,“他们不仅创作,而且思考一般应当怎样创作,并且终于意识到和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些共同原则。换言之,17世纪法国作家团体第一次拟定了一定的创作纲领,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以它的原则为指导方针。”① 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它适应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结合的历史现实,以唯理论为其思想依据。唯理论崇尚理性,认为它是知识的真正来源而排斥经验的作用。古典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写到:“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72页。 得价值和光芒。”①古典主义另一重要特征是遵从古代传统,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其模仿对象、如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论日:“他们的纲领原则之一,是作家为了创作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必须依据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它的古典作品为榜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它们。由于这种自觉的有纲领的模仿古风的意向,第二个文学思潮因而得名为‘古典主义’一此后,欧洲先进国家的文学就以思潮的形式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古代传统的模仿和推崇,古典主义作家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是一致的,只是他们更多地从形式的严整谨密着眼。他们发展、完善了以亚里土多德为源始的所谓“三一律”,它被成功地运用于古典主义经典戏剧家拉辛(Jean Baptiste Racine,1639—1699)的戏剧创作与表演之中。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文学,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有意识的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古典主义虽有其历史贡献,但它重理性易导致概念化、类型化的人物性格,“三一律”也往往成为沉重的形式束缚。古典主义的规范与程式在社会和文学的新形势下显得愈来愈不适应。这时,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解放。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仅是文学范畴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乃至于个性的解放,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普遍趋向。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都具有一定的浪漫精神,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康德哲学中对于想象力、天才等的论述对于狂初突进运动产生启迪作用;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哲学对于主观性和自我的肯定,高扬、激发了浪漫主义者的热情;而谢林 ①布瓦洛《诗的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90页。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与德国浪漫派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哲学家、美学家对于美、天才、灵感、悲剧、主观性等等的重视、研讨,为文学的浪漫主义创辟了理论的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给予浪漫主义者以理想乐土的憧憬。因此,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用方言写作的“浪漫传奇”,包括英雄史诗、抒情诗、骑士传奇等等。这种文学的幻想性与奇异性可以说是后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不少浪漫主义作家以它们为模式,写出新的传奇作品和抒情诗。18世纪是欧洲启蒙思潮盛行的时代,这时的文学,有的是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而有的如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新爱洛绮丝》、《仟悔录》、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狂飘突进运动。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则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特点,表现出对情感的重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颂扬。文学中,“浪漫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始于席勒(Johan Christon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一1805)。他认为,素朴诗即古典诗,是对于现实的尽可能完美的模仿,而感伤诗即浪漫诗;是以概念世界为对象的,是理想的表现,要将现实提升到理想。在那个情感心灵极为动荡的浪漫主义思潮时代,在浪漫派内部,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理想取向不同,创作面貌各异的差别。