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一、著作: 1. 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From Calligraphy to Art (《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英文,共230页。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该书被列为《牛津美学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理论"类参考书目。在国外有多篇书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国美学杂志》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在荷兰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的书评。日本京都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的研究生以此书为教材。 2. 《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页。该书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翻译: 1. 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艺术与精神分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256页。该书原名为《弗洛伊德的美学》,作者是美国罗杰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教授。 2.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先锋派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00页。 3. 主持跨国多语种大型文化研究类刊物《印迹》的翻译和编辑工作,第1辑共30多万字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4. 《西方美学简史》[美]比厄斯利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三、论文: 1.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2.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4.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5.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6.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7.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8.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9.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10.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84年,第5期。 11.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12.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13.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14.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5.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16.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17.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18.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9.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义的起源"),Filozophi vestnik(《哲学研究》斯洛文尼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2001年第2期。 20. "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画的意义"),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东京大学人文学刊(美学专号)》东京大学人文学院编)2000年总第25期。 21.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 and Significance"("中国美学热的原因及其影响"), 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 (《对话与普遍主义》波兰华沙大学普遍主义研究中心编)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学大会专集)。 22. "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编)1995年第6卷。 23. "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Music" ("人、社会与艺术:《乐记》分析"),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1993年第4卷。 高建平,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教学工作。主持“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德育教育低效性分析与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等项目,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3项。目前正在开展着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性研究,研究新形势下,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问题导致道德失泛现象,使人文精神对现实关怀的离却、人文传统对时代实践回应的缺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所共同具有的普适价值的特点,寻求契合点,为构建人文精神探索科学有效的途径与对策。主编《汉语发展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理论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