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应以股票股利为例,对会计政策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股票股利会计结转存在的各种备选方式及其理论依据;然后介绍和评价了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准则;接着评述了股票股利会计政策显示信号的理论假设及其实证检验;最后,结合我国会计制度对股票股利的相关规定,讨论了我国公司会计的现实选择。 制定会计政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务的最为重要一环。在我略高于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确立与强化,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已受到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重视。从理论界现有研究状况看,多限于会计政策概念、性质、特点、目标等一般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缺乏从实务处理的角度对会计政策进行具体分析[1]。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公司分配股票股利这一会计事项,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作一简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和重视,同时民为实务界有关股票股利帐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其制定的主体不同,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权威机构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而事者则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常也称之为微观会计政策。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2]。 由于所有者权益本身是由资产与负债倒轧而得,是各项会计政策的最终体现,这无疑对其自身变动的会计处理增添了复杂性,其会计政策也便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过留存收益资本化而造成权益内部变动的一件典型会计事项,长期以来,人们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股利本身源于人们对股东权益的认识。这使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义。 一、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称为分红股或送股,是公司无偿向普通股股东增发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股东收取股票股利时应否将其砍认为投资收益;其二,送股公司应如何确认和计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权益变化。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下,股东不应将收取的股票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也是目前会计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本文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送股公司的会计处理,它涉及到结转科目与结转金额的确定。 (一)结转科目的确认 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可以视为帐户结转和股票分割两笔业务的复合。因为股票股利并不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投资增加,如果会计上不对股东权益另行分类,或者完全按来源划分权益,则不存在帐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但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为了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对股东权益的划分并未完全遵循来源标准,而是考虑了多重目标。典型的分类方式是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资本金帐户和留存收益帐户。前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永久性资本(股份公司为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在我国为资本公积)。这样结转分录就可以分别由资本盈余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资本帐户结转。 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国家,资本金帐户不得用于股利分配,用于利润分配的资金一般只能来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股利来源一般不作严格限制,例如根据美国示范公司法(MBCA)的规定,如果公司保持偿债能力并能在债务到期时偿付则允许分配,在这种规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 stock)都可直接用于分配,更不用说资盈余(capital surplus)了;而在英国,用于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红(bonus issue)”,其实施是按增发股份的面值从资本盈余中结转的。 (二)结转金额的计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会计本质是在不改变公司资产总额的情况下,通过结转留存收益(授权资本制下还包括资本盈余)而增中其法定资本数额。结转之后,同等数额资产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会不能象以前一样将这些资产分配给股东,所限制的数额为增发股份所必要的额外法定资本,这一数额即为需要资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资本数额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无面值股份为董事会所设定的价值),相应地,只有面值结转才是符合股票股利会计本质的,任何其它结转计价方式都是武断的,有违于这一事项的内在逻辑性。 但在实务中,却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增发前每股帐面资产价值或同类股票的发行价值,其中尤以市价结转法最受关注。支持市价结转主要持下述两种观点[3]; 1、再投资假设: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两笔交易组成,公司先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股东收到现金股利后再按市场价值向公司购买新增股份。从帐务处理上看,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可以按股票的市场价值减少留存收益;而随后的股票销售将按同等金额增加实收资本。 