例如在德国,先有施莱格尔兄弟 (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1845,Friedrich,vonSchlesel,1772—1829)、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等诗人,而后才有海涅等新一代浪漫派;在法国,先有写作《基督教真谛》的夏多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而后才有写作《悲惨世界》的雨果;在英国,先有华兹华斯、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等湖畔派诗人。而后才有拜伦、雪莱。 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它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并尖锐化,现实社会中黑暗与丑恶的一面日渐明显,它打碎了曾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的乌托邦理想,人们的怀疑、厌恶、批判随之而来。同时,科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实证主义哲学,它主张对对象作客观考察、描述,为当时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也为文学铺展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要求的作家,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文学中揭露与批判的色彩日益增强,对现实进行观察、分析的精神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所接受。这种不粉饰现实而是直面现实,并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现实主义一时成为广泛的文学思潮。 19世纪的现实主义当时并不像昔日的浪漫主义那样通过与古典主义的斗争而盛行,因而具有充分的自觉意识。现实主义是静悄悄地走上历史舞台的。当时的现实主义一词含义不明。“现实主义”第一次在文学中运用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篇有名的文章中,但席勒使用得更多的是”素朴的”与“古典的”这样的范畴。1850年,法国小说家桑弗洛里(Chamflaury)用“现实主义一描述当时的文学主潮;后来法国画家库尔贝(Courbet)以“现实主义”之名宣扬自己的艺术。在俄国,类似席勒划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别林斯基诗论了“理想诗’”与“现实诗”的特征。但无论是在法国、德国还是在俄国,“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一直不太流行,对它进行明确阐发并给予高度重视的是恩格斯。他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确立了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典范作家的地位,并且提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之后,高尔基又肯定了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最重要、最壮阔的文学思潮,并在《和青年作家谈话》、《苏联的文学》中将这一文学思潮进一步定名为“批判现实主义”。 正是由于现实主义在产生过程中的上述特点,它从一开始就与浪漫主义有着种种复杂的关系。在创作的基本态度上它们之间自然有明显区别,但继承的一面也是明显的。19世纪法国较早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以 ①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浪漫主义”的名号讨论现实主义;巴尔扎克在文学史上曾被归人浪漫派作家之列,而他确实深受英国浪漫派历史小说家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影响。现实主义小说重视现实社会风尚,如巴尔扎克宣称要以《人间喜剧》充当一部社会风俗史,就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个继承。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些作家们怀抱着人道主义的理想,执著于改良主义的宗旨,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平与丑恶进行了表现与揭露。如巴尔扎克的许多作品表现了金钱的血腥与罪恶,它吞没了亲情,腐蚀了年青纯洁的心灵;狄更斯展示了底层社会人们的贫寒痛苦,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他们塑造了大批资产者与封建主的典型形象:工厂主、高利贷者、守财奴、伪君子等等,葛朗台老头、乞乞科夫们为人熟知。五六十年代,开始了现实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俄国产生了同察洛夫(,1812—1891)、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作家。这时的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而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步增长着自然主义的倾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通过女主人公的生活悲剧真实地展示了包法利夫人的整个生活环境,是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严厉批判。