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3] [4]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应该算少吧,给了她500万,其中450万是科研经费,那五十万是个人所得。但是毕竟屠呦呦前辈研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国家
差不多有几十篇吧
来源:大声嚷嚷啦啦啦(ID:dissqueens)
1
昨天,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的新进展上了热搜:
他们延长了青蒿素的用药时间,而这一进展,能解决“青蒿素抗药性”这一世界级难题:
《人民日报》的记者还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红斑狼疮被称为不死癌症,因为无法治愈,所以得了就是绝症。
对于那些患病的人来说,这种病意味着死亡。
我们知道的迈克尔·杰克逊、Lady Gaga的姑姑,都是因为这种病去世的。
2012年,中国红斑狼疮的患病人数已经达到了90万,而且这个数据在不断增长,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居世界第二。
对于红斑狼疮,最大认知便是:目前无法根治。
屠呦呦的新进展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仅仅在中国,屠呦呦这一发明有可能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数字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人们惊叹于屠呦呦的厉害与伟大:
但是,早在这之前,屠呦呦便已经用自己的研究,惊艳世界。
2
2015年,屠呦呦就已经被授予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9年,英国BBC发起了一项全民票选,屠呦呦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图灵并列位“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BBC记录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样说道:
当我们提及杰出的科学人物时,毫无疑问,屠呦呦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
为什么?
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她研制的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姓名,包括世界上的贫困人群,以及上百万的儿童。
而这,都是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
疟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
上个世纪60年代,美越战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丧命,因疟疾死亡的士兵数量,多到无法估量。
面对越南的求助,中国成立了研究组,当时身在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下了研究对抗疟疾药物的重任。
她靠着一双脚,走访疟疾药方,靠着一双手,一字一句,生生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
当时有2000多个关于疟疾的药方,需要一一实验排查:
巨大的工作量,耗费了她的全部精力。为了新药的研制,她不得已将孩子们送去寄养:
研制的过程异常艰难,一次次实验,研究了200多种中草药,但依然颗粒无收。
当身边的人都劝她放弃,毕竟连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都束手无策,更何况我们。
但是,屠呦呦不死心,她把目光转向了厚厚的古代医书典籍。
翻阅浩如烟海的典籍,她发现了古书中一条关于治愈疟疾导致发热的药方:
这给了她灵感,改用低沸点溶剂来提取有效物,后来发现这种有效物对于疟疾的抑制程度达到100%。
但是,当她们欣喜地进行临床试验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经历千辛万苦发现的有效物,却根本无法判断是不是能适用人类,研究一度陷入停滞。
虽然明知有生命危险,但是屠呦呦还是决定以身试药:
后来,试验成功了。
这背后是191次实验。
一次次改良、实验,再改良,无限循环更新,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列入基本药物名录。
在屠呦呦发现和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而屠呦呦的发现,直接让这个数字整整下降了50%。
BBC这样说道: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险,仅仅因为治愈别人的一丝希望。
即便取得了世界级成就,我们也很少在一些场合看到她的身影。
2015年诺奖身份公布去领奖时,根据事先的约定,各路记者领导为她送行,结果,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屠老身影。
后来才得知,屠呦呦早已悄悄办完登记手续,走普通登机通道登机起飞了。
2017年,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闪光灯都准备好的时候,等到的只有满脸抱歉的负责人: “实在抱歉,屠呦呦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不能到场,由她的几位同事接受大家采访。”
是的,她又一头扎进实验室。
张载的《横渠四句》有这样一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屠呦呦,担得起这四句话。
放眼望去,世界上像屠呦呦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而我们何其有幸,能拥有这样一群人。
3
这个穿着汗衫工作的老爷爷叫高伯龙:
作为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物理专家,他曾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1960年,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后,马上开始激光陀螺的研制,全世界都在加紧研制导航技术。
他带着团队攻坚克难,那些困难,别人甚至难以想象。
但是他们生生扛过来了:没有实验场所,他们把废弃食堂改成实验室;没有软件,就自己动手编程;经费不足,就利用废弃的材料自己造设备、搭平台……
1981年,他负责的“208”项目,诞生规格之高,在国防科大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常年一身黄布军装、一双草绿胶鞋,别人很难把他和院士、大师这些称谓联系在一起。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毫不起眼的“扫地僧”,倾尽一生的心血,默默坚守半个世纪,让我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绽射出耀眼的强军之光。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他们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
因为他的存在,中国在这个领域稳居一流位置:
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第一个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工程化样机;第一个实现激光陀螺产业化生产;第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正是因为他,为高新武器进行目标定位,才让我们的武器想打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底气十足。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的成就,这一句足矣:
他一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使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图片里这个笑得特别和蔼的老爷爷叫于敏:
