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花鼓》(瞿维作曲)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它以鲜明的民族音调、丰富的民间歌舞锣鼓节奏及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赢得了不同时期音乐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并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瞿维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娴熟。作者曾经深入基层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知识和民间素材,因而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乏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如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等。《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曲作于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反映了群众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乐曲刚开始是用钢琴模仿锣鼓的节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声开始,之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作为第一主题。“打花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之一,通常由女演员身背小鼓,男演员手拿小锣,一面歌舞,一面打击乐器伴奏,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热闹非凡。演奏该段旋律时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其旋律活泼、可爱,节奏生动、振奋,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风味。紧接着第二部分锣鼓节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茉莉花》是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而来的。歌曲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内容,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这一典型形象上,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传唱至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花鼓》变奏性地运用了《茉莉花》曲调,旋律虽稍有变化,但两首作品的骨干音呈较完整的对应关系,因此原曲中的温婉细腻、妩媚柔情的风格特色依然保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部运用复调手法,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并吸收中国民间的加花形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声中退场。在这首钢琴作品中选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锣鼓节奏作为引子和尾声,并贯穿全曲,时隐时现,形象生动。《花鼓》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但又不拘于民族曲调,巧妙地运用西方的对位技法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作,把西方传统和声方法与我国音乐的乡土气息以及东方式的抒情风格巧妙融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该曲为快—慢—快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者受民间秧歌的启发,引子模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短小的仿锣鼓敲击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呛”之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在不破坏旋律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和声上追求五声与西方大调和声的融合,并采用复调手法,在旋律句尾加入支声衬腔补充旋律空间,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也制造了闹秧歌的红火场面。中间的慢乐段曲调是民歌《茉莉花》的变体,轻歌曼舞,悠扬舒缓。旋律在降E大调上,音乐采用主调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织体,由a(4)+a(4)+b(5)三乐句构成并重复一次,第一次收拢于主,第二次开放于属,形成开放性乐段。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过运用新的伴奏织体,使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一种图景式的对照,或场面欢腾或婉转流畅,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生活画面展现眼前。用allegro较活泼的速度来演奏凤阳花鼓的部分,音乐明亮而富有朝气。到第二部分变成andante行走着的,用舒缓的速度来演奏茉莉花主题,温婉动人。之后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调也回到凤阳花鼓,最后用急速来结束全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渲染。《花鼓》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钢琴演奏者要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水平,还应该努力探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钢琴音乐。参考文献:(1)《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魏廷格编注。(2)《音乐由来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7月,陈建华主编(3)《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魏廷格著。(4)《音乐表情术语字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张宁和罗吉兰编责任编辑/孟彦军谈钢琴曲《花鼓》的艺术风格YISHUJIAOYU艺术教育《大舞台》2008年第1期■赵静石征89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花鼓》(瞿维作曲)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它以鲜明的民族音调、丰富的民间歌舞锣鼓节奏及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赢得了不同时期音乐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并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瞿维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娴熟。作者曾经深入基层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知识和民间素材,因而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乏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如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等。《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曲作于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反映了群众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乐曲刚开始是用钢琴模仿锣鼓的节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声开始,之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作为第一主题。“打花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之一,通常由女演员身背小鼓,男演员手拿小锣,一面歌舞,一面打击乐器伴奏,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热闹非凡。演奏该段旋律时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其旋律活泼、可爱,节奏生动、振奋,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风味。紧接着第二部分锣鼓节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茉莉花》是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而来的。歌曲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内容,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这一典型形象上,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传唱至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花鼓》变奏性地运用了《茉莉花》曲调,旋律虽稍有变化,但两首作品的骨干音呈较完整的对应关系,因此原曲中的温婉细腻、妩媚柔情的风格特色依然保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部运用复调手法,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并吸收中国民间的加花形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声中退场。在这首钢琴作品中选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锣鼓节奏作为引子和尾声,并贯穿全曲,时隐时现,形象生动。《花鼓》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但又不拘于民族曲调,巧妙地运用西方的对位技法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作,把西方传统和声方法与我国音乐的乡土气息以及东方式的抒情风格巧妙融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该曲为快—慢—快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者受民间秧歌的启发,引子模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短小的仿锣鼓敲击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呛”之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在不破坏旋律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和声上追求五声与西方大调和声的融合,并采用复调手法,在旋律句尾加入支声衬腔补充旋律空间,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也制造了闹秧歌的红火场面。中间的慢乐段曲调是民歌《茉莉花》的变体,轻歌曼舞,悠扬舒缓。旋律在降E大调上,音乐采用主调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织体,由a(4)+a(4)+b(5)三乐句构成并重复一次,第一次收拢于主,第二次开放于属,形成开放性乐段。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过运用新的伴奏织体,使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一种图景式的对照,或场面欢腾或婉转流畅,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生活画面展现眼前。用allegro较活泼的速度来演奏凤阳花鼓的部分,音乐明亮而富有朝气。到第二部分变成andante行走着的,用舒缓的速度来演奏茉莉花主题,温婉动人。之后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调也回到凤阳花鼓,最后用急速来结束全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渲染。花鼓》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钢琴演奏者要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水平,还应该努力探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钢琴音乐.自己整理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