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同样体现出他对俄国社会的认识与态度,而在腹活》中他对俄国社会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这批作家的作品在表达社会、人生理想和创造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堪称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对之曾作出深刻的评价:“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①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逐步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步过渡到自然主义。这个以左拉为主要理论 ①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家和实践者的文学运动,在创作上排斥了浪漫主义对夸张、想象。情感的重视,又扬弃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创作方法,追求纯粹的客观描写。希望这是你要的东西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革命样板戏在中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之中 一花独放。如今,中国大陆老百姓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了同当年不可比拟的多种选择,但是,当年的样板戏 却多次掀起重演热潮。海外的大陆学者认为,样板戏虽然在政治上已经被否定,但是它在艺术上仍然是京 剧现代戏非常成功的改革例子。而民间对样板戏的热衷还有一层怀旧的情感。 *艺术成就值得肯定* 如何解释样板戏在中国大陆仍然受到欢迎的现象?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现在美国纽约州凡萨大学任中国 文学和亚洲研究副教授的都文伟说,样板戏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现象,今天有人要求复演又是个文化现象。 他说,样板戏是现代戏中改革非常成功的例子。虽然政治上的创作原则,如“ 三突出”,已经被彻底否 定,但是其艺术上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都文伟说:“它成功在于用传统的方法来表现现代生活,在音乐方面的改革,在舞台艺术上,包括布景等 的改革。新戏在艺术方面有它可取的地方。比如说有些唱段流行,你现在搞新戏,很多戏它不流行,那么 其中有个唱腔的问题。样板戏的唱段容易上口。” *引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 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国际资讯中心邀请都文伟教授和四位前中国大陆京剧院的演员最近在法拉盛图书馆举行 了一场文革样板戏的演讲与示范特别节目,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告诉听众什么是样板戏,它同传统中国戏曲 的传承关系和异同。 国际资讯中心负责节目的图书馆员李江琳说,台湾来的移民不了解样板戏是什么。李江琳说:“台湾来的 移民只听说过样板戏。我有一个同事以为我们说八个样板戏是开玩笑。她不知道我们真的是八个样板 戏。” 而大陆的侨胞喜欢样板戏很多因为了怀旧。李江琳说:“我说的这个怀旧不是说怀念当时的这种状况。而 是当时的文化现象能够引起你对青年时代、少年时代甚至童年时代的一些回忆吧。” *现代戏和传统戏* 应邀出席演讲会进行示范的有原山东京剧院著名张派青衣薛亚萍、原天津京剧团著名老生武广生、原山东 中山京剧团著名文武小生房玉鳞和原上海京剧团文武丑角韩奎喜。他们在文革年代都参加过样板戏的演 出,有的还是当时样板戏的担纲主角。他们通过示范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 片断,以及传统戏《四郎探母》、《五家坡》、《甘露寺》等片断,说明从演员发声到程式动作设计,现 代戏都是从传统戏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韩奎喜说:“比如说我唱小花脸的,我演崇公道,一开始上来就是:‘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 公道,只有天知道。’现代戏不可能这么念,比如我演的鸠山,‘老朋友,你好吧,怎么样?’他讲的都 是普通话、白话。” *华人观众的反应*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不同地方的华人,甚至还有不少欧洲移民都饶有兴趣地出席了这一活动。来 自大陆的观众有的随着台上的艺术家的示范情不自禁地合著拍子跟着唱起了熟悉的曲调。原在中国大陆是 国家干部的邓丽丽和他丈夫张云争说,他们在大陆都并不喜欢京剧,但是今天在这儿却听得感慨万千。张 云争说:“我感到她在这唱我听得挺好听,挺亲切,而且也勾起我那个年代吧。而且这些艺术家们,一边 打工,一边还想着我们这些人,很难得。” 一位二次大战时来美国的老华侨说,当年管这些唱戏的叫戏子,现在看到大陆培养的艺术家的素质真好。 老华侨说:“他们唱的《红灯记》的词写的真好,我听得眼泪都要来了。”还有一位自称是慈禧太后第四 代的那拉氏老太太也激动地鼓励艺术家们要好好保留中国的国粹。那拉氏说:“我是清朝西太后的家族, 西太后从前在皇宫里都是演戏看戏,我希望你们能够非常努力把这个京剧继续研究下去。能够发挥到世界 上各地方。”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 不过在演讲会上也有听众质疑,从教育、社会的观点来看,今天样板戏是否还有发展的必要。在凡萨大学 讲授中国文学、戏曲的都文伟教授说,样板戏只是现代戏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而现代戏在整个历史 时期中是京剧改革过程的一部份。因此今天并不存在发展样板戏的问题。 应邀与会示范的艺术家们表示,文革旗手江青为创造样板戏确实起了关键作用,但并非她一人的功劳。现 代戏改革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江青为了替毛泽东发动文革制造舆论,利用了当时京剧现代戏的改革成 果,动用了巨大的国家资源,动员最优秀的文艺人才,耗时十年为其服务。当时在艺术创作方面对她有不 同看法的艺术家都被说成犯了政治路线错误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 “我个人观点,样板戏没有传统戏的韵味。建议还是多欣赏一下传统戏。”(此为在下一家之见,还望指正批评)