他是我国核武器独立设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勋章奖”获得者,被称为“氢弹之父”。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做到这一步,美国人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人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人用了4年零7个月。
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零8个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于敏,那只能是“bug”:
为什么这么说?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一种是“于敏构型”,另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
美国虽然研究出氢弹,但是并不具有实用价值,而“于敏结构”的特殊存在,使得中国低成本保存了氢弹,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个结构厉害么?
我只能说,美国用了20年时间仿制,至今都没能成功。
他叫林俊德,很多人应该非常陌生,因为他在西北的荒漠中,隐姓埋名一辈子。
但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基地研究员,坚守在罗布泊52年。
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一共45次。
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这些爆炸,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只要听到就能想象到这些它们的危险程度。
他,是真的在用命工作。
然而,他的晚年,却与癌症相伴,这是长年过劳与频繁参与核试验后的结果。
医生说他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但他拒绝做手术,并坚持要搬出重症监护室。
因为,他手里有好多涉密的文件没保存好。
如果没交代好这些,他没办法放心地走。
这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8天,拖着病弱的身躯,完成了他这一生最后一份工作表:
将电脑里藏着的几万个关系国家利益的保密文件一一保存;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
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
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他带着氧气面罩,处于半晕厥的状态,还不停询问:
“文件存好了吗?”
老伴劝他躺着休息。
他说: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留下的不是对家人的嘱托和惋惜的泪水。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里,他做的,只有工作。
很少有人能认出照片里的这位老爷爷,但是大多数人都吃过他研制的糖丸。
1955年,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在中国集中爆发,在当时的中国,这种病,无药可治,更谈不上预防。
得病的孩子,超过四分之一死亡,剩下的孩子,即使侥幸存活,伴随他们是终身残疾。
恐慌在全国蔓延。
而当时,能预防这种疾病的疫苗,只有2种,而且都是产自美国:
一是美国Salk死疫苗,需要注射三次(每次高达5美元)。
一是美国研制出来的活疫苗,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极大。
于是顾方舟决定自行研究,他给227只猴子做了4500张病理切片,而这些切片摞在一起,有四层楼那么高。
为了试验药效,他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甚至给自己刚满月的孩子服用疫苗。
万幸,最后证明他研制的疫苗真的有效。
顾方舟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全国数以万计的儿童,自从疫苗推广,小儿麻痹的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
用“救星”来形容他,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从60年代至今出生的孩子得以健康成长,都是因为他。
图片里的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
他叫吴孟超,是我国的肝脏外科之父。
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的肝脏外科医疗水准,拉到国际水平。
1956年,外国的一个肝脏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要达到世界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质疑这个记者说的话,因为当时的中国的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
而吴孟超带领他的团队,仅用七年时间,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他毕生都在于肝脏疾病周旋,而且创造了多项第一:
1959年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
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
1963年,他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
……
虽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但是的研究成果,却造福了无数国人。
从医75年,他把16000多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因为他的研究,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低0.3%,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56.1%,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79.8%。
很少有人看过这张照片:
在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穿着破旧的鞋,在研究图纸。
他是7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老先生。
他从事测绘仪器研发工作55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
有报道说,他曾用很少的研究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元。
可他是一个非常节俭的老人。搞了一辈子科研,可家里的书桌都磨损成了这样:
讲台上的人,叫黄大年,一个一听《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
他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早年间就在海外名利双收。
2009年12月,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祖国。
就这样一位各国争相抢夺的科学家,幸好他是中国人,他回来了。
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
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
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技术封锁。
他用了八年时间,把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而外媒曾经这样报道黄大年的回国:“黄大年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了100海里。”
图片里戴着安全帽的工程师,很少有人认识:
他是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南仁东,被誉为“天眼之父”。
当他投身到中国射电望远镜研究事业的时候,面临的是一穷二白。
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还不到30米,而国外呢?
