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一直影响着每一个人,所以情绪的研究也非常的繁多。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意识到情绪的不同种类,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其中的七情是指: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心理学家们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人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如克雷奇(Krech)、克拉奇菲尔德(Crutch-field)和利维森(Livson)等人把情绪分作4类:(1)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包括疼痛、厌恶和轻松。这类情绪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情绪、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这些情绪决定于一个人对自身行为与客观行为标准的知觉;(4)与他人有关的情绪,这一类似乎无限繁多,按照积极的与消极的维度,可以把它们分为爱和恨两个大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会和每一个来访者探讨他们的情绪。笔者总结了一条容易理解并调节情绪的方法,就是可以把情绪分为三类:(1)与自身生存有关的“原始情绪”;(2)由原始情绪引发的“继发情绪”或是“复合情绪”,(3)后天学到的“高级情感”。笔者认为,人的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主要包括恐惧、焦虑、悲伤和快乐。这些情绪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当人觉察到周围不安全时会产生焦虑,面临危险时会产生恐惧,受到伤害时会有悲伤,当身体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有快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每种情绪的反应和作用。1)恐惧。当人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比如一个怪物突然出现,或是老虎向自己猛扑过来,或是大火马上要烧到自己了,就会产生恐惧。恐惧时,下丘脑会激活脑垂体。首先激活神经垂体,使得全身的神经瞬间绷紧,同时指挥人的心脏和肺剧烈运动,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使得人的身体瞬间充满血液和氧气,这为下一步的行动积攒了力量。同时,下丘脑还会刺激腺垂体,释放一系列的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这些激素往下传导,作用于各自的内分泌靶腺,诱发更多的激素释放。其中,肾上腺髓质部分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直接刺激人体各器官,人的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短促,脂肪、蛋白质等储备能源迅速分解。另外,立毛肌收缩,使人“汗毛竖起来”;汗腺分泌,使人“大汗淋漓”,整个机体被“唤醒”了,全身的细胞都动员起来,使个体在短时间内激发潜能以应对“已经来临”的威胁。人的外在行为也会瞬间做出反应,或是身体弯曲,用手捂头,或是迅速奔跑、跳跃、或躲避,也有会出现木僵,身体不能移动。在之前所提到的那个地震灾区的中年妇女,就是因为恐惧才使得她迅速奔跑逃命。但是,如果恐惧过度则会出现问题。首先,当人恐惧时,神经是高度绷紧的。如果过度恐惧导致神经崩溃,人就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死亡。人会被吓疯或是被吓死。2)焦虑。当人感觉周围不安全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时,人的神经会高度敏感,人能看到、听到、觉察到平常不易觉察到的危险,人的反应也会比平常更快。因此,那些容易焦虑的人往往都是很敏感的,行动敏捷,做事干脆利落,但也容易紧张着急。就人身体的反应来说,焦虑的人神经也会是绷紧的,但绷紧的程度与恐惧还是有所不同。腺垂体所释放的激素也不一样。研究发现,人的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等激素与人的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当人处在焦虑状态时,肾上腺素的水平明显比平常要高。它的水平和人焦虑的程度成正相关,肾上腺素的水平越高,人的焦虑程度也越高。这激素会使得人的警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等都特别灵敏。科学家们还发现,5—羟色胺,5—HT,和神经递质等激素则能抑制人的肾上腺素,很多抗焦虑的药物就是要刺激这些激素以达到抑制肾上腺素,缓解焦虑情绪。从生存的角度来看,焦虑是很必要的。在进化过程中,焦虑是生物最先进化出来的情绪之一。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生物、动物、和人类发现潜在的威胁而及时采取措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即使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仍然是危机四伏。比如我们在穿过马路时、开车时、与人做生意时、找工作时等等。我们的焦虑仍然起着同样的作用: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威胁。焦虑使得我们过马路时小心翼翼、开车时谨慎驾驶、与人做生意是要仔细考察生意伙伴、找工作时更需要小心谨慎。3)愤怒。三种情况会让人产生愤怒:第一,当人的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渴望迟迟无法实现,希望快要变成失望时;第二,当人面对自己无法逃脱的威胁而感觉自己还能一搏时;第三,面对很想要又很可能会失去的猎物或宝贝时。当人愤怒时,心跳会加速、呼吸也会加速,感到内心就如有火一样在燃烧,全身充满力量,尤其是胳膊、双手,会不由自主的握紧拳头,内心还会体验到一种冲动,就是要去攻击。科学家们发现,影响愤怒的激素主要有雄性激素、5—羟色胺。当雄激素在体内增长时,人会体验到一种愤怒情绪;而当5—羟色胺释放水平越低时,人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出现攻击行为。而这两种激素的分泌是呈负相关的,即雄激素释放水平越高,5—羟色胺释放水平越低,反之依然。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一般会有两种反应,奋起反抗或者仓皇逃避,即人体本能的“逃避或战斗”反应。人愤怒的原因是觉得受到了威胁,危机感会促发边缘系统的冲动,从而促使脑垂体分泌儿茶酚胺和雄激素,这激素能迅速产生能量,以应对即将来临的威胁。与此同时,大脑又降低了5—羟色胺释放水平,准备让个体发起攻击以更好的保护自己。4)悲伤。也是三种情景会诱发人悲伤情绪:第一,当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渴望无法实现时,希望变成失望时,人会产生悲伤情绪;第二,当人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损伤时,会产生悲伤情绪;第三,当人失去了自己的重要他人、重要物品或财产时,也会产生悲伤情绪。其实,人产生愤怒或悲伤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人感觉自己还没有完全失败,或如果再努力争取一下或许还能得到,就会产生愤怒;如果感觉自己已经彻底失败了或永远得不到了,就会产生悲伤。当人悲伤时,人往往什么也不想做,只想一个人待着,不想被打扰。虽然他行为上看起来是静的,其实他的头脑却在不停的想事。一般都会想以下这方面的内容:1. 他所失去人、物或是机遇等是多么好或是多么宝贵,自己没有能好好的珍惜;2. 自己将来怎么办。