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调查的重要力量,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通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质研究所已经成为一个学科较齐全、人员结构较合理、设备较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20世纪90年代曾被国际地学刊物《地质时代》评为世界地学百强机构,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地学机构之一。
所长兼党委书记侯增谦(右二)、副所长耿元生(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左一)、常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沈琳(右一)
松多榴辉岩带的新达朗榴辉岩露头
2009年地质研究所承担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地质大调查项目43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项目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非财政项目13项、基本业务费项目和院实验室项目若干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120篇(国际SCI论文4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篇,出版专著2部。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鲁郎—拉月韧性走滑剪切带”的野外照片
南迦巴瓦石榴辉石岩及其退变质岩的显微照片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及资源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为许志琴院士等。项目在拉萨地体中部发现了松多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把拉萨地体解体为北拉萨地体和南拉萨地体,为古特提斯洋盆演化和多地体存在提供了新证据。厘定了南迦巴瓦的构造格架、地质年代序列和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提出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多期造山与再活化过程;获得了拉萨地体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的年代学证据;证明拉萨地体存在同俯冲/碰撞型埃达克岩;发现了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EW向拆离构造,拆离构造始于27Ma,与南迦巴瓦变质地体向北挤出时限相当,提出新的隧道流和物质侧向运动的模式;确定了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中的两期富钠过铝质花岗岩浆事件,提出高级变质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形成埃达克质岩浆及相关斑岩型铜金矿床的重要机制。通过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及喀喇昆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走滑速率及地震位移的研究,阐明青藏高原西缘大型走滑断裂的动力学与物质运动方式,探索了地震强震复发周期。厘定了龙门山—锦屏山西缘的前震旦纪基底和盖层之间的一条大型拆离断裂;提出龙门山—锦屏山在白垩纪开始强烈隆升的挤出机制,认为高原北缘和东缘的强烈隆升发生在印度和亚洲碰撞之前的白垩纪,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的关闭有关。提出四川前陆盆地是晚三叠世—侏罗纪松潘—甘孜前陆盆地和白垩纪—第四纪龙门山—锦屏山再生前陆盆地叠合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锑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逆冲推覆构造事件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导致岩浆侵位及成矿。开展了高原西北缘西昆仑和塔里木盆地盆山耦合研究,提出塔里木南缘的前陆盆地的北界为麻扎塔格逆冲断裂;重新厘定天山构造系和青藏高原构造系的界限以及动力学机制。
阿伊拉日居山地区喀喇昆仑韧性剪切带中的变形特征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地区Landsat卫星影像、活动构造及火山岩的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为肖序常院士。项目对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中已发现的榴辉岩、蓝片岩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PTt轨迹;在绒玛地区发现了典型的蓝闪石;在冈玛错地区发现了新的榴辉岩出露点,对认识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板块闭合及碰撞造山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并确定了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对探讨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推断羌南—保山板块基底与羌北—昌都板块和松潘—甘孜板块基底性质不同,而与印度板块和喜马拉雅造山带之间有很好的亲缘性。通过对晚古生界—三叠系剖面的实测,证实了北羌塘盆地南缘存在中下二叠统含特提斯暖水动物群的碳酸盐岩相地层;在上三叠统望湖岭组中发现浅海相生物化石;提出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组更可能为早中三叠世地层。对第四纪以来该区气候环境变迁作了探讨,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物。提出青藏高原油气成藏地质背景与西特提斯有一定对比性,指出了高原具有寻找油气藏的前景,提出“幔源(流)合成催化生油论”。
藏北羌塘榴辉岩位置图
羌塘中部角木日二叠纪蛇绿岩野外露头
榴辉岩显微照片
贺兰山群野外露头