所有重大的全球望远镜计划,都拒绝带中国人参与。
他翻遍了贵州山区,终于找到一块合适的场地。
然后又用自己在国外的人脉和影响力,自学技术,克服种种苦难,终于,为中国造出了领先欧美20年的“天眼”:
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看到137亿光年的距离,是人类认知宇宙的边缘。
截至2018年9月12日,仅仅在中国天眼的调试阶段,科技人员就发现了44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
中国天眼,给我们这些渺小星球上的渺小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未知的宇宙探索和了解,对于那些关于自身,关于全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都有了一丝探索的可能。
而创造出堪称奇迹的南仁东,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他和科研人员相处的时间,远比陪伴家人的时间要长。
一生的坚守,换来了我们仰望苍穹、和宇宙对话的机会。
一个人的梦想可以有多大?大到直抵宇宙。
一个人的坚持可以有多久?久到穷尽一生。
南仁东,用一生来回答。
这个笑眯眯的小老头,我敢保证,走在路上,不会有人多看他一眼。
可他是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的专家——李小文院士。
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人,扛起了中国遥感技术的一片天。
遥感测绘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之一,但是西方先进国家对此技术,一直都是严密封锁。
但是,他凭借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克,成功开创了国内遥感技术,还提出了李-Strahler模型,他的硕士论文,成功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有了李小文和他的研究,美国也不得不借用我们的技术。
我们熟悉的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做出的各种图像分析,捕捉到的各种宇宙信息,全部都归因于李小文院士的李-Strahler模型。
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说: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如果没有他,全世界对于宇宙的探索,都会停滞不前。
而生活中,他完完全全是个普通人,网上最常见的照片是他穿着布鞋给学生上课:
虽然头顶有无数绚丽的光环,但是生活上却极其简朴,唯一的乐趣就是喝点儿小酒。
无论去哪儿,都没花过什么钱,即使被邀请去做高大上的演讲,手里拎的始终是个纸袋子:
李小文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一节课,站在讲台上,讲了两个小时课。
4
放眼望去,那些科学家里,有一大部分,我们没听过,也不认识。
因为他们没有名气,也不追名逐利。
但是,他们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才切切实实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国度,给了我们便捷的生活,甚至挽救了一条条生命。
今天屠呦呦团队的新进展,不仅仅是一项研究成果,也不仅仅是为了奖项去做的努力,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他们的生命和希望。
在微博下面有这样一条评论:
曾几何时,这些人是我们追捧的对象,我们对他们有着无限的崇敬和狂热。
小时候,一提起哥德巴赫猜想,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景润,同学之间的攀比,就是谁买到了刊登陈景润的杂志,熬夜给陈景润写信,问他关于数学、科学的问题,如果能得到陈景润的回复,比中了彩票还值得庆贺;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但是我们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毕竟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都这样教育他的儿子:书架上有本《十万个为什么》,每天读40页,遇着问题做个记号,空了我给你说说。
那个时候,我们写作文,最想写的就是《假如我和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如果能和那些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接触一天,一睹他们的风采,内心觉得此生无憾;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去过酒泉,却无数次听过这个名字,因为每当有卫星发射,全家人都挤在电视前守着,盯着画面里的基地,心都抬到嗓子眼,比新年倒计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
那个年代,是推崇科学,追捧知识的年代。
我们的父辈最热切的希望便是,我们能成为科学家一样闪耀的人,如果不能,多懂些知识也是好的。
那个年代,书籍和知识影响着人们的一生,有人凭借它考学,鱼跃龙门,有人甚至拿着它提亲,因为知识就是财富。
可我们的现在呢?
