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一辈的老人家来说,肯定对味精这种调料品不陌生。在我小的时候,长辈们做菜都会习惯性的往菜里放上一勺。据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曾每天平均摄入一小勺味精。但奇怪的是,现在做饭的时候,长辈们不约而同地很少再有放味精的情况。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味精消耗量从2013年的114.6万吨下降至每年近80万吨。问了周围的人为何不吃味精,大多数原因都是说对身体不好。还有人称味精是毁掉菜肴的工艺产物,为了健康着想,都不愿意再往菜中添加味精。这些都是真的吗?
味精的外表像是一根一根的透明小棍,看起来确实挺像工业提取出来的产物,但实际上味精就是谷氨酸钠,它是由日本的一位生物化学家池田博士在海带当中提取发现的。经过他的研究表明,这种氨基酸具备有食物提鲜的作用。而后池田博士将小麦、大豆等为原材料,在用酸水解的方法得到了谷氨酸钠。当时40吨的小麦才能生产出一瓶的味精,当时的味精是十分珍贵的。由于提鲜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到20世纪60年代,味精的生产开始转向了跟着何其类似作物的细菌发酵,它的生产过程跟葡萄酒、酸奶等过程极其相似。这种方法省时、省事还省钱,成为味精提取的主要方式,味精的价格也因此下降,开始成为一种常备调料品。走进中国家庭,从味精的原料到生产工艺就可以看出,并没有哪一个环节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那为何味精会变成害人精,让销售额大大下降?人人谈味精色变?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从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味精流言蜚语四起,最初是一位医生每次在中餐厅吃饭时都会出现类似过敏的症状,他将其原因归咎于做菜时放味精,并将此经历写成论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此后便激起千层浪,人们开始担忧味精安全性,甚至导致中国菜在国外大受打击。而后,国外的中餐馆被迫在菜单上添加额外不在菜肴中加味精的声明。对于味精会影响人体健康的留言也越传越烈,甚至出现了未经会在烹饪过程中会转变为焦谷氨酸,使得大众对味精的误会日益加深。
经过研究表明,未经处于100摄氏度下加热一个小时,确实会发生反应,生成焦谷氨酸钠,但是仅仅只有0.6%的味精会生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听起来怪可怕的,其实本身是无毒且不致癌,对人体构不成什么威胁。但值得注意的是,味精中含有钠离子,钠离子过量食用会导致血压上升、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在使用味精时,避免钠离子含量摄入过高,老年人破患有高血压、肾病等疾病的人都要少吃,避免加重病情。
这些年味精一直行走在辟谣的路途中,但不少人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放弃了味精,而且在味精低迷的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鸡精的产物。这种调味品不仅长相很健康,且体现能力同样能够未经一决高下。不少家庭就用鸡精代替味精,但其实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总而言之,味精只要适量吃,对我们的身体没有什么危害,不要再相信味精不好的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