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主张建造三峡大坝的是孙中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
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国民政府工商部曾于1930年初,拟在长江上游筹设水电厂,并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但对坝区的勘察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两年后,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持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
该队查勘后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分别为32万千瓦、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但这一计划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扩展资料: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提出“三峡建坝”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国人建设三峡大坝之梦自此肇始。关于三峡建坝,国民政府曾多有尝试。1932年和1944年都提出过建议和计划,当时囿于历史条件,这一计划沦为纸上谈兵。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全面开展。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8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三峡大坝,感慨孙中山的梦想已实现。而今,三峡大坝已成一座丰碑,吸引大量游客。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三峡大坝景区接待游客1.38万人次,今年参观游客则已突破百万人次。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是两岸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是两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回望百年,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岸同胞致力于中华民族振兴的努力从未改变。
改革开放后,1979年中美建交,国际社会形成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局面,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一系列新的对台方针政策推出,两岸隔绝数十年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先后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两大重要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孙中山当年远见逐渐成中国现实 曾被斥“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