样板戏毕业论文选题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应该选择那个方向的?同学们,以下是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1】

说 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普通话语音研究

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形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八、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九、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指导【2】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现实题材相和构思小说的创作基调和艺术风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或者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创作题材的变化

从《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来谈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就《在酒楼上》的描写文字,解说“鲁迅气氛”的创造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鲁迅小说中“黑色家族”的创造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茅盾《子夜》的史诗性和社会剖析特点

论曹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新认识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

论《雷雨》中蘩漪与《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比较

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层面,探讨《骆驼祥子》的创作视点和艺术深度

试论曹禺笔下的妇女形象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笔下的两个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诗化小说和语言的角度,看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及牧歌情调

从少数民族作家的角度,探讨老舍、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底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都市题材和湘西题材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视点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及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人物形象与艺术格局之异同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论张爱玲女性题材与王安忆女性题材的比较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五禽戏论文参考文献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五禽戏"改编而成。它融体育、音乐、为一体,将意念、形象、神态与力量统一起来,有治疗风湿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老年慢性病的作用,收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养神强身,祛病延年之功效。具有较强的群众性与适应性,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已有一定的普及程度。五禽戏健身操全套包括:虎操、鹿操、猿操、熊操、鹤操。此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意念集中、形态逼真、神态饱满、动作到位,早晚皆可做。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健身文献《导引图》中除“鹞背”、“壑狼”、“龙登”、“鸟伸”外,还有“沐猴灌”一式。传说东汉一代名医华陀曾创立虎、鹿、熊、猿、鸟“五禽戏”健身法。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在所著《淮南子》的“精神训”中,提出“熊经”、“鸟伸”、“凫浴”、“猿”、“鸱视”、“虎顾”六种行气强身之术,后人称之为“六禽戏”。据说到了明代,由仿生学原理而创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术。“猴拳”的突出特点是紧中慢,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充分显示出腾、挪、闪、跃、猛的特点和韵律美。“猴拳”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武术一绝。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五禽戏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熊戏:仰卧

“五禽戏”指的是什么?“五禽戏”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是华佗。一、五禽戏的产生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中国古代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五禽戏能治病养生,强壮身体。练习时,可以单练一禽之戏,也可选练一两个动作。单练一两个动作时,应增加锻炼的次数。二、训练方法1.全身放松练功时,不仅肌肉要放松,神经精神也要放松。要求松中有紧,柔中有刚,切不可用僵劲。只有五禽戏(图三)放松使出来的劲才会柔中有刚,才使动作柔和连贯,不致僵硬。2.意守丹田,即排除杂念,用意想着脐下小腹部,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做到上虚下实,即胸虚腹实,使呼吸加深,增强内脏器官功能,使血液循环旺盛。身体下部充实,有助于克服中老年人常易发生的头重脚轻和上盛下虚的病象。此外做到上虚下实,动作才能达到轻巧灵便、行动自如。3.呼吸均匀练功前,先做几次深呼吸,凋匀呼吸。练功当中,呼吸要自然平稳,最好用鼻呼吸,也可口鼻并用。但不可张口喘粗气,而要悠悠吸气,轻轻呼气,做起动作来会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服运动幅度加大,腹肌收缩有力,对内脏器官都有好处。4.动作象形练五禽戏做到动作外形神气都要象五禽:(1)如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猛的神态,目光炯炯,摇头摆尾,扑按搏斗等,有助于强壮体力。(2)练鹿戏时,要仿效鹿那样心静体松,姿势舒展,要把鹿的探身、仰脖、缩颈、奔跑、回首等神态表现出来。鹿戏有助于舒展筋骨。(3)练熊戏时,要象熊那样浑厚沉稳,表现出撼运、抗靠、步行时的神态。熊外似笨重,走路软塌塌,实际上在沉稳之中又富有轻灵。(4)练猿戏时,要仿效猿猴那样敏捷好动,要表现出纵山跳涧、攀树蹬技、摘桃献果的神态。猿戏有助于发展灵活性。(5)练鸟戏要表现出亮翅、轻翔、落雁、独立等动作神态。鸟戏有助于增强肺呼吸功能,调达气血,疏通经络。