2、机会成本假设: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认为是将股票送给股东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的机会成本。即因为公司本来可以按市价出售这些股份,这是股利金额的最好证据,这一数额应被资本化。 这些观点的似是而非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股东权益认识的模糊,如以剩余权益理论来看市价结转,股票市场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权益总额,其本身已包括了资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将代表两者之和的数额从后者结转到前者是不合逻辑的。 二、美国股票股利会计准则评介 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1958年)于1941年首次发布关于股票股利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11)。该项公报对股票股利的来源及帐务处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于当期收益;其次,当市场价值显著高于面值或法律规定时,增发垢股份应按市场价值予以资本化。1952年,ARB11为现行权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订后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这份公报对评估股票股利的标准作了界定和区分,同修订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动。1953年,CAP又对此前发布的42份研究公报进行调整,汇编而成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和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其中,关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会计规定被收录于43号公报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则简介 在这份准则中,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规定。根据委员会的规定,当送股比例低于20%或25%时,必须按增发股份的市价结转(后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选取25%作为划分小额送股上限)。CAP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投资者会将其视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数额相当于收取额外股份的公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市场一般不会对小额送股作出明显反应。因此,如无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别规定,公司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应按市价结转。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 companies)中,因股东对公司事务十分了解,不会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应当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设定价值予以资本化[4]。 对于高于设定比率的大额送股,CAP提供了两种备选处理方法,一是根据所在州公司法的规定,按面值或设定价值结转,并建议公司将送股描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splitup effected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对此未作规定时,就没有必要对留存收益进行资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帐务处理。对此,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还推荐了另一种处理办法,即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股本帐户。 (二)评价 对于CAP的这份公报,公众褒贬不一。尤其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说法。在准则制定之初,委员会部分成员就曾指出,CAP在制订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会计政策时,已认为不应将其确认为收益;而在制订股票股利发放者(issuer)的会计政策时,又基于与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两者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并且,CAP将会计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场瓜这一假设之上,也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对市场瓜的假设也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无论是何种比例的送股,对股票的稀释都应当立即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 etal.1978)分析了送股时股价行为,发现无认纲举目张额送股还是大额送股,股东在股东的除权日附近的异常报酬并不显著异于零。[5]亦即,市场对各种比例的送股均会作出适度调整,只不过受市场非完善因素阻碍,这种调整不是很充分而已。尽管如此,CAP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约束,结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来制定会计准则。对此,哲夫(Zeff 1978)评论道,CAP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公报是会计界在制订会计政策时将其经济后果纳入考虑的最早事件之一[6]。这对于其他会计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从历史上看,会计程序委员会是为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初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设立的机构,尚处于准则制定的探索阶段。委员会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也主要是对现行会计惯例加以选择和认可,而缺乏对会计原则的系统研究。股票股利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ARB就事认强烈,缺乏前后一贯理论依据的不成熟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报没有严格遵循会计上的逻辑。 三、有关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 与现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只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结转和股票分割的复合。