中国西北地区若干重要演化阶段地层格架建立与对比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耿元生、姚建新、朱祥坤研究员等。项目分为3个专题开展工作,分别取得重要进展。
贺兰山群变质PT轨迹
中国西北部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研究:查明和确定了赵池口群、贺兰山群和千里山群的分布、组成特征和形成环境、时代,改变了以往将贺兰山群和千里山群划归太古宙的认识;查明了贺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岩浆事件的期次、特征;揭示出华北克拉通的西北缘古元古代晚期的岩浆启动和结束事件均早于北缘。在阿拉善岩群中识别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变质变形的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岩浆岩。贺兰山群变质过程的PT演化轨迹的建立表明该区变质晚期是较慢的抬升减薄过程。通过对比研究,提出了阿拉善地块在不同阶段的大地构造属性。
塔里木重要区段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及对比研究:在一些重要的地层中采集到孢粉、疑源类和几丁石等微体化石,为这些地层时代的确定与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据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沟鞭藻化石进一步厘定了该区中—新生代地层层序,证实了库车坳陷及塔东北地区晚白垩世存在海相和陆相沉积,塔西南是近岸滨海—浅海沉积环境。确定麻扎地区火成岩具有岛弧性质,且形成于早石炭世。建立了柯坪地区早古生代三级层序,归并出二级层序,提出中—上奥陶统自东向西发生超覆。
柯坪同古四布隆寒武系灰岩野外露头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重大转折期的同位素记录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Sr同位素研究,揭示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之后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和巨量的陆源物质输入。过渡族元素(铁、铜、锌)同位素分析表明,相对于碳酸盐岩,黑色页岩Fe重同位素富集、Zn重同位素亏损、Cu同位素组成无明显差异。Fe、Cu和Zn同位素在不同沉积相存在着差异,表明海水存在化学分层。陡山沱期早期,从台地相、斜坡相到深海盆地相,海水由表层氧化逐渐向深海的还原状态转化。
峡东地区九龙湾剖面盖帽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特征
都兰单元南带榴辉岩中首次发现石榴子石的柯石英包体
柴北缘超高压榴辉岩野外露头
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张建新、李海兵研究员。项目划分并确定了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构造单元和构造属性,明确了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古构造单元具可对比性;首次在柴北缘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在都兰识别出新的高压麻粒岩单元;建立了南阿尔金—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年代学格架;明确了北祁连—北阿尔金早古生代具有冷洋壳俯冲性质,而且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存在穿时性;确定了北阿尔金红柳沟蛇绿岩的完整组合,获得北祁连SSZ蛇绿岩时限。南北两条俯冲(碰撞)杂岩带控制了这一地区基本的古构造格架和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
阿尔金断裂带被识别出新生代有多期强烈活动,至少存在3次快速隆升过程;最大走滑位移量由韧性和脆性走滑位移量组成;祁连山西段新生代火山岩和东段白垩纪火山岩特征为阿尔金断裂活动时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区域山脉的形成可能与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伴随的逆冲断裂活动有关。祁连山在白垩纪开始抬升,形成了青藏高原雏形的北部边界,新近纪的快速抬升造就了现今的高原北部面貌。白垩纪昌马盆地具有较大的旋转量,而柴达木地块并没有发生整体顺时针旋转。柴达木盆地和酒西盆地的主要油气构造是伴随阿尔金断裂走滑过程的产物,对冲构造发育区是上述盆地中的有利储油构造。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岩及铬铁矿成因: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为杨经绥研究员。项目在罗布莎铬铁矿中发现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推测是由更高压相的斯石英减压相变形成,提供了铬铁矿可能来自>300km的地幔深部的重要证据;在铬铁矿的锇铱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表明金刚石形成在高温高压(T>2000℃,P>5GPa)环境;在罗布莎、康金拉和香卡山矿区的铬铁矿及其围岩中发现了金刚石,为探讨铬铁矿、蛇绿岩的成因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铬铁矿中首次发现金刚石等异常地幔矿物,并在金刚石中发现纳米级柯石英包裹体,证明金刚石为原位产出,提供了铬铁矿成因的关键证据;罗布莎铬铁矿中发现的新矿物罗布莎矿、曲松矿、藏布矿和雅鲁矿获国际新矿物委员会的批准;高温高压实验证明,铬铁矿中发现的硅金红石形成于超高压环境;发现碳硅石的原位δ13C亏损,经对比认为其可能来自下地幔;提出地幔橄榄岩经历了洋底扩张,在板块汇聚边缘经历了高Mg熔体的交代。橄榄岩中的锆石年龄(130Ma)代表了岩体的侵位阶段,提出康金拉铬铁矿成矿物质来自深部而不是容矿围岩。认为地幔橄榄岩中发现的壳源锆石、石英、红柱石、蓝晶石等可能存在早期俯冲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支持了“地幔不均匀”理论,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体均可能形成于地幔柱背景。
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及其共生矿物
白水江群灰岩块体中的牙形石
a—Ligonodina sp.;b—Icriodus culicellus;c,d—Icriodus sp.
