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就业增长一、中国无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2006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亚太无就业增长,并将中国、新加坡作为典型。“贸易使不平等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在东亚的成功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就业增长’的挑战,年轻人与女性正经历着‘无就业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远远快于工作机会的增加。”“事实上,‘无就业增长’在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非常严重,尤其是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毕儒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直言不讳。那么,中国是否真的存在“无就业增长”?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事无就业增长。无就业增长是指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相应增加,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下降。需要说明的是,无就业增长并非没有就业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增长虽然产生就业机会,但是远比投入市场的劳动力的增速和经济增速缓慢。无就业增长否定了描述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的奥肯定率。为了更有力地说明我国确实存在无就业增长,建立以下计量经济学模型:用X表示GDP增长率,用Y表示失业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了如下模型Dependent Variable:YSample:1990 2009Variable Coefficient t-Statistic Prob.C 3.656211 5.139974 0.0001X -0.024971 -0.355698 0.7262R-squared 0.006980 F-statistic 0.126521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线性关系非常不显著,也就是说奥肯定律在我国是不成立的,是失效的!二、中国无就业增长的成因分析1.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劳动力的价格相对较高,导致了经济对劳动力吸收能力降低在我国,资本和土地本来都是比较昂贵的,但大量的外资进入、大量中资出境又以外资回国、多年经济增长把资本变得相对便宜,使得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发展。土地的价格也被扭曲了,在引进外资、GDP被作为重要政绩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人为压低土地价格,进一笔降低了资本进入的门槛,有利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产业。资本、土地的价格被压低,而劳动者的工资又具有刚性,企业家从追求利润的角度考虑,愿意以资本代替劳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增长和低就业并存的现象。2.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高资本密集型、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度,这也导致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速度的下降3.政府对提供就业岗位比较多的中小企业的保护、投入扶持力度比较弱,分离出来的劳动力没有吸收的多,经济在增长,失业也在增加。三、缓解中国无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1、把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优先”的诉求转向“就业增长优先”,实行积极就业政策解决就业需要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应该是有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增长、可持续的增长、和谐的增长,不是为增长而增长。如果无就业增长导致的失业、贫困、贫富差距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动摇经济增长的社会根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诉求,转向就业增长优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广开就业门路,积极促进就业,这才是让所有民众都分享经济增长的实惠的最好办法。2、在就业观念上要积极引导,帮助人们树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就业观念市场经济中,没有“终身职业”,但是“人人拥有终身就业机会”;没有人为自己发“铁饭碗”,不能等靠要,需要自主择业、主动求职、自主创业、开拓视野。3、在国家发展策略上,要实现五个并重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服务业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同样幅度的经济增长,服务业带动就业率增长是第二产业的2~5倍。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显示出在解决就业方面的巨大潜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放手发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更多人就业。三是对非营利组织的运用。作为社会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非营利部门,是今后扩大就业最有潜力的部门,中国应立足于制度创新,重新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政府、事业单位改革,主动地、有重点地培育、发展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等领域的非营利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