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美国端盘子、送外卖、四处打工,也不愿意回中国当教授,接受采访时称如果自己在中国,便无法取得成就——这些话让美籍华裔天才数学家张益唐身上围绕了诸多争议,赞同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
不过,很多事都不会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如今张益唐已经65岁了,单看外表,你会觉得他很像你身边的一个数学老师,非常熟悉亲切,完全想不到他曾拿奖拿到手软,6年前拿到“麦克阿瑟天才奖”,2年前又拿到美国亚裔工程师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另外,张益唐的数学研究成果还在国际上收获了“有史以来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赞誉。数学大神的人生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简单了解下。
张益唐出生于1955年,小时候家境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小学就懂得自己证明勾股定理,并且热衷研究大学的数学知识,天赋过人,被老师们寄予厚望。长大后张益唐成功考入北大数学系就读,专业和兴趣相符合,让他迸发了对数学的无限热爱。
天才走到哪儿都很难被埋没,在当时的北大数学系,张益唐这个名字就等于“神”,有个同学生平自负,但也承认张益唐在数学方面的天分超过他。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认为张益唐应该出国深造,张益唐也顺理成章地在30岁那年去美国留学了。
他的导师是代数专家莫宗坚,这对师生原本关系很好,在数学研究方面有着某种默契。无奈张益唐的博士论文引用了导师的研究成果,却因此检测出成果是错误的,师生之间爆发了矛盾,莫宗坚没有给他写推荐信,张益唐的论文发表也陷入停滞状态。
这对研究学术的张益唐来说是个致命打击,研究机构不会录用他,他想在美国找一份学术工作,难度犹如攀登蜀道。这时候张益唐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在美国打工糊口,另一个是接受母校北大的邀请,回国当执教教授。
朋友们以为张益唐会回国,没想到他坚定选择了前者,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打工之路。他一边用手中的纸和笔继续数学研究,一边去中餐馆洗碗端盘子、去当小工、当收银员、送外卖等,靠着打工换来的收入生活,以前的一些朋友看到他如此落魄,都疏远了他。
但也有朋友支持张益唐,帮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份临时数学讲师的工作。做了几年后张益唐转为正式讲师,他平时话不多,一到课堂上就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喜欢。虽说工资还不算高,也没多大的名气,但张益唐还是热衷于研究数学。
2013年,张益唐把自己的“孪生素数猜想”数论论文寄给《数学年刊》,《数学年刊》为他打破了百年来的审核时长纪录,论文审核通过仅仅花费了3星期。他因这一成果名震国际数学界,随后又成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张益唐成名后表示自己不关心金钱和荣誉,只想安静与数学为伴。大家非常好奇,为什么一个数学天才会甘心打工多年,也不愿意回国名利双收呢?对此张益唐解释说自己如果回国的话,就无法潜心研究取得成就,自己不在意教授发不发表论文,但亲友们一定会在意。
而如果留在美国,即使他到处当小工也不会被看不起,不会有人觉得他浪费才华,所以在美国他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客观来说,张益唐讲述的困难在国内确实存在,很多国人的观念就是要有头衔在身才算成功,但张益唐对那些没兴趣,只想一个人默默地研究。
张益唐的研究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他自己也声明,比起走上讲台传道受业解惑,他更适合沉浸学术之中,用自己的大脑与纸笔推演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其实数学也是一样的,张益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