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及保护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要求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全面地掌握地质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特点、级别、成因、时代及价值等。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高松峰等(2003)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步骤,为以后评价、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1.收集资料
和一般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样,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也应从收集有关资料开始,大致包括:导游书和地图、览胜、地方志、地名录、文物志、城市和风景区园林规划、旅游志,甚至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报告、文史资料和宗教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质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特征,把有关资源的分布与地形图判读结合起来,便可能对地质旅游资源做出一个初步的综合评价。
2.遥感解译
遥感技术在自然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获得的图像数据清晰度高、信息量丰富、立体感强,具有客观、动态、快速等优点,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通过遥感解译,可以摸清旅游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编绘出地质旅游资源分布的基本底图,为野外调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调查
在资料收集及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需进行野外调查。只有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核实、补充各种资料,并得到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提供正确的决策意见。可以从旅游点、旅游路线、旅游区三方面着手调查。
4.高新技术处理
最后,运用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地质三维分析可视技术(VS)对前面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资源数据库,对一些特殊的景观进行模拟,得到形象、直观的三维立体图,使得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全面系统,成果一目了然。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具有一定难度,如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对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要求高、对评价指标要合理取舍、评价工作量大等,并且涉及多学科中的多方面,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为了使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做到公正、客观和便于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要符合客观科学标准,应充分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美学、经济学、建筑学、园林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科学的评价。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应邀请地质旅游管理、旅游规划、风景园林、经济、生态、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评价。
2.全面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价值和功能也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综合衡量、全面完整地进行系统评价,准确全面地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例如,把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区位、环境、客源、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等作为外部系统纳入评价的范畴。
3.效益估算
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评价时,要考虑投入资金后可取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政府和投资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专家评分与公众审美意识相结合
在调查评价过程中,应广泛调查当地群众的看法与意见,将专家评分与公众审美意识相结合,从而得到既能反映旅游资源价值与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众审美需求与水平的结果。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这是资源评价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也是现代资源评价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评价时,应尽量减少主观色彩,要实际、系统、科学地全面评价,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评价,并通过一定数据来评价以及与其他地区比较。要求同一类型的不同地区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尽量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从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上来分,地质旅游地的评价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特色、景观丰度和组合、景观容量、景观价值与功能等方面。又分为体验性和技术性评价,前者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质旅游资源的体验性评价,多由传媒或旅游主管部门发起,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感知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现象和景观进行整体评价,最后结果是各旅游地的优劣排序;后者是指对自然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估。
2.地质旅游地的景观保护与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环境因素、客源市场条件。即对地质旅游地的区域条件和区位特性进行评价,是专业研究人员对旅游地开发价值的评估,目的在于有选择地开发新的旅游地和确定旅游地是否适合进一步开发。
近年来,对地质旅游地开发条件评价有了新的内容。例如章秉辰(2010)认为,地质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可能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必要对地质旅游进行安全评价,通过查找、分析和预测地质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和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以指导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