因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会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对其会计政策的信息内涵作出适度反应。这方面的研究举不胜举。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 and Titman 1984)(简称GMT)在调查股票股利宣告日价格反应时,发现有显著的异常报酬(abnormal 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确实向市场传递了某种信息。对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两天报酬为3.03%,而后者则为4.9%,显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应较大;对于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额股票股利的异常报酬为4.90%,小额股票股利为5.89%,宣告报酬随送股规模呈反向关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设(retained earnings hypothesis)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8]。 (一)留存收益假设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非完善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增长潜力,即具备更多关于企业价值的真实信息。因此,在必要时,尤其是在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时,管理者便会采用相应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种常用的信号显示(signaling)机制。同现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传播信息,又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欢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票股利的发放是不花任何代价的。作为一种信号显示机制,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信号成本,足以使潜在的造假者望而却步,股票股利同样如此。从会计角度来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设来解释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 该假设认为,企业发放股票股利时,一般会从留存收益中结转出一部分金额到永久性资本帐户(即股本和资本盈余),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最高限额。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减少,实际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来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前景,可用未来的收益填补减少的这一部分,否则,会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现金股利而陷入极为不利的困境。这对于造假者而言,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会将股票股利的发放视为一个有利信号,它显示了管理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信心。 严格地讲,留存收益假设是不够准确的,它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首先,对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结果必须要减少留存收益;其次,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后乾则涉及到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为此,彼得逊等人(Peterson et al.1996)[9]提出可分配权益(distributalbe 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对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额。只有引起可分配权益减少的股票股利,其信号成本才是昂贵的。 (二)送股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实证检验 根据会计程序委员会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定,股票股利的会计结转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当送股比例低于25%时, ·必须按增发股票的市价从留存收益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 当送股比例大于或等于25%,可以在下述三种方法中选择 ·按面值从留存收益转入普通股股本帐户 ·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帐户 ·视同股票分割不作帐户结转,只须按送股比例减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权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规定的,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要求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类则为留存收益和资本盈余之和;第三类最为宽松,只要不至于引起资不抵债,所有权益均可用于发放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多样性及分配权益的不同规定,使得其信号成本也不尽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会计处理对可分配权益的影响(参见会计研究2000.3第51页) 根据留存收益假设,可分配权益减少得越多,则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就越高,从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对未来业绩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送股比例及会计方法的选择,向市场显示其关于企业价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逊等人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可分配权益减少了的企业,投资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获得异常报酬显著高于其它企业,证实了留存收益假设的有效性。 此外,根据规定,25%的送股比例为大额送股与小额送股的分界线。在此以上按面值结转,在此以下则按市值结转。又因股票市价一般远远高于其面值或设定价值。这样,在送股比例低于且接近于25%时,公司所结转的留存收益数额可能会远远超过其送股比例高于25%的情况。从而出现小额送股却要比大额送股减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现象。