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冰川地貌,就是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冰川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5)悬谷: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6)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椭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园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两者:
(1)不成层的冰积物:此种冰积物是由冰川后退时所遗留的石砾所造成,因为冰融化而遗留于地面的堆积物大小不一,石块为少带有稜角、表面为被磨光或带有擦痕,堆积后为不现层理,此种杂乱无层理的冰积物,常称为冰砾土而由冰碛物所形成的冰碛地形有: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堆积成坡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要小的多。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度较小,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终碛堤高度可达数百米,长度较小,弧形曲率较大。
鼓丘: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椭圆形,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对称的上凸形。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底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数量较少。
(2)成层的冰积物:此为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沉积的结果,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而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组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有下列几种类型:
冰水沉积、冰水扇、外冲平原: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携带的大量砂砾,堆积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沉积;若是在大陆冰川的末端,这类的沉积物可绵延数公里,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数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广大的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在这些地形上,沉积物呈缓坡倾向下游,颗粒度亦向下游变小。
冰水湖、季候泥: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为冰川后退时,前面的冰积物会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积水成湖。冰水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冰融水较多,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较粗的颗粒就快速沉积,而细的颗粒还悬浮在水中,颜色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的细颗粒黏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来,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细很容易辨认的两层沉积物,叫做季候泥。
冰砾埠:冰砾埠为有层理并经分选的细粉砂所组成的,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冰砾埠上部通常有一层冰碛层,冰砾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滞冰川的穴隙中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其与鼓丘不同之处,在于冰埠的形状很不规则,且为成层状。在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发育冰砾埠。
冰砾埠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并带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锅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沉积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蛇形丘的成因主要为:
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近来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型,U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一般具有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
大陆冰盖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这种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曾被称为冰岛型槽谷。中国川西高原也有这种槽谷。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大哥,太多啦,一时半会说不完啊。
四大地貌分别是: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利、工程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河运航道等均有重要意义。
2、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我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3、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4、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火山地貌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扩展资料:
组成地面的物质有不同粒径的粗细砂砾和不同硬度的岩石。风力对这些不同粒径砂砾和硬度差异的岩石作用后,形成的形态也不同。在干旱区的山麓带,发育着洪积扇,风力只能吹蚀、搬运洪积扇上的沙粒。由于这里的沙粒量少,供给物质不足,只能形成一些低矮的沙丘。
在干旱区盆地中心的沙质平原或洪积扇的边缘部位,堆积着厚层松散的沙粒,经风的作用,能形成规模较大的沙丘。因此,在不同物质组成的地面上的沙丘,其规模有很大差别。砾石地面可防止风吹蚀搬运沙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产生强大的风力,砾石也能被风蚀和搬运并堆积成一些特殊的地貌。
地面高低起伏对近地面风沙流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使沙丘形态产生差异。山地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在山地迎风面一侧沙粒大量堆积,形成巨大的沙丘,越靠近山地,沙丘相对高度越大。山地相对高度和长度还能影响山地迎风坡一侧沙丘堆积范围。
在一些山地垭口附近,近地面气流的运行方向常发生变化,沙丘排列方向也将随之改变。沙丘本身高度也影响沙丘移动速度,在风力相同的情况下,沙丘高度愈大,移动速度愈慢。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垫面和沙丘不同疏密地区的统计,沙丘移动速度和沙丘高度成反比关系。
植被在风成地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固定沙丘,对沙丘的发展和变形产生很大影响。植物生长,增大地面的粗糙度,接近地面的风速减小,并阻碍气流直接对沙质地面的作用,使风的吹蚀搬运能力减弱。丛状植物能阻挡沙丘前进,使之堆积成草丛沙堆。另外,由于植被的覆盖,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沙地表面,可降低沙地表面水分的蒸发量,使沙粒水分增多,这样可增强抵抗风的吹蚀能力。