南秦岭主要构造岩带及其形成环境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王宗起研究员等。项目重新梳理了白水江群、碧口群、横丹群、西乡群、三花石群、耀岭河群、郧西群、洞河群的岩石组成特征,结合构造变形样式及古生物化石,认为南秦岭白水江群等志留系、北大巴山地区洞河群和部分志留系分别具有增生杂岩和弧后混杂岩的典型特征,碧口群、西乡群与耀岭河群/郧西群则为晚古生代岛弧杂岩,北大巴山地区则为古生代弧后杂岩及弧后陆缘组合序列。泥盆纪孢子、几丁虫、虫颚等微体化石的发现证明碧口群和广义的西乡群主体时代为晚古生代,对前人有关北大巴山腹地没有晚古生代地层的认识做出了重要更正。早石炭世微体化石的发现和玄武岩、凝灰岩锆石年龄表明安康一带耀岭河群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原划为奥陶纪大堡组的生物灰岩块中发现了中泥盆世化石,白水江群碎屑锆石年龄及花岗侵入岩年龄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形成的最终时间为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
全国区域地质综合研究试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李廷栋院士、丁孝忠研究员。完成了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写技术要求的研究,基本满足了地质志编写专业构架内容的要求。在区域地层综合研究、大地构造综合研究、岩浆岩综合研究、地球物理和深部地质综合研究、编图、第四纪地质综合研究及地质志数据库建设方面提出了整体编图的指导思想、编图原则和地质志图件、数据库的基本构架。江西省的试点工作全面覆盖了区域地质、矿产、环境三部分。通过资料总结研究和初步的野外调查对江西省的诸如双桥山群研究等重大地质疑难问题的研究有了重要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为指导和规范全国地质志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范例。
双桥山群和河上镇群地层柱及锆石U-Pb谐和图
内蒙古中部晚新生代湖泊演化与古气候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为王永研究员。项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湖泊沉积地层、孢粉组合及环境磁学特征,将内蒙古中部第四纪晚期以来湖泊演变及气候环境演化划分出3个阶段:150ka、21ka、10ka,此期间曾大范围发育湖泊,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将之与阳原全新世剖面对比分析,证实了中国北方第四纪晚期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与阶段性,同时也存在区域性差异。浑善达克沙地在晚更新世就已经存在,经历了3次明显的气候干冷事件。
浩来呼热古湖泊遥感影像图
典型珍稀化石特征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为姬书安研究员。项目基本查明收藏的恐龙蛋化石、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其他类型化石的产出地点以及时代分布;完成了中国恐龙蛋化石分布、河南省恐龙蛋化石分布、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分布图等图件。对发现于河南潭头盆地的恐龙蛋壳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2个属3个种恐龙蛋,极大地丰富了前人对该盆地恐龙蛋的认识。在甘肃兰州盆地中铺一带发现了恐龙蛋壳,为甘肃省境内恐龙蛋化石的首次记录。识别出了恐龙蛋化石、和政哺乳动物头骨化石标本中几类不同形式的作假现象,对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特征
中国白垩纪恐龙蛋化石分布图
河南潭头盆地恐龙蛋化石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主孔钻井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综合研究(东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为许志琴院士、刘福来研究员等。项目通过钻探,在原有金红石矿体下又发现了厚达400m的金红石矿体,为富含钛磁铁矿的辉长岩经超高压转变成富金红石榴辉岩的结果。在岩心及附近地表露头岩石的锆石中普遍发现柯石英,表明苏鲁地体由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原岩所组成的巨量陆壳物质曾整体发生深俯冲。发现有经超高压变质的侵入性超镁铁岩(CCSD主孔、PP3卫星孔)和残余地幔楔(PP1和PP6卫星孔);在主孔岩心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屑中鉴定出金刚石、方铁矿、自然铁、自然铬、自然金、自然铝、镍纹石、铁纹石等数十种矿物,初步判断它们来自于深部地幔。矿物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证实超高压地体的原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陆壳岩石曾与寒冷的冰水发生过广泛的交换作用。建立了苏鲁地体“俯冲—超高压变质—折返—隆升—去顶”全过程的年龄谱系和各阶段的俯冲与抬升速率,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经历了快速俯冲—快速折返以及慢速隆升和极慢速去顶的演化过程。显微构造分析发现橄榄岩和榴辉岩在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高温塑性变形。将苏鲁超高压岩石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提出大陆板块的深俯冲可以将相当多的流体和其中的溶解物质从地表带入到地幔深处;在锆石中发现了与柯石英共存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和超临界富硅酸盐的含水熔体,表明苏鲁地体的榴辉岩及其围岩在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有流体参与。提出了苏鲁地体分片俯冲—折返的穿时模型和深俯冲的物质沿板块汇聚边界的多层隧道呈多重/分片样式“挤出”的折返模式。首次利用科学钻探验证了结晶岩区地球物理成果,并建立了主孔区6000m深度的结构剖面,为陆—陆碰撞带的深根和苏鲁UHP变质地体三维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100m钻探岩性剖面
