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美国东南部的一家结构制造和装配厂,管理层(管理层发起)建立了一些质量圈(QC);而另一些则是根据员工的要求(自行发起)形成的。基于三年期间 47 个 QC,研究表明,管理层发起的 QC 成员较少,解决更多与工作相关的 QC 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速度比自行发起的 QCS 快得多。
然而,在控制 QC 规模后,QC 启动(管理与自我启动)对问题解决性能的影响消失了。QC 会议的高出席率与完成的项目数量较少和管理层发起的 QCS 的执行速度缓慢有关[拥有高层管理支持(QC 会议出席率高)的 QC 解决的问题比没有的要多得多。
与不活跃的 QC 相比,活跃的 QC 解决问题的失败率更低,参加 QC 会议的人数更高,并且 QC 项目的净节省更高。QC 成员在三年期间趋于减少。
较大的 QC 比较小的 QC 有更好的生存机会。QC 成员的显着下降是 QC 失败的先兆。QC 成员的突然减少代表了 QC 消亡的最后和不可逆转的阶段。质量圈解决问题失败的原因因 QC 参与者而异:管理层、支持人员和 QC 成员。
历史
质量圈最初由W. Edwards Deming在 1950 年代描述,Deming 称赞丰田是这种做法的一个例子。这个想法后来在 1962 年在日本正式化,并被Kaoru Ishikawa等其他人扩展。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 (JUSE) 在日本协调了这项运动。
第一个圈子始于日本无线电报公司;这个想法在第一年就传播到了超过 35 家其他公司。
截至2015年,他们在大多数东亚国家开展业务;最近是声称 1997 年 8 月 30 日在北京举行的 ICSQCC 会议上,中国质量圈协会主席指出,中国有超过 2000 万个质量圈。
质量圈甚至在印度的教育部门也已实施,QCFI(印度质量圈论坛)正在推动此类活动。然而,这在美国并不成功,因为这个想法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并且实施变成了一种寻找错误的做法——尽管一些圈子仍然存在。
Don Dewar 与 Wayne Ryker 和 Jeff Beardsley 于 1972 年在加利福尼亚的洛克希德太空导弹工厂建立了质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