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们可以以我国成功预报的发生在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为例,了解地震地震是如何被预测的。
这次成功的预报的经验有:
一是自邢台地震周总理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号召以来,地震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邢台地震前的有关地震活动信息以及其后近十年发生的10多次7级大震有关的地震活动信息,对地震预测预报进行认真探索、总结,及时抓住了海城地震前的前震信息、地球物理场的异常信息和宏观异常信息,做出了正确的预测。
二是当地政府带有高风险的果断决策,才会产生具有减灾意义的正确预报。可以这么说,成功的预报
是科学的预测和政府风险决策的有效结合。
三是地震前兆(能反映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化学及其他自然现象)在局部地区重复,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前提条件。海城地震,其预报成功是由于1973年9月以来的金县短水准异常以及小地震群、前震活动、水、宏观等突发性异常的相继出现、此起彼伏地发展,使地震发生的危险时间和可能地点逐步“缩小”,特别是前震的发生和正确的判断在最后确定发震时间和地点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海城地震的经验有若干不可重复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特别明显,依据邢台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判据,地震专家们可以把海城地震前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确定为前兆异常。
海城地震在中国地震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同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目前,各国都在不断研究地震预报的科学方法。而我国的国家地震局其主要职责在于防震减灾方面,对于地震也没有预测的能力,更直白的说地震局只能监测和判断地震大小,而不能预测地震。对于具体的监测方法,则是通过专门的地震监测仪等精密器械进行监测和处理数据。这个没什么可讨论的,都是一些机械式的记录。并且地震已经发生,对于救援用处不大了。以下,重点聊下地震预测方面的话题。
由于地震情况复杂,至今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此,国际不少科学家明确提出“地震无法预测”的论点。但另一些地质学家,却以一些学说和理论来佐证地震可预测。其中,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蒋凤亮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2000年时出版《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一书,通过对地震地球化学与地震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研究,总结判断出“汶川地震”发生的背景与分析,并在该书第113页至122页,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现将原书结论摘录如下:
“未来十年,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南乾宁一带或朱倭以北的甘孜带,未来存在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背景。”
(图为2000年时,蒋凤亮所出版的《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一书中第113页截图)
这一结论发表后未引起社会的重视,直到八年后汶川地震发生,地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部分科学家和机构,才关注起蒋凤亮在八年前做出的这项预报。蒋凤亮具体是怎么预报的,笔者在多年前采访其本人时,问到过这一问题,他只是言简意赅的说是用地震地球化学与地震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的一个结论。对此,我国两院院士、中国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罗沛霖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蒋凤亮研究员的研究应是攻克这一难题的思路之一。”
蒋凤亮作为老一辈地质科研工作者,曾经在八十年代担任北京分析测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前兆委员会委员,随后被推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水文地球化学专项执行主席。在1983年时,担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后在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攻关实验研究中,获国家地震局科技专项二等奖。同年,应日本科学家邀请参加了国际水一岩作用会议,发表了“水一岩作用地震水文化地球化学前兆机理模拟实验研究”的论文,得到各国专家的关注。1986—1994年,在英国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进行学术交流。1984—1986年,参与中美地震科研合作项目阶段性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物质受热应力作用的变迁。1985来,承担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地区地球化学背景与地震关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开展《潜在震源区地震地球化学标志的综合研究》、隐身战机化学图层分析等课题取得不俗成绩。