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理论物理”、“光学”和“物理教育硕士”“凝聚态物理和光学工程”等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光学”专业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承担了培养学科教学(物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任务,2012年增加学位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上世纪 90 年代,先后成立了江西师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另外,江西省光电子重点实验室挂靠在该院。该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截止到2012年,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24人,讲师,助教3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3人。同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本院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校内与校外、老中青相结合的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创办于1994年10月。截止到2012年,该专业有专任老师2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其中2人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有8位博士,8位硕士,5位在读博士。该专业拥有光纤通信实验室、综合通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等数十个专业实验室,以培养能在电子与计算机通信方面从事设计、开发的“综合性、技术性、应用性”人才为宗旨,现已形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网络与器件、信息安全与量子通信与信息对抗与射频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0年。截止到2012年,该专业有专任教师19人,教授4人,博士4人,硕士6人,其中2人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人为江西省教学名师。该专业拥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多个电子基础实验室和传感器技术实验室、ARM和可编程控制器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并拥有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创业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验能力提供了平台。 物理专业物理学专业源自1942年8月成立的中正大学师范专修科理化组,是我校发展史上创办最早的系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截止到2012年,该专业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博士16人。该专业先后于 1986 年和 1993 年获得理论物理和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省内最早。现硕士学位招生专业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光学工程”,其中光学硕士点是江西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理电学院实验中心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由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和开放创新实验室组成。截止到2012年,中心有800元以上设备2335台套,资产1062万元,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采取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验中心形成了一支省学科带头人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教学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截止到2012年,中心有教师30人、实验辅助人员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者18人。 光学工程学科光学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平台,2011年本学科组成员王燕博士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首次成功验证红外光波段逆多普勒效应的研究论文。截止到2012年,光学工程专业有专任老师2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其中2人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有8位博士,8位硕士,5位在读博士。该专业已形成了激光传输控制、光信号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网络与器件、量子保密通信与光子晶体技术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以陶向阳教授、袁彩雷教授、徐波博士等领衔的团队在激光等离子体中自生间歇磁流和相对论非线性效应、强激光传输通道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强激光热畸变和光束质量控制技术及部分相干光束的空间整形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学院在Opt.Commun、Optik、物理学报、光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次),主编出版教材一部。以张祖兴副教授、桑明煌副教授、况庆强博士等领衔的团队在光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领域在江西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在《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光学学报》在内的国际国内一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篇,其中18篇被SCI收录,8篇被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以叶志清教授、饶春芳副教授、刘木林博士等领衔的团队在光通信网络与器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该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业攻关项目多项基金资助,获2007年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以聂义友教授、王资生教授、段正路博士等领衔的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该方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研究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近五年该研究方向在《Phys. Rev. B》等在内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7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9篇。以骆兴芳教授、王燕博士、刘桂强博士等领衔的团队在光子晶体研究方向取重大突破。首次成功验证红外光波段逆多普勒效应,该团对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包括《Nature Photonics》《Phys. Rev. A》在内的高水平论文多篇。 理论物理专业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理论物理学科硕士点于1986年获批。截止到2012年,共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本学科要求掌握理论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计算方法,具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及复杂系统理论,凝聚态物理理论,量子物理、量子信息理论及其应用等。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经典统计模型的相变、复杂网络的统计力学,新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制备,量子物理基础理论及其在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应用等。 光学专业该专业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该专业下设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激光物理与光通信、光学材料与器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四个研究方向。所授主要课程有:高等量子力学、高等电磁场理论、光学原理、高等激光物理学、计算物理、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非线性光学、纳米材料与纳米光子学、非线性光纤光学、物理学中的几何相、光学前沿研究专题、物理学专业英语等。本专业人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高等院校教学。 信号检测与处理专业信号检测与处理是现代光学、电子学、信息传感、材料学等基本理论及相关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信息采集、分析与处理、加工、传播、存贮与显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本专业侧重把光、电子学原理与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光电信号的检测、获取、传输与处理、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201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信号变换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传感器,系统分析与设计,光纤通信技术。 无线电物理专业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于2011年获无线电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无线电物理学学科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超导电子学和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主要研究内容为: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该专业主要研究复杂系统电磁辐射与散射的规律、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遥测遥感、目标特性、电磁兼容、通信和人类电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微波、毫米波传输理论及其在通信、雷达、遥感和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微波毫米波信息获取、处理与成像技术。该方向应用多在手机终端、无线通信、RFID等领域;军用则涉及到国家安全、装备的方方面面,雷达、导航、卫星等等,海陆空天都需要,是国家急需的专业。超导电子学:本专业方向是超导体物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科学,以超导体的约瑟夫逊效应等为基础,主要研究物体处于超导状态下超导电子所具有一系列效应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我校该方向主要研究基于低温技术的超导量子逻辑器件和电路的设计、分析及制备工艺;研究超导量子电路中的隧道效应及其应用、长相干超导量子逻辑器件和电路的设计与操纵。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图象算法、运动图象捕捉与识别、Linux硬件测试和嵌入式系统、 电子设计自动化和DSP。我校该专业主要从事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建立智能化检测系统的理论及工程方法,根据不同工业生产过程的要求研制出先进的工业过程检测及自动化控制装置。 凝聚态物理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截止到2012年,该学科形成了多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术团队,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2人,博士其中4人具有两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方向有:无序与强关联体系;介观物理与低维系统;新能源材料及其相关物理问题;计算材料学;计算凝聚态物理;相变与临界现象;统计物理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