水分条件影响沙粒本身特征,如果沙中水分较多,黏滞性和团聚作用加强,沙粒的起动风速就要增高,因而在同样条件下,水分不同的沙丘的移动速度有明显差别。此外,在水分充裕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风受植物阻挡,也减弱了吹蚀作用。例如准噶尔盆地中部,由于缺乏水分,沙粒被强烈吹扬,形成大量风成地貌,盆地周围一些地区,虽也有沙子分布,但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沙丘很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水地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成地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川地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山地貌
所有冰臼都是8亿年前形成的冰臼是指史前时期的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在河北省丰宁县喇嘛山山顶发现大量冰川遗迹——冰臼群,从而改写了我国仅在西藏、黄山等地有冰臼的零星记录。此后,从高纬度的北国边陲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从舟山群岛到新疆阿拉山口,冰臼被广泛发现,在世界各地也普遍发现冰臼的存在,而且冰臼都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关于冰臼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和冰成说等理论。当前主流的理论是冰成说。冰成说认为,低纬度的冰臼是第四纪冰川全球泛大冰盖形成的。然而,在低纬度地区是不会有第四纪冰川的,这是冰成说无法解释的。地球膨裂说认为,这些冰臼是震旦纪大冰川(也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 “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在距今8亿年到5.8亿年前曾经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河时代——瓦兰吉尔期。当时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海洋表面也被完全冻结,液态水靠来自地球核心的热量支持,存在于1公里厚的冰层下。如果从太空看,地球完全是一巨大的“雪球”。“雪球地球”假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雪球地球”的假说有哪些根据?第一,地球在距今6亿到8亿年间广泛发育了一层或多层称为“冰积岩”的冰川沉积,它代表了全球性的寒冷气候。最著名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6亿年左右,几乎在现今所有大陆上都留下了可靠的记录,地质学上称为瓦伦格冰期。不管怎样,在地球上很好保存了距今6亿到8亿年的地层中,几乎都能找到同期的冰川沉积。很显然,这个寒冷气候是一个全球性事件。第二,在地球的历史中,很多数据表明,地球在距今6到8亿年间,冰积岩大多沉积在中、低纬度附近,换句话说,也就是赤道和赤道附近,也是陆地主要分布的区域。这方面的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广泛的寒冷气候发生在地球的赤道及其附近区域。然而“雪球地球”理论对形成“雪球地球”的原因却不清楚,对“雪球”为什么融化,变成现在的地球的原因也不能做出解释。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找到形成“雪球地球”的原因、“雪球”为什么融化的原因,必须搞清地球演化史。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太阳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在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当时的地球5800摄氏度。地球形成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自转速度越来越大。40亿年前,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部的花岗岩和下部的玄武岩构成的;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了大气圈。这时的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400-700摄氏度,地球体积最小,自转速度最大,地球的半经是现地球的1/2。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内部的温度增高、压力逐渐增大,地球开始膨账,地球体积变大,自转速度开始变小。但地球外部的温度还在逐渐下降。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洋壳仍然是花岗岩形成的、海水深度2000米、地球的气温逐渐已降至摄氏零下50度、大陆上的海水全部结成冰、海上的冰层也有2公里厚、海洋生物只能在更深的海洋中生存,这就是“雪球地球”时期,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8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热量,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圈开始膨裂、山脉开始形成、自转速速度每年慢0.5秒、岩浆喷出、地球气温开始升高使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冰川开始融化形成冰臼,这也就是“雪球地球”融化的原因。8亿年前,海水开始从大陆上退却,流入岩石圈裂缝、岩石圈开始露出海面形成大陆、最早的大陆形成了、最早的陆相沉积层形成了、最早的陆生生物出现了、地球开始有地震发生。这时地球开始相对地球自转轴每年倾斜0.47角秒,14.2米。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寒武纪以后石油开始形成、石炭纪以后煤炭开始形成。2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加,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洋底,使地球表面积每年增加1.81平方千米。2亿年前,岩石圈膨裂露出海面的大陆形成了七大洲、海水流入石圈裂缝形成了四大洋。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最后一次大膨裂,造成最后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岩石圈彻底露出海面,大陆彻底形成了。6500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从地球上彻底退出流入海洋,以后大陆上再不能形成海相沉积层了,海洋彻底形成了。这时地球自转轴开始每年倾斜0.0013角秒,0.004米,使北回归线每年北移0.0013角秒,0.004米,地球有了明显的四季之分。恐龙灭绝了。8亿年前,大陆上的海水全部结成冰,海洋冰层有两公里厚,是科学家通过研究现在大陆上的冰川沉积物获得的,这说明海洋当时还覆盖着大陆。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上述两个事实说明,8亿年前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洋壳仍然是花岗岩形成的。既然8亿年前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8亿年前海洋的冰层两公里厚,这说明8亿年前的海洋深度是2000米。只不过8亿年前覆盖着整个地球深2000米的海水已结成了冰。冰臼为什么都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 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海水结成2公里厚的冰、洋壳仍然是由花岗岩形成的、因为冰臼是8亿年前的“雪球地球”震旦纪大冰川形成的,2公里厚的冰川融化后的海水必然从2公里高的地方流落到花岗岩形成的洋壳上形成冰臼,所以冰臼必然都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因为冰臼是8亿年前“雪球地球”时期冰川融化形成的,所以冰臼都是8亿年前形成的。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还没有陆相沉积层,所以没有其他岩石形成的冰臼。