例如,在1987年6月,贝尔产业(Bell Indu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赠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贝尔为此结转了2052.7万美元。而如果贝尔宣告25%的股票股利,则只需按面值减少33.8万美元的留存收益。由于两种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20%和25%两种送股比例之间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根据留存收益假设,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场理解为管理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更有利的信号。对此,兰金等人(Rankine et al.1997)通过经验测试,对两种送股比例的企业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送股比例为20%的企业,股东在宣告期获得了更大的异常报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后的期间内出现了增长更快的现金股利[10]。 上述结果证实,管理者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传其私有信息的动机。换言之,会计政策具有传递信号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减缓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股票股利会计政策评析 迄今为止,我国股票股利的会计准则,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规定。 (一)制度分析 我国属于法定资本制的国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权益由四个科目构成,即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由资本公积向股本的结转属于资本性帐户的内部结转,不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由此项会计处理而进行的无偿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国证监会于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须将以利润派送红股和以公积金转为股本予以明确区分,并在股东大会上分别作出决议,分项披露,不得将才者均表示为送红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剩余利润,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国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正式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所有者权益(征求意见稿)》第21条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时,“应按该种股票该次发行价格确定其价值。如果该次作为股利发放的该种股票没有发行价格,则应根据公司连续盈利情况和财产增值情况确定股票股利的价值,按确定的股票股利的价值减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结转分录的规定,公司按股东大会批准的应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额,办理增资手续后,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贷记“股本”。如实际发放的股票股利金额与票面金额不一致,应当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虽然《制度》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其帐户处理所涉及的科目看,无疑是允许企业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于面值的金额结转。 (二)实务处理 尽管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采用多种送股计价方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股票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股价波动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公司发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为股票面值一般为1元,便于确定所要结转的金额(应等于增发股票有数量)。这使股票股利的数额与折股的股票面值总额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价问题。从纳税角度看,这一处理有利于公司减轻股东税赋,因为如按照市价结转,其结转金额无疑会远远超过面值数额,由此应由股东承担的税赋也是相当重的。 此外,实务还对股票股利处理时间与报告揭示作了灵活处理。对于现金股利,在董事会确定利润分配方案后,必须进行帐务处理;当它与股东大会批准的现金股利之间发生差异时,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或上年数。对于股票股利,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时不需要进行帐务处理,只需要在当期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股东大会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帐务处理,因而不存在有关项目调整的问题。股票股利之所以采用上述处理方法,首先考虑到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的差别,如果采用与现金股利丁同的处理方法,在董事会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时须作为负债处理,执必夸大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例,从而可能导致一些股东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误解。其次,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增加资本时必须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变更注册资本。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在股东大会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后,才正式申请变更注册资本的注册登记。因此,在送股发生时再进行帐务处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会计调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务界对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选择既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又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程序和手续,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维护了股东和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实务界对送股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缺乏可选性,从而限制了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功能。