悲伤的人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两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期让自己待在悲伤的情绪中,慢慢的就会抑郁。科学家们发现,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激素与人的抑郁情绪有关。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低,甲状腺和血清等激素的浓度也下降。为此,许多抗抑郁药物的主要功能是促使5—羟色胺的正常活动,从而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同时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因此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物质,是影响人们情感的重要生理物质。研究者在对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动物研究中发现,这种动物的核尾和伏隔核的多巴胺耗竭。若注射多巴胺拮抗剂(减少多巴胺),那么这种无助的状态会继续恶化;相反,若注射多巴胺激动剂(增加多巴胺),则可以预防和改善这种无助的状态。还有一种与抑郁有关,就是ß—内啡肽,又被称为人体自然产生的止痛剂。当它释放时,会起到止痛的作用。研究发现,当人快乐时,内啡肽会得以大量释放;而遇到重大丧失和悲痛时,则抑制内啡肽的释放,从而加大了与疼痛有关的不愉快感受。这一结果已经在人类和实验室动物身上得到了验证。5)积极情绪和内分泌。大量的证据显示,积极情绪对健康非常有利。有许多医学研究发现,在手术后,包括心脏移植手术、外科手术、和其它疾病之后,乐观的病人比悲观的病人恢复的更快。乐观的HIV感染者比悲观的感染者活的更久;此外在对失去配偶的人研究中发现,能发现生活意义的人更能战胜以后生活中的挑战,他们的生活质量比悲观者要高出许多。这些发现表明,一些积极情绪,如乐观、希望、意义等,不仅能保护心理健康,而且能促进生理健康。积极情绪为什么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呢?很多研究发现,多巴胺与人的积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多巴胺是神经递质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多巴胺在脑的功能中,在运动控制、动机、唤醒、认知、奖励的功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爱情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作用的结果。所以,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多巴胺所传递的开心、兴奋情绪的这功能又被称作快乐物质。另外,多巴胺还会使得处在紧张状态的心血管活动恢复正常。消极情绪具体行为倾向的标志是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增加,而积极情绪则会加速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恢复,使身体回到较正常的激活水平。这都意味着,多巴胺对人的心血管系统非常有益。Fredrickson和Levenson研究了积极情绪对来自于恐惧、伤心、焦虑时候影响的心血管恢复水平的影响,发现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心血管活动恢复到极限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控制条件下的被试者。另外,还有研究者发现,积极情绪对人的免疫系统非常有益。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认为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能让人保持好心情,还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肯塔基大学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研究人员共征集了124名一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55%为女性,参与了为期一年的免疫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人在经历过一些压力事件后,上课、考试、面试等活动后,心态会发生变化,免疫功能随之有所降低;相反,当被研究对象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感到乐观积极时,他们的免疫系统随之而变强。匹兹堡大学健康护理研究中心的希拉丽.廷德尔解释说,快乐、乐观、充满希望的人往往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处理压力的方式也更健康,也更有助于尽快缓解压力。同时,乐观者生病后通常会配合治疗、遵从医嘱,有利于尽快康复。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人积极做某事时,大脑会变的活跃,也会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能引起人的欲望和激情,从而会使人更热衷於做这事,又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如此良性循环。人的免疫力会随之提高,身体也会更健康,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提高。情绪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人类的生存、存活、生活、以及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了情绪,人要么如同行尸走肉,要么如同机器人,其生命、生活,甚至是存在等都没有了意义。如果没有情绪,也就没有情感,也就感觉不到任何意义。情绪有喜、怒、哀、乐等许多种情绪,其中有我们喜欢的正面情绪,也有让我们痛苦的负面情绪。一个正常的人会体验到各种情绪,既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但许多人,或是因为从小成长的经历,或是因为受到过太多的创伤,他们的情绪失去了平衡,体验到太多的负面情绪,而很少体验到正面情绪。这使得他们痛苦不堪。情绪是可以调节的。而要调节我们的情绪,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认知。科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的“思考脑”,就是新皮层的一些器官,如额叶和颞叶等,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调整情绪的强度和表达方式(Gross et al, 2007, p70)。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发现,额叶皮层功能的强化能很好的抑制恐惧(Quirk, Garcia, & Gonzalez-Lima, 2006)。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Bunge & Zelazao,2006),人的意识能通过自由意志来调整中央核所传递的信息和情绪,也就是说,人可以不被情绪所左右,并且能够改变情绪。这也是人类超越其它物种的地方,就是能够主观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手抄报关注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世界心理健康日手抄报心理健康手抄报手抄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大全儿童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大全一年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方面手抄报心理健康的手抄报心理健康手抄报好心情伴我行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迎心理月手抄报大赛优秀作品展迎心理月手抄报大赛优秀作品展心理健康的手抄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小学生心理教育手抄报作品四年级让心灵充满阳光阜南五初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速度围观点赞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