都想整容当网红、做奸商打版复刻抄袭、靠流量赚粉丝钱,或者找个富二代生个孩子改变人生。
甚至连小学生都说,长大的梦想是当网红:
再看看隔壁的日本,他们像过去的我们一样,把科学家捧上天。
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科学家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科研。
而且,纵观整个日本社会,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都十分崇拜科学家。
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连他们的货币上印的都是科学家,完全就是在向整个社会宣告谁才更值得整个社会敬仰。
在日本人心中,纵观187种职业,大学教师是最受追捧的职业。
日本人,让这些不断为人类文明探索的科学家,拿着切切实实的高薪,安安心心搞研究。
根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副教授为55.6万元,大学讲师为46.2万元,而对比日本巨星木村拓哉,他的片酬也只有200万。
2015年日本学士院财务报告显示:
发放院士工资3.34亿日元,院士差旅等补助经费4.36亿日元,平均到一个人身上,就足足有500万。
日本,真的在身体力行崇尚科学这件事。
而我们,似乎不太在乎自己身后的这些瑰宝。
今天,屠呦呦上热搜,有人说:
屠呦呦,真厉害,可,和我,没啥关系。
是的,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困惑:屠呦呦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说,不要让成年人价值观的崩塌毁坏了未成年人的去路。
如果祖国的未来,自小就好逸恶劳,鄙视贫穷,对有意义的工作一概无视,否定科技,对祖国发展无感,我们的国家还能继续强大吗?
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我们没有人能认出他们的长相,记得他们的名字。
他们用一生做出来了成就,一样无人喝彩。
除了他们自己,会为这个国家又强大了一点,默默欢呼。
他们喜欢清贫、寂寞的人生。
因为这样,就可以更专心地为祖国效力了。
而享受他们劳动成果的你我,难道我们不该为了让科学家们的辛勤有所后继,出一份力吗?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别再让孩子们的价值观就此崩坏。
告诉他们什么是价值,什么有意义。
更不要让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真正的英雄,寂寥无依。
让他们恐惧死亡,恐惧死亡之后,再没有人迎头赶上,国家再无进步。
一个好的社会,不该只充斥着浮躁的欲望。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屠呦呦?
网友牙牙虫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疯狂追逐着名与利,大多数人都希望孩子能一夜成名, 没有人想成为科学家,大多数人的人生规划,是成为明星,要不就是网红,除了这些,似乎无从选择。
而屠呦呦的存在,这些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却真正改变这个时代、担起民族脊梁、扛起国家未来的人,也许给了我们关于人生的另一种答案。
作者:静静,本号长期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哔哔叨,销魂蚀骨,盼君回首,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声嚷嚷啦啦啦(ID:dissqueens )。转载请联系大声嚷嚷啦啦啦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精选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33年后,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下的动物们。
这19张偷拍照,暴露了中国父母的真面目
点这里,让我知道你在看
主要成就
一、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二、论文著作
1、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7、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53.
9、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
10、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6.
11、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12、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13、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913.
15、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32.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37.
17、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9.
18、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3.
19、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36.
20、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310.
21、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5.
23、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536.
24、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8.