东汉时期的华佗《青囊书》

戏曲职论文参考文献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先介绍特点,然后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3dmax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3DsMax 是进行三维物体制作的首选软件,建筑与室内设计,是3DsMax在国内最广泛的应用的行业。将3DsMax 运用于计算机辅助建筑室内设计可以满足室内设计“准确”、“细致”、“效果好”的要求。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建模、渲染软件,应用范围涵盖各个领域。其功能强大, 制作出的物体逼真、到位。三维技术可以设计和表现建筑的内外部结构、装潢,对周边的环境也可以充分表现。比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更加精确、清晰,并且在方案阶段就可以随意浏览。在效果图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视图习惯来进行试图布局,设置自己的快捷键和工具栏。用3DSMAX完成效果图的有以下几个步骤:构思、建模、材质、灯光和渲染。构思来确定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建模即实现构思的基本框架;材质来描述物体的表面特性;灯光来体现场景的真实感;渲染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效果图。一幅建筑设计效果图到此就初步完成了。关键词: 3DsMax, 建筑设计, 建模, 材质, 灯光, 渲染

明日歌(文嘉)

1. 曾芬芳主编.虚拟现实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2. 黄心渊编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3. Heung-Yeung Shum and Li-Wee He . Rendering with Concentric ’. 张昀、徐自亮. 3D Studio MAX R3(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4. 3D Studio MAX R3 技术文档. Kinetix . 鲍虎军,彭群生.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图像的图形绘制技术. 1998 第36期 技术专题版专题报道