汶川地震钻探专项:为科技部项目,总负责人为许志琴院士,由8个子课题组成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及其余震尚在继续的特殊时期,快速实施汶川地震断裂的科学钻探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研究地震破裂、应力解除过程的最佳时段。WFSD—1完成了1200m的钻进目标,在589~700m深度发现北川—映秀地震主断裂。主断裂带由厚达200m的黑色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发现了罕见的20m厚的断层泥;在主断裂上部的彭灌杂岩中发现近20条古地震断裂带。开钻以来通过30000次余震的监测以及随钻实时流体监测,发现流体异常与余震及断裂带有相关关系。
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课题共同资助的阶段性成果。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的哺乳动物化石——亚洲毛兽的发现为早期哺乳动物的中耳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新属新种孔子天宇龙恐龙化石的发现不仅将异齿龙类恐龙的分布扩展至亚洲,而且填补了羽毛早期演化中的一个空白。达尔文翼龙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的空白。中国猛龙恐爪龙类足迹化石的发现(河北省赤城县土城子组地层)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小的恐爪龙类足迹。
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公共服务系统取得重大进展:由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用于微束分析的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公共服务系统”和“离子探针示范系统”项目实现了微束分析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公共服务系统和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接入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地矿所、宜昌地矿所和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及ASI公司等单位的微束仪器,提供了针对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纳米技术等学科的远程科学实验,提高了该类仪器的使用效率和应用水平。
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SHRIMP远程工作站建成。SHRIMPII中国台湾地区远程工作站(SROS工作站)于2009年3月16日下午顺利通过调试,并在3月16日至19日期间与北京连线进行了约80个小时的实际样品远程定年。系统运转稳定,测试工作圆满成功。SROS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SHRIMPII远程测试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常规化开展。中国台湾地区远程工作站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在地学研究方面的互动与交流,为地质研究所与台湾地学界同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打开新局面。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
台北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江博明教授和中心主任刘敦—研究员在2009年3月建立的台北SROS工作站观摩SHRIMP远程实验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西藏盐湖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较低,主要围绕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的地区)开展工作,多局限于硼砂、芒硝等少数矿种或少数矿床的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少数外国探险家和学者在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涉及少数湖泊或盐湖,其中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于1889~1902年、1906~1907年和1907~1908年三次入藏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对色林错以北、阿里地区及色林错—班公错一线的湖泊、盐湖面积、海拔高程、水系、湖水的相对密度、含盐情况及湖岸线等作过考察记载。另有波格丹诺维奇于1888年进入阿里;维斯(Wyss.R)于1929~1930年到达革吉县以北地区;德拉特(H.De.Terra)于1927~1928年、诺林(Z.Norin)于1931~1935年到过高原的西北部,对沿途的湖泊或盐湖进行过调查。上述资料极为有限,涉及盐湖方面的内容更是贫乏,限于当时条件,能获取这些资料,对认识和研究高原盐湖的形成及演变历史,是难能可贵的。
新中国成立后,区内地质工作方得以正规开始。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首次在藏东地区进行了盐湖矿产资源调查,对一些湖泊成因、水化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申错、乃日平错等液相碱矿床,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提交的西藏考察报告,为全面认识该区地质及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6年,西藏821地质队在班戈错开展了硼矿检查工作;841队在查拉卡硼矿区进行踏勘工作,但未做深部揭露,所收集的资料较为简单。
1957年,新疆地质局喀什大队在噶尔昆沙一带开展地质调查时,对察来卡硼矿做过简单工作,未进行评价。
1958年,西藏地质局开始在藏北开展了以硼砂为主的盐湖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至1961年底,调查湖泊95个,肯定了郭家林错、班戈错、扎布耶茶卡等10余个盐湖为固体硼酸盐矿产基地,并对郭加林错、班戈错进行了初步勘探,提交了《西藏北部盐湖硼矿普查总结报告》和《西藏杜加里湖、班戈错硼石矿区初步勘探报告》。