25、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2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三、人才培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
扩展资料:
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华人大奖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显焦急。
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谈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
自1969年正式接触抗疟药,至今近50年的岁月中,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
她和研究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深入到微观世界,让青蒿素更多的“秘密”显现出来。
对于普通人来说,从青蒿到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科学的进步让更多人获益;然而,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每一小步前进都显得步履维艰。
“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是青蒿素是怎样实现抗疟、在人体中发挥药用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以前我们做得不够,现在要深入研究。”屠呦呦告诉记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
“我们明白了青蒿素抗疟机理,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更好地应用这种药,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环节。”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仅仅是发挥它抗疟的作用,屠呦呦告诉记者,她已经看到青蒿素“在扩大适应症方面的希望”。
“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期望二: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内外人才
“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正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屠呦呦更加珍惜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平台,并希望它能“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
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看着团队中共事数十年的姜廷良(出生于1933年)、廖福龙(出生于1942年),眼神复杂,“我们都已经七老八十了。”
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瞬间恢复了自信和笃定:“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
期望三:用现代科技研发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约一半人口仍受疟疾威胁,当年发生2.12亿疟疾病例,死亡40多万人,疟疾仍是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但正是由于中国科学家从中医典籍中获得启发、发现青蒿素,把更多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青蒿素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国际承认了中医药疗效。”屠呦呦说,“从青蒿里面找到青蒿素很难,但全国‘523’团队证明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
“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屠呦呦说,“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本报记者梁相斌、周宁、卢国强)
获诺奖两年间:从几个人到“国家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距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两年有余。两年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忙些什么,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对于以屠呦呦团队为代表的中医药人,诺贝尔奖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探访屠呦呦团队。
青蒿素研究“国家队”: 从“几个人”到“一群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描述的野鹿,呦呦地呼唤同伴一起到野外寻找和分享蒿草。
“几年前在中药所读硕士时曾见过屠老师,感觉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后来她得了诺贝尔奖,越来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边的老太太有这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在报考博士时我义无反顾地‘投奔’了屠老师。”像博士生马悦一样,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大门。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还记得曾经的“屠呦呦团队”:“实际上主要是屠教授带着两位做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团队很小。”
而现在,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升级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这并非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意味着该中心正日益发展成为青蒿素研究的“国家队”。
“对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设备、人员编制、经费筹措等方面,我们都给予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告诉记者,该院已把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创新项目。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需要‘大协作’思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姜廷良说,在这种思路下,屠呦呦团队的构成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目前,屠呦呦团队共20多人,这些研究人员并不局限于化学领域,而拓展到药理、生物医药研究等多个学科,形成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模式。”廖福龙说。
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逐步建成覆盖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平台。廖福龙介绍:“我们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等科研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大型上市药企等国内外各领域的不同机构开展专题协作研发,共同主办学术论坛等,以实现全球青蒿素科研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与共享。”
“国内有些单位在一些特定领域的青蒿素研究甚至比我们还深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希望搭建青蒿素研发新平台,把国内外相关科研人员集合起来,融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
青蒿素研发“惊喜”连连: 抗疟机理、适应症研究有所突破
青蒿素已被发现40年,但屠呦呦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青蒿的‘全貌’我仍不完全了解。”
科学界公认的事实是,青蒿素进入患者体内后,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内浓度最高——达成这一共识已经40年,但为何会这样,仍然没有答案。
类似的问题还有,青蒿素在人体内代谢后会变成双氢青蒿素,药效甚至强于青蒿素。“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姜廷良说。
