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武汉市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核酸检测的“十天大会战”。
通知要求,核酸筛查以各区为主体,采取整区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求各区按10天期限,做好本辖区全员核酸筛查计划安排。
此前虽然也一直在持续地进行核酸检测,但到4月底,一共三个多月时间下来,累计覆盖的也只是103万人
当时很多国外媒体还质疑我们,10天内不可能完成1000多万次检测。
而真正的医学检验业内专家,也在担心大规模取样的组织、安全、判读等一系列问题。
毕竟,1000万人口真要10天全部测完,一天就是100万的检测量啊!
这是一次全球前所未见的大型公卫措施。
而在4月19日,湖北新冠疫情防指第78场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数据是——武汉市现有53家核酸检测机构,211个核酸检测点,日均检测能力4.6万人次,不到5万。
显然,武汉最新的千万级人口普测要求,与原有检测能力的差距超过了20倍。
根据发稿前(23日傍晚)最新公布的22日检测人数,后端完成的日检测人数已经飙升到1470950人次,接近150万人!
与此同时,22日前端已经完成90%以上人口的采集工作,周末的23、24日两天将完成剩余人口的补采工作。
但是武汉以惊人的速度,在10天内将“不可能的任务” 如期完成。
现在,武汉各小区的业主群里,居民争晒核酸检测结果,几乎刷屏。
从各张图表呈现中,都可以直观发现,尽管核酸筛查量不断加大,但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数量和检出率却持续降低,人群中病毒的残存感染和传播越来越弱。
这也是符合病毒传播与疫情消退规律的
人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超出人作为个体理解的规模。
武汉全民筛查,工程量浩大。若按常规的检测手段,每人依次检测,日均检测量须达到100万才可以,所以常规检测手段近乎不可行。
能够在短短数天内把检测数量飙升20倍,就必须采用本系列文章在3月30日就已经介绍过的——“混样检测”(Pooling of samples,也被称为合并样本、样本集成)方法。
就是把10人乃至20人的咽/鼻拭子样本,混在一起测。
将几人的鼻/咽拭子混在同一采集管里进行取样处理,只需要一人份的核酸检测试剂
若结果为阴性,则判定所有样本都是阴性,一旦检测到阳性,重新对这些人进行二次逐个检测,以予确认。
这样,在感染率很低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升总体检测效率。
此前,科研人员已经在检验了在新冠病毒检测中,采用混样检测方式的效果与可靠性。
4月6日,斯坦福大学临床病毒学实验室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在三月份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样本以9个或10个一组合并成“合并样本”,然后测试。
研究团队筛查了292份 “合并样本”(2740个鼻咽样本和148个肺泡灌洗样本,共2888份样本),最后找到2份阳性样品。
但也有1次“合并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但在重新测试该组的各份样本时,无法重现。认为可能是假阳性。
当然,假阳性不怕,复检确认即可;令人略担心的是假阴性。
4月28日,德国萨尔大学病毒学研究所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的的一篇论文认为,通过“合并样本”的方法,最多可合并30个样本且足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论文还评估了检测灵敏度——只是略微降低,因为PCR测试本来就要做扩增处理的,被稀释了问题也不大。
但是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也从提到,如果单个样本本来就处在临界阳性(即病毒量很微弱),就可能会导致漏检。
为了保证检测的敏感度不要降低,实际使用的混样比例应控制在5~10人,最高不应超过20人。
也就是说,最多能把设备检测能力扩增20倍。
另外,这个办法适于低感染率下的超大规模筛查,不太适用于疫情爆发时的就诊病人确诊检测判断。因为感染者比例高,“合并样本”阳性比例也高,实际运作起来难以增效,甚至很可能会降效。
这也就是武汉日监测数据从5万人出头,短期飙升到85万人的方法策略。
但这只是测试环节的技巧,真正的难度,还在于大规模采样,必须要靠人来完成。
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后端(毕竟可以合并样本倍增效率),而在于必须一一完成的前端。
这次武汉千万核酸检测,真正了不起的,正是那些默默负重的医护人员。
作为长江“三大火炉”的武汉,现在5月份日最高气温已经接近30度了。
近30度的天气,她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要接待每一位检测者。
一天当中,她们要把这个流程重复成百上千次,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人数较多的小区还要加班到深夜。
最近几天,在一些小区,已经有医护人员中暑晕倒的情况。
但正是她们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500万人口的取样任务,未来还要完成剩下500万,最终完成对武汉这座超千万人口城市的全民普测。
没有她们的点滴努力汇集到一起,这个惊人的检测任务不可能完成。
文章内容根据凤凰网唐驳虎的数据进行整理,特此感谢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