情感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感的心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一:《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 摘 要: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 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 关键词:成长 情感 心理学 爱自己 正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大二就结束了,从一个懵懵懂懂,涉世未深的阳光男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已有一些情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小伙子,一路走来,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感慨颇多;特别是这学期听过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对自身情感、心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肤浅到深刻,有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不知怎么地,慢慢地感觉到上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些动人心扉的歌曲,那些生动幽默的动画,总能紧紧抓住我的眼睛,我渐渐地,渐渐地,融入到了这一门课程之中,享受着张老师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洗礼。张老师总是能够从一些具体事件讲起,然后,讲到人的情感,剖析出其中的情感世界,还原出事物的本质,让我们有了一个清清楚楚的认识,有些很残酷,却很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情感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与其挣脱,不如接受,去好好享受。 我认为,首先我们就得好好去爱自己,因为只有爱自己,才会懂得去好好的爱这个世界。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爱就像是深埋心中的种子,随时会开出蓬勃的花朵,芬芳他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永远,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从小我们被 教育 着要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教会我们要爱自己。 闲聊时听闻某某学校一个男生为情自杀,唏嘘叹息之余不禁有些惆怅。正是花样年华,轻轻一跃,却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赌上生命,他为了所谓爱情的奋不顾身换来的是如此结局,试问该情何以堪?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一时的冲动而误了自己的生命,爱需要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爱,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爱就在你身边,爱就在你的心中。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无不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你的爸妈,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他们都在你背后关心你,支持你,爱着你。 人贵为万物之长,似乎又很脆弱,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情感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可是人生中总有些黑暗需要我们自己独自撑过,这些时候没有扶助的双手,没有关心的话语,没有可依靠的肩膀,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毕淑敏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所以她大声的宣告“我很重要”。是的,我也想说,我很重要。对于父母,我是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独特的生命的延续;对于朋友,我是他们相知相惜倾心相交的人;对于恋人,我是他于茫茫人海中苦苦找寻的唯一......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还不够我们学着爱自己么?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迷恋自己夸赞自己,而是真心的喜爱自己,善待自己。哪怕自己并不优秀,毕竟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呢?学会爱自己,为自己的勇敢,为自己的坚强,为自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甚至是失败,爱自己,只因自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随性而为,而是要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随风枯荣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爱自己,是是要让我们学会相信自己,永不放弃自己。即使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月华也没有星光的时候,在独立支撑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能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朵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自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强的走过一个又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 爱自己,这并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自于一种夜郎自大的自负与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的宫殿;也可以让我们在与黑暗的搏斗中,学会自己顶风冒雪高歌前行;让我们在即使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晴空下拥抱自己,鼓励自己勇敢的向前走。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有一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想想后果,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古代孝道说,父母在不远游,不去危险的地方。