随着多学科、广泛协作的模式初步成型,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广度、深度也在不断拓展,科学家们正一步步接近“谜底”。
“在对青蒿素抗疟机理的研究方面,我们目前更倾向于‘多靶点学说’,并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廖福龙告诉记者,研究人员还发现,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某些成分虽然没有抗疟作用,但对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我们现在进行的青蒿素与其他抗疟药联合用药的研发中,也借鉴了中医药理论,采取多药物、多靶点办法寻找更好的疗效、克服耐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向丽说。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破解青蒿素的“密码”,这种已被发现40年的药物正显露出它更广泛的作用:
在对双氢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屠呦呦团队发现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红斑狼疮是多因素综合导致的免疫系统异常,具有高变异性,传统治疗方法往往只能使用免疫制剂进行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长期服药会造成感染、肿瘤等风险。”受访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现有临床试验,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80%,且在发生、发展到终结的整个病理过程均有明显的疗效。目前,“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验证。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同时,研究数据显示,青蒿素在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疾病的各个阶段都可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人员已证明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目前,青蒿素治疗肿瘤等课题正在进行深入攻关,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制定青蒿素在制备过程中的工艺优化标准。”廖福龙介绍,近两年,屠呦呦团队正式发表15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两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还有三项专利正在申报中,针对青蒿素可能出现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已启动。
同时,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机理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500万元资金支持;科技部有关青蒿素适应症重大新药项目已获批;不少药企提出合作申请……
“时代给了我们好机会,希望借此破除‘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的谬论。”屠呦呦说。
展望2018: 让中医药登上“大雅之堂”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句话迅速为全世界所知。
获得诺贝尔奖后,多所西方知名大学邀请屠呦呦参与科研、授予其“荣誉博士”等各种称号,甚至在经典的西医教科书中也可能首次出现中医药的内容。
在张伯礼看来,“屠呦呦效应”对于中国科技界特别是中医药科研人员,是一剂“强心针”——“这证明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我国从事的原创科研成果一样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对科技自信的巨大鼓舞。”
但同时,摆在这位中医药研究“国家队”掌门人面前的,还有无法掩饰的难题和尴尬:“从学术本身来说,中医药不像西医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量化,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也成为中医药进步的一种阻碍。”
更尴尬的是,截至目前,与西医有关的国家实验室已有近百个,而中医还是空白。
“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不是为了图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没有这样更高规格的平台,很难吸引高层次拔尖人才。”与屠呦呦一样,张伯礼为此十分焦虑,“我们中药研究所年均约有140篇SCI论文,谁说中医不能登大雅之堂?”
“无论中医西医,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中医药的继承和研究、开发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只是其中一种,但多学科研究方式应该是未来发展趋势。”廖福龙说。
在张伯礼看来,以老百姓的重大需求、国家重大需求、世界重大需求为导向,把几千年来“原创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青蒿素精神”,无疑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正确方向。(本报记者梁相斌、周宁、卢国强)
记者手记:我眼中的“青蒿素精神”
采访屠呦呦有多难,相信每个试图尝试的人都深有体会。“得奖是过去的事,采访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搞研究,不是接受采访。”老人的拒绝往往坚决而不讲情面。
我们这次的采访也是一样。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展板上,我们看到青蒿的图片和说明。为了采访,我们也查阅了很多关于青蒿、青蒿素的资料。
在与屠呦呦团队的互动和沟通中,我们逐渐对青蒿、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团队和青蒿素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心底涌起崇敬之情。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这种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植物,分布在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河边、山谷、路旁、林缘……甚至身处艰险的石隙,它也能倔强地生长。
青蒿没有美丽的花朵、扑鼻的花气,如果不是刻意观察,大多数人甚至会忽视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它没有争奇斗艳之心,在百花盛开的时节,它低调地待在一旁,不求有人赞美。
然而,青蒿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复杂、艰苦,它只是默默地吸取营养,然后一丛丛、一蓬蓬精彩地生长。
不畏艰难、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这像极了屠呦呦、屠呦呦团队,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正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的付出,让我们能体会到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理解了科学家的拒绝。屠呦呦曾说“这几年也受表彰了、也露脸了,现在得干活了”——他们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研究课题、项目进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多做贡献。
屠呦呦所带的博士生马悦说:“屠老师的一生都没有因为周遭的环境变化而心有旁骛。她对科学研究的踏实和执着打动了我们。”
“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
言犹在耳,我们似乎看到一丛丛在风雨中倔强生长的青蒿,更感受到中医药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青蒿素精神”。
加油,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可能。
谷歌高管淘汰
116 浏览 4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
128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2 回答
91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157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2 回答
311 浏览 4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
254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