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乡村建设改良运动以“生计为本、互助合作为纲、多元文化”为根基本原则.
当下正在持续进行的第三波乡村建设以“人民生计为本、互助合作为纲、多元文化为根”为基本原则;以城乡一体为新的分析单位与建设对象;以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基本方针;以城乡互助与包容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基本方向;
以“学生下乡 教育支农”、“农民合作 改善治理”、“农业生态城乡融合”、“工友互助 尊严劳动”、“社会参与文化复兴”等五大工作为基本形式;以促使长期外流的“三要素”及其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资源回流乡土中国,促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条件下的民生安全为最终目标。
乡村建设的意义
乡村建设与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另类实践彼此呼应,不管是尝试摆脱殖民主义多重压迫与话语束缚的广大第三世界民众,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对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实践者。实际上都在各自条件与现实空间中,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创新性探索,在限制中寻找并创造“新可能性”的努力。
由此共同构成了乡村建设的世界性光谱与全球性视野。虽然其对地方化与本土性的强调使其经常淹没于国家与全球脉络主导下的大叙述中,但其对草根弱势群体、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和第三世界来说,却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中国乡村建设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之始终,其根植乡土大地,却不拘泥于现实田园。一方面,在危机状况下积极回应着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下不同形式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建设性改良延续着大众广泛参与的民间社会史,同时基于对“老中国”的再认识,对平民、知识、知识分子及中国在现代世界体系处境进行着动态的发现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