摘要:3D Studio MAX 是Autodesk公司的子公司Kinetix推出的一种优秀的三维动画造型软件,它广泛用于游戏、广告、建筑等领域,是目前PC上最流行的三维动画造型软件。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使计算机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计算机,它的发展应用日益广泛、普及。本文拟就3DS MAX 在虚拟现实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一介绍。1.虚拟现实简介虚拟现实(VR)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的信息,用户通过视、听、摸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并使参与者沉浸于模拟环境中。VR的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它的3“I”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llusion of Immersion)、想象( imagination)。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众多相关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最近十年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主要归因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的飞速发展,以及虚拟现实专用设备价格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普及,不仅在诸如NASA的大型工程得到应用,也出现在一些游戏中,在一些高档的PC机上甚至可以构建自己的个人PCVRS(个人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一个虚拟现实系统除了硬件条件一般个人无法定制外,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就只能是在系统软的方面下功夫了。设计一个VR系统,首要的问题是创造一个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包括三维模型、三维声音等,在这些要素中,因为在人的感觉中,视觉摄取的信息量最大,反应亦最为灵敏,所以创造一个逼真而又合理的模型,并且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是最重要的。虚拟现实系统构建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建造逼真合适的三维模型。 Studio MAX 简介 3D Studio MAX是Kinetix公司推出的一套强大的三维建模软件,由于它是基于Win NT 或Win98平台的,方便易学,又因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所以成为目前个人PC上最为流行的三维建模软件。其版本的推出,更是巩固了它在个人PC平台上的地位。它的版本相较以前的版本有了明显的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工作流模式使得工作组的协调更容易,效率更高。3D Studio MAX R3引入了工作流模式,在具体的实现上从外部参考体系(XRef)、示意视图(Schematic View)的引入以及现在3D MAX 可以使用其他程序从外部加以控制,而不必激活它的工作界面。⑵ 易用性的改进。操作界面的改进是Release 版本的最显著的变化,除了外观的变化之外,版本还增加了诸如用户自定义界面、宏记录、插件代码、变换Gizmo、轨迹条等功能。⑶ 渲染的改进。Autodesk公司在收购了以渲染和视频技术闻名的Discreet Logic公司,吸收了该公司的先进技术,3D MAX R3 对其渲染器几乎做了重新设计,不仅增加了渲染的速度,而且提高了画面渲染的质量。⑷ 建模技术的增强。建模技术的增强是3D Studio MAX最重要、最突出的改进,这也是在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中应用它的一个有力的原因。主要的改进包括:① 细分曲面技术(Subdivision Surface) 。3DS MAX 包含了细分曲面技术,细分曲面技术是1998年以来业界最流行的建模技术,大有赶超NURBS技术之势,它可以使模型建立更容易,而且效果更好。② 柔性选择。此项技术可以“部分地”选择顶点,从而在变换顶点时获得光滑、柔和的效果,这对建立复杂物体的模型时非常有用。③ 曲面工具和改进的NURBS技术。使用曲面工具可以产生很复杂的“面片”模型,这亦是一种重要的建模方法,Release 版本中的NURBS技术不但速度加快,而且增加了一系列方便、易用的功能。⑸ 对游戏的更好支持。3D Studio MAX R3大大增强了对游戏的支持,而且这些特性也可以用于其他场合。 ① 增加了角色动画功能。Release 版本内置了制作角色动画的功能,可以方便制作人物或动物的动作、柔软物体的效果以及变形效果。 ② 顶点信息以及加强的贴图坐标功能。现在可以对顶点着色,并增加了顶点的通道,增强了UVW Unwarp的功能,并增加了World XYZ贴图坐标。此外,3D Studio MAX R3也显著增强了动画功能。3. 3DS MAX 在VR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如前所述,VR系统要求实时动态逼真地模拟环境,考虑到硬件的限制和虚拟现实系统的实时性的要求,VR系统的建模与以造型为主的动画建模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VR的建模大都采用模型分割、纹理映射等技术。目前VR中的虚拟场景的构造主要有以下途径:基于模型的方法和IBR(基于图像的绘制)方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在3DS MAX中加以实现和验证,下面具体展开加以说明。3. 1 基于模型的构造方法。3DS MAX的几何建模方法主要有多边形(Polygon)建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建模(NURBS)、细分曲面技术建模(Subdivision Surface)。通常建立一个模型可以分别通过几种方法得到,但有优劣、繁简之分。⑴ 多边形建模。多边形建模技术是最早采用的一种建模技术,它的思想很简单,就是用小平面来模拟曲面,从而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三维物体,小平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多边形但实际中多是三角形或矩形。使用多边形建模可以通过直接创建基本的几何体,再根据要求采用修改器调整物体形状或通过使用放样、曲面片造型、组合物体来制作虚拟现实作品。多边形建模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方便和快速但它难于生成光滑的曲面,故而多边形建模技术适合于构造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大部分的人造物体,同时可根据虚拟现实系统的要求,仅仅通过调整所建立模型的参数就可以获得不同分辨率的模型,以适应虚拟场景实时显示的需要。⑵ NURBS建模。NURBS是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的缩写,它纯粹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数学概念。