否则,大陆上其他岩石比比皆是,为什么唯有其他岩石形成的冰臼风化掉了呢?作者:赖柏林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 " 世界屋脊 " 之称。青藏高原面方公里,海拔大多在 3500 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大多超过 5500 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过 8000 米。 二、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 三、黄土高原 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最具特色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达秦岭,西抵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横跨陕西、山西等六个省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也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区。 这块辽阔的地域,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可达20O米以上。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流水把高原侵蚀切割成许多沟堑纵横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丘陵沟谷区。同时,被冲走的土壤,顺着黄河的大小支流,带到下游,淤塞了河道,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个根本问题。 四、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省境内,海拔1000-2000米,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 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它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分布着许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中国地形--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特征: ①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②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1/4 ③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 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特征: ①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 ②为中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 ③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黄土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在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 ①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 ②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③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云贵高原 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在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1000—2000米 ②多峡谷,多小型山间盆地(即坝子) ③石灰岩分布广,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麻烦采纳,谢谢!
黄土地貌,火山地貌 追问: 能不能详细介绍下 回答: 根据 火山喷发 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①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 坡度 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 夏威夷岛 和 冰岛 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②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 火口 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③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 苏威 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在规模较大的火山锥顶常有平底的大火山口,下一次喷发时,在此火山口内可形成一个新火山锥,其周围是老火山口形成的环形外轮山,新火山锥与环形外轮山之间是一个环形 洼地 ,这种火山称为叠锥状火山。意大利的 维苏威火山 就是典型的叠锥状火山(见图维苏威火山结构)。有些火山锥上坡发育一些小火山锥,称为寄生火山锥,意大利 西西里岛 上的 埃特纳火山 有数百座寄生火山锥。④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 水蒸汽 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典型的 黄土地貌 有以下特征:① 沟谷 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 黄土地 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 盲沟 、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 喀斯特 ”。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 丘陵 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 黄河 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来自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河流输沙量大于 5000吨/(平方公里·年)的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5.6%,其中陕北窟野河的 神木 水文站 至温家川水文站区间输沙量达到35000吨/(平方公里·年)。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互不相同。构成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完整;第二级地形面 离石 黄土上部地层(中更新世晚期)较第一级地形面区薄,甚至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数地面只有 马兰 黄土(晚更新世)堆积。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形面可以分别构成完整的谷形,第三级地形面之下是现 代沟 谷。此外,在较大的河沟沟谷内,还有两级发育不良的沟阶地,其中第二级阶地比较明显,第一级阶地仅见于局部地点。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图1 黄土沟道流域地貌层状结构(中国 延安 杏子河中游))
338 浏览 6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
161 浏览 2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4 回答
325 浏览 6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2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251 浏览 1 回答
35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