但在目前,由于我国尚不具备象美国一样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会计政策来传递信号还缺乏相应的市场条件,因而会计政策还仅仅限于指导会计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结 本文以股票股利为例,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动机、经济效果、选择依据作了逐一分析。现作如下归纳: ·会计政策的可选性产生于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的认识上的分歧; ·宏观会计政策制定者有动机通过准则的制定以扩大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传达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公司法是制定会计政策的法律依据,会计政策从会计角度确保公司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曲晓辉,关于会计政策的几个问题(上、下),上海会计,1999;11:3—8,12:10—13。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1—5。 3、Eldon S.Hendricksen, Michael F.Vanbreda.Accounting Theory.5th deition.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1992. 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Original Pronounce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of June 1, 1996.Volume II.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1997:23—25. 5、Foster, T.W. and Vickrey, D.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53 (2) :360—70. 6、Zeff, 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Stanford Lecture in Accounti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78. 7、May, G.O.1952. Letters to John B. Inglis. Dated August 5, 1952. 8、Grinblatt, M., Masulis, R. and Titman, S. The valuation feffects of stock splits and stock divid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47—70. 9、Peterson, C.A.Millier, J.A.and Rimbey, J.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for stock splits and large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2) :241—53. 10、Rankine, G.W.and Stice E.K.Accounting rules and the signaling properties of 20 percent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72 (1) :23—46.来源:《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网上有的是 最好拼一下看不出来 最近挺忙 帮你做不了了 给你几个建议最好找一些有题材的 方便凑字数 主要是基本面 技术分析凑不了多少 论文不过是一个形式 祝你早日完成
股票投资分析----002310东方园林东方园林是国内园林景观行业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苗木种植、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和后期养护等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公司是行业内同时具有城市园林景观一级企业资质和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的10家企业之一,具有承接千万级及以上景观工程项目的能力。相关人士认为东方园林代表了在细分行业内高成长的公司,公司实现了景观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业务覆盖范围更广,是未来景观工程在中国发展能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而目前在这个成长中庞大市场——景观工程仍于起步阶段,国内广大的二、三线城市才是行业走向繁荣发展的真正市场,率先上市融资无疑使得东方园林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园林景观行业是一个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效益的行业,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家对环境生态的日趋重视,园林景观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远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东方园林以设计品牌转动一体化产业链,公司两个设计品牌经历了时间的磨练与沉淀,与EDSA的合资品牌和自己的全资品牌东方利禾涵盖了景观工程设计的中高端市场,旗下有高尔夫、地产、公园景观、湿地景观四个设计分院,其中高尔夫和湿地设计是国内唯一的设计院。公司未来对于设计品牌的投入和建设还将不断加大。募集资金助推公司业务的扩张,巩固一体化的业务格局。公司此次发行募集资金,拟投资设立3家分公司和8,495亩的绿化苗木基地,通过扩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业务规模以及苗木培育规模的方式来加速公司业务的扩张和解决苗木资源瓶颈。有消息称预计公司未来三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6.43%,72.50%和44.26%,经测算,公司2009-2011年各年将分别实现净利润0.87亿元、1.50亿元和2.16亿元。2009-2011年每股收益(摊薄后)为1.73元、2.98元和4.31元。