1958~196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先后组成盐湖科学调查队、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藏北主要盐湖进行了考察,取得了首批盐湖卤水化学分析数据。调查湖泊40余个,发现了世界上独特的扎仓茶卡(夏布错)硼酸盐矿床,对西藏湖区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矿床地质进行了综合研究。1974年提交了《西藏盐湖硼矿研究报告》,1980年提交了《西藏盐湖》及其他矿产地质考察实录。这些报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西藏盐湖的基本概况,对西藏湖区的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钻孔等实际资料,作了综合性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盐湖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4年,西藏区调队为配合食盐出口任务对扎布耶茶卡南湖部分作了详细普查,圈定了石盐工业矿体,首次估算了卤水和石盐中KCl,LiCl,B2O3,Na2SO4等有益组分储量,确认该湖为一综合性盐类矿床。
1976年和1978年,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再次开展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调查盐湖50多个,首次取得盐湖14C年龄数据,并首次在扎仓茶卡发现了水钙芒硝、泻利盐矿物。对湖相碎屑沉积物进行了分析鉴定,进行了沉积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西藏高原湖泊的成因、第四纪地质、湖泊和河流等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出版了包括《西藏盐湖》在内的一系列科学考察丛书。为探讨高原盐湖形成演化、成盐规律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盐湖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70~80年代,西藏区调队开展1∶10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对各图幅内湖泊的水化学类型及盐湖矿产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批宝贵成果。
1980~198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与青海地质矿产局合作完成了“青藏高原盐湖沉积环境及寻找K,B,Li远景”课题,对西藏部分盐湖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扎布耶茶卡新发现了钯、铷、嗜盐菌藻等有益组分,再次确认该湖为一个具有硼酸盐、锂盐、钾盐等矿种的大型综合性矿产基地。
1991年,西藏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开展了西藏北部盐湖调查,获得了黑-阿公路两侧较为详细的盐湖水化学分析资料。
1994年,西藏地质矿产局开展了全区区域矿产总结,对区内116个湖泊做了矿产评价,分析水化学资料100个,并对与盐湖有关的硼、锂、钾、芒硝、石盐、碱矿、水菱镁矿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提交成果有《西藏自治区区域矿产总结》。
1994年,西藏地质矿产局开展了全区矿产资源论证,对与盐湖有关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经济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议,提交有《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报告》。
199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开展了扎布耶茶卡盐湖综合调查。对湖区第四纪地质、古气候、沉积环境及矿床地质均做了详细研究。该项目属国家科委、西藏科委重点科研项目(K89-01-32),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070123),提交有《扎布耶茶卡盐湖综合调查与长观研究报告》。
1999年,地质矿产部矿床研究所与西藏地质矿产厅地热地质大队合作,开展了西藏羌塘地区盐湖资源调查,着重进行了盐湖地质、第四纪地质、生物、综合找矿等项工作。
2001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对西藏全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遥感综合调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内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提交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13个子课题调查报告,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对扎仓茶卡Ⅱ盐湖进行了详查工作。探明扎仓茶卡为一个大型新型镁硼矿床,并对矿床做了详细评价,提交有《西藏自治区革吉县扎仓茶卡Ⅱ湖东缘镁硼矿区详查报告》。
此外,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还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论文及专著。
以上成果均为本次盐湖矿产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区内前人调查研究主要成果见表1-1。
表1-1 前人调查、研究成果一览表
续表
246 浏览 2 回答
187 浏览 2 回答
320 浏览 4 回答
134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6 回答
174 浏览 11 回答
105 浏览 8 回答
150 浏览 7 回答
164 浏览 6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10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263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5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