遵纪守法。保持身心健康。 然后就是实现自我,让自己变得出色。 爱情也是一种责任,因为爱从来就是和责任相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弗兰西斯卡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了爱情,虽然她和罗伯特只有四天,但她一生都爱着罗伯特,牵挂着他,思恋着他,每分每秒都不曾离开过他,这是一种单纯真挚的至爱,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但爱如果离开了责任也就失去了魅力。选择了婚姻,就要承担起婚姻的义务与责任。即使婚姻是囚笼,但没有到自己非得冲破它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做一个痛苦而幸福的“囚徒”。很多中年离婚的男女,打着“爱情自由” 的幌子,不断追求新鲜刺激与肉欲放纵,其本质依然是欲望的“囚徒”而非婚姻的囚徒,可是“有好的婚姻,但其中并无极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 文化 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及爱情生活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在婚姻面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遇。正是在这种婚姻爱情语境下,一些婚外恋人为自己狡辩,认为现实的环境与风气迫使自己“被婚外恋”。“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的。”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可否定少数婚外恋的人有自己充足正当的理由,但从人性最原始、最本质来说,大多数婚外恋的人都是肉欲的奴隶。在燃烧自己身体的时候,连自己的理性与灵魂也一起烧掉了。 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是冠以为对方好的名义满足自己控制欲,目的是要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并且还说我是为你好,我爱你。但是内心呢?内心期待的是对方给予自己同样甚至是更高的回报。总是在比较两人之间究竟谁爱谁更多,谁付出的更多。当对方无法满足,给予不了的时候,便觉得失落,甚至抓狂。其实爱自己的意思是能够自我满足,接纳真实的自我哪怕不完美、不够可爱、不那么温柔。爱正如慈善一样,当你拥有更多的时候你才能给予更多,而这个拥有来自于我们充实的内心,丰富的体验,满怀希望的人生和真实真正的“大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给予,等待对方回报之后自己再付出。只有这样的爱自己才能用真正的爱感染对方,温暖对方,进而让两人的相处相得益彰。爱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自由。我承认离开是一个选择,一个人生态度,倘若因为明白而离开那么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相反只是为了逃避或者用离开来忘却,那么真正的问题并没有面对和解决,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些未被解决的事还将如影随形。正面的信息真的很有力量,好好的爱自己,安守本分,活在当下,我们自然会觉得爱与被爱同时存在。 有一句很流传很广的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我认为生命还是要放在首位的,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白谈。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珍爱自己的生命。 爱自己,才会懂得怎样更好地去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 2、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二:《浅谈大学生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 人际交往 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三、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 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 方法 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 总结 经验 、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 日记 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三:《浅谈 儿童 心理情感的构建平台》 【摘 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知活动的发展,而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发展上。因此,认识和了解儿童的情感体验,可以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文章 通过分析儿童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家庭、学习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平台。 【关键词】儿童心理;情感;平台;构建 一、儿童情感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教育的普及和重视,很多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情感和情绪从来都不是应该被忽略或者轻视的,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小,情感的影响越大,因此,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对儿童今后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作用。 首先,情感对儿童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发生具有激发和刺激作用。对于很多儿童来说,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受情感和情绪的控制与影响,情感让他们去做或者不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比如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他们就会积极地区做任何事情,而在情绪不满的情感体验下,则会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不积极。当一个儿童认可或者喜欢一位教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教的知识也能容易的吸收,而当儿童对一个教师具有排斥心理的时候,则老师说的就不愿意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老师讲的知识也掌握不好。儿童所谓凭兴趣做事,高兴不高兴、愿不愿意就是情感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其次,情感可以帮助儿童组织构建心理活动。