综合PE及PEG两种估值方法,我们给予公司的二级市场的股价范围为96.50~102.50元/股,公司所处行业空间巨大,公司有望将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整合者,此次IPO将是公司成长的新起点,公司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公司介绍一、公司概述公司是行业内同时具有城市园林景观一级企业资质和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的10家企业之一,业务范围覆盖园林景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经营区域遍布华北、华东、西南和华南等地区,是一家综合性、跨区域发展的园林景观企业,也是国内市场第一家以园林景观工程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与普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同,园林景观工程的成败取决于艺术家对“美”的塑造,随着社会大众对环境鉴赏能力的提高,景观工程项目对艺术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政府大型园林景观项目,往往被视为城市名片,对项目的艺术成就越来越重视,这也决定了大型的、复杂的景观工程项目往往由专业的景观工程公司承建,这也决定了项目较高的收益率。东方园林是白手起家型企业,公司由何巧云、唐凯(二人是夫妻关系)创办,公司从最早的园林花卉种植业务起步,逐步发展出园林景观工程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公司股权结构明晰,主业清楚。此次IPO公司发行股份1,450万股,发行价格58.60元/股,占发行完成后股本总额的28.95%。发行完成后,公司股本总额为5,008.13万股。二、主营业务东方园林业务涵盖苗木种植、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和后期养护等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其中园林工程施工占据主营业务的较大份额。景观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的质量优劣除了施工品质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和审美品位,因此这种细分行业特殊的文化艺术属性使其毛利率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施工企业。三、财务状况2008年东方园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59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4.83%和44.96%。在同类上市公司中,像东方园林这样能连续保持多年收入和利润都高速增长的公司并不多。这除了公司所处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外,和公司本身在细分行业中较强的竞争力、品牌优势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都分不开。四、证券公司对公司的看法他们认为东方园林代表了未来细分行业内的高成长公司,与之前上市的绿大地[28.80 -0.14%]主营苗木销售不同,公司实现了景观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业务覆盖范围更广,是未来景观工程在中国发展能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而目前国内景观工程——这个成长中庞大市场仍于起步阶段,国内二、三线城市才是行业走向繁荣发展的真正市场,率先上市融资无疑使得东方园林具有了较大的先发优势。从行业上看,国内景观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大型景观工程的设计方面几乎被国外垄断,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大型城市公园、绿地项目中,国内企业很难中标工程的主体设计。如今市场的发展已逐渐向内地辐射,众多的二、三线城市开始营造自身的生态家园,从而启动了一个更为庞大的市场,而此时通过与国外顶级设计院的交流、学习,国内优秀的设计企业设计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优秀的企业将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中真正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景观工程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调查,中国总资产超过2亿元的园林公司仅5家,前82家园林公司的总资产平均仅为8800万元,相当数量的园林公司脱胎于苗木种植公司,缺乏景观设计、施工的能力,难以承接大型的景观,而部分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设计院又缺乏施工能力,而东方园林是行业内同时具有城市园林景观一级企业资质和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的10家企业之一,可以对项目进行一体化服务,这种业务模式无疑对内地二三线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园林已能够向景观规划的较高阶段发展,通过构建园林景观设计、苗木培育、工程施工的一体化模式,拥有承接千万元及以上级别大型园林景观工程项目能力,以一体化模式带动项目的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从东方园林的目前业务构成看,虽然景观设计占公司主营业务比例并不大,但对于公司的业务开展和品牌塑造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东方园林也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园林景观设计能力。首先,1999年引入美国EDSA景观设计公司成为为合作伙伴,合资成立北京易地斯埃东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院(EDSA-ORIENT),将其打造为高端景观设计品牌。作为全球规划设计行业的领袖企业,EDSA是美国历届总统指定的唯一景观顾问公司,也是美国旅游规划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通过与EDSA成立合资公司,东方园林在高档度假酒店、别墅及大型综合性园林项目大有斩获,获得北京2008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北京香山别墅等优质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合资,东方园林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国际领先公司的操作手法。2001年,东方园林独资成立定位于中小型景观设计的东方利禾景观设计公司,并获得甲级园林工程设计资质,承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海佘山高尔夫球场等景观项目设计。在我们的城市日益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后面孕育的是一个大生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城市也越来越视城市景观为政府的“脸面”,托起了欣欣向荣的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仅政府“十一五“规划对城市绿化的目标,政府财政投资就将超过2000亿元。该股k线图分析一. 早晨之星该图是此股2010/12/01-----2010/12/07的k线图走势,可以清晰看出1.在下降趋势中某一天出现一根长阴实体。2.第二天出现一根向下跳空低开的星形线,且最高价低于头一天的最低价,与第一天的阴线之间产生一个缺口。3.第三天出现一根长阳实体。早晨之星一般出现在下降趋势的末端,是较强烈的趋势反转信号。符合早晨之星特性,因此在七日出现了大幅的反弹。二.kdj的顶背离此处是该股2010年八月份的走势图,可以看出,股价已经创出新高,但是kdj指数却没有创出新高,因此股票在创出这个高点之后便出现了连续性的大幅下跌,这就是kdj的顶背离。三。MACD的黄金交叉此处是该股2010年三月至四月之间的macd图,可以看出,在四月六日的时候,该股出现了macd的金叉,这个信号的出现,标志着股票的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因此在四月中旬出现了大幅的连续性上涨。以上是对该股之前走势的一下技术性分析。综合上述最新指数以及k线图,kdj,macd,asi等诸多因素,以及对大盘走势的详细分析,我认为近日上涨几率大。近2日上涨势头减弱;该股近期的主力成本为116.73元,股价在成本区上方运行,可保持部分仓位;股价处于上涨趋势,支撑位96.00元,中线持股为主;本股票大方向依然乐观。
