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会腐蚀你的骨头。 长城是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类建筑。 一年卖出7 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为什么上面这类标题、广告语甚至谣言,都能让我们记忆深刻,读一遍就难以忘记,甚至忍不住向身边的人传播呢?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都是画面感非常强的文案。
语言学大师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说过:「语言的所指和能指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武断的。」很难解释为什么apple能代表那种红色的、咬起来发出清脆声音的水果。
词语和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尽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但也容易引发歧义和不解,形容词和副词这类抽象词汇尤其如此。例如,对「漂亮」一词,有人会解释为「五官比例或身材比例完美」,有人会理解为「年轻有活力」。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可能会导致说者与听者沟通不畅。
但我们知道,文案的任务就是和受众进行精确、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尽力避免语言中的模糊性,尽量使用那些具象的词汇,并且,还要学习构建画面的能力。因为人人都更愿意接受生动的细节,而非枯燥的理论;人人都喜爱有趣的内容,而排斥那些虽然准确但陌生抽象的知识条目。
比起「苹果」这种显而易见的指代,每个人对「极致」、「完美」、「快乐」、「享受」这类抽象的词汇显然更容易产生理解偏差。文案工作者了解了语言的这一特征,可以尽力避开使用抽象度高的词汇这个雷区,选择具有实际指代意义的词汇,才能构建可理解的「意义画面」。
那么,如何尽量消除语言的模糊性,让文案的描述真实可感、有画面感呢?下面提供了四条建议。
画面感强的文案,不仅可以降低受众的理解成本,也可以加深受众的记忆,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道理很容易讲明白,但当我们真正动手撰写文案时,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写出一堆抽象的、受众难以轻易读懂的文字来。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中了「知识的诅咒」,它会让我们想当然地把受众幻想为一群和我们拥有同等知识储备 的人。然而现实却是,除非受众都属于某一垂直细分领域,否则我们的受众有长有幼、有男有女;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却早早辍学了。如果我们困于知识的诅咒,我们就很难和这样参差多态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
如果你的公司推出了一款超轻超薄的笔记型电脑,让你为这款产品撰写一句文案,你会怎么写?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三星(Samsung)笔记型电脑的文案和小米笔记型电脑的文案。三星Notebook的文案是「超轻薄机身」,小米Air的文案是「像一本杂志一样轻薄」,后者就运用了形象思维,在受众头脑中已有的概念「杂志」上插上旗帜,让大家对小米Air的厚度和重量都建立起了一个具体的认知。
当我们进行文案创作时,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不同词汇的画面感能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动词的画面感最强,其次是名词,最弱的是形容词与副词。
比如,你需要给一家虾皮商商城写一句文案,目的是告诉目标受众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值得购买,这时可以分三步来撰写并优化文案:
・这家虾皮商城的东西很便宜、实惠! ・5块钱能买到的,为什么要花10块? ・能花5块钱买到,凭什么要掏10块?
第一句文案,「这家虾皮店的东西很便宜、实惠!」是一句把诉求说清楚了,但是十分平庸、味同嚼蜡的文案,这样的文案在资讯爆炸的传播环境下,基本上只有被淹没的命运。第二句文案,「5块钱能买到的,为什么要花10块?」开始站在受众的角度来阐明利益,比第一句文案更能引发受众的兴趣。第三句文案,将「花」字改成「掏」字,换了一个动词,让语气强烈了不少,也让文案更具有画面感。
有一个技巧可以让你的文案表意更清晰:当你描述一件产品或者某种情绪时,要尽可能让你的文字「多走一步」。也就是说,在你写出自认为已足够清晰的文案后,试着用更具象、更具画面感的词汇再「翻译」一遍。
如果想表达劳斯莱斯(Rolls-Royce)坐垫的奢华阔气,应该怎么写?这是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的文案:
坐垫由八头英国牛的牛皮所制—足够制作128双软皮鞋。
每一个词汇都具象:耗费「八头英国牛的牛皮」、「128双软皮鞋」用量的皮料,才足以制成劳斯莱斯的坐垫。文案写到这个地步,才堪称不含混。
威廉.伯恩巴克在为安维斯租车(AVIS)撰写宣传文案时,想要突出安维斯这家处于市场第二位的公司详细周密、毫不懈怠的特质,他是这样写的:
小鱼必须不停地游,大鱼总在不停地追赶它们,安维斯深知小鱼的难题。我们只是租车业的第二。如果我们不更加努力,就会被吞噬。我们永不停歇。我们的菸灰缸总是清空的,在租出汽车前为油箱加满油,为电池充满电,检查挡风玻璃的雨刷。我们只出租崭新的福特汽车。因为我们不是个头最大的鱼,所以你不必担心在柜台挤得像沙丁鱼,我们不会让顾客挤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