儿童认知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情感情绪的影响较大,很多心理学家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做了研究,表明情感和情绪对其心理活动的作用,比如利用一些刺激与激励手法去帮助儿童掌握一些教难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儿童的情感表现在兴奋和恐惧两种情绪之间;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消极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则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开发;即使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强度下,对儿同的影响效果也不同,过低和过强的情感体验都不如适中强度的情感体验。总之,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同一情感的不同强度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人的个性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婴幼儿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人的一生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是在儿童时期接触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中,儿童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并以此产生情感体验,比如,有一个儿童由于家长做生意而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甚至连参加家长会都是委托亲戚来的;而另一位儿童的爸爸妈妈从他一出生就学习和研究儿童成长方面的知识,并且懂得如何处理儿童的一些心理情感问题,因此,这两个儿童在以后的上学以及为人处事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前面的一个有点自闭,不爱与学生交流,而后一个自信、乐观。因此,儿童情感体验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以及家长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二、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主要平台 (一)家庭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基础 家庭教育 是终身性的,家庭对儿童心理情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一是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长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克制情绪,给儿童温暖和幸福的环境。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会对家长的一些 言行举止 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家长要适当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讲述的事情要有耐心、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挫折要鼓励克服,在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使儿童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学会与其他的人进行交往。 (二)学校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主体 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健康发展的主要平台,尤其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为此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努力。首先,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要有实施心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儿童发展的意识。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需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引导教育,比如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再次,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情感,对学生能够付出真挚的情感,对每一位学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变化。最后,尊重儿童的尊严和人格,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一些事物难以判断对错,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让儿童了解过失的原因,教会他们如何改正错误,慎重使用惩罚 措施 。 (三)社会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保障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受到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重视,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儿童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发达的网络科技以及多媒体的普及,对很多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应该净化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会”。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特点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2] 解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例述[J].心理科学,2001 (05). [3] 邵宇曦.家庭生活与儿童心理健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4] 郑毅.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J].少年儿童研究,1995 (01). 猜你喜欢: 1. 浅析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3.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300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5 回答
191 浏览 2 回答
142 浏览 7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320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5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158 浏览 6 回答
351 浏览 2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293 浏览 4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