你可以先吧 股票的编号 公司名称 旗下公司 以及 涉及领域 什么时候上市有什么新概念 它的投资亮点 公司的财务状况最近一个月的成交额 以及它最近的趋势 等等一一列举出来。。后面可以加上你自己的想法
KDJ指标的中文名称是随机指数,最早起源于期货市场。 KDJ指标的应用法则KDJ指标是三条曲线,在应用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KD的取值的绝对数字;KD曲线的形态;KD指标的交叉;KD指标的背离;J指标的取值大小。 第一,从KD的取值方面考虑。KD的取值范围都是0~100,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域:80以上为超买区,20以下为超卖区,其余为徘徊区。 根据这种划分,KD超过80就应该考虑卖出了,低于20就应该考虑买入了。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一个应用KD指标的初步过程,仅仅是信号,完全按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很容易招致损失。 第二,从KD指标曲线的形态方面考虑。当KD指标在较高或较低的位置形成了头肩形和多重顶(底)时,是采取行动的信号。注意,这些形态一定要在较高位置或较低位置出现,位置越高或越低,结论越可靠。 第三,从KD指标的交叉方面考虑。K与D的关系就如同股价与MA的关系一样,也有死亡交叉和黄金交叉的问题,不过这里交叉的应用是很复杂的,还附带很多其他条件。 以K从下向上与D交叉为例:K上穿D是金叉,为买入信号。但是出现了金叉是否应该买入,还要看别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金叉的位置应该比较低,是在超卖区的位置,越低越好。 第二个条件是与D相交的次数。有时在低位,K、D要来回交叉好几次。交叉的次数以2次为最少,越多越好。 第三个条件是交叉点相对于KD线低点的位置,这就是常说的“右侧相交”原则。K是在D已经抬头向上时才同D相交,比D还在下降时与之相交要可靠得多。 第四,从KD指标的背离方面考虑。在KD处在高位或低位,如果出现与股价走向的背离,则是采取行动的信号。 第五,J指标取值超过100和低于0,都属于价格的非正常区域,大于100为超买,小0为超卖。 综合考察KDJ 强调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多是从技术分析这一理论的整体角度而言。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该注意多种技术分析的运用和实践。由于技术分析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每一个技术分析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掌握起来确实有较大困难。但是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心中必须明白,这些技术分析的理论和指标都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单独使用某一种指标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直接的后果是引起判断失误,投资(投机)失败,所以对于一个成熟的职业股民来说,应掌握多种技术分析的手段,综合考察,多角度思考,发挥多种技术分析的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分析KDJ这一指标过程中,笔者一直强调该指标的灵敏性,其实这种灵敏性在其它技术指标中也存在,只不过使用KDJ的股民太多了,加大了它的共振性。这导致该指标的敏感度越来越大。过去人们使用随机指标一般通过一个特定周期(常常是9天)内出现的最高价、最低价及最后一天的收盘价及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最后一天的未成熟随机值,然而根据平滑移动平均线的方法来计算KDJ,往往随机性很大,其中J值可靠性最差,因为它敏感性太强,K值次之,D值稍稳定些。由于KD是从威廉指标中脱胎而来,因此它也具有威廉指标提示超买超卖现象的能力。实践中,当K线在低位向上穿过D线,被称作“金叉”,是短线抢入信号;当K线在高位向下跌穿D线,又被称作死叉,是抛筹信号。而在这一过程中,J线往往领先KD率先表现出涨与跌的趋势,就像运动场上裁判员手中的发令枪,枪未响,运动员是不能起身奔跑的,否则就是违规,要受到处罚,但在枪举起之机,运动员则必须保持一种争先恐后的姿态。例如南玻科控于去年12月31日启动前,KDJ在沉底的一瞬间,J线先触底,而后勾头向上,与K线一起穿过D线,形成“黄金之叉”,再查看威廉指标,此时也已触底,两者相交,一轮反弹便呼之欲出 KDJ指标的实战经验应用(一) 在券商传统常用的钱龙软件中,技术指标就有几十中,让新股民投资者无所适从,随着电脑的普及,特别是股票专业软件的不断创新,一些股票软件带有自编指标函数,更让技术指标爱好者乐此不疲勇于改编创新,网上流行的指标更是成千上万,也让老股民指标目不暇接,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无非价量均线不同组合表达方式的变异,真正有价值新创意的可谓凤毛麟角,反不如传统常用的几个经典指标实用,当然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妙用还需下一番功夫。三国赵云的那杆大枪可以纵横天下,靠的不是枪本身,而是那杆枪的使用者! 任何的技术指标都有其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比如MACD对震荡走势的盲区,KDJ对轧空单边式钝化的盲区,宝塔线对顶底的盲区,均线的压力支撑是否有效调整到位的盲区,换手率对吸货出货无法辨别的盲区等等。我们可以其他指标来互相弥补其不足,比如用KDJ,CDP来弥补辅助MACD系统;CCI,DMI来弥补KDJ系统;KDJ,RSI来弥补均线系统;KDJ,RSI背离来弥补宝塔线系统;股价高低位及K线均线等来弥补换手率的盲区等等,当然有时一个指标也不能完全弥补另一个指标的缺陷,需要辨正地看待这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常见的KDJ指标,结合本人的一些使用经验,发表一下个人的管见认识,仅供参考,抛砖引玉。 一,概念简介: KDJ全名为随机指标(Stochastics),由美国的乔治*莱恩(George Lane)博士所创,其综合动量观念,强弱指标及移动平均线的优点,也是欧美证券期货市场常用的一种技术分析工具。 随机指标设计的思路与计算公式都起源于威廉(W%R)理论,但比W%R指标更具使用价值,W%R指标一般只限于用来判断股票的超买和超卖现象,而随机指标却融合了移动平均线的思想,对买卖信号的判断更加准确;它是波动于0—100之间的超买超卖指标,由K、D、J三条曲线组成,在设计中综合了动量指标、强弱指数和移动平均线的一些优点,在计算过程中主要研究高低价位与收盘价的关系,即通过计算当日或最近数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及收盘价等价格波动的真实波幅,充分考虑了价格波动的随机振幅和中短期波动的测算,使其短期测市功能比移动平均线更准确有效,在市场短期超买超卖方面,又比相对强弱指标RSI敏感,总之KDJ是一个随机波动的概念,反映了价格走势的强弱和波段的趋势,对于把握中短期的行情走势十分敏感。 