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党在我心中重千斤》。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有人问我,党在我心中有多重?我可以郑重地回答,党在我心中重千斤!我是一名新党员,从小对党怀着崇敬。记得刚懂事的那会儿,泛黄的小人书、经典的黑白电影是童年的深刻记忆,在记忆里,党的英勇形象和事迹往往显得那样清晰。成长的日子,从小学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工作到生活,我感受到党的教育和关怀无时无刻不在,曾经的伙伴,身边的同事,许多都是优秀的党员同志,他们的榜样形象,加深了我对党的认识。我开始思考,一名党员的责任在哪里。在组织的关心下,我终于用行动写下了庄严的入党誓言。今年以来,我作为一名新党员,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从学习、评议到整改、提高,我了解到,许多党员在谈话中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在其中也经受了最深刻的灵魂洗礼,我对党因此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党员是党的活的细胞。党的先进性从党员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面旗帜,就代表党的魂!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党旗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共产党员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在战乱、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中,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我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这样赞颂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才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追思党的英烈,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等等许多杰出共产党员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浮现,他们以坚贞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追求,前赴后继,不仅赢得了华夏儿女的由衷信赖,而且激发起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时间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在这个奔腾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已经迈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大道。作为出生在新中国的我,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我认为,在党的光辉指引下,革命年代,英雄辈出。和平时期,同样不乏英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汝、任长霞……是什么,让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是什么,让我感到如此亲切;又是什么,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思念着、感动着。朴实的话语是他们共同的本色,爱民的赤心是他们一样的情怀,平凡的事迹折射出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作为党的儿女,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甘愿为老百姓牺牲一切,那就是最大的英雄!事实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市党员集体的优秀代表陈金水、金晓梅、张建华、吴春法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来自群众、热爱群众、服务于群众;他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追求一流;他们把青春抛洒、把无悔深藏,身边的工作同志尊敬、爱戴他们,周围的人民群众认可、赞许他们。他们难道就不是英雄!我是上个月23日才借调到市委办工作的,尽管时间不长,但已分明感受到办公室工作的严谨与细致、紧张与劳累。前几天,我就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时间是去年了,为了准备上级领导来访的汇报材料,办公室写作班子的同志连续两个晚上加班到凌晨四点多钟。当时身为领导秘书的金锡钊同志赶完稿子,紧接着就随书记奔赴基层考察,回来后又参加汇报会。会议大约进行到一半,坐在后排的金秘书实在是太困了,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身旁的同事不忍心打扰,直到散会时才不得不去叫醒他,“阿钊!阿钊!”同事边推边喊,他就是醒不过来,大家心理紧张起来,再用力推搡,他才勉强地睁开朦胧的双眼……在办公室工作,因为辛苦,有的同志已经早生华发;因为劳累,有的同志已落下了病根,因此,有人形容办公室秘书都是“拼命三郎”。我想,如果没有一股拼劲,一种敢拼、善拼的精神,就不会创造工作的奇迹。为工作拼、为事业拼、为人民拼,哪怕再苦再累也值得。平常时刻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够豁得出来。正是过去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的壮举和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无私奉献,才在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共产党这座不朽的丰碑。有首歌唱得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你我永远的挂念……”比天大、比海深的还有什么?那就是党对人民的深情。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追求一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党的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肩并肩、手拉手,永远跟党走!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李尧棠(1904~2005),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创建至2011年,已走过了90个年头。在这90年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经历了从新中国诞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向社会主义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不朽篇章。在此,我仅代表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向过去90年那一座座夹杂着奋斗与血汗,独立又进步的辉煌的丰碑致以深深的敬意…… 在我小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他唤醒我心中潜藏的正义感与爱国情,而现如今,党在我心中已从儿时的朦胧到真真切切的感动……2003年 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04年的雅典奥运上中国以32枚金牌超过俄罗斯排在第二名,特别是2004年8月27日,第28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在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举行。中国选手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最为重要。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令世界瞩目的29届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拉开序幕,这是几2003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后的有一个历史性的创举。中国队以51金21银28铜共计100枚奖牌力压美国位列奖牌榜榜首。