NURBS建模技术是最近4年来三维动画最主要的建模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创建光滑的、复杂的模型,而且在应用的广泛性和模型的细节逼真性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NURBS建模必须使用曲面片作为其基本的建模单元,所以它也有以下局限性:NURBS曲面只有有限的几种拓扑结构,导致它很难制作拓扑结构很复杂的物体(例如带空洞的物体);NURBS曲面片的基本结构是网格状的,若模型比较复杂,会导致控制点急剧增加而难于控制;构造复杂模型时经常需要裁剪曲面,但大量裁剪容易导致计算错误;NURBS技术很难构造“带有分枝的”物体⑶ 细分曲面技术。细分曲面技术是1998年才引入的三维建模方法,它解决了NURBS技术在建立曲面时面临的困难,它使用任意多面体作为控制网格,然后自动根据控制网格来生成平滑的曲面。细分曲面技术的网格可以是任意形状,因而可以很容易地构造出各种拓扑结构,并始终保持整个曲面的光滑性。细分曲面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细分”,就是只在物体的局部增加细节,而不必增加整个物体的复杂程度,同时还能维持增加了细节的物体的光滑性。但由于细分曲面技术是一种刚出现不久的技术,3D Studio MAX R3对它的支持还显得稚嫩,还不能完成一些十分复杂的模型创作。 有了以上3DS MAX几种建模方法的认识,就可以在为虚拟现实系统制作相应模型前,根据虚拟现实系统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建模途径,多快好省地完成虚拟现实的作品的制作。在虚拟现实作品制作的时候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在能够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比较简单的模型,而且若能够用参数化方法构建的对象尽量用参数化方法构建,同时,在模型创作过程中,对模型进行分割,分别建模,以利于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操作和考察。对于复杂对象的运动或原理演示,我们可以预先将对象的运动和说明做成动画存为avi文件,然后等待VR系统合适的触发事件,播放该avi文件即可。3.2 基于图像的绘制 (IBR),传统图形绘制技术均是面向景物几何而设计的,因而绘制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建模、消隐和光亮度计算。尽管通过可见性预计算技术及场景几何简化技术可大大减少需处理景物的面片数目,但对高度复杂的场景,现有的计算机硬件仍无法实时绘制简化后的场景几何。因而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具有普通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上实现真实感图形的实时绘制。IBR技术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全新的图形绘制方式。该技术基于一些预先生成的图像(或环境映照)来生成不同视点的场景画面,与传统绘制技术相比,它有着鲜明的特点: ⑴ 图形绘制独立于场景复杂性,仅与所要生成画面的分辨率有关。 ⑵ 预先存储的图像(或环境映照)既可以是计算机合成的,亦可以是实际拍摄的画面,而且两者可以混合使用。⑶ 该绘制技术对计算资源的要求不高,因而可以在普通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上实现复杂场景的实时显示。由于每一帧场景画面都只描述了给定视点沿某一特定视线方向观察场景的结果,并不是从图像中恢复几何或光学景象模型,为了摆脱单帧画面视域的局限性,我们可在一给定视点处拍摄或通过计算得到其沿所有方向的图像,并将它们拼接成一张全景图像。为使用户能在场景中漫游,我们需要建立场景在不同位置处的全景图,继而通过视图插值或变形来获得临近视点的对应的视图。IBR技术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改变人们对计算机图形学的传统认识,从而使计算机图形学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3DS MAX在IBR中的应用是自然的,3DS MAX的出色的纹理贴图,强大的贴图控制能力,各种空间扭曲和变形,都提供了对图像和环境映照的容易的处理途径。例如,在各种IBR的应用中,全景图的生成是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利用3DS MAX可以根据所需的全景图类型先生成对应的基板,比如,柱面全景图就先生成一个圆柱,然后控制各个方向的条状图像沿着圆柱面进行贴图即可。而且可以将图像拼接的过程编制成Script文件做成插件嵌入3DS MAX环境中,可以容易地生成全景图并且预先观察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漫游的效果,这通过在Video Post设置摄像机的运动轨迹即可。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一些全景图生成和校正的插件。在用3DS MAX为VR系统创作好模型后,结合VR系统的要求,看是否需要采用诸如LOD(Level of Detail)模型,如果需要可利用MAX 自带的LOD插件直接生成对象的LOD模型,最后根据VR系统的编辑环境将模型输出为编辑环境所能接收的文件类型,如VRML97或DXF 等格式的文件。以上主要介绍了3DS MAX制作VR作品,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些3DS MAX 的另外的应用。在VR系统中经常需要有视差和景深的立体视图,这可以通过在3DS MAX中设置双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双眼来渲染立体视图对,这个需要调整双摄像机的相对位置,然后分别渲染不同的摄像机视图即可得到立体视图对,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文献〖2〗。3DS MAX 是用C++语言和Open GL编写的应用软件,而且它提供的MAX SDK也是采用C++编写的代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用C++和Open GL结合MAX SDK实现我们的图形学算法,再把我们的算法作为插件嵌入3DS MAX环境中,而不用考虑物体模型的生成和处理的复杂代码,利用3DS MAX的渲染计时器可以方便地检验我们所编算法的效率和效果。参考文献1. 曾芬芳主编.虚拟现实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2. 黄心渊编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3. Heung-Yeung Shum and Li-Wee He . Rendering with Concentric ’. 张昀、徐自亮. 3D Studio MAX R3(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4. 3D Studio MAX R3 技术文档. Kinetix . 鲍虎军,彭群生.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图像的图形绘制技术. 1998 第36期 技术专题版专题报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