二,计算公式: 以9日周期的KDJ为例,首先算出最近9天的“未成熟随机值”即RSV值,RSV的计算公式如下: RSVt=(Ct-L9)/(H9-L9)*100 式中: Ct-------当日收盘价 L9-------9天内最低价 H9-------9天内最高价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RSV指标和%R计算很类似。事实上,同周期的RSV值与%R值之和等于100,因而RSV值也介于与100之间。得出RSV值后,便可求出K值与D值:K值为RSV值3日平滑移动平均线,而D值为K值的3日平滑移动平均线三倍K值减二倍D值所得的J线,其计算公式为: Kt=RSVt/3+2*Kt-1/3 Dt=Kt/3+2*Dt-1/3 Jt=3*Dt-2*Kt KD线中的RSV,随着9日中高低价、收盘价的变动而变动。如果没有KD的数值,就可以用当日的RSV值或50代替前一日的KD之值。经过平滑运算之后,起算基期不同的KD值将趋于一致,不会有任何差异,K值与K值永远介于0至100之间。根据快、慢移动平均线的交叉原理,K线向上突破K线为买进信号,K线跌破D线为卖出信号,即行情是一个明显的涨势,会带动K线(快速平均值)与D线(慢速平均值)向上升,如果涨势开始迟缓,便会慢慢反应到K值与D值,使K线跌破D线,此时中短期调整跌势确立,这是一个常用的简单应用原则。 KDJ指标的实战经验应用(二) 三,应用要则:KDJ指标随机指标反应比较敏感快速,是一种进行短中长期趋势波段分析研判的较佳的技术指标。一般对做大资金大波段的人来说,一般当月KDJ值在低位时逐步进场吸纳;主力平时运作时偏重周KDJ所处的位置,对中线波段的循环高低点作出研判结果,所以往往出现单边式造成日KDJ的屡屡钝化现象;日KDJ对股价变化方向反应极为敏感,是日常买卖进出的重要方法;对于做小波段的短线客来说,30分钟和60分钟KDJ又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于已指定买卖计划即刻下单的投资者,5分钟和15分钟KDJ可以提供最佳的进出时间。 KDJ常用的默认的参数是9,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短线可以将参数改为5,不但反应更加敏捷迅速准确,而且可以减少降低钝化现象,一般常用的KDJ参数有5,9,19,36,45,73等。实战中还应将不同的周期综合来分析,短中长趋势便会一目了然,如出现不同周期共振现象,说明趋势的可靠度加大。KDJ指标实战研判的要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 K线是快速确认线——数值在90以上为超买,数值在10以下为超卖;D线是慢速主干线——数值在80以上为超买,数值在20以下为超卖;J线为方向敏感线,当J值大于100,特别是连续5天以上,股价至少会形成短期头部,反之J值小于0时,特别是连续数天以上,股价至少会形成短期底部。 (2) 当K值由较小逐渐大于D值,在图形上显示K线从下方上穿D线,显示目前趋势是向上的,所以在图形上K线向上突破D线时,即为买进的讯号。 实战时当K,D线在20以下交叉向上,此时的短期买入的信号较为准确;如果K值在50以下,由下往上接连两次上穿D值,形成右底比左底高的“W底”形态时,后市股价可能会有相当的涨幅。 (3) 当K值由较大逐渐小于D值,在图形上显示K线从上方下穿D线,显示目前趋势是向下的,所以在图形上K线向下突破D线时,即为卖出的讯号。 实战时当K,D线在80以上交叉向下,此时的短期卖出的信号较为准确;如果K值在50以上,由上往下接连两次下穿D值,形成右头比左头低的“M头”形态时,后市股价可能会有相当的跌幅。 (4) 通过KDJ与股价背离的走势,判断股价顶底也是颇为实用的方法:(A) 股价创新高,而KD值没有创新高,为顶背离,应卖出;(B) 股价创新低,而KD值没有创新低,为底背离,应买入;(C) 股价没有创新高,而KD值创新高,为顶背离,应卖出;(D) 股价没有创新低,而KD值创新低,为底背离,应买入;需要注意的是KDJ顶底背离判定的方法,只能和前一波高低点时KD值相比,不能跳过去相比较。 KDJ指标的实战经验应用(三) 四,应用经验: (1)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做短平快的短线客常用分钟指标,来判断后市决定买卖时机,在T+0时代常用15分钟和30分钟KDJ指标,在T+0时代多用30分钟和60分钟KDJ来指导进出,几条经验规律总结如下:(A) 如果30分钟KDJ在20以下盘整较长时间,60分钟KDJ也是如此,则一旦30分钟K值上穿D值并越过20,可能引发一轮持续在2天以上的反弹行情;若日线KDJ指标也在低位发生金叉,则可能是一轮中级行情。但需注意K值与D值金叉后只有K值大于D值20%以上,这种交叉才有效;(B) 如果30分钟KDJ在80以上向下掉头,K值下穿D值并跌破80,而60分钟KDJ才刚刚越过20不到50,则说明行情会出现回档,30分钟KDJ探底后,可能继续向上;(C) 如果30分钟和60分钟KDJ在80以上,盘整较长时间后K值同时向下死叉D值,则表明要开始至少2天的下跌调整行情;(D) 如果30分钟KDJ跌至20以下掉头向上,而60分钟KDJ还在50以上,则要观察60分钟K值是否会有效穿过D值(K值大于D值20%),若有效表明将开始一轮新的上攻;若无效则表明仅是下跌过程中的反弹,反弹过后仍要继续下跌;(E) 如果30分钟KDJ在50之前止跌,而60分钟KDJ才刚刚向上交叉,说明行情可能会再持续向上,目前仅属于回档;(F) 30分钟或60分钟KDJ出现背离现象,也可作为研判大市顶底的依据,详见前面日线背离的论述;(G) 在超强市场中,30分钟KDJ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且在高位屡次发生无效交叉,此时重点看60分钟KDJ,当60分钟KDJ出现向下交叉时,可能引发短线较深的回档;(H) 在暴跌过程中30分钟KDJ可以接近0值,而大势依然跌势不止,此时也应看60分钟KDJ,当60分钟KDJ向上发生有效交叉时,会引发极强的反弹。 (2) 当行情处在极强极弱单边市场中,日KDJ出现屡屡钝化,应改用MACD等中长指标;当股价短期波动剧烈,日KDJ反应滞后,应改用CCI,ROC等指标;或是使用SLOWKD慢速指标。 (3) KDJ在周线中参数一般用5,周KDJ指标见底和见顶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据此波段操作可以免去许多辛劳,争取利润最大化,需提示的是一般周J值在超卖区V形单底上升,说明只是反弹行情,形成双底才为可靠的中级行情;但J值在超买区单顶也会有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所以应该提高警惕,此时应结合其他指标综合研判;但当股市处在牛市时,J值在超买区盘中一段时间后,股价仍会大幅上升。 RSI:相对强弱指标 RSI下限为0,上限为100,50是RSI的中轴线,即多、空双方的分界线。50以上为强势区(多方市场),50以下为弱势区(空方市场),20以下为超卖区,80以上为超买区。 RSI指标的买点:(1)W形或头肩底 当RSI在低位或底部形成W形或头肩底形时,属最佳买入时期。(2)20以下 当RSI运行到20以下时,即进入了超卖区,很容易产生返弹。(3)金叉 当短天期的RSI向上穿越长天期的RSI时为买入信号。(4)牛背离 当股指或股价一波比一波低,而RSI却一波比一波高,叫牛背离,此时股指或股价很容易反转上涨。RSI指标的卖点:(1)形态 M形、头肩顶形 当RSI在高位或顶部形成M形或头肩顶 形时,属最佳卖出时机。(2)80以上 当RSI运行到80以上时,即进入了超买区,股价很容易下跌。(3)顶背离 当股指或股价创新高时,而RSI却不创新高,叫顶背离,将是最佳卖出时机。(4)死叉 当短天期RSI下穿长天期RSI时,叫死叉,为卖出信号。
148 浏览 7 回答
286 浏览 3 回答
93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9 回答
277 浏览 5 回答
316 浏览 4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6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141 浏览 5 回答
135 浏览 6 回答
175 浏览 2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