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正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成功开幕,此刻中国又向发达国家前进了一步……回眸这些难忘的瞬间,心潮不禁随之汹涌澎湃。其实有时候,我也会为许多琐事烦恼:“二点一线”的枯燥乏味;作业与考试的俘虏;学习生活的紧张压力……但再想想我们的祖辈当年受到的战乱与压迫,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面临死神的到来,受尽磨难与不屈的坚忍与反抗后,才为我们创造了如今平定的生活。再掩卷深思,我至少还有温煦的家庭,至少还有受教育的权利,至少还有快乐的生活,至少还有许多许多当年他们所没有的东西……人总是这样,即使站在一个幸福的港湾,也不会低头珍惜与享受,还是不停地观望着上面不可触及的快乐。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与欲望带给人的回报: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是否记得,曾经只有土豆、白菜的餐桌,如今已是碟盘罗列,鱼肉俱全;是否记得,曾经是青一色的蓝布褂、绿军装,如今已变成纷繁绚丽的时装、晚装,甚至另类装;是否记得,曾经是高档电器的电子管收音机,如今已变成了家庭影院、DVD;是否记得,曾经是可抵万金的家书,如今已变成了方便快捷的电话,甚至电子邮件。是党,为我们奉献着一切一切;是党,在我们混沌时给我们照亮了前方的路;是党,引领着我们翻开崭新的篇章,跨入新世纪;是党,……我们真的应该学会感激!时间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跨过21世纪的门槛,我们也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华诞。回首90年,弹指一挥间,90年的风风雨雨,锻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梦想。如今,党在我心中已经不再只是一部历史,更是一座丰碑!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块柔软的地方。在那里,寄放着我们最初的信仰与执著,在不经意的碰触间,微微发热,渴望成长。对党的热忱,对党的信念,是属于我的心底的那块柔软的地方!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很严重啊很严重啊很严重啊很严重啊很严重啊很严重啊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小的时候党在我心中,是由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组成的;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党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现在,党在我心中已不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如今,党在我心中,已从儿时的朦胧,到如今的真切;已从为了民族的觉醒,到今天为了国家的富强;从童年的故事,到今天澎湃的改革大潮。时间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跨过21世纪的门槛,中国党迎来了85周年华诞。回首85年,弹指一挥间。85年的风风雨雨,锻造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党员。党员是党的活的细胞。党的先进性从党员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面旗帜,就代表党的魂!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党旗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党员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在战乱、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中,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中国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才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 早在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就读到《红岩》的故事,那里有一大批像许云峰、江姐那样铁骨铮铮的党人。正是他们,齐聚在共产主义红旗下,英勇奋斗,前仆后继,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让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的东方!天安门前的那座有形的丰碑,它将永远告慰那些先我们而去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千千万万的英灵!新中国的车轮,已经辗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突飞猛进。许许多多的党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在奉献、在拼搏、在献身!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孔繁生,徐虎、李素莉、徐洪刚、高建成,蒋筑英,袁隆平等等,他们将这座丰碑点缀得灿烂辉煌,五彩缤纷!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顺应民意,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一切为群众着想,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就是要在务实求效上下功夫;就是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心里装着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发挥党员作用,就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只有我们每个党员都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党的先进性才会不断发展。在工作中,有党员在,群众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对职工群众多一份牵挂、多一份关怀,就可能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体会到党的温暖。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郭秀明等一批优秀党员,都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境界,正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写照。目前,公司正处在改革发展当中,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追求一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责,为广大职工群众做实事、谋福利,积极投身公司的改革发展,携手并进,为企业的腾飞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尧棠(1904~2005),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时期:鸦片战争前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总结: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总结: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总结: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1、康梁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总结: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206 浏览 4 回答
338 浏览 6 回答
351 浏览 9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7 回答
152 浏览 6 回答
99 浏览 2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1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191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1 回答
229 浏览 2 回答
94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